家乡习俗作文7篇

综合文章 时间:2022-10-21
【www.wendang123.cn - 综合文章】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家乡习俗作文7篇,以供借鉴。

家乡习俗作文7篇

家乡习俗作文1

  我的家乡坐落在连州的一个小山村,一出门就会看见一座座郁郁葱葱的小山丘再配上那一把把风力发电的大风扇,有时候风扇还会发出嗡嗡的叫声,就犹如勤劳的小蜜蜂。我们家乡的人非常热情而且直爽,老妈常自嘲说那是“开门见山”的缘故。

  在我的家乡有个非常非常热闹的习俗,那就是中秋节的舞“火龙”,要说这火龙它却不是真龙。它的龙珠是由柚子与龙香组成的,龙头与龙身是由稻草和龙香组成的。而所谓的龙香用料则是平时人们祭拜的那种香的原料,它只是做得比别的香更大些长些,因为这样舞龙的时候才会更耐烧,不用时常的换龙香。

  中秋舞龙时间为三天,八月十五吃了中午饭,村里有经验的中年人就开始着手准备了。搬来割稻谷时准备好的稻草在村里门楼的大树底下就开始编龙了,先把龙头弄好。接着编龙身,这龙身的编法其实就跟女孩子编辫子是一样的,可别着简单要编出二三十厘米宽,十几米长的“大辫子”还是挺费手劲的,如果舞龙的时候不小心拉断了可是要倒霉的。

  吃过晚饭大概七点钟的时候,咚咚咚咚锵,罗鼓声喧天而起。这时只见十几个早以准备好的赤膊青壮年,大声喊道:“舞龙咯”,他们把准备好的龙珠、龙头、龙身等,先在一头插上一根直径五厘米左右的小木棍,以便舞龙时操作。龙身一般是九至十三人,取其吉祥之意,舞龙的青壮年们迅速的把香点着再快速的把香均匀的'布满在龙珠、龙头、龙身上。

  一切准备这时指导员一声令下,十几个赤膊青壮年齐刷刷的把龙举起,那龙珠上下翻动,那龙头摇来晃去,那龙身则是S形的,那龙香发出的光芒是火红火红的,表示生活定会红红火火。仪式开始要先祭拜村里的祠堂、水井,这时的鞭炮声是小量的。

  祭拜完了也就即将进入高潮了,只见那龙珠像个圆圆的大火上下翻飞,逼真的龙头也跟着摆动,龙的身躯也跟着一摇三摆的出现了。“嘿哈”舞龙者双臂用力龙舞动着,活灵活现生动极了,更像一条真正的火龙在半空腾跃。

  咚咚咚咚、锵锵锵,锣鼓喧天,人们的情绪顿时高涨,只见天上有紫色、红色……各色的烟花,光彩夺目。还有的观众把鞭炮往舞龙者的身上扔,别看他们打着赤膊,可他们并不害怕把鞭炮烧伤,据说挨的鞭炮越多来年的生活也将越红火。

  这就是我们家乡带有传奇色彩的中秋节,据说舞火龙能避邪、祈福、来年风调雨顺。

家乡习俗作文2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的特色,我家乡也不例外。

  我家乡在德庆县旧院村。那里山清水秀,风景迷人,鸟语花香,绿树成荫,连过年的习俗也别有一番风味。

  年三十那天,早上一起床洗漱完毕就得忙开了。首先要去柴房拜灶神。灶神是天地之间的一个神,每到今天,他就会告诉上帝这家人一年的喜忧,所以人们买来麦芽糖,先上他几株香,以示尊敬,然后放一碗麦芽糖,拜三拜,让他只报喜,不报忧,这样上帝以为我们过得很好,就能让庄稼风调雨顺。

  拜完灶神,大概9点左右就开始做午饭了,午饭几乎就是年夜饭的“彩排”,因为只是有些人现在来不了。

  菜也有讲规矩哦!必须有两碟青菜,意思就是庄稼在夏天可以长得葱葱绿绿的,保证秋天好收成。然后是一大碗水煮蛋,只能是孕妇吃或者还没生的吃,除此之外,就只有小孩可以吃了。然后是一碟公鸡肉,意头是在人们满山头叫牲畜的时候不伤害到嗓子。再来1碟红鲤鱼,必须有两只,意头红红火火,年年有余(鱼)。

  吃完午饭,在平时,应该是每日一次的午后休闲时光,但今天不是,2点左右就要为年夜饭开始动手了,这个切菜,那个砍排骨,这个生火,那个加柴。大约4点半有多的时候,更为热闹,新屋旧屋的柴房一共8个灶洞都塞满了柴。年夜饭得在7点前开台,必须要有三个人边吃饭,边守柴房,因为这时灶神君嘴上的麦芽糖已经快没了,没了的话,就会向上帝报忧了,不过,在家人面前,他是不会这样做的,七点半上帝就回去休息了,守到七点半就OK了。

  到了8点30,人们守岁肚子饿了不能再吃年夜饭的了,只能吃甜食糕点,因为今后三天,是全村的休息日,吃光了就不能做了。

  12点00开始了“鞭炮交响曲”,全村都放超长鞭炮,不过是有节奏的哦,这边刚烧完,那边正在烧,比年夜饭和制作过程更加热闹了!

  这是我家乡的习俗,你的呢?

家乡习俗作文3

(一)我的家乡在茂名,我们茂名有一个独特的节日年例。顾名思义,年例就是年年有此例。年例来由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期的地方志就有记载,光绪《茂名县志·风俗》载:“自十二月到是月(农历二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也就是说,在年例那一天要进行游神,用于驱鬼。

“游神”就是把神像抬起来,绕着村子走一圈,据说这样做可以驱鬼,也可以保佑自己家以及全村的村民身体健康,五谷丰登。说起游神,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传说在光绪时期,有一个地方出现罕见的大旱灾,当地的县官不忍心看到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便开仓救人。谁知县官因为这件事得罪了朝廷,有一大批官员上奏将他斩首示众。在他行刑前的一个晚上,他梦见了一位神仙,神仙对他说:“你是个好人,你不应该死的,当你重新生活后,要把我抬出来绕着村子走一圈,以保佑全村各家平安、吉祥、五谷丰登。”第二天,他果然没死,他再三回忆着梦,发现梦中神仙与小庙里的安济圣王长得一模一样。于是这个地方便有了年例,也就是游神这样一个习俗。当然,每个地方抬的神像不一样,我们茂名所抬的神像是观音菩萨像。

  年例不仅要游神,还要在家中摆上十几围的酒席,菜主要是白切鸡、鸭、炒白菜、炒米粉……在年例,每家每户都要赶回家乡,准备酒席、食物、饮料等东西。年例一定要吃鸡、鸭、鹅,这样可以保佑自家的鸡鸭鹅不受病毒感染,而且越养越多。

  年例是我们家乡一个独特的节日,它拥有独特的习俗,所以我们一直保留着这个节日。

(二)说到我家乡的春节习俗,那可真多啊!让我给你细细道来。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每逢春节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与门上,为节日添加喜庆气氛。

  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大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大大小小的“福”字。

  拜年

  人们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扮的整整齐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我最喜欢的就是除夕了。

  因为我喜欢听那个传说,我给大家讲讲吧!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怎么样,看了我们这儿的习俗,才知道各地习俗没多大差别吧!

(三)我的家乡在四川,那里的各个节日的风俗和别的地方有所不同,那么就由我来把家乡的风俗介绍给大家吧!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热闹的传统节日,(.)俗称“新年”。年节从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广大城乡年节前就开始备办年货,杀猪、羊、兔等,制腊肉、购食品、逢新衣,过年时大家穿好衣服、挂年画、贴春联,年三十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家拜年,祭祖等活动。这就是我们四川的风俗!清明节在一年的二月中旬,公历的4月5日前后,主要是郊游踏青、野炊;有的是祭祖上坟扫墓等活动。这一习俗活动也是城乡较普遍的活动。这就是我们四川的风俗!彝族火把节:火把节是四川凉山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六月廿四日,家家饮酒、吃坨坨肉、并杀牲以祭祖先。人们穿新衣,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男人们参加斗牛、羊、鸡、赛马、摔跤;妇女则唱歌,吹口弦,弹月琴。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后游转;第三天晚上成群结队地举着火把遍游山野,火光一片,然后又集中到一处点燃篝火,打着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结束。这就是我们四川的风俗!我们四川的风俗都很特别,我喜欢我的家乡!

家乡习俗作文4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中国汉族民间传统节日,也称“忌针节”。从除夕至初五为春节,期间有许多规矩和禁忌,但到了初五,上述禁忌都打破了,有“破五”之称。

  大年初五,俗称“破五”。风俗里讲究在家歇着,不出远门。说实话,大年过到这一天,人人都有点疲惫不堪,大鱼大肉吃得太多了,吃什么都觉得没味。这一天,女主人就应该清理一下自己的餐桌,做点清爽可口的饭菜,让家里人好好休息一下。

  正月初五,俗称为“破五”节,因民俗认为之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而得名。由于这一天承担了太多人们的希望与憧憬,所以古代这一天的禁忌就特别多,比如在这一天必须吃饺子、不能用生米做饭、不准妇女串门等。《燕京岁时记》中说:“初五日谓之‘破五’,‘破五’之内不得以生米为炊,妇女不得出门。至初六日,则王妃贵主以及宦官等冠帔往来,互相道贺。新婚女子亦于当日归宁,而诸商亦渐次开张贸易矣。《清裨类钞》也载:“正月初五日为破五,妇女不得出门。”清末民初,天津诗人冯文洵在《丙寅天津竹枝词》就写道:“新正妇女忌偏多,生米连朝不下锅,杯碗捧持须谨慎,小心‘破五’未曾过。”

  农历正月初五,又称为“牛日”。自秦汉以来,传统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为鸡日,初二日为狗日,初三日为猪日,初四日为羊日,初五日为牛日,初六日为马日,初七日为人日。传说这是因为女娲创造万物生灵的时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资料来源:《春节》新华社发)

  正月初五牛日:东南西北中,路路遇财神。

  正月初五旧说为“财神生日”。据《古禾杂识》记载:“初四日午后接灶,至夜则接路头,大家小户门前各悬灯二盏,中堂陈设水果、粉团、鱼肉等物,并有路头饭、路头汤,鄙俚之至。“路头”即民间所说的“五路财神”。

  这一天,还是我国大部分地方春节“送穷”的日子。汉唐以来,民间就有了送穷习俗。穷为何人?从传说上看,有人说是颛顼、帝喾之子,有人说是帝尧之子,还有传说认为是姜子牙之妻。韩愈的《送穷文》认为是“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等五种穷鬼。“凡此五鬼,为吾五患”。送穷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地方,在这一天打扫房屋,据说“穷鬼”寄身在尘土垃圾之中,将垃圾倒掉,也便送走了“穷鬼”。

  关于“破五”还有很多传说,一说姜太公封老婆为穷神,并令她“见破即归”,人们为了避穷神,于是把这天称为为“破五”。还有一个略为不同的传说是,大年三十人们请神时,把脏神姜太公的老婆给忘了。于是她气不过,便找弥勒佛闹事。弥勒佛满脸堆笑,就是不答腔。这脏神气得捶胸顿足,七窍生烟。眼看事情要闹大了,弥勒佛才开口说:“这样吧!今天是初五,让人们再为你放几个炮,包一次饺子,破费一次吧!”

  大年初五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因为包饺子时,要用手一下挨一下地沿着饺子边捏。据说,这样可以规避周围谗言。吃饺子也承载了人们期盼吉利、幸福的寓意。清晨起,家家户户放鞭炮,尤其放“二踢脚”被称作“崩穷”,把“晦气”、“穷气”从家中崩走。老人们忌讳这一天串亲访友,也不准串门,说是走亲会把晦气带到别人家。又有人说,这一天是财神的生日,户户放鞭炮吃饺子迎财神。不管何种讲究,“破五”吃饺子,寄托着人们的新春期盼,那就是在新的一年里,不辞劳苦勤勤恳恳便能过上好日子。

  由于地域不同,节日习俗也有差异。在北京一带,妇女不许于此日串门,串门则不详。在河南一些地区,人们于此日不劳作,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在晋西北,传统上这天太阳未出山,要掀起炕席,打扫一些炕土送到野外,外加鸣炮、烧香、敬纸;晋北民间习惯则是用彩色纸剪成人的图像,小孩子拿到街头,互相交换。把自己的纸人送给别人,称为“送走穷媳妇”;把别人的纸人换回来,称为“得到有福人”;到了晋东南,民间习惯将烂衣服扔到墙外。

  陕西比较有特点两个地方是陇县和凤翔县。陇县是全县都吃搅团,说是要把一切不如意的东西都用这糨糊般的食物粘住粘掉,又说是“吃穷饭,除穷根”,也说”糊穷坑”、“填穷坑”。用搅团这样的食物来糊来填倒也适当。有些地方还传这一天不能出门串亲戚,说是不能让亲戚沾着了穷气。

  而最有意思的是凤翔县,“破五”这天早起,搞大扫除,放大炮,但是吃的食物和吃的讲究大不相同,是吃饺子。不叫饺子,叫煮角。先一天夜间包好,第二天早上煮了吃。也包肉馅。妙在包饺子时,须点一支香,在那盛饺子馅的盆上边绕去又绕来,然后才包那饺子。这是为什么?凤翔人说:这是将“五穷”之类赶拢了来,包将起来,煮熟了,吃掉。

  天津人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吃饺子,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顺心的事归结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顺顺当当,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灾的意味。原来,大年三十,人们请神时,把脏神给忘了。她气不过,便找弥勒佛闹事。弥勒佛满脸堆笑,就是不答腔。这脏神气得捶胸顿足,七窍生烟。眼看事情要闹大了,弥勒佛才开口说:“这样吧!今天是初五,让人们再为你放几个炮,包一次饺子,破费一次吧!”。于是有“破五”之说。

家乡习俗作文5

  春节是我国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我的家乡—莆田,每当春节一到,家家喜气洋洋。家家挂上红红的灯笼,贴上红红的春联,还有做我最喜欢吃的“红团”,它的馅有绿豆馅和糯米馅,我最喜欢吃糯米馅的“红团”了,一口咬下去,那甜甜的糯米馅让我吃了还想吃。

  莆田人的春节是从初一过到初五,俗称“五日岁”初一早上吃完线面,男女老少都要穿上新衣服,出外“游春”娱乐,走亲访友拜年。初二不串门,初四过大年夜,跟除夕一样,初一和初五都过大年,是不是很特别呢?

  我喜欢家乡的春节,除了吃大餐,还能放很多烟花和鞭炮,真热闹!

家乡习俗作文6

  吃重阳糕 重阳的饮食之风,除前所述的饮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还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

  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饵,即古代之糕。《周礼》载饵用作祭祀或在宴会上食用。汉代又记有黍糕,可能与今天的糕已差不远。蓬饵,想必也类似于黍糕之类。至宋代,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了。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义,因而才受到人们的青睐。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粘些香菜叶以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糙干果;细花糕 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 脯、乌枣之类;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 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

  据说,早年不家用发面饼夹上枣,栗诸果的,或以江米、黄米面蒸成粘糕饼,似“上金”、“下银”的花糕。

家乡习俗作文7

  我们的家乡有一个习俗,每年的正月初一都要吃饺子。

  正月初一早上,我早早的就起床了。妈妈说,我们一起包饺子吧!我想:“包饺子有什么难的呢?还不是把饺子皮捏在一起就可以了吗?

  开始包饺子了,我先看着妈妈包饺子,然后我也拿了一张饺子皮,学着妈妈的样子包了起来。我把饺子皮放在手心里,再用另一只手把馅往里放,然后两只手合在一起,使劲一捏,一个饺子就包好了。正当我得意的时候,不小心把饺子皮弄破了,我红着脸赶紧拿了一张饺子皮,包住破的地方,谁知用力过猛,馅从另一边冒了出来,我又赶紧拿了另一张,这下可好,我包的饺子变成”胖娃娃“了。经过第一次的教训,我更加认真的做,不会儿包好了妈妈看见了说:”非常好。“虽然妈妈说我很好,可是我还是比不过妈妈。

  很快我和妈妈把饺子都包好了,吃着自己包的饺子我心里美滋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