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教学课件共17篇 山海经 课件

综合文章 时间:2022-10-16
【www.wendang123.cn - 综合文章】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山海经》教学课件共17篇 山海经 课件,供大家参阅。

《山海经》教学课件共17篇 山海经 课件

《山海经》教学课件共1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合作探究与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经验,对作品、作家进行了个性化解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材分析】

  本文是鲁迅先生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名篇。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儿童和成人两种视角对儿时与保姆阿长发生的故事进行了回忆。作者用儿童的口吻叙述,以儿童的视角来评价阿长的行为举动,体现了少年鲁迅的天真与幼稚。而在文章结尾处,作者又以一个成人的视角,用诗般的语言为已逝去的阿长进行祈祷,表现成年鲁迅对于阿长的深深的爱。阅读本文,会唤起学生的共鸣,学生会有很多切身的感受。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理解鲁迅对于阿长的态度变化,体会人物特点,更要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并有感于现实生活,引导教育学生珍视生命中陪伴自己的每一个人。 【学情分析】

  初一下学期,学生已对《朝花夕拾》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教师要以引导为主,引导学生用已学知识和方法去探求新的理解,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同时,初一学生的理解力有限的,对于鲁迅先生文章的解读不够深入,需要老师多加指导,适当增加相关文章资料,帮助学生进行理解。 【教学目标】

  1.根据文章内容,归纳少年鲁迅与中年鲁迅对阿长所持的不同态度。 2.结合拓展资料,理解鲁迅先生态度变化的原因。

  3.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感恩教育。教育学生珍视父母,珍视陪伴在你身边的每一个人。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根据文章内容,归纳少年鲁迅与中年鲁迅对阿长所持的不同态度。 2.教学难点:结合拓展资料,理解鲁迅先生态度变化的原因。 【教学方法】

  合作讨论探究法

  朗读法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

  精选文库

【课时安排】

  一课时(45分钟)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段进行引入,明确本课同为鲁迅先生《朝花夕拾》中的涉及到保姆阿长的名篇——《阿长与〈山海经〉》 。 出示资料: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

……

  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 二 回顾旧知 :鲁迅与《朝花夕拾》

  鲁迅,原名周樟寿,18更名为

。中国现代伟大的

  家、

  家和

  家。《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性的

  集,原名

,后由鲁迅改为《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先生

  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地描绘出清末至民国初年中国的社会景象。

  以填空接龙的方式回顾有关鲁迅和《朝花夕拾》的相关内容,强调《朝花夕拾》的特点:温馨的回忆,理性的批判。 三 自读检测

  1字词识记与理解(基础知识)

  选取易错的字形或读音进行辨别并改正;选取四字词语和书面语理解含义。 2解题(掌握文中的基本信息) 请学生用文中语句进行回答。

  阿长是谁?《山海经》是怎样的一本书?阿长与《山海经》有何联系?

  鲁迅对于《山海经》的态度,我们可以从文中找到明确的答案,而鲁迅对于阿长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四 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看在岁月流逝过程中,鲁迅眼中的不同的阿长

  2

  精选文库

  五 探究少年鲁迅对阿长的态度

  1 小组合作 精读第3—22自然段,勾出文中能够体现少年鲁迅对阿长态度的词语或句子,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总结。(时间5分钟)

  2 小组展示,进行评价。

  3 理解难点在于阿长所讲得“长毛”的故事的确让“我”产生了敬意。但这种敬意不是对阿长本人的 尊敬,更多的是由于违背常理的荒诞故事是少年鲁迅所不能理解的内容,因而产生了一种畏惧之情。

  4 教师总结:少年鲁迅对阿长的态度是厌烦、心存隔膜、轻视。 六 探究中年鲁迅对阿长的态度及变化原因

  1自由朗读文章最后两自然段,体会鲁迅对阿长态度的变化。(时间2分钟) 2 明确态度变化为可怜、祈祷、怀念。

  3 结合所给资料,小组讨论中年鲁迅为何改变了对保姆阿长的态度?(时间3分钟)

(1)鲁迅在1925到1926年间曾经大病(肺病)复发。许广平在致谢敦南、常玉书的信里说,鲁迅“面面受敌,心力交瘁……病情甚重。医生有最后警告,但他本抱厌世,置病不顾……要一时的麻醉了自己,偷偷的又伸手到酒杯里了。”

—《鲁迅〈朝花夕拾〉研究》 (2)鲁迅一生从未写过自己的母亲,在离开这个世界前,他曾对冯雪峰谈到想写一篇关于母爱的文章,并且说“母爱是伟大的”,但他毕竟没有写出;他留给我们的,就是这篇同样给予他童年生活以真正的爱的“保姆”的怀念文字。

—《解读语文》 4 小组展示,进行评价。

  5教师总结:当中年鲁迅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再次回想起自己的保姆长妈妈时,所体会到的更多的是她的爱和温暖。阿长,一位典型的旧中国底层的劳动妇女,没有文化,甚至可以说有些粗鄙,但她却给少年鲁迅带来了影响其一生的启蒙书籍,却给了少年鲁迅母亲般的温暖与陪伴。可以说,《山海经》是阿长带给少年鲁迅最为惊喜的礼物。陪伴是阿长带给鲁迅一生最为温暖的礼物。

  6 明确中年鲁迅对阿长的情感:对母亲般的保姆、对生命的养育者、对人生道路的奠基人的爱。再次有感情朗读。 七 拓展延伸

  1无独有偶,朱自清先生也有着和鲁迅先生类似的经历,让我们一起来阅读朱自清先生《背影》中的一段文字。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

  3

  精选文库

  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提问这种类似的经历是什么?

  2明确在年少时,我们总会对陪伴自己的人表现出不理解甚至是反感。可能在多年后我们才能理解“陪伴”所蕴含的爱。请珍视陪伴在你身边的人,不要让自己留下遗憾。

  3 结合自身经历,进行仿写。

  请珍视陪伴在你身边的那个人,即使他(她)其貌不扬,但他(她)会为你露出最灿烂的微笑;请珍视陪伴在你身边的那个人,即使他(她)身形瘦弱,但他(她)会尽全力为你遮风挡雨;请珍视陪伴在你身边的那个人,即使他(她)……

  4 学生文段展示 八 布置作业

  请把你仿写的这段文字读给陪伴你的人,并对他说一声谢谢,道一句爱你。

《阿长与山海经》名师教学课件

《山海经》教学课件共2

  阿长与《山海经》课件模板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2、了解课文的记叙线索。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背景音乐)

  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个很有影响的人物。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散文《阿长与〈山海经〉》。(大屏幕显示课题,指定学生简介作者)

  二、作者简介

  谁来为大家介绍一下鲁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

  三、识记字词(先由学生认读,然后一一指正,最后出示答案)

  骇(hài)掳(lǔ)悚(sǒng)惶急(huáng)渴慕(mù)霹雳(pī lì)诘问(jíe)疮疤(chuāng)惧惮(dàn)

  四、研读课文

  1、本文篇幅较长,内容较多,但都围绕着中心人物──阿长来写的。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阿长是不是她的真名?

(女同学齐读第一、第二段。)

  不是。她只是一个连真正姓名都很少有人知道的下层劳动者,即我的保姆。(板书:地位低下,不被人重视)

  2、阿长是我的保姆,对她有了基本的认识之后,作者又写了阿长的哪些令“我”讨厌的生活习惯?由此可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写了阿长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

  表现了长妈妈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性格。

  3、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⑴元旦除夕吃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溜……

⑵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

  在这些烦琐的规矩中,详细写了“元旦辟头的磨难”。对我来说,除夕最快乐的事情是用压岁钱买回自己喜欢的东西。而长妈妈却让我道恭喜、吃福橘。对我来说,这的确是一种“磨难”;但对阿长来说,这是保证孩子平安的一种最好方式。这恰恰表现了阿长的真诚和善良,

  4、我为什么对长妈妈产生了“特别的敬意”?

  长妈妈讲的“长毛”的故事,出乎我的意料,更让我感到长妈妈的伟大神力,从此对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

  需要我们注意的是,“长毛”的故事在令人捧腹的同时,又使我们看到了长妈妈的无知和淳朴。

  5、然而,最让“我”对她产生敬意的是什么呢?

  为“我”买回渴慕已久的《山海经》。这也是我们本文的写作重点。

  6、听课文录音。回答问题。

⑴当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表现了“我”什么心理?

  明确: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我对从她那里得到《山海经》不抱任何希望,只是说说而已。

⑵阿长把《山海经》买回时,“我”有什么反应?体现了怎样的心情?

“我似乎遇到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

  震惊、感动的同时进而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买《山海经》一事写出了长妈妈热爱、关心孩子的`美好品质。

  7、齐读文章最后两段:

  文章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结束,表达了作者对阿长的深切怀念之情。它凝聚着鲁迅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寄托着鲁迅对善良人的衷心祝愿。这时的长妈妈,不再粗俗,不再可笑,激荡在我们心中的只有深深的怀念,这就是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小结:下面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今天所讲的内容。文章围绕阿长写了那些事情?表现了阿长怎样的性格?“我”的感情变化如何?

  事人物性格我的感情变化写作手法切切察察的毛病饶舍多事不大佩服欲扬先抑摆成“大”字的睡相粗俗、不拘小节;令人厌烦的规矩善良真诚不耐烦讲“长毛”的故事无知、淳朴特别的敬意为“我”买《山海经》热爱关心孩子新的敬意

  在鲁迅先生的眼里,长妈妈和《山海经》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这样讲,没有长妈妈就没有渴慕已久的《山海经》。所以,这四本书就成了“我最为心爱的宝书”,以至得到《山海经》后,连“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

  A、隐鼠一事,文中出现了好几次,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发材料)

  教师读《狗·猫·鼠》的片断。

  B、《狗·猫·鼠》也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著名的散文集,收入的十篇文章,大都是回忆童年、少年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已40多岁了,所以取名为《朝花夕拾》,含义是:早晨的花晚上拾取。希望同学们能抽出时间去读一读。

  五、作业

  课外阅读《朝花夕拾》,把你喜欢的文章讲给大家听。

《山海经》教学课件共3

  目标和要求〗

  1、了解课文围绕已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2、了解课文的记叙线索。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体会过渡和照应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教与导设计〗

〖学法指导〗

  本文是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精品。要认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抓住文章的重点,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文章的语言。阅读时要善于发问,带着疑问反复地读,主动求解。把阅读与思考结合起来,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文章,有效地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在具体阅读时,可以思考以下问题:

  1、在“我”的眼里,阿长是个怎样的人?

  2、题目是“阿长与《山海经》,文中又写了另外几件事,这是否离题?

  3、文中一共写了阿长几件事?是如何安排详略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4、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

  5、文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刻画阿长?

〖重点与难点〗

  1、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

  散文的“神不散”说的是:主题集中。写散文时要放得开,但是要受到中心思想的制约,所以还得收得拢。在阅读散文时,要注意抓住文章的线索,理清全篇的层次结构和理解全篇思想内容。本文是以作者的思想变化为线索的。

  全文线索清晰,结构上决不平铺直叙,是经过精心构思的。作者欲扬先抑,写知道阿长谋害了“我”的隐鼠时,感情上是“憎恶”她;对于阿长的平常举动,“我实在不大佩服她”;对于阿长所懂得的许多规矩,‘哦”也是‘不耐烦的”;尽管在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时,“我”也曾“发生过空前的敬意”,但那后来也“逐渐淡漠”了;是因为阿长给“我”买他海经》,才真正“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甚至连“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文章最后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结束,表达了作者对阿长的深切怀念之情。

  2、为什么文题是“阿长与《山海经》”,而文中却写了几件似和《山海经》无直接联系的事?记叙文的中心是作者通过记叙人和事体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一定看法。中心思想贯穿着文章始终,是文章的灵魂。作者是根据中心思想来选择材料和安排材料的。

  文中详写了三件事。阿长让“我”过元旦时吃福橘的做法,令“我”感到“古怪”。讲阿长的故事时说到她的作用,令“我”惊异“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阿长买《山海经》,更使“我”相信“她确有伟大的神力”。阿长以其“深不可测”的神秘影响了“我”,激发了“我”强烈的好奇心。同样,“我”渴慕灿海经》也是因为书的内容不同一般,有“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 ”其神秘怪异的内容激发了“我”强烈的好奇心。阿长、他海经》以及“我”印象深刻的三件事都是统一在表现儿童对未知、神秘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一中心之内的。

  3、简析过渡与照应在本文结构中所起的作用。

  过渡和照应是记叙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过渡,是连接段落、层次之间的纽带。一般来说,内容上的转折、叙述中的总分、行文中的起讫都要安排过渡。文章中有过渡性语句,如文中“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等。也有过渡性段落“这种敬意……我惧惮她什么呢!”这些过渡使文章能够很自然地由一件事写到另一件事,行文紧凑,结构严谨,浑然一体。照应,是指文章有些内容前后呼应,前面讲了,后面也有着落。如文中在开头写道“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后文是这样照应的,“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通过照应强调了阿长的不被人重视,地位低下。文中照应的例子很多。照应不是重复,而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前后映衬,加深读者的印象。

  4、问题与方法

⑴ 文中略写的部分可否删去?

  记叙文的详略安排,是根据中心来确定的。

  对表现中心意思有较大作用的,为了突出重点,就要详细描述;与中心意思有些关系的次要材料就要写得简略些,详略配合得当,才能更好地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更好地表达中心意思。略写往往是记叙文中的烘托部分,没有略写,文章内容就会呆板,头绪就会不清,情节就会不连贯。如果说详写是红花,略写就是不可少的绿叶。如文中略写的“我”不大佩服阿长的三件事就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更全面完整地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的作用。

⑵ 文章开头写阿长名字由来的目的是什么?

  阿长之所以有这个名字,只是因为她的前任叫这个名字,而大家又叫惯了,并非是她真的叫这个名字。久而久之,她的真名倒无人记得了。作者这样写,形象地刻画出阿长是一个不被人重视、地位低下的劳动人民形象。此外,以写名字的由来开头,还能起到使读者对阿长有个总的印象,从而很自然地引人下文的作用。

〖学与练设计〗

  识记与理解

  1、给下列粗体字注音。

  阿长( )疮疤( )

  诘问( )惧惮( )

  震惊( )粗拙( )

  憎恶( )絮说( )

  惶急( )

  2、选词填空。

① 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冷淡、淡薄、冷漠)起来,但完全(消失、消灭、消亡),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那时就极严重地(询问、审问、话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

② 这(就、也、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减慢、而且)不能做的事,她(却、也、还)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基本、全部、完全)消灭了。

  3、刻画人物形象,常用的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指出下列各旬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① 她生得黄胖而矮。( )

② 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

③ 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二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

  4、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

① 《朝朝花夕拾》是一本散文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出自这本集子。( )

② 文中的“我”表示的是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并非真的是指少年鲁迅。( )

③ 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

④ 从题目〈阿长与山海经》可知,课文详写的是阿长买《山海经》送“我”这一件事,其余的都是略写。( )

  巩固与掌握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人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 《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①[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体起来了;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②[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③[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 ,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山海经地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是缩印的郝懿行疏。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妈。

④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l、分别指出画线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

① ,(2) ,③ ,④ 。

  2、关于“山海经”我只是随意说了一下,可 阿长竟特意告假买了书来送我,这体现了阿长的什么品质?

  3、应如何理解“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这句话?

  4、书的质量并不太好,作者却说“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

  5、根据文中内容判断,阿长送“我”的《山海经》,“我”一直保存至今了吗?

《山海经》教学课件共4

《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它是新时期戏剧百花园中一朵盛开的小花。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全剧的主要艺术特点是它的象征性。因此,教读这个话剧小品,重在领悟其中蕴含的象征意义,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学目标:

  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能力目标:

  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学重点:

  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教学方法:1、演读法2、讨论法3,延伸拓展法

  教学过程

  分角色演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剧情;引读提高,把握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层探究,合作研讨。领悟作品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主题;延伸拓展,联系现实,关注身边孤独的人群。

  一、导语设计

  教师播放自行制作的动漫flash,一颗枣,两颗枣,一筐枣,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一位形如雕塑的老人作呼喊状,一个小男孩双手作喇叭状呼喊

  教师画外音:数不清的'枣儿,爹喊自己的娃来吃,别人的娃却来了;娃喊自己的爹吃,身边却只是别人的爹。他们使劲喊,娃不应,爹也不应。漫山遍野无人应。田野里只回荡着祖孙二人无比热烈却又近乎无望的呼喊。为什么这饱含着爹娘生命的人性和人情果竟唤不回从小也是由它奶大养大的儿孙?这枣儿啊。到底是苦涩还是香甜?

  二、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把握剧情

  1、学生自荐朗读课文,一人读老人,一人读男孩。其余同学点评。

  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2、选一位同学概括剧情。

  明确: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三、引读提高,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揣摩剧情,把握人物形象。

  多媒体显示:关于老人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如何认识老人的心态?

  2、老人对男孩的态度如何?3、如何评价老人这个形象?

  关于男孩4、请谈谈你对剧中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

  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5、你对剧中未出场的这两个人物怎么看?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关于枣儿:6、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7.关于枣儿的童谣在剧本首尾出现两次,这样写,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学生分组讨论。小组长记录发言要点,并代表小组全班交流,其余小组成员可补充,也可点评。

  活动成果展示:

  关于老人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枣儿小时候的事: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儿子只顾摘枣竟尿了老人一脖子,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偷枣而长出小枣树的事、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吓跑鬼子、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故事。

  老人在谈话中沉思心事重重闪着泪花,流露出老人对儿子的思念,对以往岁月的怀念,对故土的热爱之情,有一种浓浓的失落感。

  2、老人请男孩吃枣,老人让男孩骑跨在自己肩上摘枣,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老人与男孩拉勾发誓,老人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这些都表现了老人对男孩的疼爱,表现出了一种不是祖孙而如同祖孙般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折射出他对儿子的亲情。

  3、剧中的老人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老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其次他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怀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关于男孩

  4、剧中的男孩想把枣子留给父亲吃,喜欢吃巧克力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他蹑手蹑脚捡枣子,把枣子藏在红肚兜上的衣袋里,温顺地挽扶老人,认真听老人讲故事,和老人拉勾发誓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

  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5、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关于枣儿

  6、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

  7.这首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以这首童谣开头,隐含了全剧与枣儿有关、与亲情有关的特定内容,并将人们带入具有民族传统风情、充满乡土气息的特定情境。结尾用这首童谣,但情境有所变化,由幕后换为前台,由哼唱变成呼喊。由没人回应转为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的声音,既与开头相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山海经》教学课件共5

【思路综述】

  阿长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所以在鲁迅笔下常常出现。在这篇回忆性散文里,鲁迅饱含深情集中记叙了长妈妈给他儿时留下的印象,人物形象鲜明,细节描写逼真,情感真挚深沉,无疑,教学中抓住这些亮点分类突破。

【教学简说】

  一.感知人物

  1、布置自读课文,要求读准以下字音。

  骇掳悚絮说惶急疮疤诘问渴慕霹雳辟头画舫

  2、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用“阿长是一个的人”说话。可以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全方位感知人物,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各方面说。

  可以有如下一些说法:

  阿长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人;

  阿长是一个黄胖而矮的人;

  阿长是一个别人不注意姓名的人;

  阿长是一个喜欢切切察察的人;

  阿长是一个睡相不好的人;

  阿长是一个不许我走动的人;

  阿长是一个懂得许多规矩的人;

  阿长是一个烦琐之至的人;

  阿长是一个迷信的人;

  阿长是一个善良的人;

  阿长是一个朴实的人;

  阿长是一个热情为“我”着想的人;

  阿长是一个具有伟大神力的人;

......

  教师小结:总之,阿长是一个好人,但又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她是一个复杂的人。那么这样一个人,作者对她的感情怎样呢?接下来我们完成了下一步活动就能够明确了。

  二.拎出线索。

  1.教师读课文,学生听。

  2.问: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怎样?边听边标出课文中表示作者对阿长感情的词句。

  明确: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变化的,从“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三.品味细节

  1.读课文,要求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师提示:我们知道,“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作者的感情变化是因为发生了一些事情。也就是说,这些事情就是我感情变化的原因。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联读课文,用简要的话概括出这些事情。

  明确:一共写了七件事。

①常喜欢切切察察

②限制我的行动

③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

④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

⑤讲长毛攻城时护城

⑥谋害我的隐鼠

⑦为我买《山海经》

  2、这些事中哪些地方写得最细,最精彩。请找出来,用“写得好,它写出了”的句式进行品析并说话。

  学生活动。

  四.想象创新

  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

  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放飞想象的翅膀,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代长妈妈说些话。

  教师举例:

  哥儿啊,我虽无名无姓,但经你一写,现在也成了名人了,可是你说我无名无姓,生得黄胖而矮倒也罢了,怎么连颈上的灸疮疤也写进去了呢?说我规矩多、烦琐、迷信也罢了,那时谁不迷信啊?可是你,怎么连我睡相不好这种私事都写进去了呢?特别是给你讲长毛故事时,讲的将我们掳去后,让我们脱下裤子站在墙头,大炮就放不出来,你也照实写下来了,你不怕人笑话我还怕人笑话呢!

  附: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感知人物烦琐、愚昧、迷信善良、朴实、真诚

  拎出线索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品味细节竖手指、睡觉姿态、古怪仪式、讲长毛

  想象创新紧扣人物性格、联系现实生活

【评点】此设计以感知人物形象开始,以把握人物性格终结,整体教学过程线条单纯,以一个问题带动全篇的鉴赏性阅读;形式活泼、无拘无束的自由畅谈,容易掀起课堂_。同时,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让学生自主地研读课文,增加了阅读的深度和广度。最后一个环节的设置,实际上是促使学生回读课文,更深层次地把握人物性格,沟通了课本内外、课堂内外,使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水乳交融。

《山海经》教学课件共6

  教学目标:

  1. 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2.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3. 理解《大学》中的 “三纲”“八目”并了解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

  重点: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难点: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一、导入新课

  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于9月27日至29日在孔子的故里曲阜举办。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86个儒学研究机构的逾160位专家学者参会。儒学在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影响?今天我们就走进儒学经典作品《大学》,领略其中的奥义。

  二、知识积累

  1.了解文化背景

《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为《大学》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元仁宗延佑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

  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 .课题释疑

《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A.大人之学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B.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朱熹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式。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2.《大学》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述的方法

  如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请将文章中的类似论证整理出来,体会其中的逻辑关系,弄明白它们所说的道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个论述,先是由大至小,条目之间是条件关系:平天下必先治国,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必先修身,修身必先正心,正心必先诚意,诚意必先致知,致知必先格物。再由小至大,条目之间是因果关系: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条目之间脉络清晰,无论是由大至小的条件关系,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剖析深刻,逻辑严密。

  本文论证特色:

  总分式论证结构,层层推进,逻辑严密

  3.《大学》的论述可谓“微言大义”,精微的言辞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些深刻的道理,对现代人也是很有作用的`。请以“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为例进行分析。

  提示:这句话的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自己身上具备了美德,然后再要求别人拥有美德;首先要去掉自己身上的不足,然后再去批评责备他人。也就是说,要提高别人的道德水平,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要要求别人,首先要要求自己。

  它体现了儒家重视注重内向用功、律己甚严的内省的修养方法。这种方法在现代仍然是有现实意义的,它告诫我们,不能要求别人甚严,而要求自己甚宽。这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往,一个部门内部的管理,都有着深刻的启示。

  三、小结

  本文介绍了儒学文化的主体“三纲”“八目”,两者层次分明、逻辑严密。文章告诉人们只有通过格物致知,摆脱外在诱惑、困扰,真心诚意地培养高尚的情操,才能够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以提高,进而使自己家庭关系符合人伦道德,并最终完成为国建功立业、使天下太平的伟大理想。

《山海经》教学课件共7

【目标确立】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例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

  2、掌握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3、理解回忆性散文中的两个“我”和两种时空。

  选点理据:

  1、教材从第一到第三单元在“阅读策略”上均明确提出“学习精读的方法”及“注重熟读精思”。如何“精思”,教师一定要在讲读课文中给出具体的方法,以便让学生掌握。

  2、 单元导读中强调:“要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具体到本课,详略是一个重点,两个“我”与两种时空则是独特的角度。

【策略说明】

  1、 以文章标题做为突破口。围绕文章的标题,先简略地介绍《山海经》以及文中与之相关的部分,再详细地围绕人物来概括事件、讲述人物特点。最后在“长妈妈”与“阿长”的区别中来分析两个“我”与两种时空。

  2、 以细节描写为教学重点。对人物的描写是本文最吸引学生的地方,它那撒娇式的语言、诙谐幽默的笔调、无数个生动的细节都足以让学生津津乐道。以它为重点,让学生深入文本并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3、 从两个“我”与两种时空处升华。两个“我”与两种时空是回忆性散文中一个独特的点,从它入手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先以课文中的例子来讲,再引入到学生的现实生活,通过回忆小学生涯中最难忘的人,来体会当时与现在的两种不同的心境。力图将这一难点讲授清楚。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预习任务〗:

  1.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

  2.查资料了解《山海经》

  3.写两段话:①我眼中的阿长;②小时候,我最爱看的书;

  一、 导入:“小时候,我们最爱看的书”

  1.小时候,你最爱看的书是什么?

(围绕孩子们猎奇的心理来谈)

  2.鲁迅先生小时候最喜欢看的书是什么?这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展示《山海经》的相关图片)

  二、了解《山海经》这部书

  1.根据你收集的资料,简介《山海经》

(PPT展示:《山海经》是一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著作。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2.鲁迅小时候是因其丰富的知识而喜爱它吗?

(明确:在一个孩子的眼中,奇特的图画才是最吸引人的。)

  3.文章是否围绕《山海经》这部书来写?

  三、认识长妈妈这个人

(过渡语:文章既然不是围绕《山海经》这部书来写的,那它是围绕什么来写的呢?)

  1.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几件事?

(明确:称呼的由来——“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元旦吃福橘及种种麻烦的规矩——给我讲“长毛”的故事——“谋害”我的隐鼠——为我买来《山海经》)

  2.哪件事是本文的写作重点?

(明确:详写与略写相结合)

  3.你认为哪件事写得最有趣?为什么?(读出相应的部分)

(明确:每件事情中皆可找到有趣之处。重点关注细节描写)

  4.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虽然饶舌、唠叨、粗俗、迷信、无知,但是却真诚、淳朴、善良、渴望幸福)

【第二课时】

  四、“我”眼中的长妈妈

  1.“我”对长妈妈的态度有哪些变化?(找出关键词)

(明确: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的敬意——敬意消失——新的敬意)

  2.难道仅仅因为买了这几本书,“我”就对长妈妈的态度发生如此重大的转变吗?

(明确:这几本书虽“粗拙”,却是 “我”渴慕已久、无法得到的。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买来的, 给了“我”很大的震动。表现了长妈妈对一个孩子真诚热情的帮助和关爱。这怎能不使人敬佩、感激和怀念呢?)

  3.能否将标题中的“阿长”换为“长妈妈”?

(明确:不能。因前半部分大多写了“我”对她的不佩服或厌烦,与“妈妈”的称呼不相符。同时,将一个文盲与一本名著联系起来,矛盾的组合让人好奇,引发读者兴趣。写作此文时,作者46岁,适合用“阿长”的称呼。)

  五 、《朝花夕拾》拾到什么

  1.为什么要写阿长这个人?

(明确:这是作者人生中最温馨的回忆。也正是这个小人物身上所折射出的人性的光辉,让人在这个寒冷的世界中得到心灵的温暖与慰藉。)

  2.《朝花夕拾》中,作者究竟想拾起什么?

(引入作者的话: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朝花夕拾·小引》)

(明确:在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中,寻找人性的美好,呼吁社会的公正。)

  六、成人的眼光与儿时的感受

“憎恶”与“讨厌”都是儿时的心理,是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时的真实感受。但做为写作时的成年人,鲁迅先生则是将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的情怀。所以才会因为懂得而同情,因为深爱而感激。

  所以文中既有“童年的感受”,又有“写作时的回忆”。

  七、记忆中最难忘的人

  1、你在小学生涯中最难忘的人是谁?

  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他(她)如何让你难忘。

  3、现在回忆起他时的感觉与当年一起相处的感觉是否一样?

《山海经》教学课件共8

  教学目标:

  1、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3、用左、右描述物体位置关系。

  教学重难点 :

  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感受左右

  1、由上下楼引入教学

  师:为了安全,避免我们上下楼时冲撞在一起,学校要求我们都要“靠右行走”。出示书13页图,问:靠右行我们该走哪边呢?

  2、出示课题

  师:只要我们认识了左右,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左右”(板书课题)

  二、活动中感知,认识左与右

  1、借助左右手认识左右。

  师:小朋友们,今天谁有信心上好这节课?请举起你的小手。

  师:谁能告诉老师你举的是哪只手吗?对了,在举手发言时,我们通常都是举右手,老师现在要看看你们举的手是不是都是右手呢?

(1)做动作记右手。

  拍一拍:让学生用右手轻轻拍一下桌子。

  握握手:让学生伸出右手,相邻的两个同学握握手。

(2)认识左手。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右手,另外一只手就是左手。快把左手举起来,看一看,这就是我们的左手,用左手把铅笔盒摆好。

(3)借助儿歌强化认识左、右手。

  教师和学生一起听音乐边说边做动作。

  我伸出左手去

  我伸出左手去,我收回左手来,我伸出左手摆一摆,左手收回来。

  我伸出右手去,我收回右手来,我伸出右手摆一摆,右手收回来。

  我伸出双手去,我收回双手来,我伸出双手摆一摆,双手收回来。

(4)借助左、右认识左、右面

  提问: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有着很多像左手和右手一样的好朋友,看一看自己的身体,你能找出像这样的一左一右的好朋友吗?请你一边找一边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生活动,寻找身体上的左右。

  提问:“谁愿意和大家说一说你身体上的一左一右的好朋友?老师建议,他说到哪儿,咱们也就指到哪儿行吗?”

  生汇报寻找结果,边说边指,其余的同学也跟着指一指。

  讲述: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找到了这么多一左一右的好朋友,连老师都佩服你们了。现在我要看看你们身体上的这些伙伴配合如何,咱们做个“听口令,做动作”的游戏。

  游戏:听口令做动作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左手拍左肩,右手拍右肩

  右手摸右耳,左手摸左耳

  右手拍左腿,左手拍右腿。

  左手叉腰,左手举起来,向左弯弯腰。

  右手叉腰,右手举起来,向右弯弯腰。

  2、各种方位介绍座位。

  谈话:在你的位置上,谁能用前后左右来介绍介绍你周围的同学?(先请两个学生说一说,再同桌互相说。)

  提问:在这些同学中有你的好朋友吗?你的朋友坐在第几组?第几位?左边还是右边,让我们猜一猜好吗?

  提问:你能用左边右边来说一句话吗?可以说说这间教室的摆设。

  三、操作中辨别,加深对左右的理解

  1、介绍文具的位置。

  新学期开学,蓝猫商店进了一些学习用品,小朋友,你们想去看看吗?有哪些学习用品呢?它们是怎样摆放的?

  先自由说文具的位置,再集体交流。

  2、提问:谁来说一说铅笔的摆放位置。引导:为什么铅笔一会儿在左边,一会儿又在右边?(对于尺子来说铅笔在它的左边,对于笔盒来说铅笔在它的右边)。

  3、设疑:第二个是什么文具?是尺子还是笔盒?同学们可以讨论讨论。请双方代表上台辩论,明确物体的位置是从右数还是从左数。

  过渡:同学们用左右为我们介绍了蓝猫商店的文具,大家说的很好。下面咱们来轻松轻松。

(1)学生齐唱《健康歌》。

(2)喜欢这首歌的同学请举右手(学生举手),老师也非常喜欢(师举起右手),我举的是右手吗?有不同意见吗?为什么?

  明确:站立的方向不同,因此左右也就不同。

(3)同座位的同学握手,再次验证左右的相对性。

  四、解决中运用,感受实用性

  1、师:瞧,你们看见图上有什么?“上下楼梯请靠右行”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

  教师小结:判断时应把自己当成上下楼梯的人。平时我们上下楼梯和走路时,也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走。在校园里同样,马路中咱们也该遵守交通规则。

  2、练习书13页6题,用学过的上下、前后、左右说一说。

  五、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这节课你认为哪个小朋友表现得好?

《山海经》教学课件共9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课件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课件已经为大家准备好啦,老师们,大家可以参考以下是教学设计模板,整理自己的教学思路!

  一.教学目的

(一)知识教学点

  1.围绕中心选取材料;选取材料详略得当。

  2.学习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于平凡的人物,如何选取典型的材料表现其人品美。

  难点:通过观察和感悟生活,透过生活现象,挖掘深刻的主题。

  二.课时安排

  3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本课时目标:阅读课文,看全文是怎样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哪些材料是详写,哪些材料是略写,体会作者缅怀思念长妈妈的深沉感情。

(一)导入新课

  可由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导入到本课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认真默读课文,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几件事情,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写?

  2.从本文的题目看,文章可分哪几部分?(可对照《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3.阿长是怎样的一个人?“我”对阿长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从这些变化中可看出作者对阿长抒发了怎样的怀念之情?

  4.作者是怎样引出《山海经》的?

  阅读要求:

  1.读书前仔细阅读“预习提示”“课后练习”及教师提供的“阅读提纲”,抓住本文写作的重点;

  2.阅读时把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圈点出来,借助工具书自己解决。

  3.默读时看到有注释的地方,要认真读注释,并结合具体的语境,扫除阅读障碍。

  4.默读时将你最喜欢、最能给你启发和力量的句子标记出来,然后在旁边作批注。

(三)课外作业

  要求课外再次阅读课文,同桌之间互相复述阿长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由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导入到本课时的学习。

(二)学习文章巧妙的构思。

  1.文章虽然很长,但读完全文后,阿长的形象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能将阿长刻画得如此成功?你能从这篇文章中,获得哪些写作的启示?

  2.我”对阿长的情感,从“憎恶------讨厌-------敬意------怀念”,请同学思考并讨论: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开门见山写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文的行文线索是什么?

  4.重点段落研读(阿长为我买《山海经》)

  A)快速跳读文章,从课文中找出这件事的起迄。

  B)“我”为什么想得到《山海经》?文中哪些词语可看出这一点?

  c)“我”为什么无法得到《山海经》?

  d)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e)当“我”

  见到阿长为我买的《山海经》时,“我”为什么似乎遇着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f)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g)阿长为“我”买的《山海经》是什么模样?

  h)这么粗拙的书为什么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

  5.品味语言,体味感情

  A)请找出文中最能吸引你的地方,与同桌交流,并说出吸引你的原因。

  B)在文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对阿长感情的语句或段落来,体会感情。(如: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第三课时

(一)复述课文,将课后穿插在复述中。

(二)课堂作业:

  1.用“情有可原”“莫名其妙”“深不可测”造句。

  2.写出下列词的同义词和反义词。

  同义词 ( ) 同义词 ( )

  憎恶 麻烦

  反义词 ( ) 反义词 ( )

  同义词 ( ) 同义词 ( )

  顽皮 磨难

  反义词 ( ) 反义词 ( )

  3.课后练习第三题。

(三)课外作业:

  写一个你熟悉的人物,选取一两件事,尽可能写得真实、生动、传神。(如《同桌的你》)

《山海经》教学课件共10

  阿长与山海经免费课件

【教材分析】

  鲁迅先生的《阿长与》所追忆的保姆,她是一个粗人,没有文化、粗俗、好事,是一个很不幸的人。但她又是一个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质朴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鲁迅先生深情地抒写了对她的真挚的怀念。教读这篇文章,应引导学生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体会描写的作用和方法,从而更深地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教学目标 】

  1.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理解积累“诘问、惶急、疏懒、渴慕、深不可测、情有可原”等词语。

  3.整体把握课文,了解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感情。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把握蕴含的思想感情。

  4.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体会描写的作用和方法。理解本文围绕人物特点合理安排材料、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写法。

【重点难点】

  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

  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用双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教具准备】

  录音机、配乐磁带、小黑板

【课时安排】

  2课时

【设计理念与建议提纲】

  在这篇回忆性散文里,鲁迅追忆了儿时的保姆阿长,抒发了真挚的怀念之情。文章篇幅较长,围绕阿长记叙了几件事。教读课文可运用复述法,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内容上不懂的地方阅读资料、小组讨论或教师点拨解决。然后由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复述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第一步运用讨论探究法。引导学生思考文题把阿长和《山海经》连在一起,她与它有何关系呢?作者对她抱什么样的态度呢?学生快速阅读,提出疑难,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教师启发、点拨.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第一课时

  引导学生理清写作思路,把握课文内容。

  一、导入 新课(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导入 )

  同学们,我们在初一时学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其中为百草园增添神秘情趣的美女蛇的故事.大家还记得吗?这位长妈妈是鲁迅家里的一个女工,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她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鲁迅的作品中几次提到她,甚至还专门写了这篇《阿长与》。《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的地理著作,书中保留了一些流传广泛的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作者把连在一起,她与它有什么关系呢?下面就让我们阅读课文去探个究竟。(板书文题、作者)

  二、回顾复习鲁迅及《朝花夕拾》的有关知识(参阅《三点一测》)

  强调:主要作品集及初一学过的课文、出处

  学生自读《三点一测》,了解《山海经》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学生自读课文,可就词语含义、段落大意、内容质疑、分析评价等内容圈点批注。(参考《三点一测》)

  教师抽查字词学习情况。(参见《三点一测》)

  1.注音:(出示小黑板)

  惊骇 诘问 惧惮 憎恶 疮疤

  恶: 憎恶 恶心 恶毒

  模: 模样 模范

  2.听写并释词:

  面如土色 深不可测 惧惮 诘问 惊骇 渴慕

  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疑难词句师生共同探究疑难词句,小组无法解决的,提交全班讨论、交流。教师参阅教参46页“文句解说”,酌情讲解。

  2.速读课文,参阅《三点一测》66页,初步理解课文。

  3.思考研讨: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

  学生思考后,在全班交流。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参阅课后练习一答案)

  四、课堂小结

  从整体说来,本文诙谐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庄重。“切切察察”的神态,睡相的描写,吃福橘时的紧张心情,“长毛”的故事,渎后令人捧腹开怀,忍俊不禁。可是,当长妈妈为“我”买回《山海经》后,作者的感情变得深沉庄重,深切怀念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这种色彩的'变化,使得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表达得更加真实感人。

  五、作业 设计

  口头作文: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请学生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讲述他的一、二件事,看看谁讲得真实、生动、传神。

  六、检测题设计

  抄写并记会本课的生字词,按小组检查验收。

  第二课时

  精读全文,进一步研析阿长这个艺术形象,重点研读买《山海经》一节。

  一、朗读课文1~17语段,重温长妈妈这个艺术形象

  1.播放伴读音乐,学生分组朗读1~17语段

  回顾思考:文中这些关于长妈妈的故事表现了她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板书提纲,明确。

  喜欢切切察察 低声絮说 饶舌多事

  管“我”很严 喜欢“告状” 不拘小节

  睡觉时摆成“大”字

  元旦早晨塞福橘 淳朴善良

  烦琐的规矩 关心孩子

“长毛”的故事

  2.研讨课后练习第二题,理解作者对长妈妈的双重感情。

  学生自主思考,与小组交流,小组长代表本组发言,全班交流。

  二、研读买《山海经》一节,即18~28语段

  1.分组朗读课文18~28段

  学生听读,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各组长组织讨论,并作好本组讨论的笔记。

(1)买《山海经》一事的起因是什么?(用一句话概括)

⑵⑶⑷题见课后练习第三题

(5)“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2.学生分组回答以上问题,教师明确问题的关键。

  第(1)问:“我”渴慕着绘图《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

  第(5)问: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惊,让“我”产生感激和“新的敬意”。

  3.齐读最后两段。思考:结尾两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正是深切怀念的真实写照。

  板书:为“我”买回《山海经》——真诚热情 乐于助人

  深 切 怀 念

  4.请学生说说长妈妈是怎样的一个人?

  指名学生归结,教师明确(参阅课后练习一答案)

  5.学生批注文中描写阿长的语句,并分析这些描写有什么特色?

  教师提示有关描写的知识,让学生找出文中出色的描写,师生共同揣摩。(参阅教参47页第3)

  三、课堂小结

  本文按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刻画出一个真实、生动、鲜活的普通劳动妇女——长妈妈的形象。她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有许多繁文缛节,但为人诚恳、热情,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这些都是令作者心灵震憾的原因,文中表达了作者的深切怀念之情。其词恳切,其情真切,十分感人。加强诵读,在诵读中力口深体会。

  四、布置作业 (选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题(四)的短文写作练习,在班上交流。

  2.以《阿长买{山海经>》为题,写一篇300字的想像短文。

  3.当有一天阿长为“我”买到绘图的《山海经》时,如果“我”想对她说句话,会是什么话?请写几句话描述它。

  4.以《我熟悉的一个人》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500字。

  五、检测题设计:

  下面哪些句子是表现长妈妈的性格特点的?

(1)她生得黄胖而矮。

(2)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着什么事。

(3)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母亲去了。

(4)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

(5)我也知道这意思是要她多给我一些空席。她不开口。

《山海经》教学课件共11

《山海经》的教学反思

  天气渐凉,灰蒙蒙的天,有点冷的感觉!我的心情依然云淡风轻。

  一堂《阿长与《山海经》>,我如罢不能。第一次上得这么带劲。深深喜欢上了这个“黄胖而矮”的目不识丁的女人,她固然有许多的缺点,她大字的睡相,她的愚昧,粗俗,可她随性,直率,善良,热心,疼爱孩子,让我欢喜无比。读着她,我竟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同样是没进过学堂的门,一样的朴素无华。但深爱孩子的那份心如出一辙。

  阿长是鲁迅的保姆,鲁迅运用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先写阿长的种种不是,但只是为了蓄势,为后文阿长买《山海经》做铺垫。这我引导学生讨论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如整篇文章只写阿长好的一面行吗?学生不语。我顺势引导:本文选自哪里啊?学生说:朝花夕拾。我说:这是一部什么选集?学生:回忆性散文集。有学生说:散文要以真实为主。我顺势引导:对啊,阿长是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她身上总有许多的不足与缺点,可是这样反而让我们感觉真实。这就是真实的实实在在的阿长。因为散文要求求真。散文以真立本,以真情立本。我说:还有别的原因吗?先写阿长的好。后写不好。对比有什么不一样?学生:没有惊喜。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让人又惊喜,出乎人意料之外,故事情节也更波澜起伏。先抑后扬写作手法的妙处水到渠成。启示:要善于引导,引导学生思考。疑问处,可帮学生搭桥,但妙处一定要学生自己体会。可诱导,可搭桥,但路得靠学生自己走!这样才是真的语文实践,言语实践。才能在有效的言语实践中感受,感悟,提升。

  阿长给我买有画的山海经,不声不响,她不识字,连书名《山海经》说成《三哼经》。我不知道她为了买这本书,费劲多少周折,鲁迅也没详写这个过程。一因为鲁迅也没有亲眼目睹,他没法瞎编。因为这是一篇散文,要以“真实”为本。二、鲁迅有意为之,留下一个空白艺术,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我们更能无尽想象阿长伟大的.神力。这个教学点我适度点拨。没花过多时间,因为我觉得这个教学点,学生可理解,但实践不易操作。点到为止即可。

  最后总结这篇散文人物描写的精妙,我先让学生回忆人物描写的角度。学生: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我说:还有吗?今天的天灰蒙蒙的,就如我......学生:还有环境描写。这篇文章描写阿长这个人,你印象中最深刻的是?学生:黄胖而矮。学生:大字的睡相。学生:她喜欢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其实上节课,这些细节描写,我并未细细引导学生品读。可是他们印象很深刻。我:为什么这些描写,你们印象如此深刻呢?我:外貌描写,仅仅四个字,可是阿长的形象似乎就在眼前。你似乎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阿长?学生:一个臃肿的,身材圆圆的,脸色蜡黄,矮.....我顺势引导,这些描写之所以传神,是因为他们都抓住了人物最.....学生:最主要的特点。人物描写的精妙水到渠成。

  整篇文章运用叙述的表达方式,可是结尾运用抒情,深化主题。这个教学点也是可取的。第一节课,我就直接切入这两段,让学生朗读,并说从这里读出了怎样的情感?学生的表现相当好。我顺势引导学生回忆,《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均在文章结尾处有抒情的句子,均是起到点明文章主旨的作用。学生恍然大悟!这篇文章又何尝不是?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主旨的方法:读题目,找开头结尾抒情议论的段落或句子。启示:学生的潜力往往是无穷的,关键是教师的引导。教师的智慧,会给学生飞翔的翅膀,飞得更高!

  最后,我引导学生一起回顾这篇散文写作方法可取之处。我们一起板书:1、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2、空白艺术。3、人物描写抓住人物最主要的特点。4、运用抒情议论的句子深化主题。这样的板书,我很喜欢,这是一个总结回顾。这些可教的教学点,以后需要反复加强巩固。

  曲终却意未尽!

《山海经》教学课件共12

  春酒教学课件

  一、导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

  浙江温州一带是如何过年的,请听琦君的介绍———《春酒》,打开课文。

  二、作者简介:(一学生到讲台上介绍搜索的资料)

  三、分析探讨课文的内容、主题:

(一)分析课文的内容。风俗美

  1、《春酒》为我们讲述了过年的故事,大家已经作了预习,浙江温州是如何过年的?请同学们讨论,找出相关的句子。板书:过新年

  明确:课文第一段。(学生齐读第一段)

  2、过年的时候“我”最喜欢的是什么?

  明确:喝春酒(并板书)

  3、春酒是什么时候喝?怎样喝?什么人喝?气氛怎样?

  明确:春酒是过了元宵之后乡里乡亲家家户户轮流邀请喝,气氛很热闹。

  4、春酒以外,还喝会酒,为什么喝会酒?怎样喝?找出相关的句子。板书:喝会酒 明确:第五段(学生齐读)

  5、过新年、喝春酒、喝会酒都是作者家乡的风俗,你喜欢这儿的风俗吗?为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引导学生感悟这儿的风俗美)

(二)分析课文的内容。人情美

  1、喝酒的时候,重点写了哪些人?

  明确:母亲、乡亲、“我”(并板书)

  2、琦君写人的散文都是小说化的,她非常擅长在她的散文里采用细节描写,把人物刻画的生动形象,形神毕肖。同学们在课文里找出描写母亲、乡亲、“我”的句子。(分组讨论完成)

  一组找描写母亲的句子、二组找描写乡亲的句子、三组、四组找描写“我”的句子) 明确:一组,母亲(只要指出第几段、第几行就可)

(1)“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

(2)“大家喝了甜美的八宝酒,都问母亲里面泡得什么宝贝。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

  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

(3)“不仅是酒,母亲终年勤勤快快的,做这做那,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的。

  3、全班齐读,细细品赏,从细节描写的句子中感受母亲有哪些优良的品质?

  明确:善良、大度、热情、慈爱

  二组:乡亲

(1)“花匠阿标叔助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寥寥几笔,就写出了阿标叔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性格。

(2)“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看似十分随意的几笔细节描写,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大家是如此喜爱这小姑娘,在故乡,邻里之间是如此亲密随和、融洽温馨。

  4、乡亲有哪些优良的品质?

  明确:淳朴、热情

  5、“我“在喝酒时是最高兴的',从哪里可以看出?

  明确:三、四组同学回答。

(1)“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2) “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刻画了“我”的活泼、调皮。

(3)“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4)“吃会酒,得了两条印花手帕,于是‘开心得要命’。”

  6、“我”为什么而高兴?

  明确:学生讨论,然后自由回答。(引导学生感悟故乡的人情美)

(三)分析课文的主题:思乡

  1、 文章写了家乡事,写了家乡人,但这并不是作者写作本文的最终目的。作者的最终目的究竟何在?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

  明确:通过写家乡事和家乡人来表达思乡之情。最后两个自然段可以看出。板书:思乡之情

(女同学深情齐读课文最后两段)

(四)、教师小结(幻灯显示)

  作者在文中主要通过春酒来显示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写自己对故乡亲友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对童年的回忆。其间,流淌着浓浓的思乡之情。也就是说,写春酒,就是写她自己的思乡之情。

  四、迁移扩展

  思乡是远离故乡的人都会产生的一种思绪,余光中的《乡愁》为什么能有这么广的

  影响,就是因为它道出了许多游子的心声。叶落归根,这是人之常情,对故土的眷恋,是任何人也无法割舍的情感。许多海外游子、台湾同胞离开了故土几十年,听到家乡、祖国对他们的呼唤,毅然踏上了寻根的归途,上演了许许多多令人感动的故事,你们听说过这些感动的故事吗?

(请同学们小组交流,然后请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到讲台上面把你听到过的故事让全班同学分享分享。)

  五、总结

  琦君说过:“人和花草树木一样,都有自己的根。”是啊!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有谁能够忘记生养自己的故乡呢?,远离故乡的人,无论与故乡的距离有多远,总不会忘记故乡的山水、故乡的亲人、故乡的一切。每年春节前夕,离家的人尽管票难买、车难乘,但家还是要回的。父爱天高,母恩难报,最难忍受思乡情。这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积淀下来的中国人最深厚的情感基础。事实上,正是这种特有的情感基础,才让我们中华民族一代一代繁衍壮大,成为伟大的民族。

  六、作业:

  积累“思乡”的诗句。

《山海经》教学课件共13

  白杨教学课件免费

《白杨》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服从祖国需要;为建设边疆作贡献的志向及希望子女也能扎根边疆的心愿。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课文借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2.理解重点词语与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爸爸看见几棵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浮起微笑,实际上是为建设边疆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投影仪、胶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曾写过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白杨礼赞》,文中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并借白杨歌颂了有着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位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板书课题)。大家打开书预习内容,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二、范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①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②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清晰介绍新疆

  注意: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字音易错的:清晰(x9),不读(x@);字形易错的:新疆。“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2.读课后题4“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并对词义加以理解。

  3.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

  4.默读课文,回答思考题。

①把书上内容与自己已有知识相结合,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②读一读你刚才所画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

  五、练习读熟课文,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全文并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发兴趣

  茅盾的《白杨礼赞》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和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那么袁鹰的《白杨》要歌颂白杨的什么品格呢?下面我们就学习《白杨》这篇文章,(板书课题:白杨)

  二、指名朗读全文

  1.思考:从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中,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

  2.讨论得出答案,老师板书:(①外表:挺直、粗壮;②内在: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坚强、不软弱、不动摇。)

  3.结合课文前后内容谈谈你对白杨的特点的理解。

  4.朗读这段话,体会白杨的品格。(有感情地朗读)

  5.练习背诵此自然段。

  三、细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1.默读课文,自学。(投影出示)

  读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卫士”是什么意思?本课指的是什么?这位旅客为什么“出神”?)[讨论后板书:边疆建设者]

(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表白了自己的心。(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爸爸“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他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愿?)[讨论后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3)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课文第一处讲到“沉思”,爸爸在沉思什么?这里爸爸又在沉思什么?)

  2.小组讨论解答。

  3.大家分析解答。

  4.朗读这几句话,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

  四、老师:望着窗外的卫士,爸爸想着、想着,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接着回答。然后

  1.指名一人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大家分析其中的深刻含义。

  2.“微笑”又说明了什么?(板书:无私奉献的精神。)

  3.朗读训练,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4.练习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朗读全文,想想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六、确定中心思想,完成课后练习三(选择中心)

  说明:课文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方法。(板书:借物喻人)

  七、总结深化

  本文作者袁鹰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热情赞美了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边疆建设者,他们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了在座的同学们,也感染了老师。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创造祖国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八、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熟课文

  拓展阅读:《白杨》课文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

  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

“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慢慢地抚摸着孩子们的头,说:“这不是伞,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山海经》教学课件共14

  苏教版bpmf教学课件

  学习声母bpf时,因为大部分学生在学前班都学习过汉语拼音,所以大多数学生都能读准音,但是口型不是很标准,课堂上,通过反复示范让学生认识发音方法。

  教学设想

  Bpmf是《国标本(苏)语文》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第3课。本课出示的4个声母与前面学过的6个单韵母既相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在于单韵母读得响而长,声母读得轻而短,联系之处在于声母能和单韵母组成音节。

  汉语拼音教学,要以培养学生拼音能力为目的,以声母、韵母和拼音方法的教学为重点。本课中学生初次接触声母及拼读,可能会摸不准要领,若一味地让学生拼读会显得枯燥乏味。《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相结合。为此教学时应选择能激发学生兴趣,乐于被学生接受的学习方式,如“歌诀法”、“游戏法”等来调动学生学习拼音的积极性,启发他们思维,帮助掌握拼读要领。

  拼音源自生活,又用于生活。教学拼音时,不该脱离学生的语言实践经验,在课前,应准备创设情境用的音像资料,做游戏用的字母—卡片,富有情趣的画面,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拼音就在他们的身边。课堂上,小组讨论、双人演读等形式以及教师鼓励性的评价,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基于以上思考,本课的目标定为:

  一、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乐趣,学会声母bpmf,能够读准音、认清形,并能正确书写。

  二、认识音节,在游戏中学会“两拼法”,能准确拼读由bpmf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声母

  1.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游玩,好吗?出示情境图及播放广播:各位游客你们好,现在你所见到的是我国重点保护的文物——大佛,我们要爱护大佛,不要用手摸。

  2.说说你的所见所闻,伺机引出声母:bpmf

[上课老师就创设了一个参观大佛的情境,通过学生眼、耳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认识丁这四个声母。]

  二、联系语境,教学发音

  1.联系学生口语语音实践,将声母bpmf与情境图上的事物一一对应。

[通过学生动手贴—贴,找到了发音的相似之处,为读准声母的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学生在小组内读一读,要求声母读得轻短,与前面学的单韵母相区别。

  3.生读,师示范,师生评议。

  4.学生在小组内互教互学。

  5.练读语境歌,加以巩固。

  三、想像练说,记忆字形

  1.比一比,找出图与字母相似之处。

  2.想像练说,你还能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声母的音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学生的脑力活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足说进行生动的创造。”拼音教学中,还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所得到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自信心和创造力。]

  四、看清位置,指导书写

  1.bpmf他们住在哪里呢?出示四线格中的声母说一说。

  2.看老师把他们送回家,师范写。

  3.生练习书写。

[充满童趣的语言描述,使枯燥的字母富有生命,把书写看成是给声母找家,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五、游戏演练,拼读音节

  1.出示声母b和单韵母a,谁会读?(重点区别声母和韵母的不同读法。)

  2.声母b和单韵母a在交朋友,师演示两音相碰成一音节,并示范拼读。

  3.交朋友可得遵守一定的规则,即:前音b读得轻短后音a读得重,两音相连猛一碰。师领读。

  4.学生手持b和a,尝试演示并拼读。师生评议。多形式练读。(开火车读、小组读等)

  5.b还想和其他单韵母交朋友呢,出示b和o,学生尝试拼读。评议(前音b读得怎样?后音o怎么读?两音怎么碰?)

[皮亚杰认为:“教育的宗旨不在于把尽可能多的东西教给学生,取得尽可能大的效果,而首先在于教给学生怎样学习,学习发展自己。”事实证明,凭借学生的已有经验,让学生自己尝试,就能让他们品尝成功的欢乐,同时也树立起学好拼音的信心。]

  6.用同样方法学习其他三个声母和单韵母相拼。

  六、图文结合,带调拼读

  1.看图,联系学生言语实践,认识bā,“八只大雁”的“八”。

  2.说说bā是谁和谁在交朋友?生说拼读规则并拼读。

  3.b和á交朋友同样遵守拼读规则,只是á往上翘,拼出来也得往上翘,师示范拼,生跟读,个别读。

  4.学生并联系实践组词,如bá是拔萝卜的“拔”,小白兔在拔萝卜。

[当音节有了意义,便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学习兴趣,让学生联系实践组词,既激活了它已有的知识储存,又拓宽了他的知识面,使拼音教学与学说普通话相结合。]

  5.b和ǎ,b和à该怎么交朋友呢?生尝试拼读并联系实践组词、组句。

  6.用相同方法教学pō mǐ fǔ等带调音节。

  七、设计练习,巩固音节

  1.将学生分成声母组、韵母组,进行“交朋友”游戏。

  2.出示音节,让学生进行分解音节比赛。例:bā是由谁和谁组成的,请手持“b”和“ā”的学生跑出来拼一拼。

[汉语拼音教学中,可采用游戏、竞赛、儿歌等方式进行拼音练习,使学生始终在兴趣盎然中学拼音,在玩中学,学生学得轻松又愉快。]

《山海经》教学课件共15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朝花夕始》,文章几乎按照生活的原样,真实而亲切的再现了鲁迅童年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在鲁迅的童年中长妈妈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她饶舌、多事、有许多繁文缛节,但又爽朗热情、乐于助人,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作者通过儿时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这样一个劳动妇女的深沉的怀念之情。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进一步加快阅读速度,提高单位时间的阅读效率。

  2、理清作者用几件事来塑造长妈妈,重点写的是什么?

  3、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归纳文章的中心,体会作者的感情。

  4、学习详略得当、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鲁迅先生对长妈妈感情的变化及怀念之情。

【教学设计依据】

  关于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根据文本自身提供的资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的。本文配合第二单元“速读训练”而设计,篇幅较长,旨在通过速读训练,提高快速理解文本的能力。注重三个纬度目标的和谐统一;理解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力求紧靠文本。重点理解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和句子,提高阅读记叙文的能力。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暴露出的问题很多,写人记事,选材不典型,人物形象不生动,叙事干干巴巴,缺乏细节描写。用两件事或多件事写人,详略不得当、不能围绕中心选材,通过本文学习适当的指导学生用几件事写人。在学习方式上采用接受、体验与发现相结合,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回忆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创作情况。

  2、“阿长”是先生时时提起的人物,曾几次被写入作品中。在这些作品中,先生对他作了较全面的介绍,而且通过几件互不关联的事描绘了她的性格。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美女蛇”的故事就出自阿长之口。在《猫·鼠·狗》中,阿长害死了鲁迅先生养的一只小隐鼠,以至在《阿长与〈山海经〉》这篇回忆散文中先生仍然耿耿于怀。在本篇中,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记叙了长妈妈给他儿时留下的印象,把长妈妈这个人物写得栩栩如生。阿长是鲁迅先生家的保姆,她又怎么会跟《山海经》有联系呢?

  二、速读课文

  用四到五分钟的时间速读课文(全文2750字左右),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大体内容。

  解决:文章围绕“阿长”写了那些事情?在文章中标上序号。

  要点:

  1、名字的来历。

  2、切切察察、说话的神态、喜欢打小报告。

  3、睡相不好。

  4、烦琐的规矩:

  除夕夜吃福橘……,人死了……,死了人和生了孩子的屋子……,饭粒落到地上……,晒裤子的竹竿底下……

  5、“长毛”的故事。

  6、《山海经》的故事。

  三、讨论

  再读六件事,讨论:作者通过这些真切、生动的细节描写塑造了一个怎样的“阿长”?

  要点:

  一个普通到没人要知道她名字的`农村妇女──旧社会的保姆

  饶舌多事,不拘小节,善良、真诚、淳朴、无知

  关心体贴帮助孩子、做事认真、乐于助人

  四、深入理解文本,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1、抓住文本,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词语和句子。

  2、哪一部分写的详细?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朗读阿长买《山海经》一节,思考: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么想的?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理?

  2、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3、鲁迅先生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五、小结

  1、总体上说,作者对长妈妈是尊敬、喜爱的,有着一种深沉的怀念之情,但作者不是直接写阿长身上的好处、写对她的怀念,而是先写了她身上存在的许多缺点和不足,表达对她的“憎恶”、“讨厌”,这种表现手法就叫“欲扬先抑”。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根据课堂情况教师适当的点拨,要点:真实、自然、突出后者。)

  2、自主归纳写作上的特点,想想哪些可以借鉴到你的写作中?

(根据课堂动态,结合学生的写作情况适当指导。)

  六、读写结合

  选一个你熟悉的人物,通过两三件事,尽可能把人物写得真实、生动、传神。

《山海经》教学课件共16

  一、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P3左右。

  二、 教学准备:

  1、课件、问题卡片。

  2、在教室中间空出一条走廊。

  3、要求学生准备好铅笔、尺子、小刀、橡皮、铅笔盒各一样。

  三、 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一)教材分析:《左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因此,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正确理解左右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重点。

(二)学生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初步了解

  它们的相对性及学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的基础上理解“左右”,

  进一步通过对物体位置关系的探索,发展空间观念。

(三)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以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策略选择:

  本课以活动课的形式,以六大块活动情境串连生成,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为一体,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游戏、活动过程中体验到左右的含义与相对性。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

  四、教学流程

  活动一:引出“左右”

  1、学生活动:

①让两个小组的学生在教室中间的走廊里随意来回走动 →说说感受(很乱)→假设在马路上大家都这么走会怎样?(交通混乱,容易出事)→你来想办法解决。(有秩序走,靠右走)

②靠自己的右边来回走动→说说感受。

  2、引出课题:看来认识左右很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左右”。

  活动二:感知“左右”

  1、用左右手引入,感知自身的左和右。

①我们每个人都有两只手——左手和右手,我们常常用左手和右手做什么?左右手是好朋友,团结起来力量大。

②找一找我们身上还有这样分左和右的好朋友吗?

③你怎样来记住左、右。

  2、学生学做机器人,老师当遥控器,请机器人按遥控器的指令做动作。

  伸出左手摆一摆,伸出右手摆一摆;

  伸出左脚跺一跺,伸出右脚跺一跺;

  拍拍左肩1、2、3,拍拍右肩1、2、3;

  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左眼眨一眨,右眼眨一眨。

  3、显示课件(一个背对学生的小女孩),找出这个小女孩的左

  右辫子、左右手、左右腿、左右身。

  活动三:体验左边和右边。

  1、按要求摆学具。

  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感性材料,从矛盾冲突到解决问题,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认识“左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学生常常因左右手配合做事而较难分开体会,因此教师让学生充分体验自身的左和右,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从而感知左和右,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通过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把操作、观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学具摆一摆,从左往右依次为:铅笔、尺子、

  小刀、橡皮、铅笔盒,并回答下列问题。

  从左数尺子第( ),从右数尺子是第( );

  尺子的左边有( ),右边有( );

  尺子在( )的左边,在( )的右边。

  2、请大家把学具打乱,再随便摆一次,然后再回答以上问题给同桌听。

  3、观察你这排同学,回答以下问题。

  从左数我是第( ),从右数我是第( );

  我的左边有( ),右边有( );

  紧靠我左边的是( ),右边是( );

  我在( )的左边,在( )的右边。

  活动四: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1、请你转个身,看看现在你的左右各是谁?

  2、大家一齐来感受一下,我们来上回体育课,按老师的要求向左转或向右转,再看看这时你的左右各是谁?你有什么发现?(对回答最精彩的学生给予表扬,并与他握握手。)

  3、与老师握手,你用哪一只手?老师用哪一只手?你有什么发现?(面对面,我们的右手不在同一边。)

  4、出于礼貌我们都用右手与别人握手,请同桌握一握手,进一步体验。

  5、我想请大家举右手,我也想举右手,你说我该举哪只手?你请老师做个什么动作,一眼就看出是左手还是右手。(转身)然后我们都举左手,你发现什么?(面对面,左手不在同一边。)

  6、师生面对面,看着桌上的学具,请学生回答对方的左右边各

  察与语言表达紧密结合起来。掌握以“谁”作标准来确定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打乱后随便摆一摆”,打破了学生思维定势,发展了思维,培养了创新意识。

  左右的相对性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巧妙地用转身、握手、找东西等活动,激起学生疑问,抓住学生注意,引起学生思考,让学生去体验、感受其中的奥秘。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为一体,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有什么?

  教师把铅笔盒、小刀放在身体的左边,橡皮、尺子、铅笔盒放在身体的右边,问学生:现在我们面对面,请问我的左边有什么?我的右边有什么?

  活动五:巩固左、右。

  1、 抢答:在老师的描述中抢答正确的答案。

  同学们有没有看过幸运52?李咏叔叔说请在我的描述中抢答这是什么,现在我们就来玩这个游戏,每组派一人进行抢答。

① 出示

  师:它不在最左边,也不在最右边,它在桃子的右边,在樱桃的左边,请问它是( )。

(哪一个学生抢答成功,说明理由后老师就把这张可爱的问题卡片送给他。下同)

②出示一幅图,一个男孩面对大家,他的左边是儿童公园右边是图书馆,后面是超市。

  师:星期天,妈妈带小明去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在小明的右边,请问他们要去哪?

③出示一幅图,三个动物三个家

  师:小狗住小猫的右边,小兔紧挨着小猫的右边住,用线连一连,给动物们找到家。

  2、辩论:老师和一个同学走楼梯,一人上,一个下,每人靠自己的右边走,请问我们会撞在一起吗?说明理由。

  活动六:实践左和右。

  P6生活中的数学。

  组织有效的`抢答辨论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引导学生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去认识、去感悟、去体会,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进一步明确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同时对学生进行了安全教育。

  五、教学片段实录:

  活动一:引出“左右”

  师:我们教室的中间有一条走廊,现在请两个小组的小朋友在走廊里随意来回走动。

(两个小组的学生在走廊里来回随意走动。)

  师: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1(场内的):老师干吗要我们走来走去?

  生2(场内的):老师这样走都会撞到。

  生3(场外的):这样走很乱。

  师:假如在马路上有许多车、许多人,也这样走的话,会有什么后果?

  生1:会很危险。

  生2:有可能会撞起来。

  生3:会出车祸。

  生4:这样走不好。

  师:那你想个办法,怎样比较好?

  生1:大家都靠一边走。

  生2:大家都靠右边走。

  生3:大家都靠左边走。

  师: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交通规则,我国规定每个公民都靠自己的右边行走或行车。现在请同学们都靠自己的右边来回走一走,有什么发现?不知道右边在哪可以请同学或老师帮忙。

(场内学生靠自己的右边来回走动。)

  师:现在有什么感受?

  生1:好多了。

  生2:不乱了。

  生3:这样不会撞到。

  师:看来认识左右很重要,可以帮我们解决许多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左右”。

……

  活动五:巩固左和右。

  1、 抢答:

……

  2、辩论:

  师:老师和同学走楼梯,一人上,一个下,每人靠自己的右边走,请问我们会撞在一起吗?

  生1:肯定会的,都走同一边肯定会撞起来。

  生2:不对,一人上一人下,不会撞起来。

  生3:对哪!面对面,两个人右边不在同一边,不会撞起来。

  生4:都是右边怎么不会撞起来?

  生5:不会的哪。

(教室里一大片声音说不会,一小片声音说会,很热闹)

  师:谁能拿出有力的证据,说服对方。

  生6:老师我们来表演一下,就是最好的证明。

  师:好主意。

(师生面对面,各自靠右走,用事实证明不会相撞,全班一片欢呼声。)

……

  六、教学反思

(一)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师生教与学的中介,但只是提供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材料,它需要每一位教师去实践、丰富及完善。本着这一认识,我对教材进行大胆处理。用六大块活动情境串连生成,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为一体,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过程中体验到左右的含义与相对性,使学生乐学、爱学。

(二)尊重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

  在教学“左右”一课前,我通过与学生交流,发现学生对左右有了初步感受,但对其相对性、可变性缺乏清晰的认识。基于这一情况,整个教学中教师只是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让学生进行有序的活动。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使学生获得大量感性材料,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为正确理解左右奠定了基础。另外,这节课也抓住教材的难点让学生进行思考。

(三)在活动中培养能力,发展思维。

《标准》在基本理念中特别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为此在本节课中我安排了许多活动,创设了许多学生身边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这些活动发展学生猜想、观察、比较、操作、交流、推理的能力,让他们学会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例如活动五中的抢答题,学生完全可以在老师没有念完题就知道答案,因为桃子的右边有菠萝和樱桃,它不是最右边,那肯定不是樱桃,只能是菠萝。在这老师没有禁锢学生的思维,让他们通过推理解决问题,小小的一道练习题,可以用多种方法解决成为学生思维放飞的舞台,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自主探索,是发展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条件,从更高要求看,本课在这一方面略显不足,教师可以在这方面作进一步研究。

《山海经》教学课件共17

  鲁迅我们学过的鲁迅作品篇目出处文体

  鲁迅,原名,(籍贯)人,是我国伟大的家、家、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散文诗集、散文集等。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这样评价鲁迅先生: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鲁迅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速读全文,看看本文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哪几件详写,哪几件略写?少年鲁迅对这些事情感态度如何?

  事件详(略)写作者感情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