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交通事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最终定稿]3篇 公共交通发展情况调查

综合文章 时间:2022-10-14
【www.wendang123.cn - 综合文章】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公共交通事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最终定稿]3篇 公共交通发展情况调查,供大家阅读。

公共交通事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最终定稿]3篇 公共交通发展情况调查

公共交通事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最终定稿]1

  关于南平城区公共交通事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南平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

  2006年7月28日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以下简称“城市公交”)是国家根据现有国情而制定的发展战略,温家宝总理专门作出了“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符合中国实际的城市发展和交通发展的正确战略思想”的重要批示。2005年9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建设部等六部委《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见》(国办发[2005]46号),今年3月,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建设厅等八个部门《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实施意见的通知》(闽政办[2006]49号),两个文件对新形势下优先发展城市公交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近年来,南平城区公交事业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仍然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不少乡镇、社区、厂矿企业和居民要求加快发展城市公交的呼声很高,每年都有不少市、区人大代表专门提出意见建议,要求解决市民出行乘车难问题。可以说,城市公交事业的发展,己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06年工作计划,7月25日至26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鼎成带领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就南平城区公交事业发展情况开展专题调研。现将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调研期间,调研组实地察看了玉屏山大桥公交1路车始发站、三红电缆、天地台、杨真新区、316国道和西溪北岸新公交场站场址及来舟镇等路段,了解沿线单位、居民要求开通公交线路的意见及其它相关问题;听取了市公交公司关于南平城区城市公交事业发展情况的汇报及市建设局、公用事业局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交的基本思路和意见建议等;分别召开了2场有南平师专、水南办事处、西芹镇、来舟镇、大横镇、长沙、官沙田社区居委会及三红电缆、大洲贮木场等单位负责人和市发改、交通、建设、国土、规划、财政、物价、地税、公路稽征、交警、江南新区、高新区及延平区人大等20多个市、区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围绕“新开城市公交线路”、“优先发展城市公交”等问题进行座谈,听取多方意见。通过上述活动,基本掌握了南平城区公交事业发展情况,对优先发展城市公交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二、南平城区城市公交事业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南平城区公交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方便人民群众出行、改善城市交通结构、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建设节约型社会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公交企业逐步状大。南平公交公司成立于1958年,下设三个分公司,现有职工698人(其中聘用工342人),营运车辆172辆(174标台),比2001年增加19辆,万人拥有公交车辆标台,比增%(下同);2005年完成营运里程万公里,客运量4045万人次,比增27 %;营运收入2929万元,比增%;实现利税万元,比增%。

  2、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十五”期间,新开或延伸公交营运线路9条;完成公交监控大楼和车辆安全自动检测线建设,新建(新设)公交站点69个,累计完成投资万元。南平城区现有道路总长公里,公交线网78公里,公交线路20条,公交站点124个,其中:中心区78个,按服务半径300米计算,城区公交站点覆盖率48%,中心区占64%,市民在公交的出行比重占%。

  3、社会效益比较明显。多年来,公交公司坚持深入开展以“创文明行业,建满意窗口”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活动,把两个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企业和员工在服务理念、服务内容、服务设施、服务质量等方面不断提升,树立了良好的行业形象。1997年以来,认真贯彻执行老年人、残疾人、学生等特殊群体优惠乘车政策。2006年上半年共办理《老人免费乘车证》4400本,《残疾人免费乘车证》300本,《学生优惠乘车证》5800本,年承担社会福利支出达700多万元。便捷、快速、安全、优质、经济的公交服务,赢得了广大市民的信任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1998年企业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连续6年被福建省企业评价中心授予“福建企业形象300强”称号;2004--2005,被《商品与质量》消费市场调查中心评为“全国公交公司服务质量无投诉用户满意单位”;先后有5条线路、7台车组受到省、市及有关部门表彰。其中,3路线、1路线分别被省委、省政府、省建设厅授予“创文明行业,建满意窗口”先进单位。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调研组走访的片区和参加座谈会的代表普遍认为,目前,南平城区公交事业的发展己不能适应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出行需求。在中心城区,西溪北岸沿线、杨真堂经济适用住房小区、天地台等片区的单位、居民一直强烈要求开通城市公交;316国道商贸走廊、梅峰、东山等片区的单位、居民也要求增开公交车班次。杨真堂经济适用住房小区是南平城区唯一的省级住房居住小区,该小区总体规划居住6000多人,目前己完成二期开发建设,居住4000多人。社区和住户反映,小区内未开通城市公交,给住户的出行带来很大的不便。

(二)不利于推进城市化进程。来舟镇位于市区西北部,属城市规划区“一城四片”范围,距市区26公里,面积67平方公里,人口人,共有7个行政村,3个社区居委会、一支驻军部队及62家省、市企事业单位。来舟火车站是福建省最大的列车编组站,每天过往列车160多列,其中客车42对,人流量日均2000多人。来舟镇认为,该镇虽属城市规划区范围,但由于未开通城市公交,影响了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3年来,该镇通过市、区人大代表提出建议,要求开通城市公交,解决片区单位的居民进城难问题,今年6月,该片区53家企事业单位联名向市政府提出尽快开通城市公交的要求。

(三)影响投资服务环境的进一步优化。调研中,企业反映,市委、市政府实施“突出工业、突破工业”发展战略以来,不少企业在近郊和乡镇落地。由于这些地段多数未开通城市公交,或过往班车不能满足企业职工生产生活的需求,不少企业只能自购车辆,解决职工上下班问题,加大了生产成本,加重了企业负担,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大洲工业园区经多年开发建设,现初步形成有17家中外企业落户,约2万多人,年产值亿元,年税收1000多万元的工业小区。目前该片区未开通城市公交,过往乡镇中巴开行间隔时间长、收班早、票价高、服务差,既不利于职工正常上下班,特别是节假日和客流高峰期,受反超载限制,职工不能搭乘过路的乡镇中巴而无法正常上班,企业日常生产受到影响;也不利于企业征招用工和吸引各类人才,制约了扩大再生产。此外,大横工业走廊、王台、塔前、南山等乡镇要求开通城市公交的呼声很高,也因种种原因无法开通。

  对调研中征集的意见进行综合归类分析,调研组认为,当前影响城市公交事业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公交经营机制尚未理顺,交通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

  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南平城乡(郊)就已开通城市公交线路,尔后城市公交逐步退乡进城。主要原因是:城市公交和客运交通在管理体制、经营体制和安全监管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别,城乡公交经营一体化机制尚未建立。在管理体制方面,市政道路和交通公路的建设和管理及维护等分属建设部门和交通部门,市政道路与交通公路的建设要求不同,设计标准不同;目前,已开通的城市公交线路主要覆盖建成区,其它郊区和乡镇主要由客运企业和民营车队运营。在经营目的方面,城市公交以社会效益为主,而客运企业和民营车队以盈利为目的,在车况、安全、服务、定时、班次、准点、票价等方面都与城市公交存在较大差距,无法满足沿线企业和群众安全出行的需要。在安全监管方面,城市公交在市政道路运行,载客量方面按国标《GB/T2428-2005》执行,而客运交通则按座位数载定,严禁超载。虽然城市公交和客运交通都是公交资源,但由于城乡公交经营一体化机制尚未建立,资源得不到整合,开通一条公交线路,由多家企业或民营车队运营,涉及各方利益,势必引发各种矛盾,这是城郊和乡镇难以开通城市公交的主要原因。

  2、运营成本不断加大,企业生存和事业发展受到影响

  一是油料价格提高,经营艰难。随着近年来多次原油价格上涨,运营成本急剧增加。2005年燃油五次提价,燃油支出高达万元,占成本32%,比2004年增加350万元。今年上半年,燃料价格再涨,同期支出又增加91万元。油料提价后,相应的汽车轮胎、配件材料也随之上涨。二是财政补偿机制不到位,负担沉重。公交公司长期承担着政府制定的面向社会特殊群体乘坐公共汽车的优惠政策,每年负担公益性支出成本700多万元。这部分公益性支出本应由政府财政支撑,实际上政府财政补偿为零。三是公交车票价低廉,购车困难。十年前,购买一部普通公交车只需6-8万元,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买一部乘坐宽敞、舒适的空调车需30万元。由于目前的公交车票价仍维持在上世纪90年代元/票起价上,属全省最低水平,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很难筹集更多的资金购置或更新车辆。四是队伍流动性大,影响生产。2005年公交职工人均月工资1144元(其中:驾驶员元、乘务员元),低于城镇在岗职工平均月工资元。由于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条件差、心理压力大、待遇低,队伍流失严重。二年来,驾乘人员辞职188人,给企业管理带来困难。

  3、财政投入偏少,公交基础设施相对滞后

  据统计,“十五”期间,公交基础设施建设(含购车)累计完成投资万元,其中,公交企业自筹达万元,占%;政府财政投入仅398万元,占%。财政投入偏少,致使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一是运行车辆不足。目前城区万人拥有公交车辆台。按照建设部部颁标准,全国设区市2005年万人拥有公交车辆应为10标台,车辆发展速度落后5年。车辆不足,导致运营结构不合理,市民出行率低。2005年,市民在公交的出行比重仅占%,远远低于《南平市公共交通规划》要求的18%。二是基础设施不配套。《南平市公共交通规划》于2003年组织编制,2004年10月批准实施。由于规划编制不及时,“十五”之前,城市公交基础设施建设未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导致建设相对滞后。如:通往杨真新区经济适用住房小区、天地台片区等地段的道路路窄、弯急、坡陡,如果公交车运行,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目前,市区通往大多数城郊和乡镇的交通道路不具备开通城市公交的条件。城区公交只有马站一个停车场,市区已开通的20条公交线路始、终端调度站,除公交1路线西芹调度站外,其余均租赁或借用当地厂矿企业或房地产开发的场地和简陋工房作为公交站务工作房;市区中医院门前、玉屏桥下、杨真小区、南平纸厂等公交首末调度站,均占用城市道路作为公用停车用地,车辆无回转车坪,服务功能差,影响和阻碍行人交通、安全系数低。此外,拟近期建设的316国道及西溪北岸新公交场站等也存在征地难、资金缺等问题。

  四、意见和建议

  城市公交作为城市经济活动的首要环节,是影响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调研组认为,优先发展城市公交,其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安全、优质、经济实惠的公交服务,满足生产生活的出行需求。当前,针对部分厂矿、社区和乡镇要求开通城市公交的呼声,要结合南平实际,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的关系,认真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并按照轻重缓急,积极创造条件,做到条件成熟一条,开通一条。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强化组织领导,为优先发展城市公交提供保障

  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立足于城市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把优先发展城市公交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摆上议事日程,抓实抓好。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打破现有行政因素的制约,严格按照“三定”方案理顺城市公交管理体制,将城市公交工作归口一个行政部门主管,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全力推行优先发展城市公交战略。要从理顺各方面关系,建立城乡公交经营一体化机制出发,进一步转换政府职能,创新工作机制,建立建设、计划、财政、规划、国土、旅游、交通、公交等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形成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及时协调解决涉及优先发展城市公交各方面的问题。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做好城市公交优先评价、行政性补贴评价和公交企业经济效益的比较评价,引导公交企业之间开展服务质量和社会效益的竞争,在此基础上推行经济效益竞争;要加强对城市公交客运市场的宏观调控和统一监管,开展市场整顿,依法查处各种非法违规的营运活动,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确保优先发展城市公交的顺利实施。

  2、加强宣传教育,为优先发展城市公交营造良好氛围

  市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要认真组织学习优先发展城市公交的有关政策,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优先发展城市公交的重大意义,统一思想,理解和掌握优先发展城市公交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和手段,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营造全社会人人关心、支持优先发展城市公交的良好氛围。同时,针对部分厂矿、社区和乡镇要求开通城市公交线路,而目前又一时无法开通的实际,要充分借助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和市、区人大代表等力量,以适当的方式做好说明解释工作,并发动他们帮助想办法,出点子,为早日开通城市公交线路创造条件。

  3、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优先发展城市公交夯实基础

  2004年9月,《南平市公共交通规划》经市政府批准颁布实施,该《规划》的颁布实施,为城市公交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了依据,也为实施优先发展城市公交战略打下了基础。要坚持以规划为先导,强化规划调控指导作用,从“优化公交运营结构,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种出行方式出发”,加快城市公交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政府是城市公交设施建设的主体,要围绕“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的目标,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分步实施”的思路,加大投入,加快建设。一是加快中心城区部分道路改造,重点是杨真新区经济适用住房小区、天地台、东山路、大官路等;二是市区三个入城口公交转乘站点建设。按照《南平市公共交通规划》要求,尽快配套完善常坑、316国道、高速公路出口长沙段等公交转乘场站的征地和建设,形成市内公交与对外交通的转换,使乘客能及时换乘公交车进入市区,缓解市区交通拥堵问题;三是加快城郊和邻近乡镇公交线路道路改造和首末站建设及其它场站建设,为城市公交由中心城区向规划区和乡镇延伸服务,尽早开通公交车,解决农民出行难问题创造条件。

  4、推进公交行业改革,为优先发展城市公交增强活力

  要按照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的总体要求,以“打破垄断、适度竞争、规范服务、便利于民”为原则,推行特许经营制度,慎重、有序放开并搞活公交市场,形成“国有主导、多方参与、规模经营、有序竞争”的格局。城市公交行政主管部门要认真研究公交营运准入机制和准入条件,制定特许经营权线路的服务质量、服务装备、服务标准、环保要求和优惠票价等综合指标,明确各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对现有经营城市公交的国有企业,政府采取直接委托的方式,授予现有营运线路的特许经营权;新开辟的公交线路或重新确定经营者的公交线路和设施,可依照规定的程序,采取招标方式授予一定时间和区域内的特许经营权。

  要进一步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深化国有城市公交企业改革。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公交企业改革重组。通过资产重组和股份制改造,吸引社会资本以合资、合作或委托经营等方式参与公交投资、建设和经营,改变国有单一的产权结构现状,激活经营机制,使公交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市场主体。要强化城市经营理念,充分利用公交运营车辆、场站及运营线路等基础设施,以国有资产的形式进行资本运营,采取拍卖公交线路经营权,场站命名权及租赁等形式进行市场运作,为公交事业发展筹措更多的资金。

  5、加大政策扶持,为优先发展城市公交创造条件

  要切实将优先发展城市公交纳入政府公共财政体系,统筹安排,重点扶持。通过必要的经济政策支持,实现公交事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每年要安排一定比例的财政资金,用于道路改造、公交场站以及车辆和后方设施装备的配置。二是规范补贴制度和补偿机制。在科学制定政策性亏损和经营性亏损范围的基础上,对因票价因素造成的政策性亏损,应给予政策扶持和价格补贴。当前,要按照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考虑企业经营成本和群众承受能力的原则,适时对已实行十多年的现行低廉票价进行合理调整;对承担社会福利和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如新辟而又难以维持开支的线路)增加的成本支出,应给予必要的经济补偿;对因燃油价格上涨等因素增加的运营成本,在核定运营成本的基础上,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由政府、企业和乘客共同分担的办法予以消化。三是出台优惠的税收政策。对因基础设施建设和车辆购置而产生的税费,可按税收管理权限申报减免。四是实行用地划拨,对《南平公共交通规划》所确定的公交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不得随意挤占或改变土地用途,并实行行政划拨方式供地。

公共交通事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最终定稿]2

  政协**区委员会关于全区公共交通事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按照建设“幸福**”和《政协**区委员会2013年工作要点》的部署安排,区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全区公共交通事业发展情况进行了集中调研。通过现场查看、听取汇报、座谈讨论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积极为我区

  公共交通事业发展建言献策。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区公共交通事业发展基本情况

  目前,我区共有公交线路27条,公交车辆288台,分属四家客运公司运营。其中,公交**分公司,长运**分公司,唯达**客运分公司为市属公司,淄博万杰客运公司为股份制民营公司。公交**分公司经营公交线路20条,公交车辆170台;长运**分公司经营公交线路7条,公交车辆52台;唯达**客运分公司经营公交线路2条,公交车辆4台;淄博万杰客运公司经营公交线路10条,公交车辆62台。1路、13路、25路、32路等公交线路由多家客运公司共同经营。近年来,通过全区上下共同努力,我区公交事业取得了较快发展。

  1、整合公共交通资源,公交线路集约化改造效果初显。长期以来,我区公交车辆大多采取业户挂靠经营方式,由私营车辆挂靠公交运营公司从事公交运营,导致运营车辆旧,车型不统一,班次不合理,运营能力不足。鉴于上述营运方式的诸多缺陷,在广泛调研,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交通主管部门对部分公交线路进行了集约化改造。截止目前,我区共有1路直达、11路、50路、98路、113路、161路、300路等7条公交线路完成了集约化改造,改造后,车容车貌和服务质量都有了大幅提升,群众出行变得更加便捷。

  2、公交站场建设实现突破,公交行业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10月20日,列入交通部客运站建设计划和淄博市“十一五”交通规划的**客运站竣工交付使用。该工程采取环形孤岛模式,分为上中下三层,集出行、购物、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该客运站的投入使用,实现了公交、长途的“零距离换乘”,解决了火车站广场交通拥挤、环境卫生脏乱差的状况,有效地提升了城市文明形象,增强了中心城区服务功能。目前,该客运站已运营近两年,运营秩序良好。随着城市居民对公共交通需求的不断增加,及时延伸调整公交线路6条;更新公交车110 台;城区公交车万人拥有率达到5标台以上;更新添置天然气公交车47台;770台出租车进行了双燃料改造。

  3、公交运输能力稳步提高,行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近年来我区公共交通运输能力稳步提高,客运总量、车辆装备稳步增长,服务网络不断扩大,公交运力不足、群众出行不便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目前,中心城区公共交通站点覆盖率大于70%,城区公交车平均运营速度20公里/小时,公交准点率达到95%以上,公交车辆出行分担率达到20%。共建设完成景观式候车亭5处。公交网络实现了全通达、全覆盖,11路、50路、113路、117路、118路等线路覆盖城区主要地区。离休干部、伤残军警、盲人、65岁以上老人、学生等特殊群体享受到11路公交车的免费或优惠乘车待遇。开展了“创建文明行业”、“文明交通行动计划”、“乘客满意工程”“爱心送考”等活动,公交行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

  4、城市客运市场管理有序,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实施“双基”工程,确保安全形势稳定。加强车辆检测、驾驶员驾驶行为监管,始终坚持“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保障了全区城市公共交通安全形势的稳定。进一步强化基础管理工作,企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交通主管部门对车辆技术和人员档案实行精细化管理,实现“一车一档”、“一人一档”,在公交客运公司推行了“星级企业评定”和“质量信誉考核”等制度,企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加大对违章行为的治理力度。以开展“道路运输百日安全集中整治”、“迎省运、保畅通”等专项活动为契机,加大路巡路查和路面执法力度,对 “无证经营”、“超范围经营”、“黑三轮、黑出租、黑摩的”及“倒客”、“宰客”等不法行为进行查处,维护了城市公共交通市场秩序,确保了我区客运市场安全、文明、有序。

  二、我区城市公共交通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系统中的主体地位尚未确立。公交优先战略没有得到全面落实,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总体滞后。我区公共交通的出行分担率不高,与公交发达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公交服务能力不足,城市公共交通吸引力不高,公共交通在缓解城市拥堵、建设低碳交通等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2、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缺乏统一规划。城市公共交通线网构成主要以公交枢纽站为依托,实现点与点的连接。长期以来,我区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薄弱,缺乏统一规划,特别是在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时没有把公交设施配套纳入统一规划,给交通营运、管理和居民出行带来不便。

  3、公交行业发展后

公共交通事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最终定稿]3

  公共交通事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为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按照建设“幸福**”和《政协**区委员会2013年工作要点》的部署安排,区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全区公共交通事业发展情况进行了集中调研。通过现场查看、听取汇报、座谈讨论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积极为我区

  公共交通事业发展建言献策。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区公共交通事业发展基本情况目前,我区共有公交线路27条,公交车辆288台,分属四家客运公司运营。其中,公交**分公司,长运**分公司,唯达**客运分公司为市属公司,淄博万杰客运公司为股份制民营公司。公交**分公司经营公交线路20条,公交车辆170台;长运**分公司经营公交线路7条,公交车辆52台;唯达**客运分公司经营公交线路2条,公交车辆4台;淄博万杰客运公司经营公交线路10条,公交车辆62台。1路、13路、25路、32路等公交线路由多家客运公司共同经营。近年来,通过全区上下共同努力,我区公交事业取得了较快发展。

  1、整合公共交通资源,公交线路集约化改造效果初显。长期以来,我区公交车辆大多采取业户挂靠经营方式,由私营车辆挂靠公交运营公司从事公交运营,导致运营车辆旧,车型不统一,班次不合理,运营能力不足。鉴于上述营运方式的诸多缺陷,在广泛调研,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交通主管部门对部分公交线路进行了集约化改造。截止目前,我区共有1路直达、11路、50路、98路、113路、161路、300路等7条公交线路完成了集约化改造,改造后,车容车貌和服务质量都有了大幅提升,群众出行变得更加便捷。

  2、公交站场建设实现突破,公交行业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10月20日,列入交通部客运站建设计划和淄博市“十一五”交通规划的**客运站竣工交付使用。该工程采取环形孤岛模式,分为上中下三层,集出行、购物、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该客运站的投入使用,实现了公交、长途的“零距离换乘”,解决了火车站广场交通拥挤、环境卫生脏乱差的状况,有效地提升了城市文明形象,增强了中心城区服务功能。目前,该客运站已运营近两年,运营秩序良好。随着城市居民对公共交通需求的不断增加,及时延伸调整公交线路6条;更新公交车110台;城区公交车万人拥有率达到5标台以上;更新添置天然气公交车47台;770台出租车进行了双燃料改造。

  3、公交运输能力稳步提高,行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近年来我区公共交通运输能力稳步提高,客运总量、车辆装备稳步增长,服务网络不断扩大,公交运力不足、群众出行不便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目前,中心城区公共交通站点覆盖率大于70%,城区公交车平均运营速度20公里/小时,公交准点率达到95%以上,公交车辆出行分担率达到20%。共建设完成景观式候车亭5处。公交网络实现了全通达、全覆盖,11路、50路、113路、117路、118路等线路覆盖城区主要地区。离休干部、伤残军警、盲人、65岁以上老人、学生等特殊群体享受到11路公交车的免费或优惠乘车待遇。开展了“创建文明行业”、“文明交通行动计划”、“乘客满意工程”“爱心送考”等活动,公交行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

  4、城市客运市场管理有序,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实施“双基”工程,确保安全形势稳定。加强车辆检测、驾驶员驾驶行为监管,始终坚持“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保障了全区城市公共交通安全形势的稳定。进一步强化基础管理工作,企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交通主管部门对车辆技术和人员档案实行精细化管理,实现“一车一档”、“一人一档”,在公交客运公司推行了“星级企业评定”和“质量信誉考核”等制度,企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加大对违章行为的治理力度。以开展“道路运输百日安全集中整治”、“迎省运、保畅通”等专项活动为契机,加大路巡路查和路面执法力度,对“无证经营”、“超范围经营”、“黑三轮、黑出租、黑摩的”及“倒客”、“宰客”等不法行为进行查处,维护了城市公共交通市场秩序,确保了我区客运市场安全、文明、有序。

  二、我区城市公共交通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系统中的主体地位尚未确立。公交优先战略没有得到全面落实,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总体滞后。我区公共交通的出行分担率不高,与公交发达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公交服务能力不足,城市公共交通吸引力不高,公共交通在缓解城市拥堵、建设低碳交通等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2、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缺乏统一规划。城市公共交通线网构成主要以公交枢纽站为依托,实现点与点的连接。长期以来,我区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薄弱,缺乏统一规划,特别是在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时没有把公交设施配套纳入统一规划,给交通营运、管理和居民出行带来不便。

  3、公交行业发展后劲不足。城市公共交通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是政府应当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政府应对城市公交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扶持,但由于财力所限,城市公交缺乏应有的补助和资金扶持,使原本属于社会公益性的公共交通行业发展受到制约,带来班线密度不高、始发时间不早、末班时间不晚等问题,公益职能发挥受限。

  4、公交服务质量与不断增长的出行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由于现行体制原因,城市公共交通的许可权限在市交通运输局,我区交通管理部门只负责具体管理工作,开辟新线、迁站、线路调整等诸多事项,都需多方协调解决,程序较为复杂,致使办事效率不高,不能及时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意愿。目前,我区存在公交线网密度和站点覆盖率偏低,公交候车时间长、始发时间晚、末班时间早、换乘不方便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公交与其他交通方式的竞争力和对公众出行的吸引力。同时公共交通线网覆盖不均衡,影响了公共交通服务的普遍性。公共交通企业存在重经济指标、轻服务质量,人员素质不高、服务意识不强、安全投入不足、信息化水平较低等问题。

  5、城乡客运发展不协调。长期以来,由于我区城乡二元化结构的存在,导致城市公共交通与道路客运班线一直处于二元管理状态。城乡道路、场站、运力等资源难以共享和优化配置,经营成本和票价差距较大;城乡客运体系互不兼容,阻碍了城乡衔接、方便快捷的一体化客运网络建设;部分比较偏僻的线路,受客流量小、线路规划不合理、运营成本增加等因素影响,存在亏损现象,导致线路经营者服务态度消极,甚至因为无力负担而影响运行;城乡公共客运服务不均等,农村和郊区居民进城难和出行不方便的问题突出,对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造成较大障碍。

  三、对全区公共交通事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加快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的编制,确立城市公交优先发展地位。近年来,我区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构筑功能完备的公交网络,提供高效、便捷的公交服务体系,已成为当前和今后群众的迫切要求。有关部门应加快编制《**区公共交通发展规划纲要》。在编制和调整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础设施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需要,发挥规划的先导作用,促进全区公共交通系统的协调发展。确立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目标,确保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体地位。通过科学规划和建设,提高线网密度和站点覆盖率,优化营运结构,形成干支协调、结构合理、高效快捷并与城市规模、人口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公共交通系统,为群众提供安全可靠、方便周到、经济舒适的公共交通服务。同时,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使城市公交事业与群众公交素质同步发展,着力打造**“文明公交”品牌。

  2、以公交企业集约化经营带动公共交通线路的优化。公共交通最终的服务对象是公交乘客,在优化公交线路方面,应确定公交最优线路模型的优化目标和约束条件。鼓励公交企业进行集约化经营,有利于解决市场资源布局分散问题,实现业内资源优化配置和集约经营,而且还可为政府扶持公交行业发展、监管公交行业服务提供固定、明确的途径和载体。通过规划和政策引导,以公司制的经营主体取代承包、租赁经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公交客运市场经营秩序。通过集约化改造经营,对山区客运线路和近郊客运线路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改造,实现公共交通线路的优化。

  3、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建立规范的公共交通补贴补偿制度。逐步落实财政支持和补偿机制。制定可行的优惠政策,减轻公交企业的税费负担,弥补城市公交建设与发展资金缺乏的问题;建立规范的财政补偿机制,对国有公交企业因价格因素造成的政策性亏损予以补贴,对因公交企业承担社会公益性和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所需要的资金给予财政补贴。另外,政府应逐步加大对公共交通站场、车辆等基础设施的投入,确保城市公交的建设与发展;将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纳入公共财政体系,在资金上统筹安排,重点扶持;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当中,抽出部分资金,用于城市公共客运交通规划确定项目的建设及车辆、设备的更新,使公交事业发展有稳定的资金来源。

  4、加强公交发展水平的考核与评价,全面提高公交服务水平。公共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公共交通企业经营和服务质量的监管,规范经营行为,依法查处非法营运、妨碍公共交通正常运行、危害公共交通安全等行为;要制定科学规范的考核评价机制,逐步建立推行等级服务评定制度,开展文明线路创建活动,加强行业自律,促进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公共交通企业要科学调度车辆和编制运行图,加大行车密度,缩短乘客等候时间;要加快车辆更新步伐,积极选用安全、舒适、节能、环保的车辆,淘汰环境污染严重、技术条件差的车辆;要加强对公共交通站场、车辆、设施装备的维护保养,为群众创造良好的乘车和候车环境;加大对公交驾乘人员的培训,制定技术和服务评定标准,将驾乘人员的工资收入与服务质量、服务效能直接挂钩,提高公交一线驾乘人员改善服务、提高质量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为提升我区公交服务和社会满意度注入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