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几大心理误区6篇(《浅谈家庭教育的误区》)

综合文章 时间:2022-10-14
【www.wendang123.cn - 综合文章】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家庭教育的几大心理误区6篇(《浅谈家庭教育的误区》),供大家参阅。

家庭教育的几大心理误区6篇(《浅谈家庭教育的误区》)

家庭教育的几大心理误区1

  家庭教育误区一

为人父母没有一个不希望孩子将来有出息,但很多时候,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却又存在着许多误区,以致出现偏差甚至失败。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些现象,希望透过这些现象,能帮您绕开家庭教育的误区,培养出您希望的人才。 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应该是教会孩子在生活中做人。育人,是个大命题,但很多时候就是在学习习惯、方法、能力等的培养过程中,也能显现一些端倪。本书由于篇幅和内容所限,仅就一些家庭教育中的误区及应对方法展开探讨。一、委培代管很多家庭由于父母工作较忙或其他原因,孩子从小就寄养在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家,还有的家长从小就把孩子放到了寄宿学校。许多实例证明,这样的结果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都是弊大于利。隔辈人对孙辈的教育,不乏成功的例子,但是也有一些弊端会在孩子逐渐长大后暴露出来。这些弊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过于迁就孩子,对一些不良学习习惯不能及时纠正甚至熟视无睹,比如,孩子进家不是先写作业,而是看电视、玩,直到很晚才做作业,但是一会儿就困了,老人心疼孩子,催着早点睡觉,一来二去,孩子良好的作业习惯就很难形成。二是知识水平所限,不能及时发现孩子存在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问题,辅导作业过程中缺少方法和耐心。三是在父母来接孩子的.时候护短,掩盖了存在的问题;或是告状诉苦,招致父母一顿臭骂甚至拳脚。怎么理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老师经常不在,总是让别人代课,你还指望孩子能按照你想要的方式学习吗?当孩子进入初中或高中以后,你甚至都不能过分地说教孩子,那样只能招致孩子对祖辈的怀念和对你的敌视。如果你实在没精力带孩子,至少要在探望或接孩子的时候,提前准备好一些考查手段和整改措施,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并帮助孩子解决至少一两个现实问题,而不是仅仅给孩子买好吃的,买衣服玩具,带孩子游玩。――摘自《学习能力训练手册》??

家庭教育的几大心理误区2

  心理误区即错误的理念和错误的思维方式。家长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施教者,幼儿家庭教育中的心理误区也因而主要指家长在家庭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上和偏差与失误,它往往是造成幼儿家庭教育心理问题的根源。幼儿家庭教育中的心理误区主要有如下表现:

  一、私有性心理

  私有性心理的具体表现就是家长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随心所欲地支配孩子。这种支配不仅表现为生理上的支配,而且还表现为心理上的支配,孩子成为父母的附属品。由于家庭教育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是“前喻文化”的产物,孩子就很容易成为父母的私有财产。于是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往往只注重自己的愿望或意见,而忽略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所应有的正当要求与合理愿望,这样就遇到了对孩子全面占有(身体、情感、时间、时间、权利、义务)和孩子作为独立意义上的社会人的矛盾冲突。在这对矛盾中,父母一方总是占有主导地位,而孩子一方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孩子只能按照父母的意志办事,从而导致家庭教育中一系列的“过度现象”,如过分溺爱、过度保护、过度替代、过度期望、过度教育等不协调的现象。当孩子不愿接受这类过分的要求,并以不同的形式对各种“过度现象”表示反抗时,父母就又会产生一种难以言状的“失落感”,感到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失去了精神支柱。而为了避免这种“失落”,反过来又强化这一系列的“过度现象”的矛盾斗争。由于幼儿在年龄与能力上的局限性,他们也就特别容易受到家长全权的、随意的支配,从而丧失独立性,养成过分依赖他人的个性。由家长私有心理所导致的这些教育问题会影响到幼儿今后一生的道路。而且家长的私有性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其他心理误区产生的基础。

  二、情绪性心理

  情绪性心理是由父母情绪、心理波动而导致对幼儿教育的不良影响。情绪作为一种心理活动,人人皆有。人的活动自觉的或不自觉的受到某种情绪的支配,具有不稳定的特点。一般情况下,越是同主体密切的人与事,受情绪因素的支配性也就越大。这就决定了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和教育,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情绪因素的干扰,从而导致家庭教育中的某些问题。父母的情绪有高有低,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父母有节制的情绪流露,会使孩子从中感悟或学习到许多做人的道理,并有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而父母自由的情感宣泄,则会产生许多教育问题。尤其是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的幼儿,由于父母情绪的影响对象只有一个孩子,因而比多子女家庭更为集中,产生的影响也就更为深刻。

  三、主观性心理

  主观性心理具体表现在家长不能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客观地评价孩子和要求孩子。家长完全以其主观的意志选择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从而导致家庭教育的种种非理智性行为。例如,在家庭教育中经常出现无视孩子的兴趣特点,不切实际地把孩子看成是音乐家、文学家、演员的料子,盲目地进行智力投资,进行强制性的灌输教育,使孩子苦不堪言。早在我国古代,明代的教育家王守仁就指出:“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子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主张重视儿童兴趣。根据现代心理学统计资料表明,儿童持续书写的时间明显地受到年龄的限制。6岁儿童仅为5分钟,7岁为10分钟,10岁为12分钟,12岁为20分钟。而家长往往按其主观意愿对儿童提出过高的、不理智的要求,这种过度的教育要求很容易造成儿童某种心理障碍。此外,家长不能客观地评价孩子,则是家长主观性心理的另一种表现。这种表现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过高估计自己的'孩子,放大优点,无视缺点,经常放弃教育,惯宠孩子,养成孩子诸多的不良行为习惯。二是过低地估计自己的孩子,总是指责,批评孩子,严重损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一旦发现孩子有了缺点,就无限夸大,甚至用威吓、体罚的方法对待孩子,结果造成孩子极大的心理压力。

  四、虚荣性心理

  虚荣心理主要表现在把孩子作为一种炫耀的工具,从而满足自己虚荣性的心理需求。应该说爱子之情,人皆有之,希望自己的子女在各方面都表现得突出,成为人人夸奖的好孩子,这种心理非常正常。如果把这种情感转化为对孩子热情和科学的教育,从而帮助孩子在各方面得到发展,那么这种舔犊之情无疑会成为家长更理智,更科学,更富有情感地培养孩子的动力。但是,如果这种爱子之情是基于一种炫耀心理和虚荣心理的满足,就往往会走向反面,产生完全相反的结果。虚荣心,是追求表面光彩,表面炫耀的一种心理活动。虽然虚荣心也可谓人皆有之,但如果把它作为培养孩子的指导思想,那就有害无益。家长的虚荣性心理,对幼儿说,影响更大,首先,容易造成孩子不诚实的行为,从而形成了与他人正常交往的诸多困难。其次,破坏了幼儿的心理平衡,因为他所期望的东西和一个年幼儿童的实际不相符,这样又会使幼儿经常处于一种掩饰的状态,当被戳穿后,又会造成幼儿的自卑感,甚至会对自己失去信心。

  五、补偿性心理

  补偿心理在家庭教育中主要表现为许多家长自己感觉失去的太多东西,千方百计地要在孩子身上加以补偿,因而很容易使家长失去教育的理智。例如现在的年轻父母,由于历史的原因,经历的坎坷,感觉自己失去太多了。一旦当(下转第106页)(上接第69页)了父母,就把希望全部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并希望他们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享受得好,接受教育好,将来工作好等等,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以此作为教育的指导思想,一味地给予孩子过度的溺爱,即用这种补偿心理来代替家庭教育,必然会导致儿童强烈的物质欲望等问题。而且这些问题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变得更为严重。而在幼儿一旦形成了这些教育问题,不仅会对他们现期的发展带来诸多的不利影响,而且还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

  六、侥幸性心理

  侥幸心理在家庭教育中表现为不能理智而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孩子,不能及时地对孩子进行教育,甚至对孩子放弃教育。明明看到孩子有这样那样的错误行为,却会侥幸地认为,孩子还小,长大了就会好的。岂不知人的性格、品德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否则就会贻误孩子。颜之推在他的《颜氏家训》里曾说:“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主张及早施教。侥幸心理经常使家长对孩子的现实行为及其发展趋势缺乏客观的把握,从而形成一种非客观心理态度,并且不能对孩子进行及时的、实事求是的教育。

  造成幼儿家庭教育心理误区的原因多种多样,既有社会文化的根源,也有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既受到当前社会风气的影响,也受家长自身素质的限制。具体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社会文化根源使幼儿家庭教育确立的是道德取向而非心理取向;

(2)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使幼儿家庭教育忽视儿童天性;

(3)当前社会风气的影响使幼儿家庭教育带上功利色彩;

(4)家长自身素质的限制使幼儿家庭教育带上非理性色彩。全面了解造成幼儿家庭教育心理误区的真正原因,能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走出误区。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教育文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2]唐淑,钟昭华主编.中国学前教育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

[3]颜氏家训[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家庭教育的几大心理误区3

  家庭教育的心理误区

  一、极端期待心理引发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

  家长对孩子成长的期待心理一旦极端化,必然在认识上诱发非理性思维,忽视孩子发展的实际,产生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为了满足心理期待(甚至是虚荣心),混淆孩子心理上的“可学”(潜能)与教育学上的“应学”(能力)之间的本质差异,盲目的“选择”一些打着科学旗号的“快速学习方案”、“神童培养计划”。

  二、庸俗功利心理引发“成人中心”的教育方式

  任何教育都有一定的功利色彩,即教育价值的追求。教育过程中的庸俗功利追求一种“立竿见影”短期效果,不惜以牺牲孩子的可持续性发展为代价。这是一种典型的“成人中心”的教育方式。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提前学习;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强”,所以过度学习。一切为了“高人一等”。

  三、盲目攀比心理引发“无个性化”的教育

  家长用熟悉的同学或同龄儿童的优良表现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作为一种教育策略,如果使用得当,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相当多的家长攀比心理膨胀,忽视孩子的个性差异,随意选择评价标准,盲目攀比,错位比较。其结果是孩子的个性消失,成长为顺从的“乖兔子”,抑或是孩子的.个性扭曲,成长为叛逆的“坏豺狼”。

  教育过程中的心理误区主要源于教育文化的缺陷与教育理念的偏失。当前,消除早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心理误区必须从家庭教育文化建设与开展亲子教育入手。

  就家庭教育文化建设而言,一方面,社区文化建设必须以家庭为单位,优化家庭精神生活环境,净化家庭教育氛围,减轻家庭教育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净化教育市场,端正教育舆论导向,传播科学的教育理论与方法,将家长的教育热情视为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并且转化为理智的教育行为,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动力而不是阻力。

  就亲子教育而言,一方面加强亲情教育,利用血缘与亲情为纽带增强家长的教育责任感;另一方面加强亲职教育,树立家长的职业教育意识与职业教育能力。“教育孩子是家长的天职”,良好的教育意识与能力应该成为每一位家长的自觉追求。

家庭教育的几大心理误区4

  早期家庭教育的心理误区与对策

  当前,家庭教育特别是早期家庭教育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早期家庭教育在儿童的可持续性发展中的独特价值终于得到社会的认可。尽管我们已经从很多教训中开始了理智上的清醒,但是还没有在感情上完全接受并且转化为教育行为。导致这种局面,也许有许多客观因素在起作用,但是家庭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且隐蔽存在的心理误区却是关键的因素之一。

  一、极端期待心理,引发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

  家长对孩子成长的期待心理一旦极端化,必然在认识上诱发非理性思维,忽视孩子发展的实际,产生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为了满足心理期待(甚至是虚荣心),混淆孩子心理上的“可学”(潜能)与教育学上的“应学”(能力)之间的本质差异,盲目的“选择”一些打着科学旗号的“快速学习方案”、“神童培养计划”。

  二、庸俗功利心理,引发“成人中心”的教育方式

  任何教育都有一定的功利色彩,即教育价值的追求。教育过程中的庸俗功利追求一种“立竿见影”短期效果,不惜以牺牲孩子的.可持续性发展为代价。这是一种典型的“成人中心”的教育方式。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提前学习;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强”,所以过度学习。一切为了“高人一等”。

  三、盲目攀比心理,引发“无个性化”的教育

  家长用熟悉的同学或同龄儿童的优良表现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作为一种教育策略,如果使用得当,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相当多的家长攀比心理膨胀,忽视孩子的个性差异,随意选择评价标准,盲目攀比,错位比较。其结果是孩子的个性消失,成长为顺从的“乖兔子”,抑或是孩子的个性扭曲,成长为叛逆的“坏豺狼”。

  教育过程中的心理误区主要源于教育文化的缺陷与教育理念的偏失。当前,消除早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心理误区必须从家庭教育文化建设与开展亲子教育入手。

  就家庭教育文化建设而言,一方面,社区文化建设必须以家庭为单位,优化家庭精神生活环境,净化家庭教育氛围,减轻家庭教育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净化教育市场,端正教育舆论导向,传播科学的教育理论与方法,将家长的教育热情视为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并且转化为理智的教育行为,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动力而不是阻力。

  就亲子教育而言,一方面加强亲情教育,利用血缘与亲情为纽带增强家长的教育责任感;另一方面加强亲职教育,树立家长的职业教育意识与职业教育能力。“教育孩子是家长的天职”,良好的教育意识与能力应该成为每一位家长的自觉追求。

家庭教育的几大心理误区5

  自荐信几大误区

  既然是说服性文章,那么自荐信的基调不可能是一篇记叙文。对于写惯议论文的高中生来说,可能并不是一件难事,但是对于主打记叙文的初中生来说,可能就会遇到不小的挑战。

  1,只有材料堆砌,没有体现申请匹配度

  既然自荐信起源于申请大学的PS(个人陈述),还有西方找工作时的cover letter,那么你的过往经历多么辉煌就不是重点,而是你的过去的经历与目标学校或者公司有多么大的匹配度,合适才最重要。你要知道,和你一起竞争的学生一定是高手如云,在成绩上可能并不会有太大的差距,那么你如何说服老师,你是比别人更适合这所学校的呢?学生往往陷进了晒成绩晒证书晒经历,却忘了晒的目的是什么,请找到与申请学校之间的联系,如果能让老师有一种“这孩子就是为这学校而生”,那就完美啦!这里不得不说一下如果是早几年就规划目标,那么近几年的“履历”就都可以围绕目标展开,学业规划之路会走的更直。

  2,主观描述

  什么叫主观描述?就是自己评价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比如“我是一个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男孩”,“我的成绩名列前茅”,“我在班级里常常助人为乐”等等,这些描述可以用,但是如果是自己这么说自己,说服力在哪里?你如何证明自己积极向上,乐观开朗?与其用成语堆砌,不如用事例证明,让读者为你总结。还有“成绩名列前茅”这种词,每个人心里最名列前茅的标准是不同的,你到底是班级里名列前茅呢还是年级里名列前茅?多么前才叫名列前茅?这里不妨就用数字说话,排名前*%,如果有单科成绩突出,那么同样用数字说话。在自荐信中,“自信”不重要,重点是取得别人的信任。这就是为什么说自荐信是一篇说服性文体。

  3.写作平铺直叙

  西方文体的`特色就是严谨的逻辑,尤其是对于说服性的文章来说,你的每一个例子都应该在说明一个分论点,所有的分论点在一起从多个角度证明你的立论是正确的。往往在描述事件的过程中,初中生容易陷进平铺直叙的写作误区,如“我过去参加了写作比赛,我将来想出版自己的书。”看似有联系,但是这是一个相对不完整的逻辑链,过去参加了写作比赛和出版自己的书之间的中间程序在哪里?你参加了某一次的写作比赛,获得了什么经验,想在如哪些方面钻研写作,目标学校可能给你什么资源等等。在写经历的时候,如果能在未来把目标高校能扮演什么角色融入进去,那么就能感觉到你对申请学校的热情和渴望。

家庭教育的几大心理误区6

  简历的几大误区

  1.“简历上的履历部分总是差不多。”

  既然你要应聘的公司和职位各有不同,那么你的简历也没道理千篇 一律。应该根据要应聘的职位特点,突出自己简历上的相关履历,让简历看起来更有说服力。比如你要应聘销售人员,那么不妨多多突出你在大学时代活跃的社团经历,这能证明你性格外向,与人交流绝无障碍。

  2.“手写简历更能给面试官留下深刻印象。”

  手写的简历通常只会给人事部门留下“潦草、不认真”的坏印象。只有很少一部分公司会要求应聘者投递手写的简历??目的也是为了从应聘者的笔迹中分析出他们的性格。不过说句老实话,一般情况下,谁乐意在这种挑剔的公司里工作呢?

  3.“简历必须设计得很有创意。”

  在一份简历里不要使用5种以上的字体或者表格,也不要用那些看似华丽的文件夹装饰你的简历,每天要拆阅上千封求职信的招聘者是没耐心慢慢对付复杂的包装的。

  4.“面试的时候,不应该把时间浪费在闲聊上。”

  这是对你的要求。但是,如果主考官主动跟你聊起一些轻松的话题??比如,他开始介绍他们的公司,甚至是他自己的情况??你应该怎么办?首先,你要清楚,这是个好兆头。专心听,别急着把谈话往专业方向转换并打断他,附和他的发言。只要这次闲聊不是你自己主动挑起的,就没什么大问题。

  5.“一定要向面试官强调,你是个适应性很强、很有团队精神、很有耐心的人。”

  但是考虑到每个人都在这么说,就能想象得出面试官的反应了。教你一个更有说服力的'办法:把你过去曾出色完成的业绩和项目逐一阐述出来,特别要提到你曾经遇到过的困难,以及你怎样和同事一起克服这个困难的过程。

  6.“合适的香水能让你与众不同!”

  但是也不要因此忽视了其他气味!在进行面试之前,不要喝咖啡,也不要抽烟,否则你的口腔味道可能会毁掉一场原本完美的面试。如果已经喝了咖啡或者抽了烟,自己又没法判断是否残留了味道,或者怀疑香水味道过重,可以让朋友帮你检查一下。如果担心自己的口气不够清新,面试前可以嚼一嚼口香糖??当然,一定要记得在进入办公室前把嘴里的口香糖处理掉。

  7.“在进行自我介绍的时候,女孩子比男孩子更有优势。”

  修长的手指微微翘起,优雅地做着手势,正好可以让对方看清你新做的漂亮指甲;衬衣领口稍稍敞开,露出性感的锁骨……没错,男人喜欢这样,但不是在招聘的时候。如果你是凭借性感的装扮赢得这次面试的话,那么稍后你也许会发现,他们想要的,只是个能在办公室里给男职员们倒咖啡的“花瓶”。

  在应聘时,你的穿着越精干,越容易让你获得想要的职位。所以,一套剪裁利落的套装是绝对有帮助的。

  一些需要注意的小细节:指甲最好呈自然状态,指甲油能不涂就不要涂。精心修理过的法式指甲也许的确很漂亮,但是却会让你的未来雇主质疑你对工作投入了多少精力??那种长长的指甲确实不太适合在电脑上工作。

  8.“最晚10天以后可以打电话过去询问面试结果。”

  很多求职参考书上都会给你这样的建议。但真实情况是:我们能理解你面试结束后急于知道结果的焦躁心情,可是这么做非但不能显示你对这个职位的热情,反而会让你在招聘者眼里留下讨厌和纠缠不休的坏印象。通常说来,如果面试的公司对你有兴趣,你很快就能从他们那儿得到消息,根本不用等10天那么久。反之,如果一直悄无声息,那也许就有麻烦了。但是,即便你这次失败了,也不要向他们的人事部索回你的资料。也许下一次有机会的时候,他们还会想起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