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愉悦性原则17篇 数学教学遵循的原则

综合文章 时间:2022-10-12
【www.wendang123.cn - 综合文章】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愉悦性原则17篇 数学教学遵循的原则,供大家品鉴。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愉悦性原则17篇 数学教学遵循的原则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愉悦性原则1

  新会计准则中谨慎性原则的应用

请欣赏:《新会计准则中谨慎性原则的应用》

  财政部于1月发布实施了《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等三个新的具体准则,同时修订了《债务重组》(简称,下同)等五个具体准则。与以往相比,这八项准则更加强调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其主要表现为:

  淡化了“公允价值”的作用

  公允价值指“在公开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等债务清偿的金额”。我国在6月12日发布的《债务重组》准则中,公允价值首次作为一种计量属性出现在会计准则中。在随后的《投资》及《非货币性交易》中公允价值均被摆到重要位置。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不发达,生产要素市场不成熟、公允价值难以取得,导致企业利用非经营损益进行盈利操作、粉饰报表。为避免这一缺陷,新准则尽量避免使用公允价,并在很大程度上使用账面价值,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具体表现为:

――“公允价值”概念从投资准则中剔除,对于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的业务处理,投资的初始成本不再按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入账,而是按非货币性交易准则的规定以其账面价值加相关费用作为取得投资的入账价值。

――债务重组业务中,新修订的准则规定基本上都以账面价值作为入账基础,仅在涉及多项非现金资产多项股权偿还债务时,债权人用“公允价值”作为确定各自价值的入账比例。

――《无形资产》准则中,对企业首次发行股票中而接受投资者的投入的无形资产,准则规定按无形资产在投资方的账面价值入账,而不是公允价值。

――《租赁》中,承担人对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按租赁日资产的原账面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孰低入账,而未采用国际准则中以公允市价与最低租赁款现值孰低入账的做法,避免了公允价值的使用。

  扩大了减值准备和坏账准备的计提范围

  在以前计提坏账、存货、短期投资、长期投资等“四项减值准备”的基础上,为了使无形资产价值更为真实与稳妥,无形资产准则首次要求提取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规定“企业应定期对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至少每年年末检查一次”对无形资产账面价值高于可收回金额的部分,确认为减值准备。

  调整当期损益的一些项目

――新的债务重组准则规定债务人的重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不按旧准则要求确认为重组收益,这将有效改变我国上市公司利用重组扭亏增盈的不正常局面,为上市公司退市做好了制度准备。

――新的投资准则取消了进行长期投资减值处理时、先冲抵该项投资原评估增值时建立的资本公积准备,不足部分再确认为当期损失的规定,要求只要发生减值,可回收金额与账面金额的差额直接计入当期损失。这样企业不能再通过资本公积准备而影响各年度的利润。

  重要项目要追溯调整

  在新旧准则衔接办法中,可能影响企业利润的项目要求进行追溯调整,主要体现在:

――修订后的'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变动幅度最大,这两项准则规定,对于准则实行之日以前发生的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其会计处理方法与本准则方法不同的应予以追溯调整。这样将有一批公司对以前年度损益进行较大的调整,对那些拼凑利润,歪曲经营成果的公司,对净资产将产生负面影响。

――新租赁准则也要求对出租人处理逾期未收租金而确认的融资收入,应收租赁款与未实现融资收益的差额合理计提坏账准备的处理方法不同的要予以追溯调整。

――新《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增加一条“企业滥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及变更,应当作为重大会计差错予以更正”,这是追溯调整法的运用。

  新修订的准则中谨慎性原则的进一步体现,是为了适应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规范上市公司的运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从而促进证券市场走向规范。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愉悦性原则2

  数学作业设计要把握“四性”原则

数学作业设计要把握“四性”原则

  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设计要更多地体现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体验性。教师设计的小学数学作业,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把握好以下四个原则:

  一、要把握应用性原则,扩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教师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作业设计,充分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处处有数学”.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考虑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以锤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学完《认识线路图》后,安排学生选择一条游玩路线进行实践,然后给大家讲讲游玩的收获。又如教学《应用题》后设计一道练习题:教师到学生家去家访,问学生甲:“我家到你家的路程,再加上往返路程的一半,正好是5000米。请算出我们两家相距多少米。”又如,在学生学过10以内的加减法后,设计一个购物情境――“我做一次当家人”:给你10元钱买早点,你准备选择哪些物品?为什么?还可以让学生利用阅读、上网收集有关数学常识、数学人物等资料,同时坚持做摘录笔记,等等。这样的作业设计,让学生在自我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强调了学生的亲身经历,他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而是利用这些广阔的学习空间,锻炼了观察、分析、交流、实践等综合能力。一份好的作业应该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社会生活五彩缤纷,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善于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多选择与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多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主题,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知识,更要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

  二、要把握层次性原则,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

  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新理念。学生的发展水平是不同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现状以及在认识与情感等方面的不同需求来布置作业。尽可能地设计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作业,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自主选择训练,保证每一位学生得到主动发展,这是推动整体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一课中,教师可以设计A、B、C三个难易程度不同的应用题,让学生根据实际能力进行自主选择。如A:每箱香蕉重54千克,如果每箱香蕉多装1/6,那么重装后的每箱香蕉重多少千克?B:有20箱香蕉共重270千克,如果每箱香蕉多装1/6,那重装后的每箱香蕉有多重?C:有20箱香蕉共重300千克,如果每箱香蕉多装1/10,还需要多少个箱才能装下?通过这些层次不同的题目,让学生根据实际能力选择,自觉检查其学习目标的实现情况,还可以激励其在达标基础上向更高层次的目标攀登,进而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三、要把握开放性原则,点燃学生的创新激情

  具有一定智能水平且具有挑战性的开放性题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体现创造性,不应拘泥于传统的书面形式,还可以是操作、演示或展示等,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收集、整理各种数据,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得结论,增强与生活、与社会的接触面。在教学《认识角》一课时,引导学生用火柴棒摆出各种图形,数数所摆出图形的角的个数。因为摆的方法不同,图形不同,角的个数就会不同,既可以摆出三角形,又可以摆出长方形。在学习《认识图形》后,请同学们利用圆、直线等物品摆放出各种图形,增强其认识和理解程度。通过这类题目的练习,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同层次学生的创新性都会有所提高,人人都会有收获。

  四、要把握趣味性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可以主动、轻松、持久地集中学习。新课标要求我们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作业设计要融入情境,从学生的年龄和生活经验出发,把数学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以游戏、儿歌、故事、谜语、绘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改变形式的单一化,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作业变得更生动、有趣味性。

  总之,新课改把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积极探索并实施多样化作业形式作为一个重要的切入口。教师要紧密结合新课改要求,充分关注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及个性差异,关注数学与生活的息息相关性,在设计作业时突出应用性、层次性、开放性及趣味性,促进学生数学思维与数学素养的提高,让学生从作业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数学的魅力。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愉悦性原则3

  数学教学中的发散性思维培养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成分,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教育、教学关注的热点问题。从思维发散意识的强化、思维发散动机的培养、思维发散环境的创设和思维发散方法的.训练四个角度系统阐述了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作 者:王俊山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上海 34?刊 名: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GHAI TEACHERS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9(7)?分类号:B842.5?关键词:数学教学 ??发散性思维 ??发散意识 ??发散动机 ??发散环境 ??发散方法 ?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愉悦性原则4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原则

  作者:席立军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第03期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学为主,而不是单纯地以学科为中心的“教程”设计。教学设计可以区分为立足于教师主导的设计和立足于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设计。无论是哪种设计,都需要遵循如下一些原则:

  一、情意原则

  第一,问题性。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引导学生,形成认知冲突,激发求知欲,激活思维;通过“追问”等方式,使学生的这种心理倾向保持在一个适度状态。

  第二,思维最近发展区内的学习任务。有步骤地设置思维障碍,铺设恰当的认知阶梯,呈现与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相适应的学习任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上述两方面有内在联系。提问的关键是要把握好“度”,要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是课堂教学的关键,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关键之一。

  第三,使用“反馈——调节”机制。学习任务难易不当,不利于学生保持高水平学习热情。应通过教学反馈,及时发现问题,通过调整设问方式,增加提示信息或进一步设置障碍等方法调整学习任务的难度。

  二、结构原则

  1. 结构化教学内容的特点:

  以核心知识为联结点,精中求简,易学、好懂、能懂、会用,能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形成概念的网络系统,联系通畅,便于记忆与检索;具有自我生长的活力,容易在新情境中引发新思想和新方法。

  2. 根据结构化原则,教学设计中应当做到:

  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集中精力于核心内容;教学内容安排注重层次结构,张弛有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先简后繁,先单一后综合;每堂课都围绕一个中心论题而展开和深化,精心组织相关的教学,使相应的核心概念或重要思想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3. 概念是知识结构化的'关键

  概念按照从具体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的等级排列,概念的拥有量、抽象水平以及使用概念的灵活性是一个认知行为的基本要素。可以说,课堂教学是形成概念序列的思维活动。因此,从结构化角度加强概念教学,使学生形成逻辑关系清晰、联系紧密的概念序列,对于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概念教学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采取“归纳式”,让学生经历从典型、丰富的具体事例中概括概念本质的活动,而不是给出概念定义,举例说明,练习巩固;第二,正确、充分地提供概念的各种变式;第三,适当应用反例,罗列一些似是而非、容易产生错误的对象让学生辨析,是促进学生认识概念的本质、确定概念的外延的有效手段;第四,在概念的系统中学习概念,使学生有机会从不同角度认识概念,建立概念的“多元联系表示”;第五,精心设计练习,在应用中强化概念间的联系,巩固概念网络,加深概念理解。

  三、过程原则

  整合: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

  1. 贯彻过程原则,必须做好两个还原

  一是还原知识的原发现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中,思考数学知识结构建立的推广和发展过程、数学概念的产生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数学思想方法的概括过程等等。二是还原学生的思维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中,为学生构建一条“从具体到抽象、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特殊到一般、从片面到全面”的思维通道。有了这两个还原,概括过程的主导思路也就明确了。以这条思路为依据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开展类比猜想特殊化和推广等思维活动,使他们经历概括过程。显然,强调“过程性”的核心是强调教学过程的思想性,使学生在课堂中有高度的思维参与,经历实质性的数学思维过程。

  2. 在设计概括过程时,如下措施值得注意:

  第一,通过分析“两个过程”,明确概括过程的主导思路,围绕的主导思路,围绕这条思路确定猜想和发现的方案;第二,在把概括的结论具体化的过程中,推动对概念细节的认识;第三,通过变式、反思、系统化,建立概念的联系,形成概念体系。

  3. 我们可以尝试以科学认识的形成与发展途径为参照设计概括过程:

  首先,创新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对新知认识的注意与思考;其次,开展观察、试验、类比、猜想、归纳、概括、特殊化、一般化等活动,形成假设;再次,利用已有知识进行推理论证活动,检验假设,获得新知识,并纳入到已有认知结构中;最后,新知识的应用,加深理解,建立相关知识的联系,巩固新知识。

  创新是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应不断地探索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不断创新,追求课堂教学设计的完美境界。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愉悦性原则5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性发散思维

  历史在创新中前进,人在创新中成长,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培养更多的适合时代的创新人才,必须高度重视创新教育。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育教学中来,在享受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关键,它的实施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搞好“创新教育”,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师当前务必具有的基本技能。

  由于小学生的教学创新思维能力需要有一个长期培养的训练过程,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

  一、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新知的欲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发挥。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设计一个有趣的问题,谁能在5、50、500后填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将它们连接起来?学生为之感到新奇,议论纷纷。有的说加上元、角、分可得到5元=50角=500分,有的说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到5米=50分米=500厘米,此时教师提出能不能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于是学生就得出5元=5.0元=5.00元,5米=5.0米=5.00米,对于这几数之间是否相等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小数的.性质”,这样的情境创设,形成悬念,培养了学生对知识探究的能力和习惯。

  二、倡导一题多变、诱发学生思维

  数学教学中进行一题多变,不仅可通过将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加以改变,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还更应强调计算题中的一题多解,诱导学生进行发散性创新思维的目的。

  1、应用题一题多解,改变题目的不同条件和问题。

  例如:“学校购进图书200件,发到各班共160件,还剩多少件?”教师引导审题后,要求学生改编成新的应用题,学生改编后形成如下:

(1)学校购进图书200件,发到各班共160件,还剩几分之几?

(2)学校购进图书200件,发到各班共160件,发出了几分之几?

(3)学校购进图书200件,发到各班共160件,购进的比发出的多几分之几?

…………

  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地展开创新思维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向纵深发展。

  2、计算题中一题多解

  例如:“用简便方法计算25×32”,教师应让学生用自己所学的,积累的经验去探索解题的方法。结果学生会有许多不同的解法。

(1)25×4×8

(2)25×2×16

(3)25×30+25×2

………

  综上所解,对于多种解题方法,同样也能达到诱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发散思维的目的。

  三、重视说理训练、完善学生思维

  说理训练有利于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一工程队,4人6天共修公路240米。照样计算,8人12天修公路多少米?”针对本题,我们应引导学生进行这样分析:

  1、用由果索因分析:要求出8人12天修公路多少米?必须先知道每人每天修公路多少米?已知条件告诉我们4人6天共修公路240米,所以每人每天修公路的米数是可求得的,因此,本题列式为:240÷4÷6×8×12

  2、用由因导果分析:已知4人6天修公路240米,可以求得每人每天修公路多少米?已知每人每天修路多少米,那么8人12天修公路多少米就可求出。列式为:240÷4÷6×(8×12)

  3、用推理、假设、探究分析:由题意可知每人每天修公路的米数一定,假设工作的时间不变,人数由4人增加到8人,是原来的2倍,修公路的米数也相应增加到原来的2倍。而时间由6天增加到12天,是原来时间的2倍,所以修公路的米数应是原来的(2×2)倍。列式为:240×(8÷4)×(12÷6)也就是:240×(2×2)

  这种分析思路让学生学会并掌握说理的训练,优化了应用题的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题途径的能力,在指导学生有理有据地分析解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逻辑性。

  最后,再结合以上三道算式,让学生根据不同的解法说说每一步表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总之重在说理,以完善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创新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为强烈”。因此,学生有了创新的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就让学生在自己的天地里,放开手脚,动脑探索,动手创作,真正成为探索、创造的急先锋。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愉悦性原则6

  怎样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径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以集中思维为主要的思维方式,课本上的题目和材料的呈现过程大都循着一个模式,学生习惯于按照书上写的与教师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用符合常规的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这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必要的,但对于数学兴趣的激发、智力能力的发展是不够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一、在求异中培养发散思维

  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和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发散性思维的形成是以乐于求异的心理倾向作为一种重要的内驱力。教师要善于选择具体题例,创设问题情境,例如:一条水渠,甲单独修要8天完成,乙单独修要6天完成,现在甲先修了4天,剩下的让乙修。乙还要几天可以完成?学生都能按照常规思路作出(1-1/8×4)÷1/6解答,教师要求用别的方法解答,学生一时想不出,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得出了:6×(1-1/8×4),6-1/8×4÷1/6,教师精细地诱导他们的求异意识。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时不时地出现的.求异因素要及时给予肯定和热情表扬,并记上优分以资鼓励使学生真切体验到自己求异成果的价值,反馈出更大程度的求异积极性,对于学生欲寻异解而不能时,则要细心点拨。潜心诱导,帮助他们获得成功,让他们在对于问题的多解的艰苦追求并且获得成功中,备享思维发散这一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乐趣,使学生渐渐生成自觉的求异意识,并日渐发展为稳定的心理倾向,在面临具体问题时,就会能动地作出“还有另解吗?”“试试看,再从××角度分析一下!”的求异思考。

  二、在变通中培养发散思维

  变通,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要对问题实行变通,只有在摆脱习惯性思考方式的束缚,不受固定模式的制约以后才能实现,因此,在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一般方法后,要注意诱导学生离开原有思维轨道,从多方面考虑问题,实行变通。当学生思路闭塞时,教师要善于调度原型帮助学生接通与有关旧知识和解题经验的联系,作出转换、假设、化归、逆反等变通,产生多种解决问题的设想。

  三、在独创中培养发散思维

  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别出心裁地提出新异的想法和解法,这是思维独创的表现。尽管小学生的独创从总体上看是处于低层次的,但它蕴育着未来的大发明、大创造,教师应满腔热情地鼓励他们别出心裁地思考问题,大胆地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和质疑,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思维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

  四、培养发散思维要加强基础

  首先,要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学生掌握的每一项知识、技能不仅必须准确无误和具有良好的巩固程度,而且要理解知识间的纵横联系,把握形式与实际的关系如果在基础上有这样那样缺陷,当思维向各方发散时便会时时受阻,处处遇卡。其次,要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数学方法,如对应、还原、假设、转化、等量代换、列举、化归等,这增,他们遇到具体问题才能作出多种途径的探索。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愉悦性原则7

  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思维有多种特性,如积极性、求异性、广阔性、联想性等,他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抓住这些特性进行训练与培养,既可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一、激发求知欲,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矗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例如:在二年级《乘法初步认识》一课中,教师可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已经掌握,虽然是二年级小学生,仍能较顺畅地完成了上述练习。而后,教师又出示3+3+3+3+2,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学生列出了3+3+3+3+2=3×5-1=3×4+2=2×7……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利用“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直线”的认识时,学生列举了生活中见过的直线,例如:一条笔直的公路、一根电线、一支铅笔等,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时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与深入探寻。

  二、转换角度思考,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方式,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学生个体的思维方式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例如,四则运算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当加数相同时,加法转换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转换成加法。加减、乘除、加乘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如24―6可以连续减多少个6等于0?应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思考,从减与除的关系去考虑。这道题可以看作24里包含几个6,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训练,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看问题,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掌握,从中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进行了求异性思维训练。在教学中,我们还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在应用题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一方面可以从问题入手,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入手,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十分注意在题目的设置上进行正逆向的变式训练。如:二年级数学中又这样一题训练:(1)牛16只,羊比牛多8只,羊几只?(2)牛16只,羊24只,羊比牛多多少只?这两道题目有相似的地方,但意思是完全不同的,经过多次实践,我领悟到:从低年级开始就重视正逆向思维的对比训练,将有利于学生突破已有的思维方式。

  三、一题多解

[1]?[2]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愉悦性原则8

  评价语言的艺术性原则

  形象化的评价语言是听觉和视觉互相结合的语言艺术。它要求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刻的感受、理解、想像、体验,通过恰当的比喻、通俗的语言展现评价性语言以形象加深理解和记忆,以形象的评价语言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以获取教学的艺术效果。

“情感是一切艺术之母。”评价语言的情感性是艺术的内隐特征。“情”就是教师要有自己炽热的教学情感去激励和评价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地受到鼓舞;使输出的评价性语言穿上情感的外衣,染上感情的色彩。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愉悦性原则9

  评价语言的独特性原则

  首先,评价性语言应具有独特性,做到有的放矢。所谓独特性是指评价的语言必须符合各个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学生的性格、气质相符合。教学要因材施教,评价也是一样的,也要看对象,同一种评价对不同性格、不同气质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作用,有着不同的效果。比如性格内向的学生不愿接受否定的评价,只喜欢教师作肯定的、鼓励性的评价,对于这类学生取得一点成功时,我们要给予正面的评价,以激励其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使其能继续去努力的探究学习。如:曾经我教过一个学生,数学成绩差,有一次,在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他用剪刀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了下来,并拼成了一个平角,我当时就用了“不破不立”这个成语表扬了他,并要求全班学生学习他的这种创新思维,通过这种适时鼓励,结果这位学生转变很快,在中考中,数学取得优异成绩。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愉悦性原则10

  评价性语言的激励性原则

  评价性语言应用具有激励性,才能让激情不能自禁。就是对学生的评价,要使其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从正反两方面受到激励,增强其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渴求被肯定、被赞扬、被称颂的欲望,更何况成长中的学生哪有不喜欢老师对其关心和鼓励呢?所以教师要学会赞美学生,要不惜运用赞美之辞,赞美学生的每一个优点与进步,哪怕是不起眼的优点和进步。在教育学生时,要从关心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善意批评,而要在否定中有肯定,寓批评于表扬之中。因而,平常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我总是亲和地拍拍学生的头,表示颔首和鼓励,在批阅学生作业或试卷时,每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总会在上面批上“很好”、“你能行”、“你会学好的”等鼓励性语言。让其从内心深处受到激励和震撼,并情不自禁地去努力学习数学。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愉悦性原则11

  评价语言的时代性原则

  评价性语言应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方能让精彩四溢开来。所谓时代气息,就是我们评价学生的语言要紧跟时代步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当今的社会是发展的社会,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因此,我们要结合社会的各种发展理念,时髦的词语和前卫的语言加以评价。“这位学生有很好的观察力,如果将来从事销售方面的工作,具有较强的控制市场的能力。”在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时,我总会及时总结出学生的进步,用“你具有开拓的、创新的精神”等语言,用这些评价性语言激励其进步。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愉悦性原则12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性发散思维

  历史在创新中前进,人在创新中成长,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培养更多的适合时代的创新人才,必须高度重视创新教育。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育教学中来,在享受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关键,它的.实施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搞好“创新教育”,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师当前务必具有的基本技能。

  由于小学生的教学创新思维能力需要有一个长期培养的训练过程,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

  一、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新知的欲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发挥。

[1]?[2]?[3]?[4]?[5]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愉悦性原则13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转化”的原则及方法论文

  转化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个重要思想方法。任何一个新知识,总是原有知识发展和转化的结果。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逐步教给学生一些转化的思考方法,使他们能用转化的观点去学习新知识、分析新问题。转化的方法很多,但是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应遵循下列四个原则。

  一、熟悉化原则: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那么,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学生感到生疏的问题转化成比较熟悉的问题,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加以解决。促使其快速高效地学习新知。其方法如下;

  1、运用类比,实现转化。

  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的指导时,可先复习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基本思路:把三角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如图1)

  然后引导学生类比、联想,尝试用同样方法推导梯形面积公式。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测量剪拼就能把梯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长方形,很容易得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另外还有圆面积公式也是通过转化为计算长方形的面积而得到的。

  2、根据联系,实现转化。

  有些数学题初看起来比较陷晦生疏,难以下手,但如果抓住条件之间的联系点,问题便能迎刃而解。

  例1:求下图中阴影部分面积。(见图3)

  图上阴影部分是个不规则图形,似乎无法求解。但是如果把甲向右平移2米得到图4,就容易求出面积了,图中那个长4米,宽2米的小长方形不正是原来的阴影部分吗?

  图3图4

  根据这一原则进行转化的过程中,老师必须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选择合适的方法才可进行转化。

  二、简单化原则:

  就是把较复杂的问题转化为比较简单的问题,以分散难点,逐个解决。

  1、合理分割,实现转化。

  计算组合图形面积,没有现成公式,必须把原图分割转化。这题可分割为三个图形。(如图6所示)

  这样转化为很简单的问题了,当然完成这一转化需要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

  2、求异求简,实现转化。

  例3:计算(5.1×1.21×1.9)÷(5.7×1.1×1.7)

  这道题如果按运算顺序进行计算,不仅繁琐,而且容易算错。倒不如另起炉灶,把它转化为分数形式:

  三、具体化原则:就是把抽象的问题转化为比较具体的问题,命名其中的数量关系更为明确、更容量把握。

  1、举例说明,实现转化。

  例4:一个数减少50%后又增加50%,结果是原数的百分之几?

  这里可将一个数具体化,如设一个数是100进行探求。100×(1-50%)×(1+50%)=75,很容易得出答案:结果是原来的75%。

  2、图形显示,实现转化。

  作图分析可使抽象的问题具体、直观、形象,从而获得清晰的解题思路。

  例5:六年级30人,每人至少订了一份杂志。全班共订《少年文艺》25份,《故事大王》20份,求这两种杂志都订的有多少人?

  用图7帮助思考,图中左面大圆表示订《少年文艺》的人数,右面小圆表示订《故事大王》的'人数,中间的阴影部分则是表示两种杂志都订的人数。

  从图7中可以看出,两种杂志都订的人数是:25+20-30=15(人)

  四、和谐化原则:就是通过协调问题中未统一的部分,来突出条件之间的本质联系,便于解题。

  1、等量代换,实现转化。

  有些数学题给出了两个或两个以上未知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要求这几个未知数,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最基本的未知数量作为标准,通过等量代换,使题目的数量关系单一化。

  例6:粮油店里,2千克大米和3千克面粉共值1元8角,3千克大米和2千克面粉共值1元7角,求1千克大米和面粉各值多少钱?

  因为:3千克大米+2千克面粉=17角……①

  2千克大米+3千克面粉=18角……②

  所以:5千克大米+5千克面粉=35角,则2千克大米+2千克面粉=35×=14角……③

  把③式代入①式中得到:

  1千克大米=17-14=3角

  把③式代入②式中得到:

  1千克面粉=18-14=4角

  2、量率统一,实现转化。

  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中不同标准的分率不能放在一起运算,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做好标准量的转化工作,十分重要。

  例7:工厂把一批白皮球涂上红漆,上午白球是红球的,下午又把100只白皮球涂上了红漆,结果白球是红球的,问这批球一共几个?

  这题中由于红球、白球只数上午、下午已变化,而总只数没有变,所以必须把两个不同标准的分率转化为以总只数为标准的分率。

  上午白球是红球的白球是总数的

  下午白球是红球的白球是总数的

  下午做完后比上午少了100只白球,正好是总数的,所以总只数为:(只)。解答这道题目,用同一标准转化分率是关键。

  总之,转化的种种原则是互相联系的,在实际解题过程中,又常是互相影响、交织进行的。即使是同一题目,因思考角度不同,又可选择不同的转化途径。所以,我们要重视教给学生转化的思考方法,让学生掌握多种转化途径,掌握解题策略,提高解题能力。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愉悦性原则14

  评价语言的机智性原则

  在数学教学中,评价性语言的机智性原则突出地表现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多方面的差异性、复杂性,学生的信息反馈呈现多样性和随机性。其中某些稳定的因素(如数学内容和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等)是可以预知的,有些则是难以预料的。因此,教师必须随时从学生的反馈信息出发,及时地运用和发挥评价性语言的功能和作用,进行有效调控,使课堂教学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课堂评价性语言的机智性,首先表现在教师要善于猜测和判断学生的思维动向,把握和捕捉启发的时机,创设愤悱情境,以求启而得法、启而能发;其次表现在对学生的种种反应(答问情况、学习情绪、思维表情、课堂纪委等),甚至意外情况(意想不到的疑问、教师讲解的疏漏、学生中异乎寻常的举动等),必须机敏而及时地进行调节,化平淡为新奇,化消极为积极,促成教学的和谐进行。例如,当课堂上出现意料之外的“偶然事件”时,教师要根据意外的情况快速做出反应,灵活使用评价性语言,把学生从“偏离的轨道”上拉回来,使用灵活多变的数学评价语言自如地驾驭课堂,不断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和形式与应用过程,不是把结果直接“暴露”给学生。因此,当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学习之后,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用启发性的语言来评价学生。如评价一题多解的例题和习题时,“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那么还有别的方法吗?”“我们能不能换个角度来想想?”只有教师不断灵活使用评价性语言,学生才能和教师融为一体。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愉悦性原则15

  一、?心理逻辑原则;指的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数学知识的结构性、严密性与学生思维活动的连贯性、有序性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合理地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领悟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思维的连贯性指学生思维过过程中各个环节紧密联系、环环相扣,逐步深入。思维的有序性,就是指学生思维过程具有严格的顺序,沿着一系列台阶展开思维活动,去思考一系列问题。

  贯彻要求:

  1、在整体上掌握数学内容的逻辑结构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心理逻辑原则,理顺所教知识的内在结构,以及蕴涵的思想方法线索,有利于理清教学思路。教师是否驾驭了教材,一看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的准确程度,二看教学思路的清晰程度。

  2、按照学生的思维的连贯性和有序性组织教学。

  3、研究并运用小学数学中的逻辑推理

  贯彻心理逻辑原则,要求教师研究并应用小学数学中的逻辑推理。而推理合乎逻辑又是培养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之一。

  二、面向最近发展区原则:

  最近发展区是维果茨基提出的一个理论。他认为儿童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已有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发展的水平,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体现了学生发展的可能性,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面向最近发展区,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使高速度的发展成为可能。

  小学数学教学要面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主要指学生数学认识的最近发展区。

  贯彻要求:

  1、教师要掌握儿童的数学现有发展水平,即把握住儿童的数学认知结构状况,以便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教师要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3、?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题,特别是变式题。

  4、?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用,必须有利于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

  三、促进迁移原则:指的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迁移规律,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对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新知识、新技能的巩固、掌握,从而顺利地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数学能力。

  由于迁移是已有的暂时神经联系痕迹的复活,并在刺激物的作用下,参与新联系的建立或旧联系的重组,从而使已有的联系得到扩充和发展,所以迁移规律是一种普遍的心理规律。

  贯彻要求:

  1、??善于为形成迁移创造条件

  迁移的形成,总是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越牢固,越有利于迁移,智力活动的水平越高,学习的迁移越顺利。

  2、?掌握知识的逻辑结构以促进迁移的形成

  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儿童的思维能力习惯于依附动作,情景和过程朝一定方向逐步展开,形成一种过程联想。因此,把学习内容按一定逻辑顺序排列,在先学生学习过程中相关内容的主要学习过程,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就能促进学习的迁移。

  3、?善于预防负迁移的产生

  教学内容既有相互联系的一面,又有相互区别的一面利用相互联系的一面,可以产生正迁移;利用相互区别的一面,可以防止负迁移。

  四、积极思维原则:指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掌握学生的思维特点,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创造诱发积极思考的条件,促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从而主动地获取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

  由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教师直指导下的探究发现的过程,所以印发学生积极思维是顺利地进行教学的必备条件。

  贯彻要求:

  1、实行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的标志,一看教师是否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二看教学的过程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

  2、掌握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

  3、善于创设思维情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善于创设“愤”‘悱“的思维情境,给学生提供富有知识内容的生动题材,启动心扉,并且寓思维训练于其中。

  五、激发兴趣原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学生力求认知、探求某种事物且渴望接近、了解这种事物的心理倾向,激发学生对此事物产生兴趣,从而促使他们集中注意力,自觉地获取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

  人的兴趣因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两种。直接兴趣指的是事物或行动本身及其最近结果的兴趣,是引起不随意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间接兴趣是指对事物或行动的目的、意义和最后结果的兴趣,是随意注意的有力支撑。

  贯彻要求:

  1、?善于启迪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原因的总和。它是驱使学生去达到学习目的的内部动力。

  2、?善于以新引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新鲜事物的兴趣比对旧事物的兴趣要浓厚得多。

  3、善于以疑引趣。学生的求知欲往往从疑问开始。课堂教学中,及时提出适当的问题,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习的兴趣。

  4、?善于以活引趣。小学生天性好动,学习兴趣往往被新颖的教学内容、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所激发。因此,教师要善于以活激趣。

  5、多开展游戏性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形式新颖、灵活多变的游戏活动,可以调节精神,唤起兴趣。

  6、?善于穿插助兴激思。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穿插几个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趣题,可以助长思考,激发思维。

  六、突出变式原则: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提供给学生的空间图形或数量关系恰当的变换呈现形式,使其本质属性保恒在,非本质属性受到限制,以便学生把握概念的内涵和法则的实质,从而准确地掌握数学知识。

  变式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抓住事物的主要的特殊属性,概括出事物一般属性的思维方式,运用变式于教学称为变式教学。空间图形的变式称为变式图形。

  贯彻要求;

  1、??????????????善于显示变图形和标准图形的对比性。

  2、??????????????注意在变式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注意在变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愉悦性原则16

  评价语言的思想性原则

  数学思想和与数学知识相比,很多知识的有效性是短暂的,思想的有效性却是长期的,能使人“受益终生”;所以,评价性语言应具有数学思想性,在课堂上评价学生时要尽量从数学思想的角度去评价,这是我们数学教学所必须的。使学生达到潜移默化、自觉地运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也是我们数学教师的根本任务。因此当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某种数学思想时,我们应及时指出,这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如在课堂上,我是这样评价学生的。“你能用换元的思想来解这个方程很好”、“你能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来做这个题非常不错”、“你能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做题很聪明”等。这些带有明显数学思想性的评价语言,将会让学生深深体会到数学的重要性。并因此而加倍努力学习数学。数学发展的历史还表明,数学创造往往来自旧数学思想的突破或新数学思想的创立。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愉悦性原则17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话教育的实用性论文

  一、对话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在实施对话教学中,生生对话更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没有教师参与的对话活动中,学生不再畏惧教师的权威而拘谨,在宽松的氛围中有了自由、大胆表达的机会。学生在独立思考中,放松心情,驰骋思维,对问题的想象无拘无束,酝酿着独特的想法并准备对话。在小组交流与分享过程中,会有平淡的对话,也会有激烈的辩论,同学们虽然都会急于表达自己的独特观点,但也会认真倾听伙伴的想法,在不同的思维碰撞中,通过吸纳别人的意见,或坚持自己的观点,或修正自己的看法,达到不断更新自我认识的效果。学生在充满智慧的对话过程中,不仅收获对知识的理解,更是享受一种平等交流的快乐,感受到同学间的心灵沟通和彼此信任。在生生对话的课堂里,学生不再自我封闭,而是善于思考、表达和敢于质疑,在宽松的对话中理解知识、内化知识。如教授“平行与垂直”中“平行”概念的时候,学生画出几组两条不同位置关系的直线,教师引导学生分类,在分类过程中,观察图形“=”,有的学生认为这两条直线不会相交,有的学生认为会相交。此时,教师把不同观点的同学分成正方和反方两队,让双方都充分说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并展开对话。

  2.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在对话教学中,教师与文本成为平等的主体,文本总带有编者的意图和思想,教师在认真钻研文本的同时,也带有自己的特殊体验和情感,使自己的教学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由于网络快餐文化的便捷,下载、模仿、拼凑教案等现象已成为很多教师正常化的工作。教学实践中,没有深入地解读教材,哪能有精彩的预设与生成,更谈不上有高效的课堂教学。因此,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应从深入解读教材、与教材深层的对话开始。讲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教材中呈现让学生通过数方格的方法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特别指出不满一格按半格算。如果教师以此照搬文本教学,势必影响学生探究效果,调查中发现,大多学生不明白为什么不满半格能按半格算。其实,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数方格,启发学生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但这样的文本,很难让学生联想到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拼成一个长方形。因此,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就在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文本更好地为学习服务。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但不出现不满一格按半格算的提示语,而是改为问题:哪个同学能用好方法快速数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样的问题设计就逼着学生先数满格的,再数不满格的',而不满格的面积不一样,怎么办呢?学生细心观察后发现,原来图形中藏着秘密,最左上角的不满格移到最右上角的不满格的位置上,刚好拼成一个满格,这个发现就是移拼的转化方法。应用这个方法,学生观察整个左边的不满格都可以与右边的不满格拼成满格,但拼成的是一个不规则的图形,难于快速算出面积。再次观察后发现,如果沿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把左边的方块移到右边,就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再数方块就是最便捷的方法,学生对转化思想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最后,学生用所带的平行四边形图形进行剪拼实践,通过操作、观察、交流、推导,自主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的结论。这样的教学,教师并没有改变编者的意图,只是稍微改变文本的表述,却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把教材当权威,不要简单地认为学生都会想到把平行四边形沿着高剪开拼成长方形。可见,只有教师与文本的深入对话,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合理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使学生在最近发展区有效探索,提高学习质量。

  4.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文本自己是不会说话的,但文本是有思想的,它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人类知识的精华,对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具有重大的意义,而这种意义只有学生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丰富体验、深刻领悟,才能真正为学生所接受,文本也才能真正体现其内在价值。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你知道吗?”是实验教科书新增设的栏目,它是教学内容的延伸,是传承数学文化的有效载体。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教学中安排了“你知道吗?”的内容,介绍了“黄金比”:你听说过“黄金比”吗?当一个物体的两个部分之间的比大致符合“黄金比”——0.618:1时,会给人以一种优美的视觉感受。如果学生只知道黄金比这个词,那就误读了教材的知识功能,更谈不上数学美的价值所在。学生在文本的启发下,通过网络查询、咨询家长,发现“黄金比”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不仅欣赏到蒙娜丽莎画像、古希腊女神维纳斯塑像的黄金比例的艺术品,还发现巴特农神庙、古埃及胡夫金字塔等建筑作品都隐含着神奇的黄金比,这就是与文本对话的价值。但是,生活中一般人很难达到维纳斯女神“黄金比”这样优美的身材,一般人的躯干与身高比都低于0.618这个数值,大约只有0.58——0.60左右,智慧的人们发明了让女人穿高跟鞋来改变比值,使得躯干与身高的比值更接近黄金分割的标准0.618,产生美的效果,从而人为地创造美。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深入对话,不仅对比的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更是对数学美的充分挖掘。

  二、对话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对话不是简单的问答

  作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对话,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师生问答,课堂中很多的师生问答并非真正的教学对话。真正的师生对话,是蕴含师生间的倾听和表达,是师生间敞开心扉的精神世界,从而获得心灵的交流和思想的分享。对话中不仅表现在提问和回答,更表现在倾听与独白、交流与辩论、欣赏与评价等方面。这是对话教学在“质”方面的要求。

  2.对话并非越多越好

  教学中的对话无论是作为一种理念,还是作为一种方法,必须为学习服务。组织对话教学应考虑教学内容而合理使用,对简单明了的知识、书上能直接找到答案的知识不宜运用对话教学,避免对话的滥用而导致形式主义。这是对话教学在“量”方面的要求。

  3.对话的目的并不是要达成共识

  对话的目的不是要消除差异、排除异己,而是为了更好地沟通和尊重差异。不同的观点正暴露了问题的复杂性和可探究性,说明有对话的可能和必要。师生在对话中才能不断调整思维,不断更新认识,达到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思想的碰撞。这是对话教学在“目的”方面的要求。

  作者:易增加 单位:厦门市海沧延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