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珠峰散文诗6篇

综合文章 时间:2022-10-11
【www.wendang123.cn - 综合文章】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挑战珠峰散文诗6篇,供大家赏析。

挑战珠峰散文诗6篇

挑战珠峰散文诗1

  勇爬珠峰作文400字

  一年一度的秋游终于到了。啊,好激动呀!沙家浜真是一个美丽又好玩的地方,可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拓展活动园里面的“勇爬珠峰”。

  说到“珠峰”,可别误会了,那可不是“身高”8846.27米、终年积雪的世界第一高峰哦。“珠峰”挺立在活动区中央,从远处看就像一张巨大的蜘蛛网,上面爬着密密麻麻的人群。我望着这座“高耸入云”的“大山”,禁不住打了一个寒颤,“珠峰”上的'麻绳一摇一晃的,仿佛也在嘲笑我:“就你也想挑战我?再等个一百年吧!”

  我哪肯示弱,立刻跳到网上。“珠峰”摇动着,似乎一不小心就会掉下去。我抓着绳子拼命往上爬,起初还觉着挺容易,但越爬越困难了。我甚至都有些气喘吁吁了,我趴在绳子上休息了一会,打算养精蓄锐后再继续前进。低头一瞅我的“战绩”,顿时傻眼了。原来我只爬了一点点高度,连一米都不到呢!我立刻抖擞精神继续往上爬。突然,我前面的一位同学摔了下来,眼看就要掉在我头上了。我一惊,立马抱头。可是怎么等了半天也没有感到丝毫痛楚,探头一看,原来那位同学及时抓住了一根绳子,没掉下来。虚惊一场啊!

  我振奋一下精神,继续往上爬。几乎每上一层都要付出吃奶的力气呢。终于,我爬到了“珠峰”的半山腰。尽管是半山腰,往下望望,下面的人都像蚂蚁般渺小。我信心更足了,继续努力往上爬。爬着爬着,渐渐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了。为了做勇攀“珠峰”的真正勇士,我咬咬牙,憋足劲,继续努力往上爬。终于,我离“珠峰”峰顶只有一点点距离了。我正准备乘胜追击,一鼓作气直达峰顶。突然,我旁边的一位同学一手抓空掉了下去,边往下掉他还边大叫:“妈呀!救命啊!我要掉下去啦!”

  我正乐着瞧热闹,猛然发现我也正向下掉呢,原来这位同学在往下掉的时候,把我当成救命“绳”了――我居然也被他拉了下去。紧急之下我牢牢地抓住一根绳子,可低头一看,我已经掉到底层啦,只能弃权,失去了登上“珠峰”顶峰的机会。

  虽然我没爬上“珠峰”峰顶,但是我还是十分开心。这次秋游可真好玩,我发现我也是个勇于挑战,乐观自信的小男子汉呢!

挑战珠峰散文诗2

  珠峰大本营的葶苈

  7月21日,不到7点我就从丹珍卓玛家的毡房中爬出来.近处地表褐黑,远处天空灰白,珠峰就在眼前,周围山峰棱角分明,东侧山坡反着晨曦,雪显得很白.

作 者:刘华杰 ?作者单位:北大学科学传播中心?刊 名:科技潮?英文刊名:SCIENCE & CULTURE SCIENCE-TECH WAVES?年,卷(期):?“”(10)?分类号:?关键词:?

挑战珠峰散文诗3

  圣火耀珠峰_作文

“北京欢迎您!”,“和平万岁!”5月8日9点17分在世界之巅,一次又一次的响起。这是人类历史首次将奥运圣火送到了珠穆朗玛峰,向全世界发的呼声。这一时刻激动着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心,我们胜利了!

  珠峰在我国西藏境内,海拔8844.43米。在这么高的地方进行火炬传递,那是多么的艰难呀!凌晨3点,队员们从8300米的营地出发,头顶照明灯,在黑夜里向顶峰挺进。

  天渐渐的亮了,朝阳升起,在太阳的照耀下,珠峰成了一片金黄色的天地。峰顶上飘浮着朵朵金黄色的云彩。色彩艳丽丰富,太美,太有魅力了。

  一会儿,队员们又在皑皑白雪中缓缓前行。渐渐的',珠峰上云雾缭绕,天气真是变幻莫测,天似乎在考验着登山队员的毅力,他们为了抵御零下20多度的严寒,身穿厚厚的登山服,脚登冰爪,戴着氧气罩艰难的走在只有几十公分宽的崎岖的山路上,左面是坚硬无比的石壁,右面是陡峭的深渊,处境真是用“险”这个字都不足以形容了。真是走在了生死边缘之际,但是队员们意志坚强,团结合作,一步一步继续接受着严峻的考验。

  终于快到峰顶了,队员们的脸上露出惊喜与笑容。他们正是凭借着坚强不屈的精神和高超过人的技术才能到达顶峰。一位队员举起祥云火炬,露出了胜利的喜悦。

  开始传递火炬了,火炬手用引火棒从火种灯中引出了火种点燃了第一棒火炬,经过5棒的传递,9点17分火炬送达了顶峰。人们欢呼声四起,“北京

  欢迎您!”,“和平万岁!”“我们成功了!”队员们高举着五星红旗、奥运五环锦旗、北京奥运会会旗向人们展示着这个辉煌的时刻。

挑战珠峰散文诗4

《散文诗两篇》

教学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

  A、 了解有关散文诗的知识?。

  B、 理解《记忆》中所蕴涵着真谛。

  C、 了解?《门槛》一文的写作背景,理解“门槛”的象征意义。

  2. 能力培养目标:

  把握《记忆》回旋婉曲、层层深入的写作特色及《门槛》的象征手法。

  3. 思想教育目标:

  A、 通过学习《记忆》一文,追求真善美,远离假丑恶,做生活的仁者、智者、强者。

  B、 学习《门槛》一文,在面对人生选择的时候,要从容、镇定、要对理想执著追求,对信念坚定不移。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记忆》中所蕴涵着真谛,把握《记忆》回旋婉曲结构特点

  2. 理解“门槛”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比较阅读法。

  一. 预习课文

  1. 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狭隘(??)???灰烬(??)???作孽(??)???冠冕(???)

  门槛(??)???执拗(??)???端详(???)??怜悯(????)????鬓(???)角

  2. 解释下列词语

(1) 芥蒂:细微梗塞物,比喻很轻微的嫌隙或不快。

(2)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3) 泯灭:形迹、印象等消灭。

(4) 作孽:造孽,做坏事。佛教用语。

(5) 得大自在:得到极大的自由,不受拘束。

(6) 春华秋实:春天开花,秋天结果。(多用于比喻)

  二. 认知过程

  导入:

  开学至今我们学习了大量的诗歌和散文,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种新的文体,也是这二者的结合体――散文诗。散文诗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第四次对诗歌形式专制的反叛,是一种新兴诗体。散文诗这种诗体在“五四”时期随着新文化运动诞生以后,大半个世纪以来,经过历代诗人的探索,至今取得独立地位并繁盛起来。它既具有散文的形式,更具有诗歌的意境美。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品读《记忆》和《门槛》这两篇散文诗的精品,来领略散文诗的语言美、形式美、意境美。

(一) 学习《记忆》

  1. 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有条件播放配乐朗读材料,充分酿造课堂气氛,

  2. 简析课文内容,深入鉴赏课文

(1)《记忆》中,“记忆所蕴含着的真谛”指的是什么?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形象地揭示这一真谛的?

  提示:回答第一问既要从全文提炼又要重点归纳课文的几段。回答第二问先根据行文中领起与转折的标记,将全文分成几个部分,然后用简练的语句串联起来。

  答:第一问,记忆是衡量人的高下、贵贱、美丑、善恶的尺度;在人们的记忆中,庸人、叛徒、蠢货、懦夫将遭唾弃,大公无私、乐于奉献、勇于献身的人将流芳百世。

  第二问,先说什么是忘却,再说记忆没有这样那样的外在形式,然后才能触及什么是记忆的核心话题,最后对怀有各种记忆的人做出评价。领起与转折处有明显的标志:“记忆,是什么?”――“这说的是忘却,记忆呢?”――“记忆究竟是什么?”全文“先言他物”,几经盘旋,才“引起所咏之辞”,回环婉曲,层层深入,意趣盎然。

(2)在《记忆》中,作者假设我和你面对面亲切交谈,这一问答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本文假设我(作者)与你(一个年轻的朋友)面对面亲切交谈,一问一答,这样“假设”的情境,有助于缩小读者与作者的.距离,有助于使作者“笔谈”变得和蔼可亲。虽如话家常一样,但是作者却用优美的语言,写出了许多优美的意象,使文章呈现出典雅的气象。

(3)文中两个传说表达了作者的什么观点?后面的议论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这两个传说表明了记忆是永恒的,作孽者人不毁之自毁之,行善者虽殒其身却人记之。表达了作者对庸人、叛徒、蠢货、懦夫的憎恶和对智者、勇士的崇敬与赞扬之情。

(4)在《记忆》中,哪两种修辞手法用得最多,最好?

  答:比喻和排比。

  比喻,具有系列化的特点。?“记忆?”?被比喻成种种事物:灰烬、流水、落花。每一种比喻中,又作生动形象的进一步比喻性描写,以?“流水”之喻而论,更进一步的比喻性描写还在后面:“它奔涌而来,可也总要消逝到地平线之外去”,“即便是流水,到了天尽头,不还能解一解远行人的干渴么。”

  排比,“医学家说……道德家说……佛家说……”“……是庸人……是叛徒……是懦夫”或引用名言,或写成精妙的警句,像诗一样单行排列,有气势,有分量。

(5)读完文章,请谈谈你对“记忆究竟是什么”这一问题的认识。

  答:《记忆》从记忆角度,对纷繁的社会现象和人们的种种品行作了概括而生动的描写,表达了对真善美的歌颂,对假恶丑的批判。从根本上说,这里的“记忆”,是广大人民心中判断是非曲直的客观尺度。

  总结:本文形散神聚。表面上好像零散杂乱,其实始终围绕着“记忆”的话题,而且“记忆”的话题,也不过是作者思想感情赖以表达的凭借,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是对正义、对高尚情操的歌颂,对恶势力、对卑下行为的批判,但这写作意图藏而不露。在思路上,没有?“直线式”平铺直叙写来,而是采取曲线式写法,迂回婉转地表达思想感情。根据这一中心,作者尽情挥洒,力求形式生动活泼。总之,文章在形式上放得开,但表达的中心很集中,开与合很好地统一起来了

(二)学习《门槛》

  1.作者介绍

  屠格涅夫(1818-1883),19世纪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第一部具有影响的作品是《猎人笔记》。50年代起,写长篇小说《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烟》、《处女地》(“艺术史诗”)

  2.背景介绍

《门槛》是作者晚年的作品中思想境界较高的一篇。作者与女革命家一直有来往。?1878?年?1?月,俄国发生了女革命家刺杀彼得堡总督的事件,同时,屠格涅夫受到女革命家彼洛夫斯卡娅活动的影响,受到女友伏列夫斯卡哑献身精神的感染,对那些为俄国的解放事业不惜牺牲一切的英雄钦佩不已。于是,集她们于?\“?俄罗斯的姑娘?\”?之一身,通过虚幻的梦境,讴歌了俄国社会现实中的优秀分子,着力表现她们的崇高信仰和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

  3.研习课文

(1)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这是怎样一个环境,这样的环境描写有什么象征意义?对表现女主人公形象又有什么作用?

  提示:找准相关语句,结合背景思考环境描写的作用

  答:找出相关的环境描写的语句,“一座大楼。正面一道窄门敞开。门里一片阴森的黑暗。”“望不透的黑暗中散发着寒气,随着寒气,从大楼深处传来一个慢吞吞的、不响亮的声音”这阴森恐怖的环境象征着当时俄国严酷的社会环境和严峻的革命形势。“大楼”象征伟大而壮丽的革命事业;“门槛”象征参加革命和不参加革命、进步与落后的分界线,也可象征革命者面前的一切艰难险阻。

  这阴森恐怖、冷峻严酷的环境,是人物形象凸现的底色。

(2) 语言描写的句子,对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作出评价,女主人有哪些优秀品质,作者对她寄予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文中的语言描写有三类:一类是问话,声音慢吞吞、不响亮,语调冷冰冰,语句长,陈述一切苦难,表现正义事业的艰难,衬托出女主人公的坚强性格;另一类是答语,简短、坚决、果敢、有力,直接表现女主人公的坚强品质;最后一类是评语,“疯子”“圣人”截然相反,表现女主人公品格的伟大,也暗示出这种人物性格不被广泛理解造成的悲剧性。

  在塑造女主人公形象时,作者寄托了对女主人公由衷的赞美和颂扬之情。

(3) 揣摩相关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A. 为什么一个人投身于革命后,会遭到“跟人们疏远,完全的孤独”的结果?

  提示:联系鲁迅的《药》来理解。

  答:这正反映了革命者脱离群众,漠视群众力量,缺乏进步的指导思想的弊端和当时人民群众的麻木。

  B. 为什么说“你准备着无名的牺牲吗?你会死去――没有一个人……甚至没有一个人会知道,他尊敬的怀念的是谁……”?

  答:牺牲而无名,这是最朴实、最高贵、最伟大的牺牲,展示了革命者崇高无私的精神境界。

  C. 何理解问者的最后一个问题“你知道吗?将来你会不再相信你现在这个信仰,你会认为自己受了骗,白白地毁了你年轻的生命?”

  答:“会”愿意是“有可能”,而不是“一定会”。这是一个假设性提问,一方面有革命半途而废的落荒者存在,另一方面,门内的声音要求她再次从内心里检验自己对革命的认识和思想准备。

  D. 章最后两句话有什么含义?

  答:那个远远躲在后面“咬牙切齿地咒骂”的人,是当时社会中一批庸人和市侩的代表。赞美“以为圣人”象征着人民群众对革命者的崇敬,代表整个社会和历史对这些英勇无私的革命志士唱出了歌颂的最强音。

(4) 关于象征

  象征即借助对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的描写来体现某种抽象思维以及情感。象征的艺术效果在于能够赋予被象征物以暗示,引导读者想象和联想,使被概括的内容显得含蓄、深广。

  结合背景理解本文中门槛和姑娘的象征意义。

“门槛”象征革命征途的险峻;

“一个姑娘”象征勇于献身的革命勇士。

  提示:不看写作背景,“门槛”可以象征两种选择的分界线,人们心灵中矛盾的标尺,前进或后退,坚持或是放弃,都需要人们作出选择,

挑战珠峰散文诗5

  拥挤的珠峰

  在位于拉萨登山学校的登山博物馆内,登山题材画家陈大卫创作了这样一幅油画,表现在攀登珠峰的路上,攀登者排成长龙的拥挤场面,穿着臃肿连体羽绒服的登山客一个紧挨着一个,手拉着保护绳,仰头等待。这是一个真实的场景,每年的5月是珠峰的黄金登山季,全世界希望攀登珠峰的人们会在这个时候涌向珠峰的南坡和北坡,其热闹场面不亚于麦加朝圣。这时的大本营变成了达沃斯论坛一般的会场,不同国籍和肤色的人们积聚到这里,交流登山经验,登山体验,登山信息,形成规模空前的国际登山大会。

  而珠峰的天气变幻莫测,适合登顶的时间往往就那么几日,被称为“珠峰窗口”,大多数的人要赶在这几天天气好的时候冲顶,不然就可能错过了登顶时间。一位资深户外登山人士告诉记者,赶上这几日,珠峰8300米以上的顶上就像菜市场赶集一样热闹,狭窄的山路上排起长龙,焦急往上登顶的客人和已经登顶迫切下撤的客人就这样在路上堵了起来。而顶峰更是热闹,山顶能站人的位置并不宽裕,如果从北坡和南坡同时上来十几个人,那么更是连插脚的地方都没有。那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心境,早被等待的焦急和繁杂的拥挤给扰乱了。

  这种纷乱也是目前珠峰商业登山的现状,珠峰只有一座,大家都想来攀登,商业竞争和管理不完善并存,虽然可以通过提高登山费用抬高门槛,限制登山人数,但是不断爆发出来的问题,还是暴露珠峰不能承受之重。有一组数据,可以体现攀登珠峰人数众多带来的负担,的珠峰登山季,有超过2500人来到位于尼泊尔境内的珠峰南坡营地,希望向顶峰冲击。而在中国西藏,也有约150人计划从北坡攀登。

  在西藏登山博物馆,放置着校长尼玛次仁从国际艺术家手中收藏,用从珠峰收集来的废弃品制作而成的艺术品,其中有用氧气瓶做成的转经筒、用燃料瓶做的牦牛雕像等。这些废弃品都是登山者们最熟悉的东西,他们被遗弃在从大本营爬往山顶的路上,因为在海拔7000米的地方活动,增加一片纸张都是增加一份负担,更不要说在登顶后下撤的人们还有力气将使用过的废弃品带走了。于是,将这些废弃品回收,成为登山向导的责任,而昂贵的登山费用,也包括这一部分服务。但是随着珠峰攀登者越来越多,各国登山者带上废弃物的速度,总是比清理的速度要快要多。

  据统计,从人类开始攀登珠峰的19至今90年的时间,产生的垃圾大概有六百多吨。这是测算的结果。珠穆朗玛北坡大概有一百吨。这几年有一些专门组织的环保队伍,已经清理了一部分垃圾,尼泊尔旅游部计划对外国攀山队伍征收“垃圾保证金”,迫使他们在山上除了留下脚印之外,要把所有带去的东西都带回来。当他们被证明已带回所有垃圾后,才能领回保证金。据尼泊尔旅游部攀山处处长卡尔基说,凡是攀爬八千米以上高山的队伍,都必须缴交三千至四千美元“垃圾保证金”。攀爬珠穆朗玛峰的人,被严禁把氧气筒和硷性电池留在山上。

  春季,西藏登山协会在珠峰北坡发起了第一次珠峰清扫活动。他们组织100多头牦牛,30多位牦牛工,从海拔6500米把六七十年代遗留的氧气瓶(还是那种装液氧的大氧气罐)清理下来了,光这一项垃圾就重达三吨。19在日本东京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上,来自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大会上通过了《京都议定书》,会上专门播放了珠峰清扫的视频。

  垃圾清扫难度较大的是6500米以上的`高海拔和从源头上节流,减量新制造的垃圾,才可能让清扫看到一些成效。可珠峰上的垃圾并没有因为人们的环境意识的提高而明显减少。为此山峰主管部门还专门提高了进山许可费以控制登山人数。

  相比可见的压力,更大的压力是随着攀登人数众多,暴露出来的人性脆弱和道德问题。在8300米以上的高度,恶劣的生存条件考验人的本能。5月,英国登山者戴维?夏普被困珠峰山顶附近,数十名登山者从他身边经过,登顶后返回,但没有人施以援手,夏普最终缺氧身亡。年过八旬的希拉里获知此事后,大为震惊,称那些登山者的冷血让他“恐惧”。他说,如果能救活一条生命,他宁愿放弃“第一个登顶”的荣誉诱惑。他说“生命远比爬上山顶重要”,但是面对魂牵梦绕的顶峰,又有几个攀登者能够理智地做出选择。

  8300米以上的营救目前还是无法攻克的难题,因为一旦登山者失去自主行动的能力和意识,即使有登山向导的团队营救,也很难将其带回安全地带。今年西藏登山学校的向导就成功地进行了一次8300米以上的营救,但随后也产生巨大的社会争议,商业登山是否是在对所有客户公平的条件下展开的,因为组织一次高海拔的救援工作,就意味着要消耗团队的物资和其他客人登山向导的体力,在这样的情况下,也意味着要牺牲登顶机会。除了救人,其他比如说偷窃类的事情就更考验人的本质。在海拔8300的第三营地,会发生储备氧气被偷吸的事情,放在帐篷里的储备氧气,等到下山一看,已经被吸了一半了,这是其他的登山客因为氧气不够,做出的行为,而食物也是容易失窃的物品。在那样严酷的环境下,为了活命人会做出挑战底线的选择,哪怕有可能因为这样夺走别人的生存机会。

  所以在那白雪皑皑的高处,面对大自然人们不胜寒冷的,除了客观环境,还有冷酷的人心。

挑战珠峰散文诗6

  散文诗三篇

  春

  西北的春天就这么任性:冷着冷着,突然之间,好像接到了一个紧急命令,一树一树的柳叶眨眼间就展示给你:春天到了。一串一串的榆荚忙不迭地用透亮的绿色率先取代了灰黑的颜色。似乎就在转瞬之间,田野上、山坡下、公园里、街道边,红色的、白色的、紫色的、粉色的,各种各样的树,形形色色的花,在阳光下、阴雨中、薄雾里,一树一树地向人们宣示:春天是我们的。

  看上去刚刚有了些绿色的原野上、万紫千红或者缕缕丝绦的树木下、古老的似乎忘掉了岁月的河滩边、甚至是稍微有些裂缝的水泥路间,就有一些不知名的小花,小小的`、弱弱的,有些羞涩,可倔强地冲了出来,好像在用自己的倔强告诉世界:春天也是我们的。

  古老河道上已经半枯的柳树,似乎也忍受不了这浓酽的春意,顽强地伸展出新的枝叶,绿着自己,也感染着别人。微风中,飘动的枝条仿佛在说:尽管属于我们的春天已经过去了,但春天毕竟也还是春天。

  沙枣树

  单位后院有五棵沙枣树,暮春的阳光暴晒时,香味很浓郁。

  喜欢站在树下,呼吸沙枣花独特的香味。

  童年时的老家有一片沙枣林。

  村小的教室就在沙枣林边上一栋被主人遗弃的破院子里。

  枯燥到逃课,逃课又无处可去时,会爬上其中一棵比较大的沙枣树,躲在浓密的树叶里,看着星星点点的天空,想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

  那棵树也是那漫长的好像没有尽头的夏日中午,我的最爱。

  吃过饭又不愿意睡觉,我就躲到那棵树上。

  在那里听鸟叫、听在树林里纳凉的乡亲们的家长里短、听自己小小的心跳、在昏睡之中也听树枝慢慢成长的声音…

  前些年回了一趟老家,房子漂亮多了,可总觉得空空落落的。不知道怎么聊着就问起了那片沙枣树林,“什么?”年长的长辈觉得奇怪,好像在听着一件他乡的事情。

  儿时的沙枣树已经没有了,如同儿时的自己。

  我曾经生活过的村子已经变得陌生,当然,在它眼里我也肯定是一样的陌生。

  生活在日渐繁华的城市的我已经成了一个城市人,一个没有了土地的人。我好像也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

  是的,我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可我也能安然地站在阳光下,站在这些沙枣树下;安然地呼吸着这浓郁的沙枣花香气,安然地看别人从身边走过。

  喜欢站在后院的沙枣树下,呼吸沙枣花独特的香味,在暮春正午阳光暴晒的时候…

  火烧云

  似乎已经忘记了自己曾喜欢看云,尤其是看夕阳西下时的火烧云

  喜欢看火烧云

  寂寞、无助、痛苦时,会找一个无人的地方:田埂间、麦垛上、废墟旁甚至荒滩枯树下,静静地听时间流去,等待着看火烧云…

  曾有一位同学,初三时吧,他到了古长城边的学校读书。他告诉我,黄昏时坐在破败的古长城上,抽着烟不是为了抽烟而是为了营造一种气氛,以便看太阳落入西山…

  是的,我明白那种心境。

  我也曾在无人的荒漠上,呆呆地看过太阳缓缓地落入西山。

  是的,我明白那种心境。可我更喜欢看黄昏时的火烧云。

  有各种各样的云,也觉得看过各种各样的云,每次看却总觉得是新的。

  本来洁白的、乌黑的、似黑非黑的、似白非白的…

  本来厚的密不透风的、薄的用嘴吹散的、不厚也不薄的…

  本来满布天空的、独立一股的、分散几队的…

  千姿百态的云突然之间被太阳点燃了起来。有全部点燃的、有表面点燃的、也有只是一个边边点燃的、还有一大片乌云却有中间一坨被点燃的…

  看着它们渐次的变化,没有了自己,会觉得自己成了那些云的一部分…

  多年城市的生活,已经习惯了低头看路,似乎再也不会抬头看天。

  但总会有那么一天、那么一段时光、那么一瞬间会有意又或者无意间抬起头去看天或者看云。

  喜欢看云,尤其是看夕阳西下时的火烧云…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