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对策3篇(高职院校绩效考核方案)

综合文章 时间:2022-10-10
【www.wendang123.cn - 综合文章】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高职院校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对策3篇(高职院校绩效考核方案),供大家赏析。

高职院校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对策3篇(高职院校绩效考核方案)

高职院校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对策1

【摘 要】分析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主体、内容和形式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培训和管理,完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

【关键词】新形势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c-0024-02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进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认知敏感度,对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促进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主体、内容和形式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内容和形式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教师和辅导员,教师主要担任学生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辅导员主要担任学生课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

  1.教师存在的问题。一些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缺乏热情,不去了解、掌握党和国家的政策动态,对一些思想政治领域的社会焦点问题不关心,也不去研究。还有一些教师教学方法单一,讲课内容空洞且不能和学生的学习及生活紧密结合,这就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实效性,导致学生不愿上思想政治教育课。

  2.辅导员存在的问题。有的辅导员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职业认同感,工作积极性不高,不安心本职工作,想调到别的部门。也有的辅导员对这项工作存在错误的认识,觉得从事这项工作个人没有发展前途。还有的辅导员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不强。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的问题

  1.内容陈旧。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陈旧,一些教材长期沿用以前的旧材料,没有反映出新时代的特点,而这些旧内容,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已经了解或掌握。

  2.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需求。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大道理多,说教多,缺乏学生健康成长所需要的婚姻观、事业观和职业观等方面的指导材料和案例,这就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需求,不受学生的欢迎。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不明确。部分教师简单套用国家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表述,用国家层面宏大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代替学校层面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这就造成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无目标性。还有些教师在解读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时未同当前的时代背景和学生的需求相结合,使得对学生政治思想的培养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

  2.重理论轻实践。一些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填鸭式”教学,过于强化理论教育,忽视了实践在本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另外,由于一些领导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作用缺乏认识,不提供相应资金,使参观访问、社会调查以及劳动等实践活动没有开展。有些高职院校即便是开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活动,也只是流于形式,没有产生应有的作用。

  3.学生缺乏应有的地位。一些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授课过程中主观地位过于突出,忽视了学生应有的地位,他们为了维护自身的形象,采取说教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从受教育者转变成了被教育者。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上感到压抑,从而产生抵触情绪。

  4.评价体系不科学。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不科学,如在评价内容上,主要侧重于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掌握,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行为等方面缺乏相应的评价;在评价方法上,主要用试卷考试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试卷考试难以真实体现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水平;在评价主体上,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和辅导员,而学生、家长未被纳为评价主体。

  二、对策分析

(一)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培训和管理

  1.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和管理。第一,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高职院校开展对教师的培训,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解读和教学方法介绍等,可以邀请思政教学专家介绍授课方法和经验,提高教师对思政教学工作的认知。另外,鼓励优秀教师对年轻教师进行传、帮、带,建立教学团队,鼓励教师发表专业论文,攻读思政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第二,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开展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的网络评教,对排名靠后的教师找原因、提建议,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另一方面,组织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开课教师定期互相听课,开教学研讨会,以达到教学方法取长补短的目的。

  2.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培训和管理。第一,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培训。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辅导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对自身工作的认识,使他们爱岗敬业。此外,高职院校应拿出专项经费派出辅导员参加教育部组织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培训、学生管理方法和工作创新培训等,从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抓起,促进他们学生管理水平的提高。第二,加强辅导员队伍的管理。要明确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职责,严格考核机制。通过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考评,实现辅导员队伍的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促进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职业化。

(二)完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1.大力发掘新的红色资源。多数学生对现有思政教材中的红色题材已经没有新鲜感,因此,任课教师应大力发掘新的红色资源,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红色资源包括红色文献、红色景点和红色人物等,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红色文献,还可以带领学生瞻仰红色景点、拜访目前仍健在的红色人物。

  2.补充对学生健康成长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的同龄人法制材料。现有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材缺乏对学生健康成长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的同龄人法制材料,教师可增加这方面的材料,如马加爵案、药家鑫案和林森浩案等。通过对这些案例的讲解,教师要告诉学生如何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出了问题如何解决、如何遵守法律和维护公共道德。

  3.补充职业素养教育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应该扩大,职业素养教育也应列入其中。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入职业素养的内容,如如何建立同事之间的友谊、如何培养团队精神以及如何得到领导的信任等,能引起学生的重视。

(三)创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

  2.改变教学方式。其一,加强实践性教学。教师首先要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组织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使学生通过丰富的实践性活动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其二,思政教学要以情动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分注重答疑解惑,对知识掌握的作用片面夸大,忽视学生内心的情感状态和兴趣爱好等非理性方面的因素,而实际上,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情动人,才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其三,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应将学生和自己放在平等的地位,不能孤芳自赏、高高在上,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尊重学生的思想感情,这样才能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3.改进评价体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体系科学,则有利于学生政治思想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学生政治思想觉悟的提高。所以高职院校应该对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进行改进,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体系更为科学。

高职院校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对策2

  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对策探析

  摘要:加强对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工作的研究,对于推动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施以及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对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改进对策,以提高教师的素质,从而促使高职院校与教师共同发展。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培训;问题与对策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成为一个关键的问题。而开展培训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师整体素质,促进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①对教师培训重要性认识不足;②对教师专业发展关注不够,缺乏完善的培训计划;③培训渠道不够宽泛,培训体系不够系统;④师资数量不足,培训经费紧缺;⑤功利性取向,缺乏培训需求分析;⑥办学专业特色不明显,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针对这些问题,特提出以下改进对策。

  一、转变意识,提高重视程度

  师资水平决定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也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科学文化素质,又要具备熟练的专业技能和相当水平的动手操作能力。我国当前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水平,师资是关键,尤其是高质量的师资,所以提高教师质量就必须要求教师的一生都始终处于学习和完善的过程中,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专业知识、教学能力等。

  二、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科学制定培训计划

  培训是教师教学保持先进性、生命力、竞争力的必要途径。然而现实情况是高职院校缺乏完善的、能促进教师职业成长及可持续发展的培训计划。通过调查分析,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工作的流程一般为以下三种情况:①学院收到文件通知→领导批示,转发相关职能部门→职能部门负责起草院内通知,发至相关教学单位→教学单位根据要求推荐培训人选→职能部门汇总,审核(必要时召集专家评议)→学院确定人选并报出。②教师收到通知→向所在系部提交申请报告,明确培训目的、内容、起止时间、地点、经费预算、培训期间工作安排→系部审批(短期且经费不超过一定金额)/提出意见(长期或经费超过一定金额)报相关职能部门→职能部门审核报分管领导审批。③教师在不影响本职工作、不需要学校承担相关培训经费的情况下自主参加培训。因通知受到外部环境制约,所以除部分常规培训工作外其他培训项目从学校的角度难以预期举行。教师自主培训因为面广量大,不受学校制约,除了常规登记以外没有纳入学校培训管理。(2)现有的师资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尚不能指导教师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确定每个阶段职业发展的目标;在协调与业务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的关系、说服领导批准培训计划和培训预算以确保培训计划的实施方面还有待改进。有效的专业发展能为教师的探索、研究、反思、实验、实践提供方法,并为团体中的其他人提供共享的知识和专门技能。教师的成长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按年龄递进的、直线上升的过程,而是有其诸多复杂的内外制约要素和基本规律的过程。我们一般将教师成长过程分为准备期、适应期、爬坡期、成熟期和回归期。在适应期,学校要做好青年教师的指导和辅导工作,使之尽快适应和进入角色,要制定新任教师的教育、教学指导计划,实行“新老帮扶”。同时,要加强对他们的心理辅导工作,使他们消除心理阻碍,顺利成长,为今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在爬坡期,会出现“基础扎实,动力充足”“基础一般,动力一般”“基础较差,动力缺乏”三种情况的教师,要帮助青年教师注意抓好培训工作,帮助教师补充能量,奋力冲刺,顺利”爬坡”。

  三、创设多种培训渠道,完善培训体系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为教师专业成长创设多种培训渠道,完善培训体系。目前,我国基本建立了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的网络,不仅有国家级重点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各省市自治区也建立了多个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但从实际运作的情况看,既有组织管理方面的问题,又有培训覆盖面的问题等还不尽人意。多数培训基地的做法是开展一个星期左右培训班(包括参观考察),主要采用班级制组织形式,培训方法单一,教师的学习机械、被动,并且很少考虑到高职院校的特点和教师自身的需要,结束后每个学员发个“双师”证,这种培训体系不够系统。笔者认为,应创设多种培训渠道,完善培训体系。创设培训渠道的具体措施为:①构建层次分明的知识培训体系。要充分发挥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的协调作用,针对基地覆盖区域高职教育的特点,扩大涵盖的专业面,构建层次分明的培训知识体系。②构建结构合理的培训实施体系。高职教育师资培训的实施体系可分为全国基地、示范校和校本培训三级。③建立协调统一的培训组织体系。教师培训需要国家层面的引导、地方政府的支持、高职院校的积极参与。

  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能否建立一套完善、科学、合理的培训工作流程,是整个培训工作能否有序、有效地进行的重要保证和根本所在。(培训流程如上图所示)

  四、增加资金投入,保障教师培训经费

  为了提高现有教师的业务素质水平,学院应积极创造条件,提供一定的经费,选派教师到国内外普通高校、培训中心或培训基地参加培训。据不完全统计,同层次的骨干教师培训,职业学校教师要比普通学校教师的培训成本高1/3左右,相同的经费投入就不能有效地保证职教师资的培训质量。在院系两级管理体制下,系部希望能够有自主支配的权利,这对促进系部在教师培训上的积极性、能动性有所帮助。此外,各师资培训中心、培训基地为了更好地完成培训师资的任务而不断改善培训条件,也需要增加经费投入。《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经费投入。省级人民政府要制订本地区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标准,并依法督促各类职业学校举办者足额提供职业教育经费。”教育部原部长周济在第二次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中也指出:“目前,各地在设置新学校上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在经费投入和规范化管理上做得不够,也就是权利用得比较充分,责任没完全落实。”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师资培训的支持,加强区域内师资培训的协调,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政府在高职院校师资编制核定和培训经费上应给予政策倾斜和扶持。高职院校自身的经费有限,应在合理配备师资的同时加大教师培训的资金投入,以保证制定的培训计划得以落实。

  五、淡化功利,加强培训需求分析

  教师要尽可能地淡化功利思想,一切以育人为本。对教师培训需求进行深入分析是制定培训方案的前提,是培训项目设计成功的关键,是确定培训目标、设计培训方案的前提,也是进行培训评估的基础。高职院校教师培训需求分析应对高职院校、教师工作和教师本人展开分析。具体来说,在设计培训方案和开展培训活动之前,要对高职院校的发展目标、办学定位、资源、特质以及环境进行组织分析,要对教师的工作岗位、目标、岗位所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等条件进行分析,要对教师现有状况和应达到的条件之间的差距进行分析,在此分析基础上通过平衡确定是否需要进行教师培训与开发活动、培训的内容、培训的对象、培训要达到的效果。

  六、突出专业特色,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培训要突出专业特色,提高针对性与有效性,要促进内容创新。针对性是指教师培训无论教学内容的确定、方式的选择,还是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根据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人员的知识基础和实际需要确定,比传统教育更加能够显现每个人的个性。培训应以世界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关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不强调内容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一切从实际需要出发,按照按需施教、学以致用、讲求实效、直接有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

  总之,教师培训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教师培训的重要意义,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和帮助教师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以及其他培训,提高现有教师的素质,同时,还应针对教师培训的问题,采取转变意识、科学制定教师培训计划、创设多种培训渠道、完善培训体系、保障教师培训经费、加强教师培训需求分析以及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一系列措施改进教师培训工作,最终实现高职院校和教师的共同发展,实现双赢。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s].国发〔2005〕35 号.[2]王清连.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的理论与实践[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4(6):28.[3]姚?杰.高职教师职业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职业圈,2007(15):184—185.[4]潘岳祥.教师继续教育的教学管理:问题与创新[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8):22—24.

高职院校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对策3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职院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扩招的形势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碰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高职学生就业问题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在大学生供给忽然急剧增加的同时,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机制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作为就业主体的毕业生们是否已经适应了新的就业模式,在他们就业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这值得我们当下进行详细的深究和思考,不仅要发现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更关键的是针对这些就业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我校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毕业生期望值过高、定位不准确

  同学们认为自己期望值过高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之一。对职业的薪酬期望过高,很多毕业生不知天高地厚,才刚刚出来社会就想要2000-3000的工资水平,不仅如此还想要找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这样两全其美的没事,自然每个人都想,却忽略了正确对待社会需求的现实,因而使得一些毕业生面临就业机会丧失与就业失败次数增加、“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个别同学不愿从事与自己专业不对口的工作;不愿到中小型企业从事基础工作;不愿到经济不发达地区和外省地区就业和发展。个别同学甚至只把目标锁定在广州一个城市。个别同学在通过单位的面试、复试后,选择了放弃,或者是已经在单位实习、试用了一段时间后又辞职,通过调查,发现出现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在于这部分同学认为“专业不对口,不能将专业知识学以致用或薪酬待遇不能满足个人要求”。

(二)部分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据部分企业反映,少数同学不愿到生产一线、怕三班倒、怕苦怕累,有的同学下厂几天就呆不下去了。这部分同学不仅给就业工作造成了重复推荐,增大了就业工作的难度,而且在企业中造成了不好的影响。还有一小部分毕业生缺乏自省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抗挫折能力较弱,在经历一两次求职失败后,便失去信心,牢骚满腹,未能及时进行自我反省和总结经验教训,造成了这部分学生就业的心理障碍。

(三)学生专业知识不够深厚,缺乏就业竞争力

  根据以往我们对毕业生就业质量追踪调查,去毕业生所在的实习单位进行考察,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道德水平和敬业精神评价较高,而对毕业生专业知识和人文社会知识的评价较低,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的深厚与否,决定了学生能否在职业道路上厚积薄发、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专业知识是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调查反映出了高职学生专业知识不够深厚,知识储备不充分,缺乏就业竞争力,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之一。

(四)专业需求不平衡,部分专业学生就业难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根据市场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了所有高职院校的责任。但由于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以及学校培养人才的时效性,出现了部分专业供大于求的状况,造成了部分专业就业难的问题。

  二、对策及建议

(一)以人为本,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就业价值取向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就业过程中对职业价值追求、定位、评价和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是其人生价值观在就业过程中的现实表现,对大学生的择业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引导学生科学地评价自己的专业和职业,处理好专业与职业的关系;科学地评价自己,找出差距,不断完善自我;科学地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树立正确的择业目标;科学地评价金钱,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等等。具体要求:1.在新生入学时,不仅要加强专业思想的教育,还要帮助学生科学地进行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奋斗目标。2.大学二年级,各院系要开展社会实践,使学生能够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使所学的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同时开展以就业为主题的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帮助学生提高熟悉,使学生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并不断调整就业期望值,正确定位,使理想贴近现实。3.对大三学生开展就业辅导系列活动,通过一系列的就业辅导活动对学生的就业观念、心理、目标定位和职业发展规划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实现成功就业。对于部分毕业生还要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通过个别谈心、相互交流等方式使其走出思想误区。例如对于“暂时不就业”的同学,使他们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在对于“专升本”的问题上,一方面要肯定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好的,但是另一方面也要提醒他们要意识到其利弊,要做好两手预备。

(二)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为了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教学工作的新要求,我们要以就业为导向,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步伐,将培养的重点放到全面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上。首先,将就业指导与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要从“入口”抓起,从新生入学起就强化学生的就业竞争意识,从态度、知识、技能3个方面提高;同时,分专业引导学生立足专业实际,展望职业未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尽早地对今后求职方向进行定位。其次,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专业建设,各院系要科学组织好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内容设置与学生就业竞争力高度相关,只有密切注重市场需求变化,根据变化对专业、课程内容及时进行调整,才能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真正为市场所用。第三,做好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指导、答辩,把好出口关,逐步实现就业教育与专业教学的全面渗透与融通,提高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

(三)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全程指导和全员参与的长效就业机制

  随着毕业生人数的日益增多,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越来越关系到学校的生存、稳定和发展。面对就业问题,我们不能坐而论道,以就业论就业,而应该将就业指导工作纳入现代教育的大系统中,就业教育与指导要贯穿学校各项工作之始终,要将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做到“全员化、全程化”。不仅学校领导、治理人员要把这一工作真正做好,教学人员、班主任、后勤服务人员等也要把这一工作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行为中去。

  全员参与、重心下移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保证,就业工作涉及面广,工作复杂,必须充分调动各层面的积极性共同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要结合学校的特点和工作实际,不断完善全程指导与全员参与的就业指导机制,逐步完善全员参与、全程指导、全方位服务的就业指导模式。

(四)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就业工作体系

  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方面取决于就业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发布,另一方面取决于对毕业生的指导和推荐。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推进资源共享,各院系的需求信息及时上传,整合后通过我校就业网统一发布,同时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求职。另一方面,我们要继续做好毕业生的指导和推荐工作,建立毕业生求职电子档案,将毕业生资料如专业特长、爱好、性格特点、求职意愿、教师评价等汇总成表并输入电脑,对招聘单位的需求就可以先通过电脑进行“人职匹配”,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推进就业工作信息化

(五)强化学校与人才市尝用人单位的沟通与合作

  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已经成为买方市场,就业人员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过去“皇帝女儿不愁嫁”、“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念,树立市场意识,应该主动出击,走出校门,主动开拓寻找“客户”。逐步实现毕业生供给与人才市场需求的信息联通。要加强教育部门与劳动人事和其他相关政府行政部门的联系,加强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加强与用人单位、劳动人事和其他相关政府部门及社会就业中介服务组织的联系与合作,广泛收集人才和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要利用建立人才信息网、组织供需见面会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进行就业辅导和求职就业行为训练。利用各地举办校企见面和人才交流会的机会,向用人单位分发,与用人单位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增进了用人单位对学校和毕业生的了解,提高了学校和毕业生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可通过“联谊会”构筑起了学校与用人单位联系的桥梁,为促进合作,实现双赢互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六)建立学生就业实践基地,稳定毕业生就业市场

  建立广泛的毕业生就业实践基地,能够稳定学校在特定领域、特定地区、特定行业的市常建立就业实践基地,一方面,通过用人单位参与课程开发,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推进高职院校面向社会办学,提高学校适应市场需要的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可以组织大学生到用人单位开展就业实践活动,使学生积累了经验,客观准确地为自己定位,缩短了走向社会的磨合期。同时,让大学生知道自己的知识能力与社会的差距,及时调整和补充。这种实践体验型的就业指导课更能发挥就业指导的实际效用。

  三、结论

  总之,高职院校本身对学生的培养更注重的是学生技能方面的发展,从而毕业的时候能够顺利的就业,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也是各大高职院校相比较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就业大环境严重的形势下,高职院校要教育和引导毕业生正确定位,确立先就业后择业、先就业后发展的新的就业观念,提高社会竞争力和适应性,才能真正解决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会计系 胡毅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