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地勘单位内部控制3篇 如何加强地勘单位内部控制研讨

综合文章 时间:2022-10-10
【www.wendang123.cn - 综合文章】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如何加强地勘单位内部控制3篇 如何加强地勘单位内部控制研讨,供大家参考。

如何加强地勘单位内部控制3篇 如何加强地勘单位内部控制研讨

如何加强地勘单位内部控制1

  浅议地勘单位业务层面的控制

(河北省保定地质工程勘查院杨宏斌)

  摘要:业务层面控制是综合运用各种控制手段和方法,针对具体的业务和事项的控制,其目标是合理保证地勘单位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的安全完整,信息的真实可靠,提高地勘单位经营效率和效果,最终实现地勘单位的发展战略。由于地勘单位是事业体制地勘单位化管理,因此,本文结合地勘单位和事业单位内控规定就多数地勘单位普遍存在的业务层面控制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关键控制点措施。

  关键词:业务 层面 控制 问题 措施

  一、地勘单位业务层面控制概述

  业务层面控制是指综合运用各种控制手段和方法,由地勘单位的领导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实施的,针对地勘单位具体的业务和事项的控制,它贯穿了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其目标是合理保证地勘单位经营管理的合法合规,将地勘单位的发展置于国家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保障资产的安全完整,并及时可靠地提供完整且准确的信息,支持地勘单位经营管理层做出正确的决策以及对营运活动的有效监控,不断提高地勘单位的盈利能力和管理效果,最终实现地勘单位的发展战略。

  二、业务层面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虽然多数地勘单位都建立了内部控制体系,但大都因为内控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到位,使内部控制活动流于形式,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影响地勘单位目标的实现。

(一)投资失误,资金活动管控不严

  在投资活动中,没有对投资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或风险分析,决策审批未按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实行集体决策或联签制度,则会造成投资失败,给地勘单位带来损失。资金营运活动中没有做好全面预算工作,使资金调度不合理,营运不畅,导致地勘单位陷入财务困境。

(二)采购业务无计划,验收不规范 材料使用人、采购人员、库管人员沟通不畅,或未按采购申请制度提交计划,履行相应的审批手续,盲目采购,形成库存积压、资源浪费。在材料验收入库过程中,库管人员未尽职尽责,对破损的、质量差的或短斤缺两的货物照单全收,给地勘单位造成损失。

(三)存货管理不当,形成损失

  盘存对于有的地勘单位来说,是一项费力又费时的工作,所以不少的地勘单位几年盘一次,有的甚至从来就没盘过,存货积压过多,随着时间推移,出现锈蚀、腐烂、变质的现象,或是不再适应现代技术的更新,成为淘汰产品。又由于未进行盘存,所以经营管理者不能对存货做到心中有数,如果库房保管员未能遵守职业道德,监守自盗,那么损失也就在所难免了。

(四)业务外包造成质量低劣的工程项目

  业务外包承包方不是合法设立的法人主体,缺乏应有的专业资质,从业人员也不具备应有的专业技术资格,缺乏从事相关项目的经验,导致地勘单位遭受损失;外包价格不合理,业务外包成本过高导致难以发挥业务外包的优势;存在接受商业贿赂的舞弊行为,导致相关人员涉案。合同条款未能针对业务外包风险做出明确的约定,对承办方的违约责任界定不够清晰,导致地勘单位陷入合同纠纷和诉讼;验收方式与业务外包成果交付方式不匹配,验收标准不明确,验收程序不规范,使验收工作流于形式,不能及时发现业务外包质量低劣等情况,可能导致地勘单位遭受损失

(五)合同管理不规范可能致使单位遭受重大损失

  未订立合同、未经授权对外订立合同、合同对方主体资格未达要求、合同内容存在重疏漏和欺诈,可能导致地勘单位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合同未全面履行或监控不当,可能导致地勘单位诉讼失败、经济利益受损。合同纠纷处理不当,可能损害地勘单位信誉和形象。

  三、针对以上五点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针对投资失误,资金活动管控不严

  地勘单位应当根据自身发展战略,科学确定投融资目标和规划,完善严格的资金授权、批准、审验等相关管理制度,加强资金活动的集中归口管理,明确投资、营运等各环节的职责权限和岗位分离要求,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和评价资金活动情况,落实责任追究制度,确保资金安全和有效运行。

(二)针对采购业务无计划,验收不规范

  地勘单位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全面梳理采购业务流程,完善采购业务相关管理制度,统筹安排采购计划,明确请购、审批、购买、验收、付款、采购后评估等环节的职责和审批权限,按照规定的审批权限和程序办理采购业务,建立价格监督机制,定期检查和评价采购过程中的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控制措施,确保物资采购满足地勘单位生产经营需要。

(三)针对存货管理不当,形成损失

  地勘单位应当建立存货盘点清查制度,结合本地勘单位实际情况确定盘点周期、盘点流程等相关内容,核查存货数量,及时发现存货减值迹象。地勘单位至少应当于每年终了开展全面盘点清查,盘点清查结果应当形成书面报告。盘点清查中发现的存货盘盈、盘亏、毁损、闲置以及需要报废的存货,应当查明原因、落实并追究责任,按照规定权限批准后处置。

(四)针对业务外包造成质量低劣的工程项目

  地勘单位应当建立和完善业务外包管理制度,规定业务外包的范围、方式、条件、程序和实施等相关内容,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强化业务外包全过程的监控,防范外包风险,充分发挥业务外包的优势。地勘单位应当权衡利弊,避免核心业务外包。

(五)针对合同管理不规范可能致使单位遭受重大损失 地勘单位应当加强合同管理,确定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合同登记的管理,明确合同拟定、审批、执行情况等环节的程序和要求,定期对合同进行统计、分类和归档,详细登记合同的订立、履行和变更。与单位经济活动相关的合同应当同时提交财会部门作为账务处理的依据。定期检查和评价合同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采取相应控制措施,促进合同有效履行,切实维护地勘单位的合法权益。

  总之地勘单位要按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要求开展工作,强化组织领导,夯实内部控制基础。地勘单位领导层负责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纪检委对地勘单位领导层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进行监督,负责内部监督的部门或岗位应当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和机制的建立与执行情况,以及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及人员的设置情况等,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单位应当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确定内部监督检查的方法、范围和频率,通常不能少于一年一次。经理层负责组织领导地勘单位内部控制的日常运行,全体员工广泛参与内部控制的具体实施。地勘单位的内部控制部门应结合实际,制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分阶段目标,围绕内部控制的八个要素扎实开展工作,深入宣传、认真执行、严格监督、严肃考核,保证地勘单位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规避生产经营风险。随着实施工作的不断深入,地勘单位应当加强内部控制全员、全面、全过程管理,进一步推动管理创新,不断提升管理水平,有效防控经营风险,保证实现价值目标,最终促进地勘单位实现发展战略。

如何加强地勘单位内部控制2

  地勘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探讨

  贺道兵郑敏

(北京地质调查研究院,北京,;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北京,)摘要:地勘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具有显明的行业特性与过渡性特征,随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深化,内部控制出现了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一系列问题。作者从地勘事业单位改革与内控体系建设变革的角度,总结了其内控体系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并提出了优化控制环境、加强风险管理、强化监督与优化控制技术的建议。

  关键词:地勘事业单位内控体系

  一、地勘单位内部控制建设

(一)地勘单位内部控制

  依照国家相关规定,地勘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通过内部控制合理保证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地勘企业内部控制是指,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二)地勘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背景

  2000年属地化改革后,地勘事业单位经历了简政放权、政策优惠到对外开放的改革历程,由过去单一的地质勘探逐步发展为基础地质、工勘、社会化服务等多元化的地勘经济主体,融入市场经济大环境的适应性与风险承担能力明显提高。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为事业单位未来十年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整体的框架和思路,依据指导意见,作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类的地勘事业单位被列入转企的行列之中。地勘事业单位已进入改革的关键阶段,地勘经济的企业主体身份还没有落实,以“打工经济”为主的基本经济格局没有得以根本性改变,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与抵御市场经济风险的能力仍然较弱,最突出的表现在市场主体身份、法人治理结构、管理运营机制等与市场经济不衔接,经济效益和运行质量难以提升。

(三)地勘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现状

  目前地勘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水平参差不齐,调查掌握的资料显示不同部门(局)所属的地勘事业单位运行着独特的管理模式,内部控制体系带有显明的行业特点,并与其管理模式紧密联系。在管理体系中“事企不分”、“戴着事业帽子,走企业的路子”的过渡性模式难以摆脱“机制不活”、“管理体系不清晰”、“资源配置不合理,质量和效率不高”的怪圈。总体上看,地勘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多依

  存于事业单位管理模式与单位内部管理制度体系,呈现条块与不连贯性特点,没有真正形成与市场经济环境相适应的内部控制体系。

  二、地勘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地勘事业单位在企业化改革的过渡时期,内部控制改造的核心问题是转换身份,打造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下的地勘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找准事企内控差别,总结地勘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问题,是顺利推动内部控制建设与完善的重要基础。

(一)控制环境问题

  一是法人治理结构不建全。目前地勘事业单位尚未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法人治理结构,直接导致难以适应地勘企业经济业务活动管控实际需要。由事业身份办企业呈现“小、散、弱”状态。即使有的地勘单位已经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但董事会中高管人员占了较大的比重,甚至占总人数的1/2以上,基本上没有设独立董事(监事),治理结构极不科学,少有单位认为自己的董事会能充分发挥职能。二是企业文化不健全。大多数地勘单位尚未建立或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将企业文化理解大政方针类宣传口号,缺少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创新、团队协作理念与精神。分析近年来地勘行业腐败案件时有发生,企业战略规划与单位短期效益冲突显现,引起负面反映很强烈,地勘企业文化建设整体水平亟待提高。

(二)控制活动存在问题

  一是授权审批不规范。授权审批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主体不透明,在审批过程中仍存在不按程序办理与审批,行政“一支笔”、低效率等现象频现。二是投资控制薄弱。规模偏小、资质等级不高、技术力量不雄厚、原始积累不足等成为经济多元化地勘单位的代表特征,无论从地勘单位层面,还是上级主管单位,对下属单位(企业)“人、财、物”的监管都不尽到位,投资处置有一定的随意性,对外投资大多没有进行可行性研究和评估,国有资产经营效率低下,成为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最大隐患;大多企业的负责人没有对重大投资项目进行追踪问效,对投资项目的效益关注不够,投资“灯下黑”问题依然存在。控制活动不严密,导致了单位内部控制失效、管控失灵。

(三)风险评估与管理缺失

  目前,地勘事业单位及所属企业对风险管理重视程度不高,很多单位没有设立风险评估管理委员会与工作小组。风险评估与管理工作没有与业务管理运行机制相衔接。“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相关信息”的基础工作机制没有形成,进而“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进行风险评估也不能够到位。大多数单位只对能够预判风险的一项或几项业务进行了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水平不高,风险管理没有贯穿到所有业务、各个环节。

(四)信息与沟通不畅通

  信息与沟通也是单位内部控制有效运转的通道,无论是制度建设、管理规程,还是内部控制,都需要一个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提供与反馈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与情况,并有效地传达给相关部门和最高管理者,为经营管理决策与校正偏差提供必要的支持。高层管理者与部门管理人员、基层员工缺乏多维信息交流,成为信息沟通的最大缺陷,由于基层员工与高层管理者缺少对话和参与企业管理,员工很少知道单位长远规划,对管理制度执行问题不能及时反馈给管理层或滞留中级管理层。

(五)内部监督不到位

  内部监督是指单位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以及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对于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及时加以改进。调查发现,有一大部分地勘单位尽管设有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并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相关业务进行审计检查,但内部审计部门被赋予的职权有限,没有规范的监督程序、方法和要求,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空白,重视设计缺陷认定忽视运行缺陷的认定,内控缺陷整改与责任追究机制没有对内控制度建设给予应有的支持。

  三、对策与建议

(一)优化内控环境

  首先,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明确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其次,健全授权审批制度,一是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关责任;二是建立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和会签制度,加强管理的透明化程度,实现全员参与管理;三是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办理业务。再次,培养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与本单位实际情况的企业文化,重视并加强内控宣传教育,培育良好的学习教育氛围,不断提高员工文化知识水平,以适应现代企业科学管理需要。

(二)加强风险管理

  建立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对经济活动存在的内外部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评估(但这项工作通常是内控制度建设中的薄弱环节),成立风险评估工作小组,梳理经济活动的流程,排查风险点。对内控设计缺陷与运行缺陷进行适时跟踪评价、监控与改进,对内控体系与风险评估组织应对能力与水平进行阶段考评与提升,不断提高单位风险应对总体水平。

(三)强化监督管理

  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小组与内审工作的重要作用,积极配合财政、审计、税务等政府部门监督检查工作。对外部审计、检查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认识总结经验教训、分析原因,积极整改。借用外部监管实力提升内部控制管理的作用与监管水平。地勘单位内控体系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随着国家新政策法规及市场经济的发展、风险因素变化等外部客观环境的变化进适时调整和完善,保持内控体系设计与运行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发挥其在地勘单位经营管理中的保障作用。

(四)优化控制技术

  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微信等信息平台技术,打造现代企业管控自动化管理与服务平台。为地勘单位管理引入科学的管理技术与方法的同时,充分开发办公

  管理自动化信息系统,利用现代装备与技术手段建立畅通的信息与沟通桥梁,实现风险管控与预警的现代化,减少人为干预,提高办事效率,降低总体风险水平。

  完善治理结构,充分发挥独立监事与外部经济与技术专家在内控设计与缺陷标准制定、风险评估与监管等工作中的作用,清除内控体系中内部集权控制风险与技术失误。在不断优化控制方法与技术手段的同时,优化内控体系与运行效率。参考文献:

[1]王爱勤.内控建立的探索[J].新理财,2010/02/03(96-97).[2]曾健.加强财务综合监管构建地勘党风廉政建设长效机制[J].现代商业,2013/02(236)

[3]周国新,周薇薇.浅议地质勘查事业单位改革[M].资源·环境·和谐社会,2007/08(19-22).[4]陈淑梅.如何加强地勘单位内部控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02(121-122).[5]王伟.基于风险管理视角的地勘单位内部控制机制研究[J].现代商业,2012/04(131-132).[6]万百五,韩崇昭,蔡远利.控制论—概念、方法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作者简介:

  贺道兵,1979-,安徽舒城,管理学学士,会计师,主要从事地勘经济管理工作。

  郑敏,1966-河北唐山,经济学学士,研究员,主要从事资源经济管理研究工作。

  联系方式:***,010-

如何加强地勘单位内部控制3

  论行政事业单位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与内部控制的强化

  自2002年国务院推行预算单位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以来,全国从上到下的改革都在积极推进实施中。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越来越成为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力度、规范预算管理、强化单位内部控制推进廉政建设的必要手段。作为县级市的即墨搭乘着改革的末班车,于2012年底也陆续出台了多项改革实施意见及具体操作办法,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实施一年多来,作为工作在一线的会计人员,深切感受到了改革的成效和成果,特别是国库集中支付改革配合公务卡的使用,使单位的内部控制得以大大加强。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政府部门管理制度的组成部分。它由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内部控制活动、信息及其沟通和内部控制监督等要素组成,并体现为与行政、管理、财务和会计系统融为一体的组织管理结构、政策、程序和措施等,是行政事业单位为履行职能、实现总体目标而应对风险的自我约束和规范的过程。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为其他各项制度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的制度保障,但是仍然比较薄弱,影响了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及财政资金的安全,亟待改进与完善。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内部控制意识不强。内部控制意识是内部控制环境中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是内部控制制度得以完善和有效发挥

  1作用的基础保障。基层行政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缺乏内部控制理念,内控意识薄弱的现象,相当一部分领导缺乏对内部控制知识的了解,甚至对内部控制制度本身持规避的态度。单位的会计人员不能真正起到会计管理的作用,往往只是扮演“付款员”或记账员的角色。内控意识不强致使这些单位不能建立起有效的内控制度或内控制度的制定走过场,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没有将单位经济业务发生的各个岗位及环节完全纳入到内部控制体系当中。个别单位没有切实可行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风险评估监控制度、信息交流与沟通制度等,特别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作为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缺失必然使内控制度大打折扣。部分单位存在财务收支审批不严、重大收支不执行集体决议,会计、出纳、资产管理等不相容职务由一个人担任等不合规的现象,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单位内部控制的作用。

(三)监督约束机制缺失。目前很多行政事业单位无内审机构或内审机构隶属于财务部门,这样内审机构形同虚设,即使单位财务制度、物资采购制度等各项制度健全,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使这些制度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对会计工作和经济活动不能起到监督作用,导致内部控制的失效。同时,外部监督部门比如财政管理部门经常只重视资金分配,而轻视对资金使用的监督,忽视对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

  二、结合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议

  一项制度的改革就是对原有制度的否定的发展,是对原有制度的反思和改进。我市实施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为我市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特别是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提供了良好的反思的机会。一个单位从主要负责人到会计主管再到一线的会计出纳人员,都需要借此次改革提供的机遇,认真反思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力争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不断完善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使内部控制制度真正起到监督和约束的作用。

(一)增强内部控制意识。单位会计人员应当充分利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机会,大力宣传增强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让单位干部职工特别是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在保护资产的安全性、预防欺诈和舞弊行为、实现单位管理目标的重要性,真正树立起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主体意识,重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创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

(二)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我们要抓住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有利时机,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健全和完善,加强对薄弱环节和重要岗位的控制,强化责任,形成一个相对完整、有章可循的内部控制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将加强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设当做首要任务来抓,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建立和完善与财务相关的各项制度。一是规范财务收支审批制度,强化内部授权审批和评价与监督机制,明确财务收支审批人员、审批范围、审批

  权限、审批程序及其责任,重要事项集体讨论决定,限额以上开支不能由一人说了算,坚决杜绝一支笔;二是建立会计内部牵制制度,不相容岗位分离、钱账分离、账物分离等,防止贪腐、挪用资产等现象发生;建立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评价和轮岗等机制,使其相互制衡。三要加强财产安全控制,定期对各项财产物资进行盘点,发现问题时应及时分析原因、查明责任、完善管理制度。

(三)强化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或将内部审计机构与财务部门分离,使内部审计部门真正起到审计监督的作用。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建立定期的内控制度风险评估机制,结合岗位廉政风险管理及时发现内控制度实施过程中的风险点和薄弱环节,对症下药,并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履职,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监督作用的充分发挥,能使内部会计控制得以加强和完善,从而起到应有的作用。

(四)充分利用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和推行公务卡的有利时机,不断加强对现金的管理。现金是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加强对现金的管理也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目标。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前,支付制度以单位分散支付为主,改革后,支付制度以财政集中支付和公务卡支付两种方式为主,严格控制单位对现金的提取和使用,财政审计部门应根据每个单位的不同情况核定各个单位的现金保有量,且现金只能用作零星支付,不得用于大额支付,这样单位现金使用量大大减少,能有效预防现金使用过程中的腐败。

(五)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的有效结合。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

  实施后,市财政局开发了财务一体化系统,实现了单位账务的电子化和信息化。通过该系统,财政局能有效控制各个单位的支出,不断加强各个单位的预算管理,使财政预算真正能起到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单位整体管理水平、落实单位内部经济责任的作用。特别是公务卡系统的开发和使用,能实现财政部门对单位零余额账户划款信息和公务卡消费明细信息的动态监控,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加强财政监督。外部控制的加强能有效促使单位内部控制的合理化和规范化,使单位内部控制真正起到对权力的约束作用。为了规范实施内部控制体制,国家财政部于2012年底发布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并于2014年1月1日正式施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为我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强化提供了良好契机,我们应该抓好机遇,不断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规范公共权力的运行,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