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市场需求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探析论文9篇 人才市场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

综合文章 时间:2022-10-08
【www.wendang123.cn - 综合文章】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基于市场需求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探析论文9篇 人才市场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供大家参阅。

基于市场需求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探析论文9篇 人才市场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

基于市场需求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探析论文1

  1.以市场为导向,清晰定位,明确培养目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升级,商务英语的就业市场和人才需求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优化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必须以市场为先导,调查和研究商务英语人才就业市场的需求结构和人才规格等,然后找准人才培养层次定位,确定培养目标。

  商务英语专业人才主要就业方向集中在我国沿海发达城市的三资企业和私人企业。

  国际经济的全球化和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市场对商务英语专业类人才的要求有整体性提高,大企业和国企挑选人才时,除了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外,也强调学历和职称,一般要求硕士生或具有翻译资格证的人才。

  近几年,内陆城市不断发展,一方面促进了涉外企业的壮大,另一方面也吸引不少企业内迁,进而扩大了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他们的要求多为大专或本科以上学历。

  在职场的招聘启事中,企业通常会明确要求所招商务人才应具备扎实的职业知识和技能,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基本的办公事务应用和处理能力,以及良好的综合文化素质等。

  因此,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特点和要求进行分层教学,为所培养的人才首先进行职业规划定位,再确定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掌握扎实的某一商务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过硬的英语语言技能和良好的综合文化素养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因此,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体现如下原则:突出学科主干,注重能力培养,提倡个性发展,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提高综合素质,确保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具有多专多能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2.以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为宗旨,深化教学改革

  商务英语属交叉学科,包括英语语言技能和商务专业知识技能。

  对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更科学合理,不能简单地叠加教学,而应将商务知识和英语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训练基本语言技能时可以适当加入必需的商务操作技能培训,在进入商务知识讨论时,也可以辅以语言知识的扩充,以便于更有效地利用教学课时和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中,要改革传统意义上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现代网络技术优势,创设虚拟的网络空间,结合案例和模拟场景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有机地融合,让学生进行“仿真式”学习,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同时,开设适当的文化礼仪和道德修养等课程,贯穿融于专业课程中,以培养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3.加强校企合作,完善实践教学

  商务英语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重视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借鉴“工学结合”和“订单式”的有效办学模式与经验,努力地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近年来,校企合作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无法跟上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或企业能力有限无法为学校输送的人才提供有保障的工作福利和待遇,最初承诺的具体事项得不到兑现等。

  因此加强校企合作应引入政府监督机制,通过相应的职能机构进行宏观调控,健全相应的法规,落实校企合作的相关激励政策及行业配套措施,明确学校和企业各自的责任和义务,确保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各方利益,并形成长效机制,努力获得共同发展,达到共赢。

  三 小结

  要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市场需求,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就必须以市场为标尺,科学合理地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引入“双证书”制度,鼓励并帮助学生在获得学历证的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借鉴国内外培养模式的先进经验,完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深化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商务操作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1号[Z]

[2]吴寒、何宇、项伟峰.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3)

[3]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7)

[4]王黎明.高职商务英语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5)

[5]陈曦、彭家玉.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6)

基于市场需求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探析论文2

  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职商务英语就业导向职业能力人才培养模式

  论文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针对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从课程体系设置和职业素质培养等方面阐述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经验。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它决定高等学校所培养的人才的根本特征,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思想和理念。

  一流教育最根本的标准是要培养出国家需要和受社会欢迎的人才。换言之,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标准是社会适应性的高低。教育部部长周济曾多次强调“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aoo4y号文)中指出:“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是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高职教育目标定位已形成共识。针对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从课程体系设置和职业素质培养等方面阐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经验。

  1以就业为导向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我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外开放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好局面。对熟悉经贸知识、了解国际惯例的应用型外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据权威部门预测,我国人世后有7种人才走俏,其中商务英语类人才占第三位。目前,社会急需能胜任涉外商务第一线工作的大量人才。人事部门根据各类全国性专业协会有关资料的统计,预测本世纪初我国急需的人才中,国际商务人才位居前列,尤其是熟悉国际商务的外语人才。

  地处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广东,对外经济往来非常频繁,其外贸进出口总值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还多。在广东的外贸部门、金融部门、以及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各类大中小型企业中,涉外商务活动极为活跃,导致对商务人才的极大需求,同时也对商务人才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在文化素质、职业道德、商务知识、国际服务意识、工作语言(特别是外语)的水平和沟通技巧以及使用现代化办公设备的知识能力方面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他们必须是具有国际竞争意识、既通晓外语又具有较强的商务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因此,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高职商务英语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熟练掌握系统的商务知识,熟悉文秘工作,并能熟练运用现代办公设备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复合应用型高级人才。”

  2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构建商务英语课程体系

  2.1课程设置模块化

  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以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为依据,以社会未来需求为导向,以培养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商务业务能力和办公设备操作能力为核心,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培养复合应用性商务英语人才。

  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方法,采用国际上通行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模块化体系,首先学习通用英语模块,后经专门用途英语过渡到商务课程模块和办公技能模块,以体现语言与专业学习的规律。本专业全部课程由五个模块构成:

  1)语言类课程模块。这是本专业英语语言能力培养的中心模块,通过英语听说、综合英语、写作及翻译等课程的学习及语言强化训练,使学生全面掌握英语听、说、读、写、译各个方面的综合运用能力。

  2)商务类课程模块。本类课程强调通过一系列涉外商务、贸易、金融、营销、管理、商法等课程的学习及校外实习,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商务业务的实际操作能力。

  3)办公技能类课程模块。本模块是学生赖以实现其语言能力和商务能力及日后从事商务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能力基础,培养学生熟练操作电脑,运用电脑从事涉外商务活动及使用其他现代化办公设备的能力。

  4)公共类课程模块。本类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强健的体魄,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5)专业素质拓展类课程模块。本模块课程主要是选修类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相关课程,拓展专业素质、提高综合能力,增强学生未来就业的适应性。

  以上五个课程模块,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既有系统性,又有灵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国际意识、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有利于形成科学、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职业能力结构。

  2.2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设计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为了突出培养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的适应性,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本专业根据课程模块,设计相应的实践课程,使学生的三大职业核心能力得到加强。

  1)针对语言类课程模块,设置了以强化语言能力为目的的实训课,如:英语语音强化训练、英语口语强化训练、英语综合能力强化训练。

  2)针对商务类课程模块,设置了基于网络软件的单证缮制、商务见习、商务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

  3)针对办公技能类课程模块设置了办公软件操作及考证培训、中英文打字等实训课程。

  2.3产学合作,实现学校一就业岗位的“零过渡”

  周济部长在湖南永州召开的会议上指出:“产学研结合是高职高专发展的必由之路和重要的指导性方向。”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学科型高等教育的区别在于它的培养目标是职业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技能培养是它最核心的内容,脱离了这个核心内容,就不能称其为职业技术教育。为了突出培养学生适应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和学生作为职业人所具有的职业素质,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要进行实践性教学环节,并且不能只在模拟状态下完成。实际工作岗位的.真实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经历和体验,即真正“职业人”顶岗锻炼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而这些只有产学研结合才能实现。 为此,根据商务英语专业的特点,本专业建立了运行良好、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和实训场所、提供真实的就业演练舞台,以满足高职教育教学的需要,实现学校一就业的“零过渡期”。

  2.4突出以就业为导向,把职业资格证书纳入教学计划

  为适应社会对就业人员职业资格的需求,商务英语专业把职业资格考证纳人教学计划之中,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强化学生技能训练,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

  3构建“三个课堂”的育人体系,打造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是学生未来从事职业活动的基础,它是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由于现代社会的岗位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因此它对从业者的职业素质要求是多方面的。胜任本职工作,不仅要有好的专业技术技能方面的素质,还要有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社会交往和适应素质、学习和创新方面的素质。

  3.1第一课堂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要素出发,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在教学内容上,商务英语专业根据社会市场调研、企事业专家的建议、毕业生反馈、对外交往等及时了解和洞悉社会一线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需求,充分利用互联网、报刊杂志、教学软件等,丰富教学内容并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以保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满足社会发展与学生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在教学方法上,始终贯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主体思想,培养学生学习、调研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研究习惯,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针对不同课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在语言类课程教学中,采用小组讨论、个人演讲、课堂辩论和项目研究等形式开展教学,加强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培养;在商务类专业课程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分别由教师和学生讨论、分析、总结案例,同时要求学生通过校内及网上图书馆以及相关项目的企业与社会调查进行口头汇报,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商务问题的能力和研究能力;在实训课上,采用“任务型”教学法,由教师提出教学任务、教学要求、考核方式和考核标准,在教师的指导下,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办公技能的培养,训练学生熟练操作电脑、网络和现代办公设备,以英语为工具开展商务运作和文秘业务的能力。

  3.2第二课堂活动锻造学生良好的就业能力

  1)举办各类学术讲座和专业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本专业定期邀请有丰富企业工作经验及教学经验的专业人员来到校内,就相关专题进行讲座,向学生介绍专业知识,使学生了解本专业最新动态、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和要求,树立学生职业意识、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和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对未来的就业岗位有较全面及正确的认识。

  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

  本专业重视在学生中开展高品味、高水准的第二课堂活动,坚持用高雅的文化艺术浸润校园,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通过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如科技文化节、挑战杯、开口讲英语等及系内组织的英语广场、英语配音大赛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增强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同时,这些活动与教学工作联系紧密,有效地把语言技能、英语知识和相关知识三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教学工作有较好的反拨作用。

  3)抓好学生的就业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

①通过新生人学教育和专业教育为契机,灌输职业使命感。

②专业教师参与就业指导工作。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专业知识,为学生分析就业形势、就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为学生未来更好的就业打下基础。

③开设就业指导课,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需要,将课程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大一开设社会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职业生涯规划等专题;大二开设社会调查、择业观和择业心理等专题;大三开设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政策分析、求职技巧等课程,增强了指导的实效性。

④为了使毕业生能顺利踏进职场,实现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零过渡,开办相关讲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3.3第三课堂的校外实习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社会实践活动是锻炼学生能力的极好场所,是检验学生理论学习成果的练兵场,是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的有力措施。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本专业以校外实训基地为依托,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如:通过在广交会的实习,学生对国际商务活动、对外进出口公司等办事机构的管理及操作有了认识;通过在酒店的实习,对酒店的经营管理与运作有了了解;通过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贫困山区的希望小学进行义务支教,使学生受到启迪;通过以上这些实习、实践活动,使学生及早了解社会、进人社会。这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谋职能力,也增加了学生的职业认识程度。让学生投身社会,锻炼他们吃苦耐劳、爱岗敬业、谦虚好学的精神。

基于市场需求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探析论文3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能够使用外语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复合型、应用型技能人才应运而生。

  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社会需求对直接培养此类人才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

  作为以培养特定职业能力为直接目标的高职院校来说,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以就业市场为导向,清晰把握定位、合理设置课程、优化教学过程,努力培养出语言技能扎实、专业能力过硬、知识面广博的高素质商务人才。

基于市场需求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探析论文4

  面向市场需求的开发类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论文

  随着软件开发领域新方法、新思想的快速发展和变化,高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在市场需求对接上存在诸多不足,有待改进。以高校Java类课程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分析市场需求,明确软件开发类人才在走出校园之前应该具备的能力,剖析现有培养模式的不足,以实践环节为切入点,将市场需求与培养模式相结合,设计了以课后作业为基础、实训实验为关键的培养模式改革。

  实践证明,新的培养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更加符合市场需求。

  1 概述

  自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ENIAC面世以来,驱动计算机运行的“代码”经过1946―1955年的程序设计阶段、1956―1968年的软件设计阶段(此阶段由于软件产品质量不高而导致“软件危机”),最终在1968年以“软件工程”概念的出现为标志,软件开发活动进入了工程化时代,并一直发展至今。软件的工程化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几十年来至少经历了四次升级换代:①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的结构化程序设计;②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的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③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的面向对象方法学及其应用;④近年来出现的面向问题、敏捷开发编程思想与方法等。

  毫无疑问,随着软件开发思想的快速发展,技术人才的培养方式也随之变化。其中,人才培养模式是发展、改革之纲,是在教育理论、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面向企业对软件开发人才的需求,本文研究了更为合理、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2 市场需求分析

  软件开发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从岗位来看,有架构设计、软件研发、软件开发、软件测试等;从技术方向来看,有嵌入式方向或底层系统方向、Web开发(包括J2EE、.NET和PHP等)方向、移动应用开发(包括安卓、Windows、苹果系统)方向、后端开发(数据库、系统服务等)方向、客户端或桌面程序开发方向等。本文之所以选择Java类课程作为软件开发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的切入点,主要是出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①目前,在移动应用开发领域和Web开发领域,市场占有率高的安卓和J2EE平台均基于Java,即Java教学的改革研究更具实际意义;

②各高校目前普遍开设了Java类课程,即Java教学的改革研究的结论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为全面了解市场需求现状,首先以人才市场上为本科毕业生设立的Java工作岗位为研究内容,通过调研国内某知名招聘公司,统计人才需求单位性质得出,民营或合资企业占绝大多数(74%),因此Java软件开发类人才处于较为激烈的竞争环境中。

  通过统计毕业1年内Java工作岗位的月薪范围得出,虽然大多数情况是“面议”(82%),但除去“面议”,从月薪6 000~7 999在数量上的优势可以看出,市场对于符合要求的本科毕业生还是不吝薪水的。因此,这一月薪范围的岗位要求也应该是对合格开发人员能力的“刚性”需求,这些需求应该作为学校对软件开发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

  聚焦于月薪6 000~7 999的岗位,研究市场对软件开发人才的具体需求。通过调研,软件开发人才的'市场需求总结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①基本技能类,比如团队协作能力、文档写作能力、操作系统的熟练运用能力和英语阅读能力;

②专业课程知识点掌握类,比如要求熟练掌握J2SE的API、基础结构、异常处理、日志处理、集合的使用、单态模式、工厂模式、多线程并发安全处理,软件工程概念、异常处理、集合、软件模式、J2EE的各个组件、数据库基本概念等;

③专业课程群的融会贯通类,比如熟悉一种数据库的操作及其访问接口编程、熟悉HTTP协议及其编程、软件工程概念及其应用、数学概念及其应用等;

④对更高能力的期望,比如能够独立开发程序,能够攻关开发难题,能够开发调试高性能、高稳定的程序等。四类需求总结如表1所示,其中,最后一类(期望型)能力需要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通过本科教学培养不太现实。因此,学校应着力于前三类能力的培养,同时软件开发属于实践科学,实践培养模式具有关键性作用。

  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已有的教学模式并不是不重视实践,而是存在待改革之处。以Java类课程为例,目前,主流的授课方式是集中讲解理论内容,学完两三节课后安排一次集中实验;更好一些的授课方式是,学生人手一机,课堂上教师讲完知识点后,学生立即动手验证操作,两三节课后安排一次阶段性实训实验,课程最后安排一次项目实训实验。实践证明,现有教学模式中的实践环节非常重要。

  但在运行过程中,也发现不少问题:

①实验教学模式中的实验环节大多都是验证性的,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即便有阶段性实训,学生对知识点的融会贯通依然存在问题。

②在现有教学模式下,学生容易具备“小应用场景”下的开发能力,但是离真实开发环境下的能力要求(比如表1中的高级知识点和专业课程群类能力)还有着不小的差距。

③现有教学模式下的阶段性实训实验的培养效果并不显著,主要原因是实验作业规模不大,学生做完后,仍然达不到预期效果。

④在现有教学模式下,阶段性实训实验和项目实训实验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点,但目前这两个环节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比如,学生分工不合理,容易导致“瓶颈点”,小组成员间形成“死锁”,最终无法实现实训目标。

  对于以上问题,必须确立以下两个研究目标:

①研究作业内容及要求,使阶段性实训实验能够帮助学生完成高级知识点的掌握;

②研究项目实训实验内容及其运行机制,使学生融会贯通专业课程群。

  基于以上两个研究目标,以Java类课程为研究对象,提出以下研究内容:①设计涵盖高级知识点的课后作业题目;②设计阶段性实训实验的内容及运行环节;③以专业课程群的融会贯通为目标,设计项目实训实验的内容及其运行环节;④以提高学生能力为目标,设计各实训环节的学生成绩评估与反馈。

  3类型 内容

  基本技能类 团队协作能力、文档写作能力、操作系统的熟练运用能力和英语阅读能力

  专业课程知识点掌握类 J2SE的API、基础结构、异常处理、日志处理、集合的使用、单态模式、工厂模式、多线程并发安全处理,软件工程概念、异常处理、集合、软件模式、J2EE的各个组件、数据库基本概念,掌握使用查询语句中(内、外)关联查询、子查询、分组语句、Union(合并)命令等

  专业课程群的融会贯通类 熟悉一种数据库的操作及其访问接口编程、熟悉HTTP协议及其编程、软件工程概念及其应用、数学概念及其应用等

  更高能力(期望型) 熟悉SSH、Ajax、熟悉PHP、主导技术难题攻关,重构系统,确保高性能处理和系统的稳定性;熟悉Spring、MYBATIS和Struts等开源框架

  4 课后作业、实训实验及其评估

  课后作业是补充或扩展高级知识点的重要环节,必须要以学生牢固掌握课堂基本知识点为基础,可以通过加强知识点验证环节来解决。如果不具备学生人手一机的条件,授课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对知识点亲手编程并演示给学生看。以Java课程为例,除了正常的课后作业,结合课程授课计划,可以添加如表2所示的课后作业。课后作业的关键是由教师建立合适、明确的目标。作业评分与讲解也很重要,评分目的不仅仅是督促学生去做,而是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难点,从而通过讲解来补足。

  阶段性实验采用个人实验,内容上应统筹考虑表2中课堂基本知识点与课后作业扩展知识点。运行环节方面,分两个步骤实施:①教师综合一个教学阶段的知识点设计实验题目,布置给学生,由学生课后完成。②评分及讲评。教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打分并讲评,讲评的重点是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点的程度。

  在此步骤中,教师可以对实践不够好的部分编写详尽的实验指导书或亲自演示编码过程等。

  由于实验内容的复杂度与工作量都较大,项目实训实验需分组完成,具体分三个步骤实施:①分组。分组的总体原则是组内成员水平差别平缓,从而保证良好的相互协作、共同提高。②任务分工。分工的均衡程度由分工模块的完成难易度差距来评价,难度要有阶梯。

  不少实验教学,学生只是形式上在一组,没有合理的分工,随意性很大,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参与进来,成了旁观者。③评分。项目完成后,教师根据项目完成情况打一个集体总分,再根据各组中每个同学的完成和努力情况打个人分,最后根据集体成绩与个人成绩的综合情况评定等级,以保证评定的合理性。

  在项目实训实验的实际运行中,评分环节起到“指挥棒”的作用,评分环节的设计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一方面是个人分。一个小组内每个学员的能力高低不等,组员个人分的差异在所难免。评估个人能力的要素有三点:①学员自身任务的完成度;②学员对所做项目的理解深度;③学员与其他组员间的配合,考核学员的小组合作能力。

  另一方面是小组分。即使组内成员能力有差异,但如果安排得当,分工合理,依然能够组成强大的团体。评估小组分的要素有两点:①项目总体完成度。项目完成度越高,表明该小组的合作效率越高。②项目分工的合理程度。通过参考组内成员的分数差距考核分工的合理性。

  5 总结

  本课题基于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教学改革项目JG0041423。通过对软件开发类人才市场进行调研,本文研究了市场对软件开发人才所具备能力的预期与要求,并以Java类课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现有培养模式的不足,设计以课后作业为基础,实训实验为关键的培养模式。通过对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级一个班级开展实验,结果证明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软件开发能力都得到了大幅提升。与上一届相比,这次实训实验的最后作业更加贴近实际的开发场景,从而使学生更加适应市场需求。

  本文所提出的培养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仅要掌握教学大纲,也要非常熟悉所教授科目的高级知识点。同时,实训实验环节的内容设计也要求更加贴近实际的软件开发场景。因此,学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不仅仅是教师如何教学生的改革,同时也是教师如何提升自我、主动适应市场以及迎接变革的改革,这也是本课题下一步要研究的内容。

基于市场需求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探析论文5

【摘 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国际经济贸易交往日益频繁,商务英语人才将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

  但是,目前商务英语人员的综合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实际商务工作中还存在着专业知识不扎实、语言应变能力不足、知识面狭窄等缺陷。

  因此,要提高商务工作效率,达到最佳商务工作效果,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明确培养目标,深化教学改革,优化商务英语教学模式,努力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基于市场需求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探析论文6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的衔接研究论文

  摘要:教育论文“target=”_blank">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衔接是职业教育满足企业对人才需求、发展和创新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分析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衔接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市场需求;高技能应用型。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国际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正发生着多元化的变化。目前,高职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社会的需求结合薄弱。中国人才发展报告指出:预计到,我国专业技术人才需求总量将高达8127万。面对庞大的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主要任务。

  所以,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就必须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正确看待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关系,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的全面衔接。

  1、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1.1专业设置与市场岗位需求脱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的专业建设应该是一种在政府调控下的市场需求驱动模式[1]。目前,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往往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分析不够,不能根据岗位的需求状况及走向与企业共同探讨来确定专业,尤其是现有的专业不能根据市场的变化做出及时地调整,致使“产销不对口”,有的专业毕业生过剩,而有的急需人才又缺乏相应的专业来培养。

  1.2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陈旧。

  我国高职院校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系统全面地讲述,学生被动地接受与理解教师讲的内容。这种做法利于培养学生的顺向思维,不利于逆向思维及发散思维的培养,其结果是创造能力不足,缺乏职业型。课程体系陈旧并缺乏弹性,一旦执行,往往很难修改,不能紧跟市场需求做出及时调整;教学模式单一,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育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没有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及终身学习理念的形成,造成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很难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需求、能力强、素质高的新型人才[2]。

  1.3技能型和“双师型”教师缺乏。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十分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一方面,许多高职院校的现任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从学生到老师,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另一方面,由于校企双方缺乏稳定长效的合作机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教师缺乏走进企业的机会,不能准确地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具体状况。造成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数量不足,理想中的高水平稳健的“双师结构”教师团队尚在建设中,不能完全满足高职教学的需求。

  2、加强市场需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衔接的措施。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毕业生人数的增加,高职院校必须注重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紧密衔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在社会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真正适应市场的需求。

  2.1根据市场需求,加强专业建设和改革。

  高职院校在扩大教育规模,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应该立足市场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真正受社会和行业欢迎的毕业生。加强市场需求与专业建设和改革的紧密衔接,对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下的行业和岗位需求、近年来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等进行充分调研、分析,依据职业教育规律,突出适度超前性和保险性原则,与相关企业共同谋求和设计专业的发展和建设方案,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多种培养模式,根据行业和企业需求确定招生计划、课程设计等。让行业和企业等相关部门参与到专业设置中来,确保设置的专业有据可依,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急需专业,培养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急需人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必然造成一部分行业和岗位的逐渐消失,加强与企业的交流,紧密关注行业的变化,适当调整和改革现有专业。

  2.2面向市场需求,建立动态合理的课程体系,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创新。

  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既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也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更要适应市场和社会、企业的需要。让课程的设置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瞄准某种职业并落实到具体岗位,并根据职业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来确定课程内容,打破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重新组合,按照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进行课程改革。同时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管理机制,时刻关注社会经济和市场岗位的需求变化,及时作出调查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调整和修改。 要构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体系,一方面,要体现“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的教学目标,加强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设置及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人文素质的构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培养[3]。另一方面,要体现“实践教学的目标使学生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设施”,继续加大教学实践力度,争取与企业建立长效稳定的合作关系,使校内实践、校外实习与毕业设计有机结合,并加强学生外语、计算机管理和实际操作等能力的培养及终身学习理念的形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摒弃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授课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个性和潜能。教师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把本领域新理论、新技术融入课堂,运用探讨、案例分析、任务驱动等教学形式展开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授导型与探究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实验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与自制课件、讲授、网络课堂、实训课、参考教材相结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方式的形成。

  另一方面,教师给学生布置项目后,要引导学生之间的合作,运用辩论法、操作指导法和演练法等方法鼓励学生相互探讨、互相启迪,划分模块、分工合作,完成整个项目的创建,逐渐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要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而且应掌握熟练的专业技能和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

  一方面,通过人才引进、聘用兼职等多种途径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聘用企业和科研院所等生产科研一线的技术人员、技师和高级技师担任兼职教师,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另一方面,鼓励和支持教师到企事业或用人单位见习和挂职实践,以便了解最新技术动态、市场岗位的最新需求,提高自身专业教学与实践能力。通过教师,把社会和企业最新技术和对各方面人才的需求信息带进课堂,结合案例教学,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信息,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真正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社会需求、能力强、素质高、有发展潜力的新型人才。

  3、小结。

  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建设任重道远,我们必须进一步创新职业教育理念,创建企业全程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加大与市场需求的全面衔接。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建立动态合理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市场和企业真正需求的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建华,李乐琳,李国志。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建构分析[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2.

[2]王振岩,张玉莲。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与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3):26~27.

[3]赵希田,常永青。基于社会需求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职教论坛,2009(7)。

[4]武新胜。发达国家促进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衔接的探索与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8):14~15

基于市场需求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探析论文7

  广告学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论文

  广告学教育始于上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需要,30来年广告学随着广告业的迅猛发展而发展,并直接推进了广告教育的发展。目前,全国有300多所大专院校陆续开办广告学专业。高校的广告学专业为广告行业提供了有效的专业理论支撑,但这远远跟不上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要求,多层次、综合型广告人才匮乏日显突出。高校广告学专业重视理论忽视操作性,广告行业带动专业发展效果不明显,这都要求广告教育在内容和方法上要与传统的教育模式有所区别,明确广告学的人才培养定位,宽口径、创新性、长远性、多层次等。

  一、广告学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从对吉林大学等多所高校开设的广告学专业进行了研究,从人才培养方案、毕业学生反馈等方面发现的几点共性问题。

(一)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特色不突出、综合应用能力较差。中国很多高校的广告学专业,大多是被社会淘汰的专业转型到广告学上来的,学科背景与该专业联系不大,导致广告学基础不稳固、专业特色很难定位,人才培养模式趋同。

(二)广告专业教育重理论轻操作。侧重理论方面的梳理,能够有效的提炼理论知识,但缺乏创新的理论知识点。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应用到执行方面学生却往往找不到依据,缺乏处理实践中出现问题的灵活性。

(三)缺乏行业引领。广告行业引领的方式较为单一,深入不够。大多以大赛形式为主,周期较长,参加后为什么获奖不明确,不能够承上启下,学生很难从中得到提高。广告讲座衔接不够,因为时间限制以及针对大赛的较多。商业目的较强,缺乏稳定连续性,导致行业培养作用不明显、广告协会作用不明显,相关培训提高不大。

(四)师资队伍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教师能够带领学生共同完成项目的能力较差。二是教师实践性较差,大多是刚出校门,原来的学校就缺乏实践。三是复合型教师较少,中文出身较多,综合能力弱,看待问题较为片面。

(五)课程设置。忽视学科之间的交叉,应用性较差。

  二、广告学人才培养应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发展

(一)人才培养定位明确,符合生产力的发展,适应社会需求。明确培养目标制定:利用原有学科的优势,结合行业长远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目的,选择适合的生源制定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教学方式方法的多元化。

  1.课堂讲授方式。沿用传统教学的规范性,调整教学方法灵活教学内容,进一步加强案例教学法,多方法使创意再现。掌握头脑风暴的方法,限定命题团队合作分工明确。多以汇报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主观表达能力。多互动、注重传播性隐密性,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度,使教学内容有效的贯穿其中。

  2.加强实践活动的深度。一是建立创新园可以容纳学生实习创业的广告公司。二是参加不同层次的广告大赛,赛后要跟踪,总结不足。三是找有规模的不同类型的实习基地,培养综合能力。

  3.多形式的活动。一是开展较高层次国内外最新的广告作品展览以提高学生的'眼界。二是开展前沿的广告讲座,可以以多形式的。三是有深度的辩论赛,要有较高的理论支撑来完成的,不能流于形式。四是参加不同形式的发布会,了解市场行情。

(三)广告行业多方面的引领。国内广告行业应发挥行业组织的纽带作用,使学界和业界保持及时的沟通与联系,使教学和业界需求不致脱节。组织的广告赛事要有针对性,重点突出。不同层次的赛事周期要有所不同。获奖点评要梳理,使学生在参加比赛的同时既得到了锻炼,又能得到提高。

(四)师资队伍培训的重视。人才培养重视度不仅关乎学生切身的利益,同样关乎整个行业的良性循环。教师在上岗前不仅需要通识教育理论方面的培训,更需要眼界的开阔,才能增强教师在课堂上主导地位。广告专业的时尚性、潮流性、独创性要求教师:_是多与国际广告行业接触,保持紧密联系,可通过订阅国际广告杂志、参加国际活动提高眼界。二是与广告公司建立联系,经常可以学习国内外制作角度。从而带令学生模拟项目,共同完成。三是复合型教师的培养,在有较好的中文基础上,向时尚语言转型,以适应社会语言。

(五)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多开设教学平台,利用综合学科资源,不断满足日益需求的市场化、职业化、技能化的教育体系。

  三、结语

  尽管目前办学速度较快,但教学模式趋同化较重。为了广告教育更好的发展,快速找准定位,这些都需要学界和业界给予更多的探讨与支持,配合学习。毕竟,广告学人才培养模式还在探索实践中,国际国内的广告业也在不断变化发展。国外的广告历史提供了广告发展的脉络,但要符合中国的发展借鉴保留的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基于市场需求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探析论文8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学生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方式。

  简言之,就是如何培养人才的问题。

  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主体是高考成绩偏低的学生。

  这些学生都普遍存在着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目标不明确、自我调控能力相对较差等弱点,但是他们在思想、性格、能力等方面和同龄人并没有差别,从某个角度考虑,在非纯理论基础的学习中,他们甚至有更强的动手能力和更活跃的创新思维,进而更能在强调应用型学习的高职院校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专长和兴趣,树立积极健康的职业理想。

  商务英语教学发展至今,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上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

  各院校根据经济发展形势和当地市场需求,结合学生层次特点,汲取国内外相关专业优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探索出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等,都各有千秋,值得借鉴。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是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生和教育面向市场的必然选择,目前就业市场很多专业出现的供需矛盾,更凸显了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该模式首先以就业为导向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认为根据市场的需求,商务英语应“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掌握系统的商务知识,熟悉文秘工作,并能熟练运用现代办公设备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高级复合型应用人才”。

  其次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构建商务英语课程体系。

  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学实践过程中,商务英语不是英语语言技能和商务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基础英语技能、商务课程、办公技能、社交礼仪与文化等知识的模块化学习,循序渐进,让学生有规律地从基础到专业、再到职业系统学习,加强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和适应,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最早出现在英国。

“美国合作教育大会”指出:“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是一种将理论知识学习、职业技能训练和实际工作经历三者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复杂且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教育方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的模式是学校融入企业、行业,根据商务英语专业特点,分析区域经济和企业所需人才的特点和要求,谋定而后动,再进行工作任务分析,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计。

  教学过程中,学校和企业或共同或分别或交替地对学生进行理论和实操教学。

  目前,我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比较普遍,但是实践基础比较薄弱,没有形成指导性示范标准。

  因此,在“工学结合”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中,高职学校必须重视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职业岗位化要求,要尽可能地实现商务英语学生能力培养的专业化、教学内容的职业化、教学环境的企业化。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的一种。

  学校与企业签订培养合同,即“订单”,达成共识,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对学生承担教学任务。

  前者偏重夯实基础知识和技能,后者则重在实际操作训练中提供应用能力培训,二者相辅相成,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

  该模式对人才培养目标非常清晰,由于因岗培养,学生是按照企业的需求量身定置的,不仅节省了企业招工的时间和成本,提高了企业投资效益,而且学生毕业即走上岗位,能够很快适应岗位的工作,提高了就业率,实现了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基于市场需求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探析论文9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和发展,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应用型人才的市场需求也显得越来越凸显其广泛性与紧迫性,为适应市场、经济技术形势发展以及高校自身发展的要求,对具有创新意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也来越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具有创新意识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该突出对其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知性的学习,拓宽其知识面,打下宽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要正确处理市场需求、企业需求和培养目标的关系,以培养目标为准绳,根据市场和企业需求更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此外,还应正确处理应用型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着眼于综合素质的提高。

  其基本特征应包涵至少两点,一是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较强的综合素质。既有着职业所必需的技术能力,又有着职业所必需的非技术能力和知识,走上工作岗位后,既能即时满足企业和生产第一线的需求,又能自我提升专业知识和更新知识储备。二是具有创新精神。应用型本科人才既要能对口对岗,具备较强的技术开发潜力和能力,又能凭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厚的专业知识面,将所具备的知识进行合理运用并将技术推广,在各自的岗位上进行革新和创造。

  二、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具有创新意识的本科应用型人才的措施与方法

  1。夯实基础,教研相辅,奠定人才培养之基

  基于对具有创新意识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和基本特征的理论掌握,我们认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为原则,着眼于学生的实践动手和实际应用能力,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坚强基石。

(1)要抓好优秀人才的选拔和引进,抓好现有教师队伍的培训,积极为青年教师外出培训提供条件,从而不断形成了一支充满生机和稳定的师资队伍。比如,将教师送到各大企业锻炼培养,利用每年的暑假组织教师赴国内外学习考察等,使教师拓展专业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感知,有效地提升教师队伍内涵。

(2)以学生发展为本,改进课程教学体系。开展调研,了解社会的需求和其他高校的发展,结合就业市场,并随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要求,及时调整和更新。本着“宽口径、厚基础、适应性强、各学科交叉发展”的要求,一是要加强专业基础课中实践教学内容,重点加强大型综合实验的比重,强化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是要增加专业选修课程的数量。三是加强学科的交叉和融合。

(3)抓好专业主干课程的建设。按照“突出重点与全面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重点支持基础课程改革,打造宽厚的`学科基础。通过专业主干课程的建设,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才能得以有效实施。此外,还要注意提高实践教学比例,建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等。

  2。校企合作,凸显创新,培养应用型人才

(1)校企联合,搭建实践平台,锻炼并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使学生能为企业服务,企业也能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如,上海应用技术学院香料香精学科方向人才的培养注重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主动与企业联系,加强与企业、行业协会的产学研合作,搭建实践平台,锻炼并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如与企业合作开展创新大赛,由企业“出题”、出资开展各种类型的调香竞赛活动。通过与企业联合开展的各种竞赛及其它创新活动,不仅提高了同学们的闻香、调香能力,而且增强了轻化工程(香料香精)专业在行业中的影响力,轻化工程(香料香精)专业毕业生历年均保持100%就业率,目前,在全国90%以上的香料香精公司与企业均有该专业毕业生,部分已成为企业的领导和技术骨干,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

(2)校企联合共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促进和提高办学效率与质量。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等教育的最后阶段,是旨在培养毕业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最重要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它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其结果直接反映出教学质量的好与不好。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在香料香精学科方向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坚持与企业联合共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在学生实验的动手能力、数据的分析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提高,并直接体现在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上实践证明。校企联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工程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培养符合企业与市场需求的具有创新意识的本科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3)聘任双师型教师,提高学生技能,“改造”专职教师。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形式拓展与国内外企业、行业协会的多样合作。如,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到企业实践,可以使学生增强对已有知识的理解,从而认识理论与现实的差距。坚持从企业和公司聘请前沿专家和技术人才到校授课,这不仅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需要,还是推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措施,从而驾起学校跟社会沟通的桥梁,并有利于对专职教师进行“双师”型改造,使现有专职教师可以准确地了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状况,及时把握需求发生的变化,并不自觉或下意识地使自己向双师型转化。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