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中探究论文共16篇(关于初中生物教学的论文)

综合文章 时间:2022-10-07
【www.wendang123.cn - 综合文章】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初中生物教学中探究论文共16篇(关于初中生物教学的论文),欢迎参阅。

初中生物教学中探究论文共16篇(关于初中生物教学的论文)

初中生物教学中探究论文共1

  生物教学中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摘要:针对生物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和实践,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师引导下促使学生去思考探究、质疑问难、研讨交流、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在生物教学中构建了“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引导—探究”教学模式;实践;思考

  改革课堂教学结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笔者就个人多年教学经验,以生物学课堂为依托,对构建“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和实践。

  一、“引导—探究”的内涵界定

“引导—探究”是指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以解决问题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主动研究问题、探索知识、证明结论、总结规律,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参与知识的形成与研究过程,从而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教学活动中,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和感悟,获取新知,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注重渗透给学生正确的研究策略和思维方法,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的智能得到和谐发展。

  二、“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的重点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师生整合知识,达成教学目标。强调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的作用在于对事物原有的发现过程从教学的需要加以编制,以缩短、减少发现过程的难度,使之沿着最简捷的路线进行,大力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质量。“探究”的作用就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研究、学会合作、学会求知,感悟获取知识的过程,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建构知识体系,形成技能和方法,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之目的。现代科学教育观认为,作为结果的`知识是不断更新的,掌握探求、获得结果的方法才是重要的。引导探究教学恰当地运用了心理学的“激发动机”“创设情境”“学习迁移”“反馈效应”等原则,使学生的思维和心理活动处于活跃、积极和持久的状态之中,给学生创造争辩、表述问题的条件和场境,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三、“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

  根据学科特点、学生实际、教材内容等情况,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在生物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下教学模式,并结合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节说明其操作要领。

(一)创设情境,感知提问

  情境可分教学情境与问题情境两方面。教学情境是教师在探究教学中创设的有利于学生探究活动有序开展、有利于学生能动性发挥的良好教学氛围。问题情境是教师在探究教学中创设以问题为中心的引发学生对问题的关注、质疑、探究、讨论的氛围。感知提问是感知问题的存在,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学生在探究中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力求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取新知。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启课时,教师展示事先准备好的几种不同条件控制的“生态缸”,让学生观察对比各缸中的生物生长状况,思考并提出问题:各种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如何?影响该装置稳定的因素有哪些?各生态缸生物的生长发育情况为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等等。学生思维很活跃,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探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是如何流动的问题。

(二)引导点拨,合作探究

  引导点拨是指教师对信息反馈的处理,对学生探究方法的指引,对学生思维疑点的化解。通过“点拨”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思考问题,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的成功喜悦和乐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尝试心理,在学生自主探究中获取新知,并主动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提高学习质量,达成学习目标。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中,根据教材中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中表明的能量流动过程,提出以下问题:箭头有何含义?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什么?能量流动沿着什么渠道进行?能量散失的主要途径是什么?流经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什么?等等。学生在研读教材、分析思考、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回答问题,教师再进行点评。

(三)讨论交流,整合建构

  结合教材中第五章中的示例,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流入某一营养级的一定量的能量,在一定时间内的去路是什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由小组代表交流发言,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整合知识,建构知识体系,师生共同总结出“能量去路”有四条:自身细胞呼吸消耗;流入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利用;未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也未被后一个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即“未利用”。这样,学生加深了对新知的理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整合知识的能力。

(四)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教师在掌握学生的探究情况之后,对其中典型的探究进行个案分析,把正确信息反馈给学生,让他们领悟到知识的超链接性。对学生探究得出的结论进行分析引申,用科学的方法对事实证据进行归纳总结,学生自我形成探究结论。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中,在学生自主探究建构新知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一只蝗虫一般只需要有几平方米的生活范围就可满足它对能量的要求,而几十平方公里的活动范围也不一定能够满足一只老虎对能量的需求。这是为什么?市场上肉类食品的价格为什么比小白菜的价格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思考、归纳,得出结论:一条食物链,营养级一般不会超过五个,因为营养级每上升一级,可利用的能量相应要减少80%~90%,到第五营养级时,可利用的能量往往少到不能维持其生存的程度。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特点,生态系统必须不断地从外界获得能量,否则整个生态系统就要崩溃。

(五)提出新的问题,运用巩固

  提出新的问题,以维持探究的欲望,养成探究的学习习惯。学生建构的知识和方法,要强化应用,才能促进学生对新知的深化,有效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中,教师提出新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建造能量消耗少的食物链有哪些途径?如何合理确定草场的载畜量,以防止草场的退化?调查当地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然后写一篇有关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分析报告。提出诸如此类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探究和讨论。

  四、“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的实践结果

(一)“引导—探究”优化了课堂教学,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引导—探究”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的角色定位。通过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和讨论,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培养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通过阅读课本、实验实习、练习实践、分析归纳等活动,自主发现问题、获取新知、挖掘潜能、发展智能,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方法,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认知心理冲突,动摇知识结构和学习心理的平衡状态,使学生产生一种困惑、探究的心理,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产生内驱力,把求知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求知,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研究探究等多方面的能力,为打造实现“中国梦”所需要的智能型、多能型、复合型的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引导—探究”促进教学相长,提高了教书育人的质量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要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条件,教师就必须深钻教材、大纲,研究学情,精心组织设计教学情境。学生在课堂上必须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建构新知、强化巩固,提高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沈亮.谈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标准”“四项原则”和“五个结合”[J].学苑教育,(12):12-14.

[2]尹许英.浅析培养高中生的生物科学探究能力[J].中学教学参考,2011(6):58-59.

[3]黄建新.生物实验———探究活动的一条重要途径[J].新课程(上),2011(1):98-100.

初中生物教学中探究论文共2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第一,“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策略的实施使得所有学生通过参与小组活动而参与到了课堂中,因此可以普遍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使学生通过参与课堂活动而对教学内容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对生物学科有了更为深厚的兴趣。第二,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在学习活动中,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通过互帮互助互补来学习知识,不仅改善了自己同其他组员的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班级内学生的和睦共处。第三,合作学习是基于学生之间进行合作的学习活动,每一个学生都不是孤军作战,而是与他人一起完成,因此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合作精神。

  二、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了解了合作学习的几点重要性,我们需要在教学中更加关注小组合作学习,更有力地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策略。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做呢?

  1.合理分组,合理搭配组员

  对于合作小组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其实不是合作,而是分组,是组建学习小组之前的分配组员工作。如果小组分组不科学,一个组内都是学困生,或者都是学优生,或者一个组内学生性格不合,经常发生口角,那么便是失败的分组,也就注定了是失败的合作学习。因此,教师在划分学习小组的时候,要科学合理地分组,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如学习成绩、性格特征等)进行分组,确定每个组都有学习好的和学习一般的,都有男生有女生,有沉默的有活泼的,这样就可以保证在小组合作的时候学生是具有合作能力与组间竞争条件的。

  2.注重课上合作指导

  初中生物课堂中经常会有一些讨论活动或者是实验活动、比赛活动等,在布置合作任务之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才能使合作学习保障实效性。例如,本人在学生进行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实验,组织小组讨论为什么要用黑色塑料袋装蔬菜时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1)小组内曾经出现了几种看法?(2)小组一致认同哪种看法?(3)评价自己对本小组讨论的贡献。通过这些问题,不仅促进学生间产生更多的交流与合作,而且也使学生逐步认识到自己错了不要羞于承认,而要善于从别人的意见中受到启发而产生新的见解。有的问题由于思考角度不同,观点不一致时可以先保留意见,或找机会与其他组的同学进行交流,或找老师寻求帮助。

  3.开展课下合作

  生物课不同于其他学科,因为其他学科可能在课下没有合作探究的任务,只需要学生课上合作完成即可,但是生物是一门变化莫测的学科,它具有实验性,很多实验是我们课上不方便做的,因此教师会将小组合作延伸到课外,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利用课余的时间来学习更多、更深广的知识。那么在这个时间段,教师是否依然需要引导学生合作?答案是肯定的。例如,学习“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这一内容时,课堂上各小组完成整个探究方案的设计及实验,而对于实验现象的观察则需要课外一周时间观察。至于深入探究“光、土壤对种子萌发有没有影响?”则需要更长的时间。为了让各小组的合作富有成效,教师对小组合作的分工进行了指导,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们顺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并对现状问题提出了许多合理化建议。

  4.注重合作的评价与反思

  合作学习越来越将教师解放出来,使学生居于学习的漩涡中,而教师则是冷眼旁边,仅做指导。其实,学生就是教学的中心,就应该是课堂的主人,合作形式的学生主体性凸显则印证了这一点。但是需要注意,教师的“放手”不是毫无原则的,也不是完全放手,因为合作是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共享的过程,学生心智尚不成熟,无法对合作学习负责,因此还需要教师在学生的小组合作之余进行总结与评价,同时也要总结小组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带领学生反思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以免在下次的合作中依然出现类似的问题。

  三、结语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注重学生主体性与合作性的合作学习教学策略越来越受到了各科教师的青睐。的确,小组合作学习十分适合基础教育阶段的任何一门学科,尤其是初中生物。但是我们需要注意,合作学习也不是万能的,不是无所不包、无往不利的,重要还在于我们的认识与运用。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更为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更为彻底地了解初中生物教材内容,根据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合理地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提高教学效率。

  作者:罗莎 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峨嵋中学

初中生物教学中探究论文共3

  一、直观教学能抓住学生好奇心理,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来源于对事物的好奇,它是学生力求接触和认识某事物的意思倾向,是学习动机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成分。就初中学生年龄特点来说,好奇这一心理表现得十分突出,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教学中,要重视直观教学,让好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就能收到好效果。例如在讲授“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这一内容时,可以充分利用演示实验这一直观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仔细观察浸在盐水中的萝卜条软缩了,而泡在清水中的萝卜条更加硬挺了。这样直观教学就把用肉眼看不到的细胞吸水和失水的现象,通过萝卜条形状的变化直观的显现出来。又如讲授“原生动物”时,用“草履虫”的模型进行直观教学,让学生直接看到所显示的生物特点。由于它比真正的草履虫要大出几万倍,像倒转的草鞋底,它的纤毛、口沟,内部的大核、小核、收集管和伸缩炮等都显示得十分清楚,学生直观可感,觉得生物趣味无穷,学习兴趣大增。

  二、直观教学能使抽象为具体,有效地调动学习的主动性

  不满足于观察学习获得的感受,不断渴求亲身体验,是学生最直接的学习兴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主动参与,并产生热情。正因为直观教学,使得他们渴求知识的欲望更加强烈,从而主动地进行学习的积极性得以提高。例如讲授“叶的形态”时,把课前准备好的形态各异的实物叶片发给学生。学生通过观察,很快就接受和理解叶的形态知识,并能比较出各种叶序的区别,总结出叶的排列方式。讲“减数分裂”时,可以通过幻灯片进行直观教学,把“同源染色体”的交叉互换及染色体的动态变化演示给学生。这样的直观教学,学生在课堂里面就能深刻地理解生物学抽象的知识,觉得容易学,从而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

  三、直观教学能化复杂为简单,强化学习的动力

  对知识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直观教学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激发自觉学习的动力,并主动了解知识的其然及其所以然。在教学中,教师的动作、手势、形象语言等表述性的直观化(可能语言高洁,生动形象,语调的高低急缓、语速的快慢、停顿,再配之以简明的动作手势),都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增强学习动力。如讲授神经系统有关“神经元”的内容时,教师伸出整个手臂、掌心面向学生,五指张开,表示一个神经元。手指为短而分支多的树突,手臂为长而分枝少的轴突,手掌则为神经元的细胞体,再用粉笔在掌心上画一白点表示神经元的细胞核,这样直观而教,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了,形象而生动,意趣盎然,学生的自觉意识不断增强,学习产生了动力。在讲“细胞的有丝分裂”时。通过语言的直观和形象教学,把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共同特点归纳成:“前期一变丝一现,核膜核仁看不见;中期形态最易辩,且有细丝两端牵;一分为二两极排,末期丝失膜仁现。”讲“菊科植物的特征”时,可以比拟成:“菊科植物有个头,颈部总苞像个瘤;花部互数手推手,结的果实像瘦猴。”这样直观教学,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了,学生记忆得到强化、牢而不忘,兴趣大增,充满了想学习生物知识的动力。

  四、直观教学能变枯燥为生动,培养学生学习的创造能力

  学生学习,往往不满足于对知识简单的了解,而常常会产生一种创造的冲动,他们渴求将已知的知识与规律加以应用,创造出符合规律。生物知识,本来就有着比较枯燥的一面,抽象难以深刻理解、复杂难以区别清楚,如果不借助直观教学,学生的创造能力就难以培养。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直观教学,变枯燥的课堂为生动活泼的课堂,把枯燥的知识着上味与色,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讲述“植物界的进化”时,通过《植物界的进化》录像片,直观而生动地把古往今来的地壳变化和不同地质年代地球上的植物,展现在学生眼前,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又如学习了“遗传基本规律”之后,可以让学生去观察自己的家庭成员的某些遗传性状(如有无耳垂、能否卷舌、是否色盲),要求他们在自己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有关性状的遗传关系。这样把知识学习与观察生活及调查结合起来,直观而有趣,充满着探索性,不断地养成实践能力。多年的教学实践说明,生物教学中坚持使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能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调动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式获得知识,形成技能。直观教学也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五、总结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只要我们紧扣教材,抓住重难点,因势利导,结合实际,恰当而灵活地使用直观教学,就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取得优异的成绩。

  作者:李天超 单位:冷坑镇中心初级中学

初中生物教学中探究论文共4

  一、教学反思的概念

  反思教学顾名思义,是指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完成以后,对这一过程进行思考和探究,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相关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及产生的教学结果进行思考,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优势,这样可以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继续发挥教学中的优势,改变教学过程中的缺点和不足。一名优秀的教师离不开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充分体现了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反思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过程,课堂的整体教学环境以及如何进一步的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养等。所以教学反思越来越成为广大教师应用到的教学方法,成为提高自身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教学反思的内容

  1.反思教学是否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新课标中规定教师要制定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这个教学目标可以是针对教学内容而言,让学生们掌握具有的知识和方法,也可以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而言,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能力。新课标下的教学目的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这样的教学目标具有更加广泛、灵活的特点。教师在初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做好生物学科的教学,还要通过在初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灵活的学习方法。当今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世界,知识更新速度很快,我们就更应该注重对于学生思想价值和情感道德的培养。

  2.反思教学是否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初中阶段的学生个性发展明显,具有鲜明地个性差异,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这种个体差异。一个成功的教育制度,一名成功的教育者是能够在学生个体差异不同的情况下,根据这种不同实现成功教学,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因材施教。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反思,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发表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注重对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在教学情境的创建和教学方法的应用上都应该体现出对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尊重,实行多层次、多方式、多角度的生物教。

  3.反思教学是否实现了沟通和合作。

  一个成功的教学过程是充分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一个成功的教育学家,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与受教育者进行平等的沟通和合作,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没有积极有效的沟通就不是一个成功的教学,所以失去沟通和合作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传统的教学课堂主要是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大大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初中生物教师应该在教学反思中,实现与学生的充分交流和沟通,在平等的基础上实现师生的有效对话和交流,教师要消除传统师生不平等的地位观念,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与学生展开对话和交流。这样师生之间可以加深理解,减少存在的隔阂。

  三、教学反思的运用

  教师的教学反思是新课改的客观要求,反思可以使生物教学变的灵活,教学灵活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知识理解的加深可以看透事物的本质,在了解事物本质的基础上就可以进行创新和发展。教学反思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开展教学任务,有利于学生学习生物,使教学方式变的更加灵活多样。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思考如何教学、让学生如何学习的过程。

  1.用心体会,发现教学中的问题。

  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主要的目的是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且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思考,力求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避免这样问题的出现,所以说发现问题是教学反思首先注重的。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运用到的教学方法与学生接受程度之间的差异和距离,因为学生的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能力不同,有的学生可以完全消化,但是有的学生只是一知半解。我国很多的初中生物教学都是采用的大班教学模式,课堂学生人数较多,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能够适应大部分的学生,但是对于一些情况特殊的学生来说并不适用。面对那一部分“特殊”情况的学生,就需要教师应该用心体会他们出现差异的原因和表现,可以在保证整体学生的教学进度的同时,适当兼顾这一部分学生,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堂表现、情景设置等教学过程,通过反思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应该注重对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反思和研究,用心发现其中的问题,这样才能在根本上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

  2.悉心沟通,尝试改进。

  教师在教学反思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快速找出存在问题的原因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师生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师生之间如果不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即使发现存在的问题,也很难快速找出问题出现的根源,教师在初中生物的教学过程中,不知道学生的诉求和愿望,只是一味地进行教学,这样会压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生物教学的开展。例如在学习《人体的呼吸》这一小节时,教师完成了授课,但是学生对于呼吸的过程缺乏形象具体的认识,不理解呼吸作用产生的根源,而且相关的练习题相对于生物课本上的内容来说理解更加费力。这时就需要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教师悉心听取学生的问题和建议,把握自己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实现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总结

  总之,教学反思是初中生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增强自身教学能力的必由之路。教师在反思过程中,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就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积极开展与学生们之间的交流和对话,明白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困难,改变自己的教学重点,更新教学理念。初中生物教学中加入教学反思可以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创造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实现新课改的教学目标和满足教学要求。

  作者:张群 单位:江苏省响水县运河中学

初中生物教学中探究论文共5

  一、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不只是用眼睛去看,如果只单纯地用眼睛看,获得的知识具有片而性,不但不能总览观察对象的全局,而且不利于生活、学习习惯的培养。因此,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至关重要。

  1.综合全面的观察

  指导学生“先整体,后局部”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平时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掌握综合全而的观察方法,从而更好地掌握生物知识以及实验过程。例如:“植物根的生长”内容中观察植物根尖的结构,先用肉眼观察植物的根和根毛,掌握根尖的位置及形态,然后选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根尖的结构,直观地认识根冠、伸长区、分生区、成熟区的位置和形态进而掌握各区的细胞结构特点学生在进行“局部”观察时要仔细地观察,发现其最本质的特点,并对各结构内容之间的差异性进行比较,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再如,在组织学生观察根尖结构的实验中,让学生观察根毛的形态结构,同时向学生提问,根毛是成熟区表皮细胞向外凸起形成的,对于成熟区来说有什么作用?进而通过观察和思考了解到根毛能增大成熟区的吸收而积。

  2.反复观察

  无论是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还是实验操作,反复多次的观察更能保证观察内容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反复观察不但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生物的方法,也能更深入地了解、掌握生物学知识。同时,由于生物是不断更新发展的,因此更应该根据不同时段生物的变化进行重复观察,进而更深刻地了解知识内容的本质。

  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如今的课堂上,学生更多的是对书本知识的学习,缺少通过实践来验证、改进的过程。而知识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牢记,将在课堂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实践才是生物学习的精髓所在。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尽量放手,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动脑、亲手获取知识。在课堂上,教师要多设置情景、问题,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空间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亲身体验知识的获取和运用。例如,“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实验中学生要亲手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通过观察血液在小鱼尾鳍流动的情况,思考血液在人体血管中的流动方向是否相同。在实验后,让学生将小鱼放生,进而教导学生要真爱生命、保护小动物。在课堂上,教师要尽量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生物知识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同时还能感受到人和自然的密切联系和发展规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到知识的获取和应用当中,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激发自己的潜能和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鼻腔内部结构时,结合生活实际设置问题“生活中用口呼吸和用鼻呼吸哪个卫生?为什么叩;在学习呼吸道结构时设置问题“为什么生活中不能随地吐痰叩这些问题都是与生活联系紧密的,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能了解生活中的一些小常识。

  三、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生物学课程标准的不断变革和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当前教学中关注的核心问题。在初中阶段,应激发学生对生活现象和新生事物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去追求新知识、探讨新问题,从科学角度发现其本质并进行探究和解决。

  1.开发创新潜能

  教师应意识到,每一位学生身上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创新潜能。在课堂上要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全体学生,转变思路,采取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验探究等多元化教学方式,加强学生个性培养,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2.实施创新教学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知识基础和学习规律,实施创新教学,全而且有针对性地探索出有效的教学模式和途径。

(1)构建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在当今社会,学生学习负担越来越重,学习方法更多地侧重于死记硬背或是题海战术。而这种负担、压力会给学生带来内心的压抑、焦虑的情绪。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鼓励,深入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的想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上,让学生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这样学生头脑才会清醒,思路才会清晰,学习效率也就更高。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信心。

  在创新的教学模式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关键所在。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在乐中学,让学生愿意学。此外,教师要尽量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渴望。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从自己的兴趣选择中得到更快更好地提高和发展。例如:在学习植物细胞结构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制取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标本,并运用显微镜观察实验结果,这样学生就会对实验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还能收获并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通过自身努力获取的知识不但牢固,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有了信心和好奇心,学生会更加乐于思考、发现问题,并坚持不懈地去努力。

  四、总结

  总之,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也是学生全而发展的途径。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指导下,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增强实践动手能力将是每一位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

初中生物教学中探究论文共6

  引言

  在传统的初中生物的课堂教学中,生物老师往往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老师一直在讲台上喋喋不休地讲,成为名副其实的“一言堂”。虽然老师讲得非常辛苦,口干舌燥,但实际上讲台下的学生面对老师传递出的枯燥无味、呆板晦涩的知识,并没有认真地学习和听讲,而是三心二意,“身在曹营心在汉”。面对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实际需要的问题,经过在实践教学中的不断探索与追求,初中生物老师普遍认为,探究式教学方法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的主动权下放到了学生的手中,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一、探究式教学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初中生物老师没能熟练掌握探究式教学的精髓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和传统教学方式不适应生物教学的发展,很多初中生物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已经认识到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的重要性。但他们只是想迫切地应用探究式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并没能认真地学习和研究探究式教学的内涵和精髓,对于探究式教学的学习只是停留在表面,仅仅是皮毛知识。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他们仍会受到传统教学方式和教学指标的影响,仅仅把探究式教学当成了一种教学流程。实际上,在初中的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的仍然是“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过程并不能体现探究式教学的精髓和内涵,也不能对学生进行开放的、真正的探究式教学。探索其原因我们可以发现,一是教学指标的限制导致生物老师有太多的顾虑,让他们对探究式教学的应用效果产生了疑问,从而不能让他们认真学习探究式教学;二是受传统教学方式的长期影响,导致生物老师讲课时按部就班,这就造成了他们在教学中的创新意识淡薄,接受新事物的意愿不强;三是目前的初中生物教材缺乏生命的活力,而理论性太强,从而决定了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的固定化。

  2.探究式教学中没能把学生当成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在很多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并没有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仍然是老师把持着课堂。老师是课堂的绝对主体,学生的言行都会受到老师的影响和控制,对于这样的探究式教学,学生就是参与了也不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本应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学习还是在被动地进行着,他们的思考是停滞的`,自主学习的积极能动性仍然被压制着,本应是学生灵活、自主、积极地探索生物知识的课堂教学,却在老师的严格控制和带领下成了走形式的探究式课堂教学。例如在课堂的互动环节,一是老师和学生的互动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而学生和学生之间根据所学知识的讨论机会却很少,甚至没有。由于整堂课都是老师在引导,老师在和学生互动与交流,这就造成学生没有时间和间隙向生物老师提出自己感到有疑问的问题;二是老师在和学生互动交流的时候,互动和交流的对象往往首先是生物成绩和基础都好的学生,而和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的机会却很少,这就导致了差等生的心理产生了严重的失衡感,长期这样下去就会使他们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思想;三是老师与学生互动时提出的问题,很多都是直接来源于教材中已经有的问题,这就使问题没有创新,没有新鲜感,更别说提出更高质量的问题了。从互动的环节我们就可以发现,这样的流于形式的探究式课堂教学仍是老师在把持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发挥。利用探究式教学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气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等目标没能够实现,从而在实际上完全违背了探究式教学的宗旨和本质。

  二、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高效应用策略

  1.转变教学理念

  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初中生物老师在探究式课堂的教学中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应用到传统教学的模式,这就使得探究式教学的效果在实际应用中大打折扣。那么要想真正地实施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初中生物老师就必须转变教学理念,认真地学习和研究探究式教学的内涵和本质,彻底改变对探究式教学的看法,在心中真切地相信:如果实施了探究式教学模式,就一定会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和发挥出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积极自主的学习能动性。如果有了这样的认识再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时,就不会流于形式和简单地走过场。

  2.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

  传统教学中注重老师的口头讲解和表述,但在实施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激起他们的探究欲望,生物老师就必须根据所教授的课堂内容创设出一定的课堂教学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去探索和学习生物知识,并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出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查阅资料和进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3.合理科学使用教材

  在进行探究式教学的实际过程中,不必把教材当成是独此一件的教学工具,而是应该根据初中学生的现有生物基础及生物教学的进度与目标,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再安排与使用。教师也可以根据当地的具体特点,自我编写生物教学内容,并与教材内容重新整合,从而找到更合适的教学方法。这样做不但高效地利用了生物教材,而且也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更贴近了探究式教学的实践。

  4.重视生生互动

  探究式教学中,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很必要的。生生互动做好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更能使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得到提高和进步。例如,在学习《果实和种子》时,就可以让学生观看相关的微课。学生观看后,可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和互动交流。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对于学生提出的有疑问的地方,老师要能积极地给予回答,无论是较难的问题还是简单的问题,无论是优等生提出的问题,还是学困生提出的问题,老师都能逐一给予及时的回答。这样的互动教学不但促进了学生的共同进步,更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5.分小组进行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不但可以提高课堂的学习氛围,也能使更多的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更能带动那些学习不积极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帮助他们提高对生物学习的意识,并在互动的交流过程中打开心扉,逐渐地建立起学习的信心。而对于优等生来说,更能促使他们利用已掌握的知识来表现自己,使他们能更好地巩固已有知识,并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从而在以后的学习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结语

  总之,要想真正地实施探究式教学就要低下头来认真刻苦地学习其本质和内涵,还应彻底改变教学理念,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让他们多参与课堂教学,多参与小组讨论,那么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姚育青.浅谈初中生物探究性教学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09).

[2]沈雁.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与探究性学习[J].中小学教师培训,(05).

[3]翟红.试论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J].新课程导学,(29):50.

初中生物教学中探究论文共7

  舞蹈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探究论文

  一、舞蹈教育的功能

(一)舞蹈教育的美育功能

  舞蹈艺术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文化教育,它通过韵律和节奏动作等带给人一种精神的愉悦和审美的享受。舞者用身体语言传递精神主旨,从而起到净化心灵的功效。舞蹈艺术具备一定的审美价值,可以说,舞蹈能够超越表层的艺术美感,帮助人们体悟内在的艺术魅力,所以舞蹈教育本身具有一定的美育功能。舞蹈教育通过培养学生肢体动作的表达,达到强健体魄、培养动律感的教学目的。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不可忽视常规的形体训练,形体训练能协调好力量和肢体在平衡性上的关系。在跳舞过程中,舞者的心灵与行动实现协调统一,进而展现内心世界。舞蹈在强健身体的同时,能够激发舞者的艺术创新思维。跳舞伴随着有节奏感的音乐,舞者在感受音乐的同时激发自身的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做出与音乐情节相契合的舞蹈动作。舞者在跳舞过程中不单单要表现美,更要缔造美。

(二)舞蹈教育的创新功能

“往往最自由的身体表现出的是最高度的智慧”,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需要肢体动作和大脑思维之间的相互协作,学生通过对动作的把控和节奏的感悟,使整个大脑思维得到训练。同时,舞蹈能够触发学生的想象空间,舞蹈的本质就是在音乐中完成人的大脑与身、心灵之间的统一行动,并且要用舞蹈这一艺术形式去启发智力、拓展思维。

(三)舞蹈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舞蹈教育是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分量的一部分,是帮助大学生实现社会化的路径之一。舞蹈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在舞蹈中练就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有助于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提升。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人际环境能够帮助大学生提升自信度,学生在表演时如果得到他人的认可,能够极大地提升其自信心;在集体舞的排练中能够锻炼和同伴之间的合作能力,有助于锻炼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舞蹈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尽早地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这无疑是有助于大学生形成一种心理范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社会角色的形成,舞蹈教育有助于缩短大学生社会角色转化的周期。

  二、舞蹈教育中体现的审美教育

(一)舞蹈教育完善人的品格

  审美教育中蕴藏着人类最本质的对真、善、美的渴望,审美教育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维范式、道德追求、价值观的同时也陶冶着学生的情操。舞蹈的审美活动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产生影响,并且无形中引领着学生进入更加高尚的审美境界,从而完成对人的品格的塑造。对优秀舞蹈作品的鉴赏能够影响学生品格的塑造。学生通过鉴赏和了解优秀舞蹈作品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获得道德评价标准,从而区分善、恶、美、丑。在领悟转化阶段,学生将舞蹈作品中正义、美好的思想转化为激励自己的能量,参考作品中高尚的人物形象来对自己的言行举止加以剖析,逐渐塑造、完善自身的品格。

(二)舞蹈教学陶冶人的情操

  舞蹈本身就是一门源于“情”的艺术表达。舞蹈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能够让学生获得内心深处的愉悦,陶冶学生的情操。在舞蹈训练课上,教师可选取大量的与舞蹈主体、风格以及动作样式相匹配的音乐,引导学生感受乐曲与动作相配合的美感,从而让学生有意识的领悟无论在舞蹈训练还是表演中,某个舞蹈动作或组合要想完美发挥,重要的是找对曲目的曲风、节奏、韵律。舞蹈教学实践证明,与动作组合相统一的风格音乐能充分抒发与之相应的思想情感,这样的乐曲能更好地触动学生的感情。

  三、审美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一)审美教育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知识

  舞蹈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是力量与柔和、动作与内涵紧密结合的艺术。在舞蹈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讲授基本的动作要领、技巧,还要引导学生体悟每个动作,体会动作原始发生的初源,体会舞蹈音乐发生的背景、描摹的状态环境,这样才能赋予舞蹈动作以生命和灵性。审美教育不是简单的教师教授知识、指导动作技巧、提供某种行为规范,而是作为一种行动和思想指南,指引学生发自内心的去渴求知识,武装并充实自己,在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令自己的知识更加饱满。同时,基于一定审美基础上的探索也会增加学生对自己人生坐标的拷问,在关照客观事物的同时,将思索的重心转向自己,从而发现并提出各种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和解决又需要学生进一步的探索和追寻。

(二)审美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舞蹈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将多门学科融合在一起,是一个民族精神和文化的具体体现。我们强调在日常教学中要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舞蹈教学正是开展美育教学的很好途径。以审美教育为基础的舞蹈教学作为开展美育的重要形式,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舞蹈艺术的审美过程是以舞蹈动作为媒介展开的,通过对这个媒介的审视和细读,会唤起学生更多的艺术灵感,使学生渴望通过了解并掌握更多的舞蹈知识来回应自己所欣赏的舞蹈,以求心灵和精神上的共鸣,进而获取关于审美的独特领悟,提高审美能力。舞蹈教学中开展的审美教育不仅仅是简单地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扩大学生视野,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建立自己的审美价值观,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使舞蹈教学的发展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审美教育激发学生寻找属于自己的审美体验,在这种新的认识中重新审视自己,提升自己的生命体验和境界,对于学生艺术修养的提高,乃至人格的完善具有重要作用。

初中生物教学中探究论文共8

  一、结合初中生的丰富情感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初中生物教师在开展教学时,需要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能够全心全意的学习。如何才能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是教师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初中生物教师要意识到初中生有非常丰富的情感,生物教师如果能够调动这种情感,便能引导学生积极的学习生物知识。以初中生物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我们周围的生物》这一课为例,如果教师仅仅从理论上引导学生了解要爱护生物,保护生物,学生就不能从情感上理解解爱护生物的重要性。有一名教师给学生看一组鸟拟人的图片,这是一种把鸟类绘制成Q版人物的图片,以中华秋沙鸭为例,该图片在左边放一张中华沙秋鸭的实物图,右边则是中华秋沙鸭的拟人图。该拟人图是一个脚蹬红色皮鞭、身着灰色网状衣、头发为黑色的健壮少年,这名少年手上拿着一把红色的刀,右手抓住一条正在哭泣的鱼,少年脸上现出兴奋的表情。学生看到这张拟人图,能立即了解到中华秋沙鸭的外型特征、习性性情、生活习惯等。学生面对着这种图,会从心理产生一种亲切感,他们会认为中华秋沙鸭和人类一样,都是有生命的生物,人类怎么能够为了一己的生存而伤害这些可爱的生命呢?于是学生便能明白学习生物的意义,并且愿意自主的爱护生物。初中生物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可结合初中生情感丰富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生物知识,这种教学方法能让学生迅速的进入学习的情境。

  二、结合初中生的具象思维引导学生迅速理解知识

  部分初中教师发现为学生讲解抽象的概念知识时,学生似乎对这些知识不感兴趣,他们经常把注意力放在别的事物上,这使生物教师的教学效率无法提高。生物教师要意识到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他们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的方式为主,为此,生物教师要应用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法,以形象的方法引导学生对生物知识产生兴趣,然后引导学生探索与之相关的生物知识。以生物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一课为例。有一名生物教师应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学习。该多媒体课件以声光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动画展现这一课要学习的知识。学生看完动画片后,该多媒体软件会播放细胞液、细胞核等截图图片和相关的选择项,要求学生用鼠标点击正确的选择项。学生如果选择了正确的生物概念,它会给出一个称赞的大拇指,播放赞赏的掌声;如果学生选择了错误的生物概念,它会给出一个惋惜的表情和叹息的声音,并问学生是要学习这一概念知识,还是继续答题直至答完答后再集中学习。该多媒体教学软件应用直观的声光效果,感受到了动态知识的魅力;用直观的图片效果,让学生理解到抽象概念知识的意义;应用直观的激励效果,让学生得到鼓励……这种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生物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要适当的选择教学内容,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这种教学方法能让学生迅速的理解生物的知识、迅速的感受到学习生物知识的乐趣。

  三、结合初中生的好奇心理引导学生开展生活实践

  部分生物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会用灌输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生物知识,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产生排斥的心理。学生觉得教师不尊重他们的想法,只顾完成他们自己的教学计划。生物教师要意识到,初中的学生正值青春时期,此时的初中生心理较为敏感、叛逆心强、情绪冲动。这也意味着初中生好奇心特别强。如果初中教师结合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自己发现生物问题、引导学生自主的探索生物问题,学生就会愿意自主的学习。以一名生物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植物的开花和结果》一课为例,有一名生物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人们都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这说明生物的基因有其传承性。假设现在有一株白月季、一株红月季。假设把两盆不同颜色的月季稼接起来,它会开出什么颜色的月季呢?假设给这两盆月季混合授粉,再栽培下一代的月季种子,那些月季种子会开出怎样的花朵呢?教师抛出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很多学生积极的开展实践。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对植物的根、茎、叶等相关的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比如以一名学生完成红白月季的稼接为例。这名学生发现,将红色的月季稼接到白色的月季上,白色的月季无法对红色月季的品种产生影响,稼接出来的花朵全部都是红色的月季。学生在稼接的过程中便理解到稼接这种生物技术的应用原理与意义。

  四、总结

  初中生物教师结合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自主的实践生物知识,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深入的理解理论知识,把生物理论知识与生物实践技术结合起来,使学生能自主的形成一套生物理论知识系统,提高生物知识的应用水平。

  作者:吴兆勇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葛武初级中学

初中生物教学中探究论文共9

  探究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的论文

【摘要】:新的《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给我们提供了深邃的教育思想,丰富的教育内容,非常适应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要有效地实施探究教学,必须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加以尝试。

【关键词】:探究教学体育运用

  体育课运用探究教学方法,其实质就是要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智力和社会交往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来解决问题,这一新的教学理念的运用,为体育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新的《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给我们提供了深邃的教育思想,丰富的教育内容,非常适应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笔者经过一段时间探索,认为要有效地实施探究教学,可采用以下一些策略。

  一、进行体育探究式教学要营造氛围、培养意识在小学体育课堂上,很多学生胆小害羞,有问题不敢问,有困难不敢说,甚至不敢大声回答问题,还有的不懂装懂,惟命是从,而有些体育教师也把学生当作灌输体育知识的容器,不断地向学生机械地灌输体育知识和基本技能,长期这样,学生就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参与意识,求异思维长期处于压抑状态,学生不能在体育知识的海洋里自由翱翔,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自觉的、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1、通过预习指导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体育可以采取预习的方式,教师在学生预习中列出自学提纲,提出学生所要完成的学习目标,阅读教材,学生经过查找资料,自主地获取知识,并根据体育教师提出的目标进行积极的思考。对每个问题都建立了自己的观点。通过对知识的理解、认识和探讨,形成对新知识的新认识。这样在不知不觉的认识飞跃过程中,使学生由体育知识被动地接受者变为主动的探索者。

  2、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著名的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说过:“思维总是通常开始于疑问,开始于惊奇,开始于矛盾。”的确,好奇是小学生最本质的特点,如何创设体育教学的问题情景,开发学生对体育教材探究的意识,全在于在体育教师的巧妙构思,精心启迪。在常规的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问题的不同角度和层次探究内容,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进行探究式体育教学,体育教师要摈弃师道尊严,扮好角色。

  体育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体育教师和学生双向信息交流的过程。在体育教学和体育课堂上没有绝对的权威,既如此,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就要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诱发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畅所欲言。

  1、体育教师要扮演好普通学生的角色。

  体育课探究教学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在这个过程中,体育教师和学生是合作学习的伙伴关系,是为了完成同一个体育教学目标而共同努力的合作者。体育教师要自觉地把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推向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最前沿,让学生也来承担体育教学的责任。在探究中体育教师要以普通学生的身份参与其中,放手让学生发现体育教学中的问题,不要包办代替提出问题;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师生共同分析解决问题,体育教师不要急于下结论;应放手让学生质疑和创新,千万不要让体育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所持的观点绝对化。 2、体育教师要扮演好主导角色。体育教学是一门独特的艺术,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仅仅知道自己教什么是远远不够的。更主要的是要知道该怎么教。在师生交往共同发展这一双边活动中,教师要扮演好主导这个角色,关键要在“导”字上下工夫。首先,体育教师要根据体育教学的目的要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结构来设计新颖明确的问题;其次,设计的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突出问题的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能诱发学生求知欲的萌动;再次,在体育课堂上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余地,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带着问题去学习。

  三、体育教学从本质上讲是以身体活动、对话、交流、合作为基础的建构活动,没有师生双向的相互沟通就没有体育教学,要沟通就要构建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体育教学氛围,因为只有在这种环境中,人格才得以展示,才会有学生思维的活跃和激荡。为此,要搞好体育探究教学,就要建立以下几种师生关系。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是搞好探究式体育教学的前提,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是首长,是家长;师生关系是命令和服从的关系。在向自我开放的体育课堂世界里,教师不再是长辈,学生也不再是真理的被动接受者,他们将是真理的追求者和探索者,师生之间是平等关系。

  2、建立民主的对话关系。教学民主是在教学中建立起来的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彼此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总之,探究式体育教学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它既重视结果,又强调体育知识的获取过程,既关注意义的建构,又注重应用,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差异性和探究能力,体育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熟练地驾驭教材。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体现民主、平等、真诚、友善、宽容、理解、鼓励气氛,不妨使课堂有掌声、有笑声、有辩论声,形成探究式体育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提出新颖独特的问题,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精神。

初中生物教学中探究论文共10

  一、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当中的应用

(一)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当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教育手段,应用于生物的课堂教学当中,对生物教学的开展进行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不再局限于传统教学当中的书本教学,而是利用计算机网络以及多媒体,以更加形象生动的方式将知识呈现出来。生物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学科,包含着丰富多彩的自然生物,这就需要让学生对生物知识有更直观的感受。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以将抽象化的生物知识具象的表现出来。例如只有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的细胞、细菌、微生物等,仅从个人的实验观察,得不到相对准确的结论。第三,增加生物实验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将微观抽象的生物现象具体化,可以对实验当中产生的现象进行准确而具体的分析,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加强了学生对于实验的理解,使生物实验在教学活动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因此,信息技术对初中生物教学活动的进行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整合应用

  由于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当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信息技术开始广泛应用在初中生物教学当中。在课堂教学当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收集和下载与课堂教学相关的资料,作为生物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丰富了生物教学素材,有效地拓展了书本之外的生物知识。然后,在课堂教学当中,对信息技术手段合理地进行利用,突出体现生物教学内容,让学生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了生物课堂教学的效果,将信息技术的作用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开展生物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的参与进来,利用网络、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相关生物知识的探究。教师布置相应的生物实践任务,并予以学生相应的指导,实践过程由学生自主进行。在进行传染病的研究时,围绕生物课本内容,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资料的采集,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引起传染病的原因、传播途径以及有效地预防治疗办法。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实践当中,使学生对于教学内容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通过实践活动有效地拓展了生物知识,实现了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有效整合,有利于初中生物教学的进行。

  二、加强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整合

  将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进行有效地整合,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初中生物教学的高效进行,但仍然有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首先,相互整合并不代表完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生物教学,而是在生物教学中合理地进行利用信息技术。其目的是辅助生物教学的开展,而不是完全依赖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活动。对于可以直观感受到的生物现象,例如在进行植物的光合作用课程内容教学时,就可以在课堂实验以及课外实践当中,让学生自主地对植物光合作用现象进行观察,近距离体验,根据实验当中的实际需要,对于其中发生的微观现象,可以应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进行补充。其次,在生物教学当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结合当前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对生物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师也需要加强专业素质,能够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的整合,不能一味的追求生物教学的进度,向学生传输更多的生物知识,往往会欲速则不达,使信息技术教学成为了一种传统教学工具,反而失去了信息技术教学应有的效果。教师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地进行教学引导,使学生加强自主学习,实现了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方法的有效整合。第三,信息技术并不是万能的,因此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的整合,需要与初中生物教学的具体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围绕着教学内容,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对生物教学的每个环节进行串联,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述细胞分裂和血液流动等比较抽象性的内容时,就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形象表达。而在介绍人体骨骼结构、器官构造的内容时,实体模型就能够形象地展现出来。另外,应用信息技术采集教学资料,需要进行必要的筛选,选择与教学内容符合的信息,以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实现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

  三、结论

  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教育自然也不例外。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进行,初中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深入。生物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学科,与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生物教学当中,并进行有效地整合,极大地加快了初中生物教学和改革,对初中生物教学活动的展开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陈建钰 单位: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培才中学

初中生物教学中探究论文共11

  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论文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质疑,培养学生求知欲

  人的探究动力来自于人对事物的好奇心,对事物产生的质疑,引发求知欲,从而设法去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一切有创新能力的人,最初都是以这样的方式培养起来的。化学教学也是如此,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首先要创设出问题情景,情景的创设最好是利用学生已有的化学经验或者学生已有的一些生活经验来创设,让学生产生质疑,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在探究溶液的导电性时,教师通过学生生活中最熟悉的食盐水能导电进行实验:插入电极,打开开关,小灯泡马上亮,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教师可设置问题:为什么食盐水能导电?食盐水能导电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溶液导电的原因。这样就使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得到较好地发挥。

  2.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要注重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引导

  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灵感性等特点,其中主要体现在灵活性上。一是思维方向灵活,善于从不同角度和方向思考;二是思维过程灵活,从分析到综合,从综合到分析;三是迁移能力强,能举一反三,多解求异,进行发散性思维。在教学中要学会进行多角度探究,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

  例如,在探究NaOH溶液能否跟酸性氧化物二氧化碳反应这一课题时,若学生创设的探究实验是用一个塑料矿泉水瓶或者一个铝制饮料的易拉罐做实验,先在瓶或罐中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然后向其中加入适量NaOH溶液,立即用胶布密封口,一段时间后可能出现的现象是什么?分析发生的反应,从加入物质考虑,这是学生固有的思维定势,所以学生探究出瓶或罐变瘪的现象,忽视了罐本身为“铝”与NaOH反应,产生气体,变瘪的罐又鼓起来,而塑料瓶无此现象。

  3.探究能力的培养,要加强培养学生实验创新能力和观察能力

  化学探究主要以实验探究为主,所以实验的创新能力和观察能力尤为重要,引导学生创造性的设计一些探究问题的实验,补充教材中一些演示实验的不足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从多角度去探究某个课题,观察现象,分析归纳得出科学性结论,这对学生开放性思维的培养非常重要,也能大大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例如,以教材中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排入空气中易污染空气为例,从绿色化学的角度出发,请学生设计一套实验装置解决二氧化硫污染空气的问题,从仪器的选择、安装、净化二氧化硫所用的药品,都由学生选择,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亲自体会“创新”成功的滋味。

  4.探究能力培养中应注意的问题

(1)探究能力培养中要注意学困生的培养,学困生往往在这方面能力比较低,平常他们学习懒得动脑,懒得动手,甚至调皮捣蛋,知识面比较窄,对枯燥的理论知识懒得学,不重视。如果不关注他们,他们就无从着手,问题就得不到解决,他们的学习会越来越困难。但细想一下,学困生往往有他们的优点:个性较活跃、好动、好玩、头脑也精灵。如果教师能层层诱导,引发他们到探究问题的轨道上来,他们的探究、创新设计实验能力往往很强,因此我们应注重学困生的培养,不能抛弃他们,不能埋没他们潜能的发挥。引导好,也许将来会有无数个像爱迪生、达尔文、比尔盖茨那样的顶尖人才在他们之中产生。

(2)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平常的教学中是一项艰巨、持久的工作,需要教师有耐心有恒心,特别是在化学教学中,学生探究活动的器材、药品等,教师都得准备,所以我们只有重视教育观念彻底改变,改变过去那种抱着一本教材讲到底的思想,本着对教育负责,对培养未来创新型人才负责的态度,才能完成这项工作。

(3)探究能力培养的教育,还要求我们教师不断学习,及时了解现代科学知识,掌握现代技术教学手段,了解边缘学科的知识理论,了解一些科学技术的发展,才能有能力从多学科多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也就是一种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新课标的基本宗旨是要求教师在平常教学中,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一旦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起来,学生自主学习、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得到提高,我们的教育目的就达到了。

初中生物教学中探究论文共12

  科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科学探究的论文

《科学课程标准》中规定:在科学课程中,学生将通过科学探究等方式理解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技能,体验科学过程和方法,初步理解科学本质,形成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新课程提倡的科学探究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亲自体验的过程。然而,从目前的教学实际情况看,出现了实践上的盲目性,为此,笔者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做一番阐释。

  一、研究的理论依据

  1.学生心理发展具有规律性

  从心理学角度讲,初中学生的思维是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初中学生的这种思维特征使得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将逐渐从需要具体形象作为支柱转向可以抛开具体形象而进行抽象概括。这样的心理发展特征为科学探究活动奠定了心理学基础,也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心理学依据。因此,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时进行有效的引导是必要的。

  2.现代教育观———建构主义理论

  现代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是教师的价值引导与学生自主建构的辨证统一过程。这意味着从为掌握而教向为发展而学的转变: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在交往互动中进行主动探索和自主建构,也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换———从知识的提供者变成学生学习活动的协作者、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而新课程下的学习方式主要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所以,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科学探究成了必须研究的课题。

  3.科学方法论

  科学教育本身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只有运用科学的方法才能去学习探究科学知识,只有科学的学习探究才可能产生科学的结果。所以,在引导学生科学探究时,不但要注意讲究引导方法的科学性,还要注意传授学生科学的方法———观察和实验,提高学生的科学能力和素养。

  二、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策略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笔者就从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探究验证、交流与评价等几个环节谈谈。

  1.形成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策略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创造性思维的表现。

(1)教师设疑产生问题情境。由教师引导创设问题情境,可以直接切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产生一种探究的动力,支持他们不遗余力地去探索。

(2)演示实验引发问题情境。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通过实验现象可以引发很多问题情境。例如,在讲解“物质的酸碱性”前,教师可以先准备一瓶滴有无色酚酞的试液和一瓶无色的碱液,然后将碱液滴入酚酞液中,学生看到明显的颜色变化会产生极大的兴趣,就想要问明白其中的道理。

(3)联系生活引发问题情景。在自己生活与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某些偶发事件或现象,学生常常感到有趣又无法解释,如树荫下的光斑为什么是圆的?天狗吃月亮的现象到底是怎么回事?插入水中的筷子为什么会弯折?从飞机的模型去探究飞机的升力是怎么产生的?这些都可以成为探究教学中的一些非常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2.启发学生假设的策略

  牛顿认为:“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猜想是科学发展的动力,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认识问题后,就进入新的知识领域,教师要从各个角度去指导他们观察与分析事物,活用已有的经验知识,不断思考,提出合理的假设。为了让学生更容易进入状态,教师要适时提供经验。例如在引导学生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先提供了下列两个探究性演示实验。

  实验一:拿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注入相同体积的盐水和清水,把一个新鲜的鸡蛋放在清水中,鸡蛋沉到水底,再把它放入盐水中,则鸡蛋浮在水面上。

  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同一个鸡蛋在清水中下沉,而在盐水中却浮在液面上?于是,他们猜测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实验二:每个实验小组在课前准备好一支空牙膏皮(尾端剪开)和一只玻璃杯。实验时,先让学生把牙膏管捏扁放在盛水的玻璃杯里,放手后可观察到它下沉,然后将牙膏管鼓起一些,它就能上浮。

  学生在亲身经历体验之后,定能产生疑惑:为什么同一支牙膏皮原先下沉,现在却浮起来?于是,他们提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于是,我引导:排开液体的体积乘以液体的密度等于液体的质量。通过引导,学生提出了合理的假设。

  3.探究验证阶段的引导策略

  课堂探究毕竟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的,而探究教学本身是一个开放的教学过程,只有把握好探究的开放度,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好的学习效率,同时也不挫伤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探究教学中,学生们置身于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中,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更为畅通了。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越多,反映他们对所研究对象的关注程度越深。学生的问题会比较零碎,对教师而言,怎样处理这些问题是值得探究的。对于学生的问题,一般处理方法有3种:①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②集体选择一个或几个问题,整堂课全班对这几个问题进行探究;③先选择一个问题,探究完毕后再进行下一个问题的探究,形成一个层次。

  经过反复实践,如果在一堂课内采用第①种方法,容易引起课堂混乱,给人一种“东打一拳,西打一棒”的感觉,难以体现教学的逻辑严密性。但这种方法,却可以广泛应用在课外的探究活动中去,而且效果比较好。而第②、第③种方法可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取舍,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解决学生们最感兴趣或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其他问题可作为后续活动展开。如在探究“液体内部压强跟哪些因素有关”时学生提出:可能跟液体的质量、液体的体积、液体的密度、液体的深度有关。根据具体情况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可能是否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另外猜想请到课后继续探究。

  4.学生交流引导策略

  科学探究之后组织学生认真钻研,共同探讨,这种交流不是盲目的,是以探究过程为基础,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探究的问题进行交流。美国有一位博士对下面两种情况进行比较:一是探究后立即进行交流,一是探究后不进行交流。研究结果表明:前者概念水平的发展达到更高层次,交流使认识在教学中,笔者采取分组交流与全班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即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再由各实验小组汇报交流结果,然后教师帮助汇总全班交流的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归纳概括,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中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每次学生探究后都有许多话要说。而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不尽相同,这样就激起了许多“矛盾”,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学生的个人知识),首先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引导学生总结取得了哪些经验,还有哪些不足,接着还可以探讨什么,使学生把科学探究活动向课外延伸。

  通过一段时间来的正确引导,学生形成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科学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的发展奠定了素质基础。学生虽然不能在科学课上做出像科学家一样的历史性发现,但却能让学生充满科学家一样的探索热情,享受创造性的学习乐趣。价值不在于学生得到结论,而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精神,通过科学探究,学生的科学素质以及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培养。

初中生物教学中探究论文共13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探究教学初探论文

  摘要: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本文以“食盐和纯碱的探究”为例,谈了自己在化学教学中实施探究教学的一点体会。

  关键词:化学 科学探究 情境 实验 摇能力

  探究学习是一种多层面的活动,是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自主学习;是鼓励参与,承认差异重视交流与合作的理解学习;是敢于质疑,鼓励创新的挑战学习;是以人为本,培养能力,提高素质,重视过程和方法的发展性学习。下面我就“食盐和纯碱的探究”介绍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我创设生活情境如下(视频短片):厨房中,一位小妹妹分不清这种白色固体是食盐还是纯碱的情景。随后提出问题:你能用所学知识帮助小妹妹把它区分开吗?短片放完后,同学们沉浸在短片中。引出今天的`学习课题即食盐和纯碱的探究,并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归纳后,展示小组方案。

  二、展示方案,进行实验

  方案一:各取少许白色粉末放入试管中,分别滴加稀盐酸,产生气泡的是纯碱,另一种是食盐。经过同学们讨论后,大部分同学同意该方案,这是同学们熟知的碳酸盐的鉴定反应。而其中有几名同学对该方案提出异议,在家中没有盐酸,怎么完成实验呢?我赞赏该同学的观点,该同学不仅知识掌握的牢固,还懂得从实际出发考虑问题。同学们再次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达成共识可以用醋代替盐酸,该组同学演示了该实验,现象明显。

  此时课堂气氛空前高涨,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拿出了自己小组设计的方案。

  方案二:品尝。分别取二种粉末进行品尝,咸的是食盐其余的是纯碱。展示后同学们同意该方案,也有同学提出纯碱属于盐类,它是什么味的呢?食盐味咸无可置疑,纯碱若是咸的就无法鉴别了。同学们把目光投向我,我向同学们介绍了某校名言:你听说了就知道了,你看到了便记住了,你亲自做了便理解了。为消除同学们品尝顾忌,我解释了品尝少许纯碱对人体无副作用。同学们通过品尝知道了纯碱具有涩涩的味道,这具有挑战性的、刺激性的实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鉴别热情。在此我顺势引导同学们,化学试剂品尝一定要慎重,未经允许,切记盲目品尝。

  方案三:取两种物质的溶液,分别滴加氯化钙溶液,有白色生成的是纯碱,另一种是食盐。在同学们的讨论中我鼓励各组织间进行交流,以减小同学们间存在的差异,注重培养组内合作精神增强同学们的团结意识。有同学提议滴加硫酸铜现象更明显,或使用氯化铁溶液也可以。我对同学们的提议未加以解释,我说:“你们可以试一试”。同学们做了对比实验,使用硫酸铜现象更明显。但是用氯化铁却产生大量气泡并生成红褐色沉淀,同学们百思不得其解,由于时间关系只能在课下进行探究了。

  实验探究进行的得如此深入、热烈,我内心非常高兴,这样的学习探究,不仅对学生学习起到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学生把课堂当成积极参与学习的场所,这样的学习氛围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接下来同学们展示了第四方案:取二者溶液,滴加酚酞后,变成红色的为纯碱溶液,无现象的是食盐溶液。该组成员边展示方案边解释道:“纯碱属于盐类,不属于碱类。为什么俗称纯碱呢?我们猜想是其溶液呈现碱性造成的,我们需要实验验证。”该组同学通过演示实验,能清楚地看到滴加酚酞的纯碱溶液呈现出粉红色,与猜想吻合。通过该实验同学们不仅了解到了纯碱俗名的由来,还学习了纯碱的另一特性,真是受益匪浅呀!

  其他方案呢?同学们静了下来。值得思考的是:没有上过化学课的老奶奶能区分开,我们的父母也能不采用上述方法分辨开,他们靠的什么分开的呢?我提醒同学们,同学们无一应答。我解释道:他们靠的是仔细的观察和生活经验,食盐和纯碱无论从颜色还是从颗粒大小方面是有差别的,以至手感是不同的。

  三、反思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到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该堂课的学习,我认识到教学中的不足。我们平时过多侧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忽略了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的课堂教学应一切以学生为主体,积极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实践者和研究者。

初中生物教学中探究论文共14

  物理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论文

  物理新课程标准强调自主探究学习的方式,要突出学生做,淡化教师讲,在教学中教师虽然尝试用新的教学方式,但有时却采用了放任不管,这样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而忽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事实上,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仍然有组织、调控的责任和义务。笔者认为在学生自主探究时,教师进行适时有效的指导,真正能把握好教师对学生的“干预度”,把握好自主探究与教师适度引导的平衡点,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潜能,高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一、把握引导时机

  在物理教学中,要达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探究,学会学习,教师应引导学生选择适合探究的课题,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探究的情境,在合适的时机,进行有效的指导,让学生从模仿到主动,逐步进行探究学习。

  1、首先指导预习,引导自学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课前合理指导学生预习,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握自己,思路清晰,形成系统化、条理化的知识结构,听起课来轻松愉快。八年级学生刚接触物理,开始先由教师布置预习提纲,通过学生看教材,主动去观察、联想,再过渡到由学生提问,这样由简单到复杂,使学生通过模仿、体会,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由不自觉学习慢慢变为自觉预习。

  2、在学生猜想受阻时引导

  课标要求让学生经历探索与发现的过程,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敢于思考,善于思考,并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当学生的猜想是片面的、表面的,甚至不着边际时,这时教师不能耻笑,而应及时点拔,为学生提供一个明确的探究学习的方向,并对某些无意义的猜想,逐一剖析,引导学生去伪存真,开展有效探究。

  3、在学生设计方案混乱时引导

  对于学生提出的猜想和假设是否正确,必须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探究过程是关键。学生自行探究并不等于教师放任不管,当学生设计方案不合理时,这时教师不能只向学生投向期待的目光,期待学生自我发现、自我纠正,而应及时引导学生按正确的方向进行。

  4、在分组实验疑惑不解时引导

  各小组根据设计的实验程序进行实验,收集有关信息及证据,教师除了强调实验注意事项,确保实验安全外,还应该在学生分组实验中遇到疑惑不解时,既不可越俎代庖,又不可随便敷衍了事,要以热情的态度与学生共同分析探究,以帮助学生完成任务。

  5、在问题受思维定势影响时引导

  由于初中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窄,特别是遇到综合性问题时,学生的思路难以打开,这时教师应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必要指导,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

  例如,在讲完浮力知识后,教师提出问题:除了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液体密度外,你还能想出测量液体密度的其他方法吗?以此激励学生去思考,但有的学生思维还是停留在测量质量、体积后再求密度的思维定势上,从而感到无从下手。

  这时我作如下引导:

①液体的压强中有没有涉及液体密度?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求浮力时,有没有涉及液体的密度?物体的浮沉条件中有没有涉及液体密度?通过引导,有的学生想到了用p=液gh,先测出压强p及深度h后,再求液体密度液;有的学生想到用F浮=液gV排,先求出F浮及V排后,再求液体密度液;有的学生想到用悬浮时F浮=G物,而得出物体的密度等于液体的密度来求液体密度液。

②对以上三种方法给予肯定后,我又引导:有没有测量液体密度的更快捷方法?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中漂浮时受到的浮力是否相等?浸入液体体积是否相等?能否根据浸入的体积直接标出密度值?通过引导,学生容易想到密度计可直接测量液体密度。

  二、渗透科学研究方法

  初中物理教师的主要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让学生去“学”,不能满足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会学”,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应有目的、有步骤地渗透和传授科学的研究方法,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和训练,逐步掌握最基本、最主要的科学方法,帮助学生会学,达到促进知识学习、培养能力和提高科学素质的目的。下面谈谈我的教学方法:

  1、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归纳总结出本章节的知识网络,让学生学会用列表法、图示法等归纳知识。

  2、指导学生学会巧记,如杠杆力臂的画法:一找点(支点),二画线(力的作用线),从点向线引垂线,力臂就是此线段。这样用编歌诀记忆,把枯燥乏味的知识变成趣味性知识,以至于能产生永久难忘的教学效果。

  3、教给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的具体方法,如分步观察法、重点观察法、对比观察法等,使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时有条不紊、井然有序。

  4、实验归纳法探究串联电阻,要求学生根据欧姆定律设计一个电路测出各个电阻的阻值,然后由学生进行实验而归纳得出“R总=R1+R2”的结论。

  5、控制变量法。当研究多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时,使其中一些变量保持不变,只研究剩下的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到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然后再综合各结论得到一个总结论的方法。如“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时,先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控制电阻不变,来改变电阻两边的电压并找出对应的电流,得出结论“电阻不变,导体中电流与其两端电压成正比”。再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控制电压不变,来改变电阻并找出对应的电流,得出结论“电压不变,导体中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6、类比法用水流类比电流,水压类比电压等,让学生在发现一个不太熟悉的对象与一个熟悉的对象有某些相似性时,便于学习新知识。

  7、学生做习题时,教师指导学生认真审题:分清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明确解题过程中所用公式、规律;明确探究时所用方法,使学生听得懂,学得会,操作起来更容易。

  教无定法,学无定法。除了以上方法外,还有分类比较法、等效替代法、理想模型等,这样学生可对不同课题选择合适的方法去探究。另外,在学生探究学习时,教师还要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学会读书,学会观察与思考、学会猜想与操作、学会处理分析数据、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最终使学生学会怎样去学习、去探究。

  三、倡导自主探究

  当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掌握了一定的探究方法,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解决。例如,在讲授“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内容时,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然后我给学生提供扇子、蜡烛、电吹、衣服架、夹子、海绵等器材,利用这些器材你如何尽快把一块叠放的湿毛巾晾干?因为学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一会儿各组成员分工合作,有的用火烤,有的用扇子扇,有的用力甩,有的用海绵吸水,有的同时兼用多种方法等,且很投入,实验结束后各小组分别汇报成果,这时教师只引导学生把这些方法归纳分析,得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此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由去创造。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让课堂远离一些形式的浮躁,多一些务实的探索,切实把握住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引导之间的平衡点,使学生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初中生物教学中探究论文共15

  古筝教学中审美教育探究论文

  摘要:古筝作为我国的一种传统民族乐器,有着较强的传统美学特点及审美价值。通过学习古筝,不仅可以有效地净化人们的心灵,陶冶其情操,而且还能够带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享受,培养人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培养人们对美的追求。因此在古筝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开展审美教育活动,以此来有效地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培养人们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本文分析了古筝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重要价值,介绍了在古筝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策略,希望能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古筝教学;审美教育;音乐鉴赏能力;审美能力

  所谓的审美教育,即以美作为对象,然后开展一系列的审美实践活动,在此活动中能够有效地实现审美教育目标,有效培养人们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1]。在古筝教学的过程中开展审美教育,主要是基于审美这一视觉,根据古筝教学的实际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审美观,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鉴赏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等。

  一、古筝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价值分析

(一)引导学生感受美

  由于古筝采用五声音阶定弦,旋律优美动听,因此在古筝教学的过程中开展审美教育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感受美,使其在鉴赏古筝乐曲的过程中深刻地领略到古筝所创造的优美意境,能够体会到古筝发出的优美旋律,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体会到美的存在。

(二)帮助学生鉴赏美

  在古筝教学的过程中合理地开展审美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鉴赏美,掌握古筝弹奏技术,这样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技巧,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鉴赏美。所以,在古筝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审美教育的开展,要合理地加入鉴赏美的课程,这样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审美感受,提升其鉴赏美的能力,有效地陶冶学生的情操,进而提升其综合素质。

(三)启发学生创造美

  古筝的演奏者主要是借助于情感共鸣创造出优美的乐曲,塑造良好的音乐形象,进而在演奏的过程中充分地表达出个人的情感。这样不但能够带给人们视觉及听觉上的享受,而且还能够帮助人们情感的发展。因此,在古筝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古筝乐曲的欣赏、音乐形象的塑造以及情感的交流与表达,可以有效地美化人们的心灵,更好地培养人们的思想情感,从而激发对美的追求,提升其创造美的能力[2]。

  二、古筝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策略

(一)为学生讲解古筝音乐的文化背景

  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欣赏古筝音乐,准确地把握古筝音乐的内涵,在古筝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帮助学生掌握古筝演奏的技艺,而且还要为学生讲解古筝音乐的文化背景。例如,音乐作品是何时何地产生的、具有怎样的时代特色、音乐创造者的个人简历如何等。这是由于对于每一个音乐作品而言,其并非是凭空产生的,而是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假如没有充分地了解音乐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背景,那么演奏者只是能够演奏出优美的音乐,却是无法充分、准确地表达出创作者的思想情感。通过对古筝音乐文化背景的了解,不但能够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其能够了解到音乐作品的内涵,了解到作者在音乐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情感,而且也能够使得学生在实际演奏的过程中投入情感,有效地提升演奏的表现力。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寒鸦戏水》这一古筝作品时,教师首先要为学生讲解此音乐作品的文化背景,为其介绍潮州音乐文化的基本特点。在此基础上,学生就能够大概了解此古筝作品的表现风格,在实际演奏的过程中更好地控制个人的情感,充分地表现出音乐作品的内涵以及音乐自身所具有的魅力。

(二)有效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当前,在古筝教学过程中都比较重视对审美教育的渗透,这对学生审美能力与审美意识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个人的引导作用,能够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注重审美教育的渗透。作为一种抽象艺术,音乐是无法得以形象具体的参观以及模仿的。所以,在古筝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进行反复多次的演奏示范,要能够恰当地展示出节奏的力度以及音色等[3]。如此一来,才可以帮助学生充分了解各种演奏技巧,例如滑、按、颤、勾等。所以,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演奏的技巧,了解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那么教师就必须要在古筝教学中合理地渗透审美教育,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以及审美能力,进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古筝学习的热情,有效培养其身体的协调性。而且在多次反复练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个人的演奏风格,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与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审美教育在古筝教学中的合理渗透,不但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也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音乐兴趣。通常,在古筝教育教学中所设置的与审美教育相关的课程主要包括音乐欣赏及技术原理等。这些课程的合理设置不但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审美的要点,培养其对古筝的学习兴趣,而且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对其情感的丰富与表达都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古筝教育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采用更加科学先进的`教学模式,实现对教学方法的优化,合理地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全面地提升审美教育。如此一来,就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古筝弹奏的技术,使其充分体会到古筝音乐的美好,而且学生也能够结合个人的性格特点,合理地选择一些古筝曲目,根据个人的思想情感创作出更多优秀的古筝音乐。

(四)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通过古筝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开展,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这是由于在古筝曲目中会塑造出许多不同的自然景色以及人物形象,每个形象都是一种意象,是一种情境。古筝艺术是抽象的,然而在每部古筝作品当中都会体现着作者的一些思想情感,因此在开展古筝教学时,教师要充分重视音乐语言,要将一些无形的东西形象、具体地表现出来。要借助一些具有特性的音调有效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掌握音乐作品的内涵,感受其中所存在的意境[4]。例如,在为学生讲解古曲《渔舟唱晚》时,教师首先要为学生讲解此乐曲的意境,即:夕阳西下,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渔民满载着丰收的喜悦荡浆归舟,这样就能够刻画出一幅渔舟唱晚的情境。然后,教师再为学生讲解演奏的技巧处理方式:在最初时,要以较慢的速度即“慢板”,从而以一种抒情的方式,合理地使用左手的颤以及滑音,进而能够发出优美愉悦的情调;在进入“快板”后,表达的情绪要欢快,旋律要活泼,具有层次感;尾声部分要能够充满着向往以及回忆,要带有一种含蓄深远的情绪。通过如此的指导,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乐曲的内涵,可以在实际弹奏中更好地表现出乐曲的色彩与旋律,准确掌握演奏力度以及节拍等,恰当地表现出音乐之美,有效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五)帮助学生感受意境美与仪态美

  对于每一首古筝曲目而言,其都具有良好的意境。这不仅能够充分地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考方面,而且也会表现在艺术创造方面。所以,许多年来,中国传统艺术也是一种“意象”的过程,我国哲人们都会将其思想体系认定为“境界”。在古筝曲目的演奏中充分地重视“境界”以及“意象”,能够有效地提升艺术的表现水平。所以,在古筝教育教学中,教师也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底蕴,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意境之美。例如,在古筝乐曲《渔舟唱晚》中,其表现出的是一种恬美,即“落霞与孤鹜齐飞,七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美景是恬静的安逸;而在《战台风》当中所体现出来“风狂雨暴,波浪滔天”是一种壮美。两首曲目都是描写水面的美,但是其意境却是不同的。所以,在具体的演奏中,也要根据曲目中所体现出来的不同意境感受其中所存在的美,进而能够抓住曲目的内涵,表现出曲目的思想情感,体现出其中所蕴含的意境。在古筝弹奏的过程中,想要真正地感动他人,那么演奏者必须要首先感动自己,这样就必须要用“心”地去感受与表达在乐曲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演奏者要真情流露。在演奏的过程中,演奏者不要点头晃脑或是身体僵硬,而是要在真正地掌握乐曲的意境之后,在实际演奏中做到心随情变,能够动作自然,体现出良好的仪态美。例如,在演奏《战台风》这一古筝乐曲时,为了表现出其中的气势磅礴,那么演奏者的身体动作幅度也要自然而然地加大,进而充分地体现出演奏仪态的自然美,更好地表现出曲目的内涵。

(六)实现古筝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为了能够更好地提升古筝教学的水平,那么教师就要将审美教育教学的各项活动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此来帮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充分体会到各种事物的美,领略到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培养其对古筝学习的兴趣,培养其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其所处的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使其更好地了解人际关系的美好,了解劳动的美好,有效拓展其审美视野,提升其创作欲望,进而帮助其创造出更多优秀的古筝音乐作品,体会到古筝音乐的美妙[5]。而且在古筝教学的审美教育中实现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加强教育教学活动的多样性,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培养其音乐创造能力,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在学校组织的文化艺术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由地演奏古筝音乐作品,充分展示其弹奏技能,如此一来就能够培养其思维能力,提升其音乐修养,帮助其感受美、创造美,而且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总而言之,古筝演奏有着优美的意境以及旋律,其不仅能够有效地陶冶人们的情操,净化人们的心灵,而且对人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也具有良好的培养价值。所以,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古筝的审美价值,就要在古筝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以此来有效地发挥古筝艺术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演奏技巧与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提升其音乐鉴赏能力、审美能力以及思维能力,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罗燕.论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北方音乐,,(06):141.

[2]谢可可.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初探[J].新课程:中学,,(05):117.

[3]王妮娜.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初探[J].北方音乐,,(13):118.

[4]张钰.探究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黄河之声,2016,(12):33.

[5]于芳.浅论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音乐时空,2015,(17):154.

初中生物教学中探究论文共16

  探究式学习,是指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让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探究式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可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生兴趣,使数学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数年教学实践,我谈一下对数学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的粗浅看法。

  一、探究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标教学要求打破传统教学束缚学生的做法,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给学生发展以最大的空间,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因此,传统的授受式学习不再成为唯一的学习方式,于是,探究学习与教学改革相伴而生。

  二、探究式学习的实施

  一讲到探究,我们往往想到科学领域中开展的科学研究,实际上,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投身其中研究的学习方式,应用到教学中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实施过程我们可采用以下思路:

  1.创设问题:教师可根据合适的教学内容,结合知识背景,通过合适的切入口,吊起学生胃口,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情绪处于活跃的'最佳状态。如在讲等比数列时,我是这样以一个国际象棋的传说引入的:“国王为了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要按他的要求在棋盘里放麦粒,第一个格子放一颗,以后每个格子麦粒数为前一个格子的2倍,直到第64个格子,那么,国王能办到吗?(到底需要多少麦粒呢?)”

  2.探讨问题:学而不思则罔,探究可以让学生运用知识去发现、认识未知世界,从而获得新知识,并在此过程中获得深切的体验,产生积极的情感,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欲望。面对逻辑性、系统性很强的高中数学知识,学生可利用头脑中原有的数学思想方法思考解决新问题,如新授等比数列时,我要求由学生自己思考等比数列的有关问题,学生便想到用类比等差数列去归纳其通项及性质,这个过程就是学生通过思维迁移获得新知的过程。对于探究的实施过程我们可采用学生合作的形式,要让学生自由对话、答辩、争论,教师只需在关键处加以点拨,做好巡视指导工作便可。合作探究可以促进学生思想交流,增强团结协作精神,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 3.解决问题:数学知识结构是高度严密的,而学生的想法往往又漏洞百出,有时候甚至五花八门,于是需要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多次实践,不断更新认识,不断归纳总结,最后在自学中共同探究获得新知识。教师最好根据探究结果再进行概括总结,提炼要点,进行知识梳理。如在探究等比数列中对公比的讨论,学生很难做到全面完美,需要教师要做好梳理补充工作。

  4.积极评价:活动将尽,教师要给予评价。首先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的精神,然后经过分析帮助学生找到不足,指出更新的方向。教师对学生的分析评价过程也可让学生参与,比如学生可以自评、互评,最后再由教师补充。

  5.运用知识:探究数学知识最终目的是用来解决问题,在得出科学结论后教师可趁热打铁提出一些新问题,让学生运用新获取的结论来解决,既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又可使学生感到自己努力“科学研究”的结果如此有用,以此增强学生兴趣和成就感。

  三、探究式学习需注意的问题

  探究式学习和授受式学习相比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使用频率过高可能会影响教学进度的安排,而且对于一些学生不能自主发现的进行构建的知识,不能使用探究式学习,否则只能费时费力,不但不能使学生在探究中得到锻炼和进步,还可能使其自信心受到挫败和打击。

  以探究为本的教学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掌握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研能力。探究式学习的确可以打开学生思路,发挥学生潜力,但是它的局限性要求我们不能只追求一种单一的方法来教学,应开展多样化的探究式学习,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发挥不同学习方式的特殊功效。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