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运动摆教学评语共7篇 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学评价

综合文章 时间:2022-08-19
【www.wendang123.cn - 综合文章】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物体运动摆教学评语共7篇 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学评价,供大家阅读。

物体运动摆教学评语共7篇 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学评价

物体运动摆教学评语共1

一、教学分析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是《物体运动》单元的第四课。本课围绕惯性现象,从生活中隐含着惯性特性的小游戏出发,以小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从而步步深入了解惯性的特点。 本 单元前两课学生已经了解到静止和运动相对性的一些事例,能描述出运动中物体位置的变化。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击打棋子活动、运动的小车遇到障碍 物活动来认识物体静止和运动状态改变后,运动状态的变化特点,从而认识惯性特征。这些活动动手能力强,又富有挑战性,能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充分 认识到静止和运动的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属性。联系生活实际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和生活中隐含的惯性现象相结合,使学生更全面的认识惯性现象的利 与弊。拓展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探究轻的物体和重的物体惯性不同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了解静止的物体和运动的物体都具有惯性;能通过上网、查阅书刊、向周围的人了解咨询等方式了解生活中的惯性现象;能对惯性实验中的发现和研究结果发表意见,并做到与其他同学交换意见。

  2.每个同学做到敢于提问,善于思考。小组内做到主动动手动脑热情参与,协作配合。小组间做到积极交流,敢于质疑。全班同学形成敢于质疑、善于探究、乐于动手的学习氛围;最终能将惯性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 3.知道静止和运动的物体都具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属性,这种属性是惯性,知道所有的物体都有惯性;能用所学的惯性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认识静止的物体和运动的物体都具有惯性。

四、教学难点

  通过体验活动指导学生探究所有物体都有惯性。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玻璃杯、木板、鸡蛋、课件、实物投影仪 学生准备:棋子、纸条、尺子、小车、木块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教师引导语: 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喜欢)今天和同学们做一个小游戏。

2.教师演示:大家往前看,现在桌子上放有三个盛有水的杯子,在杯子上放有一个木板,在木板上面放有三个鸡蛋,并将鸡蛋和木板下面水杯的上下位置保持一致。

3.教师引导:同学们,假如我用力推动木板,有可能会发生什么现象? 4.学生猜测:(生:鸡蛋会掉到杯子里;鸡蛋会飞出去;鸡蛋会碎。) 5.教师演示推木板。

6.教师引导:谁愿意来说一说刚才你看到了什么?(鸡蛋掉到了水杯里)大家看到了吗?(看到了)你想到了什么?(鸡蛋为什么会掉到杯子里)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1课教师板书课题: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设计意图:【为学生设计富有挑战性的游戏活动,从而让学生在游戏中产生问题,可以使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变地更加浓厚。】

(二)自主活动 探究新知 活动一:基本功练习

1.用棋子压住纸条的一端,然后迅速抽去棋子下的纸条,棋子会不会跟着纸条一起走?

2.预设:学生猜测:可能跟着走。 3.到底是不是这样,通过活动来验证。 4.小组活动。

5.教师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6.学生汇报:棋子没有跟着纸条走;棋子还是原来的状态。 7.教师引导:大家同意吗? 8.学生汇报:同意

9.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已经具备了学习杂技的能力。大家还想继续接受挑战吗?(想!)现在我们增加训练难度,进入到下一个超级体验活动。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锻炼学生快速反应的能力,让学生初步感受惯性的存在,为下一步探究击打棋子活动做好铺垫。】 活动二:超级体验活动

(一)静止的物体有惯性 1.课件出示:用尺子迅速击打摞着5枚棋子最下面的一枚,注意观察其他棋子会怎样,并在记录表中记录下来。 2.学生讨论 3.学生预测汇报。

4.到底是不是这样,我们通过活动来验证。 5.小组活动

6.教师提问:刚才的活动中你看到了什么?

7.学生汇报:被击打的棋子飞出去后,上面的棋子会竖直落下来) 8.学生演示。

9.教师提问:其他小组有没有不同意见?

10.教师小结:同学们表现的真棒,这次体验活动又挑战成功了,太了不起了!

11.教师引导:同学们,现在有一个问题要考考大家。没有击打棋子之前棋子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把棋子打出去以后棋子又是什么状态?

12.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13.学生汇报:没有击打棋子之前棋子是静止的状态,把棋子打出去以后棋子也是静止的状态

  教师板书:静止的物体有保持静止的属性

  设 计意图:【这个环节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教师用简洁的语言提出了活动的要求,指导学生如何通过体验活动掌握静止的物体可以保持静止的状态。同时通过小组 汇报,既体现了小组内的合作活动过程,也在小组之间进行了交流。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能力也得到了培 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有所增强,提高了学生探究的热情。在探究活动中,教师为学生选择提供的材料有很强的典型性,体现了材料和科学概念之间的关联性, 使学生的探究学习更有效。】 超级体验活动

(二)运动的物体有惯性

1.教师引导:像运动的物体会不会也具备这种属性呢?(出示课件) 2.学生预测:可能会运动

3.教师引导:让我们再次进入超级体验活动。(出示课件)将红方块竖直放在小车上,推动小车做平行运动,注意观察小车在遇到障碍物后会怎样,并在记录表中记录下来。 4.学生小组活动

5.教师引导:刚才的活动中你有什么发现?

6.学生汇报:小车遇到障碍物停止后,小车上的红方块会向前倾倒。 7.学生演示

8.教师提问:其他小组有没有不同意见?

9.教师引导:同学们,想一想:没有碰到障碍物之前的小车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状态,车上的红方块是什么状态?碰到障碍物后的小车又是什么状态,车上的红方块又是什么状态? 10.学生讨论交流 11.学生汇报:没有碰到障碍物之前的小车是运动的状态,车上的红方块也是运动的状态;碰到障碍物后的小车是静止的状态,车上的红方块还保持一种运动的状态。所以红方块倾斜的方向是向前的。 12.教师引导: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例子呢? 13.学生汇报

14.教师板书:运动的物体有保持运动的属性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学生在认识静止的物体有保持静止状态的属性后,进一步认识运动的物体也有保持运动状态的属性。从而使学生对静止和运动的物体都具有惯性的特点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15.教师引导:通过以上体验活动你有什么发现?

16.学生汇报:物体都具有保持它原来运动(或静止)状态的属性,这种属性称为惯性。

17.教师引导:现在,大家能不能解释刚才“单手飞鸡蛋”的原因呢? 18.学生汇报:由于受到惯性的作用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能用课上所学的知识解决课上出现的问题,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并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联系生活 实际应用

1.教师引导:同学们,惯性现象在生活中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在生活中你都见到过哪些惯性现象? 2.学生举例 3.教师引导:其实生活中出现惯性现象的地方有很多,一起来看一下。(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教师除了提供书上的图片跳远、系安全带、自行车下坡行驶的图片以外,还提供了跨栏、滑冰、坐车要抓紧扶手、骑车要减速慢行的图片。旨在让学生了解更多生活中惯性产生的利与弊,让学生认识到惯性在生活中有利有弊。】

3.教师提问:大家想一想,惯性在生活中会带来哪些有利的方面? 4.学生汇报

5.教师提问:惯性在生活中会带来哪些不利的影响呢? 6.学生汇报

7.教师提问:我们应该怎样减少惯性带来的不利影响呢? 8.学生汇报

9.教师小结:希望同学们平时做个有心人,尽量减少惯性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不利的影响。

  设计意图:【惯性在生活中会带来哪些不利的影响?如何减少惯性带来的不利影响?本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认识到有些由于惯性产生的不便是可以减少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从身边、从自己做起,减少惯性带来的不利影响,更好地加强安全保护意识。】

(四)畅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活动的反思与总结,让学生在玩中有所学,乐中有所得,使学生的认知和体验获得质的飞跃。】

(五)课后拓展延伸

  教师引导:课下请同学们继续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课件出示) 轻的物体和重的物体产生的惯性一样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继续了解物体的轻重和惯性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再带着新问题走出教室,给学生留下 “悬念”,把课堂上引发的科学问题延伸到课外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又让他们体会到了科学的无穷奥妙,从而激发起他们探究的欲望。】

  七.板书设计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静止(或运动)的物体都有改变原来运动状态的属性,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物体运动摆教学评语共2

  物体的运动方式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根据运动轨迹总结出物体有移动、转动、滚动、振动和摆动着五种运动方式; 2.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物体运动方式的特点; 3.能够找出物体运动方式之间存在的异同点;

  4.能够用集合的方法表现出移动、转动和滚动之间的关系。 情感、特点和价值观

  1.会自然界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运用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2.透科学自然观,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

  3.生活中的现象能认真思考。乐于观察,善于提问。 科学知识

  1.道移动、转动、滚动、振动和摆动的运动特点和异同。 2.识到各种运动方式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物体有移动、转动、滚动、振动和摆动着五种运动方式;

  难点:知道移动、转动、滚动、振动和摆动的运动特点和异同。知道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 教学准备:

  教师:物体运动的相关资料

  学生:木块、纸风车、单摆装置、易拉罐、塑料尺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纸风车:谁会玩这个小风车? 2.学生上讲台演示风车的玩法。

3.让学生将自带的玩具在小组内相互交换着玩一玩,看看哪些玩具会运动。是怎样运动的。 4.学生汇报自己玩玩具的情况,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方式。 教师随机板书课题。

二、探究活动 1.(出示小木块、易拉罐、钢尺、纸风车、橡皮筋、单摆装置等简单材料)想一想,怎样可以让它们运动起来?

2.小组讨论交流研究方法。

3.小组合作探究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探究结果。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小组的探究结果,可以给物体的运动方式起名,可以用笔画出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得出物体运动的几种方式并出示。

  转动(旋转运动)移动(直线运动)滚动(转动加移动)摆动(弧形运动)

5.实践应用,判断物体的运动方式。 (1)教师出示图片:

→这些运动的物体它们的运动方式一样吗? (2)学生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

(3)学生汇报小组交流情况,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出示)。

  本课总结:物体的运动方式主要有:移动、转动、滚动、摆动、振动各种运动方式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往往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复杂的运动可以包含多种运动方式。

三、拓展活动

  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运动时存在着多种运动方式?

  板书设计:

12、物体的运动方式

1、物体的运动方式:移动、转动、滚动、振动和摆动着五种运动方式;

2、各种运动方式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往往是相互鲁迅的,一个复杂的运动方式可能包含多种简单的运动方式

  教学反思:

  1.讲究“层次性”是这节课的一个特点,问题的层次性、探究深度(思维)的层次性、兴趣的层次性,所以学生学习时不疲惫,轻松愉快,,教学效率较高。

  2.中年级的学生学科学,进行科学探究,预设目标较过高和过低都不好,目标的预设也要动态生成,一切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学习前,他们有自己关于运动方式的原有经验,我们还是倾向于在自我建构的基础上,能达到怎样的程度就达到怎样的程度,重在经历探究的过程,感受一定的探究方法,感受探究学习的乐趣。

  3.教师在引导和提问时,要注意问题的目的性和语言的准确性,对于学生的看法和观点,要多使用鼓励性、启发性的语言,以增强学生的自行心和探究欲。

  4.尽量体现探究指导的价值。孩子们的探究要指导吗,怎样指导。新课程提倡让孩子们自主的去学习探究,有些老师就认为指导型的探究课价值就不高了,就不能体现新课程的思想了,我认为这样的认识是片面的,低中年级的儿童学科学,进行科学探究还是要以指导为主,不能放的太开,探究的根基打不牢,就想“飞”起来自己探究是不现实的,所以老师还是要该指导的就指导,该告诉的就要告诉,不能因噎废食。那么怎样指导呢?要注意指导孩子们思考着探究,要有目的,方法在讨论的基础上尽量科学;要注意培养儿童探究的品质――认真、细致、团结、合作。探究活动的设计要层层深入 ,使之符合学生 认知规律。

  总之,让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自我需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保持他们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科学探究永无止境,学习科学探究不但要学习科学方法更重要是学习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这样将影响学生的一生,这就要求学生向科学家那样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知识,经历感悟经历探索经历挫折,经历知识的积累过程,并成为知识的再发现者,从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科学探究的素养。

物体运动摆教学评语共3

《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教学设计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课标分析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中关于“力与运动”的课程内容分为三部分,共7条,其中“位置与运动”3条,“常见的力”2条,“简单机械”2条。《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可以承载以下3条内容。“位置与运动”1条: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与快慢。常见的力2条:

1、知道推拉可以使物体的运动发生变化,推和拉都是力,力有大小和方向。

2、知道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力,如风力、水力、重力、弹力、浮力、摩擦力等。

(二)教材分析

1、《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 是小学科学河北版四年级上册力与运动单元的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位置和运动的基础上设计的, 是本册书的核心单元本单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力与运动的关系。 本课在认识了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之后, 继续研究物体由静止到运动再到静止的问题, 帮助学生从另一角度体验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对教材的处理

(1)为方便在室内观察, 活动 1 的材料由自行车换成小车。

(2) 课时由 1 课时变成 2 课时目的是为了引领学生更完整而深入的经历科学探究过程。

(三)学生分析

1、学生对常见的力有了一定的了解。 加上学生已经经历了探究让小球动起来的活动过程, 体会到力能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 所以经历设想让运动物体停下来的方法及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设想是否正确对学生来说并不难。

2、四年级学生接触科学课一年的时间, 学生对探究的过程、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 科学的思维方式还没有形成。 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科学概念对学生来说有很大困难。

(四)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1)引导学生设想出多种使运动着的小车、风车、乒乓球停下来的方法。

(2)使学生经历通过实验证明使这三种运动的物体停下来的方法是否正确的探究过程。 (3)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描述实验中产生的现象。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学生想出多种让运动物体停下来的方法,培养学生乐于思考的科学态度。 (2)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愿意与其他同学交流想法的情感。

3、知识目标

(1)能用实验说明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由运动变为静止。 (2)能意识到阻碍物体运动的力为阻力。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经历探究使运动着的小车、风车、乒乓球停下来的过程,体验出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由运动变为静止。

  教学难点:实事求是地描述并记录实验中产生的现象。体会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

(六)教学策略

  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与规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 有效地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我在教学中主要运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实验教学法 提供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身边常见的材料, 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实验探究, 有利于学生想出更多让物体停下来的方法。

2、分析归纳法 学生经历探究式教学活动, 从中发现并记录所观察到的现象。 其目的是让学生能从现象中获得科学概念。 所以我在教学活动中尤其重视引导学生分析现象, 在现象中发现规律。

3、讨论法: 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 让每一位学生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见解, 吸收别人的方法、学会交流与合作。

4、启发式教学法: 课堂教学中在观察现象的基础上, 通过设计几个有层次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 进而得出科学概念。

(七)教学用具

1、教师准备材料:小车、风车、砂纸、乒乓球、光滑的纸、磁铁、钩码、大头针、记录单。

2、学生准备材料:毛巾、笔、米、书、橡皮等。

3、媒体准备:展台、物体运动的课件。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提出研究问题

  首先出示小车、风车、乒乓球运动的画面,接着提出问题你有办法使他们停下来吗?引领学生进入本课的研究并板书课题《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

(二)设想方法、制定实验计划 第一环节:

1、出示材料

  逐个出示教师准备的材料和学生准备的材料,在学生设想使三种物体停下来的方法之前介绍材料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现有材料的基础上去想办法,避免造成在课堂上学生有办法而无材料进行实验的状况。

2、出示并讲解记录单:记录单我是这样设计的

(1)标题让运动的小车、乒乓球、风车停下来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选择要研究的物体,想研究哪个就把它圈起来。

(2)“设想让它停下来的方法一栏”,鼓励学生设想出多种方法。

(3)“用到什么力”这一项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分析力是使运动的物体停下来的原因。 (4)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设计了实验现象一栏,有两部分内容“没停下来”和“停下来”这是对实验现象的初步观察并做出选择。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的观察“停下来”一栏设计了两项内容“速度快”和“速度慢”在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实事求是的做出选择。这两项内容对启发学生分析摩擦力大小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5)最后标题前的横线引导学生分析力使运动的物体停下来。

3、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1)选定研究对象: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基础上选定一种物体来研究如有充足的时间可以研究其他物体。

(2)选择所需材料:小组长负责取材料。

(3)设想使物体停下来的方法并记录在记录单上。

(三)分工合作、进行实验验证

1、引导学生验证,设想的方法是否能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并将实验现象实事求是的记录下来。

2、引导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想出更多的使运动着的物体停下来的方法。 以上两点都是在学生实验中我巡视的重点。

(四)汇报交流、收集整理信息

1、为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便于学生间倾听和交流,每组派2名学生作代表汇报,一名按记录单的内容说并用投影展示记录单,另一名将实验方法演示出来。例如让运动着的乒乓球停下来的方法学生们能想到以下几种:a用手按 b毛巾路面 c光滑路面 d桌面慢停 e围坑 f东西挡(演示)

2、学生汇报用什么力使运动的物体停下来。

(五)分析现象、得出科学概念

  引导学生意识到阻碍物体运动的力为阻力。我设计了3个问题:

(1)首先提出问题:“为什么大家的这么多方法都可以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呢?”学生通过分析记录单“用到什么力”一栏,很容易意识到是力使运动的物体停下来的。

(2)追问:这些力对运动着的物体起到了什么作用?目的是引导学生归纳出这些力对运动着的物体起到阻碍作用。

(3)然后让学生给阻碍物体运动的力起个名字!学生很容易说出“阻力”并板书“阻力”这样学生们会在我的引导下一步步接近科学概念。

(六)设疑激趣、拓展思维空间 根据实验中小车、风车、乒乓球不对它们施加任何外力它们也能停下来这一现象,提出问题:是谁阻碍了物体的运动?这种特殊的阻力应该是什么力呢? 第二环节:指导学生认识摩擦力是使物体停止运动的一种阻力。 (1)教师演示并叙述,同学们,运动的乒乓球在不给它人为施力,它是否会一直转下去呢? (2)接着,组织学生讨论:不人为施力的物体是否受到阻力呢?你是怎样想的? (3)运动的乒乓球自己会停下来吗?自己体验一下? (4)分组讨论后让学生说出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5)实验小结:乒乓球在桌面上滚动一段距离后,会停下来,这说明在乒乓球和桌面间存在着一种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课件出示摩擦力的概念) 师讲述:摩擦力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只要是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都会产生摩擦力,如乒乓球与桌面,风车转轴处都存在摩擦力。提问:你能从生活中找到更多的例子吗?怎样才能感受到摩擦力的存在?不同物体间摩擦力相同吗?

  对于第一个问题,同学们很容易就能找到答案,后两个就有些困难。为解决第二个问题,我充分利用课本插图,让学生模仿着去做,看手有什么感觉。假设没有摩擦力的存在,情况又是怎样的?通过感受和设想,使学生明确摩擦力确实存在。 为更好的解决第三个问题,我让同学们用试验去验证在光滑程度不同的表面上拉动物体前进的力是否相同?

  1。 让个别学生说出自己实验的方法。

  2。 接下来让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3。 学生分组实验完毕后,抽学生汇报实验过程及其结果。(课件出示) a) 你是怎样做这个实验的? b) 实验中看到了什么现象? c) 实验结果怎样?

  d) 通过实验的楚什么结论?

  4。 实验小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摩擦力也可以是运动的物体停下来,而且摩擦力的大小与表面光滑程度有关。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提出设想,自己设计实验,自主探索,自己叙述实验过程,得出实验结论。这符合当代开放式的,学生主动去探索的教学思想。在本部分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动脑、合作学习的教学氛围。】 第三环节:指导学生认识摩擦力的作用。

  1。 谈话:同学们,摩擦力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 2。 请同学观察42页课本插图讨论: a) 图中是那些物体?

  b) 它们是不是利用了摩擦力?利用摩擦力能做什么? c) 在生产和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摩擦力?

  3。 抽学生说后教师小结:摩擦力在生活中被普遍应用的,有些摩擦对人有益,有些对我们无益,因此我们需要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无益摩擦。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在学生得出实现结论后,让学生说出摩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摩擦这一现象的理解,是学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开拓了思维】。

(七)总结谈话

  老师知道,同学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但是课堂上的时间是很有限的。老师这里有个建议,以“假如没有摩擦力”为题,写一篇科学幻想作文,或画一幅科学幻想画,也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没有摩擦力的世界。

【本部分的设计意图是:通过谈话,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好、用好科学知识的信心,使学生更加投入地参与学习活动中去。】

三、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后记

  在准备《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一课时,我力求让学生体验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观察与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提出进一步要研究的问题。整堂课主要设计了3个活动:

1、寻找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的方法。

2、感知和寻找摩擦力。

3、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前两个活动是重点。

一、激发学生兴趣

  导入部分,先让同学们观看感兴趣的幽默短片,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短片引出问题,如何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并通过短片主人公的要求,过渡到第一个实验,寻找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的方法,并记录在记录卡上。

二、自主探索,感知新知

  本环节通过两个实验活动来感知什么上阻力,什么事摩擦力。

(1)通过短片主人公提出的要求,用小球来实验,找到能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的方法。在本环节的处理上,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大胆假设、制定计划、实验与观察。在学生汇报时,选择一个小组派代表来汇报。有不足的再找其他同学补充。

(2)由主人公观察实验过程,积极思考提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小球会自然而然的停下”引出第二个实验,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并通过观看短片来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课下搜查知识,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结尾部分我是采取拓展形式,让学生课下搜查有关摩擦力的信息,找到我们生活中还有那些利用或减小摩擦力的例子。 不足:

  本课的处理过程中,能够整体把握教材,但在第二个活动之前,引语设计不够巧妙,没能让孩子自己发现摩擦力,说出摩擦力。在这种情况下,没能及时调整更好的引导方法。而是从正面给出了摩擦力的定义。之后由于前面浪费时间较多,删掉了同学们亲身感受摩擦力的小活动,没能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摩擦力。

  在以后的教学,充分考虑课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好调整。提高自身素质,锻炼课堂调控能力。

物体运动摆教学评语共4

  认识物体的运动 教学反思

  人们常说“有竞争,才有进步。”也根据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竞争策略,激励他们学习已经越来越普遍。众所周知,对于小学生来说,经过激励的学习行为与未经激励的学习行为其效果大不相同,而且在诸多可对小学生生产生激励作用的因素中,竞争对儿童的激励作用很大。鉴于此,我常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置身于竞争的情景,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巧妙运用竞争策略,进行科学探究 “怀疑,是探索的动力”。根据小学生好奇特点,创设竞争情景……例如在教 《认识物体的运动》这一课时,让他们比一比谁发现的问题多,谁的问题最有探索意义,诱导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去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发现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多思善想。

1、本课以“是哪辆列车开动”为情景引入,让学生通过一些较为简单的活动,认识物体的运动,知道物体运动时位置会发生变化;同时,要求学生观察、了解常见的几种运动方式;最后通过学生身边容易找到的材料,模仿几种物体的运动,加深学生对物体运动的认识。

2、通过观察物体的运动知道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特点和分辨物体不同的运动方式,培养观察记录、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并意识到身边处处有科学。

3、从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对一个常见的现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身边各种物体运动时的变化,分析物体运动的共同特点以及运动方式的不同,并尝试利用简单的材料模仿物体的几种运动方式。

  总之,我在《认识物体的运动》让激发学生认识物体运动的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物体运动摆教学评语共5

《动能定理在单物体多运动过程中的应用》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能熟练应用动能定理求解单物体多运动过程问题。 【重点难点】 动能定理在单物体多运动过程中的应用

【学法指导】 归纳 总结 【知识梳理】

1、动能

(1)定义:物体由于______而具有的能 (2)表达式:Ek=______ (3)单位:动能的单位是_______ (4)标矢性:动能是_______,只有正值。

(5)相对性:由于速度具有相对性,所以动能具有_______,大小与参考系的选取有关。中学物理中,一般选取_______为参考系。

2、动能定理

(1)内容:在一个过程中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________ ___。 (2)表达式:W=_____________;物理意义:____ _的功是物体动能变化的量度。 (3)因果关系:合外力的功是引起物体 的原因。 (4)与动能的关系:W>0 物体的动能____ W<0 物体的动能____ W=0 物体的动能____ (5)适用条件:动能定理既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_______ __;既适用于恒力做功,也适用于________ _。 【探究】用动能定理求解单物体多过程问题

  如图所示装置由AB、BC、CD三段轨道组成,轨道交接处均由很小的圆弧平滑连接,其中轨道AB、CD段是光滑的,水平轨道BC的长度s=5m,轨道CD足够长且倾角θ=37°,A、D两点离轨道BC的高度分别为h1=、h2=现让质量为m的小滑块自A点由静止释放.已知小滑块与轨道BC间的动摩擦因数μ=,重力加速度g取10 m/s,sin37°=,cos37°=求:小滑块第一次到达D点时的速度大小;

【互动探究】若轨道CD段不光滑,动摩擦因数也为μ=,试求小滑块在CD段上滑的最大高度h3.方法总结:使用动能定理求解单物体多运动过程问题的方法

  2? ? ? ? ?

1、了解由哪些过程构成,选哪个过程研究;

2、分析每个过程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运动情况;

3、各个力做功有何特点,对动能的变化有无贡献;

4、从总体上把握全过程,按受力分析顺序表达出各力在各阶段做功的总功,

5、对所研究的过程运用动能定理列方程。 找出初、末状态的动能;

【反馈训练】

1.质量为m的物体从地面上方H高处无初速释放,陷入地面的深度为h,如图所示,在此过程中(

)

  A.重力对物体做功为mgH B.重力对物体做功为mg(H+h) C.合力对物体做的总功为零 D.地面对物体的平均阻力为mg(H+h)/h

2.如图所示,轻弹簧左端固定在竖直墙上,右端点在O位置.质量为m的物块A(可视为质点)以初速度v0从距O点右方x0的P点处向左运动,与弹簧接触后压缩弹簧,将弹簧右端压到O′点位置后, A又被弹簧弹回,A离开弹簧后, 恰好回到P点,物块A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求: (1)物块A从P点出发又回到P点的过程, 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 (2)O点和O′点间的距离x1.

【课后作业】 课本P83页的练习题

物体运动摆教学评语共6

  在进行本课的时候,我首先对于上节课的学习进行了复习,运用上节课学习的惯性的知识,学生进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比如跳远,泼水等。虽然我认识这些是非常简单的知识运用,但是学生来说,他们还是比较的困难的。有相当的部分的同学没有运用合适的语言进行解释。我想学生在运用知识的方面有待提高。还有事学生需要将所学的知识进行记忆,只有记住,学生才有可能进行运用。因此学生不仅需要进行对于知识的理解,还有需要学生记住相关的知识,这样学生既有记忆,又有理解,那么学生在运用知识的时候就会遂心应手了。

  在进行本课学习的时候,我首先出示各种运动方式的物体的图片,这些图片包括:风扇,推木箱、秋千、运动的汽车。通过这些图片,学生判断它们的运动方式是什么,并且用图画出它们的示意图。这样进行学生可能还是不知道怎样去做,因为在一班,让学生进行做的时候,学生画的图乱七八糟,因此我在二班稍微改变了一下,首先给予学生了一个例子,用平移名称,及示意图作为例子,这样学生就较为容易进行画图和判断。果然学生在二班的表现比在一班好一些。

  本打算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各种物体玩法,进行探究物体的运动方式,这些物体包括:尺子,橡皮筋、木块、风车、易拉罐,单摆等物体。通过这些物体运动方式研究,学生在玩中去发现各种各样的运动的方式。但是我这个学期才接过这个年级,我对于学生组织上有些问题尚待解决,因此我没有组织学生进行边玩边探究的活动。现在想来,如果没有完全的准备好,我还是首先运用比较稳妥的方式进行活动。虽然只是运用学生眼睛进行观察和脑筋进行思考判断,但是我认为这样的效果还是比较组织不好的情况下进行活动要强。

物体运动摆教学评语共7

“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学设计与评析

  江苏省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

  张俊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的第二课。本课的设计意图是通过让学生玩木块、风车、易拉罐、塑料尺、橡皮筋、秋千等材料,使它们运动起来,引导学生从总体上了解物体的运动方式有移动、转动、滚动、振动、摆动等,并对物体运动的方式及其特点进行研究,使他们知道移动、转动、滚动、振动、摆动的特点。

  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看到了许多不同的物体不同的运动方式,如风车的转动、汽车轮子的滚动、秋千的摆动等,对一些简单物体运动的形态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只是他们的认识还不够深入、系统,对物体运动方式的本质特点还不很清楚。在教学中,必须抓住学生认识模糊的地方设置认知的阶梯,化连续、复杂的运动为定格、简单的运动,引导学生利用各种不同的实验材料由浅入深地观察、感知、认识、分析它们的运动方式及其特点。

  基于以上分析,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过程与方法

  能够观察出物体在移动、转动、滚动、振动和摆动这五种运动方式; 能够用图示法表示出五种运动方式的特点; 能够找出物体运动方式之间的异同点。 ●知识与技能

  了解移动、转动、滚动、振动和摆动的运动特点和异同点;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让物体运动起来; 知道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自然界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动手玩的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体会到“科学源于生活”。 材料准备:

  溜溜球、小风车、带细线小木块、乒乓球、空易拉罐、橡皮筋、塑料尺、气球、竹蜻蜓等,学生自带的各种会动小玩具。

  教学过程

(一)由玩入境,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方式。

1、讲述:(先后出示玩具小风车、小皮球)你们平时玩过没有?谁来说说平时你们都是怎么玩的?

2、学生回答。并上台玩给全班同学看看。

3、小结:好不好玩,怎样好玩?(关键引入 “它们会动”)

4、上节课老师让你们每人带一件小玩具,都带来了没有?下面我们就在同组中相互交换着玩一玩,看看哪些玩具是会动的?怎样动的?

5、学生自由玩玩具。(教师和学生一起玩)

6、刚才小朋友们玩得真开心!下面谁来说说你玩得玩具会不会动?怎样动的?(可引入“运动的方式”)

7、学生汇报交流。

【点评】材料是孩子们进行科学学习必不可少的东西,有了材料大家才有“玩”——探究的东西,所以准备材料很重要,可是如何准备呢?科学探究中的材料并不是一定都需要老师去给大家准备,那多累呢,而且效果不会太好,发动孩子们准备材料,让孩子们养成带材料来上科学课的好习惯,孩子们对自己带的东西“格外珍惜”,有感情。老师就是要注意,平时就要训练,加强评价激励,教学效率会得到提高。

(二)自由探究,定向了解物体的运动方式。

1、师:刚才小朋友们玩的是玩具,比较容易,下面老师对你们要求高一点啦?老师这提供了几种材料,小组交换一下意见,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四种材料来研究。

2、每组由一名代表上台来选材料。

3、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你们要研究的材料,想一想,怎样可以让它们动起来,看谁的发现“它们运动的方式”最多?

4、想好了没有?谁来说说你们是怎样想的?

5、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

6、你们的想法真多,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试试吧!请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

7、学生自由研究。(教师巡视,并认真地参与一两组的研究)

8、研究好了没有?哪小组来说说你们的研究情况?

9、学生汇报交流。

【点评】孩子们探究,往往就探究而探究,表现在,动手研究前缺乏思考,缺乏对动手目的的思考,我们认为,培养孩子们思考着动手探究很重要,思考成熟了,方向和目的也就明确了。为什么在许多的课堂上会出现“乱场”的现象呢——孩子们只关注于自己的玩,没有目的,没有方向,等玩够了,还不知道自己干了什么。就是因为老师不关注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去玩,有准备的去玩,思考着玩。只有经过多次反复的训练孩子们这样——思考着有准备的去玩探究的习惯,孩子们的科学探究才更有效。

(三)活动身体,尝试玩出各种运动方式。

1、刚才同学研究得真认真!感觉有点累吗?下面我们来活动活动身体,看看我们的身体能作出几种运动方式,好不好?

2、学生活动身体,作出各种运动方式。

3、谁来说说你刚才做了哪几种运动?

4、学生汇报交流。

5、小朋友们真得很善于研究,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有趣的科学现象。今天我们研究了“物体的运动方式”,小朋友们发现了许多,在研究中有不少收获,肯定也有很多有体会,希望同学们能把自己的体会写成一篇日记,好不好?

【点评】这个玩的环节在实际教学时,起到了较好的效果,是因为跳舞的小孩这个玩具有意思,吸引人,材料选得好,孩子们乐于来观察分析。也激发孩子们来尝试和小人一起跳舞的欲望。

  成功点击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的刺激是兴趣。”只有在打动学生,震撼学生的心灵,满足其喜好时,才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积极地、主动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之中。“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但我们大人总认为孩子们的玩就是“胡闹”“瞎搞”,而实际上孩子们能从“玩”中学到许多我们用“教”无法给予的东西。只要我们引导得当,使他们的“胡闹”“瞎搞”变得有目的、有计划、讲方法,让他们在乐此不彼的“玩”中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相信孩子们一定会玩出名堂、玩出水平、玩出真知!

  这节课的设计,摆脱了教材的束缚,一改过去的教法,首先让学生玩各种玩具,让学生边玩边仔细观察哪些玩具会运动?怎样运动的?接着又出示一组材料,学生凭兴趣自由选择,想一想,怎样可以让它们运动起来?最后又让学生跟着歌曲“健康歌”自由活动身体,尝试做出各种运动。整堂课教者设计了一个又一个“玩”的活动,学生兴趣空前高涨,研究得特别起劲,他们不但轻松地掌握了本课的知识目标,而且还亲身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产生这样的效果实际上得益于一个个“玩”的游戏,只不过由“玩”得“实在”,学生实现了认知迁移。

  从一个个“玩”的活动中研究科学,这对小学生来说也很意外,平时谁会注意这个问题呢?可这正是身边的科学,这本身就给儿童一种启示:身边就有科学,熟悉的东西也含有科学,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和思考!因此,我们要谨防“科学”和“科学探究”过于神秘化,让孩子们在“玩”中学习,我们的科学教育的时空和资源将是无限的,它的潜力也是无量的!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