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调研报告(共3篇)

综合文章 时间:2021-09-10
【www.wendang123.cn - 综合文章】

第1篇:大学生社会调研报告

关于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

及大学生就业建议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而作为一名即将毕业面临找工作的大学生,我们也尤为关注大学生就业实际情况及就业选择的问题。因此,针对此问题我们做了完整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①外企是大学生就业的首选;②大学生期望收益越高就业概率越低;③大学生普遍期望能留在主城区工作。

一、调查分析:五种因素影响毕业生就业

通过调查的结果,经过详细的分析发现,影响毕业生择业行为的因素可以分为五类:

因素一: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影响大学生择业取向

为了了解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取向,调查小组在问卷中设计了以下4个问题:①是否愿意到农村工作?②是否愿意留在西部地区工作?③最想去什么样的地区工作?④最想去什么样的单位工作?

调查结果发现,将近八成的学生不愿意到农村就业;部分学生愿意去西部就业;大中城市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相比较国有企业,大学毕业生更多倾向于外资企业。

%的大学生愿意到农村就业,而%的学生不愿意去,也就是说有将近八成的学生不愿意到农村就业。从性别来看,男生愿意去农村工作的比例比女生高出5个百分点。%的毕业生表示愿意去西部工作,这比一般人想象的比例要更高些,因为西部地区并不等于农村地区,特别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国家西部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显得落后,因此,65%的毕业生最愿意到沿海地区工作。由于学生最看重的是发展前景,而沿海地区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市场化程度,为大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相比较国有企业,大学毕业生更多倾向于外资企业。调查小组将单位划分为8类,即党政机关、国有大中型企业、外企、乡镇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机构、学校和其他。调查结果显示:“外企”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单位,占近30%。实际上,最近十几年来,外企一直受到学子们的青睐。同时 “党政机关”的吸引力更加强烈,不少地区掀起的“公务员热潮”也更加证实了这一点。究其原因,调查小组分析认为,除工作相对稳定外,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公务员是个非常体面的职业。“高新技术企业”排在了第三位,超过“国有大中型企业”,这与我国近年来重视科技发展,为高新技术企业制定人才优惠政策密切相关,也与高新技术企业的待遇有关。尽管近年来国有大中型企业不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仅排在第四位,但仍然是吸纳大学毕业生的主要力量之一。

调查小组分析认为,择业取向的形成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受到个人因素如偏好、理想、能力等的影响,也受到家庭因素比如父母职业、家庭收入等的影响,更受到社会因素比如劳动力市场状况、经济景气程度等的影响。如果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取向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则可以说个体和家庭因素的影响大;如果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取向表现出很高的一致性,则可以说是社会因素的影响大。从调查统计可知,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表现出了比较高的一致性,因此可以推断社会经济环境对他们的择业意识和择业行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调查小组认为,现阶段大学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存在着明显的倾向性:大部分同学更看重未来的发展前景,愿意到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和单位工作。从大学毕业生就业倾向的普遍性可以看出,一种大的经济环境背景在制约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行为。

因素二:家庭经济状况,是择业时形成风险偏好的重要因素

在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风险约束下,大学生以职业价值最大化为择业目标。大学生择业时随着家庭财富的增多,选择更具风险性职业的可能性增加。调查小组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发现家庭经济状况不同的毕业生对待职业风险的态度是不同的,外企和高新技术企业收入相对较高,风险较大,富裕群体在择业时更倾向于“外企”、“高新技术企业”,比其他群体高出3个百分点。而其他群体对收入一般、风险较小的职业选择概率较大,如党政机关、学校和科研部门等。

因素三:联系单位个数越多,就业概率越高;期望收益越高,就业概率越低

从工作搜寻的角度分析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行为,是调查小组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另一个切入点。调查小组通过“信息和获取信息的途径”、“期望工资水平和搜寻成本”和“搜寻密度和搜寻广度”这三个方面,将大学毕业生工作搜寻行为细化和量化,研究结果发现,性别、专业属性的不同,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搜寻行为。比如,男生的搜寻努力程度要比女生高,非师范类专业的毕业生的搜寻努力程度要比师范类专业的毕业生高;学校所在不同地区的毕业生其工作搜寻行为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东部地区毕业生的搜寻努力程度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而中部地区的毕业生期望收益过高是就业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调查小组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大学毕业生联系单位个数每增加一个,其接受工作的概率就能提高2%,大学毕业生着重联系单位个数每增加一个,其接受工作的概率将提高%。从“第一年期望的月工资水平”的系数符号和“搜寻成本”的系数符号反映期望工资越高,搜寻成本越大,接受工作的概率就越低。

因此,建议大学毕业生要努力提高工作搜寻的主动性,具备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尽可能地挖掘劳动力市场中的有效信息,在找寻的过程中把个人的基本信息更多地反映给用人单位,减少用人单位的筛选成本。同时应制定与自身水平相适合的期望工资水平,工资标准定得过高,将会影响就业效率。工资攀比和“漫天要价”以及不切实际的工资要求,往往使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毕业生时望而却步。

因素四:社会资本影响就业意向和求职行为

目前,大学生毕业时主要面临三种选择:就业、考研、出国。调查数据显示,打算就业的毕业生占大多数,决定继续深造的学生也占据相当的份额,在做出这种选择前途的决策时,毕业生的父母及其家庭的情况对其选择会有一定影响。父母的职业等级越高,毕业生往往选择继续学习而不急于就业。也就是说,积累了一定社会资本的家庭,有能力为子女继续求学提供稳定的经济资助。

调查小组同时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毕业生,不愿意选择去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而更加偏好去企业单位。其中,父母职业等级和收入的影响作用相当显著,而母亲的学历和职业对毕业生这一选择的影响比父亲更为突出。可见,家庭状况较好的学生比较偏好去机制相对灵活的企业单位求发展,而家庭状况越差即拥有的社会资本越少的学生,选择去稳定的党政机关单位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就业意向关系到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所持有的价值判断标准和心理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毕业生所掌握和了解的信息量多少的影响,而社会资本是开拓信息渠道的重要工具,可以为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升竞争实力,增加求职的“砝码”。调查小组在研究中发现,有%的学生认为社会资本是获取就业信息的重要途径,仅次于招聘会和网络媒体;%的学生认为社会资本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仅次于招聘会,排在第二位;认为社会资本是自身竞争优势的学生占%,而%的学生可能由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低而意识到社会资本是自己在求职竞争中的不利因素。

由此调查小组得出结论:社会资本的影响,使得大学毕业生对“前途的选择”不仅仅是个人的决策,而是整个家庭在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上做出的集体决策。

因素五:区域经济和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大学毕业生极化现象

在调查研究中,调查小组还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大学毕业生就业极化现象加剧了高素质劳动者的区域和城乡分布不均衡,短期内有利于东部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的经济发展,减弱了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发展能力,但从全局来看,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从微观角度来看,它提高了毕业生的人力资本回报率,也对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的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市场机制已经成为我国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大学毕业生就业极化现象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大学毕业生就业选择的极化现象,加剧了高素质劳动力的地区分布和城乡分布的偏斜,进一步加大了区域和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政策建议:深化体制改革加强就业指导

我国已采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工作、自主创业等5项政策来帮助大学毕业生就业: ①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充实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基层单位。政府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从高校毕业生中招募志愿者,到西部贫困县的乡镇一级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单位服务两年。

②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聘用高校毕业生。

③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提供税费优惠和小额贷款,组织开展创业培训、开业指导、政策咨询、项目论证和跟踪辅导等服务。

④做好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服务信息网络,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服务。

⑤实施“高职(大专)毕业生职业资格培训工程”,对需要培训的应届高职(大专)毕业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 就调查结果分析,提出如下具体性的建议:

建议一:深化体制改革,减少劳动力流动障碍;降低创业门槛,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我国整个就业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为此调查小组建议,要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减少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性障碍。虽然目前我国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都已取消了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进人指标、户口指标等的限制,但对于已经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流动则远非是无限制的,特别是对那些已去农村和西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若要再回到城市工作,则会面临一系列的困难。因此,不仅要为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创造宽松的体制环境,而且要为往届毕业生的工作转换创造宽松的体制环境。另外,要降低大学生毕业生的创业门槛,鼓励他们自主创业,这既能推动经济增长,又能增加就业。

建议二:在高校开设就业指导专业课程,加速培养高素质就业指导队伍

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和对就业指导的需求正逐渐增强。对于“大学生应该何时考虑就业”问题,有%的大学毕业生认为应在四年级,%认为应在三年级,%和%的学生分别认为应在一二年级。而对于就业指导来说,%的大学毕业生认为应在四年级开始。由此看来,就业指导工作并非只是针对毕业生的,应该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列入高校的教育教学计划之中。调查中,大学生基本上能够适应从学生到职业工作者的转变,但仍有16%的“不知道如何适应”或“不能适应”。

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直接,大学生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要也越来越迫切,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建立一支专业的就业指导队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从事这项工作的队伍在结构上应体现出跨专业的特色,要求指导人员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和合理的知识结构。调查小组建议充分利用高校的知识资源,在高校开设就业指导专业课程,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加强就业指导的学科建设。 建议三:大学生应该正确认识自己,尽快调整自己的期望值,给自己的将来定位,在工作中有意识地积累经验,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一家用人单位的老板公然声称:坚决不用大学刚毕业的人。在他看来,刚毕业的大学生身上“毛病”太多,几乎不可用,以下是这位老板从应届毕业生身上挑出的主要问题,看法未免偏激,仅供参考:①期望值过高;②心理不稳定;③耐挫能力差这山望着那山高;④不愿踏实做事高骛远,不切实际。

这个事例说明大学生还应该从自身入手,严格要求自己,努力的调整自己以尽快适应工作单位的需求,培养自己的敬业精神。

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五靠”:考大学靠压(家长监督学习);报志愿靠拍(家长定);上大学靠供(家长投资);找工作靠关系(家长运作);选择职业靠感觉(没有科学的分析,家长凭经验);大学生完全独立完成自己的意愿选专业、定职业、找工作的在被调查的群体中占很小比例。

大学生应该不断的积累工作经验,走“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路子。有人认为,现在的创业大环境对大学毕业生愈来愈有利。从2002年起,鼓励和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相关政策不断出台;同时社会上也启动了创业激励机制和创业教育,各类创业大赛竞相举办,也有不少大学生认为就业找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如果有创业的条件,当然会选择出来“搏一搏”,但是从普遍意义上看,创业仍不是大学生的主流选择。“这是因为大学生刚刚走出校园,创业资金缺乏,社会经验不足。”一招聘单位的老总这样分析,大学生创业的大环境仍不够成熟,各种措施仍不能够配套完善,启动资金不足,注册、税收的繁杂,使一些创业者望而却步。

建议四:大学毕业生要努力提高工作搜寻的主动性,具备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

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尽可能地挖掘劳动力市场中的有效信息,在找寻的过程中把个人的基本信息更多地反映给用人单位,减少用人单位的筛选成本。同时应制定与自身水平相适合的期望工资水平,工资攀比和“漫天要价”以及不切实际的工资要求,往往使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毕业生时望而却步。 建议五:高校对就业不理想专业动刀,专业设置要有前瞻性

高校中,电子、计算机科学、自动化、土木工程等多年来持续热门的专业备受学生青睐,原因是它们的高就业率。据一些高校招生负责人分析,今年各高校新增的专业主要有两大趋势。一是仍然追逐热门专业,另外,就是专业进一步细化。 高校新增专业要有超前意识,别跟热门专业“凑热闹”一段时间,部分高校相继传出将在今年“砍掉”一些就业不理想专业的消息,这其中包括一些往年招生火爆的专业。大多数的基础学科专业就业率都偏低,但不能说明它们不重要。在对市场信息细致分析的基础上,做到专业设置“提前半拍”,才能真正实现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合拍。

高校应该正面面对来自就业和招生的双重压力,因此让专业设置和就业状况挂钩,将有助于激励高校提高办学质量,做到围绕社会需求来培养学生。任何一所高校都不愿意让一小部分就业形势不太理想的专业影响到学校在就业市场上的

调查取数

调查结果一:三成大学生愿意去外企

为了了解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取向,研究调查小组在问卷中设计了以下4个问题:是否愿意到农村工作?是否愿意去西部地区工作?最想去什么样的地区工作?最想去什么样的单位工作?

调查结果发现,从性别来看,男生愿意去农村工作的比例比女生高出5个百分点。此外,%的毕业生表示愿意去西部工作,而最愿意到沿海地区工作的毕业生比例为65%。

调查小组将单位划分为8类,即党政机关、国有大中型企业、外企、乡镇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机构、学校和其他。调查结果显示:“外企”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单位,占近30%,选择党政机关的将近20%,“高新技术企业”则排在了第三位。

调查结果二:期望越高就业概率越低

调查小组得出结论:大学毕业生联系单位个数每增加一个,其接受工作的概率就能提高2%,大学毕业生着重联系单位个数每增加一个,其接受工作的概率将提高%。从“第一年期望的月工资水平”的系数符号和“搜寻成本”的系数符号反映,期望工资越高、搜寻成本越大,接受工作的概率就越低。

调查结果发现,男生对工作的搜寻努力程度要比女生高,非师范类专业的毕业生的搜寻努力程度要比师范类专业的毕业生高;学校所在不同地区的毕业生其工作搜寻行为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东部地区毕业生的搜寻努力程度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而中部地区的毕业生期望收益过高是就业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另外,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毕业生,不愿意选择去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比较偏好去机制相对灵活的企业单位求发展,而家庭状况越差即拥有的社会资本越少的学生,选择去稳定的党政机关单位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其中,父母职业等级和收入的影响作用相当显著,而母亲的学历和职业对毕业生这一选择的影响比父亲更为突出。

第2篇:大学生社会调研报告

重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大学生调研报告

目:

产业转型升级

给力幸福广东

调研区域:

社会科学

名:

张彬

别:

文化产业管理学院

业:

会展策划与管理

指导教师:

张晓斌

间:

一个半月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生处、院团委制

产业转型升级 给力幸福广东

文化产业管理学院

会展策划与管理A0902

作者:张彬

指导老师:张晓斌

导语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广东提出“十二五”规划的核心是“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幸福广东,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在广东省委十届八次全会上提出,其定义为:让民众幸福更给力更持久!

分析“幸福广东”这一概念,它的提出宣告:广东未来发展将以增强民众福祉为重;在广东“十二五”规划中“幸福广东”将成为重要的命题。

同时,这一词将为广东未来五年的发展破题。

正文

一、总体情况介绍

当前的省“两会”刮起了幸福的旋风,“幸福广东”顿时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议题。在人们的记忆中,历届政府已先后有过绿色广东、平安广东、和谐广东等等说法,今天的幸福广东会不会成为本届政府的权宜之计,追求的只是一种时尚?其实,建设幸福广东并非一些人想象的只是一种可能的选择,从逻辑上,它是广东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与必然结果。

科学发展要求广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现实生活中,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包含三个层次的要求:一是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二是自主创新与产业升级,三是通过扩大内需实现消费、投资、出口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经过“十一五”的努力,广东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了,自主创新明显进步了,经济规模明显扩大了,但是,过度依赖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没有实质性改变,过度依赖政府投资与消费的格局没有根本性改变。由于人民币的不断升值,过剩的低水平产能无法再通过出口消化;由于严重的通货膨胀压力,过剩的低水平供给无法再通过政府消费。广东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能停留在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上,甚至也不能局限在产业升级与自主创新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是改变现有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从主要依靠加工出口与政府投资拉动转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发展的轨道。 扩大内需无疑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扩大内需不应当浅显地理解为广东制造大举进入国内市场,如果各省市都将希望寄托在对他人需求的占有上,扩大内需战略最终注定会落空。对于广东而言,扩大内需就是扩大本地居民的有效需求,是通过包括收入分配等制度的进一步改革,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发展的红利,从而形成本地市场可观的增量需求,带动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环珠三角地区经济并不发达,广东区域发展的任务依然繁重,有人据此认为广东不愁内需。广东发展任务的繁重并不等于发展前景的乐观,更不等于广东发展后劲的充足。如果贫困人口越多意味着发展越有希望,那么,最有希望的不应当是广东,因为国内还有更多的地方远比广东贫困落后。显然,这是不符合现实的想法。

上述认识之所以荒谬,关键是将贫困人口的需要等同于市场的现实需求。需要并不就是需求,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才是现实的市场需求,能够与供给相对应的需求才是有效需求。贫困人口的确存在着改善生活的强烈需要,但是,他们没有需求,因为他们没有支付能力。因此,广东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在相当程度上有赖于造就一大批“有支付能力的穷人”,换言之,如何让广大中低阶层人民群众尽快富裕起来,是广东解决当前低水平产能过剩的迫切要求与现实选择。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极不平衡,最富的地方在广东,最穷的地方也在广东,直接导致支撑广东发展的本地市场力量不足。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社会财富总量给定的前提下,只有通过收入分配制度的进一步改革,让大量的中低阶层人民群众尽快富裕起来,最大限度地释放本地居民的市场需求,这既是解决广东转型升级动力不足的重要工作,也是建设幸福广东的必然要求。

如果说绿色广东、平安广东、小康广东都是在传统发展方式上提出的针对当时实际的一些有针对性的口号,那么,幸福广东则是在传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前提下提出的新的奋斗目标。幸福广东是一种更高要求的和谐广东,和谐社会强调在整体上的平稳有序,这种和谐可以通过外在的维稳努力来实现。幸福广东重视全社会个体的感受,重视每个社会成员的存在价值,幸福社会的和谐是通过扩大内需,通过社会公平,通过让每个社会成员最大限度地参与、共享与推动来实现的,这是一种更高水平的和谐。由此可见,幸福广东的提法并不是应景之作,它实实在在是广东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广东父老乡亲的根本利益诉求,这个必须得有!

——来源:《南方日报》

二、辨证分析

在省委十届八次全会在广州开幕式上,汪洋书记作的主题报告中指出:2010年万亿,财政总收入万亿,2011年 GDP增9%,十二五期间 GDP增8%。 “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将成为广东省“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核心。如何在保证经济平稳发展的前提下,实现民生福祉的持续改善?如何使社会经济发展的考量从“血汗G D P”的数字标签到宜居“幸福指数”的人文标签的转型?如何将“幸福”的概念转化为民众切实感受的幸福生活?这些都将是未来需要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1)放缓GDP的增长速度

为实现“幸福广东”的目标,广东将“十二五”期间GDP年均增长率预定在8%以上,这一增长率只略高于全国预期目标,低于国内很多省份的目标,也低于广东“十一五”预期目标和实际增长速度。

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如此解释:“暂时的稍慢是为了将来的更好和更快,只要经济发展方式真正转过来了,即使一段时间速度和总量被别人赶超,我们还可以东山再起,迎头赶上。”

广东各市的主政者表示积极支持。在正在举行的中共广东省委十届八次全会分组讨论中,他们纷纷表示,广东将GDP增速放缓为建设“幸福广东”增加了空间。GDP增速的要求低了,地方政府就有不唯GDP的动力,也就有更多精力建设“幸福广东”。

对此,专家也表示认同,只要广东建设好了,人民幸福了,经济自然会变得更好。

广东宁愿放慢GDP源于增进民生福祉的任务刻不容缓,也源于广东改革开放30多年积累的强大经济实力。

如今的广东凭实力迈入GDP超级大省俱乐部,拥有稳定而巨大的经济总量,这为“幸福广东”的重大转型奠定了基础,使广东有实力、有精力专注于民众生活、个人尊严、公民权利等方面建设,并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再迈进一步。

广东的主政者不仅提出了这一概念,还对“幸福广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建设目标,那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公平正义,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城乡,改善社会治安,保障人民权益,畅通诉求表达渠道,满足民众文化需求。保证民众有更给力的幸福,更长久的幸福。

(2)实施六大战略

扩大内需战略,自主创新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绿色发展战略以及和谐共享战略。

提高我省自主创新能力,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加强建设创新强省、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首先,深入实施科教兴粤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强省。应统筹做好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引再创新,努力形成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并驾齐驱的良好局面,引领经济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应进一步深化省部、省院产学研合作,加强产学研创新平台、示范基地和创新联盟建设,扩大企业科技特派员派驻规模。应提升我省高新园区。应增加科研与教育投入,使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超过2%,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超过4%。还应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的环境,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和科技金融,综合运用财税、信贷、土地、贸易等政策,加快形成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和利益导向。

其次,深入实施教育现代化战略,加快建设教育强省。全面贯彻落实《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围绕建设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加快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化、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普及化、终身教育全民化、教育服务多元化、教育合作国际化,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最后,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强省。全面贯彻落实《广东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实施珠江人才引进计划和南粤英才培养工程;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到“十二五”期末,人力资本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13%,到2020年政府物力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比例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以最优政策建设中国的人才特区。

出自: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

(3)重点抓好五大方面工作

一要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的幸福而努力工作。把为人民群众谋幸福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贯穿于“十二五”时期乃至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全过程。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建设“幸福广东”重头戏,着力抓好扶贫开发、增加就业、公共教育均等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城乡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住房保障、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城乡防灾减灾和环境治理、城乡文化设施建设等民生工程,并将工作进展情况通过媒体公布,接受人民群众监督。建设“幸福广东”是惠及9600万广东人民的崇高事业,要动员全社会参与,使之成为人民群众的内在要求和自觉行动。

二要形成倒逼机制,利用重大活动压任务打硬仗。今年是“十二五”发展开局之年,又是贯彻实施《规划纲要》、实现“四年大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年,更是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和实现省内省外交通便捷化以及县县通高速公路等工作的攻坚决胜之年。各地各部门对重大任务要建立倒逼机制,分解目标,明确责任,做到“千斤重担众人挑”,把工作压力传送到每个环节和每个岗位,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干劲。

三要突出工作重点,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紧紧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集中优势兵力,打几场事关全局的“歼灭战”。要在拉动工业投资上实现重大突破,把工业投资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作为衡量各市经济工作的重要方面,下决心扭转工业投资徘徊的局面。要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上实现重大突破,各地各部门要明确1-2个转型升级突破点,以点带面促进工作。要在推进“双转移”上实现重大突破,从今年起实行省级产业园升降级制度,对搞得好的园区进行通报表扬,对搞得最差的三个园区今年实行黄牌警告,明年再搞不好就实行红牌罚出。要在推进城镇化上实现重大突破,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名镇名村,确保一年出成效,两年实现目标。

四要善于改革创新,找准解决难题的思路和办法。要善于打破思维定势、跳出“框框”看问题,善于在“危”与“机”的转化中化危为机,善于从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结合点中寻找创新点,努力找准自主创新、扩大内需、深化粤港澳合作和民主法制建设等工作的突破口,完善工作思路举措,推动各项工作向纵深发展。

五要切实强化政治优势,发挥领导干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在当前加快转型升级推动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深入学习、武装头脑,带头振奋精神、创先争优,带头转变作风、狠抓落实,带头勤政为民、廉洁自律,以自身的表率作用影响带动广大干部群众努力实现省委提出的各项宏伟目标。

结尾

幸福不幸福,由群众说了算,要主客观相结合;要把人的满意度作为主要目的;要面对部分民众、一定时期里的不满和怨言,并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执政能力,及时给与解决;要让发展成果与群众共享、政绩与群众共鸣等。

幸福不幸福,看看GDP的增长速度是不是与群众的生活水平相适合,而群众的生活水平包括着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一句话,就是让群众的腰包都鼓了,群众的心都踏实了。

汪洋书记也说了,幸福不幸福,“一是看跟过去相比生活是不是改善了,二是看我们的工作是不是在为改善他们的生活而努力”。

总之,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这样,幸福才能真正的给力!

第3篇:大学生社会调研报告

2020年4月19日

1

大学生社会调研报

大学生社会调研报告

论文题目

大学生创业与就业

作者:邓娇娇 专业:工商管理 学号: 学院:工商管理

大学生就业创业调研报告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摘要:

在中国,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的形势越来越严峻,90年代末开始的大学扩招造成大学生毕业过剩,就业压力增大,今年的金融危机更使大学生就业难上加难。本文从多方面对大学的创业就业形势作出调查分析,以便让大学生认清当前社会形势,从而更好地解决毕业后选择的方向和就业问题。并经过对政府,学校,工作人士提出的相关政策或建议,使大学生更加了解以后的人生方向。

关键词:

大学生, 创业, 就业, 形势。

调研目的及意义: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的高贵人才资源,她们的就业是一个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不但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日益成为高校学生总中要课题 ,经过本次调研及时发现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帮组同学们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了解学生对创业的态度和创业现状。从而促使同学们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增强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希望从中发现问题,从而提供高质量的信息。通问卷调查设计以及学生对相

3

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关问题的回答来了解她们的择业心理活动状态及有关择业情况。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相关因素,并提出校正,改进及措施。 调查方法:

调查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分两个部分,问卷和访谈。问卷涉及现在就业形势,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创业困难等问题。然后结合问卷分析,邀请不同年级学生进行交流,主要涉及学生对当前形势的看法,影响学生就业的因素,学生对学校工作的评价以及大学生的创业的建议等。

一.企事业单位选聘大学生标准的调查

大多数企事业单位首先看重的是经验,其次是学位,获奖情况,不同的单位要求不一样。在大学期间,应该尽可能多拿几个学位证书,并参加工作实践。光有头脑不行,还要有动手能力。

二.大学生创业就业情况调查

4

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1. 大学生创业就业困难的原因

造成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的原因是多反方面的,其中包括经济原因,社会原因,自身原因,

经济原因

之前的金融危机可能对现在创业就业也有些影响,金融危机渗透到实体经济领域,对整个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就中国而言,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行业性的冲突不可避免,尽管由于资本市场“防火墙”的存在而在程度上有所缓减,另外,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行业就业会受到最为明显的冲击,如果这个过程继续影响到经济增长,这对就业增长是个非常不利的信息。

社会原因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 ,用人单位普遍存在“选材难”的问题她们一般都不用应届大学生,大家都知道,大学毕业就为

5

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了找个好工作,可是,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家困扰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业岗位数量多得多,而且,这个差距还在逐年增大。

另外,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从传递知识角度看,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任是一个非常大的比重,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任然极为薄弱,持续的扩招可能进一步稀释了大学既有的资源。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可是缺乏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对职业转换的能力。 自身原因

很多大学毕业生,特别是名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其实,这就像军人打仗一样。能带兵打胜仗的将领,不一定受过什么好的教育,但经过实践,她们能够带兵打出漂亮的一战,而那些从学校里学出来的将领却未必有那样的本事,因为她们只是经过理论来看战争,很少付诸实践,只是纸上谈兵,真要上战场的时候,有些事情跟智商的不一样。因此,即使是名校毕业的学生,也不能自已为是,有些事情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因此,不能期望太高。

6

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2当代大学生如何应对就业难问题

看清问题是必要的,然而如何解决问题才是关键的,既然知道了原因,那就要求相应方面共同努力,解决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这就要求以下方面作出相应的举措。 政府方面

政府要发挥它的宏观调控作用,就要经过各种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进行调节,首先实行经济稳定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含量。

面向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开展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水市场竞争意识;

积极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降低自主创业制度的门槛,同时减轻能扩大就业微型企业的税负,大力支持和发展

7

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中国的服务业,中小企业,集体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 加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市场法制建设维护企业和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努力规范就业市场;

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发挥市场服务功能改进就业评估体系和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社会方面

企业应该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在保证企业利益的前提下接纳更多的大学生。在这一点上,企业领导人应该设身处地的为大学生着想。可能她们也是从大学里走出来的,也面临过就业的问题,可能这些大学生就是她们的师弟师妹,她们难道就不念同门之情,就不能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来报答自己的母校。 作为工作第一线的各高校,更是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子,以更积极的态度,更有利的措施,更扎实的行动做好就业工作,各高校均成立以党政一把手前头的就业工作领导组织。

再设专门的办事处事室。注重对毕业生就业咨询与指导工作。广泛收集信息,形成信息传递网络,建立实训基地和内部常设市场。 大学方面

大学毕业生要充分利用整个社会营造的就业市场,按市场规律办事,把个人融入其中,也就是说,面对就业形势和就业市

8

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场,大学生不能“等,等,等”,更不要指望上天会掉馅饼:要以积极的态度,树立市场经济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意识和综合竞争能力。

结语:

大学毕业生应该先就业后择业。作为高校在校生或即将走出校门的学生,要认清就业大众化和市场化,要强化自身的素质,要明明白白知道用人单位选用什么样的人才。用人单位的用人原则一般是:挑选最能胜任本工作岗位的人选。具体地讲:有学识才有干的素质,敬岗敬业,吃苦耐劳,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其次对文明礼貌,气质和语言表示,沟通能力等也很讲究。这就要求毕业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实践技能,更要有很高的个人素质。 三.当前职业的社会声望调查

职业声望下降由大到小的次序依次是:医生,公务员,警察,教师,演员,工人,律师或法官,农民。

造成职业下降原因的几率较为平均分别为“从业者过分追求金钱利益(75%)”,行业缺

规范(%),“社会转型(%)”,“舆论导向(%)”。这些数据表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由于市场发展不够充分诱惑了许多社会问题。经济发展体制尚不健全人需完善,

9

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社会主流思想引导不够明确,行业规范不完善等。

在较高声望的职业中“具有较高学历的人”所占比重较大,为%

选择“掌握一门专业技能的人”所占比例%,另有25%的受访者选择“官富二代”。

再择业时优先考虑的前四外因素为:

薪酬待遇,实现个人理想与价值,发展机会,社会地位。 参考文献:

(1) 郝大海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2-76

(2) 李洁明 何宝昌 社会经济调查与分析。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6-38

(3) 唐晓阳

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

广东: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4) (5) 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以重庆市为例)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

工商管理学院

. 附件

10

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关于大学生创业就业的调查问卷

你好:

为了解大学生创业就业的心理状况,我们开展此项调研。调研的结果将提供给我校相关部门作为参考,你的回答非常重要,请你认真如实填写。衷心地感谢你对我们的工作的大力支持!

年级________专业_________性别________ 就业

1.你认为现在就业形势如何?

A形势严峻,就业难 B形势正常 C形势较好 D不了解 2.你认为那个原因会大大提升你应聘成功的几率? A专业对口 B拥有若干技能证书 C有工作经验 D人事关系 3.你认为以下那种工作适合你?

A.国家机关单位 B.国营企业 C.外企 D.个体经营 4.你对自己所要的企业有什么期盼?

A.名气大 B.实力强 C.有前景,有一定发展空间 D.以自己的能力能够在企业有立足之地

5.成功应聘工作后,想要从中获取什么?

A.丰富的工作经验 B.比较完美的工作成绩 C.丰厚的待遇 6.你认为在就业时什么最重要?

A.专业 B.学校 C.个人能力 D.其它 7.你愿意到中小城市或西部区发展吗? A.是 B.否 C.不知道

11

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创业

8.你对创业概念的理解为:

A.开办一个企业 B.只要开创一份事业都能够叫创业 C.开发一向前沿的科技项目 D.其它

9.你对创业是否感兴趣 A 很感兴趣 B 比较 C一般 D没兴趣

10.面对现在就业前景,你是否考虑过自主创业? A是 B很模糊 C没有

11.你希望经过怎样的途径获得创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A.老师授课 B.活动和训练 C.亲身实践 12.你创业的首要出发点是什么?

A.解决就业

B.或得更多财富

C.挑战自我

D.寻找刺激 E.其它

13.如果创业你会选择

A.餐饮网点店等投入小的项目 B.软件等高科技项目 C.高风险高回报项目 D.极具创意绝无仅有的项目 14.你认为创业面临的最大困难是 A.资金不足 B.经验能力不足 C.心态不好

15如果学校开设创业指导课程,你希望课程内容更注重哪一方面

12

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A.市场营销 B.财务税收 C.个性化辅导 D.人际交流与沟通技巧

16.你认为你现有的创业方面知识和技能满足创业要求吗? A.满足 B.基本满足 C.不满足

17.在日常生活中,你从生活环境中获取创业方面的信息的模式是

A.主动的寻求 B.强迫式的接受 C.从来没接受过

18.影响毕业创业成功与否的因素诸多,请依次排列其重要性 A 家庭条件 B 个人能力 C 政府的政策 D 市场大环境 E 创业伙伴 F 机遇

19.你认为毕业生在创业和过程中最大障碍是什么?

A 资金不足,没有好的创业方向 B 经验不够,缺乏社会关系 C 要考虑继续深造

20.根据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谈谈你对自身择业的看法:

21.你认为除了当前的专业知识,成功创业还应具备那些能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2020年4月19日

14

大学生电脑社会调研报告

本科大学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大学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

大学生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