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面试初中数学教案模板(共8篇)

综合文章 时间:2021-08-10
【www.wendang123.cn - 综合文章】

第1篇:初中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投影

初中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模板:《投影》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投影及其相关概念;投影的分类;正投影的含义及其性质.2.内容解析

投影知识是学习视图的基础.学生对投影和视图的知识已有初步感性理解,在此基础上,本节通过对实例的观察比较,引入基本概念,归纳基本规律,不但使学生对投影的理解从感性上升为理性,达到更高的水平,更是为学生对后面学习三视图作铺垫、打基础.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投影概念的定义也会有所不同.一般地,有如下三种角度:(1)直观的角度;(2)抽象化的角度;(3)集合的角度.教科书采用的是从第(1)种角度实行定义的方式,主要是考虑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

本节课以物体在日光或灯光照射下在地面或墙壁上形成的影子为基础,抽象出投影、投影线、投影面等概念,根据投影线与投影面的不同位置关系,将投影分为平行投影和中心投影两类,再根据平行投影中投影线垂直于投影面得出正投影的概念,进而研究这个节的核心内容──正投影的性质.这个过程体现了研究几何内容的基本思路──从一般定义出发,主要研究特殊情形下图形的性质.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正投影的概念和性质.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1)了解投影的相关概念,能根据投影线的方向辨认物体的投影.(2)了解中心投影、平行投影的区别.

(3)了解正投影的含义,能根据正投影的性质画出简单平面图形的正投影.2.目标解析

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能结合具体实例说明投影、投影线、投影面等相关概念.

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知道平行投影和中心投影是根据投影线间的不同位置关系实行分类的,能结合具体实例解释说明平行投影和中心投影的区别.

达成目标(3)的标志是:知道正投影是平行投影中投影线垂直于投影面产生的一种特殊投影,能由此归纳出正投影的性质,并会根据性质准确画出简单平面图形的正投影.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本节教学要涉及空间中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对学习本节内容有一定的难度.要增强与实际的联系,使用多媒体,展示丰富的实物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具体的实例,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了解这些空间位置关系,并把这种认知迁移到本节课对平行投影和中心投影中投影线不同位置关系的了解,并能根据正投影中投影线垂直于投影面的特征准确归纳出正投影的性质.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归纳正投影的性质,准确画出简单平面图形的正投影.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问题1物体在日光或灯光的照射下会形成影子,你发现影子能反映物体哪些方面的特征?影子的形成与哪些因素相关?

师生活动:教师展示实物及图片,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教师结合学生的感受,概括物体形成影子除了物体本身外还需要照射光线、形成影子的地方,顺势给出投影、投影线、投影面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实物和图片,使学生感知物体的影子能反映物体的位置、形状和大小,投影即是生活中物体在光线照射下,在某个面上得到的影子,照射光线就是投影线,形成影子的地方就是投影面,感知数学概念的形成来源于生活.

问题2你能说明下面实例中投影、投影线、投影面分别是什么吗?

师生活动:教师展示投影实例图片,请学生回答其中的投影、投影线、投影面.

问题3你能举出生活影子的实例,并指出其中的投影、投影线、投影面吗?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说明投影的相关概念,把对投影的感性理解上升到理性理解,明确了解投影及其相关概念的意义,同时感知数学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投影知识的兴趣.2.分析光线特征,了解投影的分类

问题4分别利用探照灯和灯泡作为光源,在教室的墙面形成教学三角尺的影子,在上面的两个投影中,投影线间的位置关系有什么不同?

师生活动:学生观察,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总结归纳,给出平行投影和中心投影的概念.

问题5你知道日晷和皮影戏所形成的投影分别是那种投影吗?

问题6你能举出一些平行投影和中心投影的实例吗?

师生活动:教师给学生展示日晷和皮影戏的图片,并解释其中的道理.学生举例说明,加深对平行投影和中心投影的理解.

【设计意图】根据投影线间位置关系知道光线照射物体分两种情况,了解投影分平行投影和中心投影两类;学生举例说明平行投影和中心投影,辨析概念.通过介绍日晷和皮影戏,感受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同时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观察思考,了解正投影的含义

问题7观察下面三幅图中的投影线有什么区别?它们分别形成了什么投影?

师生活动:教师展示三幅图片,提出问题,学生观察思考,相互讨论,发表见解.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几何图形,有助于分析问题的本质.经过对比,不但能更清楚的理解平行投影和中心投影的区别,还为引出正投影的概念作必要的铺垫.

问题8后两幅图的投影都是什么投影?它们的投影线与投影面的位置关系有什么区别?

师生活动:教师展示图片,学生观察思考,相互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两幅图中的投影都是平行投影.图(2)中的投影线斜着照射投影面,图(3)中的投影线垂直照射投影面.给出正投影的概念:平行投影中投影线垂直于投影面产生的投影叫做正投影.并指出这种由特殊位置关系产生的投影既是我们研究的重点,也是实际制图中经常应用的.

【设计意图】通过经历观察、分析、比较的过程,抽象出正投影的概念,并从中再次体会研究几何问题的基本思路——从一般定义出发,主要研究特殊情形下图形的性质.

4.观察探究,归纳正投影的性质

问题9把一根直的细铁丝(记为线段AB)放在三个不同位置:

①铁丝平行于投影面;

②铁丝倾斜于投影面;

③铁丝垂直于投影面.

三种情形下铁丝的正投影各是什么形状?大小有何关系?

师生活动:教师实物演示或图片展示,提出问题,学生观察、猜想、测量,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

①正投影是线段,线段长等于正投影长;

②正投影是线段,线段长大于正投影长;

③正投影是一个点.

【设计意图】用细铁丝表示一条线段,使用正投影的概念,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它的正投影,简单、直观,易于发现归纳线段(一维图形)正投影的规律,为研究平面图形(二维图形)正投影的规律打下基础.问题10把一块正方形纸板(记为正方形ABCD)放在三个不同位置:

①纸板平行于投影面;

②纸板倾斜于投影面;

③纸板垂直于投影面.

三种情形下纸板的正投影各是什么形状?大小有何关系?

师生活动:教师实物演示,提出问题,学生先独立观察、思考,再相互交流,大胆猜想,勇于发表见解.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

(1)纸板的正投影与纸板的形状、大小一样;

(2)纸板的正投影与纸板的形状、大小发生改变,不完全一样;

(3)纸板的正投影成为一条线段.

【设计意图】用正方形纸板表示正方形,使用正投影的概念,观察分析它的正投影.因为有了线段正投影的规律做基础,学生类比归纳得出平面图形正投影的规律.

问题8当物体的某个面平行于投影面时,这个面的正投影与这个面有怎样的关系?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大胆猜想,得出结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实行完善,师生共同归纳物体正投影的性质:当物体的某个面平行于投影面时,这个面的正投影与这个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设计意图】学生有了线段、正方形正投影的规律作铺垫,大胆猜想,在教师引导下归纳出物体正投影的性质,同时学习过程渗透了从简单(一维图形的正投影)到复杂(二维图形的正投影),从具体(铁丝、纸板)到抽象(线段、平面几何图形),从特殊(正方形)到一般(平面图形)的理解规律,进一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水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点.

5.使用性质画出简单平面图形的正投影

练习:按照图中所示投影线的方向,画出矩形的正投影.师生活动:学生独立观察、思考,按要求完成画图,教师巡视、纠错、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利用正投影的性质画出平面图形的正投影,巩固所学的重点内容,提升学生灵活使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点.6.小结回顾

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主要内容?重点研究了什么问题?

(2)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是根据什么实行分类的?平行投影与正投影有怎样的联系和区别?

(3)探究物体正投影的性质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使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形成概念体系,掌握本节课的核心知识──正投影的含义及其性质.

7.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92页习题第1、2题.

五、目标检测设计

1.平行投影中的投影线是().A.一条射线B.一组互相平行的射线

C.一组聚成一点的射线D.一组垂直于投影面的射线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平行投影、中心投影、正投影投影线特征的了解情况.

2.平行四边形在太阳光的投影下得到的几何图形一定是,当太阳光垂直照射地面且平行四边形平行于地面时,它的面积与它投影的面积的大小关系是.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正投影含义及性质的理解情况.

第2篇:教师资格证面试:初中数学教案怎么写

教师资格证面试:初中数学教案怎么写

三角形相似的判定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直角三角形相似定理的证明方法并会应用.2.继续渗透和培养学生对类比数学思想的认识和理解.3.通过了解定理的证明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证明新命题的能力.4.通过学习,了解由特殊到一般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二、教学设计类比学习,探讨发现三、重点及难点1.教学重点:是直角三角形相似定理的应用.2.教学难点:是了解直角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的证题方法与思路.四、课时安排3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常用画图工具、六、教学步骤[复习提问]1.我们学习了几种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5种)2.叙述预备定理、判定定理1、2、3(也可用小纸条让学生默写).其中判定定理1、2、3的证明思路是什么?(①作相似,证全等;②作全等,证相似)3.什么是“勾股定理”?什么是比例的合比性质?【讲解新课】类比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HL”方法,让学生试推出: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这个定理有多种证法,它同样可以采用判定定理l、2、3那样的证明思路与方法,即“作相似、证全等”或“作全等、证相似”,教材上采用了代数证法,利用代数法证明几何命题的思想方法很重要,今后我们还会遇到.应让学生对此有所了解.定理证明过程中的“都是正数,,其中都是正数”告诉学生一定不能省略,这是因为命题“若,到”是假命题(可举例说明),而命题“若,且、均为正数,则”是真命题.教师在讲解例题时,应指出要使∽.应有点A与C,B与D,C与B成对应点,对应边分别是斜边和一条直角边.还可提问:(1)当BD与、满足怎样的关系时∽?(答案:)(2)如图,当BD与、满足怎样的关系式时,这两个三角形相似?(不指明对应关系)(答案:或两种情况)探索性题目是已知命题的结论,寻找使结论成立的题设,是探索充分条件,所以有一定难度,教材为了降低难度,在例4中给了探索方向,即“BD与满足怎样的关系式.”这种题目体现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对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习惯有好处,教师要给予足够重视,但由于有一定难度,只要求学生了解这类问题的思考方法,不应提高要求或增加难度.[小结]1.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除了本节定理外,前面判定任意三角形相似的方法对直角三角形同样适用.2.让学生了解了用代数法证几何命题的思想方法.3.关于探索性题目的处理.七、布置作业教材P239中A组9、教材P240中B组3.八、板书设计

第3篇:新版初中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投影

初中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模板:《投影》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投影及其有关概念;投影的分类;正投影的含义及其性质.

2.内容解析

投影知识是学习视图的基础.学生对投影和视图的知识已有初步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本节通过对实例的观察比较,引入基本概念,归纳基本规律,不仅使学生对投影的认识从感性上升为理性,达到更高的水平,更是为学生对后面学习三视图作铺垫、打基础.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投影概念的定义也会有所不同.一般地,有如下三种角度:(1)直观的角度;(2)抽象化的角度;(3)集合的角度.教科书采用的是从第(1)种角度进行定义的方式,主要是考虑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

本节课以物体在日光或灯光照射下在地面或墙壁上形成的影子为基础,抽象出投影、投影线、投影面等概念,根据投影线与投影面的不同位置关系,将投影分为平行投影和中心投影两类,再根据平行投影中投影线垂直于投影面得出正投影的概念,进而研究这一节的核心内容──正投影的性质.这个过程体现了研究几何内容的基本思路──从一般定义出发,主要研究特殊情形下图形的性质.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正投影的概念和性质.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1)了解投影的有关概念,能根据投影线的方向辨认物体的投影.

(2)了解中心投影、平行投影的区别.

(3)了解正投影的含义,能根据正投影的性质画出简单平面图形的正投影.

2.目标解析

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能结合具体实例说明投影、投影线、投影面等有关概念.

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知道平行投影和中心投影是根据投影线间的不同位置关系进行分类的,能结合具体实例解释说明平行投影和中心投影的区别.

达成目标(3)的标志是:知道正投影是平行投影中投影线垂直于投影面产生的一种特殊投影,能由此归纳出正投影的性质,并会根据性质正确画出简单平面图形的正投影.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本节教学要涉及空间中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对学习本节内容有一定的难度.要加强与实际的联系,运用多媒体,展示丰富的实物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具体的实例,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了解这些空间位置关系,并把这种认知迁移到本节课对平行投影和中心投影中投影线不同位置关系的了解,并能根据正投影中投影线垂直于投影面的特征正确归纳出正投影的性质.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归纳正投影的性质,正确画出简单平面图形的正投影.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问题1物体在日光或灯光的照射下会形成影子,你发现影子能反映物体哪些方面的特征?影子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

师生活动:教师展示实物及图片,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教师结合学生的感受,概括物体形成影子除了物体本身外还需要照射光线、形成影子的地方,顺势给出投影、投影线、投影面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实物和图片,使学生感知物体的影子能反映物体的位置、形状和大小,投影即是生活中物体在光线照射下,在某个面上得到的影子,照射光线就是投影线,形成影子的地方就是投影面,感知数学概念的形成来源于生活.

问题2你能说明下面实例中投影、投影线、投影面分别是什么吗?

师生活动:教师展示投影实例图片,请学生回答其中的投影、投影线、投影面.

问题3你能举出生活影子的实例,并指出其中的投影、投影线、投影面吗?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说明投影的有关概念,把对投影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明确了解投影及其有关概念的意义,同时感知数学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投影知识的兴趣.

2.分析光线特征,了解投影的分类

问题4分别利用探照灯和灯泡作为光源,在教室的墙面形成教学三角尺的影子,在上面的两个投影中,投影线间的位置关系有什么不同?

师生活动:学生观察,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总结归纳,给出平行投影和中心投影的概念.

问题5你知道日晷和皮影戏所形成的投影分别是那种投影吗?

问题6你能举出一些平行投影和中心投影的实例吗?

师生活动:教师给学生展示日晷和皮影戏的图片,并解释其中的道理.学生举例说明,加深对平行投影和中心投影的理解.

【设计意图】根据投影线间位置关系知道光线照射物体分两种情况,了解投影分平行投影和中心投影两类;学生举例说明平行投影和中心投影,辨析概念.通过介绍日晷和皮影戏,感受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同时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观察思考,了解正投影的含义

问题7观察下面三幅图中的投影线有什么区别?它们分别形成了什么投影?

师生活动:教师展示三幅图片,提出问题,学生观察思考,相互讨论,发表见解.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几何图形,有助于分析问题的本质.经过对比,不仅能更清楚的认识平行投影和中心投影的区别,还为引出正投影的概念作必要的铺垫.

问题8后两幅图的投影都是什么投影?它们的投影线与投影面的位置关系有什么区别?

师生活动:教师展示图片,学生观察思考,相互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两幅图中的投影都是平行投影.图(2)中的投影线斜着照射投影面,图(3)中的投影线垂直照射投影面.给出正投影的概念:平行投影中投影线垂直于投影面产生的投影叫做正投影.并指出这种由特殊位置关系产生的投影既是我们研究的重点,也是实际制图中经常应用的.

【设计意图】通过经历观察、分析、比较的过程,抽象出正投影的概念,并从中再次体会研究几何问题的基本思路——从一般定义出发,主要研究特殊情形下图形的性质.

4.观察探究,归纳正投影的性质

问题9把一根直的细铁丝(记为线段AB)放在三个不同位置:

①铁丝平行于投影面;

②铁丝倾斜于投影面;

③铁丝垂直于投影面.

三种情形下铁丝的正投影各是什么形状?大小有何关系?

师生活动:教师实物演示或图片展示,提出问题,学生观察、猜想、测量,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

①正投影是线段,线段长等于正投影长;

②正投影是线段,线段长大于正投影长;

③正投影是一个点.

【设计意图】用细铁丝表示一条线段,运用正投影的概念,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它的正投影,简单、直观,易于发现归纳线段(一维图形)正投影的规律,为研究平面图形(二维图形)正投影的规律打下基础.

问题10把一块正方形纸板(记为正方形ABCD)放在三个不同位置:

①纸板平行于投影面;

②纸板倾斜于投影面;

③纸板垂直于投影面.

三种情形下纸板的正投影各是什么形状?大小有何关系?

师生活动:教师实物演示,提出问题,学生先独立观察、思考,再相互交流,大胆猜想,勇于发表见解.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

(1)纸板的正投影与纸板的形状、大小一样;

(2)纸板的正投影与纸板的形状、大小发生改变,不完全一样;

(3)纸板的正投影成为一条线段.

【设计意图】用正方形纸板表示正方形,运用正投影的概念,观察分析它的正投影.由于有了线段正投影的规律做基础,学生类比归纳得出平面图形正投影的规律.

问题8当物体的某个面平行于投影面时,这个面的正投影与这个面有怎样的关系?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大胆猜想,得出结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完善,师生共同归纳物体正投影的性质:当物体的某个面平行于投影面时,这个面的正投影与这个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设计意图】学生有了线段、正方形正投影的规律作铺垫,大胆猜想,在教师引导下归纳出物体正投影的性质,同时学习过程渗透了从简单(一维图形的正投影)到复杂(二维图形的正投影),从具体(铁丝、纸板)到抽象(线段、平面几何图形),从特殊(正方形)到一般(平面图形)的认识规律,进一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5.运用性质画出简单平面图形的正投影

练习:按照图中所示投影线的方向,画出矩形的正投影.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观察、思考,按要求完成画图,教师巡视、纠错、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利用正投影的性质画出平面图形的正投影,巩固所学的重点内容,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6.小结回顾

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主要内容?重点研究了什么问题?

(2)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是根据什么进行分类的?平行投影与正投影有怎样的联系和区别?

(3)探究物体正投影的性质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使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形成概念体系,掌握本节课的核心知识──正投影的含义及其性质.

7.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92页习题第1、2题.

五、目标检测设计

1.平行投影中的投影线是(

).

A.一条射线B.一组互相平行的射线

C.一组聚成一点的射线D.一组垂直于投影面的射线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平行投影、中心投影、正投影投影线特征的了解情况.

2.平行四边形在太阳光的投影下得到的几何图形一定是,当太阳光垂直照射地面且平行四边形平行于地面时,它的面积与它投影的面积的大小关系是.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正投影含义及性质的理解情况.

第4篇: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

2017年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苏州园林》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了解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能根据语境具体分析。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培养逻辑思维的严谨性。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课文,初步把握文本中苏州园林的特征。

2.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学习围绕说明内容组织材料的方法。

3.了解我国园林的发展、南北风格异同、构成要素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中国园林的特征,激发学生对祖国园林艺术热爱与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抓住说明对象特征,能根据具体语境分析常用说明方法。

三、教学策略

1.首先请个别学生介绍一处自己喜欢的园林(苏州园林最好),体会园林艺术的丰富多彩。

2.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找出说明对象“苏州园林”的总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进而明确全文的总分总结构特点。

3.梳理段内各句间关系,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说明对象及特征,具体分析说明方法及作用,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提升学生逻辑思维的严谨性。

4.补充“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介绍,加深学生对中国园林的了解,拓展所学,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欣赏中国古典园林的方法,激发学生对祖国园林艺术的自豪感。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提起拙政园、留园、网师园、沧浪亭、环秀山庄、狮子林、退思园等苏州诸多园林,都不禁让人心向往之。你欣赏过哪座园林,试着说说它的特点,和大家分享你的收获。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已有的信息储备,增强感性认识,避免因教材说明性强而影响阅读兴趣。

2.你能用一句话概括苏州诸多园林的共同点吗?这个看似不可能回答的问题,有人居然给出了答案。请大家阅读《苏州园林》,从叶圣陶先生的文章中找出答案。

(二)整体感知

1.从文章中找出能概括苏州园林总特征的一句话。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教师引导:全段共有五句话。第一句肯定了苏州园林各具特点的事实,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和作者思维的严谨。第二句明确苏州园林的共同点,即提出了说明对象的特征。第

三、四句是从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角度具体阐明如何实现这一特点的,要抓住关键词语“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这”指代的是上一句内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则表明第三句是说明采取的具体方法措施,第二句才是最终表现出来的特征。第五句是从游览者的角度说明苏州园林具有图画美的特征,这样

三、四句和第五句就从设计建造和欣赏两方面充分说明苏州园林具有图画美的总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梳理段内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关键词句的作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谨性。

2.明确第二段与后文之间的关系。

第二段:概括说明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

第三至九段:从不同角度具体说明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

第十段:总结全文。

总结:第二至十段是总分总的结构关系。

【设计意图】了解说明文总分总的行文结构,这点虽然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没有难度,但本文作为开始学习说明文的例文,为了让学生巩固基础,还是有明确的必要。

3.读第一段,概括第一段所写内容。

高度评价苏州园林的地位。

教师引导:第一段有四句话,第三句是高度评价的中心句。第一二句看似与中心句无关,作者比较自谦地说明了实地欣赏过苏州园林和其他地方的园林,实则表明了作者的一种实事求是的写作态度──“标本”的高度评价是有事实依据的,体现说明文用事实说话的严谨。第四句“因此”,补充说明苏州园林地位的重要,同时也说明本文在园林鉴赏方面的重要作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设计意图】因为概括全文说明内容的句子在第二段,所以第一段比较容易被忽视。将第一段进行重点分析,希望学生体悟作者的思维过程,培养严谨求实的态度。

(三)梳理层次,准确把握说明内容

依次概括第三至九段的说明内容。

(明确:说明内容包括说明对象和说明对象的特征,帮助学生有意识用完整语句概括。)

第三段: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不讲究对称。(苏州园林的建筑布局不讲究对称)

教师引导:本段重点落实说明方法的赏析。第一二句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我国的绝大部分建筑与苏州园林的建筑进行比较,说明其不对称的特点。第三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园林的不对称的特点。第四句设问,承上启下,使文章内容关联更紧密,引出下文运用打比方、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苏州园林追求自然之趣、不对称的特点。全段所有说明方法的运用都紧紧围绕“布局不对称”的特点展开,中心明确,特点突出。

第四段:苏州园林假山池沼的配合追求自然之趣。

教师引导:本段有两个问题要强调。一是首句只明确了说明对象是“假山和池沼”,说明对象的特征要从后文内容中概括。二是说明池沼部分内容比较纷杂,包括引用活水、边沿设计自然、池沼鱼莲有画意等,概括出特点。

第五段:苏州园林栽种、修剪树木着眼画意。

第六段:苏州园林近景远景层次多、景致深。

教师引导:本段明确苏州园林中增加近景远景层次的方法有“花墙和廊子”,还有“镜子”,两者间是由主要到次要的关系。

第七段:苏州园林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第八段:苏州园林的门窗体现图案美。

第九段:苏州园林极少用彩绘,突出自然美。

【设计意图】这个过程要解决本课的重点,即“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抓住说明对象特征,能根据具体语境分析常用说明方法”。很多时候学生读一篇说明文看似读明白了,实则

不求甚解,只有真正明确句与句间的逻辑关系,才能更准确地把握说明内容,明确说明方法的作用。以上内容看似涉及面很广,但都是围绕划分语段中各句间的关系而展开,在授课过程中主线明晰,重点突出,同时提升了学生对多种说明文阅读能力。

(四)知识拓展,情感体悟

苏州园林能够“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正如作者所言,“全在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叶圣陶先生只是为我们揭开了园林鉴赏的一角,如何更好地欣赏中国园林,值得我们探究的还有很多。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些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知识。

【设计意图】要想让学生爱上中国古典园林,就应该先让他们更多地了解,最好是激发兴趣让他们主动去了解。中国古典园林自身的魅力能够让学生只要窥见一斑,就会不由自主地喜欢上,作为中国人的自豪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第5篇:教师资格证初中化学面试教案

教师资格证初中化学面试教案:化学式与化合价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化学式与化合价》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4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化学式、化合价和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三部分内容。在此之前,学 生已经学习了元素以及一些物质化学式的写法,这位过渡到本课题起到了铺垫作用。为之后学习第五章《化学方程式》的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整个教 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九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化学式的涵义;知道一些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能用化学是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并能利用化合价求化学式;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并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来计算物质的组成;能看懂某些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讨论交流,活动探究,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化学,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1.了解化学式,知道元素、原子团的化合价。

2.用化学是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利用化合价求化学式。 3.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并会应用解决问题。

二、说学情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对元素的概念和物质的微观构成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对数字的基本运算能力有一定的把握,这为化学式的 有关知识学习打下了基础。但学生在化学学科中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直观方法指导学生学习。

三、说教法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采用谈话法与讲解法。 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面向全体,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不同难度的问题,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 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 生学习兴趣和动机。

四、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节课内容,我将本节课的学法确定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前面学过的一些物质的化学式引入:元素可以用元素符号来表示,那么我们前面学习的氧气、二氧化碳这些由元素组成的各种单质和化合物怎样来表示呢?把教学 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期待录找理由和证明过程。在实际情况下学习 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二)新授 1.化学式的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课本81页相关内容,对于化学式的定义有一个初步认识。然后以H2O为例,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该化学式的意义,教师进行指导并及时指出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并讲解,得出化学式的定义及其意义。

讲解结束后,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化学式前面的数字与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意义是否相同?为什么?并组织学生讨论符号H、2H、H

2、2H2各 具有什么意义?在学生有初步认知的基础上,我进行归纳总结:化学式前面的数字与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意义不同,因为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个 数,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含该元素的原子个数。

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媒体呈现练习题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练习过程中,学生会出现一些错误,针对这些错误我进行指导并归纳总结,从而引出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2.化学式的学习

学生学习了化学式,为化学价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实验测知,化合物均有固定的组成,及形成化合物的元素有固定的原子个数比,如不是这个数目之比,就不能形成 稳定的化合物。在化学上,就用“化合价”来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引导学生看课本83页 表4-6“ 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针对表格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讨论,问题如下: (1)化合价有几种?是哪几种?(让学生明白元素化合价有下负之分)

(2)在化合物中,氧元素通常显多少价?氢元素通常显几价?金属元素通常显什么价?非金属元素通常显什么价?

(3)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多少? (4)在单质分子里,元素的化合价为多少?

在此基础上,组织两个活动。活动一: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化合价记忆比赛,看谁记得多,记得准,评出“记忆之星”;活动二:让学生编写能帮助记忆的的化合价韵 语、歌谣。活动结束后,展示同学们的化合价韵语、歌谣或快板。通过活动,可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及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把握。

在学习了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之后,应用化合价来推求实际存在的化合物的化学式。通过学生小组讨论练习的方式完成此部分知识的学习。练习如下:根据在 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的原则,已知氧元素为-2价,计算二氧化硫(SO2)中硫的化合价和三氧化二砷(As2O3)中砷元素的化合价。练习结 束之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名称,一般读作某化某,如:NaCl读作氯化钠。有时还要读出化学式中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 如:CO2读作二氧化碳。 3.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引导学生复习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了解相对分子质量跟相对原子质量一样,也是相对质量。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发学生讨论,从而引出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相关内容。由于计算比较简单,启发学生自己学习,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纠正错误。

在有关相对分子质量计算教学完成之后,可让学生传看几种商品(如医药、化学试剂、洗涤剂、食品等)的标签或说明书,教给学生如何查看它们的成分、含量或纯度,并适当讲解化学试剂按纯度分级的情况。

更多教师资格证考试相关的问题请关注宏鹏教育官网。

第6篇:教师资格证初中化学面试教案

教师资格证初中化学面试教案:化学式与化合价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化学式与化合价》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4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化学式、化合价和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三部分内容。在此之前,学 生已经学习了元素以及一些物质化学式的写法,这位过渡到本课题起到了铺垫作用。为之后学习第五章《化学方程式》的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整个教 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九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化学式的涵义;知道一些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能用化学是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并能利用化合价求化学式;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并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来计算物质的组成;能看懂某些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讨论交流,活动探究,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化学,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1.了解化学式,知道元素、原子团的化合价。

2.用化学是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利用化合价求化学式。 3.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并会应用解决问题。 二、说学情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对元素的概念和物质的微观构成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对数字的基本运算能力有一定的把握,这为化学式的 有关知识学习打下了基础。但学生在化学学科中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直观方法指导学生学习。 三、说教法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采用谈话法与讲解法。 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面向全体,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不同难度的问题,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 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 生学习兴趣和动机。 四、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节课内容,我将本节课的学法确定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前面学过的一些物质的化学式引入:元素可以用元素符号来表示,那么我们前面学习的氧气、二氧化碳这些由元素组成的各种单质和化合物怎样来表示呢?把教学 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期待录找理由和证明过程。在实际情况下学习 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二)新授 1.化学式的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课本81页相关内容,对于化学式的定义有一个初步认识。然后以H2O为例,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该化学式的意义,教师进行指导并及时指出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并讲解,得出化学式的定义及其意义。

讲解结束后,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化学式前面的数字与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意义是否相同?为什么?并组织学生讨论符号H、2H、H2、2H2各 具有什么意义?在学生有初步认知的基础上,我进行归纳总结:化学式前面的数字与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意义不同,因为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个 数,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含该元素的原子个数。

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媒体呈现练习题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练习过程中,学生会出现一些错误,针对这些错误我进行指导并归纳总结,从而引出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2.化学式的学习

学生学习了化学式,为化学价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实验测知,化合物均有固定的组成,及形成化合物的元素有固定的原子个数比,如不是这个数目之比,就不能形成 稳定的化合物。在化学上,就用“化合价”来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引导学生看课本83页 表4-6“ 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针对表格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讨论,问题如下: (1)化合价有几种?是哪几种?(让学生明白元素化合价有下负之分)

(2)在化合物中,氧元素通常显多少价?氢元素通常显几价?金属元素通常显什么价?非金属元素通常显什么价?

(3)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多少? (4)在单质分子里,元素的化合价为多少?

在此基础上,组织两个活动。活动一: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化合价记忆比赛,看谁记得多,记得准,评出“记忆之星”;活动二:让学生编写能帮助记忆的的化合价韵 语、歌谣。活动结束后,展示同学们的化合价韵语、歌谣或快板。通过活动,可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及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把握。

在学习了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之后,应用化合价来推求实际存在的化合物的化学式。通过学生小组讨论练习的方式完成此部分知识的学习。练习如下:根据在 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的原则,已知氧元素为-2价,计算二氧化硫(SO2)中硫的化合价和三氧化二砷(As2O3)中砷元素的化合价。练习结 束之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名称,一般读作某化某,如:NaCl读作氯化钠。有时还要读出化学式中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 如:CO2读作二氧化碳。 3.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引导学生复习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了解相对分子质量跟相对原子质量一样,也是相对质量。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发学生讨论,从而引出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相关内容。由于计算比较简单,启发学生自己学习,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纠正错误。

在有关相对分子质量计算教学完成之后,可让学生传看几种商品(如医药、化学试剂、洗涤剂、食品等)的标签或说明书,教给学生如何查看它们的成分、含量或纯度,并适当讲解化学试剂按纯度分级的情况。

更多教师资格证考试相关的问题请关注宏鹏教育官网。

第7篇:教师资格证面试高中数学教案

教师资格证面试高中数学教案:导数运算法则

高中数学《导数运算法则》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两个函数的和、差、积、商的求导法则,熟练运用导数的运算法则求某些简单函数的导数。【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导数的运算法则的探究过程,加深对求导法则的理解,增强有条理的思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函数的和、差、积、商的求导法则。【教学难点】对积和商求导法则的理解和运用。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基本求导公式,并回顾导数的定义。提问:如何求解两个函数的和、差、积、商的导数,引入课题。(二)探究新知

第8篇:初中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

二、考题解析 初中数学《轴对称图形的性质》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设置疑问,导入新课

把一张纸对折后扎一个孔,然后展开平铺。

师生总结: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类似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三)例题巩固,深化原理 出示例题:下列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指出他们的对称轴。

师生活动:学生先独立完成例题,老师对例题进行讲解。 (四)小结作业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通过相互交流分享观点: (1)垂直平分线的概念是什么? (2)图形轴对称的性质是什么? 师生活动: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概括

作业:课后作业题,并寻找身边的轴对称图形,标出对称轴,找出一对对称点。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数学专业问题】 【参考答案】

把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看成一个整体,它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把一个轴对称图形沿着对称轴分成两个图形,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轴对称。

也就是,轴对称图形指的是一个图形;成轴对称图形指的是两个图形。 2.请列举5个以上常见的轴对称图形,它们的对称轴分别有多少条?【数学专业问题】 【参考答案】

圆:无数条;等边三角形:3条;菱形:2条;正方形:4条;长方形:2条;正五边形:5条;正六边形:6条。

二、考题解析

初中数学《立方根》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立方根和平方根的区别与联系?【数学专业问题】 【参考答案】

教师资格证面试考试初中数学教案模板

教师资格面试教案模板初中数学

教师资格证面试初中化学教案模板

教师资格证面试高中数学教案模板

初中数学教师资格证试讲教案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