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共7篇)

综合文章 时间:2021-07-25
【www.wendang123.cn - 综合文章】

第1篇: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竞

争力,是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大举措。

近年来,我县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把发

展文化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骨干产业积极培育推进,不

断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努力构建

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县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

一定的实效,现将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不断完善文化产业的基础设施,民族文化

的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开发取得一定成效。

(一)文化基础设施现状。随着我县经济、社

会的发展, “两馆一站”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夯实。文化馆、图书馆先后被评为省级三级达标馆。图书馆现有馆藏图书

6 万多册,年订阅报纸杂志 140 余种,现正积极推进“全国

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及两个乡镇农村网络培训

学校的建设任务。县民族歌舞剧团建有练功房一处。15 个

乡镇文化站建设项目已报上级批复,目前泗南江、雅邑乡、

坝溜乡、景星乡已经动工建设,其余乡镇也将于近期内动

工建设。建成农家书屋 11 个。双胞之家网站开通营运两年,

加大了××对外的宣传力度。

(二)文化市场发展现状。目前全县共有游戏室 2 家、歌舞厅 11 家、文化广场 2 处、书店 5 家,棋牌游

艺室 101 家。网吧 14 家(县城 12 家,通关镇 2 家)。文化

用品销售 18 家,音像制品销售 9 家。印刷厂 3 家,打印店

11 家。基本形成了文化演艺、网络文化、文化娱乐、新闻

出版、印刷、文化用品等 6 个门类在内的文化市场发展格

局。2016 年,全县文化市场经营场所总营业收入 1200 万元,

缴纳税费 110 万元,安排就业人员 310 人。全县文化市场

呈现繁荣、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文化资源现状。①哈尼文化。××是全

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哈尼人传承着数量浩瀚、绚丽多 彩的富有本民族特色的民间文学故事、诗歌、音乐、舞蹈、

工艺、节日、服饰、哭嫁、祭祀等哈尼文化的瑰宝,创造

了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财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

近年来,通过不懈努力,哈尼族口传叙事长诗《洛奇洛耶

和扎斯扎依》被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名录。收集整理了《巴哈雅咪》、《密玛箐格卡呃呐玛坡》、

《阿迷车》等一批散落于民间的原生态歌曲。结集出版了

《洛奇洛耶和扎斯扎依》、《××县民间故事》一、二集,

《××县舞蹈集成》、《魅力××》(2016-2016)、《阿××

增刊》(歌曲)、《双胞迷城:××》、《哈尼文化丛书》(6 本)

等书籍。哈尼族 9 个支系的歌舞乐,赴中央电视台进行了

《哈尼风情:魅力××》节目的录制,并在中央电视台音

乐频道《民歌·中国》栏目进行了连续播放。以“阿迷车”

为主线,独立创作、编排了反映哈尼族迁徙史和发展史的

大型歌舞史诗《阿迷车》。②回归文化。县城驻地联珠镇建

有融天文、地理、科普为一体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北回归

线标志园,并被列为了“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回归

线把县城一分为二,使县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孕育了

博大精深的北回归线文化,更使××的自然、气候、生物、

人文变得多姿多彩,体现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多样性、

地域性和独特性。③双胞文化。据不完全统计,整个××

县境内生活着 1000 多对双胞胎,其中,北回归线穿过的村

寨就有 600 多对,其双胞胎密度之大是世界罕见的,近年

来,随着县委政府的深入挖掘利用及媒体的大力宣传,形

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双胞文化。

(四)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全县现有文物

103 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 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7 个,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庙目前已向游人免费开放,逢年

过节,香火旺盛。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碧溪古镇的建筑为明

末清初的古式风格,“一颗印”、跑马转角楼等建筑形式与

中西合璧的建设格局,体现了一定历史时期保存下来的建

筑风格,加之是护国将军庾恩旸故居,历史人文气息较浓,

目前正进行二期修复。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发现的

新抚岩画弥补了我市没有岩画的空白,使××县乃至普洱

3 / 9市的文明史都将前推千年。

(五)依托地域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

县自 2016 年以来以民族文化为特色、哈尼民风民俗为看点、双胞胎为卖点,连续成功举办了六届“中国·××北回归

线国际双胞节暨哈尼太阳节”,向世人亮出了“哈尼之乡、

回归之城、双胞之家”三张靓丽名片。2016 年“两节”期

间省内外客商与我县共达成招商引资签约项目 6 项,协议

总投资为亿元,共接待游客达万人次,同比增长%,旅游综

合收入达 1695 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并被人民网等评

为 2016 最具国际影响力节庆活动之一。

二、文化产业培育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薄弱,缺乏专业人才队伍。

是县内文化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目前只有文化馆、图书馆 达到省三级馆标准,乡镇文化站建设比较落后,设施设备

简陋,全县无供演出的剧场或影剧院。二是缺乏高素质、

高水平的文化经营人才和文化专业人才。三是群众保护传

统文化的意识淡薄,对文化产业发展认识不到位,阻碍了

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机构不健全,缺乏完整的文化产业规划。

文化产业涵盖面广,主要包括媒体传播业,出版发行业, 文化旅游业、文艺演艺业、文化娱乐业、文化体育业、文

博会展业、文化制造业、民间工艺业、文化信息服务业等

十大产业。针对我县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文化产业的定位、

发展规划尚未形成。一是没有专门的文化产业发展机构来

主导分析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二是缺乏产业规划,

对文化产业这一领域我县的优势和劣势分析不透彻,应该

走怎样的发展道路缺乏深入探索。三是对文化旅游来讲,

文化与旅游是一对密不可分的整体,缺乏文化的旅游是没

有生命力的,而文化的经济实现形式又要依托旅游才能实

现。所以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机构来系统的研究统计、分析

我县的独特文化资源优势,引入资金投入发展文化产业。

(三)对文化产业培育发展的资金投入不足,

文化市场活力未显现。从目前我县的情况来看,文化事业 发展主要依靠县财政的支持,而整个文化市场发展仍处于

粗放的状态,导致公共基础文化设施总量不足,规模偏小,

缺乏能够举办不同类型文艺活动,同时又具有商贸等多功

能的复合性文化场所。对文化产品的开发、舞台精品艺术

的打造及文化人才的激励等方面经费无保障,导致深入挖

掘、整理、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困难重重,制约了文化

产业的发展。

(四)文化品牌开发力度不够。对文化资源缺

少经营性、开发性整合,缺少文化品牌的战略策划和运作, 通过品牌的创建、促进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较低。

三、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5 / 9

要实现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快速

发展,打造我县成为特色鲜明、品牌名优、设施先进的文 化大县,真正实现“文化活县”的目标,就要把文化产业

作为我县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发

展,像抓工业建设项目一样抓文化产业项目,使文化产业

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注入

新的活力。

(一)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对文化产业的认识。

发展文化产业,我们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从我省来 看,云南把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成功转化为文化产业

发展优势,取得明显成效,尤其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

云南文化产业实现了逆势而上,强劲增长的势头。通过改

革创新发展文化产业,云南作为一个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

在文化产业方向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道路,创造了

文化产业发展的“云南现象”。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我们

应尽快转变观念,提高对文化产业的认识,充分利用我县

富集的文化资源,打好民族特色品牌,发展文化产业。

(二)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建立健全人才机

制。一是建立健全文化产业领导机构,深入研究我县文化 产业发展的路径,认真分析我县文化资源现状,为我县文

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建立文化人

才储备库,健全人才激励机制,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推

动我县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制定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以“十二五”

规划及市委党校与我县的县校合作为契机,对我县民族民 间文化开展一次全面的普查,集中人力物力做好文化产业

发展规划。

(四)积极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文化

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一是力争“十二五”时期,在全县 建成一批具有哈尼元素符号,布局合理的文化标志性设施。

二是进一步抓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充分挖掘、整理民

族民间文化资源,促进民间手工艺品制作,把非物质文化

遗产转为经济增长的物质文化资产。三是大力发展公益性

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更好的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

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五)建立健全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创新。按照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提出的区别对待、

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原则,积极稳妥,有计

划、有步骤的推进改革。一是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文化

馆、图书馆、文物管理所进行“三项制度”改革,明确岗

位责任,使其更好的发挥出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二是对歌

舞团进行深化改革,实行经费总额包干,增人不增资,减

人不减资,实行全员聘用制,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

7 / 9新办法,实行全团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打破身份、职称,

推行岗位工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通过各种形式引入市

场机制,激发活力,在发展中搞活,在搞活中发展。三是

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电影公司实行转企改制,理顺隶属

关系。四是按照相关文件精神与全市统一步调组建我县文

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改变文化市场以往多头管理的局面,

得到集中、有效的监管,同时创新管理方式,强化行业自

律,促进我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六)创新文化服务、引导文化消费。文化消

费作为文化产业链的终端,既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 和动力,又是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最终目的,要进

一步提升和改善市场服务水平,让消费者更加方便、快捷

地接受文化产品,推进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

系建设,创造舒适的文化休闲与消费平台,有效增强文化

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让越来越多的人养成习惯,自己花钱

购买文化产品和服务。

(七)构建文化发展体系,促进产业发展。

育一批龙头企业,带动各类文化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媒 体传播业,文化旅游业,文艺演艺业,文化娱乐业,民间

工艺业等文化产业,建成门类齐全,运转有力的文化体系,

同时建立多元的投入体制,培育外向型文化产业,重点培

育中国·××北回归线国际双胞胎节暨哈尼太阳节长效运

行机制及市场化运作机制,深入挖掘、整理以“阿迷车”、

“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为主线的民族民间优秀文化,创

作出更多的文艺精品,加以打造、提升,充分利用。

9 / 9

第2篇: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竞争力,是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大举措。近年来,我县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把发展文化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骨干产业积极培育推进,不断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努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县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实效,现将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不断完善文化产业的基础设施,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开发取得一定成效。

(一)文化基础设施现状。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 “两馆一站”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夯实。文化馆、图书馆先后被评为省级三级达标馆。图书馆现有馆藏图书6万多册,年订阅报纸杂志140余种,现正积极推进“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及两个乡镇农村网络培训学校的建设任务。县民族歌舞剧团建有练功房一处。15个乡镇文化站建设项目已报上级批复,目前泗南江、雅邑乡、坝溜乡、景星乡已经动工建设,其余乡镇也将于近期内动工建设。建成农家书屋11个。双胞之家网站开通营运两年,加大了××对外的宣传力度。

(二)文化市场发展现状。目前全县共有游戏室2家、歌舞厅11家、文化广场 2处、书店5家,棋牌游艺室101家。网吧14家(县城12家,通关镇2家)。文化用品销售18家,音像制品销售9家。印刷厂3家,打印店11家。基本形成了文化演艺、网络文化、文化娱乐、新闻出版、印刷、文化用品等6个门类在内的文化市场发展格局。2016年,全县文化市场经营场所总营业收入1200万元,缴纳税费110万元,安排就业人员310人。全县文化市场呈现繁荣、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文化资源现状。①哈尼文化。××是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哈尼人传承着数量浩瀚、绚丽多彩的富有本民族特色的民间文学故事、诗歌、音乐、舞蹈、工艺、节日、服饰、哭嫁、祭祀等哈尼文化的瑰宝,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财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近年来,通过不懈努力,哈尼族口传叙事长诗《洛奇洛耶和扎斯扎依》被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收集整理了《巴哈雅咪》、《密玛箐格卡呃呐玛坡》、《阿迷车》等一批散落于民间的原生态歌曲。结集出版了《洛奇洛耶和扎斯扎依》、《××县民间故事》一、二集,《××县舞蹈集成》、《魅力××》(2016-2016)、《阿××增刊》(歌曲)、《双胞迷城:××》、《哈尼文化丛书》(6本)等书籍。哈尼族9个支系的歌舞乐,赴中央电视台进行了《哈尼风情:魅力××》节目的录制,并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民歌·中国》栏目进行了连续播放。以“阿迷车”为主线,独立创作、编排了反映哈尼族迁徙史和发展史的大型歌舞史诗《阿迷车》。②回归文化。县城驻地联珠镇建有融天文、地理、科普为一体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北回归线标志园,并被列为了“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回归线把县城一分为二,使县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北回归线文化,更使××的自然、气候、生物、人文变得多姿多彩,体现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多样性、地域性和独特性。③双胞文化。据不完全统计,整个××县境内生活着1000多对双胞胎,其中,北回归线穿过的村寨就有600多对,其双胞胎密度之大是世界罕见的,近年来,随着县委政府的深入挖掘利用及媒体的大力宣传,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双胞文化。

(四)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全县现有文物103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庙目前已向游人免费开放,逢年过节,香火旺盛。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碧溪古镇的建筑为明末清初的古式风格,“一颗印”、跑马转角楼等建筑形式与中西合璧的建设格局,体现了一定历史时期保存下来的建筑风格,加之是护国将军庾恩旸故居,历史人文气息较浓,目前正进行二期修复。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发现的新抚岩画弥补了我市没有岩画的空白,使××县乃至普洱市的文明史都将前推千年。

(五)依托地域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我县自

3 / 8 2016年以来以民族文化为特色、哈尼民风民俗为看点、双胞胎为卖点,连续成功举办了六届“中国·××北回归线国际双胞节暨哈尼太阳节”,向世人亮出了“哈尼之乡、回归之城、双胞之家”三张靓丽名片。2016年“两节”期间省内外客商与我县共达成招商引资签约项目6项,协议总投资为亿元,共接待游客达万人次,同比增长%,旅游综合收入达1695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并被人民网等评为2016最具国际影响力节庆活动之一。

二、文化产业培育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薄弱,缺乏专业人才队伍。一是县内文化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目前只有文化馆、图书馆达到省三级馆标准,乡镇文化站建设比较落后,设施设备简陋,全县无供演出的剧场或影剧院。二是缺乏高素质、高水平的文化经营人才和文化专业人才。三是群众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淡薄,对文化产业发展认识不到位,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机构不健全,缺乏完整的文化产业规划。文化产业涵盖面广,主要包括媒体传播业,出版发行业,文化旅游业、文艺演艺业、文化娱乐业、文化体育业、文博会展业、文化制造业、民间工艺业、文化信息服务业等十大产业。针对我县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文化产业的定位、发展规划尚未形成。一是没有专门的文化产业发展机构来主导分析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二是缺乏产业规划,对文化产业这一领域我县的优势和劣势分析不透彻,应该走怎样的发展道路缺乏深入探索。三是对文化旅游来讲,文化与旅游是一对密不可分的整体,缺乏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生命力的,而文化的经济实现形式又要依托旅游才能实现。所以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机构来系统的研究统计、分析我县的独特文化资源优势,引入资金投入发展文化产业。

(三)对文化产业培育发展的资金投入不足,文化市场活力未显现。从目前我县的情况来看,文化事业发展主要依靠县财政的支持,而整个文化市场发展仍处于粗放的状态,导致公共基础文化设施总量不足,规模偏小,缺乏能够举办不同类型文艺活动,同时又具有商贸等多功能的复合性文化场所。对文化产品的开发、舞台精品艺术的打造及文化人才的激励等方面经费无保障,导致深入挖掘、整理、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困难重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文化品牌开发力度不够。对文化资源缺少经营性、开发性整合,缺少文化品牌的战略策划和运作,通过品牌的创建、促进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较低。

三、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要实现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打造我县成为特色鲜明、品牌名优、设施先进的文化大县,真正实现“文化活县”的目标,就要把文化产业作为我县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发展,像抓

5 / 8 工业建设项目一样抓文化产业项目,使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对文化产业的认识。发展文化产业,我们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从我省来看,云南把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成功转化为文化产业发展优势,取得明显成效,尤其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云南文化产业实现了逆势而上,强劲增长的势头。通过改革创新发展文化产业,云南作为一个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文化产业方向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道路,创造了文化产业发展的“云南现象”。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我们应尽快转变观念,提高对文化产业的认识,充分利用我县富集的文化资源,打好民族特色品牌,发展文化产业。

(二)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建立健全人才机制。一是建立健全文化产业领导机构,深入研究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认真分析我县文化资源现状,为我县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建立文化人才储备库,健全人才激励机制,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推动我县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制定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以“十二五”规划及市委党校与我县的县校合作为契机,对我县民族民间文化开展一次全面的普查,集中人力物力做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四)积极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一是力争“十二五”时期,在全县建成一批具有哈尼元素符号,布局合理的文化标志性设施。二是进一步抓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充分挖掘、整理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促进民间手工艺品制作,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转为经济增长的物质文化资产。三是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更好的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五)建立健全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按照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提出的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原则,积极稳妥,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改革。一是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文化馆、图书馆、文物管理所进行“三项制度”改革,明确岗位责任,使其更好的发挥出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二是对歌舞团进行深化改革,实行经费总额包干,增人不增资,减人不减资,实行全员聘用制,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实行全团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打破身份、职称,推行岗位工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通过各种形式引入市场机制,激发活力,在发展中搞活,在搞活中发展。三是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电影公司实行转企改制,理顺隶属关系。四是按照相关文件精神与全市统一步调组建我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改变

7 / 8 文化市场以往多头管理的局面,得到集中、有效的监管,同时创新管理方式,强化行业自律,促进我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六)创新文化服务、引导文化消费。文化消费作为文化产业链的终端,既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动力,又是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最终目的,要进一步提升和改善市场服务水平,让消费者更加方便、快捷地接受文化产品,推进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创造舒适的文化休闲与消费平台,有效增强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让越来越多的人养成习惯,自己花钱购买文化产品和服务。

(七)构建文化发展体系,促进产业发展。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带动各类文化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媒体传播业,文化旅游业,文艺演艺业,文化娱乐业,民间工艺业等文化产业,建成门类齐全,运转有力的文化体系,同时建立多元的投入体制,培育外向型文化产业,重点培育中国·××北回归线国际双胞胎节暨哈尼太阳节长效运行机制及市场化运作机制,深入挖掘、整理以“阿迷车”、“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为主线的民族民间优秀文化,创作出更多的文艺精品,加以打造、提升,充分利用。

第3篇: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发挥工商职能作用 助推文化产业发展

当今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已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引擎。工商部门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职能部门之一,应当迎时而上,积极思考采取相应的对策,服务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此,我们近期组织力量对镇江市丹徒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开展了调查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对助推文化产业发

展有所助益。

一、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企业规模小,核心竞争力不强。丹徒区文化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普遍存在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多数企业不重视技术创新或无力技术创新,产品科技、创意含量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差;一些企业的经营方式相对落后,企业管理缺乏科学性、创新性,产品销售多以自行销售模式为主,不能有效地推广产品。

市场程度低,企业缺乏自主品牌。企业品牌意识淡薄,加之小农经济意识束缚,导致企业不愿意把重点放在品牌培育和内容原创上,习惯于“贴牌生产”,导致文化产品市场化程度低,产品难以形成产业链,产品附加值未能得到有效挖掘。

经营机构多,集约化程度不高。尽管文化产业市场主体数量呈逐年增长态势,但集约化程度较低,缺乏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生产要素在市场中的配置过于分散,规模经济的影响力甚小。

市场秩序乱,不能进行有效管理。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个体经营户占经营总数的80%以上,在利益驱动下,利用文化活动场所从事违法活动的情况时有发生,导致盗版书刊、盗版音像制品、盗版软件屡禁不绝,严重扰乱经营秩序,扼杀原创精神。

二、问题成因分析

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尚未理顺。当前政府管理文化产业的方式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政府对文化经营单位仍然管得过多、过死,致使文化产业发展活力不足,文化产业经营者难以形成真正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此外,文化产业的7大门类:电影、广播影视、报刊、出版、音像、娱乐和广告,分别由广电、文化、工商等不同部门进行监管,传统的管理体制和方式,不同程度存在各自为政、多头管理的现象,对整个产业缺少系统的管理机制和措施。

文化产业投资渠道相对单一。调查结果显示,62%的企业认为融资困难,80%以上的企业主要依赖自身积累,融资方式极为单一。文化产业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加之目前银行贷款条件愈加严格,无法为文化产业的迅速扩张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致使文化产业的潜力得不到充分挖掘和利用,整体水平提升不快。

居民文化消费水平不高。调查发现,文化消费只占居民消费的很少一部分,文化消费增长速度与居民收入增长不成正比。受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一系列大额消费支出影响,居民在文化消费方面持谨慎态度。

三、助推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充分发挥工商职能,积极开展文化企业对口帮扶。一方面,实行企业联络员制度,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为政府决策建言献计,为企业做好政策咨询和法律服务,努力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如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实行定期走访、跟踪服务,扶持骨干文化企业,形成对内对外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对外来引资文化项目,实行提前介入,上门服务,扶持引资企业与本地文化项目尽快形成生产经营能力;另一方面,帮助文化企业提升广告策划宣传能力,鼓励开发新的广告发布形式,支持互联网、楼宇视频等新兴广告媒介健康有序发展,降低广告投放成本,使其成为广告业新的增长点。

积极培育文化商标,提升文化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一是加大商标宣传力度,向企业宣讲商标知识,提供商标注册咨询服务,宣传引导企业注册商标,帮助从事文化产业的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同时,鼓励文化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开发具有自主商标的原创性文化产品,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品牌。二是推动民族民俗文化、文化活动、文化创意等注册成商标,提高产品价值,提升市场竞争力。三是加大文化类商标保护力度,对涉及文化企业的商标侵权案件,建立维权“绿色通道”,组织力量查处。对涉及商标争议纠纷,积极协调、保护文化企业的合法权益。

培育龙头骨干企业,激发新兴行业发展活力。对特色鲜明、实力较强、成长性较好的文化企业,特别是动漫制作、文化创意、网络文化等新兴领域的企业,要加大扶持力度,联合政府等相关部门,通过出台相关优惠政策,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形成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文化企业,带动行业发展。引导企业坚持文化产品研究与开发相结合,使文化产业的市场价值和巨大潜力得到有效的发挥,促进各特色文化产业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走集聚化、集团化道路,形成产业发展链条,增强企业竞

争力。

拓宽产业融资渠道,增强产业发展的后劲。联合政府及相关文化部门建立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争取地方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积极提供助企融资和行政指导服务,发挥动产抵押登记、股权出质、股权出资登记职能,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鼓励企业、个人、社会各界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建言政府出台配套优惠政策引导和吸收非文化

部门、民间资本和外来投资,实现文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和公共化。

强化市场监督管理,维护文化市场经营秩序。一是将文化产业列为保护重点,创新监管方式,强化监督和检查,并加大与文化、广电、新闻等部门的协调配合,依法保护文化企业的合法权益,有效维护文化市场公平有序的竞争秩序。二是开展整治净化行动,对网络、娱乐、出版、印刷等文化市场开展集中清理整顿,从重从快打击各种侵权盗版、淫秽色情、发布虚假广告及“黑网吧”经营等违法行为。三是加强行业自律,依托个体私营企业协会、行业协会等倡导文化产业的健康娱乐性、丰富知识性和审美教育性,引导文化企业加强行业自律,促进文化市场规范。四是充分发挥工商监管职能,主动参与部门合作,完善社会监督机制,探索建立部门联动、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文化产业监管体系,形成监管合力,提高监管工作效率,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第4篇: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竞争力,是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大举措。近年来,我县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把发展文化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骨干产业积极培育推进,不断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努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县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实效,现将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情况报告如

下:

一、不断完善文化产业的基础设施,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开发取得一定成效。

(一)文化基础设施现状。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两馆一站”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夯实。文化馆、图书馆先后被评为省级三级达标馆。图书馆现有馆藏图书6万多册,年订阅报纸杂志140余种,现正积极推进“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及两个乡镇农村网络培训学校的建设任务。县民族歌舞剧团建有练功房一处。15个乡镇文化站建设项目已报上级批复,目前泗南江、雅邑乡、坝溜乡、景星乡已经动工建设,其余乡镇也将于近期内动工建设。建成农家书屋11个。双胞之家网站开通营运两年,加大了对外的宣传力度。

(二)文化市场发展现状。目前全县共有游戏室2家、歌舞厅11家、文化广场2处、书店5家,棋牌游艺室101家。网吧14家(县城12家,通关镇2家)。文化用品销售18家,音像制品销售9家。印刷厂3家,打印店11家。基本形成了文化演艺、网络文化、文化娱乐、新闻出版、印刷、文化用品等6个门类在内的文化市场发展格局。,全县文化市场经营场所总营业收入1200万元,缴纳税费110万元,安排就业人员310人。全县文化市场呈现繁荣、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文化资源现状。①哈尼文化。是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哈尼人传承着数量浩瀚、绚丽多彩的富有本民族特色的民间文学故事、诗歌、音乐、舞蹈、工艺、节日、服饰、哭嫁、祭祀等哈尼文化的瑰宝,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财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近年来,通过不懈努力,哈尼族口传叙事长诗《洛奇洛耶和扎斯扎依》被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收集整理了《巴哈雅咪》、《密玛箐格卡呃呐玛坡》、《阿迷车》等一批散落于民间的原生态歌曲。结集出版了《洛奇洛耶和扎斯扎依》、《县民间故事》

一、二集,《县舞蹈集成》、《魅力》(-)、《阿增刊》(歌曲)、《双胞迷城:》、《哈尼文化丛书》(6本)等书籍。哈尼族9个支系的歌舞乐,赴中央电视台进行了《哈尼风情:魅力》节目的录制,并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民歌·中国》栏目进行了连续播放。以“阿迷车”为主线,独立创作、编排了反映哈尼族迁徙史和发展史的大型歌舞史诗《阿迷车》。②回归文化。县城驻地联珠镇建有融天文、地理、科普为一体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北回归线标志园,并被列为了“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回归线把县城一分为二,使县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北回归线文化,更使的自然、气候、生物、人文变得多姿多彩,体现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多样性、地域性和独特性。③双胞文化。据不完全统计,整个县境内生活着1000多对双胞胎,其中,北回归线穿过的村寨就有600多对,其双胞胎密度之大是世界罕见的,近年来,随着县委政府的深入挖掘利用及媒体的大力宣传,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双胞文化。

(四)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全县现有文物103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庙目前已向游人免费开放,逢年过节,香火旺盛。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碧溪古镇的建筑为明末清初的古式风格,“一颗印”、跑马转角楼等建筑形式与中西合璧的建设格局,体现了一定历史时期保存下来的建筑风格,加之是护国将军庾恩旸故居,历史人文气息较浓,目前正进行二期修复。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发现的新抚岩画弥补了我市没有岩画的空白,使县乃至普洱市的文明史都将前推千年。

(五)依托地域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我县自以来以民族文化为特色、哈尼民风民俗为看点、双胞胎为卖点,连续成功举办了六届“中国·北回归线国际双胞节暨哈尼太阳节”,向世人亮出了“哈尼之乡、回归之城、双胞之家”三张靓丽名片。“两节”期间省内外客商与我县共达成招商引资签约项目6项,协议总投资为亿元,共接待游客达万人次,同比增长%,旅游综合收入达1695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并被人民网等评为最具国际影响力节庆活动之一。

二、文化产业培育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薄弱,缺乏专业人才队伍。一是县内文化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目前只有文化馆、图书馆达到省三级馆标准,乡镇文化站建设比较落后,设施设备简陋,全县无供演出的剧场或影剧院。二是缺乏高素质、高水平的文化经营人才和文化专业人才。三是群众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淡薄,对文化产业发展认识不到位,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机构不健全,缺乏完整的文化

产业规划。文化产业涵盖面广,主要包括媒体传播业,出版发行业,文化旅游业、文艺演艺业、文化娱乐业、文化体育业、文博会展业、文化制造业、民间工艺业、文化信息服务业等十大产业。针对我县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文化产业的定位、发展规划尚未形成。一是没有专门的文化产业发展机构来主导分析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二是缺乏产业规划,对文化产业这一领域我

县的优势和劣势分析不透彻,应该走怎样的发展道路缺乏深入探索。三是对文化旅游来讲,文化与旅游是一对密不可分的整体,缺乏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生命力的,而文化的经济实现形式又要依托旅游才能实现。所以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机构来系统的研究统计、分析我县的独特文化资源优势,引入资金投入发展文化产业。

(三)对文化产业培育发展的资金投入不足,文化市场活力未显现。从目前我县的情况来看,文化事业发展主要依靠县财政的支持,而整个文化市场发展仍处于粗放的状态,导致公共基础文化设施总量不足,规模偏小,缺乏能够举办不同类型文艺活动,同时又具有商贸等多功能的复合性文化场所。对文化产品的开发、舞台精品艺术的打造及文化人才的激励等方面经费无保障,导致深入挖掘、整理、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困难重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文化品牌开发力度不够。对文化资源缺少经营性、开发性整合,缺少文化品牌的战略策划和运作,通过品牌的创建、促进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较低。

三、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要实现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打造我县成为特色鲜明、品牌名优、设施先进的文化大县,真正实现“文化活县”的目标,就要把文化产业作为我县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发展,像抓工业建设项目一样抓文化产业项目,使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对文化产业的认识。发展文化产业,我们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从我省来看,云南把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成功转化为文化产业发展优势,取得明显成效,尤其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云南文化产业实现了逆势而上,强劲增长的势头。通过改革创新发展文化产业,云南作为一个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文化产业方向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道路,创造了文化产业发展的“云南现象”。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我们应尽快转变观念,提高对文化产业的认识,充分利用我县富集的文化资源,打好民族特色品牌,发展文化产业。

(二)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建立健全人才机制。一是建立健全文化产业领导机构,深入研究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认真分析我县文化资源现状,为我县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建立文化人才储备库,健全人才激励机制,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推动我县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制定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以“十二五”规划及市委党校与我县的县校合作为契机,对我县民族民间文化开展一次全面的普查,集中人力物力做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四)积极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一是力争“十二五”时期,在全县建成一批具有哈尼元素符号,布局合理的文化标志性设施。二是进一步抓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充分挖掘、整理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促进民间手工艺品制作,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转为经济增长的物质文化资产。三是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更好的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五)建立健全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按照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提出的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原则,积极稳妥,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改革。一是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文化馆、图书馆、文物管理所进行“三项制度”改革,明确岗位责任,使其更好的发挥出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二是对歌舞团进行深化改革,实行经费总额包干,增人不增资,减人不减资,实行全员聘用制,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实行全团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打破身份、职称,推行岗位工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通过各种形式引入市场机制,激发活力,在发展中搞活,在搞活中发展。三是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电影公司实行转企改制,理顺隶属关系。四是按照相关文件精神与全市统一步调组建我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改变文化市场以往多头管理的局面,得到集中、有效的监管,同时创新管理方式,强化行业自律,促进我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六)创新文化服务、引导文化消费。文化消费作为文化产业链的终端,既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动力,又是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最终目的,要进一步提升和改善市场服务水平,让消费者更加方便、快捷地接受文化产品,推进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创造舒适的文化休闲与消费平台,有效增强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让越来越多的人养成习惯,自己花钱购买文化产品和服务。

(七)构建文化发展体系,促进产业发展。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带动各类文化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媒体传播业,文化旅游业,文艺演艺业,文化娱乐业,民间工艺业等文化产业,建成门类齐全,运转有力的文化体系,同时建立多元的投入体制,培育外向型文化产业,重点培育中国·北回归线国际双胞胎节暨哈尼太阳节长效运行机制及市场化运作机制,深入挖掘、整理以“阿迷车”、“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为主线的民族民间优秀文化,创作出更多的文艺精品,加以打造、提升,充分利用。

第5篇: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汇报材料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镇文化建设在上级各部门和镇党委、政府的关心重视下,致力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把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努力贯彻落实文化艺术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文化市场不断繁荣,镇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基本情况

(一)高度重视,措施到位,文化建设环境良好

我镇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文化工作由副镇长直接分管,岗位职责、财务财产管理、档案管理等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并一一落到实处。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文化建设举办文化娱乐活动,丰富群众生活。目前,所有村委会都建立了村级文化活动室,活动开展正常,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二)底蕴深厚,队伍庞大,文化建设阵地广泛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每年农村的文化活动主要是在各种节庆日、纪念日,由镇文化站通过协办等方式,组织开展民间文艺演出及棋、球类比赛等。上级宣传、文化等部门组织开展 “文化下乡”活动,活动形式多为慰问演出、电影公映、送书下乡等,基本解决了老百姓看电影、看戏、看书、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问题。

(三)结合实际,创新载体,推进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一是加大宗鹤拳文化的搜集整理力度和保护力度,把宗鹤拳的宣传工作作为镇党委政府工作重点,打造以宗鹤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品牌。修葺方世培故居开发旅游景点,推动宗鹤拳文化传播。二是推进广场文化的发展。建设集文化、体育、休闲为一体的娱乐阵地,搭建展示文化风情的平台,为全镇人民提供文化活动场所,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三是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坚决加大对网吧、图书市场的管理力度,清除文化垃圾,净化文化事业,为乡文化市场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镇文化建设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受自身环境、场地简陋、经费紧缺等方面的因素制约,工作开展难度大,特别是以文补文方面,没有固定资金收入,给今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农村文化建设仍然面临着诸多突出问题,具体情况是:

(一)专业人才紧缺

由于缺乏专业文化人员的指导,农村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年龄偏大,知识老化,专业化水平低,而且素质参差不齐,农村文艺后备人才相当缺乏,农村特色文化人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

(二)文化事业投入少,活动经费短缺

市、镇对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相当有限,文物事业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由于缺乏资金,使得文化部门无法对一些文物保护单位进

行维修,开展活动没有固定经费来源,主要靠临时筹集。经费的匮乏,造成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难以得到充分、有效利用。

(三)文化建设观念滞后

对于文化建设方面普遍存在认为文化是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在建设上打不开路子、迈不开步子,缺乏创新意识。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要积极借助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大发展文化事业的探索。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加大力度,充分发挥农村文化阵地的作用。引导农村文化进入千家万户,形成健康的精神食粮,逐步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涵养。

(二)抓好文化市场管理,使文化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

(三)注重鼓励和扶持群众自办文化产业,使之成为新时期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公办文化的重要补充。

(四)扎扎实实做好文化工作,以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完美的精神面貌,以高素质的文化品牌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快速发展。

第6篇:全国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2009全国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中国文化产业网 时间: 2009-06-09 来源: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 范周 【字体:大 中 小】

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纵深推进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3月24—31日,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一次文化产业调研工作,调研范围涵盖全国28个省、自治区的50余个城市(含直辖市),在此期间,课题组实地考察文化产业相关企业近100家,走访政府官员、相关企业负责人百余名,全面了解各地文化产业的最新动态和总体态势,深入剖析当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对进一步采取的对策措施提出可行性建议。

一、当前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情况

(一)文化产业整体上保持增长态势,已经或趋于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 2004至2007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文化产业普遍快速增长,其中北京市年均增速%,上海市年均增速15%,江苏省年均增速24%,湖南省年均增速20%左右,山西省年均增速%,安徽省年均增速20%以上,各地方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均高于GOP的增长速度,呈现出总体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基本实现了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为5123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007年这一比重增加到%,在全国文化产业稳步增长的大环境下,各省市自治区由于文化资源与发展基础的不同也有不同的经济表现。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经济发达的省市,文化产业(或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支柱产业,如北京市、广东省,尤其是北京市,其2007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已经超过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商务服务业等行业,仅次于金融业,在第三产业中位居第二。一些省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强劲,占GDP比重近6%,正逐渐成为支柱产业,如上海市和云南省。

以本次调研中已获得数据的22个省市自治区为例,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5%至%的省市自治区有9个,多集中在中部和西南部,这些省市在全国GDP排名中位于5至15位之间,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与该地区经济发展同步,相关度高;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市自治区有6个,但其中山东、江苏两省的文化产业增加值绝对值大,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可见在经济发达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有巨大的产能空间,而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待提高。整体而言,2004至2007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无论是在GDP比重、增加就业岗位还是拉动消费方面都有强劲表现,文化资源的“经济重生”如同一只强心针给全方位的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活力。

但是,在总体增长的态势下,2007年部分省市的文化产业增长有所放缓,例如200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方面湖南省同期回落个百分点,河北省下滑15至17个百分点,吉林省也较上一年减少,部分省市预测2008年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会持续走低。对于这一现象,调研组认为,这是文化产业发展经过了初期政策强力推动的阶段进入市场机制选择的阶段后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受到今年整体外部经济发展趋缓和消费需求不足的影响。

(二)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持续进行,文化服务所占比重逐步上升,新兴文化业态正在形成。

按照2004年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的标准,文化产业分为三个层次、九大门类,涵盖文化产品的制造、销售和文化服务三大领域。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6年全国文化产业核心层增加值为2038亿元,占整体文化产业增加值的42%,外围层增加值为874亿元,占18%,相关层增加值为1920亿元,占40%。以新闻出版、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影视服务和文化艺术服务等为主构成的“核心层”仍是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力量,以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为主的相关层所占比重较大。

从本次调研得到的各省市自治区数据来看,就2007年全国部分省市自治区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变动情况而言,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仍然存在,调整步伐还需要进一步加快。目前许多省市自治区文化产业结构的同构现象比较突出,各地方居前三位的行业类别中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销售这四个类别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基本上都在各地居于主导地位。

另一方面,2007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在以核心层和外围层组成的文化服务方面呈现上升趋势,以相关层为主的文化产品制造和销售保持平稳增长。根据发展目标的不同,各省市自治区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的增减情况也各有不同,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核心层持续增长,比重有加大趋势。在出版、广播电视、文艺院团等文化产业核心资源基础好的省市,将核心层实力的增强作为战略发展目标,重点扶持优势企业。以江苏为例,2007年,江苏核心层增长%,相关层增长%,回落个百分点,省级五大集团总资产达到亿元,比上年增长%,其中凤凰出版集团已经成为资产、营业收入超百亿的“双百亿”集团。同样,地处老东北工业基地的黑龙江省,2007年核心层比上年增长%,得益于新闻出版、文化和广播电视三大系统的发展,其中出版增长%,广播电视增长%。吉林省2007年核心层增加%,稳固了核心层的主导地位,电视、电影服务增加最快,比重达到了%。

总体而言,2004至2007年,大部分省市自治区文化产业核心层的发展态势良好,但是从各省的地方数据来看,核心层在文化产业的整体格局中比例仍偏低,作为文化产业内容生产的源头作用发挥仍然不够。

2.新兴文化业态增长迅速,提升了外围层的比重。随着科技创新和消费基础的扩大,以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组成的外围层在2007年取得了长足发展。上海增长前三位的均为外围层行业类别,以文化服务为主要功能的外围层已经成为建设国际大都市的支柱;江苏省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增长%,网络文化服务增长%;山西省外围层提高%,新兴的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网络文化服务增加值增速达到%和%;湖南省外围层提高个百分点,文化服务业所占比重上由2004年的%上升到2007年的%,其中,网络文化服务比重由2006年的%提高到%,文化休闲娱乐服务由2006年的%提高到%;重庆市外围层增加%,其中,文化休闲娱乐服务行业增长%。

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以互联网信息为主的网络文化服务,以旅游、娱乐为主的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以广告、会展、文化商务代理为主的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正在成为文化产业增量提升的重要引擎。文化产业的外围层以服务为入口,融入了其他行业的发展需求,增加了文化产业的中间产出,因此我们可以判断,外围层的比重在未来将继续加大。

3.相关层比重变化不一,文化产品制造和销售仍为多数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主要贡献方。从表二可以看出,浙江、福建、江苏等制造业发达的省份,以文化产品制造和销售为主的相关层是文化产业增加值的绝对来源,尤其是浙江省和福建省,已经达到60%以上。2007年,浙江省相关层增加比重略为下降,但仍占据半壁江山,在相关层中文化产品制造业增加值亿元,占%,文化产品批发零售业增加值亿元,占%。2007年,福建省相关层实现较快发展,比上年增长%。在文化服务发展较好的省份,2007年文化产品制造和销售有一定比例的下降,比如山西省相关层降低%,湖南省相关层下降%,文化制造业的比重由2004年的28%下降到2007年的%。

文化产品的制造和销售受市场(包括国际市场)变动和企业规模调整影响较大,作为文化产业的相关层与直接的商品消费紧密相关,因此市场和企业的细微变动都会直接波及文化产业的发展。比如,福建省厦华、柯达、日立等家电企业生产规模的缩小,影响了文化产业制造业的增速,也影响了文化产业批发贸易业的发展。

(三)文化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格局明显,并围绕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形成园区化、集团化模式。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实质性推进,特别是105号文件和114号文件精神的指引下,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格局出现了新的特点。从此次调研中的全国情况来看,特别是东部发达地区的文化产业已经呈现出集群式发展格局,已经组建的包括广播影视集团、演艺集团、出版集团、新华发行集团等文化产业集团,涵盖行业门类多样,发展模式各有特点,逐渐形成了复合型、关联式业态,构建起了较为完善的文化产业生态链,并呈现出以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为核心的园区化、集团化发展模式,逐渐向外衍生、辐射,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和整体经济增长。

以北京为例, 2006年,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北京市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中国(怀柔)影视基地、北京市798艺术区等首批10家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正式挂牌,当年共实现收入490亿元,约占全市文化创意产业总收入的14%,集聚区新增企业近千家,一批具有带动作用的骨干、龙头企业相继落户。2008年,又有CBD国际传媒产业集聚区、顺义国展产业园、琉璃厂历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11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获得认定。到2008年底,北京市集聚的文化创意产业总数超过一万家,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格局已经形成。

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西部地区正在成为文化产业新的集聚区域,而且对园区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富有特色的个性化探索。例如,以四川省文化产业园为例,这个包括文化创意产业园、电影主题乐园、青少年体验式素质教育基地、影视基地、旅游风情演出、文化小镇六大主题区和一个媒体传播渠道的“6+1组团”为中国区域文化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提供了创新思路。

在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过程中,一些优势文化产业,譬如广电、新闻出版等中的重点单位通过转企改制,逐渐呈现出规模化的集团发展趋势。

表三 享受105文件的企业集团行业分布

整体来看,目前文化产业相关集团多集中在北京、浙江、广东、四川、江苏、安徽、湖南等省市。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越高的省份,集团化改革的力度和成效越显著,集团的实际经营状况和竞争力提升越快。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安徽、湖南两省的集团化步伐迈得较快,特别是安徽出版集团和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正在以产权和业务关系为联结纽带,以母子公司为主要体制,以优势企业和资产为先导,以品牌塑造为核心,在联合、兼并的基础上,力求实现跨媒体、跨行业和跨区域的联合。

(四)党和政府的文化管理方式逐步转变,文化产业宏观调控机制基本形成。 在文化体制改革深入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下,党和政府逐渐放松了对文化行业微观领域的直接的、行政性的管理,而是逐渐放权给企业,逐渐放权给市场,通过市场去建设文化,提升文化,转而开始进行文化产业宏观调控机制的建设,向立足于科学治理和公共服务的开放型政府、服务型政府转变。

从整体调研情况来看,各地政府都在积极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除了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外,还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进行宏观调控和有效监管:加快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培育步伐;运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抓住关键环节解决融资问题;充分挖掘利用本地文化资源优势,扶持培育重点文化产业和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加大人才培养和理论研究力度。

二、当前全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文化产业规划与政策的执行力低,实施效果与设定目标存在较大差距。 从1998年文化部设立文化产业司,标志着我国文化产业由民间自发阶段进入政府强力推动阶段,近年来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稳步提高,文化消费快速增长,文化产业逐步进入又好又快的新时期。但从转型期的时代背景和复杂的现实环境来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普遍存在着规划和政策执行力低,目标期望值与实际运行效果差距较大的问题。 在本次调研中,我们发现,截至2009年2月,全国已有29个省市自治区制定了“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许多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已经成为党政“一把手”工程。但是大部分规划明显有两大缺陷:第一,规划或纲要制定前的现状调查和分析不足,造成对本地区的文化产业资源、市场以及优劣势等背景和现状认识比较粗浅,直接影响了规划的实际执行效果;第二,在规划或纲要的具体内容方面,对文化产业的基本原则、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的论述性内容比重偏大,而对于文化产业的结构、布局等决定规划可行性的内容相对较少。从调研中,我们还发现,部分省市的规划在实施效果的反馈与评估方面做得还很不够。例如,深圳市“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10%,虽然十一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培育了大量的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但是该市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目标很难在十一五结束时实现。全国还有很多的城市,其文化产业本身的发展与十一五规划制定的目标相距甚远。

与此同时,各地针对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的配套政策的落实情况也不尽人意。诚然,由于政策执行涉及到财政、人事、国土、工商、税务、公安等部门,给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的落实带来一定的困难。但究其根本还在于,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未得到解决,文化产业的行业壁垒和行政界限限制了产业的科学发展,资源要素改革进展不快,文化资源利用效率总体偏低。

(二)文化产业数据统计存在较大偏差,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口径标准不一和漏统虚报的现象。

文化产业的数据统计是党和政府实施文化产业宏观调控、文化企业进行微观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调研中,我们发现,各地文化产业界定、分类和统计指标设计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预见性明显不足,导致文化产业数据统计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数据统计标准不一,相距甚远的各种统计版本并存。例如宁夏回族自治区,根据当地文化厅提供的发展情况报告,该自治区的文化产业体系包含文艺演出业、文化娱乐业、网络文化业、艺术培训业、文化旅游业、文化会展业、工艺美术业等七大门类,相比国家统计局提出的9大门类,缺失了新闻服务和出版发行版权服务两大部分。又如浙江省,全省文化产业统计严格按照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的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进行,而省会杭州市,则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主,将文化创意产业分为文化艺术类、影视传媒类、信息软件类、产品设计类、建筑景观设计类、时尚消费类、咨询策划类等7大类。其核心层包括文化艺术类、影视传媒类、信息软件类、产品设计类、建筑景观设计类;外围层包括时尚消费类与咨询策划类;相关层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活动,但不包括与工业设计、建筑景观设计、服装设计等相关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同时又包括了大文化产业中的教育、卫生、体育的部分内容。

其次,年份断层现象严重,编造推测现象重新抬头。以辽宁省为例 ,2005至2007年文化产业统计数据完全空白,文化管理部门要求统计部门在今年的经济普查结束后,再推测出2008年以前的文化产业相关数据。而吉林省政府公布的文化产业统计数据也明确表示,部分年份的数据是推测出来的。相比之下,北京市的统计数据较为科学。根据市统计局的数据,2007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资产总计亿元,比2004年增加亿元,增长%,2004至2007年资产平均增长%。但在抽样调查北京市各区县的2007或2008年文化产业相关统计数据时,顺义区委宣传部表示从未统计过该区的文化产业数据。另外从北京市委宣传部改革办了解到,北京市每年的文化创意产业统计数据是按照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的标准分行业统计的,并非按照下辖各区县上报的文化产业统计数据进行统计。

第三、由于文化企业中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较多,其统计基础不扎实,数据难以得到真实反映。例如在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中,在核查出的万亿元GDP增量中,服务业漏统的占%,文化产业大部分涵盖在其中;另一方面,文化产业链条的下游环节存在漏统现象。例如在以形象授权为核心的动漫产业中,得益于授权开发的玩具、服装、食品、饮料等制造业的产值难以计算其中,而申报主体和统计主体对数据要求的目的不同,维护各自利益的情况不同程度地存在,也影响了统计数字的准确可靠。

而统计部门独立运作经费不足以及数据结果出台太慢也是影像统计数据精确迅速出台的主要原因。文化产业的数据统计,大部分省份是委托各省统计部门进行的,文化管理部门每年支付给当地统计部门数额不等的统计费用,比如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就分别支付给省统计局15万元和10万元的统计经费,有些省份支付得更少,文化主管部门在支付统计经费的同时也附加了主观要求,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得不到有效保证。

截至此次调研结束,除浙江省、黑龙江省提供了2008年完整数据,湖南省、江苏省提供了2008年部分数据以外,其他大部分省份只能提供2007年甚至以前的数据。新疆、甘肃、贵州等省份表示2008年新数据出台尚无确切时间。统计周期太长,数据积压太久,容易出现年终突击制假、影响数据统一公布时间,更重要的是使数据统计完全成为了一种事后行为,对文化产业发展起不到“信号灯”和“指示器”的作用。

(三)转企改制不彻底,过多依靠政府干预,市场主体性功能没有充分发挥。 此次调研中,围绕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和集团化改革问题,调研组走访了部分省市已经组建或者正在筹建的各类文化产业集团,包括广电集团、报业集团、出版集团、发行集团、演艺集团等。以广电集团为例,从1998年我国第一家广电集团——无锡广播电视集团成立开始,到2004年12月起不再批准事业型集团,2006年1月起不再批准省(区、市)集团为止,全国共有省级、市级广电集团(含广电总台)18家,分布于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浙江、江苏、湖南、四川、福建等地省市。

上述集团绝大部分为事业型集团,并非真正的企业或产业集团,在实际运行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官商两面、事企难分”的问题。一方面这些集团与直属单位和政府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还要承担一定的事业职责;另一方面产权归属不明晰,关于国有文化资产由谁管理、如何管理以及按照什么原则管理等问题一直都没能很好的解决,从而影响到集团组建后的运营。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股份制改造原则被普遍应用于集团化改革中,但恰恰也是推进难度最大、问题累积最多的环节。股份制改造后成立的新公司大多由国有企业改制或由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新建,股权结构以国有股和法人股等非流通股为主,尤以国有股比重最大,导致政府对企业管理层行政干预过多,企业目标政治化,难以实现企业运作机制的转换。

以湖南广播影视集团为例,由于集团的成立和运行是在一种特殊的政策条件下和垄断的市场环境中通过“强局弱台”的行政手段实现的,引发了后来集团运营过程中的诸多问题:首先,管理体制上仍然是政事企相对分离、局台合署、领导交叉任职的“党委领导与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的体制,具有极其强烈的政治属性和事业属性,其次,集团化的初衷本来是将原有松散、重复的内容资源重新优化配置,打破原有的行业界限和区域壁垒,使产业部分从事业管理的分散状态中整合出来,并组建上市公司——电广传媒,建立公司治理结构,以兼并、收购等方式构筑其综合性的产业集团的雏形。然而因其组织架构和机制运作中事业产业难以分开的矛盾仍旧存在,也造成了区域市场的高进入壁垒,同时面临快速粗放型扩张之后的管理困境,加上集团内部存在大量关联交易,从而影响到市场融资和企业盈利能力。

三、对下一阶段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文化产业与第

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推动产业升级转型

1、资源的融合,有助于文化产业与第

一、二、三产业形成更高的关联度,构建综合竞争力。

当今的竞争绝不是过去那种单一资源和单一力量的竞争,而是一种综合的、全面的竞争,并凸显文化竞争的主导地位。我国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物古迹众多,传统文化艺术源远流长,人文资源十分丰富。只要充分发挥好文化产业资源和第

一、二、三产业资源合力的综合优势,特别是发挥文化产业资源的软性力量,就能真正形成综合竞争力的强势。

2、资本的融合,可以提高文化产业经济实力,打造“文化航空母舰”。

由于我国文化企业普遍规模偏小、资金投入较大、资金回报周期长、价值评估难于确定,文化产业项目很难取得银行贷款,融资难问题始终是制约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难点。因此与第三产业的银行服务业融合,利用相对低成本的银行贷款完成融资一直是文化产业界经营者的梦想。

3、生产方式的融合,能够带来文化与第

一、二、三产业的共同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大发展,文化产业和第

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正在孕育和产生人类新的生产方式。在我国,随着全方位开放态势的形成,文化优势已经逐步取代政策、地缘优势,成为地区竞争力的关键和重要指标。文化生产力与旅游生产力融合,以其崭新的生产形态和市场优势,已经成为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国外许多国家更是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发展的重点,显示出文化自身的经济价值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开发,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一起构成了新的生产方式。通过文化与旅游服务业生产方式的互动,用文化旅游资源开辟新的产业群,不仅可以扩大经济发展总量,而且可以成为创造新财富的源泉。

4、管理的融合,借助第三产业的先进管理手段,使文化产业服务人的距离更为接近。 相比其他产业,第三产业由于其服务的性质与人的距离更为接近,与文化有更多的关联。第三产业先进的管理技巧为文化产业提供了好的经验模式,而且第三产业既包括面向生活消费的企业如商贸、饮食、房地产、传播等,也包括面向全程生产环节提供服务的行业,如金融、资讯、保险、物流等。当第三产业融入文化的元素后,可以增强第三产业的实际竞争力,同时为文化产业提供更多的管理经验,对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也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修订文化产业统计指标,规范文化产业统计

1、完善统计标准。

因为文化产业核心、相关、外围层的划分有待进一步完善和修订,建议采用文化产业九大门类进行统计,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产业经济结构、运行体制和新兴文化产业类型不断变化升级。对九大门类中不规范的统计指标迅速删减,将新增和变化的内容纳入到新的指标体系。文化产业数据统计标准修订后,各地文化统计部门必须严格对照执行。

2、规范统计工作。

统一思想、强化认识。数据统计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是文化产业可持续性发展科学决策的依据,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健全统计机构,加强统计工作力量。以加强基层统计基础建设为主线,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为重点,以创新统计服务方式为动力,运用统计信息进行科学决策,改善管理方式并指导实践,不断提高文化系统统计工作水平;

建立奖惩机制。设置诚信申报信用系统,实行奖励。民营文化产业的统计出于企业自我保护,很难得到全面、真实的数据。可以通过和工商管理部门的合作把数据申报和企业信用考核建立联系,对积极配合,表现优秀的文化企业可由税务、工商部门授予“诚信企业”称号,减税免税等优惠措施。对不重视数据统计,甚至弄虚作假的企业可以采取批评教育、停业整改甚至吊销执照的处罚;

转变采集方法。实现文化企业的数据与银行、税务统计监测系统对接,实现申报数据自动采集,从源头上采取主动介入,有效防止文化企业被动提供数据、捏造数据的情况出现;

借助经济普查。抓住今年全国第二届经济普查的大好机会,着重关注文化产业的数据普查;

转换部门角色。统计部门也要转换角色,将自己定位为服务部门而非权力部门。

(三)建立统一的文化管理部门,解决多头管理问题

1、完善管理体制与机制。文化产业涉及的管理部门众多,客观上存在协调难、管理难、执法难的问题。既存在职能交叉,责任不清的问题,又存在职能空缺,管理不到位的情况。因此,建议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尽快建立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省级可以考虑建立由主管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文化产业领导小组,超越各部门的界限,从总体上研究、协调、解决本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已经建立起来的要有职有权,有专人管理,实际运作,不能只有一块空牌子。对领导机构成员单位要明确职责,履行职能,形成合力;对工作机构要赋予相应职责,配备相应工作力量,提供相应工作条件。

2、统一协调、集中管理。文化管理是实践性很强的政府行为。加强文化市场的监管,在方法上要注意把集中监控与分级管理结合起来,把专业执法监督与动员社会力量管理结合起来;把法律和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结合起来。对于多头执法的问题,建议按照中央的精神将原有的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以及“扫黄打非”等相关行政执法队伍调整归并,实行属地管理,组建统一高效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同时,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加大对文化市场执法人员的选拔、培育、教育和管理工作,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执法效率。

3、成立行业协会,促进自我约束与自我保护相结合。此外,要加强引导,积极组建各类文化产业行业协会。比如:动漫协会、歌厅演艺协会、酒吧休闲协会的文化娱乐协会等。由行业协会协调全行业行动,有利于形成健康发展、自我约束和自我保护的机制。国外的文化产业之所以具有较强的生存发展能力,与有效的行业自我管理有关。

(四)优化政策环境,完善法制建设

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好的发展环境,尤其是政策环境。政策环境是扩张文化产业投入效应的重要条件。

1、要完善文化生产和文化管理政策。文化产业是一个特殊的产业,它以物质生产为基础,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力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要完善文化市场建设和准入政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必须打破垄断,打破进入壁垒,制定合理的准入条件。允许国有经济成分之外的其他经济成分进入,鼓励竞争,但要以适当竞争为度,防止无序竞争与过度竞争;必须制定合理的市场准入条件,不仅要打破进入文化市场的壁垒,建立更加开放的文化市场准入机制,依法整治文化市场秩序,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提供一个更加公平、规范、统一的文化产业市场。

2、产业立法不但要紧跟产业发展的需要,而且要与体制改革相促进。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处于快速发展期,传统产业继续发展,新兴产业不断涌现,新情况新问题也随之产生,文化产业立法要顺应发展趋势,尽快出台急需法规,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予以规范、促进和有效管理。要建立全方位的文化产业法律体系:要根据文化产品的可复制性、文化产品对不同人群的适应性、文化产业所需的政策环境等,制定有关法律和法规;根据文化团体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文化消费人群对不同文化产品的接受能力的不同,制定文化市场准入的法律和法规;根据发展文化产业引进资金的需要,制定文化产业的投融资及财税优惠的法律和法规;根据文化产业人才和技术的需要,制定引进文化人才和技术的法律和法规等。加强执法,依法行政,保证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在法制轨道上运行,并促进其发展的持续,高效,稳定。

(五)培养文化产业的创新人才

文化产业的发展急需也必然要求一大批、一大群文化产业方面的专业人才。创新人才匮乏成为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人们对文化产业的属性和规律把握不够,既缺少通晓文化产业内容又擅长经营管理的管理者、经营者,也缺少灵感迸发、创意迭现的创作者。

1、尽早明确文化产业的学科归属。

目前文化产业的学科归属学界尚无定论,尤其是属于哪一个一级学科不明确。比照国家教育部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目录,文化产业与一类学科中的经济学、文艺学、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管理学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这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应在充分论证的前提下,参考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尽早明确文化产业的学科属性。只有如此,才能改变目前培养目标模糊、课题设置不合理、教育形式单

一、教育体系单薄、教育层次不明、教育内容偏面、教育效果评估体系缺失等弊端。

2、重视文化产业创新人才教育规律的研究。

由于文化产业涉及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文化产业人才必然是一种复合型的人才。从理论上讲,就是要培养具备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和良好的文化艺术鉴赏能力,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掌握文化产业的经营和运作规律,了解国内外文化艺术发展的趋势,同时具备现代管理、现代经济和法律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课题组调研人员:范周、谢伦灿、陈小申、李安、刘江红、王志敏、谢丹、陈曼冬、蒋多、萧盈盈、朱敏、夏忠群、齐骥、杨剑飞、赵莹、刘京晶◎执笔:蒋多、刘江红、齐骥、陈小申、谢伦灿、杨剑飞)

第7篇:县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县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进程。**县委党校于2016年11月1日—4日组成课题组深入到县文产办、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管理局、县名城办、县旅游局对**县的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县现有文化行政事业单位55个。即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管理局及其下属单位体育服务中心、文工团、文化馆、图书馆、文管所、各乡(镇)文化站,县文联,县广播电视管理服务中心及各乡(镇)广电工作站,县体育管理服务中心及各乡(镇)体育指导站;有文化企业2个,职工57人,即县新华书店、县电影公司;国营、集体、股份制和民营个私企业创办文化经营单位有404户、从业人员1281人,净产值3000多万。全县有农村文化户(文化联合体)124户,从业人员3000余人,年总产值万元,部分农村文化户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其中:文艺表演40户;摄影7户;娱乐茶室31户;手工制作7户;打字复印30余户;音响、书刊经营26户,农村文化户正成为开展节庆活动的主力军,传统节日和节日庆典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有文化市场经营户360户,从业人员1450余人,涉及网吧、电子游戏、歌舞娱乐等13个经营门类。斑铜工艺品店5家,年产值300余万元。观赏石协会1个,全县有藏石者300多人,观赏石协会会员186人,观赏石文化艺术馆16家。在2016中国(昆明)东盟赏石石材博览会暨珠宝文化节上,**被评为云南赏石之乡,**县观赏石协会参加第四届中国成都(国际)奇石博览会,送展作品20件,3件获金牌,7件获银牌,5件获铜牌;参加云南省“奇石城杯”第四届赏石展, 25组(33件)奇石参展,其中19组奇石分获金、银、铜奖,获奖率达76%,2人的铁胆石藏品《龙腾盛世》、《金花古坛》入选上海世博会。体育彩票成为体育产业的重要成分,新发展体育即开型彩票销售点20个,解决就业岗位30个,每年销售体育彩票200余万元,体育彩票公益金为我县体育事业提供了部份财力支持。目前,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县生产总值的%。

二、**县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和经验

(一)充分发挥社会环境优势,形成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按照云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云南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精神,**历届县委政府结合**文化产业发展实情,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形成了发展**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局面。省政府把**确定为全省文化产业重点扶持县及红色旅游重点县,市政府把**列为全市旅游重点扶持县,为**发展文化产业创造了良好的客观环境和难得的历史机遇,加之**四届旅游文化节的成功举办,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文化人才,实现了旅游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人已经自觉意识到用**特有的文化包装企业产品,提升企业形象,打造企业品牌,据初步调查,仅在县城内利用**文化命名的企业,产品就有近60家之多。这一切,都可以看出**文化产业的端倪,是文化作为产业发展的觉醒。

(二)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打造**独具魅力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开发文化产业奠定了十分厚实的基础。通过多年的挖掘和打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文化。一是绵延**三千多年产铜历史和土著文化交融,形成了**纵向上的两大文脉,由此而派生出来的以名城为载体的铜商文化、以扩红为主体的红色文化、以唐继尧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彝族六祖分支为亮点的原生态文化,以二月二耍金钟山为龙头的民俗节庆文化,这些文化的形成,打造了**横向上的文化亮点;二是雄奇壮丽的大海草山、神秘幽静的**大地缝、温情柔美的以礼河、人鹤共舞的大桥黑颈鹤自然保护区等,形成了文化与景点的互补优势;三是形成以江西会馆为代表的会馆群,彰显着各地风格多样的会馆寺庙建筑文化、宗教文化和商业文化。以老街、二、三道巷为代表的市井文化。以众多四合院为代表的民居建筑文化以及铸钱局为代表的钱币文化、马帮文化等等;四是艺术剧目品类逐步得到展示。据初步统计,全县新编艺术剧目159个,在159个艺术剧目中,

3 / 10 参加过市级以上比赛并获奖的有43个剧目,较有代表性的有《汤圆坡》、《板凳龙》、《转秋》、《打毛郎》等;五是名特小吃市场逐步得到开发。全县被评为“云南名吃”的佳肴共有9道,9道名菜分属福兴园、正星楼四季壮羊馆、荣祥酒楼、鳟鱼楼和人和酒楼5家“云南餐饮名店”。此外,4家餐馆自创的8道佳肴和分散于民间的15种小吃也很有特色,极具开发潜力。

(三)发挥区位优势,拓展文化消费市场。**充分利用在交通区位、文化资源、社会环境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拓展了省内外文化消费市场。一是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进一步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西游丽江,东游**”被越来越多的省内外人士接受,**对外吸引力的逐渐增强,尤其是不断吸引着毗邻的四川、贵州两省的市、县潜藏的巨大消费市场。二是县内市场在不断拓展。“四届文化旅游节”的成功举办,给**人民带来了新鲜的文化消费理念和对**文化不同程度的理解,文化消费意识和观念在逐渐增强和更新。随着全县人民群众生活的逐步改善,小康水平的逐步提高,**90多万人对文化的消费需求会更加强烈,**文化产业发展的县内消费市场会得到进一步拓展。

(四)对**历史文化的研究初见成效。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成功和四届旅游文化节的成功举办,经县委、政府的多方努力,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可望成功,对**历史文化的发掘和研究,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并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历史文化名城民间研究会,出版了会刊《名城研究》。经国家批准正式出版这方面的书籍有《**文物志》、《**花灯音乐》、《历史文化名城**揽胜》、《**旅游文化》和《**之旅》等。这一切,不但发掘了**历史文化,也为发展**的文化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文化产业的发展总体上处于起步、探索、培育的初级阶段。无论是产业规模、经营水平,还是运作方式、经营效益都无法与其它产业相提并论,也无法与发达地区的文化产业相媲美。文化市场经营数量多,但缺乏具有强大实力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文化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全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以下方面:一是文化产品少。**自主开发的文化产品相对较少,仅“虹鳟鱼”、“黑山羊”、“稀豆粉”、“羊八碗”饮食佳肴在全省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斑铜”工艺品尚在开发中,其它文化产品还处于弱小散乱的境地。地方特色的文化剧目如“彝族海腔”、“小唱灯”处于自娱自乐阶段。二是企业资本弱。全县文化企业相对弱小和分散。国有文化企业新华书店、电影公司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但固定资产净值仅有900万元左右,年营业纯收入不足80万元。民营、个体企业注册资金5万元以上的仅此5家,即华博影视、雨禾艺术传媒和海

5 / 10 华传媒广告等公司。大多数文化企业经营困难、举步维艰。三是管理机制不畅,产品价值低。尽管**是全省15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曲靖市唯一的一座历史名城,同时还是全国的文物工作先进县,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由于存在多头管理,缺乏有效的开发,如**的会馆有旅游局管的、粮食局管的、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管理局管的等,导致资金不能系统投入,发挥不了整体效应,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产品无法打入市场,因而无法突出其内在的文化价值。四是经营理念落后。人们只注重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忽略了文化的产业属性和产品属性,没有对文化产业形成市场化的观念。同时吸引影视业投资的力度不够,宣传效应不够大,企业缺乏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理念,缺乏生存发展的生机和活力,过分强调社会效益而忽视其经济效益,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化单位步入穷文化困境。五是管理人才稀缺。过去一直把文化产业作为政府的一个事业部门,从业人员没有竞争意识。企业缺乏既有文化底蕴、又通晓经济管理的专业人才。据统计,专门从事文化事业的中级职称以上的专业技术人才30名左右,仅占10%以上。六是文化对旅游的包装力度不够。如许多会馆寺庙只有孤独的建筑物,没有文化赋予就显得更加枯燥无味。大海草山既然神似草原,就必须赋予它草原文化等。雨碌地缝神奇、富有诗意,就要赋予它神奇或传奇文化。七是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大。主要表现在县城文化设施投资较大,乡(镇)文化站、村图书室建设相对滞后。目前,仅有7个乡镇文化站拥有固定的办公楼,60%的村有图书室。乡镇文化站建设欠款100多万元。整个文化系统仅拥有固定资产1000多万元。城乡发展极不平衡,差距较大,现有的文化资源利用率较小,大部分乡(镇)文化站人员专职不专干。乡(镇)文化活动开展较差,由于受经费、人员制约,开展活动少。县城文化企业密集度高,乡村较低。一方面文化活动无场所,另一方面文化场所闲置或挪作它用。基础设施投入大,管理资源不能共享,资金回报率低,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

四、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文化产品开发力度,整合弱小散乱的民间文化产品。如利用老街或者一、二道巷的名宅民居打造**名特小吃一条街,让来**的游客消费文化产品有目标、有氛围。由政府搭台将一些地方特色的文化剧目如“彝族海腔”、“小唱灯”进行包装和打造,搬上舞台进行宣传和展示,使之成为地方文化品牌剧目,使**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得到显现,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

(二)加大对**文化企业的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力度。在对文化企业的管理中,要强化对企业的指导与管理,盘活现有资产,创新经营模式,使企业管理有效力、经营有

7 / 10 活力、进行文化活动有财力。

(三)完善管理机制,理顺会馆寺庙的管理部门。对会馆寺庙的管理要改革多头管理的机制,统一由一个部门进行文化包装、宣传、服务,把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实现投资、文化包装、宣传、旅游、服务五统一,使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进入市场,发挥整体效应,经济和社会效益得到充分体现。

(四)转变经营理念,放宽文化企业的经营政策。**具有影视拍摄最优越的条件。《天下第一钱》、《乌蒙侠情》、《商贾将军》已经成功制作和播出,在此基础上通过努力把**建成全省乃至西南著名的影视拍摄基地。吸引多个、多部(集)影视剧取镜于**。同时,加快由单纯提供拍摄场景向编、导、演、摄制,甚至销售发行的现代影视产业的转换,在抓基地建设的同时,要与全国著名的电影制片厂合作建设影视投资有限公司,拍摄以**为题材的多部电视连续剧,尤其是反映**铜商文化、名人文化、自然生态文化、红色文化的电视剧。与电影制片商、国内知名的编导演员联手,文商结合,采取入股合资,“合股合利、同股同利”的原则,打造系列电视剧大片,使文化不再是穷文化,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五)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促进文化产业向前发展。文化——人才是关键。要按照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的要求,投入一定的经费,结合**旅游业的开发,进一步挖掘和培养文化人才,使传统的、民间的、现代的文化交相辉映,优势互补。

(六)加大对名城会馆、自然旅游景区等的文化包装力度。对每座会馆要挖掘历史、编写故事进行整体包装,让旅游讲解员用统一的文化内容向游客讲解和宣传,从而使每座会馆充满神奇的“活”起来,达到文化与名城有机结合。自然景区文化包装也是必不可少,如大海草山,要赋予他“草原”文化,要有骏马的身影,有草原的歌声等,应积极号召当地村民饲养马匹,游客在现在的售票点下车后骑马进入草山,规定地点进行特色小吃的售卖,有场所播放草原歌声,这样做,当地村民不仅在养马上也得到收益,而且也改变现在村民捧着燕麦粑粑追游客和游客做着车子“走马观花”的现象,同时也让游客从草原歌声感受到大草原的神奇韵味。再如雨碌地缝,“大思想者”如何“来到”那个地方的,那里为什会出现这么神奇的地缝,这就要用文化给其穿上“神奇”或者“传奇”的文化外衣。其他自然景区也要同文化进行有效对接。文化、旅游就是要想办法留住游客消费。

(七)统筹协调,加大投入和管理,解决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缩小城乡差距。其实乡村是最需要文化的,民族的、大众的文化在乡村是最好体现的场所。除政府主导

9 / 10 投资外,在投资上也可以采取政府与个人投资相结合,政府确定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项目和管理的文化人才,使建设好的文化场所管得好,用得好,政府和投资个人在体现社会效益外也有一定的经济效益,用以维护好文化场所,同时也让群众在闲暇之余觉得是必去的地方,改变现在乡村文化“清冷”的现象,达到缩小城乡差距和文化发展相对平衡的目的。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X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茶叶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农村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