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历史教案模板(共6篇)

综合文章 时间:2021-06-25
【www.wendang123.cn - 综合文章】

第1篇:面试历史教案

2017面试历史教案模板【篇1:2017教案模板最新】

【篇2:2017备课(教案)模板】

新沟镇中心小学教案

【篇3:2017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万能模板】

正弦定理的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向大家说课的题目是《正弦定理》。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我这堂课的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本节知识是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的第一节内容,与初中学习的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基本关系有密切的联系与判定三角形的全等也有密切联系,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也时常有解三角形的问题,而且解三角形和三角函数联系在高考当中也时常考一些解答题。因此,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知识非常重要。

根据上述教材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及原有知识水平,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正弦定理的内容,推证正弦定理及简单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问题。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观察与逻辑思维能力,能体会用向量作为数形结合的工具,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情感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创造平等的教学氛围,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评价,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内容,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及证明,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二 教法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的特点,为是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空破难点,以学业生的发展为本,遵照学生的认识规律,本讲遵照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 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交流为前提,以“正弦定理的发现”为基本探究内容,以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让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到猜想的得出,猜想的探究,定理的推导,并逐步得到深化。突破重点的手段:抓住学生情感的兴奋点,激发他们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探索,以及及时地鼓励,使他们知难而进。另外,抓知识选择的切入点,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所需的知识特点入手,教师在学生主体下给以适当的提示和指导。突破难点的方法:抓住学生的能力线联系方法与技能使学生较易证明正弦定理,另外通过例题和练习来突破难点

三 学法:

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猜想——证明——应用”这一思维方法,采取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对任意三角形性质的探究。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学习,观察,类比,思考,探究,概括,动手尝试相结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能力,形成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了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

四 教学过程 第二:实践探究,形成概念,大约用25分钟

第三:应用概念,拓展反思,大约用13分钟 (一)创设情境,布疑激趣 (二)探寻特例,提出猜想

1.激发学生思维,从自身熟悉的特例(直角三角形)入手进行研究,发现正弦定理。

2.那结论对任意三角形都适用吗?指导学生分小组用刻度尺、量角器、计算器等工具对一般三角形进行验证。 3.让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猜想:

在三角形中,角与所对的边满足关系

这为下一步证明树立信心,不断的使学生对结论的认识从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

(三)逻辑推理,证明猜想

1.强调将猜想转化为定理,需要严格的理论证明。

2.鼓励学生通过作高转化为熟悉的直角三角形进行证明。

3.提示学生思考哪些知识能把长度和三角函数联系起来,继而思考向量分析层面,用数量积作为工具证明定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4.思考是否还有其他的方法来证明正弦定理,布置课后练习,提示,做三角形的外接圆构造直角三角形,或用坐标法来证明 (四)归纳总结,简单应用

1.让学生用文字叙述正弦定理,引导学生发现定理具有对称和谐美,提升对数学美的享受。

2.正弦定理的内容,讨论可以解决哪几类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3.运用正弦定理求解本节课引入的三角形零件边长的问题。自己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激发学生知识后用于实际的价值观。 (五)讲解例题,巩固定理

例1简单,结果为唯一解,如果已知三角形两角两角所夹的边,以及已知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都可利用正弦定理来解三角形。

例2较难,使学生明确,利用正弦定理求角有两种可能。要求学生熟悉掌握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时解三角形的各种情形。完了把时间交给学生。

(六)课堂练习,提高巩固

1.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2.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学生板演,老师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解答。 (七)小结反思,提高认识

通过以上的研究过程,同学们主要学到了那些知识和方法?你对此有何体会?

1.用向量证明了正弦定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2.它表述了三角形的边与对角的正弦值的关系。

3.定理证明分别从直角、锐角、钝角出发,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 (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猜想、实验、归纳等思维方法,最后得到了推导出正弦定理。我们研究问题的突出特点是从特殊到一般,我们不仅收获着结论,而且整个探索过程我们也掌握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在强调研究性学习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积极性,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 (八)任务后延,自主探究 如果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要求第三边,怎么办?发现正弦定理不适用了,那么自然过渡到下一节内容,余弦定理。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节内容。

五 板书设计

正弦定理

1正弦定理 2证明方法: 3 利用正弦定理能够解决两类问题: (1)平面几何法 (1)已知两角和一边

(2)向量法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

例题

板书设计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证明正弦定理的方法以及正弦定理可以解决的两类问题。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是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可以对已学过实数、一元一次方程、因式分解、二次根式等知识加以巩固,同时又是今后学习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其它高元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数等知识的基础。此外,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对其它学科有重要意义。本节课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是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建立一元二次方程,并通过观察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本节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及已有的知识经验,本节课的三维目标主要体现在: 知识与能力目标: 要求学生会根据具体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体会方程的模型思想,培养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数学建模的分析、思考过程,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体会做数学的快乐,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要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首先必须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而概念的教学又要从大量的实例出发 。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由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鉴于学生比较缺乏社会生活经历,处理信息的能力也较弱,因此把由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方程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法、学法:

因为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及相关概念,所以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启发式、类比法教学。教学中力求体现“问题情景---数学模型---概念归纳”的模式。但是由于学生将实践问题转化为数学方程的能力有限,所以,本节课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指导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观察与演示,从具体的问题情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方程,从而突破难点。同时学生在现实的生活情景中,经历数学建模,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效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因为数学来源与生活,所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为素材创设情景,易于被学生接受、感知。通过微机演示课本中的实例,并应用微机对其进行分析,充分显示微机演示中的生动性、灵活性,把图形的静变成动,增强直观性;同时帮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抽象能力。情景分析中学生自然会想到用方程来解决问题,但所列的方程不是以前学过的,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顺利地进入新课。 2、启发探究,获取新知

通过上述情景分析,让学生小组合作,列出方程。英国一位着名的数学教育心理学家曾 说:概念的教学要从大量实例出发,通过实例帮助完成定义,而不是教定义。因此,我在课本的基础上,又补充2个实例,而且,补充的例题所列出的方程正好是一个一次项为0,一个常数项为0 的特殊一元二次方程,这为后面概括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作准备。在学生列出方程后,对所列方程进行整理,并引导学生分析所列方程的特征,同时与一元一次方程相比较,找出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并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来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由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所以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主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进行自我尝试、自我分析、自我修正、自我反思,让学生真正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内涵:(1)是整式方程(2)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3)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因为任何一个一元一次方程都可以化为

“ax+b=c(a≠0)”的形式,由此类比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ax2+bx+c=0(a≠0)”;并由一元一次方程项及系数的概念联想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项及系数的概念。 3、练习反馈,应用拓展

在这个环节,我遵循巩固与发展想结合的原则,将学生分成小组,以小组竞赛活动的方式对本课知识进行巩固。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同时,对概念进行变式应用,可以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小结归纳,上升理性 引导学生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小结,(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2)学习过程中用了哪些数学方法?(3)确定一元二次方程的项及系数时要注意什么?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5、作业布置

考虑带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的发展都不尽相同,因此,我分层次布置作业,以便同时兼顾到学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

四、教学评价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是否积极,而且注重引导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五、板书设计

有理数的减法

一 说教材:

(一) 地位、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正负数、相反数、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之后,以初中代数第一册p80页的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及有理数减法运算的例1、例2为课堂教学内容。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是一种基本的有理数运算,对今后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并对解决实际问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探究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加与减两种运算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了解数学中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探究分析数学知识方法的兴趣。 (三) 重点、难点:

重点: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难点:理解有理数减法的意义,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二、说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将采用探究发现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等。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教师并适时运用电教多媒体动画演示,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并自我探索找出规律,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附教学工具:温度计、投影仪、多媒体

三、说学法: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的原则,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下,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学生的积极思考努力下,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发现的过程,使学生掌握了知识,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达到教学的目的。

四、说教学程序: (一) 引入课题环节:

1、复习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为新课的讲授作好铺垫。 2、(提问)用算式表示:与-3的和等于-10的数。 (根据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列出减法算式后提出问题:怎样进行这里的减法运算呢?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法则是什么呢?由问题的给出,激发学生探求解决问题方法的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二)新课讲解环节:

1、通过投影仪给出以下算式:

减法 加法

(+10)-(+3)=+7 (+10)+(-3)=+7

让学生比较上面这两个算式并讨论后得出: (+10)-(+3)=(+10)+(-3)

再给出以下算式:

减法 加法

(+5)-(+2)=+3 (+5)+(-2)=+3

继续让学生比较上面这两个算式并讨论后得出: (+5)-(+2)=(+5)+(-2)

从而,它启发我们有理数的减法可以转化成加法进行

2、讲解课本p80的内容,回答复习题2提出的问题即如何求(-10)-(-3)的结果。通过分析讲解,请学生自己归纳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最后老师再完整地总结出法则。

文字叙述: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字母表示:a-b=a+(-b) (说明:简明的表示方法,体现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实际运算时会更加方便)

强调运用法则时:被减数不变,减号变加号,减数变成其相反数

减数变号 (减法加法)

3、出示温度计,用多媒体出现(如p81的图2-20),并进行动画演示,通过求15℃ 比5℃ 高多少?15℃ 比-5℃ 高多少?的实例来说明减法法则的合理性以及有理数减法的实际意义。同时进行练习反馈:课本p82的练习1,

4、通过例题教学使学生巩固方法,初步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1.计算 :(1) (-3)-(-5); (2) 0; (2) (-35

说明:讲解时注意让学生复述有理数法减法法则,加深学生对法则的认识,并注意归纳有理数减法的规律,而不机械地将减法转化成加法,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减法运算逐步省略化成加法的中间步骤作准备。

(三) 巩固练习环节:

让学生完成课本p82的练习2、3,巩固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运用,强化学生对这节课的掌握。第2题口答,第3题请6个学生上台板演。对回答好的同学给予表扬肯定,如果有错误,请其他同学纠正。 (四)课堂小结环节:(师生共同完成)

本节课学习了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时转化成加法进行计算,即a-b=a+(-b)

(五)布置课后作业:课本p83习题的2、3、4、5的偶数题

通过作业反馈对学生所学知识掌握的效果,以利课后解决学生尚有疑难的地方。(六)板书设计:(略)

勾股定理

各位专家领导,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勾股定理》 一、教材分析:

第2篇:面试历史教案

面试历史教案模板

【篇1:面试试讲教案万能模板】

面试试讲教案万能模板

教学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它要求教师灵活应变,因材施教。但是教案的撰写,却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其内容一般包括课程名称、课型、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具、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作业设计、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等。下面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网的小编将对这一部分内容作简要的介绍,希望对各位面试有所帮助!

一、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即所授课的名称。

二、课型、课时

课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而划分出来的课堂教学的类型。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也是多种多样的。在教案中常见的有讲授课、练习课、复习课、实验课、示范课、研讨课、汇报课、观摩课、优质课、录像课等等。

课时主要是指授课内容要在几个课时内完成。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课题或课时的教学内容而提出的,是指学生在课程结束时应达到的具体目标或教师应完成的教学任务。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教学目标包括三个部分,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体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考虑传授给学生哪些知识,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切合学生学习实际。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指在授课时必须着重讲解和分析的内容。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经过自学还不能理解或理解有较大困难的内容。

在编写教案时,教师既要抓住、抓准教学难点,并考虑采用恰当的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以扫除学生理解教材的障碍;又要抓住、抓准教学重点,正确适当地处理好教材,以保证较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五、教具 教具又称教具准备,是指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如多媒体、模型、标本、实物、音像等。

六、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如课堂的提问、讨论、启发、自学、演示、演讲、辩论等。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制定的具体的教学步骤和措施。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的核心和主体,编写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及教材的具体情况,该详则详,该略则略,做到内容充实、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利于教学。

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要环环相扣、步步衔接,把教学活动连成整体,以保证顺利地完成各项预定的教学任务。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导入

导入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从而形成适宜的学习心理准备状态的教学行为方式。导入的恰当使用对一堂课有导向和奠基的作用。常用的导入方式包括序言导入、尝试导入、演示导入、故事导入、提问导入、范例导入六种。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尽量使导入新颖活泼,精当概括,吸引学生。 2.讲授新课

讲授新课是编写教案的主要环节。教师在设计这一部分时,要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设想怎样提出问题,如何逐步启发、诱导学生理解新知;怎么教会学生掌握重点、难点以及完成课程内容所需的时间和具体的安排。 3.巩固练习

必要的练习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掌握。因此,练习的设计要精巧,有层次、有坡度、有密度。具体还要考虑练习的进行方式,是教师还是学生板演。如果是学生,应该让谁上黑板板演,这一环节应控制在多长时间内等。 4.归纳小结

归纳小结,即是在所授课将要结束时,由教师或学生对本课所学内容要点的回顾。教师在设计时可考虑实际需要,简单明了,适时总结。

八、作业设计 作业是教师为了促进学生对课堂中的教学内容的掌握,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现有知识水平,有计划、有步骤地部署课外练习或任务的一种方式。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实现教学目标不可缺少的环节。作业设计的形式可以有很多种,如书面作业、探究讨论式作业、实践摸索式作业、情境表演式作业、阅读复习等。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紧扣教学内容,适当联系旧知,循序渐进。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差异,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作业,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的学习成就感。

九、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师为了配合讲授,在黑板上运用文字、图画和表格等视觉符号传递教学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它具有提示、强化、示范、解析、直观、总括的作用。教师在设计板书时要做到目的明确、布局合理、时机合适,要与讲课的内容、进度相结合。 十、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是教案执行情况的经验总结,其目的在于改进和调整教案,为下一轮授课的进行提供更加良好的教学方案。这就要求教师全面审视教学过程,注意对意外发现、点滴收获以及个别疏漏、补充的方法等内容进行记录并仔细分析。

以上内容仅供各位备考之用。这一模板并不是固定不变,大家应根据自身的实际灵活应用,尽量多点实践,将理论用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去。这样才能在考场上临危不乱,以最佳状态去应试!

【篇2:教师招聘考试:面试教案材料之初中历史】

教师招聘考试:面试教案材料之初中历史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一课程标准

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意义,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通过辩论,培养辩论能力和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处理不同意见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联系社会主义制度,认识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通过新中国前后外交状况变化的对比,认识新中国在外交方面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社会所产生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通过分析比较周恩来在万隆会议的外交政策,了解周总理高超的外交艺术,逐步培养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和对历史的理解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学习,认识政治和经济是密切相关的,以法治国、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地完善。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的学习,认识新中国的外交是以热爱和平而又不畏强暴的崭新面貌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及其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万隆会议的史实。

(二)难点:如何采取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对宪法、原则、会议这些枯燥、理性的知识产生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四、教学准备

教师和学生共同搜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影视资料,制作有关课件。搜集整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外交状况和万隆会议的相关资料,模拟万隆会议辩论会。

五、教学方法

比较法、模拟场景法、讨论法、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法、学生自主学习法、质疑法。

六、板书设计

1.新中国的内政:

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颁布,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新中国的外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万隆会议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新中国的内政

教师请学生们观看多媒体(或录像)播放的有关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通过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纪录片片段。

学生观看录像,了解会议的大概内容,感受会场的气氛,提起学习兴趣。 教师提出相关的问题,学生通过快速抢答等形式,将从纪录片中所获得的信息说出来,如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出席会议的主要领导人以及第一部宪法颁布的时间、名称等。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可以进一步质疑):大家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什么没有马上颁布宪法呢?

引导学生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处境,三大改造是否完成,国家正由新民民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等方面来思考回答。(注意不宜过多地解释,点到为止,避免难繁)

同时要学生明确:尽管没能马上颁布《宪法》,但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联系已有的知识,温故知新)

教师: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同学们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不过,大家一定还想做更深入的探讨,现在就请同学们打开思路,提出你们自己想进一步了解的问题来。

学生:思考后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后的成功感,培养主动探求知识的意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课堂具有开放性)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查阅的资料,同学之间互相回答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可参与其中,穿插引导,纠正错误等。(师生互动,共同探讨,同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课程标准进行问答,不能远离教学重点,并且要调控课堂秩序,把握时间)

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看法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54年宪法的颁布有什么意义”。(该问题学生难以理解,故做进一步的分析) 学生:可围绕分析社会主义有哪些基本特征,归纳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代表了人民的利益,是人民权利最重要的法律保障等。

新中国的外交

教师:新中国成立后不但完善了社会主义法治,而且在外交上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学习本目之前,老师先给同学们提出几个问题,然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所搜集的资料一起来解决。

教师屏幕展示问题:

1.新中国成立前的外交状况怎样??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什么影响?

学生:(对于难以解决的问题,分组进行讨论,也可以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学生分小组时,应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适当的组合:如默默无闻型和社交型的分配在一起,厌学型和努力学习型的分配在一起,效果会好些,同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

关于新中国成立前的外交状况,通过学生介绍自己所搜集并整理好的资料,师生一起进行对比并得出结论: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呢?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迅速肃清了帝国主义的在华特权,把旧中国的屈辱外交一扫而光。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有苏联等17个国家同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通过介绍和对比,学生深切感受到新中国在外交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可以从建国之初面临的国际环境和新中国开展外交工作的目的进行分析。

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内容,可利用竞赛等方式,使学生尽快掌握。(不能忽视重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

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什么影响,学生可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万隆会议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模拟万隆会议场景,展开辩论。

辩论会可由六名同学组成,其中一名同学做主持人,一名同学扮演周恩来,两名同学代表亚洲政府首脑,另两名同学代表非洲政府首脑。 学生通过课前搜集、查阅的资料,根据万隆会议的主要内容举行小型辩论会,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

辩论过程中,要求学生辩之有理,辩之有据,不要使用过激语言。

辩论之后,教师可提出一些问题,主要围绕:

1.万隆会议是在什么情况下召开的?有哪些代表参加?

(学生要认识到万隆会议是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者参加,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

2.在这次会议中,他们的共同愿望是什么?

3.在会议中为什么会出现矛盾?周恩来是怎样解决的?

4.周恩来创造性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请问“同”指什么?“异”指什么?

(通过解答,学生在兴趣中将万隆会议的主要内容理顺出来,教师要注意引导和提炼)在解决了一系列万隆会议的知识点之后,教师可继续提出问题:你从周恩来身上能学到哪些优秀品质?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从中体验周恩来的超群智慧和争取和平的勇气和胆识。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处理不同意见的能力,从而不断地提高自我,完善自我。

学生:举例。可举出如:

1.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反映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实力。

2.中国申奥成功,说明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我国举办奥运会将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增进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交往,促进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

年7月第五届亚欧经济部长会议在大连召开,一方面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

(通过举例,联系现实,更能深刻体验到中国在国际地位上的不断提高。引导学生注意历史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关注现实中的热点问题,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命运,在互动交流中,增强自强自立、勤奋学习和建设祖国的使命感)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谈本课的收获和启示。

教学评价

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评。

【篇3:2015年教师招聘考试 面试试讲 人教版高中历

史必修1全套教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全册教案

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基础知识:

①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②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⑵能力培养: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①分组讨论:前后桌一组,选出组长一人,记录讨论的中心论点并作好发言准备。 ②分阶段进行问题解决,在学生自学阶段,老师走下讲坛,深入各组讨论中,以便随时发现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或难点,增加课堂解决的针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当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渊源流长的文明古国,理解宗法制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单元序言分析: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1996年开始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更进一步证实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那么四千多年前我国国家机器是怎样运作的呢?本单元我们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国家机器运作的制度,即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讲授新课]

1、中国古代的朝代:(理清朝代,使学生形成时间概念。

2、本专题的关键词是“政治制度”。考查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政治制度,就要注意它的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沿革和影响等各方面的内容。本单元分四个阶段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沿革和影响进行了概述,向我们描述了古代 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和趋势。

二、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从“大禹治水”的故事讲起,可以由学生讲述导入夏朝的建立。 (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设问:夏朝是如何建立的?

“大禹治水”:传说很久以前,黄河发大水,把庄稼和房屋都淹了。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舜就派鳏去治理洪水,但鳏没有使洪水驯服。鳏的儿子禹就自告奋勇地要求继续治水。他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里,从而制服了洪水。在治理洪水的十三年间,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也正是因为他治水有功,才被舜通过禅让制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后来,禹的势力越来越大,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根据断代工程,科学地测定夏存在时间为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

设问:请观察一下教材中的插图《戴冠冕的夏禹》,这时的夏禹有何变化?

这时的夏禹因为权势的强大,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夏国王了。(举例:在禹统治的时期,禹已有特权。相传因为有个部落酋长参加会议迟到,被禹处死,可见禹已在行使着君王的权力。)冕是古代帝王专戴的礼帽,圭为古代帝王举行礼仪所用的玉器。 1.王位世袭制

禅让制,是原始社会部落联盟内部民主选举首领的制度,“选贤与能”。

设问:成为夏国王的大禹还会继续推行禅让制,选出他的继任者吗?

禹虽然按照传统的禅让制推举伯益为继承人,却不给他实权。相反,禹把实权给了自己的儿子启,启杀掉益而继承王位。这说明我国原始社会的禅让制已被王位世袭制取代,中国社会也由“天下为公”的时代进入到了“家天下”的时代。

提供两段材料给学生,可比较分析原始社会的“天下为公”与阶级社会的“家天下”: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和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需要注意的是,王位世袭制不仅指子承父位,也包括兄终弟及这种形式。

2.夏商的行政管理制度 夏商时期,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制定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以商朝为例说明。在中央,最高统治者为王,设相、卿士参与商王决策;在地方,商时期方国林立,方国首领被商王封赐为“侯”“伯”等,他们对方国拥有一定的支配权力,同时对商王效忠,定期纳贡、朝见,并奉命征伐。(这里可结合学生所熟悉的《封神榜》,以周方国的文王被赐封为西伯侯为例讲述,学生更易理解。)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前1046年,陕西一带周部落首领周武王灭商,以镐京为中心建立西周。西周强盛时控制的地区,已经远远超过商朝。

西周控制区域西起今甘肃东部,东达海滨,北起辽宁,南达长江,是三代中疆域最大的王朝。

情境设置:对于如此庞大的王朝,作为周王,怎样才能有效地统治? 1分封的目的

巩固周王室的权力,一是要“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二是要防止商的遗族叛乱,三是要适应人口不断发展、疆域不断扩大的需求。(最根本的即巩固统治)

情境设置:如果我是周王,我该怎样进行分封呢?(结合《周朝分封诸侯分类示意表》说明分封的对象,能认识到分封的主体是同姓分封,同时可结合地图说说一些功臣的封地)

2分封制的内容 (周王与地方诸侯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①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②被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尽到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举实例说明,周成王、周康王时期的会盟诸侯,周昭王时期的巡游南方。) 3分封制的影响

设问:当周天子把同姓王室贵族、立功的异姓贵族和先代贵族的后裔分封到各地做诸侯以后,他们到底起到什么作用?是否真如周天子所想,巩固统治,扩大疆域?(用此设问主要是让学生充分体会分封制带来的影响,学生可结合教材以及自己的认识进行思考。)

教师总结:认识分封制的影响,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周王室力量是否强大,与诸侯国势力强弱成反比。当周王室力量强大时,就能保持对诸侯国的震慑力,并能通过诸侯国强化对边远地区的统治;当周王室力量衰弱时,诸侯国独立性就会增强,并威胁到周王的统治地位。第二,分封制在西周时期对周王朝统治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明显地削弱了周王室的统治,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们既不能用前者代替后者,也不能用后者掩盖前者。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设问:在分封制下,为什么分封的主体是同姓王室贵族?

同姓王室贵族和周王的关系最亲。他们之间是有血缘关系的。而血缘关系的亲疏对周朝同姓贵族政治地位的高低,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实际上,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亲疏不同的家族结构,构成了当时另一个重要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它与分封制密切相关。

1宗法制的含义

简单说即宗族的法规。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用规定宗族内庶嫡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保证王权的稳定。

2内容:嫡长子继承制,余子分封;庞大的宗族网;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其中嫡长子继承制是最大的特点)。

3影响:确立一整套分配与继承制度,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家国一体。

早期国家制度以宗法制为核心,用分封制为治理国家的基本形式,用世卿世禄制为选拔官吏的基本方式。 [本课小结]

在夏商周时期,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宗法制通过血缘关系的亲疏,规定了西周金字塔式的社会统治秩序,分封制则保证了周王对全国各地的统治。它们互为表里,相互渗透,共同维持西周社会秩序正常运转。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通过掌握皇帝称号和皇帝制度的内涵,理解秦朝至高无上的皇权的权威性。

⑵剖析秦朝重要官制和地方郡县制的内容和特点,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巩固封建专制皇权的作用。

⑶ 解和掌握秦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措施;探究封建专制皇权对秦王朝的强盛

和灭亡的双重作用;正确地评价秦始皇。 2、过程与方法 ⑴提出问题,设置历史情景,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⑵利用辩论的形式,引导学生体验历史发展过程。

⑶利用历史资料和示意图,引导学生从形式上多样的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认识到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作用,培养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感。 ⑵认识到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件显示] (利用诗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了解这段历史的兴趣)

《古风》李白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雄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聘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郦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思考:①诗中“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是指什么历史事件?

②诗中的历史人物为何落到“金棺葬寒灰。”的下场?

③诗人对他的叙述评价是否客观?为什么? [讲授新课]

思考:在群雄逐鹿中原的战国时代,为什么偏偏只有秦国能够异军突起而有实力消灭其他六国呢?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1.原因: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

主要原因:商鞅变法,国力强大。

2.统一: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终于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思考: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是什么意思?

专制主义:中央的决策方式即皇帝个人专断独裁。

中央集权:全国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控制。 请一位同学归纳一下秦始皇建立了统一的封建国家秦之后的措施?

措施:

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全面推行郡县制。

(一)皇帝制度

请一位同学当秦始皇,说说他怎么样确立“皇帝”的称号?

学生:古人都以“王”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但朕觉得寡人完成了统一大业,完成了前无古人的事业,功高盖世,如果还以“王”来作为称呼,不足以显示朕的权势以及地位。朕曾让群臣商议过,但他们上的“泰皇”朕也不满意,所以朕决定去掉“泰”字,加上“皇”

第3篇:初中历史面试教案

初中历史面试教案

【篇1:中学历史教师资格面试教案《马关条约》】

2015山西教师招聘考试

中学历史教师资格面试教案《马关条约》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理解《马关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填表的方式,对《马关条约》的内容进行分类,增强分类概括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探究《马关条约》的危害,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正确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侵略战争,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初步

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难点】

《马关条约》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填表法、探究学习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闻一多《七子之歌?台湾》的诗朗诵: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

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我胸中还氲氤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

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

亲!我要回来,母亲!

这首感人肺腑的诗歌道出了台湾所受的痛苦,表达了台湾想要回归祖国怀抱 的盼望。那么在近代以来,台湾是什么时候被迫和祖国母亲分离的呢?

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本课的新内容。 (板书:第4课 马关条约) 2015山西教师招聘考试

环节二:新课教学

1.黄海海战之后的战争

黄海大战以后,清政府一味的妥协,使得日本更加的肆意横行,无所顾忌。

引导学生看《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结合课本内容,找几位同学说说黄海大战

后的战争概况。

学生回答,日军很快侵占了辽东半岛,后来又夹击了威海卫。

回答的很好,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本小字部分和《日军屠杀旅顺居民》图。讲

明日军在占领辽东半岛后,残酷的屠杀旅顺居民;威海卫是北洋舰队的基地,在

遭受了日军的海陆两路的夹击后,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北洋舰队惨败,京师震动,慈禧急忙任命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本求和。

2.《马关条约》 (1)基本信息

请同学们迅速阅读教材第二段内容和小字部分,找出《马关条约》签订的国

家、时间、双方签订者。找学生回答。

学生答,中国和日本,1895年、李鸿章和伊藤博文。 (2)内容

这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具体都有哪些内容呢?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以表格的形式将《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

(引导学生从割地、赔款、开设工厂、开口通商进行归类 )

在幻灯片上出示表格,提问小组同学进行填表。学生总结如下:割地—清政 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

开设工厂—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通商口岸—增辟通商口岸等。

关于三国干涉还辽,可引导学生阅读小字部分了解即可。 2015山西教师招聘考试 3.《马关条约》的危害

过渡:通过《马关条约》,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了又一次骇人听闻的经

济掠夺。

之前我们也和列强签订了许多的条约,如《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那

么这次条约的签订又对中国产生了哪些进一步的危害,对中国社会危害到了什么

程度?请同学们以历史小组为单位,分为四组,分别就刚才咱们找到的条约的四

方面内容进行讨论,一组讨论割地的影响,二组讨论赔款的危害,以此类推,给

大家三分钟时间。

找小组代表来回答。

第一组:割地,辽东半岛和是京津北面的屏障,割让辽东半岛直接威胁了京

津地区的安全。台湾省是我国的宝岛,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日本

占领台湾,掠夺了资源的宝库。

教师总结,一组同学回答的非常好,他们结合地图看出了台湾和辽东的重要

性,同时同学在政治上也很具有前瞻性,看到了日本把台湾当做跳板,可进一步

侵略我国。

好的,我们来看一下第二组同学的讨论结果。

第二组代表回答,赔款两亿两白银,清政府要想还清这笔巨款,肯定要从人

民身上搜刮,还要向外国借钱还债。

第二组同学回答的很好。这严重破坏了中国的财政,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下面请第三组同学回答一下他们的讨论成果。

三组: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这就能更进一步的对中国进行经济侵

略。

教师总结,恩,对,列强在中国直接开设工厂,相比以前的商品输出,现在

就可以直接投资了。在这里建厂,就近雇佣工人,用中国的自然资源,过渡到了

资本输出阶段。侵略和阻碍我们本国工业的发展,可见危害之大。

接下来,四组同学阐述一下,你们的观点吧。 2015山西教师招聘考试

四组:开口通商,使中国的市场进一步打开。便利了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掠

夺中国财富,

恩,同学们都总结的非常好,我们也看到虽然条约只有短短几行字,可是对

我国的危害可是太大了。

教师总结,《马关条约》的签订,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加重了人民的

负担,使得侵略势力深入内地,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和民族危机都大大加深了。

环节三:小结作业

课下搜集一些表明列强侵略进一步加深的材料,并进行分类,下节课进行交

流。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更多教师考试信息尽在山西教师招聘网

【篇2:教师招聘历史面试《中华民国的成立》教案】

教师招聘历史面试《中华民国的成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和掌握袁世凯出山的背景和目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及对内对外政策,《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及其性质,清帝退位,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成果,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失败原因和教训。 2.通过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学生理解这部宪法在中国历史上的价值和进步意义;

3.通过对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有关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二、教学重点

1.中华民国的成立是重点。中华民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历经十几年的艰苦斗争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2.辛亥革命的功绩和历史教训是重点。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三、教学难点

1.分析和认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是难点。

2.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是难点。

四、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讲解法;

2.电教手段应用:电影资料剪辑孙中山传记等影视资料。

五、教学过程:

首先提问学生: 回顾上节课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内容,重点反思清王朝的自救历程,突出引入本课主题。 (一)“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

关于“中外反动势力压力下的‘南北议和’”,教师要重点强调南方革命党人同意议和的原因,以呼应上节课的内容。然后提醒学生注意谈判地点和相关人物。

(二)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关于“中华民国对内对外政策”,强调以下两点:1、对内政策反映出中华民国是一个资产阶级政权;2、对外的妥协反映出这个民族资产阶级政权的软弱性。

(三)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关于“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建议教师首先让学生看教材分析袁世凯篡权的有利条件:1、中外反动势力的支持;2、革命派的妥协退让;3、袁世凯的反革命两手。中间穿插放映电影资料剪辑《清帝退位》。最后说明袁世凯篡权的标志。 (四)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

教师让学生先阅读课文,然后归纳总结出几个方面:国内政权和政治体制的变化;人民的权力和观念;社会经济(主要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国际社会的影响。 七、注意事项:

关于辛亥革命的功绩和历史教训教训,建议教师让学生结合前面所学内容,自由发言,教师做出相应的补充。关于功绩,建议教师应让学生先阅读课文,然后归纳总结出几个方面:国内政权和政治体制的变化;人民的权力和观念;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国际社会的影响。要注意让学生弄清推翻清朝统治和结束封建君主专制是两个不同概念。难点突破方案

关于“分析和认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建议教师补充资产阶级的软弱性的表现:1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纲领。三民主义没有提出反对中华民族的主要敌人帝国主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还幻想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没有认清真正的敌人,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终归失败的原因之一。2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封建纲领。三民主义没有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此得不到农民的支持。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没有农民的支持就无法战胜强大的敌人。3资产阶级革命始终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力量。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武装斗争都是短期的。

更多教师招聘的信息和学习交流可访问中公教师论坛- 园丁俱乐部 -师说论坛

【篇3:2015海南教师资格面试初中历史教案】

2015海南教师资格面试:初中历史“五四爱国运动”教案

在海南教师资格面试考试中,面试知识点的复习向来是考生复习备考阶段的一大重点,其中中公教师考试网为面试知识点的复习为考生提供知识点梳理,帮助考生备考!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过程;

知道五四爱国运动的导火索、时间、地点、口号、主力等;

理解五四精神。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填表,理解五四运动的发展过程中心和主力的变化,提高对比归纳能力。

通过观察图片和资料,概括史料的共同点,理解抽象的“五四精神”,提高学生从图片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五四运动的过程。

难点:对“五四精神”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我们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也有很多纪念性的节日。你们知道哪些节日是来源于我国近现代的历史事件的吗?为什么把五月四日定为中国的青年节?什么是五四精神呢?让我们通过对五四运动的学习来揭开谜底吧!

(板书:第10课 五四爱国运动)

环节二:新课教学

过渡:根据以往学习一些运动的经验,我们知道一场运动主要从导火线、爆发、发展结果和意义几个方面去认识,那下面我们就首先来看看第一部分内容。 1.导火索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导言和第一段小字,思考:五四爱国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是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也可以说是导火索-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过渡:同学们都知道,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我国是战胜国。 接着,请同学们看到课本上的动脑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国家主权为什么仍然遭侵犯?”这个事实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爆发和发展

过渡:这是中国外交的失败,更是中国人的耻辱,积压在中国人民心中的怒火,像火山一样爆发了! (1)爆发

教师:下面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本正文和第二段小字,找出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时间、领导者,参加者?爱国学生提出了哪些主张?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1919年5月4日;领导人:李大钊、陈独秀;主要参加者:青年学生。主张“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等人。 过渡:五四运动像愤怒的火山一样火烈爆发,设问:当时的北洋政府是不是就此同意了学生们的主张呢?教师出示“北大学生被捕”图。

学生回答,(没有,北洋政府进行了镇压、逮捕了很多学生。) (2)发展

在这样的情况下,运动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请同学们继续阅读接下来的课本正文部分。并完成幻灯片上的表格。

出示表格:

分别提问几名学生,填好表格。教师强调,运动前期中心在北京,后期转至上海;前期主力是学生,后期是工人。

教师幻灯片给出三则材料:请同学们从中了解工商业者罢工、罢市的情况。

引导学生从材料中认识到工人、商人群体的庞大力量。 3.结果(初步胜利)

请同学们看书,找到五四运动的结果。教师总结,在这样形式的逼迫下,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了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教师: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的“五四传单”(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和“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图。设问:材料中体现出的五四精神是什么?中心是什么?作为青少年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

请同学们以历史讨论组为单位,三分钟时间讨论。

学生自主发言后,教师总结,材料中体现出忧国忧民、不屈不挠、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心是爱国主义精神。我们应该继承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的那种爱国主义精神,弘扬那种追求民主、科学、进步的精神。 4.意义

第4篇:高中历史面试教案

高中历史面试教案

【篇1:2014年高中历史试讲教案《开辟新航路》】

2014年贵州教师资格证面试:高中历史试讲教案

《开辟新航路》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过程(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的地理大发现)和影响(包括欧洲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对美洲和欧洲思想文化的影响等)。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世界地图,了解古代文明区域的分布以及新航路开辟的路线并绘制出各航海家的航线和所到达的地区。

2.采用历史、地理和政治相结合的手段来全方位的把握世界文明由独立、分散走向联结的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组织形式的形成以及商业革命、价格革命的原理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开辟文明交往航线的看似偶然实则必然,不仅要认识开辟文明交往航线之前世界的状态,了解开辟的原因和过程,也要认识开辟后世界的格局和变化,养成联系地看待历史发展的能力,树立面向世界的眼光。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新航路的开辟及其影响。

难点:地理大发现使世界联结成一个整体。

三、教学方法

(一)教师通过提问、举例、图片和实物的展示、纪录片或书籍的介绍等方式来多角度进行知识讲授。

(二)学生参与问题的回答,材料的阅读,课堂趣味测试、小组讨论等多方式的对知识进行学习和把握。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为纪念新航路的开辟,人们在葡萄牙里斯本塔古斯河口矗立了一个纪念碑。十五、十六世纪之交,西欧各国都想探寻通往东方的航线,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终于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西方史学界在欧洲中心论的影响下,一般将这一过程称为“地理大发现”。地理大发现改变了世界各大陆和各大洋的分割孤立状态,加强了世界范围的联系,为世界市场的开始形成准备了条件。新航路的开辟也是充满血腥事件的近代殖民地掠夺和殖民地瓜分的开始。那么,新航路的开辟具体是怎样的一个背景和过程,又产生了哪些影响,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进入今天的新课。 (二)新课讲授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1)根本原因(经济原因):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3)直接原因(商业危机):引起商业危机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意大利人和阿拉伯商人居间垄断贸易,使欧洲获利甚少;二是15世纪中叶以后,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传统商路,导致商路不通,引发商业危机。 (4)宗教原因:教会鼓励人们到东方传播天主教。 2.新航路开辟的条件 (1)主观条件:

①14、15世纪欧洲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其主流社会思潮是人文主义,提倡肯定人的作用和价值,鼓励人们敢于冒险、勇于开拓进取去挑战并征服自然,大胆地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

②西班牙、葡萄牙统治者的支持。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君主希望通过海外探险获得财富,以巩固并加强自己的统治。 (2)客观条件:

①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为远航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②物质条件:包括海船、物资和资金;

③地理知识:当时,欧洲已经开始流行地圆学说,绘制地图的技术也已很先进。

3.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1)向东航行

①1487年,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抵达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 (2)向西航行

①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意大利人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②1519~152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人麦哲伦率领的船队绕过了美洲南端的海峡,横渡太平洋,完成了环球航行。 4.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消极影响

①对印第安人大肆屠杀,把美洲纳入征服和血腥掠夺的对象。此后,西班牙、葡萄牙占据了美洲大部分地区。在殖民者的屠杀、奴役,以及欧洲传染病的侵袭下,种族几乎灭绝。因此是一场空前的灾难;

②欧洲殖民者对亚洲、非洲和美洲进行殖民活动,将大量财富运回欧洲并转化为资本,造成殖民地人民的极端贫困和落后。 (2)积极影响

①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新航路发现以后,世界上原来相互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这可以说是世界各地区之间联系加强的第一步,也可以说是新航路开辟的最重大影响。正是由于世界走向会合,人类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类历史的转折点;

②引发了“商业革命”: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商业经营方式也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贸易中心也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到大西洋沿岸;

③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从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银,西欧贵金属增加了3倍多,引起金银价格下跌,物价高涨,货币购买力降低。自16世纪30年代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上涨4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倍至2倍

半。资产阶级一面付出贬值的货币工资,一面以高价出售商品,牟取暴利。封建地主收取的定额货币地租,也受到价格革命的影响。价格革命是原始积累的因素之一,它帮助了西欧资本主义的成长。 (三)巩固提高

理解“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1.“商业革命”表现为:

(1)世界市场的扩大。新航路开辟后,世界上原本相互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欧洲同美洲、亚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展,世界市场扩大了; (2)流通商品的种类增多。世界市场扩大意味着产品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各国的市场上。美洲的许多农产品,如马铃薯、玉米等传到欧洲,非洲的咖啡传到欧美;

(3)商路贸易中心的转移。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4)人类眼界扩大,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2.“价格革命”表现为: 美洲的白银流向欧洲,使欧洲物价上涨,货币迅速贬值,传统的经济关系受到冲击,这对欧洲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称为“价格革命”。受价格革命的影响,各阶级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

(1)制造商品和销售商品的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一方面付出贬值的货币工资,另一方面高价售出商品,获得暴利;

(2)按传统方式收取货币地租的封建主,因货币贬值而使实际收入减少,日益衰落;

(3)靠土地收入的农民和固定工资收入的雇佣工人,因通货膨胀日益贫困化。这一切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四)课后作业

比较郑和的航行同迪亚士、哥伦布的航行,并做出评价。

五、板书设计

新航路的开辟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2.开辟新航路的条件 3.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4.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篇2:河北教师资格面试高中历史试讲教案《开辟新

航路》】

河北教师资格面试高中历史试讲教案《开辟新航路》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过程(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的地理大发现)和影响(包括欧洲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对美洲和欧洲思想文化的影响等)。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世界地图,了解古代文明区域的分布以及新航路开辟的路线并绘制出各航海家的航线和所到达的地区。

2.采用历史、地理和政治相结合的手段来全方位的把握世界文明由独立、分散走向联结的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组织形式的形成以及商业革命、价格革命的原理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开辟文明交往航线的看似偶然实则必然,不仅要认识开辟文明交往航线之前世界的状态,了解开辟的原因和过程,也要认识开辟后世界的格局和变化,养成联系地看待历史发展的能力,树立面向世界的眼光。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新航路的开辟及其影响。

难点:地理大发现使世界联结成一个整体。

三、教学方法

(一)教师通过提问、举例、图片和实物的展示、纪录片或书籍的介绍等方式来多角度进行知识讲授。

(二)学生参与问题的回答,材料的阅读,课堂趣味测试、小组讨论等多方式的对知识进行学习和把握。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为纪念新航路的开辟,人们在葡萄牙里斯本塔古斯河口矗立了一个纪念碑。十五、十六世纪之交,西欧各国都想探寻通往东方的航线,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终于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西方史学界在欧洲中心论的影响下,一般将这一过程称为“地理大发现”。地理大发现改变了世界各大陆和各大洋的分割孤立状态,加强了世界范围的联系,为世界市场的开始形成准备了条件。新航路的开辟也是

充满血腥事件的近代殖民地掠夺和殖民地瓜分的开始。那么,新航路的开辟具体是怎样的一个背景和过程,又产生了哪些影响,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进入今天的新课。 (二)新课讲授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1)根本原因(经济原因):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3)直接原因(商业危机):引起商业危机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意大利人和阿拉伯商人居间垄断贸易,使欧洲获利甚少;二是15世纪中叶以后,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传统商路,导致商路不通,引发商业危机。 (4)宗教原因:教会鼓励人们到东方传播天主教。 2.新航路开辟的条件 (1)主观条件:

①14、15世纪欧洲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其主流社会思潮是人文主义,提倡肯定人的作用和价值,鼓励人们敢于冒险、勇于开拓进取去挑战并征服自然,大胆地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 ②西班牙、葡萄牙统治者的支持。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君主希望通过海外探险获得财富,以巩固并加强自己的统治。 (2)客观条件:

①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为远航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②物质条件:包括海船、物资和资金;

③地理知识:当时,欧洲已经开始流行地圆学说,绘制地图的技术也已很先进。

3.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1)向东航行

①1487年,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抵达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 (2)向西航行

①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意大利人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4.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消极影响

①对印第安人大肆屠杀,把美洲纳入征服和血腥掠夺的对象。此后,西班牙、葡萄牙占据了美洲大部分地区。在殖民者的屠杀、奴役,以及欧洲传染病的侵袭下,种族几乎灭绝。因此是一场空前的灾难;

②欧洲殖民者对亚洲、非洲和美洲进行殖民活动,将大量财富运回欧洲并转化为资本,造成殖民地人民的极端贫困和落后。 (2)积极影响

①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新航路发现以后,世界上原来相互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这可以说是世界各地区之间联系加强的第一步,也可以说是新航路开辟的最重大影响。正是由于世界走向会合,人类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类历史的转折点;

②引发了“商业革命”: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商业经营方式也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贸易中心也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到大西洋沿岸;

③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从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银,西欧贵金属增加了3倍多,引起金银价格下跌,物价高涨,货币购买力降低。自16世纪30年代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上涨4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倍至2倍半。资产阶级一面付出贬值的货币工资,一面以高价出售商品,牟取暴利。封建地主收取的定额货币地租,也受到价格革命的影响。价格革命是原始积累的因素之一,它帮助了西欧资本主义的成长。 (三)巩固提高

理解“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1.“商业革命”表现为:

(1)世界市场的扩大。新航路开辟后,世界上原本相互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欧洲同美洲、亚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展,世界市场扩大了; (2)流通商品的种类增多。世界市场扩大意味着产品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各国的市场上。美洲的许多农产品,如马铃薯、玉米等传到欧洲,非洲的咖啡传到欧美;

(3)商路贸易中心的转移。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4)人类眼界扩大,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2.“价格革命”表现为:

美洲的白银流向欧洲,使欧洲物价上涨,货币迅速贬值,传统的经济关系受到冲击,这对欧洲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称为“价格革命”。受价格革命的影响,各阶级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

(1)制造商品和销售商品的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一方面付出贬值的货币工资,另一方面高价售出商品,获得暴利;

(2)按传统方式收取货币地租的封建主,因货币贬值而使实际收入减少,日益衰落;

(3)靠土地收入的农民和固定工资收入的雇佣工人,因通货膨胀日益贫困化。这一切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四)课后作业

比较郑和的航行同迪亚士、哥伦布的航行,并做出评价。

五、板书设计

新航路的开辟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2.开辟新航路的条件 3.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4.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篇3:浙江教师资格证面试:高中历史试讲教案《开

辟新航路》】

浙江教师资格证面试:高中历史试讲教案《开辟新航路》 浙江教师资格证面试:高中历史试讲教案《开辟新航路》 浙江教师资格证考试 浙江教师招聘考试

为了帮助考生在2014下半年浙江教师资格面试试讲环节脱引而出,中公浙江教师考试网整理了浙江教师资格证面试:高中历史试讲教案《开辟新航路》,希望能对考生有所帮助,祝愿考生顺利通关考试,早日一证在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过程(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的地理大发现)和影响(包括欧洲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对美洲和欧洲思想文化的影响等)。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世界地图,了解古代文明区域的分布以及新航路开辟的路线并绘制出各航海家的航线和所到达的地区。

2.采用历史、地理和政治相结合的手段来全方位的把握世界文明由独立、分散走向联结的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组织形式的形成以及商业革命、价格革命的原理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开辟文明交往航线的看似偶然实则必然,不仅要认识开辟文明交往航线之前世界的状态,了解开辟的原因和过程,也要认识开辟后世界的格局和变化,养成联系地看待历史发展的能力,树立面向世界的眼光。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新航路的开辟及其影响。

难点:地理大发现使世界联结成一个整体。

三、教学方法

(一)教师通过提问、举例、图片和实物的展示、纪录片或书籍的介绍等方式来多角度进行知识讲授。

(二)学生参与问题的回答,材料的阅读,课堂趣味测试、小组讨论等多方式的对知识进行学习和把握。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为纪念新航路的开辟,人们在葡萄牙里斯本塔古斯河口矗立了一个纪念碑。十五、十六世纪之交,西欧各国都想探寻通往东方的航线,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终于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西方史学界在欧洲中心论的影响下,一般将这一过程称为“地理大发现”。地理大发现改变了世界各大陆和各大洋的分割孤立状态,加强了世界范围的联系,为世界市场的开始形成准备了条件。新航路的开辟也是充满血腥事件的近代殖民地掠夺和殖民地瓜分的开始。那么,新航路的开辟具体是怎样的一个背景和过程,又产生了哪些影响,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进入今天的新课。 (二)新课讲授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1)根本原因(经济原因):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3)直接原因(商业危机):引起商业危机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意大利人和阿拉伯商人居间垄断贸易,使欧洲获利甚少;二是15世纪中叶以后,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传统商路,导致商路不通,引发商业危机。 (4)宗教原因:教会鼓励人们到东方传播天主教。 2.新航路开辟的条件 (1)主观条件:

①14、15世纪欧洲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其主流社会思潮是人文主义,提倡肯定人的作用和价值,鼓励人们敢于冒险、勇于开拓进取去挑战并征服自然,大胆地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

②西班牙、葡萄牙统治者的支持。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君主希望通过海外探险获得财富,以巩固并加强自己的统治。 (2)客观条件:

①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为远航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②物质条件:包括海船、物资和资金;

③地理知识:当时,欧洲已经开始流行地圆学说,绘制地图的技术也已很先进。

3.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1)向东航行

①1487年,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抵达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 (2)向西航行

①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意大利人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②1519~152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人麦哲伦率领的船队绕过了美洲南端的海峡,横渡太平洋,完成了环球航行。 4.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消极影响

①对印第安人大肆屠杀,把美洲纳入征服和血腥掠夺的对象。此后,西班牙、葡萄牙占据了美洲大部分地区。在殖民者的屠杀、奴役,以及欧洲传染病的侵袭下,种族几乎灭绝。因此是一场空前的灾难;

②欧洲殖民者对亚洲、非洲和美洲进行殖民活动,将大量财富运回欧洲并转化为资本,造成殖民地人民的极端贫困和落后。 (2)积极影响

①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新航路发现以后,世界上原来相互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这可以说是世界各地区

之间联系加强的第一步,也可以说是新航路开辟的最重大影响。正是由于世界走向会合,人类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类历史的转折点;

②引发了“商业革命”: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商业经营方式也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贸易中心也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到大西洋沿岸;

③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从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银,西欧贵金属增加了3倍多,引起金银价格下跌,物价高涨,货币购买力降低。自16世纪30年代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上涨4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倍至2倍半。资产阶级一面付出贬值的货币工资,一面以高价出售商品,牟取暴利。封建地主收取的定额货币地租,也受到价格革命的影响。价格革命是原始积累的因素之一,它帮助了西欧资本主义的成长。 (三)巩固提高

理解“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1.“商业革命”表现为:

(1)世界市场的扩大。新航路开辟后,世界上原本相互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欧洲同美洲、亚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展,世界市场扩大了; (2)流通商品的种类增多。世界市场扩大意味着产品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各国的市场上。美洲的许多农产品,如马铃薯、玉米等传到欧洲,非洲的咖啡传到欧美;

(3)商路贸易中心的转移。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4)人类眼界扩大,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2.“价格革命”表现为:

美洲的白银流向欧洲,使欧洲物价上涨,货币迅速贬值,传统的经济关系受到冲击,这对欧洲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称为“价格革命”。受价格革命的影响,各阶级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

(1)制造商品和销售商品的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一方面付出贬值的货币工资,另一方面高价售出商品,获得暴利;

(2)按传统方式收取货币地租的封建主,因货币贬值而使实际收入减少,日益衰落;

(3)靠土地收入的农民和固定工资收入的雇佣工人,因通货膨胀日益贫困化。这一切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四)课后作业

比较郑和的航行同迪亚士、哥伦布的航行,并做出评价。

五、板书设计

新航路的开辟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2.开辟新航路的条件 3.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4.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第5篇:历史高中讲课面试教案

历史高中讲课面试教案

【篇1:历史学课程试讲教案】

xx大学

历史学课程试讲教案

题 目:

学生姓名:xx学号: xx

系(部): xxxx专业: xxxx

入学时间: xxxx 年xx月

导师姓名: xxxx职称/学位: xx

导师所在单位:

毕业设计(论文)提交时间: 二○一五 年 十 月 xxxx教务处 制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罗马法;《十二铜表法》;万民法;《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罗马法的主要内容;罗马法维系帝国的统治;对欧美法律的发展以及民主化进程影响深远。

(2)理解:罗马法的演变是古罗马历史变迁的反映,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连续性和统一性;罗马法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分析罗马法对于维系罗马帝国的作用;从中西历史发展的两个方面比较罗马法的影响。

(3)运用:探究罗马法内容的变迁。

2、过程与方法:以案说法,问题探究,情境再现。

3、情感态度价值观:罗马法是通行于整个古代罗马世界的法律,对于维系和稳定庞大的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重要的作用。罗马法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为维护罗马帝国统治而存在。《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是罗马史上也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统的法典,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对后世尤其是近代文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现行的《民法通则》和也受到了罗马法的影响,深入了解罗马法的历史沿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重点与难点:

重点:罗马法的主要思想内容

难点:罗马法的影响和罗马法的形成过程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和平时的见闻中,对罗马帝国都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较少涉及罗马法这一方面及对法律认识较为缺乏,因而需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知识中引发其对罗马法的兴趣。另外,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积累了不少近代资产阶级法律的相关知识,因而可以从已知推向未知,使学生更为清晰的了解古代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罗马法

学生思考,寻找答案

罗马法是指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7世纪中叶古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法律 广义的罗马法:指通行于罗马统治的地区的法律制度

狭义的罗马法:指罗马公民法

老师:罗马出现过哪些法律呢?并在学生回答后总结:罗马法的内容包括习惯法、成文法、公民法、万民法。教师过渡: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那罗马法 也不是一天形成的。

二、罗马法的发展历程

公元前8世纪中,罗马城建立。公元前6世纪末罗马共和国建立,贵族垄断着政治经济大权。我们通过案例来学习罗马共和国早期的法律:

“罗莫洛是一个仁慈、善良的贵族,也是罗马一支军队的首领。生前立遗嘱,把他一半的财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但罗莫洛死后,他的家人却不履行罗莫洛的遗嘱,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因此告上了法庭。请同学们想一想,当时的罗马法官会怎么判呢?”

学生:法官会偏袒罗莫洛的家人。

老师:为什么呢?

学生:因为罗马共和国早期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为法官故意压迫平民,袒护贵族提供了方便。

老师:对,所谓习惯法就是未经政府明确承认而被一般人接受默认为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法律方式,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当时的罗马法官主要由贵族担任,这就为保护贵族特权提供了方便。这个案例中,本可以得到地的平民其权利不能得到维护,势必要进行斗争,平民的持续斗争,使早期罗马国家局势动荡,罗马的贵族最后如何处理的呢? 学生:由于平民不断与贵族斗争,公元前5世纪中期,由贵族组成十人委员会,制定了《十二铜表法》。

老师:如果还是上一个案例,根据《十二铜表法》,法官会怎么判呢? 学生:根据《十二铜表法》第五表: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罗莫洛一半的财产将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

老师:对,通过这个案例,分析一下《十二铜表法》颁布的意义是什么?

1、起源阶段: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1)习惯法

概念:未经政府明确承认而被一般人接受并默认为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行为规则。

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公元前5世纪中期

局限: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和随意性,为保护贵族利益提供了方便。 总结:习惯法存在明显的局限性,法律与习惯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因此,法律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法官多为贵族担任,贵族为保护自己的利益,利用职权随心所欲的解释法律,损害平民的利益,虽然有法,但实际上人治大于法治。

习惯法的存在,就成了平民与贵族矛盾的一个焦点,当时的罗马是怎样来处理这个焦点的?

结论:为了避免贵族滥用职权和随心所欲的解释法律,应制定书面形式的法律取代原来的习惯法,制定成文法,可以做到审判量刑有法可依。

(2)《十二铜表法》——成文法

原因:由于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 时间:公元前5世纪中期颁布

特点:内容广泛,条纹清晰,它避免贵族滥用职权和随心所欲的解释法律, 做到审判量刑有法可依。

局限: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也保留了一些野蛮的习惯法

意义: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标志着罗马法的诞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利益。 2、发展阶段: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简述罗马共和国向外扩张的过程。

问题:版图的扩大带来了哪些新问题? 学生思考回答后归纳:随着征服地区的扩大,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原有的公民法已经无法适应这些新变化。公民法适用范围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他们之间的关系,罗马公民受到法律保护,并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在扩张中纳入到疆域中的许多外邦人不能受到法律的保护,在这种背景下,公民法发展成万民法。

万民法的出现,一方面由于公民法的狭隘性,另一方面伴随对外战争的胜利,奴隶制在罗马得到快速发展。为了更加有效地保护奴隶主的私人利益,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法律制度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不受侵犯。

问题探究:万民法的制定产生哪些作用?

学生思考回答后总结:万民法取代公民法,协调了罗马人和外邦人之间的关系及外邦人相互之间的关系,对于在庞大帝国内微细,协调各地区的民族关系、社会矛盾也祈祷重要作用。万民法使法律具有了更大的适用范围,也成为巩固罗马统治的重要工具。

万民法

时间:公元前3世纪中叶--3世纪

原因:为巩固统治,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罗马对外征服地区的扩大,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公民法无法适应新的变化。

适用范围: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是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

总结:万民法取代公民法,协调了罗马人和外邦人之间的关系及外邦人相互之间的关系,对于在庞大帝国内微细,协调各地区的民族关系、社会矛盾也祈祷重要作用。万民法使法律具有了更大的适用范围,也成为巩固罗马统治的重要工具。

3、完善阶段:《民法大全》即《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体系最终形成(更加系统化和法典化)

思考哪些人在罗马法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过程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多媒体显示:

哈德良皇帝:把以前行政长官的一切法令汇编成册,批准其为永久敕令。作为帝国的法律基础,只有皇帝才有权对其进行修改和补充。罗马的立法权完全掌握在皇帝的手中。在哈德良时期还形成一种规范,即皇帝的意志就是法律。

查士丁尼:设立专门的委员会编纂罗马法律。 过程评价:罗马帝国前期是罗马法发展的鼎盛时期,皇帝们都十分重视立法工作。除了罗马皇帝外,法学家也积极立法,解释和充实罗马法。在6世纪东罗

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时期,把历代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成《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形成。

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在教材中找出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规律总结:

过程评价:从以上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得出罗马法的大致发展脉络:首先从习惯法发展为成文法。在成文法的发展过程中,第一部成文法是《十二铜表法》,接下来是公民法到万民法的发展,最后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编纂完成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形成。

民法大全

时间:公元3世纪末至4世纪初编纂完成,公元6世纪,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设 立专门委员会编纂罗马法律,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形成法律汇编,即《民法大全》。

组成:《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和《查士丁尼新敕》

意义:标志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三、罗马法的影响

案例分析:

材料一:“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除非由于合法认定的公共需要的明显要求,并且在事先公平补偿的条件下,任何人的财产不能被剥夺。”——法国1789年制定的《人权宣言》

材料二:“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第五条: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 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三:“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及追求幸福的权利。” ——美国1776年发表的《独立宣言》

合作探究:请同学们根据以上几则材料分组讨论思考,罗马法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材料中的一些原话从不同的角度分析。 1、材料一、二中像“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等,在万民法中就可以找到渊源,可以看出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立法和司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篇2:2014年高中历史试讲教案《开辟新航路》】

2014年贵州教师资格证面试:高中历史试讲教案

《开辟新航路》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过程(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的地理大发现)和影响(包括欧洲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对美洲和欧洲思想文化的影响等)。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世界地图,了解古代文明区域的分布以及新航路开辟的路线并绘制出各航海家的航线和所到达的地区。

2.采用历史、地理和政治相结合的手段来全方位的把握世界文明由独立、分散走向联结的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组织形式的形成以及商业革命、价格革命的原理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开辟文明交往航线的看似偶然实则必然,不仅要认识开辟文明交往航线之前世界的状态,了解开辟的原因和过程,也要认识开辟后世界的格局和变化,养成联系地看待历史发展的能力,树立面向世界的眼光。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新航路的开辟及其影响。

难点:地理大发现使世界联结成一个整体。

三、教学方法

(一)教师通过提问、举例、图片和实物的展示、纪录片或书籍的介绍等方式来多角度进行知识讲授。

(二)学生参与问题的回答,材料的阅读,课堂趣味测试、小组讨论等多方式的对知识进行学习和把握。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为纪念新航路的开辟,人们在葡萄牙里斯本塔古斯河口矗立了一个纪念碑。十五、十六世纪之交,西欧各国都想探寻通往东方的航线,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终于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西方史学界在欧洲中心论的影响下,一般将这一过程称为“地理大发现”。地理大发现改变了世界各大陆和各大洋的分割孤立状态,加强了世界范围的联系,为世界市场的开始形成准备了条件。新航路的开辟也是充满血腥事件的近代殖民地掠夺和殖民地瓜分的开始。那么,新航路的开辟具体是怎样的一个背景和过程,又产生了哪些影响,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进入今天的新课。 (二)新课讲授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1)根本原因(经济原因):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3)直接原因(商业危机):引起商业危机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意大利人和阿拉伯商人居间垄断贸易,使欧洲获利甚少;二是15世纪中叶以后,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传统商路,导致商路不通,引发商业危机。 (4)宗教原因:教会鼓励人们到东方传播天主教。 2.新航路开辟的条件 (1)主观条件:

①14、15世纪欧洲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其主流社会思潮是人文主义,提倡肯定人的作用和价值,鼓励人们敢于冒险、勇于开拓进取去挑战并征服自然,大胆地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

②西班牙、葡萄牙统治者的支持。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君主希望通过海外探险获得财富,以巩固并加强自己的统治。 (2)客观条件:

①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为远航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②物质条件:包括海船、物资和资金;

③地理知识:当时,欧洲已经开始流行地圆学说,绘制地图的技术也已很先进。

3.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1)向东航行

①1487年,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抵达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 (2)向西航行

①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意大利人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②1519~152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人麦哲伦率领的船队绕过了美洲南端的海峡,横渡太平洋,完成了环球航行。 4.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消极影响

①对印第安人大肆屠杀,把美洲纳入征服和血腥掠夺的对象。此后,西班牙、葡萄牙占据了美洲大部分地区。在殖民者的屠杀、奴役,以及欧洲传染病的侵袭下,种族几乎灭绝。因此是一场空前的灾难;

②欧洲殖民者对亚洲、非洲和美洲进行殖民活动,将大量财富运回欧洲并转化为资本,造成殖民地人民的极端贫困和落后。 (2)积极影响

①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新航路发现以后,世界上原来相互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这可以说是世界各地区之间联系加强的第一步,也可以说是新航路开辟的最重大影响。正是由于世界走向会合,人类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类历史的转折点;

②引发了“商业革命”: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商业经营方式也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贸易中心也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到大西洋沿岸;

③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从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银,西欧贵金属增加了3倍多,引起金银价格下跌,物价高涨,货币购买力降低。自16世纪30年代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上涨4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倍至2倍

半。资产阶级一面付出贬值的货币工资,一面以高价出售商品,牟取暴利。封建地主收取的定额货币地租,也受到价格革命的影响。价格革命是原始积累的因素之一,它帮助了西欧资本主义的成长。 (三)巩固提高

理解“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1.“商业革命”表现为:

(1)世界市场的扩大。新航路开辟后,世界上原本相互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欧洲同美洲、亚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展,世界市场扩大了; (2)流通商品的种类增多。世界市场扩大意味着产品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各国的市场上。美洲的许多农产品,如马铃薯、玉米等传到欧洲,非洲的咖啡传到欧美;

(3)商路贸易中心的转移。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4)人类眼界扩大,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2.“价格革命”表现为:

美洲的白银流向欧洲,使欧洲物价上涨,货币迅速贬值,传统的经济关系受到冲击,这对欧洲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称为“价格革命”。受价格革命的影响,各阶级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

(1)制造商品和销售商品的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一方面付出贬值的货币工资,另一方面高价售出商品,获得暴利;

(2)按传统方式收取货币地租的封建主,因货币贬值而使实际收入减少,日益衰落;

(3)靠土地收入的农民和固定工资收入的雇佣工人,因通货膨胀日益贫困化。这一切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四)课后作业

比较郑和的航行同迪亚士、哥伦布的航行,并做出评价。

五、板书设计

新航路的开辟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2.开辟新航路的条件 3.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4.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篇3:高中历史说课稿模板】

高中历史说课稿模板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版高中历史必修 第单元第课的内容《

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是第一部分说教材。

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对于教材,我主要分析一下教材地位、教学目标和教

学重难点的设置。 1、教材地位

2、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

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初步掌握从历史史料中汲取历史知识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 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选取优秀的史料、图片或影视片断,结合课本内容,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理

解问题,分析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学会运用阅读法、比较法、讨论法、推理法等多种

方法来学习历史知识;

通过教学活动设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堂参与中主动接受历

史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 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

远流长,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的自豪感,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3、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难点:

以上是对教材的分析,教材和学生是组成一堂课的两个基本要素,备好一堂课

不仅要深入研究教材,更要了解我们面对的学生,下面我就说一下本次说课的

第二部分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三年的历史学习,学生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和具

备了一些历史自学的能力,对本课内容( )也有一

定的了解,但主要侧重于史实的掌握而非理性的分析,还停留在感性阶段。高一

的学生与初中时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智力和理性思维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因此在

教学过程中,应该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学会用历

史的眼光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适合高一学生)

高二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丰富的历史学习方法和手段,并且已经建立了对历史 学习兴趣,他们乐观、积极、自信,能够较好的跟随老师的思路和教学方法的引

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贯彻普通教学方法的同时,还应当适当地给学生

创造机会给他们更深层次的问题进行思考,教会他们站在足够的高度用世界史的

眼光来看待所学知识。(适合高二)

第三部分:说教法学法

在实际教学中,教法与学法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一般来说,什么样的教法

就决定什么样的学法,结合前面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

取以教材为基础,辅之以现代教育技术,师生合作共同完成教与学的过程,注重

情境创设、史料解读、归纳总结、情感升华,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结合史料分

析法、比较法、表格归纳法、合作探究法、等等来实现对本课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好的理论是实践成功的基础和前提,成功的实践又会证明理论的合理性与可

行性,接下来我就说一下第四部分教学过程,来践行前面对本课的分析与设计。

教学过程主要包含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的布置。

首先是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用多媒体展示 (图片或史料或影视片断)并提出几

个小问题,

通过展示鲜活的历史图片,(视频能够给学生强烈的感观刺激,)拉近历史与

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迅速融入历史情景,设置的问题又增加了悬念,烘托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

新课讲授 首先用多媒体展示预习提纲,检查学生的预习成果,让学生通过知识抢答的

方式将提纲补充完整,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本课的知识框架。这样做既可以为课堂

教学节约时间,又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去求知,为深入学习本课奠定基础。(适合

知识点比较多的课节)

本课主要讲述了目内容,分别是一:二: 三:

其中第目是本课的重难点所在。(在学生知识框架已经基本建立的情况

下,下面我就主要说一下我是如何实现重难点突破的。适合知识点比较多的课节)

)下面我就说一下每一目是如何讲述的。 教学方法设计方案一:启发式谈话法

第目难度适中,并且课本提供了大量的文字篇幅,史料和图片,因此针对这一部分,

我主要采取了启发式谈话法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本内容,我设计

了这样几个问题:

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从书中和史料中汲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并在老师的指导下,

归纳出准确的答案。以第 个问题为例,先让学生思考及,

进而提出

循序渐进的引出问题的答案。( 可以加问题答案)这样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

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思考和探索,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

教学方法设计方案二:合作探究法

第目是本课的重难点知识,对学生来说要让他们掌握 本知识点理论性较强,又是考试考查重点,因此教学方法上,主要采取史料分析

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先用多媒体展示(图片

或史料)然后和学生一起对史料或图片进行解读,然后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让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来组织答案,每个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整理,最后派代 表发言,教师根据情况作适当的总结点拨。让学生明白(答案)这样,

通过合作探究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

从而掌握这一重难点知识。

教学方法设计方案三:角色扮演法

第目是本课的另一个重难点知识,主要掌握问题。

这一问题的特点是知识点条目较多,有点锁碎,学生容易发生混淆,针对这一特

点,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方法进行解决。先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对本目内容进行讲解,然后再选取学生分别扮

演、、。然后给每个角色设定任务。让他们进行

情境模拟,让历史再现。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学生能有极高的参与性,拉近了历

史与现实的距离,更容易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面实现对重难点的突

破。

教学方法设计方案四:表格、图表、提纲法

第目主要讲述了 问题,这一问题线索(条理)

清晰,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采取了提纲法(表格法,图表法)让学生按照(时

间顺序、政经文不同领域)来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总结。这样设计的优点在于

一方面方便记忆,另一方面能够容易发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够总结出

历史长河中规律性的知识。简单而实用。比如在对这一知识点总结之后,在表格

中(图表,提纲)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历史规律即:,

从而实现了重难点的突破。

又或者

表格法:

是本课的第个重点知识,教学方法上我主要采取表格法来进行讲解,让学生以表格的形式对 知识点从、、等几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然后由老师进行点评讲解,得出: (此处可以讲一下答案)并提出几个新的问题加深对本知识的理解。比如: 。 再由师生合作共同完成对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从而实现对本知识点的掌握。表格法的运用能简单有效地概括主要知识,一方面方便记忆,另一方面容易发现知识点之间联系与区别。同进也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理解分析能力。

课堂练习:课堂练习以巩固所学新知为目的,辅助提高课堂效果。 课后作业:

五、板书设计

板书以框架层次的形式设计,让学生一目了然,从宏观上明确重难点。

第6篇:高中历史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历史面试试讲教案

【篇1:教师资格证高中历史试讲教案】

《开辟文明交往航线》教案

制作者:余璐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航路开辟之前处于农业革命时代的世界文明的产生、分布和特点。 2、了解资本主义萌生的条件以及新型的生产组织形式和经济组织形式。

3、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过程(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的地理大发现)和影响(包括欧洲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对美洲和欧洲思想文化的影响等)。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世界地图,了解古代文明区域的分布以及新航路开辟的路线并绘制出各航海家的航线和所到达的地区。

2、采用历史、地理和政治相结合的手段来全方位的把握世界文明由独立、分散走向联结的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组织形式的形成以及商业革命、价格革命的原理等。通过图片、实物、纪录片等多种工具来展现世界文明的遗产、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世界文明扩展融合(例如玄奘西天取经,马可波罗游记、郑和下西洋、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等)、各区域文明成就(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思想文化等)。 3、通过举例子等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好的从宏观上、微观上、从纵向上、横向上把握历史的规律和历史史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古代世界文明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力。 2、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和新航路开辟产生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3、了解各航海家在开辟新航路中所做的贡献与殖民行为,学习如何的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学习航海家的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对比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之间的差异,反思资本主义产生的正面作用与负面作用,能够全面、发展的看问题。

4、认识到开辟文明交往航线的看似偶然实则必然,不仅要认识开辟文明交往航线之前世界的状态,了解开辟的原因和过程,也要认识开辟后世界的格局和变化,培养学生联系的看待历史发展的规律,全面的把握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起因、过程、影响。

二、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即是难点,难点也是重点。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萌生、新航路的开辟,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不仅涉及到历史的知识,还涉及到地理、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知识,因此需要学生进行知识的扩展。同时,本课内容的时间、空间跨越度大,还需要学生能够有较强的辩证思想和逻辑思维能力。

(一) 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的条件与表现

(二) 新航路开辟的条件和过程

(三) 各航海家所代表的国家,新航路开辟的时间、航线、目的地、意义等 (四) 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产生的过程以及影响

三、教学方法

(一)教师通过提问、举例、图片和实物的展示、纪录片或书籍的介绍等方式来多角度进行知识讲授。

(二)学生参与问题的回答,材料的阅读,课堂趣味测试、小组讨论等多方式的对知识进行学习和把握。

四、教学准备

(一)教师掌握教材中的基本知识,搜集相关历史资料,思考适宜的教学方法,扩展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内容的充实性、丰富性和趣味性。

(二)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问题,搜集相关资料,如世界文明古国的小知识,航海家的小故事等。

五、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从题目《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入手,提出四个主要问题。 1、文明交往航线开辟之前的世界文明是什么样子? 2、文明交往航线开辟的原因或条件是什么?

3、新航路开辟(文明交往航线的主要方式)的过程是什么? 4、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是什么?

通过题目提炼出四个大问题,使“分散的文明”、“资本主义的萌生”、“文明的链接”能够更加清晰的展现出来,将开辟文明交往航线这节课的内容进行逻辑联系,分清这三大部分之间的关系,从宏观上具有条理性的把握开辟文明航线的始末。

【关系图】

开辟文明 交往的航线

开辟文明交往航线前的世界文明

开辟文明交往航线的条件或动力 新航路开辟的过

新航路开辟的影

分散的文明 p80-8

1资本主义的萌生 p81-82 p82

p82-83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或条件 1、积极影响

2、航海家开辟新航线的过程

商业革命、价格革命、思想文化等 2、消极影响

殖民者的掠夺

(二)基础知识教学

1.文明航线开辟之前的世界文明——分散的文明

【展示图片】世界地图和图片

【教师提问】请同学在世界地图中标出五大文明区域并说出各图片所代表的文明区域和文明古国是哪些?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并观察这些文明区域和文明古国产生的共同点和分布的特点。 【教师纠错】教师对学生标记区域和图片说明进行检查,修正错误的标记。 【教师讲解】1、新航路开辟之前的世界文明是在农业革命时代产生和发展的

【举例】以中国的重农抑商政策为例,将中国历史与世界史进行联结

2、新航路开辟前的世界文明区域(五大文明古国)的共同点 (1)多诞生于大江大河流域。水源充足,土地肥沃,适合农业发展

(2)有属于自己的信仰(以宗教为例)

(3)有自己的文字(文字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4)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3、古代世界文明区域的特点

(封闭性、地域性、独立性、分散性、发展不平衡性)

【教师提问】请问古代世界文明是不是完全封闭没有进行任何的交流呢?请

同学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通过仔细阅读教材和历史知识的回顾,全面的认识古代世界文明交往的过程。

【参考答案】不是完全封闭的,有过一定的部分的文明交往。以中国历史为

例,如秦汉时期的日本、新罗外交往来,佛教的传入,玄奘西天取经,马可波罗中国游记,郑和下西洋等。

【材料展现】如《马可波罗游记》节选、郑和下西洋的图片等 2.★(重点难点1)文明航线开辟的动力——资本主义的萌生 【学生活动】请学生阅读教材第81-82页 【板书展现以及学生填空】

时间:( )

(1)手工业的发展: ①和为代表的新能源开始部分取

代人力和畜力,出现集中的 ;② ,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出现新的手工业行业和中心;③手工业的 程度大大提高。

(2)农业发展:① 广泛流行,出现 等先进的耕作制度

制度,、发展;② 取代劳役地租,农民与 建

立联系,地方市场向、发展;③ ,出现一批专门生产手工业原料和食品的农业区;④农业的程度日益提高

(3)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中国古代传入欧洲。

(4)总之,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分工的扩大、的

发展以及 的开展(读图p81《放贷者和他的妻子》),手工业、农业等领域出现新型的生产组织形式

(1)新型的生产组织形式:手工工场的出现( 的手工工场

到 的手工工场)

(2)资本主义萌芽的本质特征:关系的出现 (3)途径:控制产业(包买主资本家)

【老师纠错及答案】老师对学生填空内容进行检查纠错【附答案】时间:14、15世纪

条件:⑴①风力、水力,手工工场;②分工的细化;③商品化。

⑵①三圃制、休耕轮作,园艺业、畜牧业;②货币地租,

商品市场,区域市场、全国市场;③社会分工细化;④商品化。

⑶四大发明。⑷商品货币关系,市场交换活动。 标志:⑴分散,集中;⑵雇佣与被雇佣;⑶商业资本。 新型的经济组织形式:公司 【篇2:2014年贵州教师资格证面试:高中历史试讲

教案《开辟新航路》】

2014年贵州教师资格证面试:高中历史试讲教案

《开辟新航路》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过程(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的地理大发现)和影响(包括欧洲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对美洲和欧洲思想文化的影响等)。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世界地图,了解古代文明区域的分布以及新航路开辟的路线并绘制出各航海家的航线和所到达的地区。

2.采用历史、地理和政治相结合的手段来全方位的把握世界文明由独立、分散走向联结的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组织形式的形成以及商业革命、价格革命的原理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开辟文明交往航线的看似偶然实则必然,不仅要认识开辟文明交往航线之前世界的状态,了解开辟的原因和过程,也要认识开辟后世界的格局和变化,养成联系地看待历史发展的能力,树立面向世界的眼光。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新航路的开辟及其影响。

难点:地理大发现使世界联结成一个整体。

三、教学方法

(一)教师通过提问、举例、图片和实物的展示、纪录片或书籍的介绍等方式来多角度进行知识讲授。

(二)学生参与问题的回答,材料的阅读,课堂趣味测试、小组讨论等多方式的对知识进行学习和把握。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为纪念新航路的开辟,人们在葡萄牙里斯本塔古斯河口矗立了一个纪念碑。十五、十六世纪之交,西欧各国都想探寻通往东方的航线,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终于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西方史学界在欧洲中心论的影响下,一般将这一过程称为“地理大发现”。地理大发现改变了世界各大陆和各大洋的分割孤立状态,加强了世界范围的联系,为世界市场的开始形成准备了条件。新航路的开辟也是充满血腥事件的近代殖民地掠夺和殖民地瓜分的开始。那么,新航路的开辟具体是怎样的一个背景和过程,又产生了哪些影响,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进入今天的新课。 (二)新课讲授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1)根本原因(经济原因):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3)直接原因(商业危机):引起商业危机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意大利人和阿拉伯商人居间垄断贸易,使欧洲获利甚少;二是15世纪中叶以后,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传统商路,导致商路不通,引发商业危机。 (4)宗教原因:教会鼓励人们到东方传播天主教。 2.新航路开辟的条件 (1)主观条件:

①14、15世纪欧洲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其主流社会思潮是人文主义,提倡肯定人的作用和价值,鼓励人们敢于冒险、勇于开拓进取去挑战并征服自然,大胆地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

②西班牙、葡萄牙统治者的支持。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君主希望通过海外探险获得财富,以巩固并加强自己的统治。 (2)客观条件:

①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为远航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②物质条件:包括海船、物资和资金;

③地理知识:当时,欧洲已经开始流行地圆学说,绘制地图的技术也已很先进。

3.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1)向东航行

①1487年,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抵达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 (2)向西航行

①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意大利人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②1519~152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人麦哲伦率领的船队绕过了美洲南端的海峡,横渡太平洋,完成了环球航行。 4.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消极影响

①对印第安人大肆屠杀,把美洲纳入征服和血腥掠夺的对象。此后,西班牙、葡萄牙占据了美洲大部分地区。在殖民者的屠杀、奴役,以及欧洲传染病的侵袭下,种族几乎灭绝。因此是一场空前的灾难;

②欧洲殖民者对亚洲、非洲和美洲进行殖民活动,将大量财富运回欧洲并转化为资本,造成殖民地人民的极端贫困和落后。 (2)积极影响

①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新航路发现以后,世界上原来相互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这可以说是世界各地区之间联系加强的第一步,也可以说是新航路开辟的最重大影响。正是由于世界走向会合,人类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类历史的转折点;

②引发了“商业革命”: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商业经营方式也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贸易中心也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到大西洋沿岸;

③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从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银,西欧贵金属增加了3倍多,引起金银价格下跌,物价高涨,货币购买力降

低。自16世纪30年代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上涨4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倍至2倍半。资产阶级一面付出贬值的货币工资,一面以高价出售商品,牟取暴利。封建地主收取的定额货币地租,也受到价格革命的影响。价格革命是原始积累的因素之一,它帮助了西欧资本主义的成长。 (三)巩固提高

理解“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1.“商业革命”表现为:

(1)世界市场的扩大。新航路开辟后,世界上原本相互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欧洲同美洲、亚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展,世界市场扩大了; (2)流通商品的种类增多。世界市场扩大意味着产品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各国的市场上。美洲的许多农产品,如马铃薯、玉米等传到欧洲,非洲的咖啡传到欧美;

(3)商路贸易中心的转移。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4)人类眼界扩大,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2.“价格革命”表现为:

美洲的白银流向欧洲,使欧洲物价上涨,货币迅速贬值,传统的经济关系受到冲击,这对欧洲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称为“价格革命”。受价格革命的影响,各阶级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

(1)制造商品和销售商品的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一方面付出贬值的货币工资,另一方面高价售出商品,获得暴利;

(2)按传统方式收取货币地租的封建主,因货币贬值而使实际收入减少,日益衰落;

(3)靠土地收入的农民和固定工资收入的雇佣工人,因通货膨胀日益贫困化。这一切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四)课后作业

比较郑和的航行同迪亚士、哥伦布的航行,并做出评价。

五、板书设计

新航路的开辟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2.开辟新航路的条件 3.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4.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篇3:河北教师资格面试高中历史试讲教案《开辟新

航路》】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过程(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的地理大发现)和影响(包括欧洲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对美洲和欧洲思想文化的影响等)。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世界地图,了解古代文明区域的分布以及新航路开辟的路线并绘制出各航海家的航线和所到达的地区。

2.采用历史、地理和政治相结合的手段来全方位的把握世界文明由独立、分散走向联结的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组织形式的形成以及商业革命、价格革命的原理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开辟文明交往航线的看似偶然实则必然,不仅要认识开辟文明交往航线之前世界的状态,了解开辟的原因和过程,也要认识开辟后世界的格局和变化,养成联系地看待历史发展的能力,树立面向世界的眼光。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新航路的开辟及其影响。

难点:地理大发现使世界联结成一个整体。

三、教学方法

(一)教师通过提问、举例、图片和实物的展示、纪录片或书籍的介绍等方式来多角度进行知识讲授。

(二)学生参与问题的回答,材料的阅读,课堂趣味测试、小组讨论等多方式的对知识进行学习和把握。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为纪念新航路的开辟,人们在葡萄牙里斯本塔古斯河口矗立了一个纪念碑。十五、十六世纪之交,西欧各国都想探寻通往东方的航线,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终于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西方史学界在欧洲中心论的影响下,一般将这一过程称为“地理大发现”。地理大发现改变了世界各大陆和各大洋的分割孤立状态,加强了世界范围的联系,为世界市场的开始形成准备了条件。新航路的开辟也是

充满血腥事件的近代殖民地掠夺和殖民地瓜分的开始。那么,新航路的开辟具体是怎样的一个背景和过程,又产生了哪些影响,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进入今天的新课。 (二)新课讲授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1)根本原因(经济原因):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3)直接原因(商业危机):引起商业危机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意大利人和阿拉伯商人居间垄断贸易,使欧洲获利甚少;二是15世纪中叶以后,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传统商路,导致商路不通,引发商业危机。 (4)宗教原因:教会鼓励人们到东方传播天主教。 2.新航路开辟的条件 (1)主观条件:

①14、15世纪欧洲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其主流社会思潮是人文主义,提倡肯定人的作用和价值,鼓励人们敢于冒险、勇于开拓进取去挑战并征服自然,大胆地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 ②西班牙、葡萄牙统治者的支持。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君主希望通过海外探险获得财富,以巩固并加强自己的统治。 (2)客观条件:

①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为远航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②物质条件:包括海船、物资和资金;

③地理知识:当时,欧洲已经开始流行地圆学说,绘制地图的技术也已很先进。

3.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1)向东航行

①1487年,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抵达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 (2)向西航行

①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意大利人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②1519~152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人麦哲伦率领的船队绕过了美洲南端的海峡,横渡太平洋,完成了环球航行。 4.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消极影响

①对印第安人大肆屠杀,把美洲纳入征服和血腥掠夺的对象。此后,西班牙、葡萄牙占据了美洲大部分地区。在殖民者的屠杀、奴役,以及欧洲传染病的侵袭下,种族几乎灭绝。因此是一场空前的灾难;

②欧洲殖民者对亚洲、非洲和美洲进行殖民活动,将大量财富运回欧洲并转化为资本,造成殖民地人民的极端贫困和落后。 (2)积极影响

①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新航路发现以后,世界上原来相互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这可以说是世界各地区之间联系加强的第一步,也可以说是新航路开辟的最重大影响。正是由于世界走向会合,人类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类历史的转折点;

②引发了“商业革命”: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商业经营方式也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贸易中心也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到大西洋沿岸;

③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从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银,西欧贵金属增加了3倍多,引起金银价格下跌,物价高涨,货币购买力降低。自16世纪30年代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上涨4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倍至2倍半。资产阶级一面付出贬值的货币工资,一面以高价出售商品,牟取暴利。封建地主收取的定额货币地租,也受到价格革命的影响。价格革命是原始积累的因素之一,它帮助了西欧资本主义的成长。 (三)巩固提高

理解“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1.“商业革命”表现为:

(1)世界市场的扩大。新航路开辟后,世界上原本相互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欧洲同美洲、亚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展,世界市场扩大了; (2)流通商品的种类增多。世界市场扩大意味着产品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各国的市场上。美洲的许多农产品,如马铃薯、玉米等传到欧洲,非洲的咖啡传到欧美;

(3)商路贸易中心的转移。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4)人类眼界扩大,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2.“价格革命”表现为:

美洲的白银流向欧洲,使欧洲物价上涨,货币迅速贬值,传统的经济关系受到冲击,这对欧洲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称为“价格革命”。受价格革命的影响,各阶级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

(1)制造商品和销售商品的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一方面付出贬值的货币工资,另一方面高价售出商品,获得暴利;

(2)按传统方式收取货币地租的封建主,因货币贬值而使实际收入减少,日益衰落;

(3)靠土地收入的农民和固定工资收入的雇佣工人,因通货膨胀日益贫困化。这一切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四)课后作业

比较郑和的航行同迪亚士、哥伦布的航行,并做出评价。

五、板书设计

新航路的开辟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2.开辟新航路的条件 3.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4.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历史面试讲课教案模板

初中历史教案模板面试

初中历史面试试讲教案模板

教师资格历史面试教案模板

历史教师面试教案模板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