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方案(共4篇)

综合文章 时间:2021-05-13
【www.wendang123.cn - 综合文章】

第1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

实用标准文案

第二篇

精彩文档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 实用标准文案

第一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

本章将帮助你:

1、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包括自我意识的发展,情绪情感的发展,个性的发展,社会交往的发展及道德的发展。

2、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以重视对学前儿童进行社会教育。

3、了解《纲要》提出的幼儿社会教育的目的。

4、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包括社会行为、社会情感和社会认知。了解各年龄段幼儿社会教育的内容。

5、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包括目标原则、主体性原则、渗透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强化原则。 核心概念: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

第一节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是个体在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的社会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特征。

社会性的内容主要包括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友好相处的能力,自律的能力,表现与理解的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良好的生活、卫生、学习习惯等。社会性内容的实质即如何学习与别人友好相处并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适应环境的能力。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内容主要体现在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个性、社会交往、道德的发展五方面。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指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即主体对自己和自己心理的认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监督、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等。

(一)0-3岁儿童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婴儿期是自我意识发生的时期,在婴儿前期,婴儿还是物我不分,啃自己脚还以为是其他的玩具。婴儿末期开始才能把自己的身体与其他物体区分开来,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3岁左右是自我意识形成的时期。此时的儿童能把自己和“别人”明显地区分开来,能够在镜中识别自我。能够准确的使用代名词“我”,但最初儿童提到自己时,还往往像谈论别人那样,如说“宝宝要抱”、“贝贝吃糖”等。他们开始出现自尊心,若儿童遭遇不公正待遇时,会出现哭闹、反抗等行为。

(二)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幼儿期的自我意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表现在对自己性别的认识,可自我观察到身体特征、动作、能力、爱好、所有物。幼儿的自我评价进一步发展,幼儿自我评价的主要特点是:主要依赖于成人的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幼儿一般都过高地评价自己。幼儿活动的独立性逐渐增强。

二、情绪情感的发展

情绪和情感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或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主观反映。情绪、情感的社会化包括情绪表达与控制、同情心、责任感、好奇心等。

(一)0-3岁儿童情绪情感的产生与发展

新生儿已有明显的情绪反应,“落地哭”就是由于身体不舒适引起的消极情绪,3个月左右,婴儿出现社会性的微笑。婴儿通常用表情与他人进行交流,人们通常把表情称为“情绪的语言”,2-3岁的儿童在讲述一个故事或一件事时,总是一边说,一边做表情和动作。3岁左右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的儿童能比较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感情,也能正确领会别人表露的情感,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二)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情绪、情感的社会化是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主要趋势,主要表现为:

1、情感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

2、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儿童引起情绪反应的动因从主要为生理需要的满足逐渐过渡到主要为社会性需要的满足。如幼儿在园吃穿都没有问题,但同伴排斥他,幼儿会产生痛苦的情绪,若老师对幼儿进行表扬,幼儿会产生愉快的情绪。

3、表情日渐社会化

日常观察发现,3岁前儿童一般毫无保留地表露自己的情绪,3岁后则会根据社会的要求调节情绪表现方式。如幼儿在父母面前摔倒了就会露出痛苦的表情,大哭起来,如幼儿在老师面前摔倒了,就会忍住不哭,露出坚强的表情。

(三)幼儿园中良好情感的培养 情感培养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1、幼儿园情感培养的目标 (1)培养幼儿的自信感

通过培养幼儿的自信感,使他们体验到自己对别人、对集体是重要的;知道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并相信自己只要去做一件事就一定能够成功;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之后,心里感到快乐和自豪。

(2)培养幼儿的信赖感

通过培养幼儿的信赖感,使他们能喜欢并亲近父母和老师,乐意接受他们给予的爱抚;喜欢与小伙伴们交流,并乐意将自己的事情告诉他们;有了不会做的事,主动请亲近的人帮助,并为此感到快乐。

(3)培养幼儿的合群感

通过培养幼儿的合群感,使他们感到与小伙伴一起玩游戏是件高兴的事;在活动和游戏中乐意遵守规则,并能宽容别人的无意过失,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从中体验到相互合作、谅解的愉快。

(4)培养幼儿的惜物感

通过培养幼儿的惜物感,使他们从小养成保护周围环境和动植物的习惯,体验到优美环境带来的身心愉悦,爱惜劳动成果,对损坏的东西感到可惜,并对自己损坏物品的行为感到内疚

(5)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

通过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让他们学会当别人高兴时能表示快乐,为别人的进步而高兴;当别人伤心时,会表示安慰:能同情周围较弱的同伴,并能主动地接近他们。

2、情感活动在实践中的运用 (1)专门的情感活动

它是以班级或小组的形式开展的情感培养活动,每周1-2次。开展这一活动的目的有两个:其一是为了确保有目的、有计划的情感目标的落实;其二是为了萌发幼儿的某一情感提供一个契机,为以后这一情感的发展做一个先导。例:“我爱我的幼儿园”、“祖国山河多美好”、“我上小学了”等。

(2)渗透性的情感活动

在游戏或其他教育活动时间里,强化其中的情感因素。例:两个小朋友为争一个角色互不相让,教师不是简单干预,而是提供一些方法让孩子去协商,找到有效的方法解决。

在体育活动中,让孩子体验到自己的成绩直接影响到小组的成绩,激发他们积极向上,与同伴紧密合作,产生为小组争先的愿望,以实现群体合作目标。

3、幼儿园情感教育的实效

在实施了幼儿情感教育之后,无论是幼儿的情感素质,还是整体面貌都有了明显的变化。这是因为情感教育使幼儿积累的体验日趋丰富,符合社会期望的需要相对稳定.情感能力得到了有计划的训练,因而他们外在行为上就会表现出:情感的感受性强,觉察敏锐,较易领悟他人的情感,能较快地激活自己的情绪,较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由于"情感"这一动力机制的促进,使幼儿在认知、语言、品行、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体质、艺术等各个领域的诸多素质都得到了整体和谐的发展。

三、个性的发展

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体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包括兴趣、需要、气质等几个方面,还包括兴趣、爱好、需要等。学前期是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

四、社会交往的发展

社会交往指人与人为交流认识或情感而相互作用的过程。

(一)0-3岁儿童社会交往的产生与发展

婴儿最初的社会交往发生在与父母的交往中。婴儿以啼哭、微笑、皱眉等行为表明他们与父母交往的需要,而父母经常做出呼唤、拥抱、抚摸、微笑等行为,婴儿也会有相应的反应。婴儿形成的最初的人际关系是婴儿与父母之间建立起来的依恋关系,即亲子关系。

2-3岁的儿童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同情、分享和助人等有益于他人的行为,还能与他人产生“情感共鸣”。

(二)幼儿社会交往的发展

幼儿交往的范围扩大了,幼儿交往的对象除了父母和亲人,还增加了教师和同伴。

1、幼儿与教师的交往

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幼儿和教师之间是相互尊重的,且幼儿要服从教师的权威。

2、幼儿与同伴的交往

在幼儿园接受教育的幼儿有更多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他们可以相互协商、讨论、分享、交流,交往的能力和水平会不断提高。

幼儿与同伴交往的特点:

(1)在幼儿前期,模仿现象普遍存在,表现为别人做什么,我做什么。

(2)物品是重要的交往媒介,许多交往由物品引起。 (3)语言在交往中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五、道德的发展

道德品质是指一个人依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行为时表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现出来的一些经常的稳固的特征。学前儿童的道德内容主要包括移情、利他心、同情和怜悯、互惠和分享、遵守社会规则、同情和依恋父母等。

(一)0-3岁儿童道德的产生和发展

婴儿并没有真正意义的道德感,到了两三岁,儿童才出现道德感的萌芽。如把饼干给妈妈吃受到表扬,受到表扬后的愉快情绪使儿童再次出现把饼干给妈妈吃的行为。

(二)幼儿道德的发展

皮亚杰的研究表明,幼儿的道德是从无律阶段发展到他律阶段的。幼儿从不会判断对和错到能根据一些规则、权威判断是非,幼儿期的儿童的道德水平较低,需要教育者对幼儿做出正确的引导。

(三)学前儿童德育的内容

1、培养学前儿童文明行为习惯

(1)培养学前儿童做到待人热情有礼貌,能主动有礼貌地称呼人和正确使用礼貌用语:“请”、“您”、“没关系”等。

(2)让学前儿童懂得别人对自己讲话时要注意听,并能有礼貌地回答别人的问题,别人说话时不随便打断,不乱插嘴。

(3)培养学前儿童富有同情心。

(4)培养学前儿童遵守本班和幼儿园及公共场所的各项规则和纪律。

(5)培养学前儿童爱清洁、讲卫生,保持环境整洁有序,不随地吐痰和乱扔果皮。

(6)培养学前儿童不乱折花草,不到处乱涂乱抹,不随便乱拿别人的东西。

2、培养学前儿童对同伴友爱互助

(1)培养学前儿童学会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行为,学习同伴的好榜样,不学、不模仿不良的行为。

(2)培养学前儿童愿意帮助有困难的同伴。

(3)培养学前儿童逐步学会自己解决彼此间的纠纷,不欺负小朋友。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3、培养学前儿童爱父母、爱老师、爱幼儿园

(1)让学前儿童了解父母的职业,了解父母工作的意义。 (2)让学前儿童知道父母在家里做家务同样辛苦,使他们体谅父母,当父母学习、休息时不去打扰;当有好东西的时候,知道与父母分享;当父母劳动时,知道去帮忙,去做力所能及的事。

(3)培养学前儿童学会尊重父母,愿意听父母的话。 (4)逐步扩展学前儿童爱父母的情感到爱教师、爱幼儿园。

4、培养学前儿童爱劳动、爱劳动人民

(1)培养学前儿童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包括简单劳动: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洗手脸、刷牙、收拾玩具(自己的物品)等;为集体的劳动:擦桌椅、栽培植物、饲养小动物等;社会性劳动:拾麦穗、拾树叶等。

(2)让学前儿童认识成人的劳动:介绍他们生活中最熟悉、与生活有直接关系的成人劳动。(清洁工、司机、警察、售票员、老师、医生等)。

(3)教师做好劳动榜样。

5、培养学前儿童诚实、勇敢的品质 (1)教师树立诚实榜样、不撒谎。

(2)教师给孩子制定一些必要的规则,培养学前儿童遵守规则。如用别人的东西必须先征得别人的同意,用完后归还,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带回家。

(3)正确对待孩子的说谎。

6、培养学前儿童初步爱祖国的情感

(1)通过培养学前儿童爱父母、老师过渡到爱幼儿园、爱家乡,再过渡到爱祖国。

(2)通过接触周围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培养情感。

7、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意志品质 (1)对学前儿童进行目的性的培养 (2)对学前儿童进行坚持性的培养

8、培养学前儿童活泼、愉快、主动开朗的性格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1)多开展活动,鼓励学前儿童多参加 (2)平等对待学前儿童,使学前儿童喜欢表现。 (3)用成人愉快的情绪影响学前儿童。

(四)学前儿童的问题行为

了解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主要表现,有利于我们及早采取预防与矫正措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成长,以下为学前儿童常见的问题行为:

1、攻击性行为

主要表现在对别人身体上的伤害。如打人、踢人、咬人等行为。这样的孩子以后可能出现更严重的暴力行为,危害社会。

2、嫉妒行为

是对别人在品德、能力方面超过自己而产生的不满和怨恨情绪时表现出的一种消极行为。如当妈妈去抱别的孩子时,孩子就会哭闹。这样的孩子容易心理不平衡,出现算计他人的行为。

3、退缩性行为

主要是指只顾自己,对他人的存在没有反应。如有的孩子不管周围有多少人,都不会理睬别人,只是自己活动。这样的孩子较冷漠,当人们需要帮忙时,他们不能够主动相助。

4、破坏性行为

有别于探索性的行为。如孩子以损坏财物为乐,就是破坏性行为,则要及时制止并进行教育。这样的孩子如不及时进行教育就会经常出现破坏性行为,对各种物品、甚至是人都会造成伤害。

5、残忍行为

主要指不顾动物或人的感受,对他们进行身体上伤害。学前儿童的残忍行为主要表现为虐待小动物。如把虫子的翅膀折掉,或掐小兔子直到兔子叫出声音。这样的孩子缺乏同情心、责任感,若不及时纠正,长大后严重的还会引起犯罪。

6、欺骗行为

学前儿童的欺骗行为主要表现为偷拿别人的物品和说谎。如有的孩子总会把幼儿园中自己喜欢的东西放到自己的口袋里。学前儿童的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说谎行为主要指孩子为了达到个人的某种愿望而有意识地欺骗成人和隐瞒事实或嫁祸于人,是有别于孩子混淆想象与现实的行为。有欺骗行为的孩子若没有得到及时的有效的教育,容易养成习惯,会失去他人对自己的信任甚至引发犯罪行为。

对于学前儿童出现的问题行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办法:

1、及时制止学前儿童的问题行为,让他们从心里产生内疚感。

2、通过观察、与家长沟通等方法了解学前儿童产生问题行为的原因。

3、采用适当的方法对有问题的学前儿童进行教育。教师除了设计专门的社会教育活动有针对地对他们进行教育,还应该做到长期坚持对有问题行为的儿童进行教育。

第二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

同样是智力中等或智商水平较高的人,为什么有的人与他人关系和谐,懂得乐群合作,受人欢迎;有的人却与他人关系紧张,攻击性强,孤僻易怒,受人排斥呢?

原因是有的人适应他们所生活的社会,有的人不适应他们所生活的社会。所以,我们要开展社会教育,使孩子们能够适应这个社会。

一、社会性发展促进学前儿童身体发展

例:在体育活动中与别的孩子玩得开心,会处于兴奋状态,呼吸和血液循环加快,能够带入更多的氧气,使全身的脏器更好地工作。他们的骨骼正在成长,心脏跳动更有力,肌肉更强健,有利于他们的生长发育。

在一些阅读、棋类等安静活动,和小朋友和谐相处能使他的内分泌系统处于平衡状态,全身各腺体正常工作,这同样有利于他们的生长和发育。

据医学专家研究表明:心平气和的孩子比生气、烦躁的孩子免疫力更强,更不易患传染病。

二、社会性发展有利于学前儿童心智发展

教育专家研究发现,智力水平中等的孩子,如果非智力因素发展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得好,那么,他的学业成就就完全可以比智力水平高而非智力因素发展得不好的孩子高许多。

三、社会教育教学前儿童如何学习做人

人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从一个“自然人”发展成为一个“社会人”,需要经历一系列的社会化的过程。我们要引导学前儿童接纳、认同自己文化,了解自己的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的关系,了解社会中人们之间的关系,完善学前儿童人格、培养学前儿童良好个性。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就是要引导学前儿童在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及社会行为方面协调发展,使学前儿童成为诚实守信的人、活泼开朗的人、善于交往的人、乐于助人的人......第三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

学前儿童社会领域的教育,旨在促进儿童的社会化,教育的根本目的,即通过教育使个体成为能够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中独立生存和发展的成熟的人。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是一个由多种内容构成的、多层次的体系。目前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共分为以下六个层次:总目标(也称社会领域目标、课程目标)、学年目标、学期目标、月目标、单元教育活动目标(周目标)、具体教育活动目标。

总目标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制定其他所有健康教育活动目标的重要依据。《纲要》明确提出了幼儿园社会教育领域的总目标,目标主要表明了该领域重点追求什么,它主要的价值取向何在。以下为《纲要》中提出的幼儿园社会教育领域的五条目标:

1、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

2、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3、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4、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5、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包括社会情感、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等三方面的内容,在儿童的社会活动中又表现出其明显的个性特征。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应包括社会情感、社会认知、社会行为和个性等方面。

(一)社会情感

社会情感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因自己的需要能否满足而产生的主观感受。社会情感分为积极情感(快乐、高兴、自豪、依恋、自尊、自信、同情、羞愧、责任感、集体荣誉感、爱国情感等)和消极情感(悲伤、沮丧、愤怒、害怕、妒嫉等)。社会情感的教育就是要引导学前儿童在社会认知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会认识、调控自己的情绪、情感。

(二)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是学前儿童在参与社会活动中发展的,认知所获得的经验影响其社会行为,要帮助学前儿童得到积极的社会知识经验。

1、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指主体对自身特征以及自身与他人及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包括对自己的思想、言行、身体外貌、内部状态、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认识。具体内容包括:

(1)帮助幼儿认识和接纳自己,增进幼儿的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 (2)帮助幼儿学习认识、理解和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行为。

(3)帮助幼儿学习自由选择,自我决断,培养其独立性、自主性和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意识。

(4)支持、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想法、态度。 例:在一次认识菊花的活动中,老师请小朋友闻闻菊花的味道,当几乎所有的小朋友都说出“清香”时,有一个小朋友说出“菊花是臭的”,教师并没有责怪该幼儿,而是与该幼儿一起寻找答案,结果发现该幼儿闻的菊花刚施过肥。

该例子说明,孩子会表达出自己的意愿,这是自我意识发展的表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现,教师要支持、鼓励,不要随意阻止,否则会阻碍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2、对周围人的认识

(1)了解父母和亲人的工作和工作场所(请父母介绍自己的工作、参观父母的工作场所),感受生活中父母和亲人对自己的爱(说说父母和亲人如何爱自己,为自己做了哪些事);懂得爱父母和亲人,并懂得用一般的表达方法表达自己对亲人的感谢和爱,知道不打扰他们的工作或休息(给父母和亲人过节)。

(2)关心、理解幼儿园的同伴和老师,愿意与他们共同友好地进行各种活动;了解幼儿园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知道他们的工作都是为幼儿服务的,懂得感谢,尊重他们的服务。(炊事员、保健医等)

(3)了解其他公共场所服务的人们的劳动,如社区的清洁工人,知道他们的劳动给大家带来的方便和愉悦,懂得尊重劳动的人和他们的劳动。(可参观社区垃圾站等)

3、对周围环境、现象的认识

有大环境,小环境,小到幼儿园、家庭,大到国家、世界。 (1)家庭:知道家庭主要成员的称呼、姓名、家庭成员与自己的关系及一些邻里关系、家庭的主要设施、家庭住址、电话等。

(2)幼儿园:知道名称、地址、班级、小组、基本的集体活动规范、幼儿园工作人员及其与自己的关系、幼儿园的环境和设施等

(3)社区:知道社区主要机构名称、工作人员及主要工作、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及主要设施等。

(4)交通工具和设施:知道水、陆、空交通工具及辅助设施等。 (5)国家及民族:知道主要省、市、县、街道、门牌等名称;知道国名、认识国旗;知道首都及部分主要城市;知道家乡特色;知道主要民族的名称、分布、风俗及文化特征;知道人口及人种特征;知道主要风景名胜及特产等。

(6)世界知识:知道主要人种,邻国、强国、大国等。如,表弟在幼儿园中学习后,对七大洲,五大洋如数家珍。(强调大环境,尤其是在国际交流频繁的今天,更应有国际全球化意识。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4、社会文化

(1)社区人文景观:所在社区的主要人文景观、特征及有关故事传说。

(2)民间节日:知道节日名称、时间、主要特点及庆祝方式。(通过故事形式)

(3)民间艺术:当地一些主要工艺品的名称、用材、简单制作方法及当地主要地方剧种等。如浦江水晶。

(4)文化精品:民族的文字、书法、我国主要剧种等。 (5)英雄人物:

思考:传统英雄人物与现代英雄人物的区别变化。 (6)世界文化

思考:当土节日遭遇到洋节日---- (分析思路:举例说明现状——分析原因,比较土节日与洋节日——如何发扬传统节日文化。) 讨论:“当土节日遭遇到洋节日”。 思考:

1、现状:“情人节”“圣诞节”的热门,气氛超过了传统的本土节日。

2、原因:洋节日有快乐、轻松的氛围,有人们喜爱的吉祥物,媒体商家参与多,节日的时间多在人们熟悉的阳历,而不象本土节日很多按农历------

3、对策:也许根本不用担心,“情人节”“圣诞节”只是在年轻人眼里热门,而幼儿和中老年人并不热衷;我们的节日兴吃的多,兴玩的少,而吃在现在随时可以象过节一样,所以应多提倡节日间轻松的玩;应从如何让幼儿获得节日的愉快着手思考-----

(三)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指人们在交往等社会活动中对周围环境的人或事情做出的态度、言语和行为反应,包括合作、助人、同情、安慰、节约、爱护环境、遵守规则、破坏、违反规则等。我们要帮助学前儿童形成积极的亲社会行为,具体包括: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1、帮助学前儿童掌握交往技能,发展交往能力 (1)培养幼儿关心、理解、尊重和赞赏他人的态度。

例:大(1)有一男孩钢琴弹得很好,常得到老师的赞扬。一天,老师请别班的一位女孩到大(1)班来弹琴,女孩的琴也弹得很好,也得到了老师和其他幼儿的赞扬,只见这位男孩噘了噘嘴说了句:“有什么了不起”,就趴在钢琴上哭了。小女孩站在一旁不知所措,其他幼儿则议论纷纷。

该例子表示没有尊重和赞赏他人的态度,无法和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2)鼓励幼儿积极交往,指导学习并掌握基本的交往技能。 包括态度友好、多用语言进行交往、学会尊重他人、乐于谦让、分享、帮助他人等。

2、引导学前儿童遵守规则

(1)文明礼貌规则:知道对人要热情、注意倾听他人的话、会使用礼貌用语等。

(2)生活中的基本规则:注意个人卫生、健康饮食、着装、懂得自我保护等。

(3)集体活动时的基本规则:遵守游戏规则、勤于思考、积极参加学习活动、懂得文明礼貌、友好交往等。

(4)社会公共规则:爱惜公物、公共卫生规则、公共交通规则、各种社会活动遵守的规则(购物、进入银行、邮局等遵守的规则)等。

(5)初步的社会公德(不随地扔垃圾、尊老爱幼、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等)

(四)个性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与个性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教师在对学前儿童进行社会教育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包括勇敢、自信、自尊、独立、坚持、友爱、坚强等。

三、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内容

《纲要》中提出了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内容,该部分说明了为实现教育目标,教师应该做什么、该怎样做。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一)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基本内容

1、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

2、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3、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

4、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

5、教育幼儿爱护玩具和其他物品,爱护公物和公共环境。

6、与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

7、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8、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

(二)各年龄段幼儿的社会教育内容

1、小班幼儿社会教育内容

(1)帮助幼儿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身体的部位、特征及作用,懂得保护自己的一些最基本常识。

(2)帮助幼儿意识到自己是哪个班的小朋友,熟悉生活环境,了解同伴、教师、保育员,初步适应集体生活。

(3)教给幼儿基本的卫生常识,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4)帮助幼儿掌握礼貌用语,能运用“你好”、“对不起”、“没关系”、“谢谢”等语言,有礼貌与别人交往。

(5)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喜欢和同伴一起活动,能与同伴协商、轮流、友好玩耍,不抢占、独霸玩具。

(6)培养幼儿初步的独立性和自控力,保持愉快的情绪,遵守集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体的规则,爱护玩具、图书。

(7)能按照教师的标准学习评价人和事,能对同伴作出公正的评价,能正确地评价行为的结果。

(8)教给幼儿粗浅的交通安全知识,使幼儿学会遵守交通安全规则。

(9)了解自己父母及同伴父母的工作性质和特点。

(10)知道中国的重大传统节日,初步了解祖国文化,并为之感到自豪。

2、中班幼儿社会教育内容

(1)帮助幼儿了解自己和同伴,并能说出一些异同点。 (2)帮助幼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并能通过语言、动作、表情来了解别人的情感,对别人有好感。

(3)帮助幼儿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不任性,不随意发脾气。 (4)引导幼儿学会同情别人,关心别人。

(5)帮助幼儿掌握礼貌用语,并能在不同的场合恰当地加以运用。 (6)培养幼儿与同伴轮流、分享、合作、谦让的能力。 (7)增强幼儿的独立性,鼓励幼儿遵守游戏规则,帮助幼儿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8)帮助幼儿进行自我评价;学习对行为的动机进行评价;认识自己的能力和优点,克服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9)引导幼儿认识社区的公共设施,了解周围人们工作的性质、特点和作用,萌发热爱人民、热爱家乡的情感。

(10)帮助幼儿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和民间工艺品,加深幼儿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情感。

(11)帮助幼儿了解一些外国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3、大班幼儿的社会教育内容

(1)引导幼儿认识到自己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自己的进步是父母和教师教育、帮助的结果。

(2)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及与同伴交往的能力,促进幼儿学会关心别人,并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3)增加幼儿对集体的了解,培养幼儿的集体荣誉感。 (4)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要求幼儿自觉遵守各种规则。 (5)帮助幼儿克服各种困难,培养幼儿的责任感。

(6)发展幼儿的独立性,指导幼儿按照社会准则进行自我评价,并能对自己的行为动机进行评价。

(7)形成幼儿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珍惜劳动成果的习惯,培养幼儿的内疚感、公正感、爱惜感。

(8)引导幼儿认识社区生活设施和环境,帮助幼儿理解人们的职业分工、工作性质与特点,并学会尊重不同职业的人们,萌生环保意识。

(9)使幼儿认识到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培养幼儿的爱国心。

(10)帮助幼儿了解一些世界名胜古迹、工艺美术品、风土人情,使幼儿学会尊重外国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四、选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要求

(一)根据国家级的课程标准和当地幼儿教育纲要中社会领域方面的要求,确定社会教育的内容

目前,我国最有权威的课程标准即是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了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内容。在选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时应该首先符合《纲要》中提出社会教育领域方面的要求,然后再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及当地幼儿教育纲要中社会领域方面的要求,确定社会教育的内容。

(二)利用学前儿童当时所处的社会生活背景和社会生活环境作为课程标准和教育纲要的载体

我们选择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应该是与儿童当时生活背景和生活环境紧密相关的,儿童对这些教育内容是熟悉且感兴趣的。因此,教师应该关注儿童当时的生活背景及生活环境,寓教育于生活。如利用围绕在儿童生活中的全国对即将在2008年举行奥运会的宣传,向儿童介绍奥运会、介绍北京等社会文化,激发儿童的爱国热情等。

(三)根据学前儿童发展水平及其存在的问题确定教育内容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我们在选择教育内容时,必须考虑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主要是指儿童的年龄特点,本园、本班儿童的发展水平及儿童的个体发展水平。另外,教师还应该观察儿童的日常生活,发现儿童在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地确定教育内容,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

第四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

学前儿童的社会学习具有随机性、长期性、实践性的特点,因此社会领域的教育应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即将教育渗透到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通过自然的形式对学前儿童进行熏陶,如将社会教育渗透到学前儿童的交往、探索活动、游戏中等,使学前儿童适应环境,内化规则。而在对学前儿童进行社会教育时应遵守以下原则:

一、目标原则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对幼儿的指导、活动的方式、活动的结果等都要受到目标的制约,因此,对学前儿童进行社会教育必须遵循目标原则。

教师在组织社会教育活动时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选择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都要围绕目标进行。

除了要遵循国家教育部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领域设定的目标外,教师还要为社会教育活动制定具体且合理的目标。如目标中提出“培养学前儿童关心他人的品质”,这样的目标就比较空洞,很难落到实处,不具有操作性,对活动也起不到指导作用,可改为“知道应该关心和帮助有困难的人;在扮演角色中学习帮助别人的方法;愿意在别人遇到困难和痛苦时主动去关心、帮助他们。”通过制定具体而可操作的目标来实现更大的教育目标,是对学前儿童进行社会教育所要遵循的原则。

二、主体活动性原则

尽可能把课程内容设计成幼儿各种自主性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教师要为儿童创设活动的空间,如提供活动的材料、布置环境等;给儿童提供自主活动的机会和时间,让他们主动体验、观察、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操作以获得社会认知,形成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教师还要为学前儿童提供适当的指导以提高儿童的活动水平,如在他们需要帮助时,给予指导,教师还可以根据儿童的水平,再给他们提出一些更高的社会活动的要求,激发他们产生更高、更多的社会活动需要,不断提高他们的活动水平。

三、渗透性原则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对学前儿童的教育不能只局限于专门的社会教育活动中,为了实现该领域的教育目标,要通过渗透,对学前儿童进行长期的社会教育,让学前儿童自然地进行社会学习。渗透的方法有:

(一)渗透到各领域中。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属于幼儿园领域教育的一个部分,要实现该领域的教育目标,可以渗透到其他领域的中去,如要培养孩子谦让的品质,可以渗透到艺术领域中学唱“排排坐,分果果”的歌曲、渗透到语言领域中学讲“孔融让梨”的故事等。

(二)渗透到各游戏中。

教师应该设计一些与社会教育内容相关的游戏活动,让学前儿童在愉快、自然的氛围中进行社会学习。如在角色游戏中学前儿童根据角色的社会行为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处理着角色间的人际关系;在结构游戏中学前儿童可养成认真仔细、克服困难、团结协作的习惯。

(三)渗透到一日生活中。

教师要善于发现日常生活中进行社会教育的契机,及时进行社会教育。如教师发现幼儿有争抢玩具的现象,可以随机进行教育,培养孩子分享的品质。

(四)渗透到家庭教育中。

对学前儿童进行社会教育并不仅仅靠教师的力量可以实现的,教师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必须依靠家长的配合。教师要向家长宣传儿童在幼儿园的社会学习及一些恰当的社会教育的方法,让家长在家中继续对他们进行社会教育,实现家园配合。

四、实践性原则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要和社会行为相结合。学前儿童的社会学习要通过实践才能内化。如当我们要让孩子记住“红灯停、绿灯行”的社会规则时,必须要让他自己过过马路,体验红、绿灯亮时自己应该出现的行为。贯彻实践性原则应该做到:

(一)帮助并教给幼儿具体的行为方式

在学前儿童实践前应给学前儿童讲清道理,只有这样孩子才能逐渐体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另外,孩子缺少行为实践的经验,掌握良好的行为方式,为他们在今后的社会行为实践中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组织儿童参加多种实践活动

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给学前儿童实践锻炼的机会,通过身体力行、反复练习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和习惯。在鼓励儿童自己解决问题的同时,教师在实践中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可使实践的效果更好。

五、强化性原则

强化性原则是指教师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通过言语、动作或表情等方式,对儿童的行为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使之增强巩固或削弱、消除,以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强化对于儿童的社会性教育相当重要,因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还处于比较低下的发展阶段,家长,尤其是教师对他们言行的态度直接影响他们的言行,因此,我们要恰当地运用强化,贯彻强化性原则应做到:

(一)教师要采取明确、适宜的强化方式

当学前儿童出现良好的行为时,教师要对儿童明确地表示肯定、赞同;当学前儿童出现不良的行为时,教师要对儿童明确地表示不满,甚至批评,但要讲究批评的艺术,使儿童易于接受。

(二)强化应激发儿童的内在动机

强化不是为了让儿童做出某种特定的行为,而是重在激发儿童的内在动机。如对儿童进行肯定时,老师不宜经常采用物质奖励等外部强化手段(如小红花、小玩具等),这容易使儿童为了获得某种物质奖励而去做某种特定的行为。而教师多采用身体动作、语言的强化方式,如点头、微笑、抚摸、摇头、叹息等,效果会比物质强化更能打动儿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童的内心,可使儿童为了得到某种行为的愉快体验而再次出现该行为,或为了不感到某种行为的难过体验而不再出现该行为。

(三)强化应及时

研究结果表明:倘若儿童的行为与教师反应间隔的时间太长,强化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对儿童没有太大影响。 研究性学习:

收集1-2个学前儿童“争吵”的案例,试分析“争吵”行为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并思考如何对待“争吵”行为以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

第二章 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实施

本章将帮助你:

1、了解在幼儿园中实施社会教育的优势及影响社会教育的因素。

2、知道幼儿园社会教育可分为专门的社会教育和非专门的社会教育。其中专门的社会教育的方法包括参观、谈话、讲述、实践活动、情境教学、综合性活动等;非专门的社会教育方法包括生活活动、游戏、学习和欣赏艺术作品等。

3、学会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包括活动名称、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延伸等的设计。

4、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实施的要求有为学前儿童创设条件,提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供时间和空间;要有目的地影响学前儿童更高层次的发展;要长期坚持社会教育;要对学前儿童进行随机教育;要家园配合实施社会教育 核心概念:

幼儿园社会教育;社会教育的设计;社会教育的实施

第一节 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因素

一、幼儿园实施社会教育的优势

(一)幼儿园为学前儿童提供了更多的同伴交往的机会 学前儿童进入幼儿园后,交往的范围扩大了,同伴也成为他们主要的交往对象,学前儿童可以从同伴处得到各种信息,得到更多的社会认知(不同的社会角色、社会环境的认知等)。通过与同伴的交往,还可以学习交往行为、规则行为等。

(二)社会教育更有目的性

在家庭中实施的社会教育缺乏目的性,随机性较强。在幼儿园中教师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教育,让学前儿童进行社会学习,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三)幼儿园的社会教育资源更加丰富

包括:同伴;专门的社会教育活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环境:幼儿园有保健医、炊事员;布置娃娃家、超市、银行等环境(有助于进行社会交往,了解社会环境,懂得遵守社会规则)

(四)有利于学前儿童“心理断乳”

在家庭中,孩子在生理断乳之后,父母对孩子还是关爱有加,无法使孩子在心理上形成断乳。

在幼儿园中,幼儿园、教师、同伴相对于每个幼儿来说既是熟悉的(天天见面),也是陌生的(幼儿来园之前,没有见过老师和同伴,大家互不认识)。鉴于这种陌生感,幼儿会进行自我控制、自我约束,有利于幼儿心理断乳。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二、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因素

(一)人的因素

1、教师

教师受过专业的训练,长时间和学前儿童在一起,有权威性,是学前儿童模仿的对象,也是向学前儿童实施社会教育、促进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的人。

2、同伴

学前儿童通过与同伴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从同伴那得到许多社会信息,如了解不同父母的工作,了解来自不同地方的儿童的家乡的环境等。通过与同伴交往,还可以发展幼儿的交往技能,发展幼儿的独立性、自主性。

3、其他工作人员

包括园长、保健医、炊事员等,有助于幼儿了解他们的职业,了解这些职业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关系等。

(二)物的因素

1、图书

图书是幼儿进行社会认知的物质媒介之一。图书本身渗透有许多社会教育的内容,如儿童故事《小马过河》教育幼儿遇事要多动脑筋,会独立思考;《小羊过河》教育幼儿要有礼貌、谦让;还有一些图书让幼儿了解各地的风俗民情,了解各种不同的节日等。这些书中的内容都有助于幼儿进行社会学习。

进行阅读活动时,同样具有社会学习的价值。如幼儿可以学习到不争抢图书;爱护图书;一本一本轮流看书;一页一页看书;看书时可以彼此讨论书中的内容,但要小声,不能影响其他小朋友等。

2、生活用品

幼儿园的生活用品包括:杯子、碗筷、毛巾、桌椅等。幼儿可以通过使用生活用品进行社会学习。如爱护生活用品、能把它们摆放有序等。

3、玩具

玩具是幼儿进行交往的重要媒介。有研究表明,玩具的出现会大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大增加幼儿交往的频率,提高交往的质量。如幼儿在参加活动区活动时,通过相互操作玩具开展活动,有助于幼儿认识不同的社会角色,学习适当的社会行为。

第二节 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一、专门的社会教育方法和途径

(一)参观

参观法是根据社会领域教育的目的与任务,组织学前儿童在园内或园外的场所,让学前儿童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思考而获得新的社会知识与社会规范的教育方法。

1、参观前的准备

(1)确定参观对象,与被参观的地方联系上。 对某一社会设施或社会现象进行参观

社会设施包括:邮局、商店、学校、图书馆等。

社会现象包括:售货员在商店里卖东西,顾客买东西;邮局工作人员分发信件、投递信件;小学生们在课间游戏、学习等。

参观的内容要与幼儿的生活紧密联系,地点不要太远。 (2)确定行走路线。

要注意安全,考虑好沿途可能存在的问题。 (3)制订参观计划(含参观目的和步骤等。) (4)作好物质方面准备,如水、纸等

2、参观的组织

(1)出发前的组织:整队集中检查行装,组织简短谈话。 (2)出发途中的组织:保证儿童的安全,如步行时教师走在马路外侧,坐车时提醒儿童不要将手脚伸出窗外。

(3)到达时的组织:重新整队,简短谈话,但方式可以用提问的方式。

(4)参观过程中的组织:教师与参观地的工作人员合作,组织学前儿童有秩序的参观,介绍时避免用行话。

(5)结束时的组织:选用适当的方法。如参观邮局,考虑到工作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人员忙,可自然结束;若不忙,可用联欢和实践的方式体验和结束。

3、注意事项:参观时间最好选上午;组织人员适当增加;参观回来后,可组织谈话;可开设相应的活动区域(延伸活动)。如参观邮局的延伸活动可以是“邮票展”“与邮局有关物品展”“寄信”。

4、学习案例“参观食品店”

参观食品店

[活动目标]

1、产生对参观食品店的兴趣,尊重营业员的工作,形成礼貌待人的品质。

2、初步形成给食品分类的能力。

3、了解食品店里的主要商品,知道食品可以分类,了解营业员的工作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

1、选择好参观地点。

2、制定好参观路线。 [活动过程]

1、通过谈话,引起幼儿对参观食品店的兴趣,并提出参观要求;参观食品店里卖什么东西,营业员是怎么卖东西的。

2、带幼儿参观食品店

(1)引导幼儿参观食品店的食品,告诉幼儿每种食品的名称。 (2)引导幼儿观察食品店除了卖糖果、糕点还卖什么,从而使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幼儿知道食品店是卖吃的东西的地方,建立食品店的正确概念。

(3)引导幼儿观察食品店里营业员和顾客的活动。请幼儿记住营业员和顾客之间的简单对话。

食品店里有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营业员是怎样卖食品的?她们是怎么对待顾客的?

(4)请幼儿仔细观察营业员是怎么放置食品的,使幼儿知道不同的食品要分开放置,建立初步的分类概念。

3、幼儿在教师带领下进行购物活动,感受营业员对大家的热情服务。

4、参观活动结束后,幼儿与营业员礼貌道别,组织幼儿回园。

5、参观后让幼儿进行谈话活动。 (1)请幼儿回忆食品店里卖什么? (2)“没有食品店会怎样?” [活动延伸] 收集与食品有关的东西,各种包装袋,在活动区开展“食品商店”游戏。

[活动评析] 该活动选择的参观对象与幼儿的生活紧密联系的食品店,是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开展的。参观的步骤清晰,任务明确。参观的形式多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样,既观察静态的食品,也观察营业员与顾客之间的活动,还让幼儿实践,进行购物活动,这样既让幼儿进行了社会认知(食品店的食物、食品的摆放、营业员与顾客的活动),又发展了幼儿的社会行为(学会购物、学会与营业员打交道)。活动延伸则巩固了幼儿社会学习,以便幼儿在实践中正确应用。

(二)谈话

谈话法就是教师与学前儿童相互提问、对答的教育方法。在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中也使用谈话法,目的主要是发展学前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社会教育中使用谈话法,目的主要是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逐步适应社会环境。教师借助于恰当的问题,帮助学前儿童分析、提炼原有的社会知识经验,使之系统化或明确化,谈话法也可使学前儿童获得社会性规范性语言,发展学前儿童的语言交往能力。

1、谈话准备

选择贴近学前儿童生活的、能引起学前儿童兴趣的、有教育意义的话题。

例:谈谈“适合小朋友穿的衣服”这个话题很有意义,但若要谈谈“衣服上有机器猫的图案好看还是奥特曼的图案好看”就无法实现本领域的目标。

2、谈话的组织

(1)引导学前儿童谈话兴趣。

如“我会帮助别人了”活动中老师的导语设计:“咱们班的孩子个个是能干的孩子,今天就请你们来说说你是怎样的能干?你帮助过别人吗?你是怎么帮助别人的?”

(2)引导谈话,步步深入。如“我会帮助别人了”活动中,有幼儿说,“我帮奶奶找针。”老师进一步启发“为什么奶奶需要你帮忙?”“你帮奶奶找到针后,奶奶说了什么?”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教师在与学前儿童谈话中所设计的问题应该是符合谈话主题的,问题应是清楚明了使学前儿童易懂的,问题的排序应是由浅入深的,尽可能地设计开放性问题,让更多的儿童发表不同的见解。

(3)谈话结束后要小结。

3、注意事项:允许答案多样性,给孩子思考的时间,谈话方式可以多变等。

4、学习案例“我的家人”

我的家人(中班)

[活动目标]

1、增进幼儿对家庭成员之间的了解和亲爱之情。

2、锻炼幼儿用连贯的语言介绍自己的家人并表达自己与家人之间的情感。

[活动准备]

1、请家长为幼儿准备一张“全家福”照片。

2、请幼儿平时在家注意观察,家里的人谁会什么,谁喜欢什么。 [活动过程] 教师自然地引出与家有关的话题。如问:“今天早上谁送你来幼儿园的?晚上谁来接你?”然后开始谈话,话题可以是:

1、“我家都有谁?”请幼儿拿出“全家福”照片,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家人。

2、“平时我们在家里干什么?”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3、“家里谁最喜欢我,我最喜欢谁,为什么?”

4、“家里人有什么爱好、特长?”(如果有的幼儿说不出来请他们回家后再仔细观察)

5、教师引导幼儿小结:我们和家人在一起很快乐,我们应该爱我们的家人。

[活动延伸] 可以组织幼儿在自愿的前提下,制作“我的家人”画册,然后讲给大家听。

[活动评析] 活动所选择的话题是幼儿的生活紧密联系的,每个问题都简单易懂,开放性强,问题的程度由易到难。幼儿容易回答,且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可以发表不同的意见。通过这个谈话活动,幼儿表达了对家人的认识,感受到与家人在一起的愉快情绪,逐步学会爱自己的家人。

(三)讲述

讲述是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向学前儿童描述事物的特征,解释事物间的关系,向学前儿童说明一些简单的道理、规则及意义的一种教育方法。讲述法可以拓宽学前儿童的眼界,丰富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提高学前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使学前儿童学习社会规则,懂得处世之理。

1、讲述前的准备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1)选择恰当的讲述内容

应该选择学前儿童感兴趣的、与学前儿童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有教育意义的内容。

(2)选择教具或情境进行辅助

讲述活动以教师的语言描述为主,只有配合教具或情境,学前儿童才会对活动产生兴趣。

2、讲述活动的组织

(1)引导学前儿童对教师讲述的内容产生兴趣

如教师扮演成学前儿童喜欢的角色进行讲述,利用学前儿童对角色的喜爱激发他们对讲述的内容产生兴趣。

(2)采用各种方法进行讲述

如用图片、模型、音乐、影象等配合讲述,通过情境表演进行讲述等。

(3)讲述活动开展中或讲述活动后要有学前儿童的参与 如在讲述活动时对学前儿童进行适当的提问,请学前儿童参与情境表演;讲述活动后要请学前儿童进行总结。

3、讲述活动的注意事项 (1)讲述的内容具有实用性

学前儿童早已熟知的内容就不用再进行讲述了,幼儿不能够理解的知识也不用进行讲述。

(2)讲述时要具有直观形象性

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水平较低,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观形象性的特点。单一的讲述不便于幼儿的理解,且不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使幼儿在活动时没有兴趣。

(3)讲述的语音、语态要有变化

学前儿童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为了让他们听清楚且有兴趣听教师的讲述,教师的讲述要清晰,明白易懂,避免不必要的口头语。讲述速度适中,音量合适,声音抑扬顿挫、随角色的变化而变化。讲述时配合适当的动作,使讲述变得生动有趣,有感染力。

4、学习案例:“认识少数民族”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认识少数民族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认识维吾尔族和蒙古族人的服饰,了解并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知道他们是我国的少数民族。

2、培养幼儿观察、辨认维吾尔族和蒙古族人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由四位教师分别扮演不同性别的维吾尔族、蒙古族人。

2、教学挂图《少数民族》

3、一幅大的《中国地图》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中国地图》,启发幼儿谈话,导入课题。

请幼儿看地图,告诉幼儿我们祖国很大,人口很多,有很多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在我们国家还有几个民族,由于人口较少,所以一般称为少数民族。

2、认识少数民族的特点

(1)今天来了几位少数民族的客人,要热情招待。 (2)两位维吾尔族人随音乐跳舞入场。

A、向客人询问,你们从哪里来,是哪个民族的?并在地图上指出家乡的位置。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B、引导观察客人的服饰,并请客人介绍自己(维吾尔族人都喜欢戴一顶小帽子,女的穿黑色小背心、长裙子,梳很多小辫子;男的穿对襟长袍。维吾尔族人喜欢唱歌、跳舞、弹冬不拉,还喜欢吃烤羊肉。)客人拿出哈密瓜、葡萄干等,向小朋友介绍新疆的特产,并请幼儿品尝。

(3)两位蒙古族客人随音乐跳舞入场。

A、B同上(蒙古族人喜欢扎头巾,穿斜襟的衣服,穿皮靴。许多蒙古族人住在蒙古包里,在草原上牧马、牧羊,喜欢喝奶茶,拉马头琴,还喜欢摔跤、骑马。)

(3)帮助幼儿了解内蒙古的一些特产。

那里出产羊毛,用羊毛可织成衣服、围巾,还出口到世界各地。

3、请幼儿和客人自由交谈,可以向客人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最后,客人邀请小朋友到新疆和内蒙古去做客。

4、出示教学挂图,请幼儿说出图上这些人是哪个民族的。 [活动延伸] 在班上布置“新疆”、“内蒙古角”,摆放他们的特产,还可以请小朋友画出这两个少数民族的小朋友。

[活动评析] 该活动的优点有:有充分的教具,师幼互动较好。需改进的地方: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幼儿参与活动方式还可多样,例如:摸摸少数民族人的服饰,和他们一起唱歌跳舞,体验民族风情。

(四)行为练习法

教师创造一定条件,组织学前儿童按正确的社会行为规范去实践的方法,行为练习法是形成和巩固学前儿童社会行为习惯的一种基本方法。行为练习法的形式多样,有教师人为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前儿童进行行为练习,如当学前儿童掌握了几种分享玩具的具体方法,教师就创设情境让学前儿童选择一种或几种分享的办法,进行“分享”行为练习;有教师组织的各种实践活动,如劳动;还有在各种生活情境中教师组织的学前儿童行为练习,如来园和离园的礼貌行为练习、用餐前后的行为练习等。

1、行为练习前的准备 (1)选择恰当的内容

学前儿童生活中常接触的、感兴趣的、比较容易操作的。 例:洗手绢、剥豆、擦桌椅、收拾玩具、整理生活用品等。 (2)物质准备

教师和学前儿童共同准备

由于行为的练习是针对每一个儿童的,所以物质准备的数量应该充足,做到人手一份或每小组一份。

2、行为练习过程的组织 (1)开始

引发愉快的情绪、激起行为练习的愿望

例:放一首歌曲《洗手帕》或简单表演小动物洗手绢的情境引起幼儿兴趣。

(2)示范(仔细示范)

示范动作要慢,每个步骤都要示范清楚,让学前儿童看到,示范时配合语言讲解,语言浅显易懂。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3)学前儿童行为练习

学前儿童在行为练习时教师要巡回指导,如发现有问题或进行不下去,教师要作出指导(不一定要把答案告诉学前儿童,引导他们步步引出答案)

行为练习时教师参与,一方面做无形的指导,一方面也鼓励学前儿童参与的积极性,对学前儿童进行鼓励,提高行为练习的积极性。

(4)享受行为练习的成果

例:将洗好的手帕带回家给父母欣赏;吃自己剥的豆子等。

3、注意事项:行为练习的要求应该前后一致,长期坚持以便学前儿童能持之以恒形成习惯。

4、学习案例“我们学剥豆”

我们学剥豆(中班)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剥豆的兴趣,乐意剥豆,体验剥豆带来的乐趣。

2、引导幼儿观察并学习剥豆的方法。

3、培养幼儿动手剥豆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每组幼儿一小盆毛豆、一个托盘、一个碗。

2、事先和厨房联系好相关事宜。 [活动过程]

1、组织讨论,帮助幼儿解决“怎么剥豆”的问题。

2、让幼儿动手剥一会豆,然后老师请剥得好的小朋友示范。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3、讨论怎样才能剥得又快又干净,教师建议拿一个碗放豆子,一个托盘放豆壳。

4、集体剥豆。(学习剥豆,体验劳动的乐趣。)

5、带领幼儿把剥好的豆送到厨房。

6、打扫桌面。

7、午餐时,提醒幼儿多吃点自己剥的豆子。 [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回家后帮助家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活动评析] 活动所选择的内容是幼儿在生活中能够接触的,易于幼儿进行操作,且是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准备地充分。幼儿在进行操作前通过讨论对如何剥豆有了初步的感知,然后通过操作,再讨论,对剥豆的技能进一步掌握。最后把剥好的豆送到厨房,并在午餐时吃自己剥的豆,这使幼儿能够享用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产生成就感,体验到劳动的快乐。

(五)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设置一种情境,使学前儿童在这一特殊的氛围中受到情感的感染,从中受到某种教育的社会教育方式。

学前儿童的情绪性强,容易融入情境,在情境中自然地受到教师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的影响,最后,教师将学前儿童在情境中受到的教育转化到现实生活中。

学习案例“节约用水1”

节约用水(大班)

许多幼儿不懂得节约用水,如洗手时总不注意关紧水龙头,在保温桶的水龙头处接水喝时,一个幼儿接完水后也不关水龙头,下一个幼儿就把水杯伸过去。教师虽然经常提醒幼儿节约用水,但效果都不理想,便设计了一次情境教学。

A、教师带幼儿散步,让幼儿发现窗户上有泥点;孩子在玩娃娃家时发现小床脏了;孩子进行手工活动,手上粘满了胶水;保育员拿来打蔫的花请幼儿想办法等。(评:教师安排情境让幼儿在自然的状态下想到用水。)

B、由幼儿找水。幼儿无法找到水,教师事先把水阀门关掉了。(评:当幼儿在需要用水而得不到水的时候,才感受到水和生活的密切性,感受到水的宝贵性。)

C、让幼儿听“水”的不满。(评:让幼儿发现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产生愧疚感。)

小水滴的话“小朋友们都回家了,我还在滴滴答答地流,我很伤心,人人都说我用处大,能帮助大家做很多好事,大家都离不开我,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可有的小朋友不珍惜我,我又哭了一晚,这次我太伤心了,我不想让小朋友再用水了。”

大部分幼儿产生了共情,向小水滴道了歉,保证不再浪费。 D、让幼儿重新用上水。小水滴接受了小朋友的道歉,并相信小朋友以后也会珍惜用水的,教师重新把水阀门打开。(评:幼儿在用上水的时候体会到水的来之不易,并在情感上接受了要节约用水)

E、可以继续组织延伸活动,做节水标志,学节水儿歌。(评:通过延伸活动,幼儿之间还可以相互提醒,有利于幼儿保持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同样的问题,还可以设计以下情境“节约用水2”

教师当着幼儿的面,在上午把小鱼放进一个装满水的盆里,但盆上有个小小的洞,到了下午,再让幼儿观察水和上午相比有何变化,小鱼和上午相比又有什么变化。(让幼儿明白,即使是小水滴,如果浪费了,也会引起严重的后果,必须要节约用水,不浪费每一滴水)

(六)综合性活动

综合性活动是指教师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并将社会教育与其他领域的活动有机地综合起来,在多种形式、多种活动中发展学前儿童社会性的一种社会教育形式。

学习案例:“我的名片”。

我的名片(大班)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学习,使幼儿能说出名片的作用。

2、通过制作名片,使幼儿能认识到自己的爱好。

3、通过互赠名片,加深幼儿间的了解,增进友谊。 [活动准备]

1、教师自制名片2小张、2大张,内容一样。(若用幻灯机则不需大张)

2、空白名片纸多与小朋友数。

3、水彩笔、小剪刀幼儿自带。 [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导入)

(1)情景表演:公交车上。两位许久未联系的好朋友相遇——分手赠名片。

(2)问题:他们互相给的是什么?(导入课题——名片)

2、进行部分

问题:他们为什么互相给名片? 欣赏表演中的名片。

(1)问题:这下小朋友能说说名片的作用? (过渡语:小朋友们想不想拥有自己的名片呢?)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2)动手做名片

①教师示范,注意强调与前面的名片的变化,如图案形状颜色信息的变化。

②幼儿操作。

(3)结束部分:互赠名片,在老师编的儿歌中结束活动“小小名片不起眼,大大作用不一般,送给同班某某某,满心欢喜乐开怀。

[延伸活动] “名片展”、学儿歌 [活动评析] 名片是现代社会特有的文化,幼儿在日常的生活中有所接触,名片是成人为了介绍自己而使用的,幼儿并没有使用过名片,幼儿对认识名片和使用名片充满了新鲜感。活动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情境表演让所有幼儿对名片有了最初的认识,通过谈话使幼儿了解名片的作用,通过做名片和使用名片进一步熟悉名片,并体验使用名片的快乐。活动步骤循序渐进,活动方式多样,幼儿在活动中进行了社会认知(认知名片),学会了适当的社会行为(与他人相互使用名片)。

二、非专门化的社会教育方法和途径

指活动的本来目的不是要向学前儿童进行社会教育,但是在活动中可以顺便进行社会教育的活动。如吃饭本来目的是填饱肚子,但同时是学习良好用餐习惯和礼貌的好机会。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一)生活活动

社会教育可以渗透在一日生活中,使学前儿童能够自然地进行社会学习。

1、早晨来园(礼貌教育)

2、晨间劳动(爱劳动、做事认真)

3、晨间洗手(讲卫生、排队意识、节约用水)

4、值日生劳动(做事公正、服务他人意识)

5、进餐(爱惜粮食,文明进餐)

6、入厕(生活自理能力,文明如厕)

7、午睡(穿脱衣服正确姿势,正确睡姿)

(二)游戏

游戏是儿童最喜爱,最能发挥主体性的活动,游戏本身就是他们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独特的方式,幼儿可以在游戏中认识不同的社会角色、社会环境,了解不同的社会规则,提高交往的技能,产生恰当的社会行为,形成良好的社会情感和个性等。对社会性发展影响较大的游戏,主要是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等。

1、区角游戏

在区角游戏中,儿童自主选择,自发地活动。区角游戏主要靠投放活动材料来实现教育功能。幼儿园中的区域有娃娃家、建构区、表演区、科学区、自然角、益智区等。

娃娃家游戏规则(小班)

1、进入游戏区先来后到。(培养幼儿轮流意识)

2、能自定角色,学习角色行为。(提高幼儿社会角色扮演能力,去自我中心化)

3、不独占、不争抢玩具,能共享玩具材料。(培养幼儿谦让能力与共享行为。)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4、爱护玩具,不乱扔乱丢。(培养幼儿遵守社会行为规则的能力)

5、会用语言表达个人的情感愿望,用语言与伙伴交流,商量主题情节。(引导幼儿学习与同伴的正确表达方式与协商能力。)

6、活动中不大声吵嚷,会有礼貌地接待“客人”。(引导幼儿礼貌待人,培养幼儿遵守社会行为规则的能力。)

7、游戏结束时,能收放和整理玩具,按类放回原处。(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2、户外集体游戏

幼儿园的户外集体游戏一般是指由教师组织的、在户外进行的、以发展幼儿体能为目的的集体游戏。这些游戏在发展幼儿体能的同时,也有社会教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学会遵守规则、学会去自我中心化、学会合作等方面。

例1:游戏“老狼老狼几点钟”

[活动规则]由一个小朋友扮演老狼,其余小朋友扮演小羊,小羊围着老狼问:“老狼老狼几点钟?”老狼可任意回答时间,当老狼说到“12点钟”时,狼就要抓小羊,小羊可以跑到“家里”,被抓住的小羊即退出游戏。

[活动评析]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在该游戏中社会教育的主要价值体现在培养幼儿的“去自我中心化”,大部分幼儿在游戏时,除了只顾自己快速奔跑外,还要站在老狼的角度,考虑老狼会往哪个方向追,老狼跑步的速度等。

例2:游戏“拉网捕鱼”

[活动规则] 由一名幼儿先扮演网,其他幼儿扮演鱼,网可以抓任意的鱼,鱼被抓住后,也成为网,扮演网的小朋友要手拉手共同捕鱼,网若“破”了,捕到了鱼也不算数。

[活动评析] 该游戏的社会教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上。幼儿组成的网为了抓到更多的鱼,既要牵住同伴的手不放,又要和同伴把前进的方向统一好。幼儿在游戏中就能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并学会合作的方法。

(三)学习和欣赏艺术作品

1、要根据本班儿童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选用,不可盲目选用。

2、要考虑本班儿童的特点

3、作品的难度、水平与本班儿童的年龄特点、心理发展水平相匹配。

例如:《小猫钓鱼》(做事一心一意,有毅力);《狐狸与乌鸦》(不轻信他人,学会识别善恶);《龟兔赛跑》(要谦虚,不要骄傲);《李小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多分果果》(学会谦让)。

第三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主要包括活动名称的设计、活动目标的设计、活动准备的设计、活动过程的设计及活动延伸的设计。

一、活动名称的设计

活动名称的设计没有特殊的要求,在取名称时尽量符合儿童化的特点即可。如“小鬼当家”、“哥哥姐姐真能干”、“会说话的标记朋友”、“学做小客人”等。

二、活动目标的设计

(一)活动目标的内容

活动目标包括三个纬度:情感、态度、价值观、习惯;能力;知识。

例:本领域情感纬度的目标可包含的内容为:良好的行为习惯(礼貌、讲卫生、勤俭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情心、乐于助人、分享、谦让、关爱、感恩、宽容、责任、诚信、爱护公物、爱护环境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意志力、自信心、勇气、自制力、自尊心、自主、耐心、细心等);良好的态度(认真、虚心、有始有终、一心一意、努力探索等)。

本领域能力纬度的目标可包含的内容为: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创新能力、想象力、认知能力、自主能力、独立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抗挫折能力、是非判断能力、移情能力、自我调节能力、注意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等。

本领域知识纬度的目标可包含的内容为:有关自我意识发展的知识、有关社会环境的知识、有关社会文化的知识等。

(二)设计活动目标的要求

1、目标的内容应该包括情感、能力、知识三方面。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领域的活动目标一般包括社会情感目标、社会认知目标和社会行为技能目标。这样制定的目标完整、便于落实。但活动目标不一定都包含三个方面;每一个目标也未必只含一个纬度的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内容。

2、目标的要求难度适中。

例:大班活动目标:学习准确使用“谢谢”、“你好”、“再见”等礼貌用语。(目标的要求过于简单)

小班活动目标:了解有关台湾的基本知识,了解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目标的要求难度过高)

3、目标表述明确,重点突出,具有可操作性。

例: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生活中常见的标志。(目标笼统,重点不突出)可以改为: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常见的交通标志。

学习做力所能及的事。(目标笼统,不具有可操作性)可以改为:学习洗手帕。

4、目标的表述方式要统一

例:

1、了解大班幼儿的生活、学习情况。

2、激发幼儿向大班哥哥姐姐学习,争做大班小朋友的愿望。(目标1中的行为主体是幼儿,是幼儿的发展目标,目标2中的行为主体是教师,是教师的教育目标)可改为

1、让幼儿了解大班儿童的生活、学习情况。

2、激发幼儿向大班哥哥姐姐学习,争当大班小朋友的愿望。(全是教师的教育目标)或改为了解大班幼儿的生活、学习情况。

2、产生对大班哥哥姐姐学习的愿望,争当大班小朋友。(全是幼儿的发展目标)

5、目标的数量适中

一般情况下,目标以3条最为合适。目标制定得太少,说明对“认知”、“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的挖掘不够,活动的价值较低。目标制定的太多,易出现书写条理不清晰的问题,并且易出现要求过多,一次活动难以实现的问题。

注意:目标的顺序并不重要,需要把握的原则即是按目标的重要程度排序,最重要的目标排在最前面。但也有其他的排序方法,如按活动进行的顺序排列目标;按情感、能力、知识方面分别阐述目标,不刻意追求顺序。

三、活动准备的设计

(一)教师的准备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1、物质的准备(各种教具、玩具等)

2、环境创设的准备(坐位的摆放、环境布置、情境表演、角色的扮演等)

(二)学前儿童的准备

1、知识的准备(事先参观、事先学习等)

2、物质准备(要求学前儿童从家中带的一些材料、学前儿童自己动手制作的材料等)

3、心理准备(如教师要学前儿童形成勇敢的品质,要学前儿童介绍一些害怕的体验,教师就需要事先让学前儿童能坦然地面对以往自己害怕的经验,让学前儿童做好心理准备)

四、活动过程的设计

1、导入:(导入的方法可以多样化) 例:《我的标记朋友》谈话导入 《我帮玩具找到家》情境导入 《谁对谁不对》情境表演导入 《我的小伙伴》音乐导入 《合作会更好》操作导入 《你谦我让》游戏导入 《诚实的孩子》故事导入

《我是哥哥姐姐

(一)》展示教具导入 《幼儿园的地图》直接提问导入

除了以上几种导入的方法,请思考其他导入方法。

2、引导学前儿童参与;

3、引导学前儿童逐步思考;

4、教师引导学前儿童总结

五、活动延伸的设计

活动延伸指在教育活动后,教师继续设计一些与此相关的辅助活动,使教育内容渗透到一日生活中,使学前儿童受教育的时间能够持续,使教育的目的能够更好地实现。活动延伸的形式可以是家园共育、领域渗透、环境创设、区角活动、游戏等。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学习案例

我上幼儿园(小班)

[活动目标]

1、知道自己长大了,要上幼儿园。

2、通过幼儿园的共同活动,体会幼儿园的生活是快乐的。

3、愿意开开心心上幼儿园。 [活动准备]

1、各种插塑、小积木及插塑插出的小车、花朵等。

2、在下午的组织活动中已学会歌曲《我上幼儿园》。 [活动过程]

1、创设好玩的环境,引导幼儿快乐活动。

每组桌上放置一篮玩具,教师引导幼儿看一看、说一说玩具的名称。教师:瞧,许多好玩的玩具想和我们一起玩呢!(出示搭好的小车、花朵)这是老师和小插片玩的时候给小插片变了样。你们想和小插片玩吗?如果想,就站在桌子这边玩;如果想玩其他的玩具,请将手中的玩具收好后再到其他组去玩。

幼儿自选玩具,教师与幼儿一起玩。

在玩的过程中,教师协助幼儿插搭一些小玩具,引起幼儿活动兴趣,并询问幼儿:你高兴吗?你喜欢在幼儿园玩吗?玩得开心吗?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2、谈谈说说,感受幼儿园的生活是快乐的。 教师:你们刚才玩什么了?好玩吗?开心吗?

教师小结:刚才你们玩得都很开心。小玩具说想天天和你们一起玩,你们愿意天天到幼儿园来和它们玩吗?

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幼儿园还有什么好玩的?你愿意天天来幼儿园吗?

3、教师和幼儿共同演唱歌曲《我上幼儿园》。 [活动延伸] 在日常活动中引导幼儿说一说自己一天都做了哪些事,最高兴的是什么,感受幼儿园生活的美好。 [区角活动] 布置“心情角”,放置玩具电话和脸谱面具,让幼儿自由表达自己的心情。如:幼儿可打玩具电话表达对父母的情感,也可戴上“高兴”“伤心”等脸谱面具自由表达心情。

家园共育:家长每天接幼儿回家,应多询问幼儿在园生活,并鼓励幼儿喜欢幼儿园生活。 [教学材料]

我上幼儿园

1=C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词 汪爱丽

5 5 3 3 | 5 6 5 | 3 5

6 6 | 5 —

| 爸爸 妈妈

去 上 班

我上 幼 儿

园。

| 5 6

3 | 2 5

5 2 | 1—

|| 玩

乐。

[活动评析]:

(1)导入:呈现玩具(环境创设的导入)

(2)引导幼儿参与:玩玩具(让幼儿自由玩耍,自然产生快乐的情绪)

(3)引导幼儿思考:(活动时是否快乐,是否还愿意来幼儿园) (4)教师和幼儿讨论总结

我的标记朋友(小班)

[活动目标]

1、认识自己的标记。

2、知道爱清洁、讲卫生,会用自己专用的毛巾、茶杯。

3、逐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活动准备]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1、每人三张相同的标记图(分别用来贴在茶杯架、毛巾架、晨检袋上),全班每个幼儿的标记图都不同。

2、晨检牌人手一张。

3、小红星若干。 [活动过程]

1、通过谈话,引出标记图。 教师:洗完手后,我们用什么擦手?

教师:这么多毛巾都一样的,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哪一条是自己的毛巾呢?(引出标记图)

2、实践操作,幼儿选择并粘贴标记。

介绍标记图,并让幼儿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标记,教师帮助幼儿把标记贴在毛巾架的挂钩处。(分组进行)

教师:小朋友的毛巾都有自己的标记图了,以后擦手就不会用错毛巾了。现在我们喝水的茶杯、早晨的晨检牌还没有标记,我们快快给它们贴上自己的标记吧!

3、游戏“看谁找得快”。

让幼儿分组找自己的毛巾、茶杯、晨检牌的标记,并给找得有对有快的幼儿发小红星。

每人发放一个晨检牌,教师鼓励幼儿看清楚、记住自己的标记,精彩文档

第2篇: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方案集锦

音乐游戏教学的课时安排与一般步骤

大班音乐游戏:库企企

这是一首在中国的奥尔夫音乐教学中广为流传的一首曲子,这里的音乐稍作改动,第一段原曲共出现四次,这里出现两次;第二段原曲只有一个小节,这里增加到两个小节;第三段保留原样。

还原手段

手段一:传统游戏

1.抢椅子

放一圈椅子,数量比游戏人数少一个。游戏者在椅子外面围着椅子走,当听到敲鼓者的鼓声停止时,大家开始抢椅子坐,没抢到椅子的人表演节目。

2.领头人

领头人做一个动作或表情,其他人跟着做。

手段二:故事

听说在一座山的一个山洞里藏着宝藏,只要对着这个山洞的洞口喊一句魔语“库 库 库企 企”,山洞就会自动打开,喊魔语的人就可以拿走宝藏。哇,许多人骑着马来了,下了吗爬山,找到一个洞口就喊魔语“库 库 库企 企”。结果洞口没开,原来找错地方了,继续去找。又骑马,又爬山,又喊魔语。到现在,这些人还在不停地做着这些事。

手段三:身体动作表演

A段:做骑马动作。

B段:双手轮番做爬山动作。

C段:按“× × ×× ×”节奏型,做挥单手举手臂的动作,手握拳。

最终走向音乐游戏。

推荐的游戏版本:

游戏布置:比幼儿人数少一把的椅子单圈排放,椅子与椅子之间留足供幼儿进出的空间。

动作设计:

A段:全体幼儿在领头人的带领下,逆时针在椅子外面做骑马动作,脚步为跑马步。

B段:幼儿抢椅子。

C段:没抢到椅子的幼儿做领头人,按“× × ×× ×”节奏型做动作,其他幼儿模仿领头人的动作。

音乐重复开始时,以领头人为第一个位置,其他幼儿跟着他面朝圈上。领头人带领幼儿做双手握拳在胸前绕的跑步动作,重新开始了新的一轮游戏。

音乐活动方案

第一课时 几种还原活动

活动目标

1.能自如地用动作表达音乐的段落结构。

2.用身体动作完整表演作品,达到能清晰表达句子、段落的程度。

3.能用“库 库 库企 企”动作模型做领头人的游戏。

活动准备

1.课前幼儿已经会做传统的“抢椅子”与“领头人”的游戏。

2.《库企企》音乐的音像资料与播放设备。

活动过程

1.故事与动作的还原活动

(1)教师讲故事。

①讲完故事提问:故事中的人一共干了几件事?(要求集体回答:三件事。)

②追问:哪三件事?(要求集体回答:骑马、爬山、喊魔语。)

(2)教师合着音乐做身体动作(所有动作坐在椅子上完成)

①做完动作提问:骑马的音乐有重复的吗?(有,重复一次。)

②爬山的音乐有重复的吗?(有,重复一次。)

③魔语有没有重复?(有,重复一次。)

2.请幼儿合着音乐做身体动作(所有动作坐在椅子上完成)

①幼儿做完后,教师与幼儿讨论:这个音乐如果我们把它分段,可以分为几段?(三段)你们为什么呢这样分?(根据动作分)

②可以连续做几遍动作。

3.做“库 库 库企 企”动作模型的领头人游戏

(1)魔语“库 库 库企 企”动作模型的联想

①教师:在“找宝藏”的故事中,魔语“库 库 库企 企”我们是做举手臂的动作,现在我们把这个魔语的动作变一变。你们想想可以做些什么动作?(教师从幼儿的动作中找出合规范的动作,并启发幼儿联想这一动作的同类。如,一个幼儿的动作是兔子跳,启发幼儿联想其他小动物的动作。)

②教师总结幼儿已经联想到的所有动作的种类:动物类、拍打身体类、运动类、舞蹈动作类等。

(2)做领头人游戏(只是魔语不断循环)

①形成一个单圈队形。

②教师:好,现在每一个小朋友想好一个自己要做的动作,我们来做领头人游戏。从老师开始,然后到××小朋友,再一个一个接下去。

③教师做完自己的动作后,立即到下一个幼儿后面去提醒与指导。

第二课时 音乐游戏活动

活动目标

1.以对音乐游戏规则遵守的方式,表达对《库企企》音乐段落结构的理解。

2.通过领头人角色的扮演,展现身体动作的即兴表演能力。

3.体验到玩有规则的集体游戏的挑战与愉悦。

活动准备

《库企企》音乐的音像资料与播放设备。

活动过程

1.用身体动作表演“找宝藏”的故事。

2.做“库 库 库企 企”动作模型的领头人游戏。

3.玩《库企企》的音乐游戏

(1)教师:现在我们把“找宝藏”的故事、领头人与抢椅子的游戏合起来,做一个音乐游戏。

(2)教师用语言讲解游戏玩法。

第一段:全体幼儿在领头人带领下,围着椅子做骑马动作。

第二段:玩“抢椅子”游戏。

第三段:玩“领头人”游戏。

重复:以领头人物诶头,重新围着椅子做骑马动作。

游戏规则:第一,第一段音乐结束后才能抢椅子;第二,没抢到椅子的迅速向好动作做领头人,做领头人是一件光荣的事。

(3)第一次完整做游戏,由老师带头做骑马动作。做领头人游戏时,教师在领头人旁边进行提醒与指导。

(4)解决游戏中的问题。

(5)完整做游戏几次。

欣赏教学的课时安排与一般步骤

大班欣赏活动:农夫与禾苗

设计者:王秀萍

此曲原名为《瑞典狂想曲》,由瑞典作曲家雨果阿尔芬作曲,再由裴西费斯改编浓缩而成。《农夫与禾苗》的音乐又把《瑞典狂想曲》A段到B段的过渡句剪切掉,使每一段落的句子都达到完整规模,更符合幼儿的欣赏品味。

还原手段:

手段一:故事

农夫扛着锄头到禾苗地干活去,走啊走啊来到了农田。他先是浇水,然后松土,干得很欢,干完活他又扛着锄头回家了。农夫一走,禾苗们就从地里钻出来了,它们伸伸懒腰、晒晒太阳感觉好舒服啊。于是,小伙伴们手拉手玩耍起来。第二天农夫又扛着锄头到地里来干活,看见禾苗们都破土而出,农夫乐呵呵。他继续浇水松土,心里想着让禾苗长得更快。干完活农夫又高高兴兴地扛着锄头回家了。

手段二:身体动作表演

A段:a、a’表现农民挑着工具上田间劳动的场景。b、b’表现农民浇水、松土的劳动场景。

B段:a、a’表现禾苗茁壮成长的情景。b、b’表现禾苗享受阳光与和风沐浴的情景。

A’段:重新表现农民挑着工具到田间,然后浇水、松土,然后快乐地回家的情景。

最终走向欣赏教学。

在经验还原幼儿园欣赏教学中,幼儿对一首曲子是否具有感受力的标准不是用语言表达一些有关曲子的信息,而是用身体动作把对音乐的感受表达出来。幼儿自如地用身体动作表演一个音乐作品是经验还原幼儿园欣赏教学的目标。

音乐活动方案

第一课时 身体动作还原活动

活动目标

1.行走与小跑步两个移动动作能有合拍的意识。

2.对于浇水、松土、伸懒腰等不移动动作能自如合拍。

3.理解教师布置的观察任务,并带着任务意识去观察教师的示范。

活动准备

1.在音乐活动前几天的日常生活环节中,教师有意识地请幼儿做合拍行走的动作,着重观察男孩子合拍行走的动作。

2.身体动作示范表演时需要另外两个教师的参与。

3.《农夫与禾苗》的音像资料与播放设备。

活动过程

1.教师分角色进行身体动作表演示范。

(1)表演前布置幼儿的观察任务。

教师:今天我们三位老师要表演一个关于农民与禾苗的故事,我扮演故事中的农民,这两位老师扮演故事中的禾苗。你们一边看一边要有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在这个故事中农民做了一些什么动作,第二个任务是故事中禾苗做了一些什么动作。当回答老师问题时不用嘴巴说,用动作做出来。

(2)给出任务后,再次确认幼儿对教师布置的任务的理解程度。

教师:刚才老师提的问题是什么?(在这个故事中农民做了一些什么动作?禾苗做了一些什么动作?)

教师:当小朋友回答问题时,老师要求小朋友是用嘴巴说呢还是用动作表演?(动作表演)

(3)教师分角色用身体动作表演“农民与禾苗”。

2.落实第一环节的观察人物,具体动作的学习穿插其中

(1)落实“农民做了哪些动作”,提醒幼儿用身体动作表达。(当第一个幼儿用身体动作回答后,请全体幼儿跟着这个幼儿做这一动作)当幼儿没有记住全部动作的情况下,教师单独表演农民这一段,一边让幼儿找出遗忘的动作。

(2)落实“禾苗做了哪些动作”,提醒用身体动作表演。

3.在教师的带领下,幼儿分段表演

(1)在教师带领下,幼儿表演农民的动作。

①教师着重观察幼儿扛锄头行走的合拍状态,尽可能让每一个幼儿意识到合拍地行走是很享受的。

②教师引导幼儿发现农民离开家里到田地里去的音乐是一模一样的两段。

③教师引导幼儿发现农民浇水、松土的劳动一共做了几次。如果幼儿在做铲土与翻土动作时有难度,那么教师要④在课堂上随时调整难度。

⑤幼儿完整表演农民的动作。

(2)在教师带领下,幼儿表演禾苗的动作。

①教师专门解决找朋友的环节。

②教师着重观察幼儿成对在做双手拉手小跑步转圈时的合拍状态,提醒配合着音乐转圈才是禾苗们做的动作。幼③儿有困难,可以在这个动作上停留一段时间。

④教师引导幼儿发现禾苗所做的动作的重复状态,如破土、伸懒腰、晒太阳的一组动作是否重复,禾苗小伙伴玩的动作是否重复。

⑤幼儿完整表演禾苗的动作。

活动延伸

1.在下次音乐活动之前的一周时间内,利用日常生活活动的时间,对《农夫与禾苗》中农夫与禾苗分段的身体动作表演进行至少三次的复习,每次复习时间在10分钟左右。

2.复习不是指向时间或次数等数量上的多,而是指向幼儿能越来越放松地表演,越来越自如地表演。

第二课时 身体动作自如表演活动

活动目标

1.自如地表演扛锄头走、小跑步拉圈的合拍动作。

2.通过上肢与下肢动作,清晰表达分句与段落的转换。

3.体验合音乐地进行身体动作表演的一种愉悦情绪。

活动准备

1.完成第一课时“活动延伸”中所要求的复习任务。

2.《农夫与禾苗》的音像资料与播放设备。

活动过程

1.复习分段合音乐的身体动作表演。

(1)请幼儿完整表演农夫一段的动作。如出现问题,教师专门提出来解决,解决后重新完整地表演一次。

(2)请幼儿完整表演禾苗一段的动作。如出现问题,教师专门提出来解决,解决后重新完整地表演一次。

2.教师示范表演三段完整版,并提出幼儿的观察任务。

(1)教师布置观察任务。

①教师:我们小朋友们到现在为止已经表演了两段,其实这个曲子有三段,最后一段与第一段差不多,但有点区别。教师先说第一个区别,农民这次稻田里发现禾苗已经长出来了,心情特别愉悦,所以脸上表情也会表现出来。剩下还有什么区别,我不说,是我在表演的时候你们认真看认真听才能知道的。

②教师再次强调:这次老师要从头再表演一次,你们的任务是发现第一段农民做的动作与第三段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2)教师完整示范。

(3)教师落实布置的任务。

教师:第一段农民所做的动作与第三段有不一样的地方吗?(最后结束时,音乐多了一句,所以农民多做了一句的动作)

3.分角色分组表演

(1)一半幼儿做农民,一半幼儿做禾苗,完整表演。

①幼儿表演时,教师在段落的起、衔接处及时给出预令。

②如果发现幼儿衔接不好或混乱无序的情况,再表演一次。

(2)角色轮换,完整表演一次。

4.请幼儿自愿申请角色,愿意做农民的做农民,愿意做禾苗的做禾苗,不受人数限制完整表演

(1)教师做到预令准确到位。

(2)教师提醒扮演禾苗的幼儿事先找好朋友。

(3)教师提醒扮演农民的幼儿第一段与第三段的情绪变化。

5.教师撤离预令,请幼儿独立地表演一次。

活动延伸

1.在以后的音乐活动中,随时请幼儿完整表演。

2.在家长开放日,或者幼儿园表演活动日,让全班幼儿表演。

附录

1.音乐

Aa段

,xaxcbdxcnbg brabnrdbnrsbnj’xraxcj f‘xhxcg zj‘xhxcg a‘

xaxcbdxcnbg brabnrdbnrsbnj’xraxcj f’xhcxbgxbbnhxnbg xfxczj‘a;

Ab段

,xraxcra xraxcra’j;‘xhxch xhxch‘g;‘

xzgxcbdxcnbgxhxcg‘xzjxcs xzjxcs’xgzxbcdxbngxhxcg‘段

,xgxcgxgxcg’bgbnhnbgbndxaxca’babnsxcdbabnsxcd‘xcdxcbsbnas‘

xfxcfxfxcf’bfnbgnbfbndxsxcs’xbvjcxbnaxcsbvjbnaxcs‘xsxcbaxbnbvja.

Bb段

,rara‘bgnbhnbgbndxaxcd’bgnbhnbgbndxaxcd’bgnbhnbgbndxaxcd’

ara‘bgnbhnbgbndxaxcd’xsxcs xsxcs‘atyy;yy‘ua;.

2.推荐的身体动作表演版本

A段:农民角色

.

a小段:手做扛锄头的动作,脚一拍一步行走。

b小段:第一小节,双手斜举手心朝内抖动,半拍一次。

第二小节,双手斜举手心朝内抖动一次。

第三、四小节,与第

一、二小节动作相同,表示浇水。

第五小节,双手做握铲状,第一拍用力铲土,第二拍把土翻过来。

第六小节,动作与第五小节相同,方向移向另一侧。

七、八小节,与第

五、六小节动作相同,表示松土。

a’小段:动作同a小段。

B段:禾苗角色

a小段:第一小节至第四小节,,双手在胸前伸直合掌、双腿并拢下蹲,然后一拍一次,双掌左右移动并向上抻,双腿逐渐伸直,到最后双臂伸直双掌耸立。

五、六小节,完整地做一个伸懒腰动作。

第七小节:朝身体一侧双臂伸直斜举。

第八小节:动作与第七小节相同,身体朝向另一侧。

b小段:第

一、二小节,两个小伙伴双手对胃,半拍一步小跑步转圈。

三、四小节,两个小伙伴互拍对方的手,一拍一次。

五、六小节,与第

一、二小节相同。

第七、八小节,双臂伸直合双掌,表示禾苗出土。

A’段:同A段。

集体舞教学的课时安排与一般步骤

大班集体舞:摇摆舞

此曲原名为《田纳西摇摆》,具有浓郁的美国乡村歌曲风格。词曲句段规整,八拍一句四句一段,非常适合跳舞。为了符合集体舞不断循环的要求,《摇摆舞》音乐在制作时吧歌唱与间奏部分作了重复处理。

音乐结构分析:这首歌曲,由aaba四小段构成,间奏使用歌曲中a段音乐材料,并作了一次变奏处理,原曲歌唱了两次。《摇摆舞》音乐把歌唱与间奏部分重复了一次,这样歌唱就出现了三次。

还原手段:日常生活游戏

游戏一:木头人

1.“木头人”游戏玩法

玩者边拍手边说童谣:山山山,山山山,山上有个木头人,不会说话不会动,动动就是小蜜蜂。说完会做一个动作不能动,谁动谁输停止游戏,坚持到最后者为胜者。

2.“木头人”游戏在《摇摆舞》音乐中的玩法

放歌唱部分的音乐,要求每一句完成一次“木头人”玩法,即每跑两步停下来做一个向后看的动作并不动。音乐到第二句接着第一句的动作做下去,循环往复。

注意事项:做停止动作不再受语言规定,而是受音乐的规定。

游戏二:领头人

游戏玩法:大家围成一个圆或半圆,老师指定某小朋友做怪异脸部表情或动作,其他小朋友迅速跟着模仿;老师不断变换领头人,领头人要迅速想出表情或动作,其他小朋友的模仿也要迅速跟上。

游戏三:照镜子

游戏玩法:小朋友两两成对,面对面站立或坐着,其中一位小朋友做各种表情或动作,另一位小朋友进行同方向的模仿。

最终走向集体舞表演。

音乐活动方案

此集体舞活动课时安排的特别说明:这是一个比较大型的集体舞,有队形变换、舞伴交换、即兴动作等集体舞所有的变化环节,所以严格意义上说需要三课时才能完成。这里使用两课时,原因在于把传统游戏的还原活动放到日常生活环节了,另外其基本舞步就是跑跳步,比较简单,就大班幼儿而言,不需要专门学习。

第一课时 游戏还原的集体舞活动

活动目标

1.自如表演不移动动作“× × 扭一 扭” 的动作模型与两拍移动两拍原地的动作模型。

2.意识到在集体舞表演中需要与舞伴进行眼神、肢体的交流,并享受这种交流带来的愉悦。

3.理解教师布置的观察任务,并带着任务一时去观察教师的示范。

活动准备

1.在《摇摆舞》活动前一至两周,利用日常生活活动时间,带领幼儿万“木头人”、“领头人”和“照镜子”三个生活游戏。其中“木头人”游戏采用转化成音乐游戏的版本,并接触《田纳西摇摆》的歌唱部分的音乐。

2.幼儿已经熟悉集体舞表演中单圈、双圈队形的常规。

3.手腕花两种颜色人手一个并配对。

4.活动室内的椅子排放成圆形,椅子之间有足够距离便于幼儿进出。

5.《摇摆舞》音乐的音响资料与播放设备。

活动过程

1.幼儿随着《摇摆舞》歌唱部分的音乐,玩“木头人”音乐游戏进入教室。

2.幼儿学习不移动的“× × 扭一 扭”动作模型,并进行联想。

(1)教师落座于幼儿的圈中,成全封闭性教学站位。

(2)教师示范不移动的“拍 拍 扭一 扭”动作模型,并提出观察任务。

①教师:现在老师要做一个动作,请小朋友看看老师做了什么动作?

②教师示范拍手两下、一拍一下,扭动身子二拍的动作。

③教师要求幼儿回答时要有细节。如,幼儿回答拍手,教师追问:老师拍了几次?幼儿回答后,教师追问:老师怎么扭的?你能不能做一下?

④请幼儿跟着老师做动作。

(3)进行“× × 扭一 扭”动作模型的联想。

①教师:老师拍的是手,你们能不能想出拍身体的其他地方的动作,但是还是要符合“拍 拍 扭一 扭”的节奏型。(教师选择几个小朋友的动作进行全班练习。)

②教师:好,现在我们不做拍的动作了,做洗漱的动作。老师做一个刷牙的动作,变成“刷 刷 扭一 扭”,你们还能变什么?(教师选择几个小朋友的动作进行全班练习。)

③教师:好,现在我们再想各种小动物的动作,看看谁能想出来。

(4)确定“× × 扭一 扭”动作模型的两个具体动作并合音乐学习。

①教师:现在我们先廁拍肩与洗脸两个动作,我们合着音乐做一做。

②放音乐的歌唱部分,全体幼儿做由这两个动作组成的动作模型。

3.学习换舞伴的“两排跑步、两拍握手”动作模型。

(1)形成双圈队形

①教师:现在请小朋友拿起椅子,把小椅子往后放下。

②教师:戴黄花的小朋友围圈站好,背朝圆心。

③教师:戴红花的小朋友找到一个朋友站到外圈,脸朝舞伴。

(2)学习换舞伴的动作

①教师:所有小朋友用戴腕花的手指着现在的舞伴;再顺着手腕花方向,指着下一个舞伴。动作挺住,让老师检查是不是每个小朋友都指对了。好,再练习一次:指着现在的舞伴;指向下一个舞伴。

②教师:里圈的小朋友不懂,外圈的小朋友脸朝圈上,听老师口令跑到下一个舞伴的地方,然后与新舞伴握握手。听口令“跑 跑 握握 手”。

③教师:好,现在我们听着音乐连续的做换舞伴的动作。(放间奏音乐)

4.学习“两拍跑步、两拍停步对视”动作模型。

(这时幼儿的站位最好是原地坐下,如果活动室不能坐就形成半圆内队形站立。)

(1)教师带一个幼儿示范

①教师:我们已经会做“木头人”的音乐游戏,但是我们以前做的是停住向后看的木头人,现在我们要做看同伴的眼睛的木头人。

②教师选一个幼儿合上音乐示范一次。

(2)形成双圈队形

①教师:戴黄花的小朋友围圈站好,脸朝圈上。

②教师:戴红花的小朋友找到一个朋友站到外圈,脸朝圈上。

(3)全体幼儿和音乐表演一次。

5.学习“× × 扭一 扭”动作模型的照镜子动作。

(1)会议照镜子游戏的规则

①教师:我们已经做过照镜子游戏,这个游戏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两个人的动作要一模一样,其实质为同方向)

②教师:好,现在我们要做刚才做过的拍肩与洗脸的照镜子游戏,注意动作要一模一样。

(2)做照镜子的音乐动作

①幼儿合音乐做照镜子的拍肩与洗脸动作。

②教师选择符合要求的几对幼儿单独表演,作为其他小朋友的榜样。

③再次合音乐表演拍肩与洗脸动作。

6.完整表演《摇摆舞》。

(1)教师:我们把舞伴对视木头人、照镜子、换舞伴三个游戏穿起来就是一个集体舞。

(2)教师分段带幼儿玩集体舞。

①玩舞伴对视木头人游戏。

注意点:前奏是等待预备不要着急。

②如果第一个游戏顺利,直接进入照镜子;不顺利,停下来解决。注意点:教师的预令要准确。

③如果第二个游戏顺利,直接进入换舞伴;不顺利,停下来解决。注意点:预令与“跑 跑 握握 手”的指令准确。

④间奏部分a’段音乐,请幼儿随意做拍打四肢的放松动作。

(3)放完整的音乐,幼儿完整表演

①教师的预令与语言指令要准确到位。

②在表演过程中随时解决问题,如换舞伴环节容易出现的换错情况。

第二课时 加即兴的集体舞表演活动

活动目标

1.能用不移动与移动不移动结合的两组动作模型,清晰地表达音乐的句子与段落。

2.享受集体舞中与舞伴交流带来的愉悦情绪。

3.在流动的音乐中,做好领头人。

活动准备

1.手腕花两种颜色人手一个并配成对。

2.《摇摆舞》音乐的音响资料与播放设备。

活动过程

全体幼儿表演无即兴版本的《摇摆舞》

(1)形成双圈面朝圆上队形

(2)集体表演一次

①教师退出不参与。

②前奏与段落转换,教师给出预令;动作模型教师给语言指令。

(3)解决在表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教师撤除语言指令,集体表演一次

前奏与段落转换,教师给出预令。

2.学习即兴表演段落

(全体幼儿拿椅子坐成一个圈,教师的作为在圈上。)

(1)教师:我们以前已经做过领头人的游戏,其实这个游戏可以在我们的这个集体舞中做。

(2)练习“× × 扭一 扭”动作模型的各类动作。

①教师:我们再来做一做“拍 拍 扭一 扭”的各种关于拍的动作。请幼儿自由做这类动作,教师挑选做得比较规范的一些动作。教师挑选时主要是避免下肢动作,如跳、踢等。

②教师:现在来做洗漱加“扭一 扭”的动作。

请幼儿自由做这类动作,教师挑选做的比较规范的一些动作。

③教师:做小动物样子加“扭一 扭”的动作。

④教师:有没有我们没有说到过的动作。

请幼儿自由做这类动作,教师挑选做得比较规范的一些动作。

(3)练习领头人的音乐游戏

①教师:现在你们每一个人想好自己的一个动作,我们来做领头人的游戏。老师先来做领头人,那么第二个领头人是谁呢?

②循环放《摇摆舞》歌唱部分的音乐,从教师开始作领头人,四句一小段一个领头人。教师做完自己的动作后,立即到下一个领头人处去提醒指导,以便游戏流畅进行。

③有6-8个幼儿做了领头人,是这一环节游戏比较适中的时间。

(4)教师:这个领头人的游戏嫁到我们集体舞的什么地方呢?嫁到我们原来做照镜子游戏的地方。

3.全体表演即兴版本的《摇摆舞》

(1)形成双全面朝圈上队形

①把椅子搬到旁边。

②戴黄手腕花的入圈。

③戴红手腕花的入圈。

(2)教师:两个改动的地方,第一,知道在哪个地方做领头人游戏吗?(原来做照镜子游戏的地方。)第二,原来我们拍打手臂、腿放松的地方,现在我们做与舞伴挠痒痒。

①教师:谁能把刚才老师讲的两个改动的地方再说一遍。

②教师确认所有幼儿都意识到了改动的事项。

(3)全体幼儿表演即兴版本

①教师预令跟上。

②教师在领头人游戏时站在领头人幼儿旁边提醒与指导。

③解决表演中的问题。

④最后完整地表演一次。

活动延伸

1.在以后的音乐活动中,提供幼儿的表演机会。

2.在家长开放日,或者幼儿园表演活动日,提供幼儿的表演机会

歌唱教学的课时安排与一般步骤

音乐活动方案

第一课时 身体动作还原活动

活动目标

1.理解“大灰熊”故事中用身体动作表现轻重的理由,并能合乐地用身体动作表现轻重。

2.了解前奏、间奏部分等待,而歌唱部分进行身体动作表演的这种音乐段落结构状态。

3.体验戏剧性表演的愉悦,并学习戏剧性表演的情绪克制。

活动准备

1.四张教学图片。

2.“大灰熊”伴奏音乐的音响资料与播放设备。

活动过程

1.看图说话 + 身体动作的还原活动

(1)呈现四张图片,请幼儿说说,每张图片里都发生了什么事。教师总结幼儿所描述的故事。

(图片排列要求:第一张一行,第二张一行,第

三、四张并列一行,共三行。

(2)请个别幼儿根据老师的语言来表演这个故事。

请三个幼儿(一个大灰熊,两个小朋友)根据老师的语言用身体动作表现故事。

再请另外三个幼儿表演一次。

(3)请全体幼儿根据老师的语言用身体动作表演这个故事。

一个小朋友表演大灰熊,其余全部扮演小朋友,最后其中一个小朋友去摇醒大灰熊。

全体小朋友表演大灰熊,老师表演小朋友并做摇醒动作,表示摇醒所有大灰熊。

全体幼儿既扮演大灰熊又扮演小朋友。

(教师提醒扮演大灰熊过分兴奋的幼儿:不是所有愤怒都需要大喊大叫的,像没有声音,握紧双拳抖动也是很好的表现愤怒的动作。)

2.在教师指挥下配上音乐的身体动作表演

(1)教师清唱歌曲“大灰熊”,请幼儿跟着歌声表演。

(2)放“大灰熊”伴奏带,请幼儿跟着音乐表演。

①教师:现在老师放着音乐来唱歌,这个音乐有前奏、有间奏,在前奏与间奏的地方,小朋友不表演只是准备,老师歌唱的地方才是小朋友表演的地方。

②教师用指挥手势表达前奏与间奏,请幼儿等待,歌唱部分用指挥手势请幼儿表演。

③提出幼儿表演过程中不够规范的地方。

④教师与幼儿配合再表演一次。

3.请幼儿边哼唱边合音乐边表演

(1)教师带领幼儿按节奏韵律念1-2遍歌词。

(2)教师:现在老师不唱了,只是用指挥动作提醒你们什么时候是前奏、什么时候歌唱、什么时候是间奏。你们一边唱着歌一边表演。

(3)幼儿边唱边表演。

(在这里幼儿的唱不是主要的,对幼儿是否记住歌词没有要求。要求幼儿唱,只是因为结合唱才能更好地感受前奏、间奏、歌唱的音乐结构状态。)

活动延伸

这次活动以后,在日常生活环节经常播放“大灰熊”的音乐。

第二课时 嗓音表现活动

活动目标

1.用身体动作自如合乐地表现轻重。

2.通过身体动作表达出对前奏、歌唱、间奏、歌唱这种音乐段落结构的理解。

3.表现出用嗓音去表现故事中角色情感的倾向与愿望。

活动准备

“大灰熊”伴奏音乐的音响资料与播放设备。

活动过程

1.合着“大灰熊”伴奏音乐用身体动作表演“大灰熊”的故事

(1)跟着音乐、看着教师指挥,表演“大灰熊”的故事。

(2)根据伴奏与教师的歌唱,表演“大灰熊”的故事。

2.清唱“大灰熊”

(1)教师:现在请小朋友跟着伴奏带唱一遍歌曲。

(2)教师:现在请小朋友清唱一遍歌曲,在歌唱的时候能不做动作就不做动作。

(3)教师清唱示范“大灰熊”歌曲的轻重表现,并提出观察任务。

①教师:老师现在唱一遍歌曲,请小朋友听听老师唱的时候,哪个地方唱得特别重,哪个地方唱得特别轻?

②幼儿回答最后一句特别重,第二句特别轻后,教师追问:最后一句的哪几个字特别重,第二句的哪几个字特别轻。

(最后一句“发怒”两个字特别重,第二句的“非常非常轻”特别轻)

(4)教师:好,现在请小朋友也像老师这样来唱一遍。

(5)教师提出歌唱的要求。

教师:我们小朋友很会用身体动作讲“大灰熊”的故事,但是,唱“大灰熊”歌曲的意思就是用喉咙讲故事。用喉咙讲故事的时候我们就不能做很多动作,更不能做动作做到连唱歌都忘记了。

(6)请幼儿只用喉咙讲故事。

教师:现在我们好像要用歌声讲“大灰熊”的故事,给隔壁的小朋友听,他们看不见我们,只听我们的声音。这样,我们做很大的动作有没有用呢?好,我们用声音来讲这个故事,试一试。

3.合伴奏带歌唱“大灰熊”

(1)请幼儿注意观察教师的指挥。

(2)教师注意观察幼儿对用声音讲故事的理解状态。

附:歌曲:

大灰熊

1=D #!

xaxca xaxcd ‘ xsxcs xsxcf ‘ xdxca xsxczj ‘ a ; ‘

一只 大灰 熊呀 正睡 在那 洞里 头,

xdxcd xdxcg ‘ f f ‘ xsxcs xsxcf ‘ d d ‘

请你 走路 轻 轻, 非常 非常 轻 轻,

xaxca xaxcd ‘ xsxcs xsxcf ‘ xdxca xsxczj ‘ a ; /

如果 你去 摇醒 它呀 , 它就 要发 怒。

打击乐教学的课时安排与一般步骤

大班打击乐活动:土耳其进行曲

设计者:王秀萍

这首《土耳其进行曲》原是贝多芬歌唱剧《雅典的废墟》中的一首曲子,至今这部歌唱剧中的音乐已经较少被人演唱、演奏,而其中的序曲与这首《土耳其进行曲》却经常被音乐家单独拿出来演奏。我们采用的是管弦乐版本,速度做了慢一些的处理。

还原手段

图谱设计

A(绿色) , , ~~~ · · · , , ~~~ · , , , , , , , , ~~~ · B(红色)

~~~ ~~~ ~~~,,,,,,~~~ ~~~ ~~~,,,,,, A’(蓝色)

, , ~~~ · · ·, , ~~~· , , , , , , , , ~~~· (灰色)

, , , , , , , , ~~~。。。。。 , , , , , , · · · · ·

最终走向打击乐器演奏。

推荐的打击乐器演奏的版本: ,小铃; 。小铃;~~~ 铃鼓;···双响木音乐活动方案

第一课时 图谱还原活动 活动目标

1.能跟着音乐看着图谱,徒手在空中划出图谱。 2.能看着图谱,分组合作声势。 活动准备

1.《土耳其进行曲》音乐的图谱。

2.《土耳其进行曲》音乐的音响资料与播放设备。

活动过程

1.认识图谱中的符号

(1)提问:

教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张画,你们能在这张画上找到什么符号?

(2)追问

教师:这张画上的逗号都是一样大的吗?这张画上的点点都是一样大的吗?

(3)总结

教师:这是一张画音乐的画,我们叫它“图谱”。在这张图谱上有逗号、句号、波浪线、点点四种符号,有趣的是逗号有大有小,点点也是有大有小。

2.认识音乐与图谱的关系

(1)音乐的出现

① 教师:这是一张画音乐的画,这些符号都表示着音乐。那么,这些符号到底都表示着音乐的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听听。

② 教师边放音乐边用棍子点着图谱。

(2)提问符号

① 教师:这些符号表示这音乐的什么呢?(表示音乐的长短、快慢)

② 教师:大逗号和小逗号有什么区别呢?(大逗号时间长,小逗号时间短)

③ 教师:大点点与小点点有什么区别呢?(点点越大越重,越小越轻)

(3)提问段落

① 教师:这张图谱的颜色都是一样的吗?

② 总结:原来一种颜色表示一段,最后的灰色表示尾声。

3.用身体动作表达音乐

(1)跟着教师跟着音乐徒手画四种符号。

教师放音乐,并带着幼儿徒手比划图谱上的符号。

(2)声势

①逗号、句号用来拍手,波浪线用来摇手,点点用来拍腿。

②集体声势表演。

注意点:第一,波浪线的摇法;第二,情种表现。

③分组声势表演。

注意点:第一,教师的指挥站位要准确;第二,教师的指挥动作要准确、到位。

④小组循环的声势表演。

注意点:第一,三组循环;第二,在动作循环过程中,教师的指挥动作不要混乱;如果教师换指挥动作困难,换组时可以采用幼儿换座位的方式。

活动延伸

在日常生活环节,能经常播放《土耳其进行曲》。

第二课时打击乐演奏活动

活动目标

1.能看着图谱,分组合作打击乐演奏。

2.能比较自如地表现尾声的轻重处理,对乐句与乐段的结构表达明确自如。

3.体验打击乐演奏过程中,看指挥、听音响、听同伴演奏等注意力分配后的专注状态。

活动准备

1.《土耳其进行曲》音乐的图谱。

2.小铃、铃鼓、双响木三种打击乐器,每种数件。

3.《土耳其进行曲》音乐的音响资料与播放设备。

活动过程

1.复习《土耳其进行曲》的声势表演

(1)看着图谱,不分组完整表演。

教师解决表演过程中的问题,如果需要可以再表演一次。

(2)看指挥,分组循环表演,共三次。

2.拿乐器并进行常规演练

(1)全体小朋友从椅子下面拿出乐器。

(2)每组小朋友跟着教师的智慧随意演奏自己的乐器。教师智慧从轻到重,再由重到中等音量,最后越来越轻,一直到没声音。

(3)教师:每组演奏员各就各位,现在看指挥进入《土耳其进行曲》的演奏。

3.打击乐演奏

(1)分组演奏一遍。

教师在指挥的同时,观察每组幼儿对乐句、段落的明确状态,对轻重处理的理解状态。注意音量不要太响,以清楚地听到音响为前提。

(2)解决演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小组循环演奏。

活动延伸

打击乐活动结束后,在日常生活活动中也要经常地进行演奏,尤其是让演奏得音色、节奏都较有感觉的幼儿作为榜样进行演奏,旨在抑制音乐感觉稍差的幼儿进入躁动式演奏。

第3篇: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方案设计

活动名称:《好吃的西瓜》(小班下学期) 组员:印雅婷、朱远雪、朱雯珊、吴琦

活动目标:

1、运用多感官观察认识西瓜的基本特征(外形、颜色、味道等),并能使用简单的词句进行表述。

2、勇于表达自己的发现,喜欢吃西瓜,乐于和西瓜宝宝做朋友。 延伸目标:

知道夏天吃西瓜对身体的好处,乐于用西瓜或瓜皮进行美术活动。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

知道西瓜的名称。

吃过西瓜,知道西瓜的瓤是红色的(或黄色的),味道是甜甜的。

2、物质准备:

① ② 西瓜每组1个:外形显著不同的西瓜,红、黄瓤的西瓜。(尽量保证大小、形状、外皮颜色的不同) 西瓜PPT 注:在本次实施过程中准备红、黄瓤西瓜各1个。(尽量保证大小、形状、外皮颜色的不同)

活动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小5班来了两位小客人,我们来看看它们是谁啊?(展示2个西瓜)

二、观察过程

㈠未切开的西瓜(摸一摸、看一看)

你们都认识西瓜宝宝,那你们看看自己的西瓜宝宝长得什么样?(幼儿观察本组的西瓜)它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呢?(补充提问)

你们真棒,西瓜宝宝高兴地打了个滚(推西瓜),西瓜宝宝是怎么滚动起来的? 我们摸一摸西瓜宝宝。

你们感觉西瓜宝宝摸上去怎么样,谁来告诉我? 那我们捏捏看、拍拍看呢? 这两个西瓜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小结:

1、西瓜皮的颜色

西瓜是绿色的,有的地方有黄色。西瓜皮上可能会有花纹。

2、西瓜的形状

西瓜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是圆形的,有的是椭圆形的,推一推会滚。

3、西瓜的外皮

西瓜摸上去滑滑的、硬硬的;西瓜皮上有西瓜梗。 ㈡切开的西瓜

(复习上部分内容)西瓜宝宝穿了身漂亮的绿衣服,那你们知道它里面是什么颜色的吗?

是不是像你们猜得那样呢?我们打开来看一看„„

小结:

1、西瓜里面有什么

有一层白色的西瓜皮,有肉肉,有西瓜籽

2、西瓜里面的肉肉、籽是什么颜色的,

肉肉有的是红色,有的是黄色的;籽儿是黑色的(可能有白色的) ㈢吃西瓜

哇,西瓜看起来很好吃啊,要不要尝一尝!(播放幻灯图片)

西瓜的肉肉尝起来是什么味道的呢?甜的?酸的?干干的?有许多水?

三、总结

和西瓜宝宝做朋友,把它吃到我们的小肚子里面去,你们喜不喜欢和西瓜宝宝做朋友啊?今天我们和西瓜宝宝做朋友,知道它长得圆圆的(有的是椭圆),有的大,有的小,穿着一身绿衣服,上面还有花纹。西瓜宝宝的肉肉甜甜的,有红色的、有黄色的,肉肉里面有好多水,还有黑黑的、小小的籽儿„„ 那我们今天回家问问爸爸妈妈和西瓜宝宝做朋友有什么好处呢?

区角活动: 搬运“小西瓜”

(在操作中巩固对西瓜形状特点的认识) 自然角材料:

西瓜籽一盘

不同品种的西瓜照片若干 也可依据幼儿兴趣投放其他材料

第4篇: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方案集锦

音乐游戏教 学的课时安 排与一般步 骤

大班音乐游 戏:库企企

这是一首在 中国的奥尔 夫音乐教学 中广为流传 的一首曲子 ,这里的音乐 稍作改动,第一段原曲 共出现四次 ,这里出现两 次;第二段原曲 只有一个小 节,这里增加到 两个小节;第三段保留 原样。

还原手段

手段一:传统游戏

1.抢椅子

放一圈椅子 ,数量比游戏 人数少一个 。游戏者在椅 子外面围着 椅子走,当听到敲鼓 者的鼓声停 止时,大家开始抢 椅子坐,没抢到椅子 的人表演节 目。

2.领头人

领头人做一 个动作或表 情,其他人跟着 做。

手段二:故事

听说在一座 山的一个山 洞里藏着宝 藏,只要对着这 个山洞的洞 口喊一句魔 语“库 库 库企 企”,山洞就会自 动打开,喊魔语的人 就可以拿走 宝藏。哇,许多人骑着 马来了,下了吗爬山 ,找到一个洞 口就喊魔语 “库 库 库企 企”。结果洞口没 开,原来找错地 方了,继续去找。又骑马,又爬山,又喊魔语。到现在,这些人还在 不停地做着 这些事。

手段三:身体动作表 演

A段:做骑马动作 。

B段:双手轮番做 爬山动作。

C段:按“× × ×× ×”节奏型,做挥单手举 手臂的动作 ,手握拳。

最终走向音 乐游戏。

推荐的游戏 版本:

游戏布置:比幼儿人数 少一把的椅 子单圈排放 ,椅子与椅子 之间留足供 幼儿进出的 空间。

动作设计:

A段:全体幼儿在 领头人的带 领下,逆时针在椅 子外面做骑 马动作,脚步为跑马 步。

B段:幼儿抢椅子 。

C段:没抢到椅子 的幼儿做领 头人,按“× × ×× ×”节奏型做动 作,其他幼儿模 仿领头人的 动作。

音乐重复开 始时,以领头人为 第一个位置 ,其他幼儿跟 着他面朝圈 上。领头人带领 幼儿做双手 握拳在胸前 绕的跑步动 作,重新开始了 新的一轮游 戏。

音乐活动方 案

第一课时 几种还原活 动

活动目标

1.能自如地用 动作表达音 乐的段落结 构。

2.用身体动作 完整表演作 品,达到能清晰 表达句子、段落的程度 。

3.能用“库 库 库企 企”动作模型做 领头人的游 戏。

活动准备

1.课前幼儿已 经会做传统 的“抢椅子”与“领头人”的游戏。

2.《库企企》音乐的音像 资料与播放 设备。

活动过程

1.故事与动作 的还原活动

(1)教师讲故事 。

①讲完故事提 问:故事中的人 一共干了几 件事?(要求集体回 答:三件事。)

②追问:哪三件事?(要求集体回 答:骑马、爬山、喊魔语。)

(2)教师合着音 乐做身体动 作(所有动作坐 在椅子上完 成)

①做完动作提 问:骑马的音乐 有重复的吗 ?(有,重复一次。)

②爬山的音乐 有重复的吗 ?(有,重复一次。)

③魔语有没有 重复?(有,重复一次。)

2.请幼儿合着 音乐做身体 动作(所有动作坐 在椅子上完 成)

①幼儿做完后 ,教师与幼儿 讨论:这个音乐如 果我们把它 分段,可以分为几 段?(三段)你们为什么 呢这样分?(根据动作分 )

②可以连续做 几遍动作。

3.做“库 库 库企 企”动作模型的 领头人游戏

(1)魔语“库 库 库企 企”动作模型的 联想

①教师:在“找宝藏”的故事中,魔语“库 库 库企 企”我们是做举 手臂的动作 ,现在我们把 这个魔语的 动作变一变 。你们想想可 以做些什么 动作?(教师从幼儿 的动作中找 出合规范的 动作,并启发幼儿 联想这一动 作的同类。如,一个幼儿的 动作是兔子 跳,启发幼儿联 想其他小动 物的动作。)

②教师总结幼 儿已经联想 到的所有动 作的种类:动物类、拍打身体类、运动类、舞蹈动作类 等。

(2)做领头人游 戏(只是魔语不 断循环)

①形成一个单 圈队形。

②教师:好,现在每一个 小朋友想好 一个自己要 做的动作,我们来做领 头人游戏。从老师开始 ,然后到××小朋友,再一个一个 接下去。

③教师做完自 己的动作后 ,立即到下一 个幼儿后面 去提醒与指 导。

第二课时 音乐游戏活 动

活动目标

1.以对音乐游 戏规则遵守 的方式,表达对《库企企》音乐段落结 构的理解。

2.通过领头人 角色的扮演 ,展现身体动 作的即兴表 演能力。

3.体验到玩有 规则的集体 游戏的挑战 与愉悦。

活动准备

《库企企》音乐的音像 资料与播放 设备。

活动过程

1.用身体动作 表演“找宝藏”的故事。

2.做“库 库 库企 企”动作模型的 领头人游戏 。

3.玩《库企企》的音乐游戏

(1)教师:现在我们把 “找宝藏”的故事、领头人与抢 椅子的游戏 合起来,做一个音乐 游戏。

(2)教师用语言 讲解游戏玩 法。

第一段:全体幼儿在 领头人带领 下,围着椅子做 骑马动作。

第二段:玩“抢椅子”游戏。

第三段:玩“领头人”游戏。

重复:以领头人物 诶头,重新围着椅 子做骑马动 作。

游戏规则:第一,第一段音乐 结束后才能 抢椅子;第二,没抢到椅子 的迅速向好 动作做领头 人,做领头人是 一件光荣的 事。

(3)第一次完整 做游戏,由老师带头 做骑马动作 。做领头人游 戏时,教师在领头 人旁边进行 提醒与指导 。

(4)解决游戏中 的问题。

(5)完整做游戏 几次。

欣赏教学的 课时安排与 一般步骤

大班欣赏活 动:农夫与禾苗

设计者:王秀萍

此曲原名为 《瑞典狂想曲 》,由瑞典作曲 家雨果阿尔 芬作曲,再由裴西费 斯改编浓缩 而成。《农夫与禾苗 》的音乐又把 《瑞典狂想曲 》A段到B段 的过渡句剪 切掉,使每一段落 的句子都达 到完整规模 ,更符合幼儿 的欣赏品味 。

还原手段:

手段一:故事

农夫扛着锄 头到禾苗地 干活去,走啊走啊来 到了农田。他先是浇水 ,然后松土,干得很欢,干完活他又 扛着锄头回 家了。农夫一走,禾苗们就从 地里钻出来 了,它们伸伸懒 腰、晒晒太阳感 觉好舒服啊 。于是,小伙伴们手 拉手玩耍起 来。第二天农夫 又扛着锄头 到地里来干 活,看见禾苗们 都破土而出 ,农夫乐呵呵 。他继续浇水 松土,心里想着让 禾苗长得更 快。干完活农夫 又高高兴兴 地扛着锄头 回家了。

手段二:身体动作表 演

A段:a、a’表现农民挑 着工具上田 间劳动的场 景。b、b’表现农民浇 水、松土的劳动 场景。

B段:a、a’表现禾苗茁 壮成长的情 景。b、b’表现禾苗享 受阳光与和 风沐浴的情 景。

A’段:重新表现农 民挑着工具 到田间,然后浇水、松土,然后快乐地 回家的情景 。

最终走向欣 赏教学。

在经验还原 幼儿园欣赏 教学中,幼儿对一首 曲子是否具 有感受力的 标准不是用 语言表达一 些有关曲子 的信息,而是用身体 动作把对音 乐的感受表 达出来。幼儿自如地 用身体动作 表演一个音 乐作品是经 验还原幼儿 园欣赏教学 的目标。

音乐活动方 案

第一课时 身体动作还 原活动

活动目标

1.行走与小跑 步两个移动 动作能有合 拍的意识。

2.对于浇水、松土、伸懒腰等不 移动动作能 自如合拍。

3.理解教师布 置的观察任 务,并带着任务 意识去观察 教师的示范 。

活动准备

1.在音乐活动 前几天的日 常生活环节 中,教师有意识 地请幼儿做 合拍行走的 动作,着重观察男 孩子合拍行 走的动作。

2.身体动作示 范表演时需 要另外两个 教师的参与 。

3.《农夫与禾苗 》的音像资料 与播放设备 。

活动过程

1.教师分角色 进行身体动 作表演示范 。

(1)表演前布置 幼儿的观察 任务。

教师:今天我们三 位老师要表 演一个关于 农民与禾苗 的故事,我扮演故事 中的农民,这两位老师 扮演故事中 的禾苗。你们一边看 一边要有两 个任务:第一个任务 是在这个故 事中农民做 了一些什么 动作,第二个任务 是故事中禾 苗做了一些 什么动作。当回答老师 问题时不用 嘴巴说,用动作做出 来。

(2)给出任务后 ,再次确认幼 儿对教师布 置的任务的 理解程度。

教师:刚才老师提 的问题是什 么?(在这个故事 中农民做了 一些什么动 作?禾苗做了一 些什么动作 ?)

教师:当小朋友回 答问题时,老师要求小 朋友是用嘴 巴说呢还是 用动作表演 ?(动作表演)

(3)教师分角色 用身体动作 表演“农民与禾苗 ”。

2.落实第一环 节的观察人 物,具体动作的 学习穿插其 中

(1)落实“农民做了哪 些动作”,提醒幼儿用 身体动作表 达。(当第一个幼 儿用身体动 作回答后,请全体幼儿 跟着这个幼 儿做这一动 作)当幼儿没有 记住全部动 作的情况下 ,教师单独表 演农民这一 段,一边让幼儿 找出遗忘的 动作。

(2)落实“禾苗做了哪 些动作”,提醒用身体 动作表演。

3.在教师的带 领下,幼儿分段表 演

(1)在教师带领 下,幼儿表演农 民的动作。

①教师着重观 察幼儿扛锄 头行走的合 拍状态,尽可能让每 一个幼儿意 识到合拍地 行走是很享 受的。

②教师引导幼 儿发现农民 离开家里到 田地里去的 音乐是一模 一样的两段 。

③教师引导幼 儿发现农民 浇水、松土的劳动 一共做了几 次。如果幼儿在 做铲土与翻 土动作时有 难度,那么教师要 ④在课堂上随 时调整难度 。

⑤幼儿完整表 演农民的动 作。

(2)在教师带领 下,幼儿表演禾 苗的动作。

①教师专门解 决找朋友的 环节。

②教师着重观 察幼儿成对 在做双手拉 手小跑步转 圈时的合拍 状态,提醒配合着 音乐转圈才 是禾苗们做 的动作。幼③儿有困难,可以在这个 动作上停留 一段时间。

④教师引导幼 儿发现禾苗 所做的动作 的重复状态 ,如破土、伸懒腰、晒太阳的一 组动作是否 重复,禾苗小伙伴 玩的动作是 否重复。

⑤幼儿完整表 演禾苗的动 作。

活动延伸

1.在下次音乐 活动之前的 一周时间内 ,利用日常生 活活动的时 间,对《农夫与禾苗 》中农夫与禾 苗分段的身 体动作表演 进行至少三 次的复习,每次复习时 间在10分 钟左右。

2.复习不是指 向时间或次 数等数量上 的多,而是指向幼 儿能越来越 放松地表演 ,越来越自如 地表演。

第二课时 身体动作自 如表演活动

活动目标

1.自如地表演 扛锄头走、小跑步拉圈 的合拍动作 。

2.通过上肢与 下肢动作,清晰表达分 句与段落的 转换。

3.体验合音乐 地进行身体 动作表演的 一种愉悦情 绪。

活动准备

1.完成第一课 时“活动延伸”中所要求的 复习任务。

2.《农夫与禾苗 》的音像资料 与播放设备 。

活动过程

1.复习分段合 音乐的身体 动作表演。

(1)请幼儿完整 表演农夫一 段的动作。如出现问题 ,教师专门提 出来解决,解决后重新 完整地表演 一次。

(2)请幼儿完整 表演禾苗一 段的动作。如出现问题 ,教师专门提 出来解决,解决后重新 完整地表演 一次。

2.教师示范表 演三段完整 版,并提出幼儿 的观察任务 。

(1)教师布置观 察任务。

①教师:我们小朋友 们到现在为 止已经表演 了两段,其实这个曲 子有三段,最后一段与 第一段差不 多,但有点区别 。教师先说第 一个区别,农民这次稻 田里发现禾 苗已经长出 来了,心情特别愉 悦,所以脸上表 情也会表现 出来。剩下还有什 么区别,我不说,是我在表演 的时候你们 认真看认真 听才能知道 的。

②教师再次强 调:这次老师要 从头再表演 一次,你们的任务 是发现第一 段农民做的 动作与第三 段有什么不 一样的地方 。

(2)教师完整示 范。

(3)教师落实布 置的任务。

教师:第一段农民 所做的动作 与第三段有 不一样的地 方吗?(最后结束时 ,音乐多了一 句,所以农民多 做了一句的 动作)

3.分角色分组 表演

(1)一半幼儿做 农民,一半幼儿做 禾苗,完整表演。

①幼儿表演时 ,教师在段落 的起、衔接处及时 给出预令。

②如果发现幼 儿衔接不好 或混乱无序 的情况,再表演一次 。

(2)角色轮换,完整表演一 次。

4.请幼儿自愿 申请角色,愿意做农民 的做农民,愿意做禾苗 的做禾苗,不受人数限 制完整表演

(1)教师做到预 令准确到位 。

(2)教师提醒扮 演禾苗的幼 儿事先找好 朋友。

(3)教师提醒扮 演农民的幼 儿第一段与 第三段的情 绪变化。

5.教师撤离预 令,请幼儿独立 地表演一次 。

活动延伸

1.在以后的音 乐活动中,随时请幼儿 完整表演。

2.在家长开放 日,或者幼儿园 表演活动日 ,让全班幼儿 表演。

附录

1.音乐

Aa段

a b

b g b ab

b

b ’ a

a

a b

b g b ab

b

b ’ a j ’ b

bb

b

a;

Ab段

a ra a

a’ ;

;

b

b

s x

’ b

b

a 段

’b b

b b

a a’bab

ba b

b b a

’b b

b b

’ b

b a

b b a

b a b b vja.

Bb段

a a b b

b b

a

’b b

b b

a

’b b

b b

a

a a b b

b b

a

atyy;yy ua;.

2.推荐的身体 动作表演版 本

A段:农民角色

.

a小段:手做扛锄头 的动作,脚一拍一步 行走。

b小段:第一小节,双手斜举手 心朝内抖动 ,半拍一次。

第二小节,双手斜举手 心朝内抖动 一次。

第三、四小节,与第一、二小节动作 相同,表示浇水。

第五小节,双手做握铲 状,第一拍用力 铲土,第二拍把土 翻过来。

第六小节,动作与第五 小节相同,方向移向另 一侧。

第七、八小节,与第五、六小节动作 相同,表示松土。

a’小段:动作同a小 段。

B段:禾苗角色

a小段:第一小节至 第四小节,,双手在胸前 伸直合掌、双腿并拢下 蹲,然后一拍一 次,双掌左右移 动并向上抻 ,双腿逐渐伸 直,到最后双臂 伸直双掌耸 立。

第五、六小节,完整地做一 个伸懒腰动 作。

第七小节:朝身体一侧 双臂伸直斜 举。

第八小节:动作与第七 小节相同,身体朝向另 一侧。

b小段:第一、二小节,两个小伙伴 双手对胃,半拍一步小 跑步转圈。

第三、四小节,两个小伙伴 互拍对方的 手,一拍一次。

第五、六小节,与第一、二小节相同

第七、八小节,双臂伸直合 双掌,表示禾苗出 土。

A’段:同A段。

集体舞教学 的课时安排 与一般步骤

大班集体舞 :摇摆舞

此曲原名为 《田纳西摇摆 》,具有浓郁的 美国乡村歌 曲风格。词曲句段规 整,八拍一句四 句一段,非常适合跳 舞。为了符 体舞不断循 环的要求,《摇摆舞》音乐在制作 时吧歌唱与 间奏部分作 了重复处理 。

音乐结构分 析:这首歌曲,由aaba 四小段构成 ,间奏使用歌 曲中a段音 乐材料,并作了一次 变奏处理,原曲歌唱了 两次。《摇摆舞》音乐把歌唱 与间奏部分 重复了一次 ,这样歌唱就 出现了三次 。

还原手段:日常生活游 戏

游戏一:木头人

1.“木头人”游戏玩法

玩者边拍手 边说童谣:山山山,山山山,山上有个木 头人,不会说话不 会动,动动就是小 蜜蜂。说完会做一 个动作不能 动,谁动谁输停 止游戏,坚持到最后 者为胜者。

2.“木头人”游戏在《摇摆舞》音乐中的玩 法

放歌唱部分 的音乐,要求每一句 完成一次“木头人”玩法,即每跑两步 停下来做一 个向后看的 动作并不动 。音乐到第二 句接着第一 句的动作做 下去,循环往复。

注意事项:做停止动作 不再受语言 规定,而是受音乐 的规定。

游戏二:领头人

游戏玩法:大家围成一 个圆或半圆 ,老师指定某 小朋友做怪 异脸部表情 或动作,其他小朋友 迅速跟着模 仿;老师不断变 换领头人,领头人要迅 速想出表情 或动作,其他小朋友 的模仿也要 迅速跟上。

游戏三:照镜子

游戏玩法:小朋友两两 成对,面对面站立 或坐着,其中一位小 朋友做各种 表情或动作 ,另一位小朋 友进行同方 向的模仿。

最终走向集 体舞表演。

音乐活动方 案

此集体舞活 动课时安排 的特别说明 :这是一个比 较大型的集 体舞,有队形变换、舞伴交换、即兴动作等 集体舞所有 的变化环节 ,所以严格意 义上说需要 三课时才能 完成。这里使用两 课时,原因在于把 传统游戏的 还原活动放 到日常生活 环节了,另外其基本 舞步就是跑 跳步,比较简单,就大班幼儿 而言,不需要专门 学习。

第一课时 游戏还原的 集体舞活动

活动目标

1.自如表演不 移动动作“× × 扭一 扭” 的动作模型 与两拍移动 两拍原地的 动作模型。

2.意识到在集 体舞表演中 需要与舞伴 进行眼神、肢体的交流 ,并享受这种 交流带来的 愉悦。

3.理解教师布 置的观察任 务,并带着任务 一时去观察 教师的示范 。

活动准备

1.在《摇摆舞》活动前一至 两周,利用日常生 活活动时间 ,带领幼儿万 “木头人”、“领头人”和“照镜子”三个生活游 戏。其中“木头人”游戏采用转 化成音乐游 戏的版本,并接触《田纳西摇摆 》的歌唱部分 的音乐。

2.幼儿已经熟 悉集体舞表 演中单圈、双圈队形的 常规。

3.手腕花两种 颜色人手一 个并配对。

4.活动室内的 椅子排放成 圆形,椅子之间有 足够距离便 于幼儿进出 。

5.《摇摆舞》音乐的音响 资料与播放 设备。

活动过程

1.幼儿随着《摇摆舞》歌唱部分的 音乐,玩“木头人”音乐游戏进 入教室。

2.幼儿学习不 移动的“× × 扭一 扭”动作模型,并进行联想 。

(1)教师落座于 幼儿的圈中 ,成全封闭性 教学站位。

(2)教师示范不 移动的“拍 拍 扭一 扭”动作模型,并提出观察 任务。

①教师:现在老师要 做一个动作 ,请小朋友看 看老师做了 什么动作?

②教师示范拍 手两下、一拍一下,扭动身子二 拍的动作。

③教师要求幼 儿回答时要 有细节。如,幼儿回答拍 手,教师追问:老师拍了几 次?幼儿回答后 ,教师追问:老师怎么扭 的?你能不能做 一下?

④请幼儿跟着 老师做动作 。

(3)进行“× × 扭一 扭”动作模型的 联想。

①教师:老师拍的是 手,你们能不能 想出拍身体 的其他地方 的动作,但是还是要 符合“拍 拍 扭一 扭”的节奏型。(教师选择几 个小朋友的 动作进行全 班练习。)

②教师:好,现在我们不 做拍的动作 了,做洗漱的动 作。老师做一个 刷牙的动作 ,变成“刷 刷 扭一 扭”,你们还能变 什么?(教师选择几 个小朋友的 动作进行全 班练习。)

③教师:好,现在我们再 想各种小动 物的动作,看看谁能想 出来。

(4)确定“× × 扭一 扭”动作模型的 两个具体动 作并合音乐 学习。

①教师:现在我们先 廁拍肩与洗 脸两个动作 ,我们合着音 乐做一做。

②放音乐的歌 唱部分,全体幼儿做 由这两个动 作组成的动 作模型。

3.学习换舞伴 的“两排跑步、两拍握手”动作模型。

(1)形成双圈队 形

①教师:现在请小朋 友拿起椅子 ,把小椅子往 后放下。

②教师:戴黄花的小 朋友围圈站 好,背朝圆心。

③教师:戴红花的小 朋友找到一 个朋友站到 外圈,脸朝舞伴。

(2)学习换舞伴 的动作

①教师:所有小朋友 用戴腕花的 手指着现在 的舞伴;再顺着手腕 花方向,指着下一个 舞伴。动作挺住,让老师检查 是不是每个 小朋友都指 对了。好,再练习一次 :指着现在的 舞伴;指向下一个 舞伴。

②教师:里圈的小朋 友不懂,外圈的小朋 友脸朝圈上 ,听老师口令 跑到下一个 舞伴的地方 ,然后与新舞 伴握握手。听口令“跑 跑 握握 手”。

③教师:好,现在我们听 着音乐连续 的做换舞伴 的动作。(放间奏音乐 )

4.学习“两拍跑步、两拍停步对 视”动作模型。

(这时幼儿的 站位最好是 原地坐下,如果活动室 不能坐就形 成半圆内队 形站立。)

(1)教师带一个 幼儿示范

①教师:我们已经会 做“木头人”的音乐游戏 ,但是我们以 前做的是停 住向后看的 木头人,现在我们要 做看同伴的 眼睛的木头 人。

②教师选一个 幼儿合上音 乐示范一次 。

(2)形成双圈队 形

①教师:戴黄花的小 朋友围圈站 好,脸朝圈上。

②教师:戴红花的小 朋友找到一 个朋友站到 外圈,脸朝圈上。

(3)全体幼儿和 音乐表演一 次。

5.学习“× × 扭一 扭”动作模型的 照镜子动作 。

(1)会议照镜子 游戏的规则

①教师:我们已经做 过照镜子游 戏,这个游戏最 重要的一点 是什么?(两个人的动 作要一模一 样,其实质为同 方向)

②教师:好,现在我们要 做刚才做过 的拍肩与洗 脸的照镜子 游戏,注意动作要 一模一样。

(2)做照镜子的 音乐动作

①幼儿合音乐 做照镜子的 拍肩与洗脸 动作。

②教师选择符 合要求的几 对幼儿单独 表演,作为其他小 朋友的榜样 。

③再次合音乐 表演拍肩与 洗脸动作。

6.完整表演《摇摆舞》。

(1)教师:我们把舞伴 对视木头人、照镜子、换舞伴三个 游戏穿起来 就是一个集 体舞。

(2)教师分段带 幼儿玩集体 舞。

①玩舞伴对视 木头人游戏 。

注意点:前奏是等待 预备不要着 急。

②如果第一个 游戏顺利,直接进入照 镜子;不顺利,停下来解决 。注意点:教师的预令 要准确。

③如果第二个 游戏顺利,直接进入换 舞伴;不顺利,停下来解决 。注意点:预令与“跑 跑 握握 手”的指令准确 。

④间奏部分a ’段音乐,请幼儿随意 做拍打四肢 的放松动作 。

(3)放完整的音 乐,幼儿完整表 演

①教师的预令 与语言指令 要准确到位 。

②在表演过程 中随时解决 问题,如换舞伴环 节容易出现 的换错情况 。

第二课时 加即兴的集 体舞表演活 动

活动目标

1.能用不移动 与移动不移 动结合的两 组动作模型 ,清晰地表达 音乐的句子 与段落。

2.享受集体舞 中与舞伴交 流带来的愉 悦情绪。

3.在流动的音 乐中,做好领头人 。

活动准备

1.手腕花两种 颜色人手一 个并配成对 。

2.《摇摆舞》音乐的音响 资料与播放 设备。

活动过程

全体幼儿表 演无即兴版 本的《摇摆舞》

(1)形成双圈面 朝圆上队形

(2)集体表演一 次

①教师退出不 参与。

②前奏与段落 转换,教师给出预 令;动作模型教 师给语言指 令。

(3)解决在表演 过程中出现 的问题

(4)教师撤除语 言指令,集体表演一 次

前奏与段落 转换,教师给出预 令。

2.学习即兴表 演段落

(全体幼儿拿 椅子坐成一 个圈,教师的作为 在圈上。)

(1)教师:我们以前已 经做过领头 人的游戏,其实这个游 戏可以在我 们的这个集 体舞中做。

(2)练习“× × 扭一 扭”动作模型的 各类动作。

①教师:我们再来做 一做“拍 拍 扭一 扭”的各种关于 拍的动作。请幼儿自由 做这类动作 ,教师挑选做 得比较规范 的一些动作 。教师挑选时 主要是避免 下肢动作,如跳、踢等。

②教师:现在来做洗 漱加“扭一 扭”的动作。

请幼儿自由 做这类动作 ,教师挑选做 的比较规范 的一些动作 。

③教师:做小动物样 子加“扭一 扭”的动作。

④教师:有没有我们 没有说到过 的动作。

请幼儿自由 做这类动作 ,教师挑选做 得比较规范 的一些动作 。

(3)练习领头人 的音乐游戏

①教师:现在你们每 一个人想好 自己的一个 动作,我们来做领 头人的游戏 。老师先来做 领头人,那么第二个 领头人是谁 呢?

②循环放《摇摆舞》歌唱部分的 音乐,从教师开始 作领头人,四句一小段 一个领头人 。教师做完自 己的动作后 ,立即到下一 个领头人处 去提醒指导 ,以便游戏流 畅进行。

③有6-8个幼儿做 了领头人,是这一环节 游戏比较适 中的时间。

(4)教师:这个领头人 的游戏嫁到 我们集体舞 的什么地方 呢?嫁到我们原 来做照镜子 游戏的地方 。

3.全体表演即 兴版本的《摇摆舞》

(1)形成双全面 朝圈上队形

①把椅子搬到 旁边。

②戴黄手腕花 的入圈。

③戴红手腕花 的入圈。

(2)教师:两个改动的 地方,第一,知道在哪个 地方做领头 人游戏吗?(原来做照镜 子游戏的地 方。)第二,原来我们拍 打手臂、腿放松的地 方,现在我们做 与舞伴挠痒 痒。

①教师:谁能把刚才 老师讲的两 个改动的地 方再说一遍 。

②教师确认所 有幼儿都意 识到了改动 的事项。

(3)全体幼儿表 演即兴版本

①教师预令跟 上。

②教师在领头 人游戏时站 在领头人幼 儿旁边提醒 与指导。

③解决表演中 的问题。

④最后完整地 表演一次。

活动延伸

1.在以后的音 乐活动中,提供幼儿的 表演机会。

2.在家长开放 日,或者幼儿园 表演活动日 ,提供幼儿的 表演机会

歌唱教学的 课时安排与 一般步骤

音乐活动方 案

第一课时 身体动作还 原活动

活动目标

1.理解“大灰熊”故事中用身 体动作表现 轻重的理由 ,并能合乐地 用身体动作 表现轻重。

2.了解前奏、间奏部分等 待,而歌唱部分 进行身体动 作表演的这 种音乐段落 结构状态。

3.体验戏剧性 表演的愉悦 ,并学习戏剧 性表演的情 绪克制。

活动准备

1.四张教学图 片。

2.“大灰熊”伴奏音乐的 音响资料与 播放设备。

活动过程

1.看图说话 + 身体动作的 还原活动

(1)呈现四张图 片,请幼儿说说 ,每张图片里 都发生了什 么事。教师总结幼 儿所描述的 故事。

(图片排列要 求:第一张一行 ,第二张一行 ,第三、四张并列一 行,共三行。)

(2)请个别幼儿 根据老师的 语言来表演 这个故事。

请三个幼儿 (一个大灰熊 ,两个小朋友 )根据老师的 语言用身体 动作表现故 事。

再请另外三 个幼儿表演 一次。

(3)请全体幼儿 根据老师的 语言用身体 动作表演这 个故事。

一个小朋友 表演大灰熊 ,其余全部扮 演小朋友,最后其中一 个小朋友去 摇醒大灰熊 。

全体小朋友 表演大灰熊 ,老师表演小 朋友并做摇 醒动作,表示摇醒所 有大灰熊。

全体幼儿既 扮演大灰熊 又扮演小朋 友。

(教师提醒扮 演大灰熊过 分兴奋的幼 儿:不是所有愤 怒都需要大 喊大叫的,像没有声音 ,握紧双拳抖 动也是很好 的表现愤怒 的动作。)

2.在教师指挥 下配上音乐 的身体动作 表演

(1)教师清唱歌 曲“大灰熊”,请幼儿跟着 歌声表演。

(2)放“大灰熊”伴奏带,请幼儿跟着 音乐表演。

①教师:现在老师放 着音乐来唱 歌,这个音乐有 前奏、有间奏,在前奏与间 奏的地方,小朋友不表 演只是准备 ,老师歌唱的 地方才是小 朋友表演的 地方。

②教师用指挥 手势表达前 奏与间奏,请幼儿等待 ,歌唱部分用 指挥手势请 幼儿表演。

③提出幼儿表 演过程中不 够规范的地 方。

④教师与幼儿 配合再表演 一次。

3.请幼儿边哼 唱边合音乐 边表演

(1)教师带领幼 儿按节奏韵 律念1-2遍歌词。

(2)教师:现在老师不 唱了,只是用指挥 动作提醒你 们什么时候 是前奏、什么时候歌 唱、什么时候是 间奏。你们一边唱 着歌一边表 演。

(3)幼儿边唱边 表演。

(在这里幼儿 的唱不是主 要的,对幼儿是否 记住歌词没 有要求。要求幼儿唱 ,只是因为结 合唱才能更 好地感受前 奏、间奏、歌唱的音乐 结构状态。)

活动延伸

这次活动以 后,在日常生活 环节经常播 放“大灰熊”的音乐。

第二课时 嗓音表现活 动

活动目标

1.用身体动作 自如合乐地 表现轻重。

2.通过身体动 作表达出对 前奏、歌唱、间奏、歌唱这种音 乐段落结构 的理解。

3.表现出用嗓 音去表现故 事中角色情 感的倾向与 愿望。

活动准备

“大灰熊”伴奏音乐的 音响资料与 播放设备。

活动过程

1.合着“大灰熊”伴奏音乐用 身体动作表 演“大灰熊”的故事

(1)跟着音乐、看着教师指 挥,表演“大灰熊”的故事。

(2)根据伴奏与 教师的歌唱 ,表演“大灰熊”的故事。

2.清唱“大灰熊”

(1)教师:现在请小朋 友跟着伴奏 带唱一遍歌 曲。

(2)教师:现在请小朋 友清唱一遍 歌曲,在歌唱的时 候能不做动 作就不做动 作。

(3)教师清唱示 范“大灰熊”歌曲的轻重 表现,并提出观察 任务。

①教师:老师现在唱 一遍歌曲,请小朋友听 听老师唱的 时候,哪个地方唱 得特别重,哪个地方唱 得特别轻?

②幼儿回答最 后一句特别 重,第二句特别 轻后,教师追问:最后一句的 哪几个字特 别重,第二句的哪 几个字特别 轻。

(最后一句“发怒”两个字特别 重,第二句的“非常非常轻 ”特别轻)

(4)教师:好,现在请小朋 友也像老师 这样来唱一 遍。

(5)教师提出歌 唱的要求。

教师:我们小朋友 很会用身体 动作讲“大灰熊”的故事,但是,唱“大灰熊”歌曲的意思 就是用喉咙 讲故事。用喉咙讲故 事的时候我 们就不能做 很多动作,更不能做动 作做到连唱 歌都忘记了 。

(6)请幼儿只用 喉咙讲故事 。

教师:现在我们好 像要用歌声 讲“大灰熊”的故事,给隔壁的小 朋友听,他们看不见 我们,只听我们的 声音。这样,我们做很大 的动作有没 有用呢?好,我们用声音 来讲这个故 事,试一试。

3.合伴奏带歌 唱“大灰熊”

(1)请幼儿注意 观察教师的 指挥。

(2)教师注意观 察幼儿对用 声音讲故事 的理解状态 。

附:歌曲:

大灰熊

1=D #!

a a

a

a

a ;

一只 大灰 熊呀 正睡 在那 洞里 头,

请你 走路 轻 轻, 非常 非常 轻 轻,

a a

a

a

a ; /

如果 你去 摇醒 它呀 , 它就 要发 怒。

打击乐教学 的课时安排 与一般步骤

大班打击乐 活动:土耳其进行 曲

设计者:王秀萍

这首《土耳其进行 曲》原是贝多芬 歌唱剧《雅典的废墟 》中的一首曲 子,至今这部歌 唱剧中的音 乐已经较少 被人演唱、演奏,而其中的序 曲与这首《土耳其进行 曲》却经常被音 乐家单独拿 出来演奏。我们采用的 是管弦乐版 本,速度做了慢 一些的处理 。

还原手段

图谱设计

A(绿色) , , ~~~ · · · , , ~~~ · , , , , , , , , ~~~ · B(红色)

~~~ ~~~ ~~~,,,,,,~~~ ~~~ ~~~,,,,,, A’(蓝色)

, , ~~~ · · ·, , ~~~· , , , , , , , , ~~~· (灰色)

, , , , , , , , ~~~。。。。。 , , , , , , · · · · ·

最终走向打 击乐器演奏 。

推荐的打击 乐器演奏的 版本: ,小铃; 。小铃;~~~ 铃鼓;···双响木音乐活动方 案

第一课时 图谱还原活 动 活动目标

1.能跟着音乐 看着图谱,徒手在空中 划出图谱。 2.能看着图谱 ,分组合作声 势。 活动准备

1.《土耳其进行 曲》音乐的图谱 。

2.《土耳其进行 曲》音乐的音响 资料与播放 设备。

活动过程

1.认识图谱中 的符号

(1)提问:

教师:老师今天带 来了一张画 ,你们能在这 张画上找到 什么符号?

(2)追问

教师:这张画上的 逗号都是一 样大的吗?这张画上的 点点都是一 样大的吗?

(3)总结

教师:这是一张画 音乐的画,我们叫它“图谱”。在这张图谱 上有逗号、句号、波浪线、点点四种符 号,有趣的是逗 号有大有小 ,点点也是有 大有小。

2.认识音乐与 图谱的关系

(1)音乐的出现

① 教师:这是一张画 音乐的画,这些符号都 表示着音乐 。那么,这些符号到 底都表示着 音乐的什么 呢?我们一起来 听听。

② 教师边放音 乐边用棍子 点着图谱。

(2)提问符号

① 教师:这些符号表 示这音乐的 什么呢?(表示音乐的 长短、快慢)

② 教师:大逗号和小 逗号有什么 区别呢?(大逗号时间 长,小逗号时间 短)

③ 教师:大点点与小 点点有什么 区别呢?(点点越大越 重,越小越轻)

(3)提问段落

① 教师:这张图谱的 颜色都是一 样的吗?

② 总结:原来一种颜 色表示一段 ,最后的灰色 表示尾声。

3.用身体动作 表达音乐

(1)跟着教师跟 着音乐徒手 画四种符号 。

教师放音乐 ,并带着幼儿 徒手比划图 谱上的符号 。

(2)声势

①逗号、句号用来拍 手,波浪线用来 摇手,点点用来拍 腿。

②集体声势表 演。

注意点:第一,波浪线的摇 法;第二,情种表现。

③分组声势表 演。

注意点:第一,教师的指挥 站位要准确 ;第二,教师的指挥 动作要准确、到位。

④小组循环的 声势表演。

注意点:第一,三组循环;第二,在动作循环 过程中,教师的指挥 动作不要混 乱;如果教师换 指挥动作困 难,换组时可以 采用幼儿换 座位的方式 。

活动延伸

在日常生活 环节,能经常播放 《土耳其进行 曲》。

第二课时打 击乐演奏活 动

活动目标

1.能看着图谱 ,分组合作打 击乐演奏。

2.能比较自如 地表现尾声 的轻重处理 ,对乐句与乐 段的结构表 达明确自如 。

3.体验打击乐 演奏过程中 ,看指挥、听音响、听同伴演奏 等注意力分 配后的专注 状态。

活动准备

1.《土耳其进行 曲》音乐的图谱 。

2.小铃、铃鼓、双响木三种 打击乐器,每种数件。

3.《土耳其进行 曲》音乐的音响 资料与播放 设备。

活动过程

1.复习《土耳其进行 曲》的声势表演

(1)看着图谱,不分组完整 表演。

教师解决表 演过程中的 问题,如果需要可 以再表演一 次。

(2)看指挥,分组循环表 演,共三次。

2.拿乐器并进 行常规演练

(1)全体小朋友 从椅子下面 拿出乐器。

(2)每组小朋友 跟着教师的 智慧随意演 奏自己的乐 器。教师智慧从 轻到重,再由重到中 等音量,最后越来越 轻,一直到没声 音。

(3)教师:每组演奏员 各就各位,现在看指挥 进入《土耳其进行 曲》的演奏。

3.打击乐演奏

(1)分组演奏一 遍。

教师在指挥 的同时,观察每组幼 儿对乐句、段落的明确 状态,对轻重处理 的理解状态 。注意音量不 要太响,以清楚地听 到音响为前 提。

(2)解决演奏过 程中出现的 问题。

(3)小组循环演 奏。

活动延伸

打击乐活动 结束后,在日常生活 活动中也要 经常地进行 演奏,尤其是让演 奏得音色、节奏都较有 感觉的幼儿 作为榜样进 行演奏,旨在抑制音 乐感觉稍差 的幼儿进入 躁动式演奏 。

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方案

儿童社工活动方案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历年试题

学前儿童科学活动方案(共4篇)

社区儿童活动方案(共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