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用于高中语文的实践探讨共10篇(导学案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建议)

实习报告 时间:2022-10-13
【www.wendang123.cn - 实习报告】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用于高中语文的实践探讨共10篇(导学案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建议),以供借鉴。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用于高中语文的实践探讨共10篇(导学案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建议)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用于高中语文的实践探讨共1

  高中语文《短歌行》导学案

《短歌行》是汉末政治家、文学家曹操以乐府古题创作的两首诗,分享了《短歌行》导学案,欢迎同学们学习参考!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达到背诵的程度。

  2、同时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抒发他的内心情感。

  3、体会曹操对“忧”的超越以及从而体现出来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必须掌握分析诗歌的方法。

  2.必须在10分钟内完成“课前预习案”,熟读诗文,整体把握。30分钟完成“课内探究案”,要认真审题,规范作答,保证完成质量。

  3.A层同学必须完成导学案的所有内容并有一定的拓展;B层必须完成“课前预习案”“课内探究案”和“能力提升”部分内容;C层同学必须完成“课前预习案”和“课内探究案”内容。

【课前预习案】

【滴水穿石?夯实基础】

  1.关于题目《短歌行》:

《短歌行》是汉乐府曲调名,“长歌”、“短歌”是指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短歌行》是曹操按旧题写的新辞,原作共两首,课文选的是第一首,是曹操的传世名篇之一。

  2. 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人。三国魏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作为政治家(丞相):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用人唯才,吸纳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作为军事家(统帅):讨董卓,灭袁绍,统一北方 。他削平群雄,击灭袁术、袁绍,统一北方,形成与吴、蜀鼎立的局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要接》。作为文学家:精通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风格苍劲悲凉。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写景的《观沧海》,抒情诗《龟虽寿》等。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讌唱和,形成了一个文学集团,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3.写作背景:建安十三年,曹操在败吕布、平袁术、灭袁绍的基础上,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他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失利,被周瑜杀得大败而归。当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熟读全诗,梳理诗中的语言基础知识,排除文字障碍,把握诗意。

  2.找出文章中的典故。

  3.你认为这首诗感情色彩最浓烈的字是哪个?为什么?

  3.我的疑问:

【课内探究案】

【合作探究?研读剖析】

  1.本文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3)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2、 “诗言志”,结合曹操的“忧”,说说诗人抒写了什么“志”?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志向。

【回顾总结?学习借鉴】

【能力提升】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将曹操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画成白脸,印象中他也阴险、奸诈、残暴。而《三国志》中曹操又是一个“忠臣贤相”、“杰出英雄”,结合这首诗的学习谈一下曹操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100—200字)

  附:板书: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忧的是人生苦短

  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

  结语:英雄的慷慨悲歌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用于高中语文的实践探讨共2

  在近几年,进行“导学案教学尝试,总体效果不错,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反思。

“导学案”式教学其实是用学案导学、先学后教的方法。针对学习任务不多且难度不大的内容,利用自习时间让学生充分预习,把自学反馈的情况作为备课的主要依据,课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并能当堂训练、及时反馈,使教学环节紧凑、完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也为学生减轻了课业负担、节约大量时间。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课前预习是个重头戏,必须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结合编写的学案,完成预习任务。除了让学生发挥主动性,老师在整个环节中的作用也十分关键。首

先,精心编写的学案要起到导学功能;其次,要引导学生会看书;最后,及时发现学生预习中的'疑难点,并积极准备方案突破这些重难点问题。课前做足了准备,课堂教学效率就容易提高。学生会的不讲或少讲,集中精力突破重难点,想法在课堂中落实基础知识;作业尽量在课堂完成和评讲完毕,课后主要留下读写的复习任务即可。

“导学案”式教学最大的优点是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原了学生主体地位,也把老师从满堂灌、一手包办式教学中解放出来,把精力集中到如何做好“引导者”上,回归了老师的主导者角色,其效果自然是教学相长。但不能说现在进行的导学案教学没有地方完善了、不存在任何问题了,总结一下有几个方面需要不断完善提高。

  1.导学案自身的完善。作为导学案,是师生共用的教学资料,还是要服务学生,如果学案内容过于简单或繁琐困难都会影响预习效果,这些都是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的。无论学案内容怎么变,但基本结构必须涵盖教学(学习)目标、课前预习填空、预习思考题、预习练习、本课知识结构、当堂训练等内容,紧扣考点,突出重难,抓大放小,精选题目,典型代表性的题型训练非常重要。在每课(或单元)必须设置有错题再练或者变式训练题目,作为导学案的延伸。

  2.导学案的使用要优化。不能将导学案作为普通练习题去做,要发挥其导学功能必须多次收发学案。比如预习任务完成后要收起来检查,发现问题;课堂发下去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落实基础,并且通过当堂训练,让同学互改,也可以当堂演示来发现学生问题;课下教师还要收起来检查,统计问题,以作为设置反馈训练的依据。最后发下这张学案就是让学生订正完错误,督促学生做好知识框架结构整理,以作为复习资料。这些程序和步骤如能紧凑而高效完成,必将最大限度发挥导学案的作用。

  3.关于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导学案的作用。这是最值得探讨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存在两个极端:要么完全围绕导学案教学,变成了“解决导学案问题”的课程;要么完全忽视导学案,最后导学案变成了课堂训练的习题。如何将导学案融入课堂,既能利用好导学案,又能让课堂变得更生动活泼,我感觉可以将疑难问题融入课件中,或者变成课堂活动、探究的一部分,让学生在讨论中、活动中解决问题,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解决疑难问题,导学案才能真正发挥导学作用,教师才能从满堂灌中解放出来。当然,一个疑难问题或重点问题的解决,可以辅以相应的当堂训练题目,让学生及时运用知识、领悟知识。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使用导学案的一些心得体会,对于导学案教学的改进意见也只是教然后知困的体会,在具体教学中并没有一一检验,需要以后在不断尝试中让导学案教学日臻完善。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用于高中语文的实践探讨共3

  福建省福州市海云中学 吴冰d

【摘要】农村中学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应从学校的校情出发,明确学案教学存在的问题,积极转变教育观念,从教师与学生双方入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用于高中语文的实践探讨共4

  高中语文人教版《琵琶行》导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了解本文音乐描写的作用;

  3.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后屡迁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通俗易懂。与元稹常唱和,世称“元白”。有《白氏长庆集》。

  2.文体常识

“歌”是诗歌的一种形式。原指可唱的韵文,到了唐代,“歌”的原意已变,指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的一种形式。“歌”在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方面没有严格限制,比较自由。

“行”也是诗歌的一种形式,与“歌”没有严格的区别。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很多。“歌”“行”一般都有叙事的内容,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等,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或杂言的古体,其音节、格律一般都较自由。

  二、基础演练

  1.给下面带点的字注意

  贾﹙ ﹚人 转﹙ ﹚轴﹙ ﹚拨﹙ )弦﹙ ﹚ 掩抑﹙ ﹚ 拢﹙ ﹚捻﹙ ﹚抹﹙ ﹚挑﹙ ﹚ 荻﹙ ﹚花 呕﹙ ﹚哑﹙ ﹚嘲﹙ ﹚哳﹙ ﹚ 裂帛﹙ ﹚ 教坊﹙ ) 谪﹙ ﹚居 幽咽﹙ ﹚东船西舫﹙ ﹚ 钿﹙ ﹚头银篦 铮铮﹙ ﹚然

  2.解释带点字

  快﹙ ﹚弹数曲 因﹙ ﹚为﹙ ﹚长句 歌﹙ ﹚以赠之 凡﹙ ﹚六百一十六言﹙ ﹚命﹙ ﹚曰《琵琶行》 低眉信手﹙ ﹚ 颜色﹙ ﹚故﹙ ﹚ 沦落﹙ ﹚ 却﹙ ﹚坐促弦 琵琶语﹙ ﹚ 耳暂﹙ ﹚明

  三、小组研讨

  1.给每小节写上段意

  2.找出并比较诗人与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及心境,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刻含义。

  3.找出第二节中表现琵琶女动作神情的词句,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琵琶女的心情。

  4.找出第二段中具体描写音乐的句子,分层次。并分析这段音乐描写的特点。

  5.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指出它们的作用。

  6.背诵全诗,并出10道默写题给别人做。

  四、课后拓展

  课外背诵白居易的名篇至少5首。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用于高中语文的实践探讨共5

《蜀道难》高中语文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

  2.了解李白的雄放飘逸的诗风;

  3.熟悉诗歌内容,体会李白诗歌的夸张、想像的写作手法。

  学习重点:诵读。

  学习难点:诗歌内容理解。

  学习时数:两课时

  一、作者介绍。结合所学知识,或查阅有关资料,为李白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传。(要点:姓名字号,朝代身份,主要经历,代表作品及创作风格,地位评价)

  二、诗题诠释

《蜀道难》是古乐府旧题,属于相和歌词的瑟调曲,《乐府古题要解》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之阻。”这只歌曲的内容就是歌咏蜀道的艰难、行旅的辛苦,李白《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而作。

  三、预习要点

  1.给加点字注音。

  鱼凫( )秦塞( )石栈( )猿猱( )扪参( )黄鹄( )

  巉岩( )飞湍( )喧豗( )砯崖( )转石( )峥嵘( )

  崔嵬( )咨嗟( )万壑( )趑趄( )吮吸( )

  2.下列词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地崩山崔 天梯石栈 扪参历井 千沟万壑

  B.峥嵘崔嵬 冲波递折 横绝峨眉 壁立千仞

  C.飞湍瀑流 猿猱攀援 匪亲弗居 一夫挡关

  D.磨牙吮血 抚赝长叹 鹤汀凫渚 协从不问

  3.下列词语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

  A.开国何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渺茫遥远的样子)

  B.扪参历井仰胁息(扪,触摸;参、井均为星宿名,相传为蜀、秦的分野)

  C.凋朱颜(使……凋谢,这里指憔悴)

  D.以手抚膺坐长叹(抚摸着双腿)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用于高中语文的实践探讨共6

“学案导学24字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让处在课改误区的教师对新课改有了新的认识。教师通过“学案”把教学工作做在前头,对自己的教的过程和学生学的过程进行预知,从而使教学有备而来,不打无备之战,学生不出无备之争。现在谈谈我学习“学案导学24字教学模式”的几点心得体会。“学案导学24字教学模式”在内容设计上可分为三个阶段:1、课前预习阶段经过多位教师共同研究,将学案精心编写好后,于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明确学习目标,并要求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用笔标注出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在“学案”的指导下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自主的预习,学生的自学不再盲目,变得有的放矢。带着学案上的问题看书,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自己完成,没必要等老师上课讲解。标出自己尚存的疑问,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在课堂中和同学老师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有意识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等等。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学生预习的反馈信息,以使上课的讲解更具针对性,合理分配授课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在授课过程中我深感课前预习阶段是“学案导学”教学法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既能充分体现“学案”的导学功能,又是实现“主体先行”的关键环节。2、课堂学生讨论和教师精讲阶段在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相关问题。对于一些基础知识,可以教师提问学生,也可以学生问教师。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知识,一般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小组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充分利用图、表及其它声像材料及时进行诱导、点拨、归纳。教师在讨论中提出的点拨、诱导性问题,要利于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设疑要科学、严密、有趣,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智力发展的实际,经过努力可以得到解决,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从而享受到高层次成功的喜悦。学案中的课堂练习题应尽量在课上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出解答,这一方面让学生有及时而适当的训练,既巩固所学,又使学生学有所用;另一方面,可让教师获得直接的反馈信息,为课后的教学、指导提供信息;同时,练习中少数较难题又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主动学习的心态。3、课后巩固深化阶段课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完成预习时有疑问而课堂上未能完成的问题,对学案进行及时的消化、整理、补充和归纳。同时教师要适时将“学案”收起,仔细审阅。对“学案”上反映出的个性问题及课堂上未解决的共性问题及时安排指导和讲解。做到教学一步一个脚印,“学案”实效性。“学案导学”不仅能充分体现教师作为教育者的主导地位,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而且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能很好的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还课堂给学生,还激情给教师。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于教育者开始将目光由关注成绩转向关注人,关注学生的情感,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发展其能力,培养其思维,传授其技能。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用于高中语文的实践探讨共7

  心得体会就是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文字。读书心得同学习礼记相近;实践体会同经验总结相类。学习的方法每个人都有,并且每个人都需要认真地去考虑和研究它。心得体会这种学习方法对于一个人来说也许是优秀的,但没有被推广普及的必要。因为学习的方法因人而异,方法的奏效是它与这个人相适应的结果。方法,也是个性化的。借鉴他人的学习方法并不是不可以,但找寻适用于自己的学习方法才是最重要的。以下是由

  本学期我边学习“24字教学模式”边进行教学实践,从中收获颇丰,也得此以下体会:

  一组建小组的方法特值借鉴。

  组建小组的方法特别关注细节。如分组原则:身高搭配,性别搭配,文理搭配,性格搭配。又如分组方法,把全班学生按学习成绩四等分,1号组长:班内排1――12名;2号组长:24――13名;3号组员:25――36名;4号组员:48――37名。还有座位安排:大个对大个,小个对小个,组长坐后组员坐前,等等。这些做法给我的课改提供了具体可行的办法。

  二组织培训这块给我的课改填补了漏洞。

  组织培训包括培训组长和培训组员、培训教师。在小组合作中,重点培养小组长的表达、概括、组织等能力。培训教师这块我做的不到位,如开展小组活动抓住5个重点:重点――合作巩固;难点――合作攻关;知识生成点――合作催生;知识易错点――合作辨析;知识易忘点――合作记忆。短小精悍的五点给我的课改带来了生机,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高涨,急于表达,一改往日那种闭嘴不说、等待“馅饼”的状态。

  三小组管理和小组评价给我的课改添上两臂之力。

  一臂:我的班级小组管理,还没有很有序、有条理的做出来,而“24字教学模式”给我提供了鲜活的方法。

  一臂:小组评价始终是我头疼的问题,“24字教学模式”的小组评价交给我先进的方法,让孩子们乐于合作、乐于奉献、急于上进,我坐收“渔翁之利”。

  四导学案使用省时、高效

  有导学案在手,学生就学有所依,在导学案上能把学生遇到的难点、易混点充分暴露出来,还能促使学生从“不想说、不愿说”到“想说、愿说”的状态发展。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用于高中语文的实践探讨共8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州教育学院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农村中学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FZGH116)的研究成果之一。

  在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中,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已逐渐成熟与完善,然而,在实际运用中,学案导学仍存在生搬硬套、模式僵化等问题。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受到太大的触动,学生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式也没发生太大的改变。近年来,我校(此处指福建省福州市海云中学,下文同)采取校本教研和学科教研组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集思广益,进行了农村中学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成绩斐然。现就“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构建谈一些体会与思考,以就教于方家。

  一、“学案导学”的症结所在

  第一,由于应试教育的客观存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经常暴露出一些弊端。相较于城市中学而言,农村中学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上的探索起步较晚,在学案导学教学上还有较多问题,如学案设计上一味罗列知识点让学生在课前课后进行识记,或者把学案当做习题汇总,使学生重新进入题海战术模式,致使学习的积极性受到压抑。这种做法实际还是传统填鸭式教学法的延续,其症结所在就在于没有吃透学案导学的真正内涵。学案导学的关键并不在于让学生记住多少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掌握并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摆脱传统满堂灌教育模式下的被动、盲目状态,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

  第二,学情调查工作较为粗疏也是目前农村中学在学案导学工作中较普遍存在的问题,对学生个体性差异的忽略往往会造成学案设计方案模式僵化,经久不换。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习惯、知识储备都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学案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的个体性差异,进行分层次学案设计,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学案中找到符合自己需要的学习途径与学习方法。

  第三,学案导学存在的问题还体现在教师还未能完成从教学者到导学者的角色转变上。以往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方式使得教师习惯于掌握课堂话语权,学生扮演认真听讲、做笔记的好学生角色。学案导学要求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做法,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是有些老师习惯于将课堂紧紧掌握在自己手中,导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受到压制,学案导学流于形式。

  第四,学案导学的评价系统还存在不尽合理之处,比如,对学案导学的评价过于注重文本,教务处的评价往往更多以教师上交的学案、每学期各班的优秀率、及格率等数据为依据。这种做法因为其易操作性而颇受评价者青睐,但却忽略了学案导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能力是否切实得到培养的问题,犯了成绩好就等于能力强的老毛病。

  二、厘清教与学、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礼记?学记》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段话揭示了教与学相辅相成的作用,也阐明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与作为引导者的教师之间的关系。从教与学的双方来说,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要想教(学)好,首先就必须从理论高度上认识学案导学的作用与意义。对于教师而言,必须改变以往教师一言堂的做法,要转变思维,理清教与学的关系。教与学应该是双向的,是师生一起共同完成的创造性活动,教师面对的是不同接受层次的学生,要教会学生更多的是如何去学习,如何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学习道路;对于学生而言,学习不应该是被动地吸收,而是一种主动地获取。学习是为了自己将来更好地发展,而不只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明确这一点,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就不难把握。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下,课堂内外教师都退居引导者角色,把学习的主动权交付到学生手中。学生以学案为依据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带着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心得与困惑走进课堂,力图通过学习展示与合作交流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认识。虽然学案导学的核心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挥。受年龄、阅读积累、思维能力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学生很难做到将知识上升到规律性的认识,因此,教师的引导就显得至关重要,这引导涉及方方面面,并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当中,不仅课前预习要引导,课堂讨论要引导,学完课文后还须引导学生进一步将所学知识系统化,用一句话来说,教师的作用就是要教学生学会思考。为此,教师需要在课前认真研究学情,研究如何创设具体而又多层次的教学环境,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此外,课后还必须根据上课情况进行进一步探究,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否、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方案。正是在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及其解决过程中,教师自身也有效提高了业务水平和研究能力。

  三、农村“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构建

  明确存在问题,厘清教与学的关系,对于学案导学应该从何入手、如何具体实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只有事先做好班情、学情的调查工作,才能对学生有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学案设计也能因此更有针对性。我校地处海岛,生源较差,多数学生父母的文化层次都比较低,对孩子的学习很不重视,对于如何辅导孩子更是一窍不通。还有一部分孩子的父母常年在国外谋生,爷爷奶奶又十分宠爱,孩子的学习兴趣不高,整体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都相对比较薄弱。为此,学校一方面选派优秀教师到河南漯河二中进行学习培训,学习该校学案导学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我校联合区内兄弟学校,在本区内构建三校联合教研平台,联合编写各年级各学科的导学案。在此基础上,再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分层次二次编写导学案,力图使其更有针对性,更具实用性。学案编订好后,还定期开展三校联合调研,共同探讨导学案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以实现优势互补,互通有无。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我校构建出一套以“导、学、议、展、点、拓”为核心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导,引也。”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学案导学中至关重要,具体来说,学案编制好后在上课前一天会分发到学生手中,这时教师先根据对班情的了解,有针对性地指导课前预习。对于学习积极性较高的学生,则要求他们查阅工具书,主动设疑,发现并思考问题,学会自主性学习;对于那些学习基础较差、学习较被动的学生,则要求他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完成学案的预设练习。这种分层次引导教学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有余力的学生能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探究,而后进生也能从较为简单的预设练习中获得学习的信心。

“学,识也。”这一阶段主要是学生积累知识的过程,“学”也是自学的意思,是学生根据既定学习目标在教师指导下自学,学会独立思考,以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通过预习达成知识的积累后,第二天早上把完成的学案交给授课老师,由教师进行第一次批改。教师对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惑进行有针对性地解答,对需要在课堂上讨论的问题进一步修订学案,为教学内容的深化做好准备。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真正享有了自由、自主的学习空间,并在已有的空间中发挥自己的才能,让课堂散发光芒。

“议,谋也。”由于受身心因素及生活环境的制约,每个学生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学习习惯,认知能力也存在较大区别,对于同一个问题就可能产生五花八门的看法。同时,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往往是零散、表面的,很难上升到对知识的'深层次掌握上。当学生们出现争论不下又或者是讨论出现偏差的时候,老师就应加入其间进行引导。相较于教师讲学生听传统教育模式的枯燥,这种活跃的课堂无疑更容易获得学生的喜欢。正是这种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参与到主动学习的氛围当中,成为进一步进行学习、探究的动力。通过议论、评议,让传统教学的一个教师上课,变为几十个师生之间的交流。

“展”即问题展示、议论争辩,展示的目的主要在于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这些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又能作为教师下一步教学拓展的关注点,从而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生通过课堂讨论,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相互讨论、争辩中,逐渐深化对问题的认识,又培养了合作、竞争、平等意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点”即适时点拨、巧妙引导;“拓”即拓展练习、实践延伸。当然,这种引导或点拨可以是错误的修正,可以是知识点的提炼整合,也可以是带有规律性的认识的提升。教师应牢牢抓住学生求新、求异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成系统的知识网络。在这一阶段,教师必须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能够从知识的整理、归纳中学会知识的迁移与运用,大胆探究,把新知识融入自身的知识体系中,从而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农村中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成功实践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新突破,不仅有效减轻了学生的课业压力,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始终以一种饱满的心态自觉、自主地进行创作性学习,同时也对学科教研活动、教师个人的专业素质及能力的提高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当然,教学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我们进行细致、认真的探索研究,从而努力完成现代教育改革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裴亚男。学案教学模式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4)。

[2]钟启泉,崔允t。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王忠慧。让学案成为教和学的最佳结合点[J].赤峰学院学报,,(4)。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用于高中语文的实践探讨共9

  上个月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太谷县教研室张四保主任所作的“做智慧型教师,创建高效课堂”的课改报告,听过后受益匪浅,触动很大。以前上课是混日子,现在才觉得是在过日子。看了《24字教学模式》操作手册之后,原来老师也可以这样当,这样教,教得轻松,教得幸福。

  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还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助、共同发展的过程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重点问题:传统的,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本是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助,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师生间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个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教师在教学中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困此教学是师生互助、互惠的关系。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的同时还要求我们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核心理念,我们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这些学生,如学习成绩不良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或缺陷的学生、智力发展不好的学生、孤独的学生、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同时要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如不体罚学生、辱骂、训斥等等,我们教师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他们的兴趣、爱好、专长、微小的成绩进步,赞赏他们的善意,赞赏他们对教材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教的职责在于帮助。帮助学生检查和反思自我,使学生在明白学习什么、获得什么、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潜能和性向。3。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教学前反思,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反思,即及时、自动在行动过程中反思,使教学高质高效;教学后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可使教学理论化。

  我相信只要坚持这一理念,执着地走下去,我定能在教书育人这片天地里播种最美的鲜花,收获最甜的果实。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用于高中语文的实践探讨共10

  高中语文《蜀道难》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全诗的内容,把握其意境,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2.熟读成诵,仔细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学习重点】

  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学习难点】

  诗歌内容的鉴赏

【学习方法】

  反复诵读

【相关知识】

  1、走近作者

  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美誉诗风雄奇豪迈,感情奔放,幻想丰富,形象鲜明,是我国诗歌史上继屈原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并称“李杜”有《李太白集》,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2、关于蜀道

  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全长450公里,入川经广元、剑阁、梓潼、绵阳、德阳等地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唐代李白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形容

  3、关于这首诗的写作目的

  唐代孟棨的《本事诗》和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都记载李白初到长安会见贺知章,出示《蜀道难》,博得“谪仙”雅号的事可见这是李白的一篇习作,大抵以驰骋文采为高,未必有什么寓意李白年轻时多模仿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诗文,以超越古人为能事杜甫曾论李白诗说:“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从诗意来看,这是一篇送友人入蜀的诗歌,大约作于唐天宝初年同类题材的作品在李白集中还有五言律诗《送友人入蜀》和《剑阁赋》,可以相互印证因为贺知章的赏识,李白名声大振,从此奠定了“诗仙“的地位,《蜀道难》可以说是他的成名作

  4、李白《送友人入蜀》

  见说蚕从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5、李白《剑阁赋》

  咸阳之南直望五千里,见云峰之崔嵬前有剑阁横断,倚青天而中开上则松风萧飒瑟 ,有巴猿兮相哀旁则飞湍走壑,洒石喷阁,汹涌而惊雷

  送佳人兮此去,复何时兮归来?望夫君兮安极,我沉吟兮叹息视沧波之东注,悲白日之西匿鸿别燕兮秋声,云愁秦而暝色若明月出于剑阁兮,与君两乡对酒而相忆

【整体感知】

《蜀道难》原本是乐府古题,属《相和歌辞·瑟调曲》李白之前的古辞,也多咏蜀地山川之险如南朝陈著名诗人阴铿的《蜀道难》云:“轮摧九折路,骑阻七星桥,蜀道难如此,功名讵可要”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奇丽险峻的山川景色,诗歌充满着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蜀道难》的结构回环往复诗的开篇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击主题,为全诗定下基调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为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

【学习过程】

  研习课文内容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出现了三次,对诗意的转折和抒情的变化有什么作用?

  2、诗的开篇是如何叙述蜀道的悠久历史?为何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

  3、阅读“上有六龙……坐长叹”几句诗,说说诗人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4、诗的第二节中,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怎样的气氛?

  5、“连峰去天……万壑雷”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6、如何理解最后一节诗的内容?

  六、如何理解这首诗的主旨?

  七、如何把握本诗的艺术

  八、【拓展阅读】

  道不尽的诗圣 说不完的诗仙

  李白是仙,杜甫是圣仙是超凡脱俗的,圣是超凡入俗的仙出世,李白一生都在作浪漫的想象飞行;圣入世,杜甫一生都在现实的荆棘与泥水中行走跋涉

  李白是侠,愤世嫉俗,快意恩仇,醉眠酒家,笑傲王侯,飞扬跋扈,挥金如土,一付豪客形相;杜甫是儒,书生意气,匡济情怀,仁民爱物,悲天悯人,身无半文,心忧天下,一片菩萨心肠

  李白近道,故有仙灵气,得天人之妙相;杜甫近佛,故有慈悲心

  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与杜甫一生都在燃烧,李白是天上的陨石,杜甫是人间的火种

  李白诗秀在神,杜甫诗美在骨

  李白诗以气氛拟虚景;杜甫诗以实景画气氛李白说:“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是虚晃一枪;杜甫说:“关塞萧条行路难”,是大实话

  李白写幻想,杜甫写现实;李白写过往未来,杜甫写当今时事;李白写梦中世界,杜甫写梦醒时分;李白多好梦,杜甫多恶梦;李白多开心事,杜甫多失意事;李白写复杂为单纯,杜甫写单纯为复杂;李白是传奇,杜甫是编年史;李白是天之骄子,杜甫是国之人杰;李白是喜剧演员,杜甫是悲剧演员;李白是如来,杜甫是观音

“在无尽的豪放飘逸与悲天悯人之中,后人永远记住了两个名字‘诗仙’与‘诗圣’”

  参考答案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既是作者咏叹的主题,也是诗意转折和抒情变化的标志它在第一段出现,像晴天霹雳震撼人心,开启出一篇“奇之又奇”的文字;在第二段出现,承前启后:承前面的“畏途巉岩不可攀”,引发后面的“其险也如此”;在第三段出现,曲终奏雅,再三致意,其殷切关心之意,溢于言表从形式上看,每次呼出这句话,都完成了一种韵律的转换,即抒情、议论和描写之间的交替

  2、诗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击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先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引传说中蚕从、鱼凫的开国,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接着描述秦蜀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然后叙述蜀道来由引五丁开山的传说,表现了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3、①神话传说:以“六龙回日”的传说极言山势高危②衬托:以“回川”之险正面衬托山势高危以黄鹤不得飞度和猿猱愁于攀援之情形来反衬人行走难上加难③夸张:黄鹤不得飞度、猿猱愁于攀援、扪参历井等处运用了夸张的修辞,使蜀道的雄奇险峻得到了充分地体现④虚实结合:黄鹤不得飞度、猿猱愁于攀援,作者先用虚写的手法来表现蜀道的难行,接着用实写的手法具体表现了青泥岭的难行,以“百步九折萦岩峦”的危险来表现人行走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

  总之,这几句诗作者运用了多种手法极写山势的'高危,突出路之难行

  4、“但见”四句渲染了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5、诗人先烘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诗人一开始写山峦起伏、连峰接天、枯松倒挂绝壁等景物,给人以山势高危使人望而生畏之感;接着写飞湍、瀑流、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山川的惊险,令人惊心动魄,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6、在前两节极力渲染蜀道的高危、惊险的基础上,在这一节中诗人重点从社会的角度极力描写蜀道的凶险,继续对友人施以心理战如果说高山可以绕过,绝壁可以躲开,那么蜀中要塞剑阁又怎么能回避?它绵延三十多里,群峰如剑,形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化用了西晋左思《蜀都赋》中“一人守隘,万夫莫向”的句子,还有西晋张载《剑阁铭》中“一人荷戟,万夫趑趄”的句子,以此增加对可能出现的恶劣社会环境的预警“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化用了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句子,诗人借古説今,暗寓了蜀道之难自古而然的意思“朝避猛虎”四句,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极写蜀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险恶,奉劝友人不可以久居

  六、本诗的主题是“送友人入蜀”,是沿袭乐府古题的“即事成篇”之作诗人担心友人旅途艰险,为友人去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感到忧虑,并含蓄地寄托了惜别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