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下讲话稿初中有关植树节的

演讲发言 时间:2021-03-13
【www.wendang123.cn - 演讲发言】

在当今社会,演讲被用在很多地方,可以组织演讲者的思维,控制时间。那么,你通常是如何写植树节主题的演讲的呢?下面是边肖精心收集的国旗下的演讲,讲的是初中的植树节。大家一起分享,一起享受吧。

国旗下讲话稿初中有关植树节的1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们演讲的题目是《爱绿、护绿、培绿》。

今天是植树节。人们积极参加植树活动,为祖国增添新的绿色服装。这是创造绿色环境的好日子,期待青山绿水,呼吁人们爱护环境。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如今,大量的树木被砍伐,森林面积越来越小,水土流失严重。作为中国人的后代,我们应该充分发扬“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精神,为祖国和校园的绿化做出一些贡献。

那么植树节我们应该做什么呢?那是爱情树!校园的草、树、花、叶,都凝聚着校园种植者的汗水和心血,来之不易,值得珍惜。爱树就是珍惜生命。要知道,地球上有绿色植物之后,人类的生命才能诞生。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但我们仍然有学生践踏花草。在学校的绿化带里,不时会发现深深的脚印,有的地方甚至变成了光秃秃的小径。

“不要为善为恶”,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开始多走几步,不要过绿化带,不要践踏绿化带,做一个有心绿化美化环境的人。我坚信我们的校园会更加美丽,我们的祖国会更加美丽!

国旗下讲话稿初中有关植树节的2

亲爱的同学们:

早上好!

今天是3月12日,新世纪的第一个植树节。所以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保护地球母亲,净化育英校园》。

21世纪已经来到了世界。但是,挑战和机遇并存,迷茫伴随着希望。21世纪也是人类面临挑战的时代。尤其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极其紧张。过度砍伐森林,盲目开发种植,肆意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随意挖掘自然资源,使地下矿藏日益枯竭;废水、废物和废气不断排放,严重恶化了自然环境。

人类对自然的过度要求,引起了大自然无情的报复:飓风、暴雨、暴风雪、洪水、干旱、虫害、酷热、森林火灾、地震等灾难不期而至,频繁袭击五大洲。1998年,世界上因干旱等原因造成的移民难民人数首次超过受战争蹂躏的难民人数,达到2500万人;据估计,到2025年,这类难民的人数将达到1亿。干旱过后,有一场洪水。我们永远不会忘记,1998年,中国发生了百年一遇的洪涝灾害,比如长江、松花江。这场全国性的洪灾造成了250多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损失。据统计,1999年世界上至少有7万人在700多次灾害中丧生。

惨痛的生态教训引起了世界各国和全人类的关注。近日,国际奥委会评估小组走访了申办2011年奥运会的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是重要内容之一。中国颁布了许多保护环境的政策和法规。出席北京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的代表建议制定另一部环境保护法《江河湖泊水域法》。

同时,我国也十分重视环境保护教育,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开展“绿色学校创建运动”。近日,我校被瓯海区市政府授予“瓯海绿化十年先进单位”,是区教育系统唯一获得此殊荣的学校。这不仅是对我们校园美化绿化艰苦环境的认可,也是对我们师生强烈的环境意识和良好卫生习惯的充分肯定。

我们经常看到许多的“环保小卫士”手提塑料袋,在校园里的各个角落捡拾果皮纸屑;许多的同学当起了粉刷匠,亲手粉刷墙壁;用自己的双手去保持了校园环境的优美。

但是,我们也经常看到一些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情景:早餐后,操场上有牛奶瓶,晚餐后楼梯上有水果皮,中午走廊上有纸屑、食品袋。课间,有同学在走廊上踢足球。再看草坪,春天本是万物生长之时,可我们还有同学在践踏它,学校的绿化带中,不时发现有深深的脚印、有的地方甚至走成了宽阔的大道。

同学们,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主人,环保意识是现代人的标志。我们要有时代责任感。心系全球,着眼身边,立足校园。多弯弯腰捡捡果皮纸屑,不要随地乱扔乱吐;多走几步,不要穿越绿化带,践踏绿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地球母亲,净化育英校园。

国旗下讲话稿初中有关植树节的3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和大家谈谈关于植树节和环保方面的内容,请同学们注意听讲。

春天到了,带来了大自然的万物复苏和欣欣向荣。明天又是3月12日植树节了!又到了植树造林的好时节,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为什么要植树造林吗?

自然界中的人类、生物和气候、土壤、水等环境条件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人体的各个器官、各种机能之间都是保持平衡的,一旦某个环节失去了平衡,人就会生病。自然界也一样,一旦失去了生态平衡,便会产生种种不良后果。

森林是保持生态平衡的卫士。有了森林,地面就不怕风吹雨冲,水土就不易流失。大风遇到了防护林带,会被大大减弱;雨水沿着树干慢慢地流到地上,被枯枝落叶、草根树皮所堵截,能渗透到地下而不会迅速流走。在少雨的季节里,这些储藏在地下的水,一部分汇成溪流,流出森林,滋养农田,一部分经过树根的吸收、树叶的蒸腾,回到空中,又变成雨,再落下来。森林让气候变得稳定正常。

许多国家的护林实践表明,当国家森森覆盖率占全国总面积的30%以上,而且分布均匀时,国家就不会发生较大地风沙旱涝等自然灾害。可惜的是,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仅有16.5%,这怎么不让我们深感焦虑!

而且,人类自诞生起,一切衣食往行及生产,生活,无不依赖于我们所生存的这个星球,地球上的大气、森林,海洋、河流、土襄、草原、野生动植物等,组成了错综复杂而关系密切的自然生态系统,这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但是,长期以来,人类把确文明的进程一直滞留在对自然的征服掠夺上,似乎从未想到对哺育人类的地球给予保护和回报,在取得辉煌的文明成果的同时,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却使得我们所生存的这个星球满目疮疤,人口的增长和生产活动的增多,也对环境造成冲击,给环境带来压力。

国旗下讲话稿初中有关植树节的4

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

这个双休日,你都在家做了些什么呀?有没有想到栽上一棵对、种上一株花呀?同学们可能忘记了,3月12日,是我国的“全民植树节”。

树,它不仅能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还能美化环境,比如绿树进行光合作用,提供人类呼吸所需的氧气。它还是吸收氮气、二氧化碳、臭氧的天然净化物,并且具有调节空气温度、湿度,吸收粉尘、噪音等功能。所有这些,都使人们高度重视绿树的作用。

同学们,全世界有50多个国家规定了植树节,各个国家由于气候的不同,植树的节日各不相同。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爱树、育树”的传统。爱白杨的挺拔,爱垂柳的柔美,爱松树不屈的风骨。除了这种精神的寄托外,人们更看重它的实用价值。

有了树,才会有和谐美丽的大自然;有了树,才会有清爽、新鲜的空气;有了树,才会有高楼、房屋和铁路。

同学们,再让我们把目光扫向我们的学校,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洋溢着绿色,一棵棵小树茁壮成长;明亮的教学楼紧紧相连,花草树木错落有致;花园里绿草茵茵……

学校为我们创造了这么好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你想过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一切吗?回忆一下自己平时的一举一动,你是否做到了为保护、保持这美好的环境而努力?你有过随意踏入草坪或绿化带的行为吗?你有过随手扔下一张废纸、一个零食袋吗?你有过采摘树叶和花草的行为吗?

同学们,让我们牢记,多走几步,不穿越绿化带,不践踏绿地,不攀折花草树木,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做绿化、美化环境的有心人。

同学们,虽然植树节仅有一天,它来了又将过去,但爱绿护绿的行动却是我们一直要做的功课。伸出你的手,伸出我的`手,在春光明媚的季节里,让我们去播种绿色,保护绿色。爱护每一片绿叶,爱护每一棵小树,让我们的生活里充满绿色。

国旗下讲话稿初中有关植树节的5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早上好!

三月,是春暖花开的日子;三月,是活力四射的季节;当我们一起走进春波荡漾的三月,丰富的节日扑面而来。3月5日,学雷锋做好事唤起的是我们内心那股乐于助人的渴望。3月8日,妇女节特有的温馨气息,拉近了我们与亲人之间的距离,亲情和理解变得弥足珍贵。而明天,3月12日这天,我们还相约了另一个充满绿色气息的节日,你们知道是什么节日吗?没错,就是植树节。

说到植树节,我们就不得不提起一位伟人,孙中山先生。孙中山先生幼年就对“树艺牧畜”十分热爱,在海外留学时,也经常利用假期回故乡种植桑树。1924年他在广州演讲《三民主义》时反复强调:“我们研究到防止水灾和旱灾的根本方法就是要造林植树,要造全国大规模的森林”。孙中山先生一生十分重视植树造林。在1925年的3月12日这天,他在北京逝世,我们将这天定为植树节,也是为了缅怀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鼓励全国各族人民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改善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爱树、育树”的传统。爱白杨的挺拔,爱垂柳的柔美。爱松树不屈的风骨。树木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而且还能维护生态平衡。它们能够调节、影响气候,调节水的循环,增加土壤的净水资源,保护水土,树木能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使土壤不受风化。有了树,我们才会有和谐美丽的大自然;有了树,我们才有清爽、新鲜的空气;有了树,我们才会有高楼、房屋和铁路。

同学们,虽然在植树节中,我们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为这座城市增添一颗小树苗,但是我们却能用我们自己的力量为我们的校园绿化出一份自己的力。让我们牢记,多走几步,不穿越绿化带,不践踏绿地。我们同学可以争做绿化宣传员、环保卫士,身体力行去爱护我们校园中的一草一木,爱护我们生活环境中的一草一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做绿化、美化环境的有心人。将来,我们的校园将更加美丽,我们的城市也将更加美丽!Betterschool,betterlife。我们校园的明天将因为我们的共同努力而更加明媚灿烂!谢谢,我的演讲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