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书感想心得

心得体会 时间:2021-02-23
【www.wendang123.cn - 心得体会】

《我们仨》是女儿钱远生前起草的一篇未完成的文章,江洋完成了女儿和丈夫去世四年后出版的回忆录,也实现了女儿的夙愿。以下是一个小系列,与大家分享我们在阅读方面的想法和经验。请参考。

我们仨读书感想心得1

“我想我们三个单独在一起”,这是一句浅显的话,但却让我真的感受到了沉重的爱和刻骨铭心的思念。现代科技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我们还能找到被现代科技包围的平淡却深刻的情感吗?电话和互联网让我们的交流随时随地没有障碍,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更厚。当我们去互联网的虚拟空间寻求心理安慰时,是否忽略了身边平淡却真实的情感?当电话和短信让我们能够方便地传达自己的想法时,我们就不那么难问“谁送的云锦书”,但同时,我们身后的情感是否也不那么“只皱着眉头,却走进了我的内心”?当飞机和高铁让我们毫无阻碍地飞越千山之水,没有距离就变成了距离,我们的精神距离会缩短吗?我们没有“没有办法从彭山走到哦,蓝鸟,听着!-把她说的话带给我!”,但与此同时,我们是否仍有“春天的蚕织到死,每晚蜡烛将哭泣他们的灯芯”的难忘的想法?

现代人追求轰轰烈烈,想要轰轰烈烈的事业,轰轰烈烈的爱情,却忽略了平淡的美好。我们以为自己有理想,有追求,每天在滚滚红尘里忙着生计,忙着所谓的理想,但是有几个人真的仔细想过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们抱怨工作不够顺利,爱人不够浪漫,家人不够体贴,朋友不够理解。我们抱怨生活太无聊,但我们有没有在生活的每一点点中寻找乐趣并经历过?生活本来是平淡的,但在这种平淡中,只要用心去体会,还是可以享受其中的乐趣的,就像那首歌里说的“我曾经一遍一遍隐隐约约地问,才知道平平淡淡,百依百顺才是真的”。

我们仨读书感想心得2

92岁的江洋在她的生活伴侣离开四年后,仔细描述了他们特殊家庭63年的起起落落,形成了回忆录《我们仨》。“一场寻寻觅觅的长梦,一个淳朴温暖的读书人家庭互助,我一个人想念我们三个。”

看了几行,苍凉感油然而生。

《我们仨》是钱钟书和江洋的女儿钱远在病床上开创的。她只列了一个目录,写了五篇文章,再也写不下去了。她61岁时去世了。女儿去世的第二年,也就是1998年底,钱钟书离开妻子开着吊车西行。在处理了一些善后事宜后,92岁的江洋在2008年底接过了女儿的笔,讲述了他们相爱的三次生活。

平心而论,钱远虽然出身书香门第,读了不少书,可能因为是英语专业的,但中文文章很逊色,流水账一般。作为母亲,江洋也对此感到遗憾。她在书中写道:“阿圆是我一生的杰作,钟书认为‘能造的材料’是我公公心目中的‘读书种子’。她上了高中提着粪桶,下乡下了厂,毕业后传了四次大扫除,蒸了九次,烤了九次,可她始终只是一颗种子,只有一点点蓓蕾。父母不能舒服。”

同样直白的是,江洋的话更有吸引力,就像一个老妇人在背诵宝藏,这让读者感兴趣,从不太唠叨。

我们仨读书感想心得3

《我们仨》的作者是102岁的江洋。她用简单而沉重的语言回忆起女儿钱媛和相继离开她的丈夫钱钟书,回忆起一家三口幸福、艰难、恩爱、痛苦的日子。这个三口之家感人的故事证明,家庭是人生最好的避难所。

我第一次看这本书是在高中的时候,在高中的一个小阅览室里。我花了一个下午读这本书。那时候我还在为赋新词表达哀思的年纪。只觉得看完书的那个晚上好像比以前更不开心了。过了几天,读完大学,买了这本书,上学,工作,跳槽。这本书应该一直带在身边

,但不常翻。

其实书中并没有描述太多的喜与悲,杨绛似乎一直以一个旁观者的角色来描述他们一家三口从相距到分离的一生,痛苦和欢乐好像都跟笔者隔着一层,杨绛写她女婿:“得一和善忠厚,阿圆有他在一起,我们可以放心。”而几页之后,却已为逝者:“这次送我走,只剩了阿圆一人;得一已于一月前自杀去世。”写钱钟书跟阿瑗生病去世: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锺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笔调静得吓人,所谓哀而不伤说的就是这种情绪。

关于他们的生活,两个大户人家的小姐少爷,青年相遇,结婚留洋,度过短暂的快乐生活,每天只需读书,研究如何做饭,跟散步路线,不久生下女儿,回国,遇到运动,两个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每天的日程变成挨批斗,扫厕所,下放农村,直到暮年生活才有所改善。笔者并没有控诉命运的不公,他们一家人对所遭遇的一切维持着知识分子最起码的体面,做牛鬼蛇神时不哀求什么,_后权势来请,也不想搭理什么。只愿一家人平平淡淡的相守,读书做学问。

在我心中有两个能称得上大家的人,杨绛是其中之一。我佩服她对万事万物的淡然处之的超脱,怀抱一颗赤子之心,不论周遭境遇高低,始终能保持真我,尊重真我,静守自己的一片小天地,荣辱不惊,去留无意,笑看天边云卷云舒,静观庭前花开花落“.而用她翻译过的一句诗来说就是: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用我们仨里面的一段话来结尾: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者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的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所。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我们仨读书感想心得4

这是关于亲情、回忆、思念的叙述,它有个通俗不过的主题——我们仨。

这本书讲述了钱钟书温馨的家。在这个家中三个人互相守护的感人故事。它好像一抹清风,那么的清新,吹散走噪热,陪伴我的暑假。

简单的三个字,却包含着一个家庭的互爱,不多不少,似他们每句话前加上的“我们仨”成为了彼此之间的默契。

故事从梦引入,“在一个不知是什么的地方,太阳已经落山,黄昏薄暮,杨绛竟走丢了,她着急,她喊着钱钟书的名字,声音在空空的旷野中……”当她向钱钟书讲起这个梦时,钱钟书只是淡淡地说,老了。

是啊,转眼间,他们老了,两位一起走了大半生的风雨,无论一个眼眸,一抹微笑,彼此都已经了然于心。

在这样一个学者的家庭里,女儿圆圆是异常活跃的,为这个家庭带来许多的欢笑。她是他们的女儿,可有时却像两位老人的跨龄好友。他们各自有各自的工作,却总是相处的愉快,家里始终洋溢着温馨。

好景不长久,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轻易的失散,抒发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的千古遗憾。杨绛开始对人生价值和意义开始思考,作者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和丰厚的人生经历为基础,探讨生老病死这一人生规律,并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和答案。

我们仨最终只剩下一个,哪怕再辉煌,也不可能再和从前一样了,但她说“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家人已离去,亲情过往的点点,却被真切地记录在心中,记录在《我们仨》。

掩上书,一种感慨由然而生。家,是每个人的避风港湾,无论你在外面多么的劳累,多么的辛苦,回到家,你会彻底的放松下来。所以,家,需要我们家中的每个人都用心的去经营,让它被爱包围,让它充满温馨、充满温暖。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爱我们的家人,珍惜在一起的分分秒秒。

我们仨读书感想心得5

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我的体会是一个老人一段充满了爱的记忆的片断,从中看到的不仅仅是钱钟书先生一家在经历过的岁月中平凡而温馨的生活,而更多的是他们一家面对生活所有的那种态度,或者说超然,或者说淡然。我觉得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不像其他的类似回忆录类的文章回过分的追求被叙述者与众不同的生活经历或者过分的渲染爱情、隐私等满足他人对名人好奇的欲望,恰恰相反,作者仅仅记录的是他们的生活中经历的最为普通、细微的事情,和一切人居家生活里的种种琐碎与喜怒哀乐如出一辙。而在对这种我们毫不陌生的生活描述里,我们又会发现作者的目光和我们又是多么不一致,在我们熟视无睹的光阴里,作者笔下的一家却乐于享用平淡生活给予的热情,即使在苦难的环境里,那种力量也让我们感到幸福似乎始终也未曾抛弃他们而去。

即使这些是杨绛老人在爱女与老伴相继离世后写下的代追忆性的文字,期间不免带上老人对亲人的思念,与戎戎独立于世的感伤,但我始终觉得这些文字带给我们更多的是爱的力量,是生活的本质。或许在于我的这个年龄还无法更深入的去领悟,但我却无不羡慕钱杨先生夫妇那种志趣相投,相濡以漠的人生。再轰轰烈烈的生活,到最后无非都要回归平淡,平淡才是最真实的,能在平淡中产生的趣味才是由心而发的,这是一种随兴所致的热情。反观时下大众,为了高质量生活而刻意追求的“兴趣”,只不过是没有自我的人云亦云的多出的负担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