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道德经心得体会读后感

心得体会 时间:2020-12-19
【www.wendang123.cn - 心得体会】

《道德经》强调尊重自然规律,顺应潮流。“人遵法,地遵法,天遵法,路遵法。”道即法,法源于自然。人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所作为。违反自然规律必然要受到惩罚。工业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直到今天才被认识到。教育也是如此。只有遵循教育规律,孩子的成长规律,顺其自然,因材施教,才能有效。让我们通过边肖与你分享它。请参考。

道德经心得1

《道德经》包含丰富的人生哲学。几千年来,从帝王将相到黎巴嫩人民,他们都从这本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学到了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命立业的要义。

如今,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丰富,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做人做事踏实”的呼声越来越高。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面对金钱、地位、美貌的诱惑?我们也可以在《道德经》中找到答案,那就是在日常生活、工作、家庭中要注意保持安静,要安静,要内省,要尽心尽责!

既然我们的个体很小,我们的力量很弱,我们的生命很短暂,为什么不改正自己的心态呢?冥想、纯洁、奉献是人的心态的三个不同层次。静心:静安人生坐标;清净心:清净人生方向;献身:

禅定是静安的人生坐标。

老子以“静为天下之正道”,“静”为修道之本。《道德经》第十六章云:“到虚极,守静。”强调了保持安静的修养。“虚”的意思是消除心灵的障碍,理清混乱的精神活动,然后才能“保持安静”。通过“静”的时间,我们可以培养深刻的洞察力,然后我们就可以“懂得如何正常”,发大财。

继老子之后,庄子强调少一些自私自利的照顾上帝的欲望,这是道家的静养养生思想。

“禅定”可以“知其公而守其母”,“知其白而守其黑”,“知其荣而守其耻”;禅修不受名利困扰,不受进退影响;冥想可以保持贫穷和孤独。

总之,冥想是心灵平静的基础。当人的心境达到一种空寂的状态时,就会一直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在社会、生活、工作中有实际的举动、做实际的事、求实际的结果。

清净心,清净人生方向。

“干净的人不脏。”天地之间,清净不染就是不染。“不染”的含义很广。老子《道德经》第12章云:“五色盲,五音聋,五味爽,驰骋猎狂,珍货害。”。它意味着五彩缤纷的世界让人眼花缭乱,各种各样的声音让人震耳欲聋,美味的食物让人垂涎三尺,自由驰骋的心灵让人疯狂,拥有珍贵稀有的物品让人震惊。本文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和事物六个方面,勾画了人因贪婪而染、调、味、心、体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所以后人云:干净的一尘不染。意在教人克制和克制人的贪婪。

道德经心得2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一些著名的经典句子,比如“道可以是道,但不是道”,“善是水”,“无为而无不为”,“不幸靠幸福,幸福在于不幸”,这些都来自《道德经》。这些充满智慧和能量的话语,已经在中国文化中渗透了几千年,并将永远延续下去。哪怕翻出来一两句,琢磨一下,也能有所收获。这就是《道德经》的魅力。

不作为是《道德经》的核心思想之一。历史上有很多解释说不作为太消极,不进取。其实老子提倡的无为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常人很难达到的状态,是无所事事不做任何事的状态

众所周知,上海周边的金茂上海营业部有着非常好的经营文化。偶尔会设置一些小奖励,每周三次,完成5公里以上的跑步打卡任务,可以得到漂亮的礼物。从“做”的角度来说,单5公里对于不常运动的人来说,需要一点毅力。想要追求速度,就需要努力;但是,对于一个跑半马甚至整马的大神来说,就跟普通人走路一样,有点接近“无为”了。

比如我们的房地产开发是一个综合性很强、涉及面很广的行业,由于我们工作中的交叉环节众多且复杂,对流程的规范性要求也很高。大家都经历过这个过程,很多过程都是第一次去,不是因为?a href='//www . xuexila.com/艾蒿/zhi/' target=' _ blank '植缓盲,摇吴怀,除恐,爱护育鹿,降烂轿子,回春嘉伦,鞭氯,走,晕,牧,牧。a href='//www . xuexila.com/duhougan/' target=' _ blank '看完之后,随着工作熟练程度的提高,我们已经知道了在走流程之前如何进行线下沟通,也已经知道了流程规范。这时候就不再需要走流程,去“做”才能成功完成。这种工作状态也可以说是离“不作为”更近了一点。

结合以上小案例,我们更容易理解老子所提倡的“无为”是一种只有“把事情做到极致”才能达到的境界。谚语中的“熟能生巧”和三大哲学辩证法规律中的“量变引起质变”都有相似的概念,都强调的不是结果,而是具有这种能力的状态。

所以,《道德经》并没有给我们带来虚无缥缈的消极不作为,而是向世界揭示了一种风俗规律,对人的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

道德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以前的人对道德问题有很多想法。现在我想谈谈我自己对道德问题的感受。

道德与自然

先秦时期,有三种不同的道德与自然理论: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和告子的性恶论。探究这三种观点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的视角不同。这三种观点都是片面的,但也有可取之处。

我觉得自然界没有善恶之分。同情、怜悯、嫉妒、残忍等。都包含在人性中,但有些本性更容易引导善,而有些则很难。所以道德的形成要有一种引导善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教育。

道德与教育

原始氏族社会有道德意识吗?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氏族社会的基础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而原始社会以社会集团为其生存形式。氏族社会的首领是一种道德权威。原始人没有识别能力,有群体从众心理,这是一种强制性的道德。而这种强制接受会让人在道德权威的阴影下形成一种固守旧习的状态。

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教育。教育水平越高,对道德的重视程度越高,对道德的认识越清晰,向上的好思想越多,从而产生与时俱进的新道德。

道德的内在精神

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对道德的定义不同,以风俗习惯或外界因素作为判断道德的标准是不准确的。虽然道德的外部充满了不确定因素,但道德的内在原则和精神是确定的,即道德应该适应时代环境,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

情感是个人道德发展的动力。孔子曾说,“克己送礼”其实是一种涵养,但这种涵养并不是指完全压抑和消除情绪,而是把不好的情绪变成好的情绪。

情感也分为个人情感和社会情感。在群体的压力下,个人情绪可能会受到社会情绪的影响。如果完全抛弃个人情感,顺从社会情感,社会就不会发展。正如杜威所说:“文明进化的历史就是特立独行的英雄的历史。”

过度的自私和欲望是道德发展的障碍。

每个人都有自私和欲望。过度的自私和欲望会破坏道德的发展,但适度的自私和欲望才是道德发展的动力。比如你现在帮助一个人,表面上是出于对她的同情。其实你潜意识里有私心。如果你遇到了麻烦,想要自己帮助的人也会给予同样的帮助,这是一种互助的自私。

道德经心得3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哲学著作。又名《老子》,被道教收为重要经典。共81章,分为上下两部分。此刻,前一篇文章的段落说,下一篇说的是美德。其中,有许多与生活相关的哲学。乍一看,他们没有什么感觉,但他们真的结合了生活中或大或小的经历,然后他们感觉到了神秘。

《道德经》虽然不长,但也有很多方面,比如哲学、政治、军事、生活。我能理解的东西不多,但我能感受到。《道德经》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虚”字。就像数学上的0,注意地方,低调,一无所有。其实就是的存在。有句话叫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虚”就是这样一种准备状态。如果你不固执地拿着什么,你可以随时拿起什么。

当0为分母时,整个公式的结果为。它告诉我们,为了坚持敏捷,生活中应该有空白,就像画空白一样。一幅画的成功不在于它画了什么,而在于它没有画什么,而在于它暗示了什么。同样,一个生命的珍贵不再是固定的形式或路线,而是存在于未来不可预知的变数,以及通过自我不断的奋斗可以产生的变化。

很多经典,如果每天读一遍又一遍,即使熟悉也会觉得枯燥。如果你把它们放下,再捡起来,那就好玩了。我对道德经还是有这种感觉的。

道德经心得4

一本《道德经》,做人一辈子的智慧。

做一个真实的人:人的一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的会说话,有的不善言辞。有的人甜言蜜语唾手可得,有的人沉默寡言但内涵丰富。说一些好听但不在乎的话要愉快得多。信仰并不美好,但美好的话语并不‘只是说明不做作比华而不实好’。真诚的话远胜于谄媚的话。做一个真实的人,实事求是,实事求是。

做一个善良的人:正义在人心,好人不为自己辩护,以理服人是自己的追求。能说会道的人总是为自己辩护,但诚实善良的人从不诡辩。一个人越是强调自己的不足,越是解释,越是掩饰。好人不争,坏人不争。与其强词夺理,不如以理服人。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诚实的人,用理智说服人。

做一个聪明的人:大部分脑袋聪明的人都不是知识渊博的人,因为他们认为智力就是资本。有见识的人都不是很聪明,因为他们知道脑子没有心聪明。智慧高于聪明。有内涵的聪明活着,不如没有内涵的聪明。而“明”告诉我们要有对世界的洞察,不言而喻,清楚他,事,礼,命。最重要的是不言而喻。只有当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要做,怎么做才是正确的,才能做到头脑清醒,有自知之明。知道的不知道,知道的不知道。读书使人明智、聪明、深刻。做个聪明人,明德,明理。

做一个懂得付出和付出的人。付出是一种美德,付出是一种品质。只是索取,只会让人生的路变窄。虽然给予可能会失去一些东西,但人们应该永远明白,有时失去是获得它的另一种方式。可能失去了‘物质’,却赢得了‘精神’。你给予的帮助越多,你得到的内心满足就越多。读书笔记,当然奉献和付出也不是毫无保留的,盲目付出不回报是不可取的。懂得付出和付出,适可而止。做一个懂得付出,乐于助人,温暖他人的人。

要做一个不为某件事奋斗的人,顺其自然,脚踏实地,努力奋斗。你要明白“越努力越幸运”,但你也要知道一定不要强求自己。珍惜,不强求,失去,顺其自然,快乐.

在沉默中体验生活的美好,培养自己,如此美好…

道德经心得5

我们一直在寻找适合中国的现代社会人际关系。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已经研究了最完善的社会人文结构,但研究的人并不多。

——铭文

《道德经》年,老子留下了很多治国之道。有人认为老子有蒙昧主义的方向,但在我看来并非如此。相反,老子一生都在探索一种完美的社会模式。

《道德经》第八章,老子首次提出了善胜于水的思想。老子善用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无争议的事物来引用一种态度或表达一种道理,如天、地、人、万物。老子讲水,不是讲水对人的帮助,也不是讲水对一切的帮助,而是以一种新的方式讲水的“无可争辩”。水是世界上最柔软的东西。即使有什么东西挡住它,它也会从它的外围流出,而不是和东西本身竞争;不管最后通向哪里,有路就去哪里。它可能会走向地狱,也可能永远不会回来,但它仍然会回头。文末有一句话:“没有烦恼,所以没有烦恼。”因为你不争取什么,自然就不会失去什么。不是不想上进,而是善于谦让,在同样的机会下向别人让步,或者知道了就让步。其实最后还是会受益的,因为没有争议,所以朋友多了,受益的机会就多了。正是因为“丈夫不争,所以天下不能与之抗衡。”

我想问,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不争”,社会怎么会不和谐,世界怎么会不稳定?人不争利,但彼此谦让恭敬,如何筑起壁垒。社会学提到两种不同的社会结构,一种是个体理性导致集体非理性,一种是个体感性导致集体理性。似乎感性和理性相比是个贬义词,但试想一下,当所有人都在思考眼前的利益时,却在思考用最少的代价换取更大的利益。在中国社会,这种现象被称为“坑”诈,而在这样一个个体理性的社会,其最终的集体形式是集体混沌。但如果像老子说的,大家都是卑微的,可能有人会说它迂腐,有人会说它愚蠢,但最终一定是和谐的集体。

举个例子,如果每个人都是一颗棱角分明的石头,都想相互碰撞得到更大的地方,那么最后只能留下一堆乱糟糟的石头和散落在各个角落的散沙;如果每个人都像涓涓细流,也许遇到石头会被劈成两半甚至四处散落,但聚在一起就没有不可阻挡的洪流。当这两个社会相遇的时候,就很清楚哪个赢了,哪个输了。与西方社会相比,中国属于体验社会,其最宝贵的资源是祖先留下的知识,知识的唯一载体是书籍。然而,许多中国人不愿意承担这些遗产,因为它们太大了,这对于一个没有系统科学方法论的国家来说,无疑是一个可怕的现象。

五千多年的历史在中国积累的太多了。我们不能也没有资格不继承它们。古人的智慧很大。阅读《道德经》让我意识到很多。我愿化作涓涓细流,追逐探索,等待有一天流入我们相聚的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