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政企业改革开放三十年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时间:2012-05-04
【www.wendang123.cn - 心得体会】

今天,一提起中国邮政,人们立刻会联想到绿色的邮政标志,似乎绿色成了邮政的代名词。邮政企业的发展,折射出了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的发展。我国而随着人们寄递邮品的变化,则是邮政企业在30年间潜移默化地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实现着增长。回望邮政这三十年,发掘邮政代代相传的精神,对于改革开放已经30年、正在书写一个“崛起神话”的中国来说,无疑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普遍服务看国民经济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的迈进,城市里出现了来打工的外地人,这些人通过邮政寄递家书报平安,这类邮件的业务量在改革开放初期比重占到了70%以上。与此同时,邮件的的种类也繁多起来,调整业务结构成了邮政迫切的需要。邮政企业开始根据客户的要求,探索着实行多元化经营,增加业务种类,印刷品、名信片等“新名词”陆续出现。

进入80年代,中国经济以腾飞似的速度发展,社会上各种行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起来。北京邮政分拣局的邮件已经顶到了天花板,每天分拣员们的劳动强度大大增加,分拣现场的邮件还是越堆越多,改革成了最迫切的需要。

改革创新推动邮政发展

1989年,邮电部邮政统计局关于按码分拣推进会在福州召开,北京邮政处作为率先实施按码分拣的单位出席了会议,由此,邮政内部处理开始按码分拣,四级六位制的邮政编码开始在全国正式实行。

“你们设的邮编我们也记不住啊。”、“写这个太麻烦了。”社会上议论声四起,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渐接受了邮政编码,这是邮政迈向数字化的第一步。分拣员按照6位数字分拣,速度大大提升,邮政编码的出现,也促进了邮政机械化分拣的发展,分拣机的引入和不断升级,大大加快了邮件处理的能力。目前,上机器分拣率达到了40%

在使用分拣机分拣后,还有很多不符合规格的信件机器无法识别,按址分拣班被保留下来。当年按址班“一个邮件一颗心”的理念使很多“死信”找到了“家”。

90年代是邮政手工化向机械化处理飞速发展的时代,给据邮件的处理方式由圆珠笔登单变为电子扫描,又发展为击光扫描,“两子系统”的上线运行,标志着邮政生产全面进入了数据化、网络化的时代。

邮件分拣进入网络化传输后,与之相关的运输行业也减轻了劳动强度,被称为“火车上的邮局”的火车运邮,由原来在火车上登记分拣变为了全部网上传输,押运员只需要根据实物核对数据即可。

邮政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机械化分拣后,信封的规格标准化成了邮政内部分拣的首要问题。在之前,信封的纸质没有任何要求,人们寄信用的信封大都是自己糊的,有些人为了节省邮资,东、西各家都合寄一个邮件,一个信封翻过来倒过去用好几遍,甚至单位的办公邮件都是把原来的旧信封翻过来接着用。

为了提高机械化分拣的效率,适应国民发展变化与国际接轨,邮政企业实行标准化信封,先后出现了A系列、B系列、DL号的信封,邮政有临制权,把制作权下放,一些印刷厂看到了商机。在邮政局周边就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印刷厂,促进了印刷行业的兴起。

随着市场经济的扩大,邮政网络履盖面积大的优势被商业行为捕捉到,商家开始印刷各种广告通过邮局寄递,广告类邮件大量进入邮局,在增长过程中占比重越来越大。书刊征定类邮件、办班学习类广告邮件特别地多。同时,人们的维权意识也不断的提高,大量的对帐单涌入邮局。信的重量也由原来每公斤183件变为每公斤130件,邮件的资费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涨价了。

在之前,由于邮政的普遍服务性质,民营资本是不能进入邮寄市场的,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邮政开始推行速递业务,并实行商业化竞争,联邦快递、敦豪快递等快递公司开始兴起,与EMS形成竞争态势,增加服务设施,缩小服务半径,提高服务质量,是邮政企业保持发展的前提。

邮政“自给自足”的的经营观念跟随社会大趋势被提上议程,邮政在未来仍然具有很强的核心竞争力,虽然现在电脑、电话等通讯工具普及,但邮政传递的实物性和珍藏价值是不可替代的。邮政的发展随着我国的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百姓用邮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进步,溶合在了社会大生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