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培训心得体会1
9月9日至13日,我有幸参加了在技术检测中心举办的20xx年第一期QC小组骨干培训班。这次学习让我收获颇丰,感受颇多。
一是有惊无险。此次培训的第一天要求8点30分正式上课。由于路途较远,为了不耽误上课,我们一起参加培训的三名学员约好坐早晨7点的依维柯。出发时天气尚晴,还能见到阳光。为了打发途中的时间,我带了一本《读者》杂志,在车上专注地看着。突然,我感到车体猛烈地左右摇晃起来,瞬间狠狠地撞击到高速路两边的护栏和隔离墩上。在几声“哐、哐……”的巨大撞击声后,汽车戛然而止。我的头重重地撞在了前排的椅背上,好在没有受伤。真是天有不测风云,我意识到出车祸了。我抬头一看,外面不知什么时候已是飞雪漫天,大地一片茫茫白色。原来是由于下雪路面滑,车速快而导致了这起事故。车的前头已全部撞烂,严重变形。庆幸的是乘客虽然受到惊吓,但都安然无恙。售票员分两批疏散了乘客。这样一来,我们三位学员9点多才赶到学习地点。这次坐车还真够危险的,看来坐公交车也不能确保万无一失,以后开车可得谨慎驾驶啊!
二是受益匪浅。培训课上,我首先聆听了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张守真教授的讲座。他开场的几句话对我很有启发。他说:“一个专业技术人员最终应该尝试向管理层过渡,这样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管理成就生活,让人不会犯低级错误。”接下来,他带领我们系统地学习了统计方法的基本知识。如什么是正常波动和异常波动,计量数据和计数数据,总体与样本,平均值与标准差,亲和图与排列图等等。通过他精彩的讲述,我进一步了解了这些统计知识。他那风趣幽默的授课风格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后两天由陈丽君老师主持授课。通过学习让我知道了QC小组是1962年日本首创的,于1978年才引入我国。我还明白了QC小组的课题类型有现场型、攻关型、管理型、服务型、创新型五种,问题解决型QC成果有10个步骤而创新型只有8个步骤;还有QC小组成果编写的注意事项等等。相信这次培训对我将来开展和参与QC小组活动定会大有帮助。4天的学习匆匆而过,让我有一种回味无穷的感觉。
三是结下友情。这个培训班有100余人,期间不凡有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和经验丰富的管理者。办住宿时,我遇到来自绿化公司的田霞、肖健两位学员。她俩见我无伴就热情地约我与她们同住一室,我欣然同意。在宿舍里我们一起轻松地交谈,彼此加深了解,相互照顾,非常愉快。课间时,坐在我前排的一位大眼睛、面容友善、举止端庄的女士微笑着向我打招呼。交谈中我得知原来她是中心医院妇产科的护士长,元旦前刚刚调到医院机关质量控制办公室。她说面对新工作确实对自己是一种挑战,应该调整自己尽快适应。我的近况和她有点相似,所以颇有同感,谈得很投机。感谢这次培训,让我开阔了眼界,更新了知识,还结下了友情。
质量培训心得体会2
农产品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必需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心得体会。
1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是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确保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农产品检验检测工作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有效地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向前发展,切实提升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是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技术支撑,同时对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调节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2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截至20xx年,我国已建成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有1 339个,基本覆盖了全国主要大中城市。我国已从部、省、地、县4个层次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各级检测机构业务布局更加合理,检验检测设备更新升级,配套更加完善,检测方式从单纯的定性分析向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扩充,检测范围由单一产品向各类农产品扩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的开展总体上平稳性好。
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起步较晚,正处于探索阶段,在开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由于一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成立时间较短,检测环境设置欠佳,相关的检验检测设备简单,人员不足,专业技术有限,经费缺乏,检测的主要任务仅限于例行监测,目前的检测能力无法保证本区域内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任务的需求。另外,农产品品种繁多,涉及面广,检测项目多,检测设备不能批量快速准确检测。同时检验检测工作开展极不平衡,有些市县级地区检验检测未运作;而且大多数检测工作侧重于农药残留检测,畜产品及水产品兽药残留检测和农业环境检测能力较弱,不能满足全面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需要,大部分未能全面开展定性定量检测。目前,总体检验检测工作还不能适应日常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需要。
质量培训心得体会3
高尔基说过:“幸福家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质量体系运转良好,管理规范的组织不管是谁进行内审,都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对于大多数组织来说,选择合适的内审员,给内审员以合适的定位并适当的培训,循序渐进的培养就显得很重要。
首先是定位的问题,像在上一篇文章所说的,不管是组织还是培训机构,大多把内审员定位为对其他部门的监督者、审查者。我的建议是,内审员首先应该是一个合格的建设者,或者是一个优秀的完善者,这里所说的建设是指本部门的体系建设。内审员应该从本部门的体系建设做起,对本部门的体系了解了,才能对整个企业的体系运转有所了解;本部门的体系完善了,整个企业的体系运转才能相对完善,内部审核的压力才会降低;本部门的体系没有问题了,审核别人的时候才有资本,说话的时候才能有理有据。这实际上是一个观念的变革。
因此,在内审员的培训上,不要一上来就学习标准,学习如何编制检验计划、检查表,如何给别人定罪,而是要与本公司、本部门的实际相结合,首先培训的是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概念、本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结构,以及自己所在部门的质量管理体系流程、结构和管理要点,内审要从自己部门开始,支持资源要首先从内部获得,最后才是如何编制检验计划,编制检查表,如何对外部门审核。
最后,内审员的培养要循序渐进,对待新培训的内审员,特别是年轻人,真正的以储备人才的态度来对待,不可急功冒进,以为简单的三五天培训以后就可以在体系管理中起到很大的作用,甚至成为组织内部矛盾作用的工具。如果组织内各部门内部能够坚持月度或者季度的体系自审自查,自我完善的话,一个内审员应该在本部门从事相关工作1年以上,才有资格参与对外部门的审核。
以上是我对个别体系运行不完善并且希望完善体系工作的组织的一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