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阅读心得6篇

心得体会 时间:2023-08-07
【www.wendang123.cn - 心得体会】

挪威的森林阅读心得

挪威的森林阅读心得 篇1

  迷失的人就迷失了,相遇的人会再相遇。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得以永存。很多人都会说,懂得很多道理,却仍旧过不好这一生。我想我可以从这句话乃至这本书中真正体会到什么,而不是看起来如何或是浅尝辄止。

  渡边彻,叙述了全部故事。木月,与直子青梅竹马,两人十分喜欢渡边。木月自身的性格常被人认为是傲慢,所以朋友方面,木月只有渡边,对他极其热情,顾虑周到,心思细腻到不想让任何一个在场的人(其实就是直子和渡边)被冷落,可以说木月有着十分出色和完美的才能,但直到最后都对自己没有信心,以至他在直子面前都很颓丧。然而,太在乎别人的人往往坚强给别人看,脆弱留给自己,他无故自杀了。一年后,每当周日来临,渡边与死去的朋友的恋人直子幽会。不是作为道德低下的男人,反而渡边带着怜惜爱恋直子的心情,他明白直子需要的不是他的安慰故不能大胆给予,大学生活中不咸不淡,可谓是在心里迷茫的“苦吟”。

  偶然间,渡边一次读到《了不起的盖茨比》时,认识了所谓“对死后不足三十年的作家,原则上对书不屑一顾”的永泽,如果说木月是仅对直子和渡边君有领导魅力,那么永泽是有能力在众人之上迅速审时度势,让人迅速察觉“此人是非等闲之辈”,这两人在信心上可谓是天壤之别,“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劣诺夫干的勾当。”永泽对于深深追求他的初美薄情得很,“我没有同任何人结婚的念头,这点对初美也说得明明白白,初美如果想同某人结婚也是可以的,我不干涉;要是不结婚而想等着我,那她就等。”初美割腕自杀,永泽给渡边写道“由于初美的死,某种东西消失了,这委实令人不胜悲哀,甚至对我来说”渡边将信撕得粉碎,并以后不再和此人有往来。每人有其两面性,永泽那颗心既春风得意却又在阴暗的泥沼里苦苦挣扎。

  绿子,和渡边在大学中遇到,家境艰难,母亲癌症死去,父亲和母亲一样得脑瘤,姐姐爱好坐在狂吼乱叫的车子上兜风,两人仅靠和亲戚经营的小气的“小林书店”度日,一手好厨艺,吉他唱歌不敢恭维,面对着附近的火灾,却坐在阳台上唱歌,“死了就死了呗!我们早已决定对未来的事来个不屑一顾!”没有温馨的家庭,得不到别人能得到的爱,就会对爱有独特的标准,“对某种人来说,爱是从根本上不值一提的,或者说非常无赖的事开始萌芽的。”

  这书中,没有让人很崇拜的角色,有的只是我的影子。

  对于只身独处的人来说,四月实在是不胜凄寂的季节,四月里,周围的人无不显得满面春风,人们脱去外套,在明媚的阳光下或聊天,或练习棒球,或卿卿我我,我却孑然一身,形影相吊。渡边在两次探望疗养院的直子(精神病),发觉直子可以回到现实世界了,可以与自己生活了,但却又得到病情急剧恶化,幻听很严重,生活难以自理的消息;同时面对着绿子真诚的爱情不能做出绿子心中的正确回应。浑浑噩噩,两处都难以摆平。

  其实,这种境况随处可见。在风和日丽的天气行舟于湖面,既觉得蓝天迷人,又觉得湖光旖旎。倾心于某些人,再正常不过,只是随着世事长河流逝,留下的是一个或者无。

  直子自尽,某种程度上是对自己的解脱。对于渡边,不管直子是否在世,两人注定无果。渡边对直子只是一种责任,并且不能放弃这种责任。渡边对直子的爱是毋庸置疑的,尽管爱的方式在某一过程中被扭曲的难以思议。绿子生性活泼,脑子灵活,渡边有缘与她一起共度余生,就像绿子说过的话“把人生当作饼干罐,饼干罐里不是装有各种各样的饼干,喜欢的而不喜欢的都在里面,如果先一个劲儿条你喜欢的吃,那么剩下的就全是不大喜欢的。每次遇到麻烦事我就这样想,先把这个应付过去,往下就好办了。人生就是饼干罐。”

  这样,渡边继经历木月的永逝,又经历了一次伤痛。直子的死没有成为一个结点,而作为渡边的成长,再次延续了渡边的生命。

  但是无论怎样的哲理,都无法消除所爱之人的死所带来的悲哀。那句话也一样,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从这片悲哀中挣脱出来,并从中领悟某种哲理。所谓成长,尽是如此。

挪威的森林阅读心得 篇2

  是本好书。好在哪里却说不清楚,只不过记得读时带来的震撼。与一般网络小说不同,名著的作者们最不缺的就是格局,那以小见大,跳脱于生活内外的哲理,是引起共鸣的基础。

  比如,这本书大概讲的是渡边与一群人的故事吧,而这群人可以从某个维度上划分为三类,一种将渡边扯向生活的边缘,比如木月和直子;一种尽力让渡边重回生活的轨道,比如小林绿子;而最后一种,则是主人公在这世界两级徘徊的“引渡人”——玲子。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前两种人,但第三种引渡人却是可遇不可求的。这是幸或是不幸,谁都无法定义。至少我没有遇到过这种人。

  让我印象最深的也就是玲子了,她曾在渡边迷茫负罪之时一度开导他,众多震撼人心的话语,我听了就如同启发我自己一般。比如,她曾告诉渡边爱上两个人并不是什么罪过,就像在风和日丽的天气里荡舟于美丽的湖面,我们会既觉得蓝天迷人,又深感湖水多娇——二者同一道理。

  不过,虽然没有遇到玲子这样的人,但还是希望能早些听到那句“不要用不自然来磨损自己的青春”。也许,这才是我读完本书又久久不能释怀的基础。

挪威的森林阅读心得 篇3

  读罢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休闲的生活方式与时尚心理。对于追逐时尚的年轻人来说,村上的小说可以使我们获得某种意义上的满足。在村上的笔下,都市休闲的生活场景触目皆是,它对于年轻人的诱惑是不可言喻的。

  村上小说中主人公的品牌消费意识都很强,他们穿衣必要名牌,驾车一定是奔驰、宝马之类的名品,听音乐一定是各种曲名的经典唱片。男主人公几乎都抽烟,抽的必定是品牌香烟。

  村上以其流利的笔触绘制出的物质繁荣时代的休闲生活图画,不管是现实的描写也好,亦或是一般人梦想传达也好,总之是切中了我们年轻人的时尚脉搏。

  其次就是性文化风景。村上写男女之间的性交往,不隐藏,不躲闪,不朦胧,不夸张,不造势,而是坦然处之,当写则写,没有一块遮羞布。在他的小说中,女孩同男孩的交往很随便,有时随便的叫人无法理解。可能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决定了我们中国的男女交往不是那么随便。基于这个原因,村上的小说迷大多数就是年轻人了。有人曾这样调侃到:阅读村上的小说,在纸上过一把瘾,不失为一种畅快的体验吧。嘿嘿……

  青春是美丽的,青春是残酷的,青春是孤单的,青春是忧伤的…所以青春只能是迷惘的……渡边、直子、木月、绿子和玲子的形象又一次浮现在我的眼前。

挪威的森林阅读心得 篇4

  一页一页地翻动书页,内心早已随着情节时而激动,时而落寞,直到合上书本,才有些许不真切——与这个世界接轨。

  我是理解书里的人的,他们的每一个想法,每一个行为,我都了然于心,所以我作为一个旁观者,早已不能置身于外。

  关于性与爱,关于虚幻与现实,关于我说得出和我说不出的抽象的东西。

  直子的美好——当然指的是渡边君认为的美好,根本在于她的悲剧性命运。她是一个需要依赖,吸附另一个个体生长的人,一旦认准某一个,便是执着的开始,没有终结,这里面有一种偏执的情感。所以木月的自杀,使她与这个世界最后的联系断了。其实,世界没给她留活路的。

  她的美好的身体是这世界赐给她的一副毒药,伴着生,夹杂着死,死即使她本身。渡边被她吸引了,这是天性,这是必然。没有人能拒绝性本身和柔弱如直子,以性为生命动力的渡边尤甚。没有欲望,就没有悲剧产生。

  直子的怀疑,不安,恐惧源于没有人愿意不要求你做任何事地爱你,包括渡边。然而,直子要,她要一辈子,没人给得起,所以她走了。是必然,是唯一的选择,这是她的性格,便是她的命。

  渡边即是作者本身,狂欢中寂静,疯狂后落寞,冷静中掺杂着欲望,欲望突破冷静。因为他自得其乐,所以他没死。

  这是男人和女人的下场,整本书充满了烟火味,你可以回避,然而它是真实的,却不是人生的常态。

挪威的森林阅读心得 篇5

  在我看来,《挪威的森林》是一部很美的书,就像译者之一林少华先生说的那样:“它没有匪夷所思的情节,只是用平静的语言娓娓讲述已逝的青春,讲述青春时代的种种经历、体验和感触——讲述青春快车的乘客沿途所见的实实在在的风景。”这部小说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是深沉而又真挚的,我多读几遍后,觉得这本书就像是一个真诚的朋友,如渡边那样,它没有刻意去掩饰什么,把青春里真实残酷的一面展现在你的面前,爱与不爱,迷茫与挣扎,救赎与成长……

  第一次读是在初中毕业后的那个暑假,读完觉得自己好像做了一场迷迷糊糊的梦,梦里有人相爱,有人分离,有人自杀,有人独自流浪……我所看到的一切如同夏日午后阳光在纸糊拉窗上描绘的树叶之影,在热风的吹拂下昏昏沉沉地晃动着,我疲倦的眼睛极力想看清,但就像书中渡边那样一边注视沉默的空间中闪闪浮动的光粒子,一边力图确定心的坐标。这本书到底在表达什么呢?我从中获得了什么呢?到最后,反而只有木月的死,直子二十岁生日晚上的场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他的都随风飘散了。

  我高中重读了整整四遍,一遍比一遍花的时间长。最后在一场冬天的飞雪里,我读完了第五遍,就像我喜欢冬天一样,我开始真正喜欢上了这本书。绿子默然不语,如同全世界所有的细雨落在全世界的所有草坪上一般的沉默在持续。我慢慢关上书,低头沉默不语。以前对这本书的喜欢是朦胧的,但那一刻它给我带来的心灵震颤是永久性的。初美摇撼了渡边身上长眠不醒的“我自身的一部分”,她的确,的的确确是位特殊的女性,无论如何都应该有人向她伸出援助之手。《挪威的森林》摇撼了我心灵深处的一部分,以及我那被自卑与痛楚充斥的一段青春时光。我在想,有没有人会对我伸出援助之手呢?是她吗?抑或是一本书?

  我没有选择走另一条路,而是参加高考上了大学,上大学之前,我读了第六遍,用了很多个晚上。渡边给直子讲敢死队的故事,看到了直子的久违的笑容,在那时,低垂的阴沉沉的雨云,也似乎被南来风一扫而光,无影无踪了,鲜绿鲜绿的樱树叶随风摇曳,在阳光下闪闪烁烁。太阳光线已透出初夏的气息。擦肩而过的人都脱去毛衣和外套,有的搭在肩头,有的挽在臂上。在周日午后温暖阳光的爱抚下,每个人看上去都显得分外开心。渡边陪昔日好友的女朋友直子在东京漫无目的地走着,他就默默跟在她身后,大致保持着一米的距离。渡边是一个很真诚坦率的人,他有着自己的说话风格,时而幽默时而无趣,在大学里愈发孤立,没有几个朋友。

  我觉得渡边不是一个伪君子,他说爱就是爱,说不爱就是不爱。对于他不爱的东西,他很容易就会感到厌烦,而爱的,即便因此受了伤,他也会花时间去维持,去保护,去小心翼翼地面对它。他会为直子答应很多事情,会为直子买生日蛋糕,作唯一一个陪她度过二十岁生日的人,耐心地听她讲几个小时的话,也会在与绿子见面时准备几枝水仙花。他会在绿子睡觉的时候老老实实地读黑塞的《在轮下》,天放亮时读完,留下一张字条,上面写着:“喝了些白兰地,熟睡中的你非常可爱。”他对自己喜欢的东西非常负责,虽然他总是犹豫不决,可是他对自己做的选择会抱有认真的态度。简而言之,他把自己的心掏了出来。我突然想到塞林格《破碎故事之心》里写的一段话:“爱你才是最重要的事,莱斯特小姐。有些人觉得爱就是性,是婚姻,是清晨六点的吻和一堆孩子,或许爱就是这样,莱斯特小姐,但你知道我怎么想吗?我觉得爱是想要触碰却又收回手。”可能渡边就是抱有这种想法的人吧,他是一个不善言辞、孤独而又浪漫的男生,他经常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但如果有人闯进了他包有一层硬壳的心,他就会尽力去爱,去袒露自己所有的真心。也许会有人拿着三观之类的东西去评判渡边的情感经历,说他脚踩两只船,我想说,这是很有失偏颇的。渡边是一个普通的人,他也有软弱的地方,如果他不犹豫,那恰恰是不负责任的体现。他和直子之间的情感远比我们想的要复杂的多,他当然也爱绿子,但是真诚的他也有弱点,他也要经历很多东西。我们常人其实都是如此。

  渡边的精神是孤独的,即便是碰到了直子和绿子之后也是如此。他在最好的朋友木月自杀后就走进了青春的迷雾森林,连同他一起的,还有敏感脆弱的直子,陪她长大,保护她的人走了,她迷茫失措,慌不择路,常常在东京街头漫无目的地走,像一只被侵犯了的受伤的小鹿,眼睛里总是充满着悲伤。就算她去往阿美寮进行精神治疗,我相信她还是孤独的,她还是那个不堪一击,弱不禁风的小女孩,依然会在玲子弹吉他唱披头士的《挪威的森林》时哭泣。她夜晚时不时醒来感到害怕,会做出第二天自己想不起来的事。她还对渡边说:“你喜欢的怎么都是这样的人呢?我们是不正常的啊。”(作了一些改动,方便引用)直子是个可怜的人,从小就直面姐姐的死亡,后来这个世上她最爱的青梅竹马自杀,死亡从小到大一直紧紧攥着她的心脏,经常让她在深夜喘不过气来。渡边努力想把她拖出深渊,一起面对生活中新的困难。可是她走不出来,在精神疾病的困扰下慢慢向井底坠去。在她看来,这是一种还债,是一种救赎,是成长所要付出的代价。直子渐渐消失在了过去的日子里,渡边没能在直子身上完成自己青春的救赎,直子到死也没有救到自己。

  直子死后,渡边踏着初秋的海岸不断西行,进行了一个月的流浪旅行。他更深地理解了“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木月和直子把他的一部分拖进了死者的世界。渡边觉得自己似乎成了博物馆管理人,在连一个参观者也没有的空荡荡的博物馆里,为自己本身负责着那里的管理。

  我觉得还是书里的那一句话说得对,社会这种东西,从根本上讲就是不公平的。敢死队,直子,玲子,木月,绿子,初美,渡边,永泽等所有的人,都要承受着社会的不公平,有的人迷失了,有的人走出来,承受住了,正因为如此,世上才有形形色色的人。绿子就是敢于去承受社会不公正的人。如果说直子是一朵白玫瑰,绿子就是一朵红玫瑰。绿子是降临到世上的一只活蹦乱跳的鹿,她留着短发,戴着墨镜,为渡边的生活带来了一束光。她也有难过的时候,比如感受不到生活中的爱,想好好爱一次,想痛痛快快,不受拘束地爱一次,她也会因为父亲的去世悲伤,也会因为渡边没有注意到自己的发型而不理他生气很久。但是绿子是乐观的女生。她会大胆地向渡边吐露自己的爱意,大大咧咧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没有被父亲去世的阴霾一直笼罩着,她会要求渡边带她去看电影,陪她一起吃饭,度过悲伤的时期。

  这本书我最喜欢的一个情节就是渡边和绿子在附近失火的时候于小林书店的阳台饮酒唱歌接吻,那真是非常奇妙的经历,也带给我奇妙的阅读体验。绿子是那么阳光活泼,她不管什么着火不着火的,抱着吉他就开始唱歌,真是可爱极了。读到渡边和绿子在大雨中紧紧抱在一起被浇成落汤鸡的时候,我常常想到直子,她在黑暗里摸索着前行,最后还是走向了死亡,用一根绳子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渡边难过于直子葬礼的凄凉,玲子却说,我们迟早都要那样死的,你也好我也好。我想到罗曼罗兰说的一句话,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我想,世上能够做到这样的人,绝对是少数。绿子算一个,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永泽也是这样的人,只是比较特殊,不能算作很好的例子。

  写了这么多,突然发现不知道自己到底要表达什么,只是想到哪就写到哪,多是自己关于这本书的一些肤浅的感想。感谢你花时间读。

挪威的森林阅读心得 篇6

  有人对死亡恐惧,所以他继续活着;有人对活着恐惧,所以他死了。在《挪威的森林》这本书中,许多人因某些事死去了,也有部分人在渡边的生活中销声匿迹了。死亡是渡边逃避不了的一个话题。他十七岁那年,木月自杀了,后来,直子也跟着木月去了。他有一句诉诸语言:“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我认为自杀是一种自私的念头,因为它不仅影响了自己,还使活着的痛苦。书中木月的自杀就是如此,还使活着的恋人直子、渡边,还有他的亲人痛苦。直子最后选择了随他而去,而渡边也活得并不愉快。他的好朋友没了,心爱的人也没了,这对他是一种多大的损失。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因为某些事情而选择自杀。有些人成功了,令他的亲人朋友痛苦一辈子。有些人失败了,领悟出生命的脆弱和人生中的些许美好。所以选择继续活下去。每个人一生中总会有过轻生的念头,但大部分人都活着,因为他们恐惧死亡,所以继续活着。……自杀是一种愚蠢的行为。

  整本书中我感受到了无处不在的孤独感,渡边身边的朋友不多,在木月死后,他为了改变生活状态去了东京读大学,也没交多少朋友……在敢死队消失之前送了渡边一只荧烛“那微弱浅淡的光点,仿佛迷失方向的魂灵,在漆黑厚重的夜幕中彷徨。”这写出了渡边内心的一种处境,他孤独地活着,像那只荧烛一样,在漆黑的夜幕中点着那一点微弱的光彷徨地走着。我们也像渡边一样,孤独地活着,只是有时热闹得多,夜深人静,总是只有自己一个人享受那无边的孤独,没有人喜欢孤独,但也只能孤独。我们不能逃避孤独,所以我们要享受孤独,才能去感受生活中的许多美好。孤独是每个人都有。

  绿子说的一段话,我很喜欢。“你把人生当作饼干罐就可以了,饼干罐不是装有各种各样的饼干,喜欢的和不大喜欢的都在里面吗?如果一个劲儿挑你喜欢的吃,那么剩下的就全是不太喜欢的了。”是啊,所以我们不能一个劲儿的挑喜欢的吃。

  这本书是作者在中年写的怀念年轻时的事。“一旦失之交臂,一辈子都将追悔莫及。”这句话深刻的写出了作者于年少时的人和事都很怀念,但再也回不去了,而且会随着时间慢慢地消逝。作者怀念的岁月就如我们现在一般,十七岁的少年……我认为,现在所发生的事,以后想起也好,想不起也好,对于未来来说,现在早已过去,早也回不来了。所以,无论发生什么事,无愧于心就好,太在意的话就会痛苦。

  《挪威的森林》这本书描写了很多现实生活的真实情况,渡边这样的人在生活中或许也有类似的情况存在自己的生活中。渡边与直子,绿子、玲子等异性的感情,他的生活,都能在不同的人身上找到缩影。平凡的人生亦有不平凡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