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电影观后感悟3篇(观看电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时间:2022-12-09
【www.wendang123.cn - 心得体会】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电影观后感悟3篇(观看电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心得体会),以供参考。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电影观后感悟3篇(观看电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心得体会)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电影观后感悟1

  雄城里出英雄。英雄的诞生,从来不是偶然。

  半个多世纪前,红其拉甫边防连成立,哨卡建在海拔4300米的帕米尔高原上。

  这里山路崎岖,自然环境恶劣。拉齐尼·巴依卡的祖父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主动请缨,为红其拉甫边防连的官兵做向导,从此开始了一家三代护边70余年的传奇。

  时间一晃便是23年。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带领官兵们走遍红其拉甫边防线上每一道河沟、每一个山口、每一块界碑,同吃同住,一起经历千难万险,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不让界碑挪动一毫米。”1972年,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走不动了,他将拉齐尼·巴依卡的父亲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叫到身边,嘱咐道:“守好边防的任务,以后就交给你了。”

  一座毡房就是一座哨所,一个牧民就是一个哨兵。巴依卡·凯力迪别克骑上牦牛,谨记“家训”,走上边境线,与官兵一起爬冰卧雪、戍边巡逻,这一干又是38个春秋。

  拉齐尼·巴依卡从小跟着父亲在边境线上长大。巡逻路上,父亲经常给他讲爷爷巡边的故事。年幼的拉齐尼·巴依卡听着,两眼放光,一颗种子在幼小的心灵里埋下——“长大后也要和爷爷、爸爸一样,为国守边。”

  2004年8月,刚刚从部队退役的拉齐尼·巴依卡接过父亲的班,成为家中第三代护边员。同年,他光荣入党。这让他对自身有了更高要求——不仅要做一名优秀的护边员,更要做到在入党申请书中所写的那样“尽我所能,为人民、为祖国多做好事。”

  巡逻路上,拉齐尼·巴依卡总是走在前面探路,凭着多年经验,多次帮边防官兵化险为夷。

“巡逻路上,我们每次都要穿越冰河,他总要自己先过去,试试水深不深、流速急不急,确认安全后,才让我们过河。”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红其拉甫边防连战士肖瑶说,“有拉齐尼·巴依卡在,我们心里特别踏实。”

  山区气候变化无常,危险说来就来。2011年冬天,巡逻队遭到暴风雪袭击,边防战士皮涛突然滑入雪洞,周围冰雪不断塌陷。千钧一发之际,拉齐尼·巴依卡迅速爬到雪洞旁,脱下衣服打成结、做成绳子,花了两个小时终于将皮涛拉上来。皮涛得救了,拉齐尼·巴依卡却被冻得不省人事,送到医院抢救了三个多小时,才挽回生命。

  16年的护边生涯,拉齐尼·巴依卡曾在峭壁探路途中被山石砸晕血流不止,也因渡河发生意外,噙泪与自己相伴多年的白牦牛作别。太多的急险时刻,却从未拦下他巡逻的脚步。

“做一名不穿军装的‘边防战士’,永远守好祖国的边境线……”拉齐尼·巴依卡用青春和热血践行着铮铮誓言,被当地群众称为守边护边的“帕米尔雄鹰”。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电影观后感悟2

  3月,乌尔禾采油站多角度、多形式开展向全国劳动模范拉齐尼·巴依卡学习活动,通过多次学习该同志的先进事迹后,我深有感触。

  帕米尔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雪峰连绵,拉齐尼·巴依卡祖孙三代义务为国戍边71年,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后,拉齐尼·巴依卡便把护边当作己任,“当一名不穿军装的边防战士,永远守护祖国的边境线”是他生前常说的一句话。

  拉齐尼·巴依卡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情都直戳我的内心。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英雄,他与雪山冰岭为伴诠释忠诚,他用双手托举希望温暖人心。我想,这便是对“大爱无言”最好的诠释。

  很多人说,80、90后没有责任担当。作为一名80后的“油三代”,我想用自己对这片茫茫戈壁的热爱体现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心。在工作的10年中,我有过彷徨、恐惧、退缩,彷徨自己苦苦求学十几年,最后还是回到父母身边,过着一眼就能看到尽头的日子;恐惧戈壁极端恶劣的环境,一眼看不到边的采油树、抽油机;退缩每日往返的漫长送班车行程和陌生的工作环境。如果非要说我们这一代没有担当,那么,面对众多诱惑的时候,我们依然选择了和父辈们一样的工作,毅然决然留守在祖国的大西北。

  工作中,我们有很多缺点,例如责任意识不强、欠缺开拓创新精神、个人得失心太重等等,所以,这样的模范典型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在做各项工作时遇到矛盾和问题要勇于正视和解决,做到善于发现问题的“痛点”,展现新一代石油工人风采。事情难以解决时要沉下心,保持谦虚,向师傅们不断学习经验,与同事之间相互取经,不断进步。

  英雄虽去,但精神长存,我们要营造良好氛围,积极宣传,将这种精神延续下去。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电影观后感悟3

  生命的托举成了红其拉甫边防连护边员拉齐尼·巴依卡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姿态。

“来人啊!救救孩子!”今年1月4日中午,一名儿童掉入喀什大学校内人工湖的冰窟,拉齐尼·巴依卡奋不顾身,踏上冰面,施以援手。

  就在他快要拉住孩子的瞬间,冰面破碎。拉齐尼·巴依卡掉入刺骨的湖水。他用冻僵的身体和所有的气力托起孩子,坚持了漫长的十分钟……

  最终孩子获救,他却不幸牺牲,年仅41岁。

  连日来,拉齐尼·巴依卡的英雄事迹,令无数人闻之落泪。在生死考验面前,他把生的希望送给他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生命向党和人民递交了一份优秀答卷、谱写了一曲英雄赞歌、树立起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英雄托举 响遏行云

  不久前,伊宁县英塔木镇托万克温村党支部书记木沙江·努尔墩一路奔波,踏上帕米尔高原,来到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提孜那甫村——拉齐尼·巴依卡的家乡。

  群山如阙,雪峰林立。看着拉齐尼·巴依卡的长眠之地,这个身材魁梧、皮肤黝黑的大汉,不禁声泪俱下:“兄弟,我来看你了……”

  木沙江·努尔墩是拉齐尼·巴依卡在喀什大学培训期间的室友,1月4日,曾与拉齐尼·巴依卡一起救人。

“我时常会梦到当时的场景,他在冰水中对我大喊:‘别过来,冰薄!’‘救孩子,先救孩子!’”2月26日,木沙江·努尔墩回忆起那个惊心动魄的中午,眼眶通红。

  尽管听见了拉齐尼·巴依卡的劝阻,但紧要关头,木沙江·努尔墩顾不了那么多,急忙前去施救。在施救过程中,他也不慎掉入冰水。回想起那冻透骨髓的寒意,他不禁打了个寒颤。

“落入水中的瞬间,我大脑一片空白。感觉有无数根针扎进了皮肤,再后来,全身都僵了。”木沙江·努尔墩感慨,拉齐尼·巴依卡不会游泳,却在冰水里托举着孩子坚持了那么久,真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

  拉齐尼·巴依卡以无比坚强的毅力、超人的意志,用托举成就大爱。英雄一幕,宛若一曲高亢的壮歌,响遏行云。

  马燕是拉齐尼·巴依卡在喀什大学培训期间的教师。“他总是第一个来到教室,打扫卫生、擦黑板,学习很刻苦。”马燕动容地说,“拉齐尼·巴依卡虽然是我的学生,但却是我人生的导师、学习的楷模。”

  在拉齐尼·巴依卡曾经巡逻的边境线上,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边境派出所副所长阿布都贾米·龙吉克和同事把拉齐尼·巴依卡巡边使用过的望远镜留在这里,用石头压住,镜头朝着提孜那甫村的方向,希望英雄每天都能看见家乡,看见祖国的大山。

“他是我在部队时照顾我的‘老班长’,是工作中带我巡边的‘领路人’。”阿布都贾米·龙吉克哽咽地说,“我会传承他的精神,担起他的责任,继续守护好祖国的边境线,守护好我们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