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育教学理论专著心得体会(共5篇)

心得体会 时间:2021-10-22
【www.wendang123.cn - 心得体会】

第1篇:教育教学理论专著心得体 会

阅读教育教学理论专著心得体会

——读《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师最需要关注的66个教育细节》有感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这可能是每一位家长和教师都关心的话题。带着这样的疑问,在暑期我打开了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张平主编的《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师最需要关注的66个教育细节》一书,仔细阅读,颇有收获。

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 书的序言部分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最好的教育是“无为”的教育,它不为感知,却又深深影响着人的心灵的教育。所谓“无为”教育:是指教育者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隐蔽教育意图的教育情境的熏陶,教育技能的感染,教师自身的示范等为间接教育手段,潜移默化,摒弃单调、枯燥的说教,充分信任学生,因势利导,使学生在没有直接冲突式的说教中自觉接受教育,在获得亲身体验中领悟道理,在以自身为主体的自我教育中达到精神的升华和认识的飞跃的教育。

“无为”教育需要我们教师关注,并从教育的细节入手身体力行。本书共四个部分:做人篇,学习篇,做事篇和交往篇。该书充分阐述了教师如何有效关注教育的66个细节,如何身体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为出色的有为的人民教师.

有位哲人说:“人的一生只在做两件事„„做事与做人。”其实,人的一生只在做一件事:那就是做人。因为事是人做的,做事的实质也就是做人。因此,书中的四个部分把做人篇放在了首要位置,学生只有具备了做人的各项品质才能更好地学习,做事,也才能与周围的人和谐交往。因此,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然后才是传道、授业、解惑。

编者将教师最需关注的66个细节一一阐述,而在阐述的手法上也避免了枯燥的繁琐的论述,在阐述一个品质细节之前,编者都引用了两句名人名言来概括该品质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紧接着运用一些鲜活的生动的真人实例来做具体的论述,最后,编者提出培养这些良好品质的方法和建议,从而使这本理论性很强的书增加了不少的文学性和趣味性,广泛地提高了广大教师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

书中讲述的教师最需关注的教育细节之四:健康是人生最可贵的,给我的印象最深。我们如何理解健康的含义: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曾说过:“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可见身心健康是人类的共同追求。著名的作家海明威从小就跟着酷爱体育运动的父亲走村串户,穿林渡水,4岁时,他从父亲那里得到一支猎枪,之后开始独立活动,开始了钓鱼,打猎和探险的生活,而年幼时的这些经历成了《老人与海》的重要写作素材。

强身是重要的,教师在教育学生时,更要强调“强心”。虽然我是一名语文教师,但知道教育学生锻炼身体,促进学生身体健康也是是我的教学的目标之一,然而,作为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要在教学思想上和教学内容中渗透心理教育,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爆发。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要让他们有成功的快感,也正是因为我重视对学生的“强心”教育,我教的班级的学生,心里从不感到自卑,他们以乐观的心态学校,以乐观的心态参加体育活动,学生的运动能力和体质都得到了明显提高。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师最需要关注的66个教育细节》这对广大的教师具有很强的学习和借鉴意义, 我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我将细细品味书中提及的每一个教育细节,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灌输这些教育思想,使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品格健全的人。有一句话说得好:有时候,不是我们的学生教不好,而是我们的教育没有做够。

撰写人:陈朝刚 2013年9月3日

第2篇:教育教学理论专著心得体会

教育教学理论专著心得体会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这可能是每一位家长和教师都关心的话题.带着这样的疑问,我打开了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张平主编的《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师最需要关注的66个教育细节》一书.

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书的序言部分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最好的教育是\"无为\"的教育:它不为感知,却又深深影响着人心灵的教育.所谓\"无为\"教育,是指教育者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隐蔽教育意图的教育情境的熏陶,教育技能的感染,教师自身的示范等为间接教育手段,潜移默化,摒弃单调,枯燥的说教,充分信任学生,因势利导,使学生在没有直接冲突式的说教中自觉接受教育,在获得亲身体验中领悟道理,在以自身为主体的自我教育中达到精神的升华和认识的飞跃的教育.

\"无为\"教育需要我们教师关注,并从教育的细节入手身体力行.书中从四个部分:做人篇,学习篇,做事篇和交往篇,充分阐述了教师如何有效关注教育的66个细节,如何身体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为出色的人民教师.

有位哲人说:\"人的一生只在做两件事----做事与做人.\"其实,人的一生只在做一件事:那就是做人.因为事是人

做的,做事的实质也就是做人.因此,书中的四个部分把做人篇放在了首要位置,学生只有具备了做人的各项品质才能更好地学习,做事,也才能与周围的人和谐交往.因此,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然后才是传授知识.

编者将教师最需关注的66个细节一一阐述,而在阐述的手法上也避免了枯燥的论述,在阐述一个品质细节前,编者都引用了两句名人名言来概括该品质的重要意义,紧接着运用一些鲜活的真人实例来具体论述,最后,编者提出培养这些良好品质的方法和建议,使这本理论性很强的书增加了不少的文学性和趣味性,大大提高了广大教师读者的兴趣.

书中讲述的教师最需关注的教育细节之四----健康是人生最可贵的,给我的印象最深.我们如何理解健康的含义: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曾说过:\"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可见身心健康是人类的共同追求.著名的作家海明威从小就跟着酷爱体育运动的父亲走村串户,穿林渡水.4岁时,他从父亲那得到一支猎枪,之后开始独立活动,开始了钓鱼,打猎和探险的生活,而年幼时的这些经历成了《老人与海》的写作素材.

强身是重要的,教师在教育学生时,更要强调\"强心\".我是一名体育教师,锻炼学生身体,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是体育教学的目标,然而,作为体育教师更要在教学思想上和教学内容中渗透心理教育,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爆发.在一次篮

球运球的接力比赛中,女同学小林体型较胖,运球速度较慢,但和她一组的同学并没有嫌弃她.比赛还没有开始,队友们就给她出主意:小林,要运稳不掉球就行了!你别急,心一慌球就不听你话了……比赛开始了,小林小心地运着球一步一步向前走,在弯道处也很平稳,而此时,我也开始带领同学们为小林加油,在同学们的鼓励声中,小林只掉过一次球,而且还很快捡回来了,一圈下来,小林只落后对手五,六米.在后面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小林所在的组最终取得了胜利.小林获得了成功的快感,也正是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和支持,不善运动的小林在体育课上总是积极训练,从不感到自卑,运动能力和体质都得到了明显提高.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师最需要关注的66个教育细节》对广大的教师有很强的学习和借鉴意义,作为教师我将细细品味书中提及的每一个教育细节,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贯彻这些教育思想,使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健全品格的人.有一句话说得好:有时候,不是我们的学生教不好,而是我们的教育没有做够.

刘连素

第3篇:教育理论专著心得体会

教育理论专著心得体会

篇1:学习教育教学专著心得体会5 学习教育教学专著心得体会

泗县彭雪枫小学:黄素丽

通过对专著的学习,让我在领略名师风采的同时,深入感遭到了他对学生、对教育行业的爱;感遭到了他身上所凝聚的知识气力;感遭到了他对学生身心发

展无所不至的关怀。引伸思考,要做一位合格的老师,特别是要做一位优秀的老师,这段路还很漫长。在专业上要有所寻求,要坚持不懈地脚踏实地地学习,不断研究,才能成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

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应当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向先辈学习,向优秀者学习,乃至向我们的学生学习。陶渊明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停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坚持不懈,就会天天成长。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人才的培养者,就更应当勤奋的读书学习。终究到达一种境地:读书内化为自己的精神需要,读书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习惯,读书成为自己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份。“教师读书不同凡人读书,要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要带着题目读书,深入思考、大胆怀疑、努力实践、勇于创新。学习的方面要博而精,要有自己的主观选择。如读教育名著,与大师对话,和名校交换,拜专家为师,以学者为友等等。不但学大师们的理论精华和实践经验,更要学习他们的创新精神,学习他们不懈寻求探索的人生境地和献身事业 的人格气力。同时要知道把学习内容转化积淀为自己的综合素养和创造能力,这样才能进步自己的业务水平,提升寻求的境地,做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

今年寒假我有幸读到一本关于养成教育的教育理论专著。本书的作者关鸿羽是我国著名教育专家,这本书中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培养良好的习惯不只是为了成才,更重要是为了孩子成人,在一定意义上说成人更为重要。”

良好的习惯是可以养成的,习惯养成以后看上去如自然,但是养成的进程却实在不是自然的。一些家长经常说:“树大自然直”,实在不符合自然的规律。更不符合人的成长规律。有些人确切在长大成人以后变“直”了,改掉了幼时的某些恶习,但是这要经过量少痛苦的磨练,碰了多少次钉子以后的结果,决不是“自然”的。现在对青少年的教育,有种流行的偏向是只重视智育而忽视德育。道德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实际上离不开行为习惯的养成。现代教育的优点是学科各有分工,而我们教育的任务正是培养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我们每位教师、每堂课都各有分工,任务是很明确的。但是人的全面成长,特别是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实际上这只能渗透而且必须渗透到各种教育当中去。否则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生怎样做人的任务。所以,养成教育应当每位教师、家长都能把握的教育艺术。从多角度总结丰富的经验,使我们得到更深入的规律性熟悉。

怎样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呢?养成习惯贵在躬行实践。叶圣陶先生非常夸大在习惯养成中的身体力行。他以为,要养成某种好习惯,要随时随地加以留意,才能收到相当的效果。他以常见的事例来讲明这个道理。他在《习惯成自然》一文中写道,“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个专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个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个把书本打开,认认真真去读”,这样,我们“所知”的才能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成为相应的能力和素质。现代著名遗传学家也取得同一结论,相信对人类来讲,进化的最好方法是学会在从事于必须去做的事情中取得乐趣。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性情;把一个性情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命运。用科学的方法培养良好习惯,不吝惜在品德教育上花钱,才能使智力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首先,教师要无悔于自己的选择,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教书育人需要感悟、时间、精力乃至全部血汗的付出。这类付出是需要以强烈地使命感为基础的,是要以强烈的责任心做代价的。一个酷爱教育事业的人,是要甘于 辛劳,甘于付出,甘于无怨,无悔于自己的选择。 其次,教师要酷爱自己的学生。作为教师,应当关爱自己的

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使他们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这类酷爱,应当是暖和的,是布满情感的。爱使教师与学生在相互依存中取得心灵的沟通,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分担挫折的烦恼。“爱”是一门艺术,能爱是一个层面,善爱则是另外一个层面。作为教师, 今后我要努力做到能爱、善爱,去关爱学天生上进程中的每个微小的“闪光点”,要爱他们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要爱他们成上进程中孕育出来的一串串的成果。 再次,教师要学无止境。学习对一个教师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每位教师都要审时度势,掌控时代发展的脉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实 现本身的延续发展。结合自己所教学科,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这些名师从走上讲台的那一天起,一刻也没有放松过学习。正是由于有厚实而广博的知识基础,他们才能在教学中深入浅出,挥洒自若。 总之,学习关鸿羽老师的教育理论,让我尝到了对事业执着的精神,爱学生的品格,学无止境的意识。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进程中,我要把关老师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转化到自己的教育教学进程中,要像他那样认认真真从教,兢兢业业授课,脚踏实地研究,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刻苦锻炼,尽快使自己成长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

篇2:小学教师读教育专著心得体会

篇1:读教育专著心得体会

读教育专著心得体会

朱李小学 徐海燕

我利用休息时间拜读了教育专著《新教育之梦》《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育的55个细节》和《爱的教育》,通过读书让我觉得,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读这些教育专著时,我边看边与自己平时的教育实际相比较,不禁有了感触,有了共鸣。这些书在教我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一、做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

海纳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无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应该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向前辈学习,向优秀者学习,甚至向我们的学生学习。陶渊明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坚持不懈,就会天天成长。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人才的培养者,就更应该勤奋的读书学习。最终达到一种境界:读书内化为自己的精神需要,读书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习惯,读书成为自己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教师读书不同一般人读书,要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要带着问题读书,深入思考、大胆怀疑、努力实践、勇于创新。学习的方面要博而精,要有自己的主观选择。如读教育名著,与大师对话,和名校交流,拜专家为师,以学者为友等等。不仅学大师们的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更要学习他们不迷信权威的创新精神,学习他们不懈追求探索的人生境界和献身事业的人格力量。同时要懂得把学习内容转化积淀为自己的综合素养和创造能力,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提升追求的境界。许多专家也给我们提供了经验和指导意见。

李海林校长总结的读书方法是:在身边寻找问题----带着问题读书----通过读书找到解决问题的观点、立场、方法---用书中找到的观点、立场、方法解决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改善自己的行为。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值得大家借鉴。

特级教师宋如郊认为:“读书学习这个过程贵在坚持和得法。”他总结出一线教师读书的要点:第一,读书要坚持这样的习惯:1.勤,天天读一点。2.博,各种书都看一点;3.新,追踪前沿的新信息;4.思,回味咀嚼。勤,是保障;博,是宽度;新,是锐度;思,是深度。第二,读书要坚持内化:1.由数量上的积累进而形成质量上的积淀;2.将资源转化为能量。即将所读内容有效转化,为己所用,变成自己的专业思想和技能。第三,读书要坚持务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1.即重点要突出,教育理论和本专业的著述是读书的重点,数量上要保证,时间上要倾斜,整合上要优先;2.返“本”,即经典著作要常常“回头看”,常读常新,像《叶圣陶文集》这类著作应该多看几遍,每一遍都有新收获。

在教育新形势下,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者,学习是唯一的途径: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学习,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从错误_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

二、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

人没有了思想,根本就属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教师没有了思想,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行动改变命运”。二是用思想陶冶学生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珍贵的生命。

三、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有一条就是宽容,在《中国教师缺什么》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

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宽容意味着承认儿童的差异,承认儿童的未完成状态。教育应从宽容开始。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你会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对待工作如此,对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难免有许多不如意,同事相处、朋友相交,难免有一些误会,但如果能用宽容的心对待一切,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有人说,人生有三大境界,一是物质人生,二是艺术人生,三是宗教人生。宗教人生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可能一辈子也达不到,但追求一种快乐的让心灵释放的艺术人生还是可以做到的,那就是多读书。作为教师,尤其要多读教育类书籍。 愿读书能让我们的人生充满智慧。篇2:教育专著心得体会123 [教育专著心得体会] 读《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心得体会

读《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心得体会

李玉桂

我认真学习和阅读了《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这本书,读完此书,感觉有很大收获。我更加深刻体会到:良好的师生感情是决定班主任工作的关键。工作以来,我曾多次担任班主任工作,经常听到家长这样说:“老师的一句话顶家长的十句。”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也给我这样的体会,班主任的地位在学生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的,班主任的话对学生是最具号召力的。在众多任课教师中,学生对班主任老师是最崇拜的、最信赖的。下面从三个方面谈以下自己的读书体会。

一、通过读书感到教师必须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通过读书,我深刻体会到,为人师者,就要处处为人师表,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学生的楷模,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染和带动学生。不经意的一个动作和一句话,可能会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学会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灵,用“真爱”去发现和培养孩子的闪光点,使他们推掉压在无形生命自卑的巨石,发挥每个孩子的潜能,让每个孩子的心里都洒满阳光,特别是残疾孩子。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直接对他们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强调身教胜于言教的道理,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而且要做的更好,更具有示范性,在无形之中为学生树立榜样。尤其是班主任的品德、行为,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学生。学生是极具模仿力的一个群体,他们时时刻刻观察着老师的一举一动。行动是无声的语言,这样,不需要过多的鼓动性的语言,就已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劳动积极性。事实证明,在教育工作中要努力做到:正人先正己,时时事事做学生的表率。如:教育学生遵纪守法,教师就不能有违法乱纪行为;教育学生不怕脏、不怕累,教师就必须做到亲自动手,吃苦在前,做好学生的带头人,否则,即使你说的天花乱坠,头头是道,而不注意自身修养,也不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二、通过读书让自己对工作产生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教育事业的工作者必须有强烈的事业心、责

1 任心,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牢固树立了教师的光辉形象,班主任更是如此,通过学习阅读《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我有着很深的感触,发觉与这些优秀班主任比起来,差距实在是太大了。有时觉得做班主任工作压力很大很累,现在却体会到,我们的工作是充实的,意义是深远的,职业是幸福的,班主任必须做到爱校如家,爱生如子,任劳任怨,不计较个人得失,时时以“爱心、耐心、细心”,去关心每一位学生。用爱心去感化、去关心、去教育,让他们感觉到在学校里比在家里要幸福的多,对我们这些学生既要爱又要严。既要学知识又

要学做自食其力的人,全面关心学生的进步,时刻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是作为一名班主任必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三、通过读书体会到教师必须做到信任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 通过阅读《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这本书,我更进一步认识到 ,渴望理解,渴望信任是人们的一种正常需要。对于学生更需要理解、信任和鼓励。作为班主任,首先是亲近学生,尊重学生,在学习上耐心引导,生活中热心关怀,经常同学生交谈,了解思想状况,抓住时机,尽量做到多表扬,多鼓励,多给他们改错的机会,树立自信心,使他们感受到在快乐中成长,在快乐中学习。对每一位学生做到公平、公正,对班级一类学生严格要求,对班级二类学生不歧视,不挖苦,耐心教育、耐心指导。

总之, 教育是一门科学,在工作中只有讲科学、讲创新、讲艺术,才能使学生在各方面有所进步、有所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的读书、学习,积累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积极探索,善于总结,使自己的工作水平取得更大的进步。[教育专著心得体会] 读《学记》有感

读《学记》有感

王国武

《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其文言简意赅,喻词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教育的目的、作用,教学的制度体系,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教师的作用和地位,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等问题,其中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为最重要的内容,精辟的论述,为中国的教育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学记》是研究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宝贵资料,其研究内容对总结中国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教育的作用

《学记》对教育的作用作出了充分的肯定,认为治理国家和统治人民,应以兴办教育为首要任务。从第一节和第二节中可以看出,教育有两个作用:一是感化和教化众民,养成良好的社会风俗。二是为了建设国家统治人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有学乎”如果要想感化和教化民众,养成良好的风俗习惯,就必须通过学校教育才行。而学习也就是通过一步一步的,从小到大的影响,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从先赢得好的名声,鼓动民众,再到感化和教化民众。有了良好的社会风俗这就为君子统治国家打下了基础。“人不学,不知道”其中“道”在《大学》中有“治国”、“平天下”之意,“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可以看出统治者对教育的重视,统治天下不仅靠武力,而且更重要的事靠教育,用教育来感化和教化民众,重视教育有助于统一全体人民的思想,有助于把统治阶级的意志上升到社会的主导地位。把教育作为直接为社会政治服务,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有其片面性。把教育作为那个时代的社会政治服务,而不是为了社会政治的发展服务。教育应该具有两大功能,一是为了社会政治服务,二是为了自身发展服务。对于当今社会来说发展自身比为国家的政治服务更重要。教育培养出于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成员,培养个体的独特性,只有自己的和谐发展才能为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服务。中国古代把教育的作用定位于直接服务于统治阶级,客观上制约了中国封建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压抑了个人的创新精神,它更多关心的

2 是统治阶级的政治服务,然而对当时的社会来说对教育是为了统治阶级服务是重要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价值。而且在《学记》的最后两节中突出了教育的重要作用,教育的根本,“察于此事者,可以有志于本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首尾呼应,前后一贯,令人深思。

二、学校教育系统

《学记》在肯定教育的作用的前提下,提出了关于建立学校教育制度的设想:“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从地方到中央都有学校,在不同的地区都可以学习,当然

从中央到地方,这些学校的级别是不同的,太学是国家具有博学的人士才可以去学习,而地方的家塾则是比较广泛化的和民众化的。民众可以学习一些通俗的知识来提高自身的修养,而想要取得更高的学识,成为集大成者,则必须经历几个阶段,而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要求。学生每年都可入学,每隔一年必须考查学习成绩。第一年考查分析文章的经文、句章的能力,及辨别决定自己的志向和兴趣;第三年考查是否专心致志于学业,是否能结交学友和睦相处,相互研习得益;第五年考查学生的知识面是否广博,是否能亲师、尊师;第七年考查能否讨论学业的是非优劣,以及选择贤能之人为友;合格的为小有成就(比六年有成就,比九年不足)。到第九年他们应达到,对知识闻一知十,触类旁通;推理论事有独立见解,处世处事有行为准则,坚定不移,不失师诲;这时就可称为大有成就。这样,将来就足以能够教化民众,变易旧习,形成良好风俗;使亲近的人心悦诚服,疏远的人心向往之;这是大学教人的道理。 在学校的管理方面,《学记》提出在太学开学的时候,官员及师生们都必须身穿礼服,置备肴馔,祭拜先圣先师,这是为了表示对文化知识的敬重;学习之前,要先演练《小雅》中的《鹿鸣》、《四牡》和《皇皇者华》这三首君臣宴乐、相互劳问的诗歌,表示学生进入太学读书,就是意味着做官的开始,暗示学生要爱惜自己的身份和形象;上课之前,都要击鼓召集学生进入教室,[教育专著心得体会] 读《学记》有感

督促学生尽快打开书箱,拿出书本,开始学习,以便让学生静心恭顺地研读书本;用槚木和荆条制成教鞭,置于课堂之上,用来警示学生,树立教师督促学生学习的威仪;没有占卜和祭奠先祖,官员们就不能随意地进入学校重地来视察,用以表示政府官员尊重学校,以此来揄扬学生,使学生安下心志,从容读书;对学生进行入学的教育,要求学生遵守学校的规则和纪律,这是很有意义的。

三、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1.教学相长。《学记》认为通过学习才知道自己知识的不足,通过教学才知道教学的困难。知道不足,才勉励自己不断求得进步,才能督促自己不断地去学习。人必须上学读书,才能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教师必须亲身经历教学的过程,才会深感自己学问的孤陋和困惑。求学者知不足,才会自我反思,更加努力地学习;教者感到困惑,才会潜心钻研,孜孜以求,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这就深刻的阐述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教学相长不仅在于教与学的两方面的关系,而且还意味着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平等的促进关系,教师和学生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互动。教学相长的提出,对于认识教育过程的本质,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对于改善师生。

2.启发式教学原则。其一,“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即教师对学生要经常检查指点,但不要急于告之原理,为的是让学生从内心产生求知欲望,养成独立思考、用心思考的习惯。其二,教师“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即是说,教师的讲述应简练、扼要、精辟,并运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其三,“必也其听语乎”。要求教师能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向学生提的问题要由易到难。“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回答学生的问题也要就其疑难所在解其惑。“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如果学生还不懂,就舍弃,留待以后再讲。“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其四,“道而弗牵”,“道”即导,有引导,教导

3 之意。要求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带领,引导学生去理解体会教学的内容,给学生指引出一条正确的思维线索,促进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寻找探索知识的方向。其告诫教师不要给学生以牵制,不要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其五,“强而弗抑”,“强”即鼓励,督促之意。要求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断给学生以鼓励与督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产生探求知识的

强烈愿望。告诫教师不要强制使学生顺从,不要压制学生的积极性。其六,“开而弗达”,“开”为提出问题之意,“达”有分析与解决问题之意。要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力求学生自己将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思维,这样使学生更开动脑筋去想问题。不要为学生准备好答案,在学生没有进行思考之前就给予讲解。

3.预防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预;”要求教师事先估计到学生可能产生的种种不良倾向,而预先加以防止,避免事后去纠正。预还包括“防微杜渐”的意思,这就要求教师的敏感,机智,与事物出现不良情况之前,即加以限制,不使之扩大与发展。《学记》还重视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认为这些特征的存在和表现是有差异的,只有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差异,才可以适当的加以引导,并发扬其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学习中,有些学生的失败是贪多务得;有些学生的失败是所学过少,孤陋寡闻;有些学生的缺点是浅尝辄止,一知半解,不求甚解;有些学生的缺点是畏难而退,半途而废。产生这四类缺点的根源,是因为学生的心理和才能不同。所以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才能,然后才能矫正学生的缺点。作为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扬其优点,克服其缺点。

4.及时性原则。《学记》认为,“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教育。“当其可”包含三层意思: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施教的时间要符合学生发展的程度。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符合学生的个性特征。施教的形[教育专著心得体会] 读《学记》有感

式要随着教学对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最后,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应学生的心理状态。即是说,教育最好在学生自觉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如果学生对于求知并无自觉的要求,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热情再而衰,三而竭之时,自难望其有成。那时,教师的劳动即使付出再多,也是徒劳无功的。因此,必须“当其可”,这就是“时”的原则。

5.循序渐进原则。《学记》认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要避免不孙,就不要杂施。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智力水平,按照教学内容的系统,循序渐进地教学。首先,量力教学。对于年幼的和迟钝的学生,教学内容不可太艰深;对于年长的和聪敏的学生,教学内容不可太简单太容易,应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教学。“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其次,“正业居学”“藏息相辅”。在规定的时间内上课授业,在休息的时间也要有课外作业。课外是课内的准备,也是课内的延伸。学生在学习时要努力读书,在休息时要尽兴游玩,以达到“安学”“乐学”的目的。同时还有将课内课外的练习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教学连续不断地进行,也才能使学生“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真正在学业上有所成就。

6.相互性原则。《学记》认为,“相观而善之谓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提出了“摩”的原则。教学相长。”教学过程是一个双边的认识过程,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相结合的过程。仅有老师而无学生,

或仅有学生而无老师,都谈不上教学。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向老师观摩学习的过程。

四、教师的作用

《学记》对教师的评价为:“三王四代为其师”,历代统治者对教师的评价都很高。因为教师是教人学习为政的,必须懂得治国安民的道理,培养具有治国平天下的统治者。在《学记》中明确提出了“师道尊严”的思想,其目的在于把教师当做整个封建思想体系的代言人。《学记》一方面要求统治者对教师应予以及其崇高的地位和尊敬,另一方面,对教师也提出了特别严格的要求。要求教师教学相长,要求教师受严格的训练,遵循教育与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五.学生与教师的关系

篇3:教育理论著作读书笔记

教育理论著作读书笔记

杜威是现代西方教育史上著名的代表人物。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世界各国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都有重要的影响。《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杜威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其中闪烁着教育改革思想的光芒,成为一本国际性的教育名著。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通过“教育及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这三大经典命题来阐述知与行的关系,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鲜明地体现为涵盖课程、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教学所设计的重要方面的“从做中学”原则,故此,人们普遍将杜威与“从做中学”相链接。可以说,“从做中学”理论成为了杜威标志性的教育思想,在全球范围内产生着广泛的影响。

一、对杜威“从做中学”理论的基本理解通过阅读《民-主主义与教育》,我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层面对杜威“从做中学”的理论有了初步的理解。

1.“从做中学”的涵义。杜威认为“从做中学”是“涉及一切活动,它包括使用各种中介的材料、用具以及使用各种有意识的用以获得结果的各种技巧,它涉及各种工具和材料去进行的表现和建造一切形式的艺术活动和手工活动,只要它们包括为了达到目的的有意识的或深思熟虑的努力……它们还包括要动手的科学研究,对研究材料的搜集、对器具的管理、工作进行中和记录实验情况所需的活动程序”。[1]因此,杜威的“从做中学”包括艺术创作、手工活动和科学探究三层基本涵义。

2.“从做中学”的合理性依据。 (1)“从做中学”是儿童学习能力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杜威在《民-主主义与育》中,把儿童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说教学是“连续重建的工作,应从儿童现有的经验进入有组织的真理研究的阶段”。他认为儿童由4至8岁为通过活动和工作而学习的阶段,所学的是怎样做,方法是从做中学,所得的知识得自应用,并为着应用,不是为了储备。由8到12岁为自由注意学习阶段,在这第二阶段中儿童能力渐强,可以开始学习间接的知识,但间接知识必须融合在直接知识之中。第三阶段为12岁以后,属于反省注意学习时间,学生从此开始掌握系统性和理论性的科学知识或事物规律,并且随而习得科学的思维方法。因此,儿童不断发展自己的学习能力是从“从做中学”开始的。

(2)“从做中学”促使儿童发展真正的兴趣。杜威认为生长中的儿童的主要兴趣是活动,对于儿童来说最初的知识就是做事或工作的能力。因此,杜威认为“从做中学”可以促使儿童发展真正的兴趣,“从做中学”能促使儿童用一切的力量和情感去从事他们所感兴趣的活动。儿童所真正需要的思维方式是教会他们如何去做,如何去寻求。所以在学校中必须让儿童既要保持愉快又要保持忙碌,所以需要让儿童从课桌边解放出来,让他们有事可“做”。

(3)“从做中学”表现儿童的天然冲动。杜威认为儿童具有天然的或天赋的冲动,天生就要做事、就要工作。这种冲动来自于儿童的本能,是无法压制的。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举了一个儿童搭积木的例子:儿童从事搭积木的活动,尽管他希望积木不要倒塌并且叠的越高越好,但是积木突然倒塌了,他还是会愿意重新开始再搭建。这就表现了儿童无法压制的强烈的做事冲动。杜威认为如果抓住儿童的这个冲动加以引导和发展,满足儿童的天然冲动并让儿童从事真正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这将是儿童一生受益的转折点。

3.“从做中学”的实现途径。

(1)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从做中学”的前提。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指出:“传统的教育只能训练儿童恭敬、服从、小心从事。这种教育只能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在民-主社会里应当培养学生的积极个性,如:独立性,主动性,富于智慧。”“在气氛上改变师生之间的关系,使之显得更亲切和民-主化。”尊重学生、给学生平等的权力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和-谐有助于学生活动的开展,同时这种人性化的教育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一致的。

(2)科学方法是“从做中学”的基本目标。杜威认为要实现“从做中学”必须注意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他将“做”的步骤分为五个阶段:第一,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到兴趣的连续的活动;第二,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第三,他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第四,他必须负责有条不紊地展开他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五,他要有机会和需要通过应用检验他的观念,使这些观念意义明确,并且让他自己发现它们是否有效。

(3)活动或作业是“从做中学”的载体。杜威极力提倡教材应该源于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所获得的直接经验。他认为:“把这种早已经准备好的教材强加给儿童,是违反儿童天性的,多种多样的学科课程只会把儿童自己的统一的生活经验给以割裂和肢解,必将阻滞儿童的生长,无论是本能的,还是体力的,智力和道德能力的生长。”杜威同样反对由知识为中心的教材所组织的课程,他提出,课程不应该像传统学校那样“大半由分散在各门学科的知识材料分割成一连串片段交给学生”。因此他设计在课程中占中心位臵的是各种各样的活动作业,一是艺术活动,二是手工训练,三是各种服务性活动,同时充分运用化妆、表演等活动形式组成儿童学习的情况和内容。杜威主张儿童所做的内容,主要是符合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能引起儿童兴趣,能发挥儿童个性的具体活动,也就是“活动课程”。

二、基于“从做中学”理论看幼儿教师的特质要求

将“从做中学”理论与工作场中的幼儿教师相联系,初步看到幼儿教师应当具备的一些特质: 1.理念方面。

(1)尊重幼儿。教师应当把幼儿看成是学习的主体,平等的个体。尊重幼儿表现在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介入和指导的过程。幼儿是“做”的主体,教师把自己看成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尊重幼儿的意愿和兴趣,给幼儿足够的自由活动的空间,尊重幼儿的意见和看法。要随时保持对幼儿思想活动的了解,注重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师幼如朋友一般的平等,共同成长。

(2)探究学习。教师将幼儿学习的过程看成是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而非是直接灌输知识的过程。意识到幼儿应该有很多“做”的机会,即自主的探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更多的应当充当引导者而非策划者的角色,提供给幼儿自主探索的材料、空间、时间,引导幼儿通过“做”去发现问题、进行假设、实践证明、相互交流、搜集证据、记录结论……

(3)整体教育。教师应该关注教育对幼儿发展的整体作用,把教育不仅仅看作是知识的储备,也应该把教育看作是探索精神和意志品质的培养。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应该有意识的引导幼儿在“做”的过程中培养团结友爱、真诚合作、坚持不懈等良好品质。在幼儿发现问题的时候,引导他们勤于思考;在幼儿遇到困难的时候,鼓励他们坚持不懈;在幼儿有所收获的时候,辅助他们总结概括……使得教学活 动让幼儿获得全方位的发展。

下面是我的几点感悟。

一、教育在于爱。有爱才有教育,有尊重才有教育。作为教师要用爱感化自己的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做学生真诚的朋友。、

苏霍姆林斯基对于如何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说过这么一段话,年轻的朋友,请记住,这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极为小心,要小心的像对待一朵玫瑰上颤动欲坠的露珠,因为在要摘掉这朵花时,不可抖掉那闪耀着小太阳的透明的露珠。要培养自尊心,只能用温柔细致的教育手段。自尊心是不允许采用粗暴的、“强有力的”“凭意志的”手段的。由此我想到了自己和学生处理一些问题时的做法,学生是有思想的个体,需要关心、尊重和爱,因此我尽量用谈心的方式和学生进行沟通,而不是粗暴的责罚。学生出现了错误,要和学生一起分析原因、寻求改进的措施等,而不是一味的写检查、作检讨。这样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

二、教书育人,不只是教会他们学习,要关注学生精神生活的点点滴滴。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那种除了上课、教科书、家庭作业、分数以外什么都不想的学生,它的命运是不值得羡慕的。的确是这样的,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开展和日益成熟完善,仅仅学习好的学生已经不再那么受欢迎,我们培养的目标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这里就简单说一下劳动吧。

劳动是有神奇力量的民间教育学,给我们开辟了教育智慧的新源泉。这种源泉是书本教育理论所不知道的。我们深信,只有通过有汗水,有老茧和疲乏人的劳动,人的心灵才会变得敏感、温柔。通过劳动,人才具有用心灵去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读到苏霍姆林斯基带孩子们在果园里、瓜园里度过整个暑假,我想到了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跟他的学生们开辟荒地种菜养花,到野外扑蚂蚱、摸鱼,体会劳动的乐趣,在快乐中学习、快乐中成长。虽然我们不能在夏天的夜晚看亮晶晶的萤火虫听蛐蛐、青蛙们演奏的美好乐章,我们也没有地方和孩子们一起栽花种树,我们甚至没有机会带孩子们去春游……但是在他的身上,让我不仅发现了教育中的爱,也发现了教育中的美。这样的美,正因为是我们所缺少的,也成了我为之心动和憧憬的梦想。

三、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将自己全部的爱全身心的投入给我们的孩子。

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并用自己的行动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 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爱人吧!对人的爱是你道德的核心!应当这样生活:让你的道德核心健康、纯洁、强大无比!做一个真正的人,这就是说要为你周围的人贡献出自己心灵的力量,让他们更美好,精神上更富有、更完美;让你生活中接触的每一个人从你那儿,从你的心灵深处得到一点最美好的东西。

读《育人三部曲》,不仅是一次读书的交流,更是一次和伟大教育家思想的交流,心灵的沟通。我将会用这份收获,浇灌美丽的花朵,为自己珍爱的教育事业而奉献终身。并坚持读好书、做好人的理念教育好我的每一位学生。

第4篇:教育理论专著心得体会

教育理论专著心得体会

篇一:学习教育教学专著心得体会5 学习教育教学专著心得体会

泗县彭雪枫小学:黄素丽

通过对专著的学习,让我在领略名师风采的同时,深入感遭到了他对学生、对教育行业的爱;感遭到了他身上所凝聚的知识气力;感遭到了他对学生身心发

展无所不至的关怀。引伸思考,要做一位合格的老师,特别是要做一位优秀的老师,这段路还很漫长。在专业上要有所寻求,要坚持不懈地脚踏实地地学习,不断研究,才能成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

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应当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向先辈学习,向优秀者学习,乃至向我们的学生学习。陶渊明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停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坚持不懈,就会天天成长。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人才的培养者,就更应当勤奋的读书学习。终究到达一种境地:读书内化为自己的精神需要,读书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习惯,读书成为自己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份。“教师读书不同凡人读书,要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要带着题目读书,深入思考、大胆怀疑、努力实践、勇于创新。学习的方面要博而精,要有自己的主观选择。如读教育名著,与大师对话,和名校交换,拜专家为师,以学者为友等等。不但学大师们的理论精华和实践经验,更要学习他们的创新精神,学习他们不懈寻求探索的人生境地和献身事业 的人格气力。同时要知道把学习内容转化积淀为自己的综合素养和创造能力,这样才能进步自己的业务水平,提升寻求的境地,做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

今年寒假我有幸读到一本关于养成教育的教育理论专著。本书的作者关鸿羽是我国著名教育专家,这本书中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培养良好的习惯不只是为了成才,更重要是为了孩子成人,在一定意义上说成人更为重要。”

良好的习惯是可以养成的,习惯养成以后看上去如自然,但是养成的进程却实在不是自然的。一些家长经常说:“树大自然直”,实在不符合自然的规律。更不符合人的成长规律。有些人确切在长大成人以后变“直”了,改掉了幼时的某些恶习,但是这要经过量少痛苦的磨练,碰了多少次钉子以后的结果,决不是“自然”的。现在对青少年的教育,有种流行的偏向是只重视智育而忽视德育。道德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实际上离不开行为习惯的养成。现代教育的优点是学科各有分工,而我们教育的任务正是培养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我们每位教师、每堂课都各有分工,任务是很明确的。但是人的全面成长,特别是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实际上这只能渗透而且必须渗透到各种教育当中去。否则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生怎样做人的任务。所以,养成教育应当每位教师、家长都能把握的教育艺术。从多角度总结丰富的经验,使我们得到更深入的规律性熟悉。

怎样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呢?养成习惯贵在躬行实践。叶圣陶先生非常夸大在习惯养成中的身体力行。他以为,要养成某种好习惯,要随时随地加以留意,才能收到相当的效果。他以常见的事例来讲明这个道理。他在《习惯成自然》一文中写道,“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个专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个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个把书本打开,认认真真去读”,这样,我们“所知”的才能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成为相应的能力和素质。现代著名遗传学家也取得同一结论,相信对人类来讲,进化的最好方法是学会在从事于必须去做的事情中取得乐趣。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性情;把一个性情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命运。用科学的方法培养良好习惯,不吝惜在品德教育上花钱,才能使智力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首先,教师要无悔于自己的选择,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教书育人需要感悟、时间、精力乃至全部血汗的付出。这类付出是需要以强烈地使命感为基础的,是要以强烈的责任心做代价的。一个酷爱教育事业的人,是要甘于 辛劳,甘于付出,甘于无怨,无悔于自己的选择。 其次,教师要酷爱自己的学生。作为教师,应当关爱自己的

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使他们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这类酷爱,应当是暖和的,是布满情感的。爱使教师与学生在相互依存中取得心灵的沟通,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分担挫折的烦恼。“爱”是一门艺术,能爱是一个层面,善爱则是另外一个层面。作为教师, 今后我要努力做到能爱、善爱,去关爱学天生上进程中的每个微小的“闪光点”,要爱他们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要爱他们成上进程中孕育出来的一串串的成果。 再次,教师要学无止境。学习对一个教师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每位教师都要审时度势,掌控时代发展的脉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实 现本身的延续发展。结合自己所教学科,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这些名师从走上讲台的那一天起,一刻也没有放松过学习。正是由于有厚实而广博的知识基础,他们才能在教学中深入浅出,挥洒自若。 总之,学习关鸿羽老师的教育理论,让我尝到了对事业执着的精神,爱学生的品格,学无止境的意识。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进程中,我要把关老师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转化到自己的教育教学进程中,要像他那样认认真真从教,兢兢业业授课,脚踏实地研究,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刻苦锻炼,尽快使自己成长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

篇二:小学教师读教育专著心得体会

篇一:读教育专著心得体会

读教育专著心得体会

朱李小学 徐海燕

我利用休息时间拜读了教育专著《新教育之梦》《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育的55个细节》和《爱的教育》,通过读书让我觉得,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读这些教育专著时,我边看边与自己平时的教育实际相比较,不禁有了感触,有了共鸣。这些书在教我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一、做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

海纳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无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应该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向前辈学习,向优秀者学习,甚至向我们的学生学习。陶渊明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坚持不懈,就会天天成长。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人才的培养者,就更应该勤奋的读书学习。最终达到一种境界:读书内化为自己的精神需要,读书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习惯,读书成为自己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教师读书不同一般人读书,要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要带着问题读书,深入思考、大胆怀疑、努力实践、勇于创新。学习的方面要博而精,要有自己的主观选择。如读教育名著,与大师对话,和名校交流,拜专家为师,以学者为友等等。不仅学大师们的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更要学习他们不迷信权威的创新精神,学习他们不懈追求探索的人生境界和献身事业的人格力量。同时要懂得把学习内容转化积淀为自己的综合素养和创造能力,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提升追求的境界。许多专家也给我们提供了经验和指导意见。

李海林校长总结的读书方法是:在身边寻找问题----带着问题读书----通过读书找到解决问题的观点、立场、方法---用书中找到的观点、立场、方法解决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改善自己的行为。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值得大家借鉴。

特级教师宋如郊认为:“读书学习这个过程贵在坚持和得法。”他总结出一线教师读书的要点:第一,读书要坚持这样的习惯:1.勤,天天读一点。2.博,各种书都看一点;3.新,追踪前沿的新信息;4.思,回味咀嚼。勤,是保障;博,是宽度;新,是锐度;思,是深度。第二,读书要坚持内化:1.由数量上的积累进而形成质量上的积淀;2.将资源转化为能量。即将所读内容有效转化,为己所用,变成自己的专业思想和技能。第三,读书要坚持务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1.即重点要突出,教育理论和本专业的著述是读书的重点,数量上要保证,时间上要倾斜,整合上要优先;2.返“本”,即经典著作要常常“回头看”,常读常新,像《叶圣陶文集》这类著作应该多看几遍,每一遍都有新收获。

在教育新形势下,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者,学习是唯一的途径: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学习,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从错误_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

二、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

人没有了思想,根本就属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教师没有了思想,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行动改变命运”。二是用思想陶冶学生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珍贵的生命。

三、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有一条就是宽容,在《中国教师缺什么》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

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宽容意味着承认儿童的差异,承认儿童的未完成状态。教育应从宽容开始。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你会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对待工作如此,对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难免有许多不如意,同事相处、朋友相交,难免有一些误会,但如果能用宽容的心对待一切,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有人说,人生有三大境界,一是物质人生,二是艺术人生,三是宗教人生。宗教人生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可能一辈子也达不到,但追求一种快乐的让心灵释放的艺术人生还是可以做到的,那就是多读书。作为教师,尤其要多读教育类书籍。 愿读书能让我们的人生充满智慧。篇二:教育专著心得体会123 [教育专著心得体会] 读《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心得体会

读《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心得体会

李玉桂

我认真学习和阅读了《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这本书,读完此书,感觉有很大收获。我更加深刻体会到:良好的师生感情是决定班主任工作的关键。工作以来,我曾多次担任班主任工作,经常听到家长这样说:“老师的一句话顶家长的十句。”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也给我这样的体会,班主任的地位在学生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的,班主任的话对学生是最具号召力的。在众多任课教师中,学生对班主任老师是最崇拜的、最信赖的。下面从三个方面谈以下自己的读书体会。

一、通过读书感到教师必须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通过读书,我深刻体会到,为人师者,就要处处为人师表,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学生的楷模,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染和带动学生。不经意的一个动作和一句话,可能会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学会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灵,用“真爱”去发现和培养孩子的闪光点,使他们推掉压在无形生命自卑的巨石,发挥每个孩子的潜能,让每个孩子的心里都洒满阳光,特别是残疾孩子。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直接对他们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强调身教胜于言教的道理,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而且要做的更好,更具有示范性,在无形之中为学生树立榜样。尤其是班主任的品德、行为,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学生。学生是极具模仿力的一个群体,他们时时刻刻观察着老师的一举一动。行动是无声的语言,这样,不需要过多的鼓动性的语言,就已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劳动积极性。事实证明,在教育工作中要努力做到:正人先正己,时时事事做学生的表率。如:教育学生遵纪守法,教师就不能有违法乱纪行为;教育学生不怕脏、不怕累,教师就必须做到亲自动手,吃苦在前,做好学生的带头人,否则,即使你说的天花乱坠,头头是道,而不注意自身修养,也不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二、通过读书让自己对工作产生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教育事业的工作者必须有强烈的事业心、责

1 任心,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牢固树立了教师的光辉形象,班主任更是如此,通过学习阅读《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我有着很深的感触,发觉与这些优秀班主任比起来,差距实在是太大了。有时觉得做班主任工作压力很大很累,现在却体会到,我们的工作是充实的,意义是深远的,职业是幸福的,班主任必须做到爱校如家,爱生如子,任劳任怨,不计较个人得失,时时以“爱心、耐心、细心”,去关心每一位学生。用爱心去感化、去关心、去教育,让他们感觉到在学校里比在家里要幸福的多,对我们这些学生既要爱又要严。既要学知识又

要学做自食其力的人,全面关心学生的进步,时刻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是作为一名班主任必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三、通过读书体会到教师必须做到信任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 通过阅读《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这本书,我更进一步认识到 ,渴望理解,渴望信任是人们的一种正常需要。对于学生更需要理解、信任和鼓励。作为班主任,首先是亲近学生,尊重学生,在学习上耐心引导,生活中热心关怀,经常同学生交谈,了解思想状况,抓住时机,尽量做到多表扬,多鼓励,多给他们改错的机会,树立自信心,使他们感受到在快乐中成长,在快乐中学习。对每一位学生做到公平、公正,对班级一类学生严格要求,对班级二类学生不歧视,不挖苦,耐心教育、耐心指导。

总之, 教育是一门科学,在工作中只有讲科学、讲创新、讲艺术,才能使学生在各方面有所进步、有所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的读书、学习,积累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积极探索,善于总结,使自己的工作水平取得更大的进步。[教育专著心得体会] 读《学记》有感

读《学记》有感

王国武

《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其文言简意赅,喻词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教育的目的、作用,教学的制度体系,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教师的作用和地位,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等问题,其中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为最重要的内容,精辟的论述,为中国的教育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学记》是研究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宝贵资料,其研究内容对总结中国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教育的作用

《学记》对教育的作用作出了充分的肯定,认为治理国家和统治人民,应以兴办教育为首要任务。从第一节和第二节中可以看出,教育有两个作用:一是感化和教化众民,养成良好的社会风俗。二是为了建设国家统治人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有学乎”如果要想感化和教化民众,养成良好的风俗习惯,就必须通过学校教育才行。而学习也就是通过一步一步的,从小到大的影响,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从先赢得好的名声,鼓动民众,再到感化和教化民众。有了良好的社会风俗这就为君子统治国家打下了基础。“人不学,不知道”其中“道”在《大学》中有“治国”、“平天下”之意,“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可以看出统治者对教育的重视,统治天下不仅靠武力,而且更重要的事靠教育,用教育来感化和教化民众,重视教育有助于统一全体人民的思想,有助于把统治阶级的意志上升到社会的主导地位。把教育作为直接为社会政治服务,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有其片面性。把教育作为那个时代的社会政治服务,而不是为了社会政治的发展服务。教育应该具有两大功能,一是为了社会政治服务,二是为了自身发展服务。对于当今社会来说发展自身比为国家的政治服务更重要。教育培养出于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成员,培养个体的独特性,只有自己的和谐发展才能为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服务。中国古代把教育的作用定位于直接服务于统治阶级,客观上制约了中国封建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压抑了个人的创新精神,它更多关心的

2 是统治阶级的政治服务,然而对当时的社会来说对教育是为了统治阶级服务是重要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价值。而且在《学记》的最后两节中突出了教育的重要作用,教育的根本,“察于此事者,可以有志于本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首尾呼应,前后一贯,令人深思。

二、学校教育系统

《学记》在肯定教育的作用的前提下,提出了关于建立学校教育制度的设想:“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从地方到中央都有学校,在不同的地区都可以学习,当然

从中央到地方,这些学校的级别是不同的,太学是国家具有博学的人士才可以去学习,而地方的家塾则是比较广泛化的和民众化的。民众可以学习一些通俗的知识来提高自身的修养,而想要取得更高的学识,成为集大成者,则必须经历几个阶段,而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要求。学生每年都可入学,每隔一年必须考查学习成绩。第一年考查分析文章的经文、句章的能力,及辨别决定自己的志向和兴趣;第三年考查是否专心致志于学业,是否能结交学友和睦相处,相互研习得益;第五年考查学生的知识面是否广博,是否能亲师、尊师;第七年考查能否讨论学业的是非优劣,以及选择贤能之人为友;合格的为小有成就(比六年有成就,比九年不足)。到第九年他们应达到,对知识闻一知十,触类旁通;推理论事有独立见解,处世处事有行为准则,坚定不移,不失师诲;这时就可称为大有成就。这样,将来就足以能够教化民众,变易旧习,形成良好风俗;使亲近的人心悦诚服,疏远的人心向往之;这是大学教人的道理。 在学校的管理方面,《学记》提出在太学开学的时候,官员及师生们都必须身穿礼服,置备肴馔,祭拜先圣先师,这是为了表示对文化知识的敬重;学习之前,要先演练《小雅》中的《鹿鸣》、《四牡》和《皇皇者华》这三首君臣宴乐、相互劳问的诗歌,表示学生进入太学读书,就是意味着做官的开始,暗示学生要爱惜自己的身份和形象;上课之前,都要击鼓召集学生进入教室,[教育专著心得体会] 读《学记》有感

督促学生尽快打开书箱,拿出书本,开始学习,以便让学生静心恭顺地研读书本;用槚木和荆条制成教鞭,置于课堂之上,用来警示学生,树立教师督促学生学习的威仪;没有占卜和祭奠先祖,官员们就不能随意地进入学校重地来视察,用以表示政府官员尊重学校,以此来揄扬学生,使学生安下心志,从容读书;对学生进行入学的教育,要求学生遵守学校的规则和纪律,这是很有意义的。

三、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1.教学相长。《学记》认为通过学习才知道自己知识的不足,通过教学才知道教学的困难。知道不足,才勉励自己不断求得进步,才能督促自己不断地去学习。人必须上学读书,才能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教师必须亲身经历教学的过程,才会深感自己学问的孤陋和困惑。求学者知不足,才会自我反思,更加努力地学习;教者感到困惑,才会潜心钻研,孜孜以求,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这就深刻的阐述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教学相长不仅在于教与学的两方面的关系,而且还意味着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平等的促进关系,教师和学生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互动。教学相长的提出,对于认识教育过程的本质,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对于改善师生。

2.启发式教学原则。其一,“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即教师对学生要经常检查指点,但不要急于告之原理,为的是让学生从内心产生求知欲望,养成独立思考、用心思考的习惯。其二,教师“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即是说,教师的讲述应简练、扼要、精辟,并运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其三,“必也其听语乎”。要求教师能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向学生提的问题要由易到难。“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回答学生的问题也要就其疑难所在解其惑。“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如果学生还不懂,就舍弃,留待以后再讲。“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其四,“道而弗牵”,“道”即导,有引导,教导

3 之意。要求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带领,引导学生去理解体会教学的内容,给学生指引出一条正确的思维线索,促进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寻找探索知识的方向。其告诫教师不要给学生以牵制,不要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其五,“强而弗抑”,“强”即鼓励,督促之意。要求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断给学生以鼓励与督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产生探求知识的

强烈愿望。告诫教师不要强制使学生顺从,不要压制学生的积极性。其六,“开而弗达”,“开”为提出问题之意,“达”有分析与解决问题之意。要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力求学生自己将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思维,这样使学生更开动脑筋去想问题。不要为学生准备好答案,在学生没有进行思考之前就给予讲解。

3.预防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预;”要求教师事先估计到学生可能产生的种种不良倾向,而预先加以防止,避免事后去纠正。预还包括“防微杜渐”的意思,这就要求教师的敏感,机智,与事物出现不良情况之前,即加以限制,不使之扩大与发展。《学记》还重视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认为这些特征的存在和表现是有差异的,只有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差异,才可以适当的加以引导,并发扬其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学习中,有些学生的失败是贪多务得;有些学生的失败是所学过少,孤陋寡闻;有些学生的缺点是浅尝辄止,一知半解,不求甚解;有些学生的缺点是畏难而退,半途而废。产生这四类缺点的根源,是因为学生的心理和才能不同。所以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才能,然后才能矫正学生的缺点。作为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扬其优点,克服其缺点。

4.及时性原则。《学记》认为,“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教育。“当其可”包含三层意思: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施教的时间要符合学生发展的程度。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符合学生的个性特征。施教的形[教育专著心得体会] 读《学记》有感 式要随着教学对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最后,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应学生的心理状态。即是说,教育最好在学生自觉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如果学生对于求知并无自觉的要求,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热情再而衰,三而竭之时,自难望其有成。那时,教师的劳动即使付出再多,也是徒劳无功的。因此,必须“当其可”,这就是“时”的原则。

5.循序渐进原则。《学记》认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要避免不孙,就不要杂施。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智力水平,按照教学内容的系统,循序渐进地教学。首先,量力教学。对于年幼的和迟钝的学生,教学内容不可太艰深;对于年长的和聪敏的学生,教学内容不可太简单太容易,应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教学。“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其次,“正业居学”“藏息相辅”。在规定的时间内上课授业,在休息的时间也要有课外作业。课外是课内的准备,也是课内的延伸。学生在学习时要努力读书,在休息时要尽兴游玩,以达到“安学”“乐学”的目的。同时还有将课内课外的练习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教学连续不断地进行,也才能使学生“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真正在学业上有所成就。

6.相互性原则。《学记》认为,“相观而善之谓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提出了“摩”的原则。教学相长。”教学过程是一个双边的认识过程,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相结合的过程。仅有老师而无学生,

或仅有学生而无老师,都谈不上教学。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向老师观摩学习的过程。

四、教师的作用

《学记》对教师的评价为:“三王四代为其师”,历代统治者对教师的评价都很高。因为教师是教人学习为政的,必须懂得治国安民的道理,培养具有治国平天下的统治者。在《学记》中明确提出了“师道尊严”的思想,其目的在于把教师当做整个封建思想体系的代言人。《学记》一方面要求统治者对教师应予以及其崇高的地位和尊敬,另一方面,对教师也提出了特别严格的要求。要求教师教学相长,要求教师受严格的训练,遵循教育与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五.学生与教师的关系

篇三:教育理论著作读书笔记

教育理论著作读书笔记

杜威是现代西方教育史上著名的代表人物。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世界各国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都有重要的影响。《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杜威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其中闪烁着教育改革思想的光芒,成为一本国际性的教育名著。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通过“教育及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这三大经典命题来阐述知与行的关系,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鲜明地体现为涵盖课程、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教学所设计的重要方面的“从做中学”原则,故此,人们普遍将杜威与“从做中学”相链接。可以说,“从做中学”理论成为了杜威标志性的教育思想,在全球范围内产生着广泛的影响。

一、对杜威“从做中学”理论的基本理解通过阅读《民-主主义与教育》,我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层面对杜威“从做中学”的理论有了初步的理解。

1.“从做中学”的涵义。杜威认为“从做中学”是“涉及一切活动,它包括使用各种中介的材料、用具以及使用各种有意识的用以获得结果的各种技巧,它涉及各种工具和材料去进行的表现和建造一切形式的艺术活动和手工活动,只要它们包括为了达到目的的有意识的或深思熟虑的努力……它们还包括要动手的科学研究,对研究材料的搜集、对器具的管理、工作进行中和记录实验情况所需的活动程序”。[1]因此,杜威的“从做中学”包括艺术创作、手工活动和科学探究三层基本涵义。

2.“从做中学”的合理性依据。

(1)“从做中学”是儿童学习能力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杜威在《民-主主义与育》中,把儿童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说教学是“连续重建的工作,应从儿童现有的经验进入有组织的真理研究的阶段”。他认为儿童由4至8岁为通过活动和工作而学习的阶段,所学的是怎样做,方法是从做中学,所得的知识得自应用,并为着应用,不是为了储备。由8到12岁为自由注意学习阶段,在这第二阶段中儿童能力渐强,可以开始学习间接的知识,但间接知识必须融合在直接知识之中。第三阶段为12岁以后,属于反省注意学习时间,学生从此开始掌握系统性和理论性的科学知识或事物规律,并且随而习得科学的思维方法。因此,儿童不断发展自己的学习能力是从“从做中学”开始的。

(2)“从做中学”促使儿童发展真正的兴趣。杜威认为生长中的儿童的主要兴趣是活动,对于儿童来说最初的知识就是做事或工作的能力。因此,杜威认为“从做中学”可以促使儿童发展真正的兴趣,“从做中学”能促使儿童用一切的力量和情感去从事他们所感兴趣的活动。儿童所真正需要的思维方式是教会他们如何去做,如何去寻求。所以在学校中必须让儿童既要保持愉快又要保持忙碌,所以需要让儿童从课桌边解放出来,让他们有事可“做”。

(3)“从做中学”表现儿童的天然冲动。杜威认为儿童具有天然的或天赋的冲动,天生就要做事、就要工作。这种冲动来自于儿童的本能,是无法压制的。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举了一个儿童搭积木的例子:儿童从事搭积木的活动,尽管他希望积木不要倒塌并且叠的越高越好,但是积木突然倒塌了,他还是会愿意重新开始再搭建。这就表现了儿童无法压制的强烈的做事冲动。杜威认为如果抓住儿童的这个冲动加以引导和发展,满足儿童的天然冲动并让儿童从事真正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这将是儿童一生受益的转折点。

3.“从做中学”的实现途径。

(1)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从做中学”的前提。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指出:“传统的教育只能训练儿童恭敬、服从、小心从事。这种教育只能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在民-主社会里应当培养学生的积极个性,如:独立性,主动性,富于智慧。”“在气氛上改变师生之间的关系,使之显得更亲切和民-主化。”尊重学生、给学生平等的权力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和-谐有助于学生活动的开展,同时这种人性化的教育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一致的。

(2)科学方法是“从做中学”的基本目标。杜威认为要实现“从做中学”必须注意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他将“做”的步骤分为五个阶段:第一,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到兴趣的连续的活动;第二,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第三,他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第四,他必须负责有条不紊地展开他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五,他要有机会和需要通过应用检验他的观念,使这些观念意义明确,并且让他自己发现它们是否有效。

(3)活动或作业是“从做中学”的载体。杜威极力提倡教材应该源于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所获得的直接经验。他认为:“把这种早已经准备好的教材强加给儿童,是违反儿童天性的,多种多样的学科课程只会把儿童自己的统一的生活经验给以割裂和肢解,必将阻滞儿童的生长,无论是本能的,还是体力的,智力和道德能力的生长。”杜威同样反对由知识为中心的教材所组织的课程,他提出,课程不应该像传统学校那样“大半由分散在各门学科的知识材料分割成一连串片段交给学生”。因此他设计在课程中占中心位臵的是各种各样的活动作业,一是艺术活动,二是手工训练,三是各种服务性活动,同时充分运用化妆、表演等活动形式组成儿童学习的情况和内容。杜威主张儿童所做的内容,主要是符合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能引起儿童兴趣,能发挥儿童个性的具体活动,也就是“活动课程”。

二、基于“从做中学”理论看幼儿教师的特质要求

将“从做中学”理论与工作场中的幼儿教师相联系,初步看到幼儿教师应当具备的一些特质:

1.理念方面。 (1)尊重幼儿。教师应当把幼儿看成是学习的主体,平等的个体。尊重幼儿表现在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介入和指导的过程。幼儿是“做”的主体,教师把自己看成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尊重幼儿的意愿和兴趣,给幼儿足够的自由活动的空间,尊重幼儿的意见和看法。要随时保持对幼儿思想活动的了解,注重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师幼如朋友一般的平等,共同成长。

(2)探究学习。教师将幼儿学习的过程看成是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而非是直接灌输知识的过程。意识到幼儿应该有很多“做”的机会,即自主的探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更多的应当充当引导者而非策划者的角色,提供给幼儿自主探索的材料、空间、时间,引导幼儿通过“做”去发现问题、进行假设、实践证明、相互交流、搜集证据、记录结论……

(3)整体教育。教师应该关注教育对幼儿发展的整体作用,把教育不仅仅看作是知识的储备,也应该把教育看作是探索精神和意志品质的培养。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应该有意识的引导幼儿在“做”的过程中培养团结友爱、真诚合作、坚持不懈等良好品质。在幼儿发现问题的时候,引导他们勤于思考;在幼儿遇到困难的时候,鼓励他们坚持不懈;在幼儿有所收获的时候,辅助他们总结概括……使得教学活 动让幼儿获得全方位的发展。

下面是我的几点感悟。

一、教育在于爱。有爱才有教育,有尊重才有教育。作为教师要用爱感化自己的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做学生真诚的朋友。、

苏霍姆林斯基对于如何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说过这么一段话,年轻的朋友,请记住,这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极为小心,要小心的像对待一朵玫瑰上颤动欲坠的露珠,因为在要摘掉这朵花时,不可抖掉那闪耀着小太阳的透明的露珠。要培养自尊心,只能用温柔细致的教育手段。自尊心是不允许采用粗暴的、“强有力的”“凭意志的”手段的。由此我想到了自己和学生处理一些问题时的做法,学生是有思想的个体,需要关心、尊重和爱,因此我尽量用谈心的方式和学生进行沟通,而不是粗暴的责罚。学生出现了错误,要和学生一起分析原因、寻求改进的措施等,而不是一味的写检查、作检讨。这样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

二、教书育人,不只是教会他们学习,要关注学生精神生活的点点滴滴。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那种除了上课、教科书、家庭作业、分数以外什么都不想的学生,它的命运是不值得羡慕的。的确是这样的,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开展和日益成熟完善,仅仅学习好的学生已经不再那么受欢迎,我们培养的目标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这里就简单说一下劳动吧。

劳动是有神奇力量的民间教育学,给我们开辟了教育智慧的新源泉。这种源泉是书本教育理论所不知道的。我们深信,只有通过有汗水,有老茧和疲乏人的劳动,人的心灵才会变得敏感、温柔。通过劳动,人才具有用心灵去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读到苏霍姆林斯基带孩子们在果园里、瓜园里度过整个暑假,我想到了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跟他的学生们开辟荒地种菜养花,到野外扑蚂蚱、摸鱼,体会劳动的乐趣,在快乐中学习、快乐中成长。虽然我们不能在夏天的夜晚看亮晶晶的萤火虫听蛐蛐、青蛙们演奏的美好乐章,我们也没有地方和孩子们一起栽花种树,我们甚至没有机会带孩子们去春游……但是在他的身上,让我不仅发现了教育中的爱,也发现了教育中的美。这样的美,正因为是我们所缺少的,也成了我为之心动和憧憬的梦想。

三、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将自己全部的爱全身心的投入给我们的孩子。

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并用自己的行动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 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爱人吧!对人的爱是你道德的核心!应当这样生活:让你的道德核心健康、纯洁、强大无比!做一个真正的人,这就是说要为你周围的人贡献出自己心灵的力量,让他们更美好,精神上更富有、更完美;让你生活中接触的每一个人从你那儿,从你的心灵深处得到一点最美好的东西。

读《育人三部曲》,不仅是一次读书的交流,更是一次和伟大教育家思想的交流,心灵的沟通。我将会用这份收获,浇灌美丽的花朵,为自己珍爱的教育事业而奉献终身。并坚持读好书、做好人的理念教育好我的每一位学生。

第5篇:教育理论专著读书心得体会

教育理论专著读书心得体会3篇

教育理论具有逻辑清晰性、视角片面性与意向理想性的特征,从而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具有一种内在张力。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教育理论专著读书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 教育理论专著读书心得体会范文1

《魏书生教育思想专著》

魏书生思想席卷中国教育界,但始终也没能真正去读一些关于他的教育理念这方面的著作。前段时间去书店看到了魏书生写的专著,顺便买了本,这几天也一直在翻阅,从中我发现书中他写到的并不是纯理论的东西,而更多的是那些特别实实在在的,在他从事教师这个职业时的一些具体教育方法。粗略拜读了以后,我从书上真实体会到了魏书生的人格魅力。在这教育改革的年代中,魏书生的教育理论无疑就是一盏启明灯,为教育大潮中的师者们指明了航向!同时也为我们这些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些实实在在的教育思路。

作为一名政治教师,由于其学科的特殊性,一昧的盲目付出并不能得到预想中的回报,照本宣科换来的只是下面学生晕晕欲睡的结果。如何让学生重视这门学科如何让学生愿意主动去学习这门学科可能比备课教学更为重要。

魏书生的教育思想精辟地归纳为:一句话;两本书;三个魅力;四字精髓;五点启示;六步教学法;七个一分钟。全面且简洁明了地涵概了魏书生的基本教育思想。其中的“三个魅力”让我的内心蓦然升腾起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新,魏书生的人格魅力、知识魅力、成就魅力使他在恶劣的环境中催化自己发奋图强而更加卓越,他以自己的经历勉励着取经者要做到“天人合一,解放自我”,正是这种解放才使魏书生有能力有勇气去创造一般人难以创造出来的奇迹。做为一个师者,不能用狭隘的人与人之间权与利争夺禁锢自己的聪明才智,歪曲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要努力管理好自己的内心世界,作自己的心灵主人,胸怀坦荡,淡泊名利,发扬光大自己内心的大智慧,真正的将生命付于教育事业, 1 真正地做到燃烧的蜡烛,在发光发热中不断思考、学习与进步,自强不息,真正做到博学为师,厚德为范。

魏书生的教育思想和课堂艺术不仅仅是体现在课堂上,而是体现在课前、课后和课外;不仅仅是体现在教书上,而是体现在育人上;不仅仅是体现在教师的如何教上,而是体现在学生的如何学上;不仅仅是看学生在课堂上如何学,而是看学生在课前学的怎么样。所以,魏书生的课堂艺术的魅力主要表现在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积极性的调动、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效果的检测上。 因此,纵观魏书生的教学全过程,魏书生的教学,不仅仅是师生之间简单的教与学的互存关系,而存在着一种普普实实的教学组织环节和组织形式。

魏书生教育思想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即自学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学会学习是通向21世纪的个人护照。在他的教育理念中,使学生会学,促使差生转化一直是他努力 的方向。要使学生会学,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魏书生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时,总是把直接兴趣和间接学习兴趣结合起来,使之互相促进,这样学生的 学习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变成满足心理需要的一种极大乐趣。培养学习兴趣,还应注意既要有广泛的兴趣,又要有中心兴趣。学习兴趣与老师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样是课堂,有的教师视为畏途,有的教师则视为乐园。魏书生上课,学生兴趣盎然,忽而眉飞色舞,忽而屏息凝神,觉得是一种享受。

综观魏书生的教学,方法灵活是他的特点。魏书生常说,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保证。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传授知识的程序,要研究教学方法,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改进教学,教师的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在课堂上创造精神的饱满和乐观愉快的语调,在培养牢固持久的学习愿望和取得越来越好的成绩方面,对兴趣培养都有极大的意义。并对一堂课还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一堂课应当激发出真正的激动心情。魏书生教学,就是要通过各种教法找到兴趣的源泉,他认为,教师讲课,寡淡无味,平铺直叙是教学的 大忌。他总是力图为学生创造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在课堂上,趣事,乐事层出不穷,学生思维可以驰骋,聪明才

2 智得以充分发挥,久而久之,学生对他教的语文学科产生浓厚兴趣,爱上了他并迷上了他。

新的事物,学生会有兴趣。变换教学方法从中得到快乐,学习兴趣就会成倍增长。 魏书生老师在校或外地讲课,课前总喜欢用气功冥想的办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魏书生常说老师要教给学生一些常规性的学习方法,帮学生制定一些语文学习的规矩,制度,计划,在一些方面使学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老规矩可遵守。在一些方面让学生猜的透,但在具体一堂课的安排上,具体教法的运用上,在一些小的技术,技巧问题上,又应该让学生猜不透。越猜的半透不透,学生越愿猜,越猜学习兴趣越浓。与教师感情越进,对教师所讲的理解的 越深。

民主平等是魏书生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述就是两个字--商量。魏书生在全国乃至香港、台湾出公开课事先从来不告诉学生学习内容,有时还要学生猜猜看学什么。这与我们许多教师出课是大不一样的,我们往往要提前预习、认识学生、提前试讲等等,待到了课堂也只是在学生的配合下把预案十分精彩的表演一次罢了。

魏书生敢于上真课,不惧怕学生不熟、教材不熟所带来的\"预案\"无法进行。尽管我们不能说魏书生心中就没有预案,但是可以肯定地说魏书生心中的预案与我们的预案相比在本质上是大不一样的;我们的预案是让学生当演员把课堂教学过程一步步表演下来--学生的学从属于教师的教,为教师的教服务。而魏书生的\"商量\"型预案是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并且千方百计的去适应学生的学。

魏书生的\"商量\"教学看似平淡无奇,其实是高深莫测的,用\"此时无声胜有声,于无声处起惊雷\"来形容是不过分的。其一、用商量的教学策略主导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使师生共同处在一个非常和谐的课堂氛围中, 用魏书生自己的话来说那就是\"师生面对面的交流是任何其他教学手段无法取代的\"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拉近了师生距离,产生强烈的师生情感氛围,良好的师生情感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石。其二、在商量教学策略氛围中学生全员参与教学活动,因为\"商 3 量\"的那根弦始终在拉动着每一个学生的心,使你无法拒绝它而走神,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其三商量教学策略极大的遵从了\"因材施教\"原则,摆脱了出课教师最担心的因师生不熟而启而不发,对不同个性特点和学习特长的学生也顾及到了,顺应班级基础状态和学生个性特点而进行\"因材施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证。

同时魏书生还注重学生创新力的培养。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经济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方法是教师的重要任务。魏书生经常说“一件事有一百种做法”。我们不缺乏学习的学生,但缺乏具有想象力的学生,学习离不开想象,而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茅以升说“世界上没有生而知之的圣人。而只有学而知之的天才。”前汽车大王福特说“不创新,就灭亡。”魏书生自己对创新认识和创新能力 的体验是非常深刻的,他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经验是很丰富的。

魏书生老师的教学艺术,已经不是教育教学所能概括的了。他用自己的人生体味,用个人的性格魅力,用深厚的学术修养,在教育和影响着学生。 课堂虽小,却有着广阔的钻研天地,钻进去,人了门,师生双方都有无穷的乐趣,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魏书生说:“我只是在人口处,悟到了点滴激发学生兴趣之法,更有效的方法,还在前面等着我。”

教育理论专著读书心得体会范文2

《现代教育理论》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一生有着许多精辟的教育思想,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服务于我们的教育事业。在陶行知看来,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他说:“生活教育是生活原所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主要包含三个基本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4

对于先生的教育理念,我有几点启示:

一、教育要来源于生活,更要回归于生活。要与生活紧密结合。

陶先生所倡导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他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陶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社会即教育”,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今天我们的教学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学习离不开生活,学习就在生活之中,学生活中的问题,已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所努力做到的。我们也更应该明白我们所要教育出来的学生不是只会背书只会知识的学生,而应该是会学习,会思考,会生活的学生。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才是教育的本质。

二、教育方式多样化,要有新颖性和创新性,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生的求知欲

陶行知先生作为一名大教育家,他的教学方法论十分明白。首先,教育教学方法是灵活的,根据“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做”的内容特点及教的规律、学的规律来决定。

5

陶行知极其重视实践,他由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口号而改“知行”之名为“行知”。在教育方法论上,他特别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解决了长期纠缠于中国教育史的“劳心”和“劳力”的问题。他说:“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劳心,便可得事物之真理。”并由此得出学习方法的论断:运用知识,“用心以制力,就是一件重要想如何可以把这件事做好,如何运用书本,如何运用别人的经验,如何改造用得着的一切工具,使这件事和别事相互影响。”柳斌同志说:“只有让学生主动发展,人才会有多样性,如果都是机械被动地发展,那将来都是一个模子。”提倡的是个性。陶行知把腐朽思想称为“裹头巾”,提出“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继续创造。”号召人们“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具体教学中,“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素质教育讲的也是个性、创造,一切陈腐的、机械的、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是错误的、有害的,必须坚决抵制

所谓“教学”即教学生学;所谓“学生”首先要学会生存。因此,归根结底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如何生存”。至于如何教才是最有成效的捷径,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老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就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陶行知认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结果。与此同时,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言也能够发出去,以期达到解决别的问题。他想通过这一方法的寻求来最终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学生就不仅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可以解决新的问题。 陶行知说:“唤起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又说“治学以兴 6 趣为主,兴趣愈多,则从事弥力,从事弥力则成效愈著。”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各科教学都必须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前提,方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教育理论专著读书心得体会范文3

陶行知教育理论

今年暑假我认真学习了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理论,认识到: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汲取丰富的养料,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我认识到: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学生打开创新思维的源泉;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学习操练;实行“六大解放”,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操作要求。

一、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陶行知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人在中学阶段其心理的基本需要中,情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师爱(以及家长的爱)犹如心理发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学生的心灵发展。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

在这样的认识下,我在教学上,把爱生放在了首位。不仅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更要有“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

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 7 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禁绝粗话俗话,推行爱心用语,保护学生的心灵不受伤害,多给学生关照和温暖。对学习好的学生热心引导,对学习差的学生及调皮的学生也是从爱开始,进行指导帮助,不歧视、不训斥、不讽刺挖苦。学生们感受到老师的爱,有了良好的情绪,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在爱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爱的情感,用爱的情感帮助学生塑造人格。如开展“我与父母通信”活动,使学生们感受父母的爱,从而培养学生爱父母、爱他人的情感。情感是理智的基础,善良的心和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操也是创新智慧的心理基础。

二、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传统教育的致命弱点是只教人读书。陶行知批评旧教育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是摧残人才。过去的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更是强化了“三中心”(即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用灌输的方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科书上的知识,使学生远离社会生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全新的教育思想,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了意义。这就要求教育要从课堂和书本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即关注生活重于关注书本。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仅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使师生开阔视野,从社会生活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这样,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而且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课外,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学生们自编小报,自己写稿,自己设计版面,幼稚的作品中 8 体现着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每组织一次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要求和精心的安排。都力求收到尽可能好的实效。

同时,让学生在文明宣传、公益劳动、社会调查及社会服务中去观察、去感受、去锻炼、去分辨,以吸取有益的思想和知识。

三、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会学习才能创造。学习的欲望和能力,即自己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基础之一。学习是人主观的精神活动,要获取知识,人必须积极地使用并协调自己的感官,发动自己的大脑,并做出主观的意志努力。可是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和被塑造的材料,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灌输花时多,效果差,学生听、记、背学得苦,求知欲没有了,创造力抑制了。这样的教学状况怎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呢因此,在教学操作上,必须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

我认为教师学习并实践陶行知的教学思想,“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探索“引导学生学”的方法,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学做合一”的过程。教师转变了教育观念,树立了新的教学思想,才能提高教学能力。教学固然要发挥教师积极指导的作用,但决定教学效果的主要还在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有学生愿意学、认真学、乐意学,才算是教学效果好。

四、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的操作要求。

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要求人首先必须有活力,但我国的传统教育恰恰就有扼杀人的活力之弊端。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与肢体的活动连在一起的,它犹如活泼稚嫩的触角,敏感而脆弱,需要教育者珍爱、保护,并给以广阔的空间和自由。但传统教育往往以“塑造灵魂”“培养人才”的急切情绪,加以不适当的干预,或限制时空自由,或束缚手脚行为,或恶语直伤心灵,使其压抑、萎缩、扭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就需要在我们的文化、教育观念

9 中,在我们的教育操作中,去检索并革除压抑、束缚学生个性的一切旧观念和旧做法。

陶行知先生曾对我国当时的旧教育进行过全面、猛烈的批评,他晚年提出的“六大解放”(解放眼睛、解放双手、解放头脑、解放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可以说是他找准了旧教育操作中的问题,从而提出教育革新的操作措施。认真学习了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的思想,可以采用的做法是: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和试卷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做事情,做到“学做合一”;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解放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解放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习,还引导他们走向课外,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解放学生的时间——不用功课把他们的业余时间填满,给他们活动的自由,把课间十分钟和午饭后的时间还给他们。

创新教育是教育观念,又是具体的教学思想,它只有化作具体的教育教学的操作方法才能够实现。但教育教学无定法,因此它又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为此,今后我更要认真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主流价值体系观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学习他高尚的人格品质,求真求实求创造的教育理念,成为敬业爱岗、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创新务实的教师。为培养学生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二)我的收获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10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学问,那个不合适。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生活教育理论是是陶行知的基本教育理论,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它也是中国现代最重要的教育思潮。什么是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说:“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说明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挥作用。

11

教育教学论著心得体会

语文教学理论专著心得体会

体育教学专著心得体会

教学理论著作心得体会

学英语教育教学专著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