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共3篇)

心得体会 时间:2021-08-16
【www.wendang123.cn - 心得体会】

第1篇:《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用智慧捕捉儿童的敏感期

——读《捕捉儿童的敏感期》有感

现代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输,也不仅仅是师爱的无私奉献,现代教育需要教师去唤醒孩子们的灵魂,去解读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去推动孩子们心灵深处的变革。在品读孙瑞雪老师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之后,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儿童成长的每一个重要时期于生命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如何在这样关键的时期给予孩子科学的教育和关注,让儿童的心智水平从一个层面顺利上升到另一个层面,这就需要教师做一个教育的有心人,做一名智慧型教师。教育是一门大学问,教育同时也是一个大智慧!结合孙老师的一个个关于幼儿敏感期的教育案例,对照自己以往的教学,我认识到智慧型教师它需要教师在不断地积累经验、不断研究、不断反思的过程中形成,拥有教学智慧是代表幼儿教师教育素养达到成熟水平的标志,拥有教育智慧才能捕捉儿童的敏感期,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破解儿童内心的秘密。

《纲要》对教师的角色有了明确的解释,教师是幼儿活动材料的安排者,幼儿活动的参与者和协助者,幼儿行为的记录者和研究者,而这些角色集中地体现在一点,那就是机智而灵活地处理好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在感觉到新课程和新观念在带给我们巨大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困惑:当幼儿出现可能引爆他们思维火花的兴趣点时,不知道该如何把握;当幼儿的探索四处碰壁、走入“死胡同”时,不知道如何挖掘;当幼儿闪出烟花般灿烂而又短暂的智慧时,却未能及时捕捉……在这些教育的面前,就需要拥有一种智慧,一种能及时把握、及时反应、有效生成、有效实施的智慧,而这就是如何正确理解并及时捕捉幼儿敏感

期的智慧。如何用智慧捕捉儿童的敏感期,结合孙老师的案例,我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把握教育的价值。我们每天在教学生活中都会发生一些生活小事,大部份的老师们都会流于形式简单地进行处理,但是智慧型老师往往在一些小事上能体现出大智慧。智慧型老师往往能抓住有价值的教育时机,采用智慧的策略,使本来看似平常的事件从中引发出有价值的教育行为。如当孩子看到别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小抽屉而自己分不到必须放在与别人不一样的篮子里而表现出不高兴的心理时,大部分的老师一般采用劝说,或是不当一回事。而智慧型老师则会敏锐地感受到孩子的心理,并把这件事当成一个教育的契机,会以“XXX主动地把抽屉让给其他小朋友”的方式郑重地告诉了全班小朋友,强化孩子行为的榜样,从而激发该孩子和班级其他孩子“礼让”的意识,然后想办法解决抽屉不够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这种事例是常有的事,但是作为一名幼儿老师要明确教师的职责所在,善于观察,知道在事件来临时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才是最适合的。及时把握教育的机会,突出教育的价值。

二是平等的关爱教育。教育是一种帮助,一种平等的关爱。因为虽然是幼儿园的小不点,他们也是一个个体,他们也是有思想、有感情、有自尊的人,一个平等的人,一个需要你帮助、同时也给你的人生带来一定启迪和精彩的朋友。这些我深有体会,因为有了平等的土壤,帮助和关爱才能产生神奇的效果。老师对孩子的爱,对孩子的情是什么?教师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还要给孩子自信,让孩子知道自己的重要,知道自己可以有所作为。所以智慧型的老师在处理事情时要先进行分析,找出原因,而不是一味地指责或是直接下判断,要会根据不同的年龄、不同的个体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

孩子的发展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用智慧去对待差异。教师要因材施教,针对幼儿的不同表现,采取相应的教育手段。如对

待调皮的孩子,适当接纳孩子的独特言行;对心理负担过重的孩子多给予一份亲近;对焦虑的孩子采用转移注意的方法等等。其实,在每一种处理方法的背后,隐藏着的都是对孩子的尊重、理解、信任、鼓励、放手、帮助、提醒和约束……不是吗?“洗耳恭听”,让我们学会倾听孩子;“袖手旁观"是让我们学会放手;“雪中送炭”是对孩子的理解和关爱;“自食其果”是让孩子学会承担……三是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善于和孩子进行艺术的交流。孙老师通过几个案例记录,特别在《人际关系的敏感期》中阐述给予孩子足够自由空间的重要,因为孩子的思维和成人的思维是截然不同的,我们老师要时时处处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他们的行为,听他们的语言。当他们的言行超出成人认为“正确”范畴的时候,不要激动,千万先沉住气,想想为什么?给孩子充分的发言权就是教育智慧之一。 多听听孩子的想法,或许听完他们的解释,老师的怨气会立刻全消,取而代之的是你的捧腹大笑。一个幼儿教师只在时时触摸到孩子柔软、温暖的心,才会感受到教育的神圣和伟大,才会不遗余力地用智慧去守护纯真的心灵,塑造纯洁的心灵,美化纯粹的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在幼儿园里,孩子除了与同伴的交流就是与老师的交流,孩子们每每有高兴或伤心的事往往在第一时间就会向老师倾诉,作为老师,要学会与孩子进行交流的艺术。当孩子心情愉悦地和我们交流生活中的琐事时,老师们常常很容易地接纳,但当面对孩子们的负面感受时老师们常常以劝说等形式强迫地要求孩子们接受。如当孩子摔倒了而大哭时,老师经常都会以“XX真勇敢”这样的话语来鼓励孩子,孩子不得不因为要表现勇敢而强忍住疼痛。其实这并不是一个最佳的方法,如果这时老师能作为一个倾听者,并用简单的语言回应孩子,表示理解孩子内心的伤痛,并给予机会说出自己的感觉,这样更能让孩子在叙述过程中整理好自己的思路和感受,较快地处理好

自己的情绪。所以老师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与孩子进行交流,学会理解孩子的感受,学会接纳孩子的行为,让孩子在与老师的艺术交流中获得成长。

四是学会行动后的思考。做一个善于反思的教师,会让自己的收获事半功倍。因为经过一次次地行动,一次次地思考后,就逐渐地收获到了“智慧”。所以行动后的思考是作为一名教师的必要技能,它能使你对每次的行动的优劣做出反馈,并形成经验,当你在下一次遇到此类事件时将会以智慧的行为去解决问题。很显然,要做个智慧型教师,首先得学会思考,要用思考挖一口属于自己的智慧之井;而行动,则可以让智慧之井水流动起来。在思考的基础上有所行动是做好工作的前提,这一点对于教育来说显得更为重要。仅仅思考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但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几乎每一天都必须要用自己的行动去处理许许多多现实的事情。这就要求每位教师把自己的思想付诸行动,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尝试。只有面对真实,才能让思考所得“流动”起来,才能谈得上真正的智慧。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我们每天都面对孩子们的各种行为表现,每天都必须帮助处理孩子们间发生的各种争端,如何让每次的问题解决都圆满结束,如何让每次的处理都能让孩子们有所得,这就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智慧。在经过思考后的行动中,我们会体会着艰辛,展示着智慧,收获着惊喜!

教师智慧的捕捉将有助于我们的教育创新与改革,也能够使我们的教育钻到孩子们的心里去,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既满足了孩子们的兴趣需要,又让我们的教育生机勃勃。现代社会发展需要我们做智慧型的教师,让我们用教育智慧去唤醒孩子们的灵魂,这样我们的教育事业才会如松柏常青。

第2篇: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读完《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后,感觉孩子简直就是一门艺术品,如果我们没有好好地去挖掘他们的另一面,就无法了解孩子的内心。如打人、扔东西、执拗、咬东西……这一个个在成人看来无法容忍的行为其实是孩子的一个个敏感期,如果成人不了解这些敏感期,那么所实施的教育也只会南辕北辙,与初衷相违背,孙瑞雪的这本书可谓给婴幼儿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指明了一条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向,让成人更加了解孩子,让孩子在爱与自由中健康成长。虽然通过工作实践我也了解了不少敏感期,但这本书给了我更多的案例和启示。

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会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六岁前儿童会出现的各种敏感期,在敏感期阶段,儿童接受某种刺激的能力是异乎寻常的。儿童对某种事物的特殊感受性一直持续到这种感受需求完全得到满足为止。作为教师和父母,我们需要敏锐的把握住这些敏感期,适时地从各方面促进儿童的成长。相反,如果忽视了幼儿的敏感期,一味的按照我们自己的规划去安排孩子学习我们希望他掌握的知识,只会让教育南辕北辙。假如这种情况始终得不到改善,将为孩子成年后会有各种心理问题和行为障碍埋下隐患,

对于幼儿的一些不正确行为,我们不要一味的去指责孩子,而要深入去了解这种行为出现的原因,做好引导教育,帮助幼儿一起去改正,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因为幼儿像一张白纸一样,我们在上面画什么东西,他呈现出来的就会是什么。如宝宝从三四个月开始,就有着极强的用嘴巴来探索事物的欲望,如果没有得到满足,会延迟到两三岁,便会出现咬人、咬手指、成人后骂人等问题。

《捕捉儿童的敏感期》可以说为我们教育幼儿提供了一条好的路径,建议父母、老师们都能细细品读这本难得的好书,这将是孩子们的福音!

第3篇:《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一看这本书的名字,就知道这是一本非常重要,实用的书。而且是专门针对儿童这个年龄段的一些我们生活上看到习以为常,见惯司空,却又未能想明白其中的缘由书籍。很多事情,我们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於儿童阶段,我们很多人也都是一样。

看了这本书,让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感觉到在以後的幼儿教育教学工作中,有了更加明朗的方向,让自己少走很多弯路,多吸取正能量。对此,我感觉此书不能只看一遍,必须不断重复看,才能温故而知新,才能运用的游刃有余。而且,无论怎麽写自己的感悟,都不能表达其中的众多精髓。唯有把好的,读有所悟的地方摘录下来,反复看,反复斟酌,虽然这样子会有断章取义的可能,不过,在节约时间,抓住重点,以及能让自己更好地举一反三,碰撞灵感,我想这是一个最好的学习方法。

同时,看完这本书,或者说这类型的书。让我感到最大的困惑就是关於传统文化读经教育这一块的引导的空白。本书是西方蒙特梭利的教育思想,完全套用在中国是否适用呢?那麽套用在读经教育的私塾,是否适用呢?如果不适用,或者说不完全适用,那麽,需要怎麽转变呢?在读经上课以外的其他时间,此书给了我很多很好的明确的指引。可是对於读经的孩子来说,读经才是重点。本书却没有这方面的任何说明。

看来,在读经教育的路上,依然是上下而求索,任重而道远。相信在自己国人的探索上,加上此书的指点,以及自己的实践总结。终究会走出一条完整的路,形成一个完整的国学教育体系。最起码,在开始的时候,要以空杯心态去阅读,要假设它全部都是对的。

捕捉读后感

儿童读后感

于敏读后感

俞敏洪读后感

螳螂捕蝉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