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华应龙化错教学讲座心得体会(共6篇)

心得体会 时间:2021-05-28
【www.wendang123.cn - 心得体会】

第1篇:听华应龙之化错体会

听华应龙之化错体会

闸口小学 甘娟

9月24和25两天,我去武汉参加了“第二届华应龙与化错教学观摩会”,虽然天气炎热,但是华老师一句句精彩的言论迎来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首先是华应龙老师的展示课《阅兵的数学故事》,让大家看到了华应龙老师是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将“化错”教育思想融于其中的。学生在自由、放松、允许出错的空间中,围绕“阅兵”这一感兴趣的事件,经历了一次美妙的数学学习历程。

紧随其后的主题报告《我不只是数学》,以“为什么说我不只是数学——为什么要我不只是数学——出来数学,我还能有什么——怎样才能我不只是数学”为线索,结合实际案例,向大家展示了他的数学观、教师观和教学观,并详细阐述了“化错”的由来、内涵和实际运用。在两天的活动中,特邀专家、华应龙名师团队的成员、华应龙的弟子,围绕“化错”教学,进行了专题报告、现场教学、微讲座、名师对话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深深震撼了我。

报告中华应龙老师说,教育就是教己育人、正己化人、以人育人;作为老师,要不忘初心。我们惊叹于华老师课堂教学的精妙、教学思想的深刻的同时,更应该学习其对数学教育、对学生的那种发自内心的热爱。这种热爱支撑他从江苏农村到首都北京,从村小教师到数学名师,从喜欢数学到“我就是数学”,从研究差错到融错再到化错直至我不只是数学。

惊艳于华老师的睿智、博学多才、乐学善思,我买了他的著作《华应龙与化错教学》。他在书中说“化错”是指把课堂教学中的差错融化为一种教学资源,相机融入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化错误为正确,“化腐朽为神奇”,变“事故”为“故事”。人生自古谁无“错”,差错的产生和存在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错”更具必然性。没有化错何来创新?放弃经历错误也就意味着放弃经历复杂性,远离谬误实际上就是远离创造。有差错,才有真正的学习,才有实质性的学习活动发生。有化错,才有我们期待已久的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创新活动的发生;有化错的课堂,才有学生快乐健康的成长。

华老师致力于探索人文化的数学教学模式,“尊重、沟通、宽容、欣赏”使他的课堂教学充盈着时代气息,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谊,一股清新流动的生命活力让学生特别爱上他的“疯狂数学”。经过了这次报告,我认识到课堂上,要解放孩子的思想,解放孩子的嘴,让孩子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体。我们要不断尝试,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孩子们的思考才能任意奔驰。课堂上,要千方百计带给学生一些思考,让其寻找数学知识背后的东西。追寻名师成长的轨迹,追问名师成功的原由,我有着强烈的感受,华老师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是他的喜读善思成就了他的博学和大家风范,是他的不抛弃、不放弃、要扬弃的执着追求成就了他的缜密、严谨而又不失浪漫才情的教学风格,是他的“以学定教”“蹲下来和孩子对话”成就了听了华老师课的学生不愿下课的现实。

回想当时听华大师的课,也是久久不愿下课啊,讲座也是希望华大师永远不要停下来。希望以后还会有机会领略到华大师的课堂,学习到更多课堂知识,以及如何和学生相处。

两天的时间很短暂,留给我们的思考却很绵长。

第2篇:读《华应龙与化错教学》心得体会

读《华应龙与化错教学》心得体会

一、成长经历

华应龙,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首批“首都基础教育名家”,现任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教学处主任,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工作21年,获得了省市级奖20多个,地市级奖近20个。教学录像多次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播放,中央电视台“当代教育”专栏做过专题报道。《中国教育报》推出了“华应龙教学艺术系列报道”。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20多家国家级、省级教育报刊上发表文章400多篇,主编、参编了20多本教学用书,先后参加了“苏教版”和“北师大版”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编写、审定和实验指导工作。

为师路上,可以说华应龙一路顺风。有人怀疑:“你一个一直在农村工作的小学教师,怎么会如此这般?是不是有什么家庭背景?是不是有较丰厚的经济基础?”

华应龙,出身农民家庭,在他读初二时,患病5年的父亲告别了人世!当时的家中,实在无法找到一件像样的东西,真正是家徒四壁。

1981年,他以高出重点高中的分数考进了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真是喜不自禁。可是去如皋师范学校报到的那一天,是一幕无法抹去的记忆。大雨如注,不少同学在父母的呵护下愉快地上了路,而15岁的华应龙却是孤零零的一个人,一根扁担挑着行李,一步一滑,从华舍村走到瓦甸乡。由于大雨,河水猛涨,没法行船。又一步三滑,走到白甸乡。拼了几十里泥泞的小路,才搭上了一辆汽车。摸到如皋,跨进校门时,他的肩磨破了,浑身湿漉漉的,有雨水,有汗水,还有泪水„„

生活上,华应龙很是不幸;1984年师范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当地的一所农村小学的体育老师,数学只是他的“副业”;他曾经坦言,做了两三年老师了,课堂语言仍是他的软肋,上课说话时还会“打结”; 然而,成长路上的种种困难与挫折,并没有动摇华应龙老师“当一个好老师”的信念。他怀抱着对数学课堂的理想,对孩子们的热爱,继续着他数学教学的实践研究,在不断反思中完善着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断前进。就如海明威所说:“人最难超越的是自己,当我们超越了自己,人生就进入了新的境界。”

二、华老师提出了“融错教育”的教育理念 “容”错——尊重孩子的“不同”

在华老师的“融错教育”理念中,首先是“容”错,包容孩子错误,然后将其融化为一种资源,这是教学中很难得的。错误,是一种反证,对教师也是一种提醒和帮助。有容乃大,

1 因为包容,课才会活起来,才能洋溢着生命力。

因此,对孩子“不同”的声音,他总是特别好奇。他在课堂上有一句口头禅:“还有不同的吗?”

每次当课堂上只有一种回答的时候,华老师就会不停地去问,“还有没有不同的?”他说,“有时候我是有预设的,这个问题,还有着怎样的答案。更多的时候是没有预设的。我只是给孩子一个空间,你会发现有时候孩子的想法很独特。”

在执教“分数初步认识”这节课,华老师以3/4导入,让孩子用手头的纸片来表达3/4这个概念,孩子们一般都是用折,画也有画对的。但是在巡视的时候,华老师发现:有一个孩子在纸上画了五条竖线,然后从左向右,用大括号括起来四条。“这不是表示五分之四吗?我一看,就兴奋了。我好奇的目光和神态就出来,立刻让他说说他是怎么想的。”

“尊重孩子的‘不同’,并且一定要去追问,这个‘不同’怎么解释。”这是华老师经常对学校老师们讲的,“子非鱼,安之鱼之乐。学生的作品,学生的回答,他究竟是怎样思考的。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解说,我们的看到的不一定是对的。孩子既然表达出这个作品,肯定会有想法。”

“果然,我追问那个孩子原因的时候,其他孩子也来了兴趣,因为不管是折还是画,一般都是四分中的三分,但是他画了五根线,并括了其中的四根。孩子的解读是这样的,他用手指着第一根线和第二根线之间空白的部分,告诉我说这代表一份。”华老师对记者说:“如果我当是武断地去批评他,告诉他你做错了,那么我们就扼杀了他这种独特的表达。”

所以,华老师说,“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树立一个观念,学生不是我们对手,而是帮助我们的缔造课堂生活的另一只手。在课堂上,正确的可能只是模仿,但是错误的一定是创新。当出现不一样的东西,孩子一定是动脑筋了,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是课堂上的生命体,都是应该尊重的。”

“融”错——差错是一种资源

“差错本来就是一种资源,这是我研究的课题,已经16年了。从1993年,我就开始关注学生差错的问题。我发现真正有效的教学,就是面对学生的错误,帮助孩子解决它,让他下次不再错了。这些年来,我的教学成绩都很好,在年级里排名,有很多次超过第二名十分以上。这就因为我在教学种很有效地帮助学生纠正了他的错误,并且是从根上解决问题。”

对于数学来说,正确答案也许是唯一的,但是错误的回答却有它不同的故事。华老师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比如计算上的错误,老师往往认为学生粗心,其实那不是粗心的问题,学生计算的问题往往是一种综合的表现。比方说24乘3,学生常会得出92的结果,学生怎

2 么错的呢?经过我的调查发现,有三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是三四十二,写二进一,二进了一等于三,三乘三,变92了;还有一种可能是,三四十二,写二进一,二四得八,进了一,得九;还可能他写成了23乘4。所以同一道题,错误的结果是一样的,但是原因却是不一样的。“明白的学生明白的道理是一样的,不明白的学生就各有各的困惑。”

感悟出这样一个道理之后,华老师在和年轻老师交流的时候,常常会告诉他们,“要更多地去琢磨学生错误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只有找到了这个原因,你才能去帮助他,而不是枯燥地、简单、机械地去强调规则。那是根本没用的,只有找到错误的原因自己醒悟了,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否则,今天错了,明天还会错。

因此,华老师的“融错教育”中,第二个层次是“融”错,把错误融化,融合。

“荣“错——错是一种贡献

而第三个层次是“荣”错,荣幸的荣。很荣幸,我错过,错是一种贡献。华老师说:“我们很多老师认为学生不该‘错’,而我认为学生可以‘错’,学校、课堂就应该是学生犯错的地方。”何况,爱因斯坦也说过:“科学史上只写某人获得的成功,不写某人获得的失败,这很不公平,失败就是发现一条走不通的道路,这对科学就是很大贡献。”

因此,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你会发现——学生是这样说:“老师,刚才我是这么错的。”正如,华老师在他的随笔集中写道的:在现在的课堂上,学生不用担心出错,“只要思考过就不用抱歉”,波普尔说,“那些不愿意冒着被证伪的危险去发表自己观点的人,不能参加科学游戏”。正是,老师和学生们一起营造了宽容的氛围,让孩子们不怕被“证伪”,而乐此不疲地感受着“数学好玩”。

在这里,孩子们不再把犯错误当作一件见不得人的事。而是充分认识到,他的错误是很有价值的,所以他才会提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华老师告诉:“在这样一种融错的教育中,积淀下来的就是孩子创新的人格,在学习的过程,他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还养成了敢于尝试的良好习惯,错了、失败了,他会去分析,然后再不断地探索。这种教育能帮助孩子磨炼出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

这样的教育观,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了数学的教学上,而应该成为我们所有教师的教育理念。

第3篇:听华应龙老师报告心得体会

听华应龙老师报告心得体会

周末怀着无比期待的心情,到郑州小哈佛双语小学参加睿师育人----小学名师新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的讲座《我不只是数学》,感悟颇深。

第一节华老师讲了《分数的意义》,整节课华老师没有被教材束缚思维,而是作了这样深入的思考:单位“1”的概念可以不给,“单位”重要,“1”也重要,在教学中突出了对“单位”的教学。上面这一段,教师向学生传递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信息:单位都是创造出来的。一把尺子可以看作一个标准,一根领带的长也可以是一个标准,把“单位”的内涵扩大了,为后面引出分数单位做作铺垫。

听课中我才体会到华老师的设计意图,不禁拍案叫绝。学生对于“分数单位”的理解是较难的。华老师从“单位”的知识原点出发,让学生感受“单位”的出现时生活的需要,这里体现了华老师的“打数学”观,那就是深究数学概念产生的认知原点,把它放入一个大背景下去教数学,是多么大气可贵啊!把数学与生活融为一体,那才是真正的让学生体会到与熟悉的生活的联系。

华老师的这节“分数的意义”,设计意义深远,每一个环节、每一句话都显现出华老师的智慧。深思过后才能凸显思想的可贵。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我们,要站在数学知识的认知原点分析教材,设计教学,也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变得有“磁性”,把学生紧紧吸住!

华老师还以《我不只是数学》为主题进行了一场精彩的讲座,他声情并茂的演讲,幽默风趣的语言,平易近人的笑容深深吸引了在场的每一位老师,会场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华老师在正式开始讲座之前就用一句句寓意深刻的话给老师们带来了深深的思考:“教书的人不读书是一件可悲的事”“错若化开,成长自来”“理想的课堂应当不仅传授知识,还要启迪智慧,更要点化生命”。在讲座中,华老师结合具体生动的课例向在场老师把《我不只是数学》的主题层层展开,不仅让老师们领略了精彩的数学之美,更让老师们体悟到了“以人化人”的教学魅力。下午,华老师给我们全体新聘教师做了长达三个小时的《数学新课标培训》,更是给初入教坛的新教师指明了方向。

华老师的一天的培训结束后,使老师们深深感受到:教师应成为反思性实践者,这是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有学者指出:对教师而言,能否以“反思教学”的方式化解教学中发生的教学事件,这是判别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一个标志。华老师认为,在反思的过程中,不论对自己的每一次否定是不是正确,置身其中,首先能感受到的是一种执着和专注的精神,一种永不满足、不断进取的精神。这正是反思精神的重要性!感谢华老师带给与会老师的诸多职业认知和生命思考。

第4篇:华应龙与化错教学观后有感

《华应龙与化错教学》观后有感

《华应龙与化错教学》观后有感

华应龙老师致力于探索“化错教学”30多年,近日有幸品读了华老师的专著《华应龙与化错教学》,着实受益良多。无论是“尊重、沟通、宽容、欣赏”的师生情谊,还是“以爱育爱”的新型师生关系,都拨动着我的心弦,现将华老师的教育观之我见部分心得分享给大家。

一、化腐朽为神奇

华老师说:没有错的课堂绝不是一节真课堂,少了差错就少了真实。其实“错”更是课堂中一种珍贵的教学资源,“化腐朽为神奇”,变“事故”为“故事”,华老师把化错归纳为:错是错,温暖地“容”;错不是错,智慧地“融”;错还是错,自豪地“荣”等三个阶段。这是化错课堂的三个阶段,也是对待差错的三种境界。

无论是上公开课还是日常常态课,我们都不能怕在课堂上出错,我自然达不到华老师的化错水平,但是我一直认同并践行着,在课堂上只有充分把学生的思想解放出来,真正的融入课堂,不怕出错,甚至有时候故意有意识的“导误”。因为出错有时候反而是好事,只有学生出错了,才能知道授课的关键点遗漏在哪里;只有学生出错了,才能深挖出知识点的突破口;只有学生出错了,才能剖析出出错的原因,找出是个性还是共性问题,才能真正的理解、掌握、提高。

二、师者若水

“上善若水”是老子的名言。华老师的体味是“师者若水”。师者若水,宽容博爱。泰戈尔说:“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师者至柔为上,温温恭人。

华老师说:水,最值得我们教师学习的是“往低处流”,深有同感。只有我们放低姿态,“往低处流”,才会真正的和学生融入一体,倾听到学生的真实心声(我曾经以作为学生群里唯一的一位教师而骄傲过,学生拉我进群并能让我留下来是对我的一种信任和同行),融洽师生关系;当我们“往低处流”,才会和学生保持在同一个高度,这不仅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而且更容易走进学生内心,获得学生需求的第一手资料,无论是精神需求还是学科知识都可以有针对性的、有目的性的查漏补缺。

第5篇:观《华应龙与化错教学观摩研讨会》有感

观《华应龙与化错教学观摩研讨会》有感

非常有幸参加了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的《第四届名师优课——华应龙与化错教学观摩研讨会》,让我大开眼界,获益匪浅。在两天的学习中,聆听了华应龙名师团队的八节课,每节课都精彩纷呈。感受颇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尊重学生,彰显风采。

华老师团队的每位老师在上课之前认真询问每位学生的姓名,在问学生姓名时,他们稍稍地低下身子问:“您贵姓?”把学生当做朋友一样看待,并尽最大的努力记住学生的姓名。在学生向老师问好时,他也深深地鞠躬呈90度,向学生们问好:“同学们好!”把学生们看成平等独立的个体。

二、化错教学,玩中学习

华老师说:“学生学习的过程本来就是一个不断“试误”的过程,有些错总是要犯的,犯得越早,损失越小。最好的学习是求不知, 因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比如华老师在《阅兵中的数学故事》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算算在阅兵中一个英模方队通过检阅曲的时间是多少。已知条件是旗手脚尖到领队脚尖6米,领队脚尖到第一排脚尖6米,后面14排都是前一排脚跟到后一排脚尖米,脚长米。学生独立列算式,部分学生先列的算式为:6×2+14×+14×,马上就有学生举手表示不同意,列式为:6×2+13×+14×,华老师紧接着引导学生并启发学生思考,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你同意哪一种算法,每一步算的是什么。最终学生通过自我诘问、自我反思,都同意第二种算法。华老师又追问道“为什么乘以13而不是14呢”?有学生回答道:“这其实就是植树问题”。(我被学生的回答深深折服,可能听课的老师都不一定能如此之快的想出这个问题的本质,但学生却已经发现了,他们的思维在华老师的激发下高速运转着。)华老师:“哦,原来是这样!真好!”华老师继续提问:为什么是6米,而不是7米呢?学生回答:因为六六大顺!结果我们听课的老师都为这位学生逗笑啦!“那至于为什么呢?我们接着学习下一个板块:当坦克踩上俄军的脚跟!”华老师这样衔接到。学生的兴趣被华老师紧紧抓着进入下一步的学习。

整节课学生在华老师的引导下,在不断的思考、不断想象、不断猜测,学生精彩的发言获得听课教师阵阵掌声。学习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高涨。确实,学生的错误是一个宝贵而丰富的资源,我们老师应该重视学生的错误,把错化为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6篇:化错课堂求真育人——读华应龙与化错教学有感

化错课堂求真育人

——读《华应龙与化错教学》有感

“化腐朽为传奇”,变“事故”为“故事”,“相克相生,相反想成”,这些与数学教学有什么关系呢?在《华应龙与化错教学》一书中就能寻找到答案。“化错课堂,求真育人”我在认真学习中,感悟着华应龙老师数学富有灵动与睿智。

一、什么是化错

“化错”是指把课堂教学中的差错化化为一种教学资源,相机化入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化腐朽为神奇”,变“事故”为“故事”。最重要的是,把“差错”化为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华老师对“化错”的理解真是太有深意了:“落花若有意,流水亦含情”,如果教师能够艺术的处理随机生成的差错,巧妙地彰显了差错的宝贵价值,促进学生全身心地化入到创造性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那才是真正把数学富有价值的内涵植入学生的生命活动中啊!

二、为什么要化错

化错的目的是什么呢?人生自古谁无“错”,差错的产生和存在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错”更具必然性。没有化错何来创新?放弃经历错误也就意味着放弃经历复杂性,远离谬误实际上就是远离创造。有差错,才有真正的学习,才有实质性的学习活动发生。有化错,才有我们期待已久的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创新活动的发生;有化错的课堂,才有学生快乐健康的成长。成长发生在容错中。学生才有进步,多么精辟的解释,让我对“化错”又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三、怎样化错

可是在课堂上,我们怎么样才能去化错呢?华老师一语道破:

第一阶段,容错,错是错;这里容错,是指宽容、包容、容纳差错。首先,包容、欣赏学生的差错。其实,让学生悦纳自己的差错。老师要让学生明白:成功人士的高明之处,并不是他们先知先觉,一贯正确,而是他们有一个对待错误的正确态度,有一双善于发现错误的眼睛,有一个肯于思索的头脑。最后,创造机会,暴露差错。允许差错存在实际上是学生认知的自然展开,是给予学生自主处理新问题,学会在复杂情境中进行辩解、分析、判断、推理的机会。

第二个阶段,融错,错不是错。这个“融”是什么意思呢?融错,是把错误作为一种资源,从外表的表现入手,引导其暴露思维过程,分析其内在机制,将教学活动引向深处、这时的错误已经不是教学的障碍,而成为宝贵的资源。这样的资源,有来自学生的,也有来自老师的。首先,分析差错背后真正的原因。“子非鱼焉知鱼之乐”,要准确分析差错背后的真正原因,就得倾听学生,了解学生阅读的习惯,了解学生已有的经验,了解学生可能存在的思维定式;其实,让成功在差错中成长,因为差错除了具有启发功能外,还具有刺激、教育、醒悟、陪衬、免疫等功能。再次,要用好教师自己的差错。“天下只有哑巴没有说过错话;天下只有白痴没有错过问题;天下没有数学家没算错过题”---华罗庚。

第三个阶段,荣错,错还是错,荣错是结果,是目标,是对出错过程的回眸,是对差错的育人价值的欣赏。为什么呢?因为学习不是了解一道题,而是为了做对一个人,“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啊!

读华应龙与化错教学心得体会

华应龙.化错教学分享心得体会(共8篇)

听教育教学讲座心得体会

教师听党教育讲座心得体会讲座心得体会

听国学讲座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