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1篇】

读后感 时间:2024-01-24
【www.wendang123.cn - 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他的每条建议都是那样富有哲理,运用于我们现在的教育工作之中,是非常必要,很有价值的。

  当读到《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一条建议时,我觉得获益非浅。苏霍姆林斯讲到:“要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而要保护儿童对教师的信任,就必须“严格地、坚持地关心儿童,关心儿童的人的尊严感”。因为“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让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学生的心灵是脆弱的、容易受伤的,他们没有我们想象的能够那么顽强地克服困难。因此,不管是面对犯错的学生,还是面对某方面发展有障碍的学生,我们都应该用一颗善良、包容的心去爱护他们、尊重他们,耐心地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或许我们会发现,冷漠的训斥并不能达到我们所要的教育目的,而尊重学生,让他们有自豪感和尊严感却往往能使教育“柳暗花明又一村”。

  苏霍姆林斯基在文章中列举了一位历史老师上公开课的例子,这位历史老师的课上得非常出色。当别的老师问那位老师,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时,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第一个层次是坚持。读书的好处几乎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使人心明眼亮。“”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警句,无时无刻都告戒我们要努力读书,读好书。是呀!读本好书能使人开阔视野懂得更多知识,丰富大脑,更能使你增强自信心。有人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就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所以,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来,我想,读书贵在坚持!所以,让我们做一个乐学的教师,因为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为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才能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

  第二个就是形成习惯。读书就和我们的吃饭睡觉一样,应该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每天都不可少,但每天都会有收获,有长进。

  第三个是审美。”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每当我们读一本好书,就好象在与一个个智者交流、探讨、学习,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这样就能促进我们逐渐进行深入的思考,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

  当读到《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那个”费加“是苏霍姆林斯基难忘的,也是我印象特别深刻的。苏霍姆林斯基是这样描述费加的,他”简直是来不及记住应用题的条件,在他的意识里,来不及形成关于作为条件的依据的那些事物和现象的表象:他的思想曲折要转向另一件事物的时候,去又忘记了前一件事物。和我常认定的笨的学生非常相似,那我们平时对这样的学生往往采用补课的方式,使他们掌握该掌握的知识,傍晚留下来反复地给他讲解、背诵直到他“懂了、会背”为止。而苏霍姆林斯基却不这样做,他给她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给她搜集了一套供她阅读的书籍,都是关于智力训练的。苏霍姆林斯基也从来没有给她补过课。就这样,费加到了五年级,学业成绩赶上来了,七年级毕业后,费加进了中午技术学校,后来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真的是不可思议啊,费加碰到了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老师真是她的幸运,这样的教育为他今后的一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我想,我们虽然不能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地去对侍一个后进生,但至少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对他们要有信心、耐心和爱心。后进生思想觉悟较之好学生有差距,他们认识能力较低,思想基础不牢,容易出现反复。所以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上进心就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需要老师要有耐心,更要有信心。只要我们工作做到位,是完全可以转变的。后进生也是不甘心走下坡路的。当他们做错了事后,往往会感到懊悔。因此,教师对他们的思想反复、动摇要有充分思想准备,要更加关心他们,克服急躁情绪,不断地从反复中发现他们的进步因素,教育引导他们向好的方面转化。同时,要注意做好巩固工作,防止后进生思想重新出现反复。这就需要我们做大量的持久的艰苦的思想工作,应该像对子女一样爱护他们,要求他们,对他们负责任,既要有慈母之心,又要有严父之情,要爱得得体,严得适度,积极为他们创造向进步转化的条件。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2

  潜心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我受益匪浅。书中的建议和劝告看似浅显,实际上是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的经验积累,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

  读了第19条建议我也感触颇深。他说:“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书上作了这样一个比喻,学习困难的学生更需要阅读,就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没完没了的补课,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因为阅读能教给学生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上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我们当教师的工作起来也就更容易。这不禁让我想到我们身边有不少家长竭力反对自己的孩子阅读课外书籍,而让他们死抠书本。认为书上的学会了,学习成绩自然会好起来,其实不然。学生死记硬背也不可取,因为今天会默,明天就忘,就是记住了不知道怎么去用,也只能成为一种“死”知识。更严重的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慢慢失去学习兴趣,产生逆反心理,最后真正沦落为后进生。由此看来,我们教师转变观念是当务之急,理解素质教育的实质,为这些孩子推荐合适的读物,让优秀的文学作品来充实他们的头脑,陶冶他们的情操,使他们真正成为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

  当读到“请迟到的学生安静地走进教室”这一条时,我深深懂得了宽容比惩罚更有力量。“报告”声打扰正在讲课的教师,影响正在集中注意力听课的学生,接着可能还会发生一系列不应该发生的事情。为何不让学生安静地走进教室?迟到的学生有他们的原因,很少有故意想搅乱课堂的。迟到的学生也是个别人,在上课时间内,为了问清一个人的迟到原因而耽误全体学生的学习,实在得不偿失。课上询问后无论是老师、还是没迟到的学生,精神都无法马上集中到课堂教学中。如果课下提醒,其教育效果不比课上询问差。如果凡是上课迟到的,不管什么原因都不用喊“报告”自己直接推开门悄悄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读到“从你听明白了吗到我讲清楚了吗”这条建议时,我在思考:“你听明白了吗?”言下之意是,作为老师,我把该讲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了,要讲的事情我已经表达清楚了,如果学生有不懂或不清楚的地方,那应该是学生的理解有问题了。而“我讲清楚了吗”是我们教师把“没听懂”的责任承担起来。一声“我讲清楚了吗”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加深了师生之间的理解和沟通;一声“我讲清楚了吗”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增强对学习的信心。一声“我讲清楚了吗”大家不防也来试一试。

  在读此书前,我一直认为:做好一名老师,只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即可。读了此书,我才知道,一名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不仅要不断学习,而且要善于宽容学生错误,善于赞美学生。让我努力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吧!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3

  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感触颇深,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它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专门为中小学教师写的教育经典丛书。书中的每条建议都与我们息息相关,不是讲一些生硬的大道理,而是从教师的身边出发,由一些常见的现象,普遍的观点,以及颇具争议的问题,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对我们教师有着很实用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上课、训练、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往下寻求答案。

  作者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我们都知道,要教给学生一滴水,那么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看看一些优秀的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的读书,不断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的营养,这样数量就逐渐转化为质量。是什么促使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坚持读书阅读呢?爱学生,为了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许多教师都把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的许多内容与学生紧紧相连,心得体会《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正是这样的情感,让他们在24小时中做出了比别人多几倍的事情,让24小时孕育了无数新的想法,也出现了许多奇迹。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他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之所以有差距,问题出在态度上,往往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事。

  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应当主动地去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质,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我又做到了多少?当然此书中的建议都是值得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借鉴。

  读完后我如闭塞的心灵打开了一扇窗户,又如黑暗中点燃了几盏明灯,我又进一步理解了“教育艺术”“教育智慧”的深刻含义了!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4

  ”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道出了学习的真谛。我始终认为,学习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阅读能力,有思考的阅读。

  小学中高年级开始,很多学生的学习障碍首先就出现在阅读上。读不懂课本,读不懂材料,读不懂新闻,读不懂评论。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我每个字都懂,但就是不知道这句话在讲什么。”此时,一般我都会问一句:“你具体哪个地方不理解呢?”大部分学生都会说:“都不懂!”

  “都不懂”三个字正正说明了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没有思考。或懒于思考,或不懂思考。懒于思考的,是学习习惯的问题,改掉习惯即能提高学习效果。不懂思考的,则是学习能力问题。可能就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这是从小学就拉下的问题,从小就没有锻炼好理解能力。也有可能是知识面太窄、视野不够开阔的缘故。古语云:“见多识广”。见得多了,才会识得广,想得深。见都没见过,谈何思考?!

  在学习上,有一个理论叫“最近发展区理论”,由维果斯基提出。他认为,学生的学习水平,分为现有的水平和可能达到的水平两个方面。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让最近发展区成为现有水平,进而不断提高可能达到的水平的过程。

  如果有两位同学,一位同学从小大量阅读,他的现有水平是5,;另一位同学从小阅读量不大,他的现有水平是1。那么,要想这两位同学都达到10的可能达到水平,显然前者的“最近发展区”要小一点。前者比后者将更容易实现10的水平。

  最后,如何有效地做到有思考的阅读?写读书笔记是个不错的方法。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5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读了这本书后,我获得了不少收益:感受到了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对教师来说是多么重要;而是未看郑杰著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之前,我心里有这样的想法,这莫不是又一本“正确的废话”的集合体吧,看着看着,发现其中还是有些内容触动我的内心,是“无害”的,这本书没有那种高深的理论,这越发激励我想从书中找到其中能有助于我教学的内容。接下来我就谈谈读了这本书之后一些感想:

  一、学会赞美他人。

  书中写到:“教师要学会敬畏”,敬畏真理,敬畏权威,敬畏生命。 “敬畏真理”这是毫无疑问的,课堂上,当教师在知识传授时出现错误,要勇于承认、及时改正;碰到自己也不确定的问题,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工作中,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意气风发,通达洒脱,奋发向上;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勤于学习,善于思考,踏实工作;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乐于分享,肯于吃苦,勇于创新;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淡泊名利,虚怀若谷,默默奉献;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挚爱事业,深爱学生,精益求精……

  二、学会把握机会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深刻地体会到:老师越来越难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摆在眼前的困难,你做怎样的选择呢?是退缩,还是前进?郑杰为我们做了细致的分析:“如果我们退缩我们将不仅放弃了人生难得的体验,更是放弃了自己的生存权力。如果我们正视困难,每位教师都可以在解决困难中获得自己意想不到的机会,你越是往前,你的机会就越多。的确,只有将困难视为机会,才能从解决困难的过程中获得事业的成功感。

  三、学会享受生活

  我们活着,似乎成天在赶路,整天脚步匆匆,不敢稍停一下,生怕一旦懈怠便再也赶不上别人的步伐。我们耳边一直回响着两个字“竞争”,将我们的生活“糟蹋”为一场又一场的比赛,世界似乎已经成为一个角斗场,自己则是一台疲于工作的机器,我们似乎根本没有闲心去享受生活。这样的状态、这样的心情怎能高效率地完成工作任务?怎能教出适应现代化社会建设需要的人才?怎么调整自己,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只要我们打开所有的感官,每天给自己一小段闲暇,那平素里再平凡的点点滴滴,只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地品味,都有无限风光蕴含其中。是啊,“妨碍教师享受生活的,不是别人,而正是教师自己。”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6

  看了郑杰著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发现这是一本给教师的精神家园指明方向的书。好像与学校题目文不对题,但我还是对这本书做如下摘录与思考。

  本书第一条谈到教师要作为一个完整的人,郑杰说到,“教师如何充实自己的精神空间,成为完整的一个人?像丰子恺、夏丏尊,以自己广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谆谆教诲学子,像季羡林,以人格的无限魅力熏染学生。无限相信书的魅力,多读书以滋养身心,多经事以历练处人。”可见,教师要成为完整的人,必须“要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必须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想赚大钱,就别来当教师了。当然也不会苦于生计,衣食是无忧的。既然物质方面我们不能多求,那就往精神方面发展。

  书中讲到教师登上人生幸福的三层楼,幸福的第一层楼是物质生活有保障,幸福的第二层楼是艺术生活。幸福的第三层楼是独立思想。

  物质生活的追求是教师精神追求的基础,艺术生活的追求为教师精神追求增添了色彩,教师压力确实很大,我们要学会宣泄,要学会用艺术的方式表达,不平则鸣,鸣也要鸣得有价值,劳作中的健身总比单纯的健身来得有意义。同样,艺术的宣泄,一方面使我们的精神得以舒展,另一方面无意之中也创造了价值。说不定以后你的歌声,你的画作,你的文章,你的书法,你的所有的一切都能给你带来无穷的乐趣。这层追求让教师以工作为乐趣。幸福的第三层是独立思想,这层追求让教师将教育工作当成思想的起点。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太累,我们的精神才是舒展的。

  精神追求也可以说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书中有许多好的建议,我罗列一下标题:比如:让我们“现代”起来,教师要继续学习,讲演使人完美,学会倾听不容易,为自己而教,思索是一件快乐的事,从四十分钟里榨出油来,这些都是从教师工作方面、自身素质方面的自我实现来达到精神方面的追求的。再如:教师要有赤子之心,关怀身边的每一个普通人,教师要有静气,要有宽容精神,要学会做减法,捧着良心教书,保存天真,这些都是从教师的修养内涵上要求教师的精神追求,给教师的精神追求指明了方向。另外,书中还将教师置于改革的潮流中,在社会、市场、改革中磨练教师的精神。如:不做改革的看客,合作是竞争的归宿,把困难当做机会,为孩子们当下的人生幸福服务,为自己的未来投资,等等。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智力突出的教师,才能尊重和陶冶自己的学生的个性,而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不会有任何特色,他只能造成精神的贫乏。”我们应该为此而努力。有了自我实现的目标,有了精神追求的大方向,我们才不会在商品经济社会迷失自己,丢弃我们的本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如果教师自己的灵魂都出了问题,那怎么去影响学生的灵魂,使其正确地对待人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郑杰讲到,要我们为沉重的负担找到良好的理由。有两种可能导致无法承受工作的负担:一是你没有从工作中找到生命的影子,二是你有可能过于追求外在价值而不是内在价值。只有我们的工作轻松,我们的灵魂空灵,我们自己才有更好的发展,学生也会获得更好的发展。我最欣赏里面的这样一段话:“教师要的是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更好地超越自己;静气就是要静得下来细细地品味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品尝其中的乐趣,品味其中的意义。”“静气才能平心,心一平,生活会是另外一番景致,工作也会是另外一番景致。”“静下心来,受益的是学生,受益的是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而最终受益的是你自己。”

  最后还是能得的,所以不必担心,我们得到的不是物质,我们得到的是心灵的丰富,灵魂的高贵,还有节日里,学生的祝福,课堂里,幸福的微笑。能够收获这些,我们还不知足吗?

  读完之后,总之感受颇深,让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更加热爱了。让我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书中讲道:“真正的学习并不是一个人关起门来苦读,或如古人那样需要悬梁刺股地读死书和死读书。真正的学习借助于有效的表达和倾听,他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以开放的心灵容纳别人的想法。”

  想想作为一个基层一线教师始终可以这样评价自己的工作,三句话:让学生喜欢我的课,让学生喜欢我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那么我都做到了吗,那么有什么理由不前行?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7

  每次用心去读书,书中被激发出来的力量也会让我受益匪浅。《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联教育名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这本名著是我第二次学习,一句句看似浅显的话语,是作者数十年的经验积累。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有些建议是具体的,是可以操作的。

  下面就选几个感受颇深的建议谈自己的收获吧!

  第一,教师要理解学生学习的积极和消极状态。“只要课堂上充满着师生间相互体谅的气氛,有了一种智力受到鼓舞的精神,那么每一个学生都在尽量靠自己的努力去达到目的。”

  第二次担任美术教师,我曾想:又要上课了,希望时间过得快点儿。越是这样想,越是感到时间过得太慢。那时我还在哺乳假中,对孩子有更多的期待。

  教学同一个年级的两个班级,不同的学习氛围让我想了很多。为了训练一个班级的凝聚力,我采用全班拍手表扬的方法。一个学期即将过去,这个班级的课堂注意力有了巨大的改善,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积极起来,他们的默契程度也越来越好。“师生间相互体谅的气氛”也就随之而生。

  当学生感受到一种积极,一种快乐,他们是可以齐心协力的。这真神奇!由一个拍手六次都不整齐的班级,变成了一个拍手22次,节奏明快的班级,我喜欢上在这样的课堂上课的感觉,然而,这样的课堂是需要老师自己去营造的,哪怕这个老师是非班主任。

  “如果学生在学习中感到一切都很容易,那么渐渐地就会养成懒于思考的习惯。”孩子都是乐于挑战困难的。科学学科课本看似简单,文字内容很少。这就需要老师挖掘知识,教师只有备课合适,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也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课堂上,一旦发现学生懒于思考的苗头,我就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是不是有了什么不足之处。

  第二,教师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兴趣和注意力的问题在我们教育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当孩子们拍完手之后,我笑了,同学们也笑了。我说:“瞧!咱们班的水平多高啊!22次啊,你们不仅拍得整齐,还十分的有节奏。不是单一的节奏,而是由慢到快的节奏。这可不是简单的事情啊!我们班不仅有凝聚力,而且还多了可贵的默契。太好了!”最开始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班级凝聚力,未曾想收获更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注意力,融洽的师生关系……

  第三,非班主任教师要认同自己的价值。“教师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是青年的思想的主宰者。”学生在非班主任的课堂上,敢于信口开河,敢于破坏课堂纪律......因为非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教育,有时间的限制,有教学模式的限制。

  个别的学生在课堂上窃窃私语。此时,老师需要斩钉截铁的重申课堂纪律要求。放任不管,学生得寸进尺。学生需要的工具没有带齐,影响课堂教学,这是非班主任老师的最大困惑。课程开展后,没有带工具的学生,难以集中注意力倾听、交流制作方法。对学生要进行一堂特别有意思的创意制作,让没有工具的学生体会不到其中的快乐。课堂即将结束的时候,说:“同学们,老师真心的希望你们尽可能的带工具,不是为了为难你们,而是对有的学生难以体会到制作的快乐,而感到惋惜。”真诚的话语,在之后的课堂看到了效果。

  学生听课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漫不经心,老师上课的热情减之大半。那时候,逼迫自己看着曾经让 老师惊奇、感动的学生,强调课堂纪律。以此,让学生在情感上予以触动。否则,课程或许会越来越难上。我还试着在这样的课堂添加故事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一种轻松地学习氛围。

  班级中的“问题学生”,全校老师或许都非常清楚。非班主任老师要想方设法——抓住个别的学生予以管理,给学生以触动,调整学生学习的态度。

  顽固不化的学生,需要老师创造情境,发自心底的表扬,改变学生对自己课堂的态度——爱上美术课,喜欢绘画、手工制作等。当课间里,你们相遇,他快乐的和你打招呼,那么就意味着你成功的改变了他。

  非班主任老师要与班中的“问题学生”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三年级两个调皮的孩子, “你们两个,让老师觉得是不打不相识。通过你们两个的打闹,让老师认识你们,了解你们。你们的活跃,正是美术课堂需要的态度。”这样一说,俩人每次带齐工具,用心制作,甚至创作两幅作品。让我从心底偷着乐。

  当学生喜欢你的课堂了,在课堂上宣布纪律要求。原本的问题学生成了老师的支持者,其它学生很容易感到他们的变化,课堂氛围的营造变得易于驾驭。

  第四,学生的认可是教学开出的最美丽的花。“课上的有趣就是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当老师的付出有了反馈的时候,也是花开的幸福体验。一个学生家长追着我说:“学校给我女儿一份任课教师评价表,女儿说,别忘了给科学老师一个好评,她教给我们学习的方法,上课的时候,让我们感到了一种快乐。”此时,孩子给予老师反思的机会显得更神圣了。

  第五,教学中的任何细节都是教育的闪光点。“生命既是一种强大有力、不可战胜的财富,同时也是一种脆弱的、往往是无助的、极易受到损害的珍品。有时候,会出现这样的一些情况,只消一句冷酷无情的话,一个漠不关心的眼光,就足以扯断一根纤细的生命直线。”“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不知何故,自己不由地想起了这句话。我想用这句话形容我的学生,一生里有一个知心的朋友,恐怕并不容易。朋友之间,能够无话不谈,能够经常的产生共鸣。我们有雷同的观点,我们有相似的思想。处理事情,对待问题,我们有着相似的处理方法。可是,原来师生之间也是可以产生共鸣的。

  一个班里十分聪明的学生,当遇到难题的时候,也会钻进牛角尖,他将所有应该求得的问题都当作已知条件。我判断他是思路不清晰造成的。于是,我点拨:上衣88元、75元,下衣12元、8元、32元,最多、最少的题应该……当我讲完之后,他那明白的一点头的瞬间,眼睛中流露着喜悦。他就像一个研究的学者,我觉得学生的专注也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在仔细的观察与反思中,学生往往会让老师的心有一点震撼。

  “记日记有助于集中思想,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教师的教育随笔和反思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通过四年半经营博客,我学会了从更深层次,更广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了自己的业务水平。我善于反思问题,寻找方法,积累的一篇篇文章,成为论文、写作的素材。通过积累与实践,课堂上能够随机应变的能力增强了,在美术、语文、数学、科学、英语等课堂教学方面,都有自己的积累。每一次接过新的工作,都需要用心去学习,去研究。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8

  每一个孩子都有一颗向善的心灵,而教师手中就有点燃"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苗的火种。放眼望去,在我们身边成千上百的孩子中,即便是那些"问题孩子",又有哪一个不存有向上的心呢?

  书中谈到,有一位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一课,听课的教师听得入了迷,竟然忘了记录,课后一位邻校教师问他,"您花了多长时间来备这节课?"这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备课的"在看书之前我听我们组的语文老师说过这个故事,当时我就被其中的话语所感动,后来看了书之后我的心为之一震。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那就是读书。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教师究竟是什么?其实,教师就是教师,教师与学生是一对互相依赖的生命,是一对共同成长的伙伴,每一天在神圣与平凡中行走,为未来和现在工作。我们的幸福不仅仅是学生的成功,同时应该是自己的充实与成功,教师可以利用的时间与空间决定了教师是一个幸福的人。人类几千年的教育历史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财富。阅读经典,与过去的教育家对话,是教师成长的基本条件,是教师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作为每一个教师都应该读些与学科科学、教育科学、心理科学有关的书籍。而对于每一个即将跨入教师行列的人来说应该在大学时好好学习这些课程。阅读是教育活动中最重要、最本质的内容,教师“不读书”,学生何求知。身负教书育人、授业解惑重任的教师都“不读书”了,还怎么要求学生养成求知的欲望和习惯呢?

  教师“不读书”,不可能给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学生求知求学应该是十分广泛和丰富的,课本之内只是一些基础的、必备的知识。求知离不开课外阅读。教师不读课外书,怎么引导学生?久之,教师岂不成了教书“匠人”,学生岂不成了考试“机器”?教师“不读书”,给学生带了个“坏头”。学生的求知欲和好习惯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的影响,教师的举止往往就是学生效仿的榜样。教师不读课外书,怎么要求学生广泛涉猎知识?师生都只为应付考试“努力”,求知的道路岂不越来越窄?

  如果说,教师“不读书”是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无奈的选择,那么,为人师表的责任何在?充实提高自己的自觉何在?这是身为教师者无法回避的问题。

  我认为,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要读好书,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勤于思考,二、享受读书的乐趣,三、让读书成为习惯。

  我尽量做到每天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所以当我有空时就翻翻一些数学杂志,那对于每一位老师来说都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不但获得了知识而且找到了快乐。我很庆幸在轻松愉悦的师范学校时没有让自己养成懒惰的习惯,所以现在还能静下心看看书。

  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我每一个向善心灵的孩子们跟着他们那颗向上的心快乐地学习,快乐地生活,快乐地成为一个社会有心人。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9

  假期里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给新教师的建议》,感受还是很多的,作为一个刚踏上这个工作岗位一年的“九成新”教师,要想快速的成长起来,光明白书里这些道理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自己如何去做。书中好多条建议在我看来都能对我有很大帮助,因此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我给自己罗列了以下努力目标。

  1、潜心经历。

  经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参加工作时间不长,不仅仅是环境的变化(从学习的地方来到了工作的学校),也不仅仅是角色的变化(讲台下的学生变成了讲台上的老师),更主要的是一种人生经历的变化,这个变化的过程就是一种积累的过程,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更是我从成长到成熟的过程。不止一个人告诉我,刚参加工作,要学会“多做事,少说话”,我倒更愿意这样理解:多经历,多感悟。小到在教室里打扫卫生,去打印室复印资料,大到上课,参加教研活动,这些都是一个新老师具体而实在的经历。多做事情,就是多多地经历,少说话,就是要用心去感悟,经历的直接收获就是带来熟悉和经验。对于一个新老师来说,熟悉事务和具备经验是非常必要的。

  2、要做好从头学习专业知识的准备。

  我并没有接受正规的师范教育,更多的是通过私底下的自学,而后考试,具备了一些教育方面的知识。但是我所有的知识与我们小学课堂的需要有很大的差距,我必须根据的学生特点、教学要求等内容做出相应的转化。相应的我作为一个新老师,必须重新“学习”一番小学的课本知识,准确抓住每一个知识点,辅以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寓教于乐。这些都是我在就业前所不具备的能力与“知识”,但我时刻准备着,像海绵一样吸收着学习着。

  3、听老教师的课。

  上一年多半时间用来听课,我的感受与这本书中的描写不谋而合。书中说到:“课堂是一个教师施展教学本领的真实场所,置身于这样的场所,往往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一个教师的综合气息,比如教学语言、教学智慧、教学行为等等,这种真切的感受,可以带给新教师最新鲜的认识,同时跟上课的优秀教师进行交流,分析自己听课的得失,可以让自己尽快成长。”我想,要想得到更大的进步,光靠我不停听课是没用的,课后与师父的那些交流与总结真真对我帮助很大。

  4、逐步享受写东西的快乐。

  学校常常要求我们写教育日记,开始总觉得不知道写些什么,也不善于观察总结,写出来的东西就像是流水账,自己都不满意。但是看到李镇西老师在书中说到,“工作感受、教学启迪、生活苦乐、人生感悟、见闻杂感、世界大事等,都可以成为笔下的东西”,“写东西还有一个更大的好处就是,写是促进和加深思考的绝妙方式。很多问题,只有提起笔来,我们才能思考得更深入,更细致。”看完这些我茅塞顿开,如果说之前的我只是为了写日记而写,那么接下来我就要学会为思考而写了。

  直到现在,我仍然觉得我是与班级里的孩子们无异的,他们从一张白纸慢慢变成斑斓的水彩,他们在成长的同时我也在成长着,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新晋教师,不断经历,不断感悟,逐渐成长,慢慢在我的白纸上涂上颜色…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0

  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

  书中谈到:我们办的家长学校已经活动了15年多。它的任务是不断地提高父母们的教育修养水平。讲清楚儿童是怎样受到家长影响的,这也可以促进家长的自我教育。家长知道了儿童的摹仿能力很强,就会经常检点自己,以批判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行为。他们不再把儿童的教育看成是采取一连串的“非常措施”的事,而看成是一种不断的、非常细心的劳动,看成是使自身的行为完美起来。

  巴金先生也说过“孩子们变好或变坏和他们受到的教育有关,有句话叫‘先入为主’,所以父母是第一个老师,不能把一切推给学校。帮助孩子健康地成长,所谓培养、所谓教育,不过是这样一句话。我们希望子女成龙,首先就要尽父母的职责。”这也是我们应该做到的。

  许多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成绩不好是 教育不一定是在学校里的教室里进行的,社会上处处是学校,生活中到处有老师。但是,对孩子来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站,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因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不仅是经常的,而且是十分深刻而又牢固的。从一个人接受教育的过程来看,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最早、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教育。

  孩子在父母的关怀抚爱中逐渐认识世界,在父母的行为中潜移默化,接受人格和行为的陶冶,孩子对父母是信赖和尊敬的,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子女都有着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家长都应该牢记这句话。

  我国谚语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接触就是对孩子进行无声的教育。所以,家长要随时检点自己的言行,不该说的话不说,不该做的事不做,言行要一致,不能说是一样,而做是另一样,否则孩子会茫然,不知该如何做。家长要处处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良师益友,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使自己真正能够胜任“第一任老师”这一光荣任务。

  只要你和孩子在一起,那你就是一个老师,孩子不断地从你身上吸取知识、吸取营养,父母也需要不断地充实自己。俗话说:教人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对自己的孩子更是如此。

  父母要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快乐的家庭人文环境,让孩子沐浴在健康、文明、和谐、宽松的家庭气氛中,从而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孩子形成活泼、开朗、勇敢、进取的性格,养成良好的独立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习惯,树立关爱、合作、宽容、创新、感恩的现代意识。这才是培养孩子良好人文素质的重中之重。只有这样,才不会让家庭教育淹没学校教育的成果。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1

  读完当代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我感到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实际上是一百个问题,每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深入浅出,集教育教学于一体,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书中那浅显易懂的语言,一则则生动感人的事例,或长或短,一个个令人熟悉而又耳目一新的教育教学的观念,让你为之折服。苏霍姆林斯基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

《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我看到了这样一句话——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这段话让我认识到教育隐藏在最深处的真正的内涵。教育是工作,但应该更是事业,是个人的事业,更是国家和民族的事业。虽然我们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分子,但正是千千万万这样的微不足道组成了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教育事业。教育的成功,国家才能真正富强,这样的事业难道还不能够使我感到自豪和骄傲吗?有了这样的思想,我想我才会仔细的去发现和思考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并且要像尊敬的老前辈们一样,做好记录,认真分析,反复思考,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才会使我教有所得,才能尽快的成长。而且会真切的感到教育工作的幸福与快乐。

“那些特别的孩子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苏霍姆林斯基还在书中说到:“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的读过一二百本书。”当我读到他的这一句话的时候,心里感到十分惭愧,别说是通宵达旦地读一二百本书,就是这几年加起来我读的书可能也不到两百本,可见一个把读书看得这么重要的人是多么的伟大。当我怀着敬佩的心情读完了他写的《给老师的建议》这本书后,不得不相信这本书能从骨子里改变一个老师的教育观,书中每一条建议都使人回味无穷,你会发现他好象就在你的身旁指导着你的教学。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百条建议中,无时无刻不在强调阅读的重要性。一个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不断地读书,读书,再读书。以往自己总是把时间花在研究教科书、教参以及练习上,为的是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以后,我深深地认识到:作为教师,我们教给学生的那一点点基础知识,有如茫茫宇宙的一粒微尘,要想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以提高,要能在教学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阅读,不断地给自己充电。特别是我们,做语文老师的,更应如此。我们在鼓励学生多读书的同时,自己也要加强阅读,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才能让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