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宽容的读后感3篇(学会宽容的读后感)

读后感 时间:2022-12-11
【www.wendang123.cn - 读后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高中生宽容的读后感3篇(学会宽容的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高中生宽容的读后感3篇(学会宽容的读后感)

高中生宽容的读后感1

  房龙把历史曾当做一个小小的数学问题,这个数学问题就是把一根绳子绕成一个圆圈,他们的直径是相等的,共有四条这样的线,宽容读后感.一是政治,二是商业,三是艺术,四是军事.但是轻轻的拉绳子的两头,原形就变成了椭圆形,完美的平衡被破坏了,各条直径长短不一,.所以,各条线也就不再相等,更准确的说是各条线无法再回到四条线相等的时候了.

  把绳子继续这样拉,形状越来越扁,但有一条直线不断增长,而其他的直线却变得越来越短,那条最长的直线,便是军事线.

  从这个生动形象的比喻不难看出,战争

  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爆发的.因为随着军事线越来越长,人们也就不再顾及政治商业和艺术.人们或许只对军事感兴趣,从而,这三方面在人们生活中,已经不怎么重要了,渐渐淡化了,人们不再需要他们了,读后感《宽容读后感》.人类仅是这样成长的:从一开始圆圈的各项平衡,从一个完美的圆圈,从各条线的平等地位,到如今的长短各异,到如今又长又扁的椭圆,又到各种事物之间,不平等的待遇,这一切或许不是军事的错,不是社会的错,更不是圆圈的错,而是人们自己的错误,因此造成一些不宽容的事件发生,所以是,罪恶的种子是人们自己播种下的,而且那么细心的照料,那完美的生态圆圈肯定就会变成了椭圆形.换句话说,圆圈变成椭圆形,也是人们自己硬拉的.怪罪任何不了人.

  这真是一次糊涂的成长经历,人们宁愿一切变得不平等,也要把军事这条线永远拉的最长,从而迫使政治,商业,艺术,飞速下滑,或许对于现在的人们而言,军事最重要,那些艺术也已经没了价值,所以军事和艺术,便不能同时发展了.或许这把历史的钥匙,早已跟着军事飞走了吧.

高中生宽容的读后感2

  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抬起头看见同样的星星,我们是同一星球上的旅伴,生存之奥秘艰难得需要我们在同一条路上需找答案,那么我们为什么总是彼此为敌呢?

《宽容》一书讲述了宗教的虚伪性和残酷性,这些宗教打着仁慈的旗号对与自己相对的所谓的“异端”进行打击和迫害。中世纪时犹太教号称犹太民族是上帝的特选子民,优于其他任何民族,尊崇一神论,他们反对和仇恨带有世界性宗教意义的---。后来,罗马帝国的衰落,保罗坚持不懈的宣传等客观与主观原因促进了---的发展,并逐渐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不仅如此,在欧洲以外的许多地区也布满了它虔诚的信徒。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世界从此阳光灿烂,事实遗憾地告诉我们---由最初的为社会最底层人民呐喊,奉行爱和宽容的宗教转变为了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宗教,虽然它依然强调至爱,不过那只是为了更有利于统治那些可怜的人民罢了,对于那些反对自己的异端分子它是绝不会心慈手软的。宗教专制从此延续了几百年,宗教法庭就是这种情况的典型体现,不知多少追求自由与真理的人死于其下。文艺复兴为死气沉沉的中世纪带来了些许希望和光明,人们开始摆脱宗教束缚,开始肯定自己的价值,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伴随而来的是宗教改革和地理大发现,前者是一场无意义的改革,专制和黑暗依然如故,后者则开启了世界近代化的历程。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对统治阶级有利的,宗教改革就是他们利用文艺复兴的结果,伊拉斯谟,布鲁诺的遭遇让我们看清了主持这场改革的人的真实嘴脸。不宽容根源于人们内心的不安和恐惧,所以才有苏格拉底之死,因为他认为只有优秀的人才有资格统治希腊城邦;所以耶稣才会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所以布鲁诺才会死于大火之中,因为他挑战了宗教权威,那是绝对不能被那愚昧无知的宗教所容忍的。这些伟大的人的死并不代表了统治者的强大,相反,这恰恰体现了他们的虚弱。

  房龙的《宽容》可以当做通史来读,读它可以了解到中世纪到近代,世界宗教与历史的发展概况,之所以以“宽容”命名体现该书主题也体现了作者悲天悯人的情怀,在书中最后他还对宽容提出了期待“当专制像屠杀俘虏,烧死寡妇和盲目崇拜经书一样成为遥远的传说时,宽容一统天下的日子就到来了。这也许需要一万年,也许需要十万年。但它终将来临,就在人类取得第一次真正的胜利——战胜自己的恐惧——之后,历史定会记下这一天。”

  发自内心的宽容是人类最美好的品质,它让友谊长久,它让夫妻和睦,它让爱得到永恒。要真正做到宽容,内心必须虔诚,对于别人取得的成就我们真心祝贺,不嫉妒不仇恨;允许别人持有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对此,不恐惧不打压。在日常生活中则表现为不因一句拌嘴就与朋友分道扬镳,不因一些生活琐事就与伴侣劳燕分飞。胸怀让我们的人际关系更融洽,我们的人生也因此而更快乐,“退一步海阔天空”正体现了这个道理。不懂得宽容,内心的恐惧和不安会把我们折磨得伤痕累累,那么我们来世上走这一遭便毫无意义,只不过是在疲累中出生又在疲累中死去罢了。

  在学会宽容别人的同时我们也应当学会宽容自己,宽容命运给我们的痛苦。在困境中懂得微笑,泰然处之,苦难就会缩小再缩小,我们的勇气和自信会增多再增多。自己才是我们最大的敌人,战胜了自己,便会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在一生中就再没有什么能伤害到我们。选择了原谅,选择了包容,我们就选择了强大,选择了幸福。

高中生宽容的读后感3

  也许我们曾经读过的宽容是这样一句:“一只脚踩在紫罗兰上,她却将香味留在了你的脚上------这就叫宽容。”但在《宽容》中,我们却看到:

“宽容,这个词从来就是一个奢侈品。”

“恐惧是所有不宽容的起因。”

“只要不宽容是我们的自我保护法则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要求宽容简直就是犯罪。”

  如此说来,这个世界谈何宽容?的确,我们都错了,我们所有关于人的道德的定义都是局限而又片面的,就如同自私是每个人内心中不会缺少的角色。曾经还天真的以为这世间真的有那么多无私的人,而我们看到的无私,或许也只是自私的伪装。

  所谓的仁义道德,都是建立在每一件具体的事上,你能说他真的就是大公无私吗?你能说他真的是无比宽容吗?对不起,你不能!你有什么把握他以前没做过自私的事?你有什么预见保证他以后不会不宽容?所以,今天我们称赞的人大部分已经离开了人世,所以我们称赞的有那么烈士,所以我们会去缅怀,去纪念。

  这世间的改变是我们说不清的,我们以为希腊古典的文化是包容的,可是我们却看到法庭对苏格拉底不容分辩的判决。我们以为宗教改革是宽容的,可是我们却看到他们对于异教徒的偏见。

  我们以为的宽容,不过只是以为。

  当我们看到耶稣被钉到十字架上,当我们看到哥白尼为科学献身,当我们看到苏格拉底在死前还不忘讲他的真理的时候,宽容这一个词汇其实已经从他们的世界的字典中消失。

  希腊古典哲学家,从泰勒斯到阿纳科萨哥拉,从普罗塔格拉到德谟克利特,他们无一不成为雅典父母同盟的大肆攻击的靶子。

“现代的不宽容就像高卢人一样,可以分为三种:出于懒惰的不宽容,出于无知的不宽容,出于自私自利的不宽容。”

  在大部分的宗教领域中,都存在着一种不宽容,来自于自私自利,来自恐惧。

  所以说“熟悉可以抵消人们在一无所知的神秘事物面前的敬畏和恐惧感。”所以我们说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所以我们说要么别得道,得道莫还乡。因为陌生,所以畏惧,因为畏惧,所以不宽容。

  总觉得这世界有时也不必区分宽容与不宽容,如果退让是一种宽容,那么争斗又是什么?如果原谅是一种宽容,那么批评又是什么?如果吴王收留勾践是一种宽容,那么勾践灭吴又是什么?如果你说宽容有度,那么你能否告诉我这个度是什么?

  你能否告诉我宽容的定义?如果按照《大英百科全书》写的:“宽容,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的耐心公正的容忍。”那么请你告诉我,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宽容?或许,这一定义本身就是局限的。

  这么说来,貌似宽容这东西是不存在的,其实,它的存在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的每一天不斤斤计较,不苛求挑剔,或许,这样,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