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节约粮食倡议书范文3篇(节约粮食的倡议书小学生内容)

倡议书 时间:2022-06-25
【www.wendang123.cn - 倡议书】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小学生节约粮食倡议书范文3篇(节约粮食的倡议书小学生内容),供大家参阅。

小学生节约粮食倡议书范文3篇(节约粮食的倡议书小学生内容)

小学生节约粮食倡议书范文1

“民以食为天,食以礼为上。”餐桌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它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更承载着尊重劳动、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也是彰显个人文明素质的有效载体。作为一名光荣的京东方人,我们更应该从我做起,积极参与文明餐桌行动,争做“俭以养德、文明用餐”的宣传者、实践者、监督者,塑造文明员工形象。为践行文明和谐的发展理念,倡导文明用餐新风,特此发出倡议如下:

  一、积极参与行动。每位员工都应从自身做起,积极参与文明餐桌行动,争做“小餐桌,大文明”的倡导者和传播者,树立文明员工自我形象。

  二、倡导文明用餐。遵守公共道德规范,爱护用餐环境。向以下图片中的陋习现象告别,让文明的气息,洋溢在餐厅的每个角落。

  1. 用餐后应自觉清理残羹剩菜。

  2. 用餐后将椅子及时归位。

  3. 珍惜粮食不浪费,勤俭节约从餐桌上做起。

  4. 不随意丢弃餐巾纸。

  5. 珍惜工作人员劳动成果。

  三、养成良好习惯。饮食是一种文化,节约是一种美德。坚持低碳环保,树立科学饮食新理念。提倡文明用餐,节约用餐,养成健康用餐,愉快用餐的生活习惯。 坚持餐桌文化,共创整洁环境。

  播种的是一种习惯,收获的是一种品格。温馨食堂,你我共同营造,让我们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与文明握手,为文明环境的创建加油鼓劲!

小学生节约粮食倡议书范文2

  亲爱的同学们: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还有必要从一粒米上节约吗?有的同学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的确,节约一粒米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它却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素质。我们浪费一粒米,仍掉一个馒头,实际上丢弃的是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珍惜粮食就是在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谁知道农民的艰辛,浪费粮食就是在践踏他们辛勤的劳动成果,在此,学校大队部向同学们郑重地提出倡议:

  1.珍惜粮食,适量定餐,避免剩餐,减少浪费。

  2.不攀比,以节约为荣,浪费为耻。

  3.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饭剩菜。

  4.看到浪费现象勇敢地起来制止,尽力减少浪费。

  5.做节约宣传员,向家人,亲戚,朋友宣传浪费的可怕后果。

  6.盛饭要适量,吃多少盛多少,把碗里的饭吃干净,做到不随便剩饭剩菜。

  7.不偏食,不挑食。

  8.到饭店吃饭时,点饭点菜不浪费,若有剩余的要带回家。

  9.积极监督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及时制止浪费粮食的现象。

  同学们,节约粮食其细微之处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内在,小中见大。古语有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任何事情都是如此。粮食来之不易,行动起来吧!珍惜粮食,就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用实际行动做建设“节约型家园”的带头人,为建设文明、和谐的家园做出应有的贡献。

  倡议人:_

  20_年_月_日

小学生节约粮食倡议书范文3

  建国以来,我们以占世界7%左右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0%多的人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我国也是除印度外世界排名第2位的粮食浪费“重灾区”。我国每年的粮食损失浪费量大约相当于2亿亩耕地的产量,比第一产粮大省黑龙江省一年的产量还要多。

  节约粮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浪费粮食是对劳动的践踏,是对优良传统文化的背弃。适值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的来临,为此,我们向全社会发出以下倡议:

  一、争做一个爱粮节粮的倡导者。“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温饱不忘饥寒,丰年不忘灾年,增产不忘节约,消费不能浪费。浪费粮食折射出奢华的思想观念和浮华的社会心态。“奢靡之始,危亡之渐”,浪费冲击的是思想的大堤,社会伦理的防线。反对讲排场、摆阔气、搞攀比,以节约为荣、浪费为耻,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树立爱粮节粮的新风尚。

  二、争做一个爱粮节粮的践行者。“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粮食行业在收购、储藏、运输、加工各环节提升职业道德,厉行节约、科学储粮。每个公民,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一日三餐做起,适量定餐,避免剩餐,合理消费;以“光盘”为荣,以“剩饭”为耻,坚持“餐餐不余、年年有余”,争做一个爱粮节粮的表率和楷模。

  三、争做一个爱粮节粮的宣传者。“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全球每天约8、7亿人挨饿的同时,每年食物总产量中的1/3,约13亿吨被浪费。浪费食物令全球经济每年损失约7500亿美元。省下一颗粮食,或许可以救活一个人的生命!人人争做节粮爱粮宣传者,影响和带动身边的每一个人加入到爱粮节粮的行动中来,引领崇尚节俭的社会风尚。

  倡议人:_

  20_年_月_日